首页 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_谭其骧

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_谭其骧

举报
开通vip

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_谭其骧 都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复 旦 大学 教 授 谭其骤 复旦大学副教授 张修桂 .豁阳湖位于江西北部、 长江九江河段的 南岸 , 洪水期面积3 8红平方公里 , 容积2“亿 立方米 , 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郡阳 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集水湖盆 , 自西向 东接纳修水 、 赣江、 抚河 、 信江 和 饶 河 等 水 , 由湖 口注入长江 , 多年平均 径 流 量 达 1 4 3 3亿立方米 。 根据湖盆地貌形态和历史演 变情况 , 以老爷岭、 杨家山之间的婴子 口为 界 , 都阳湖可分为郡阳北沏和都阳南湖两部...

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_谭其骧
都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复 旦 大学 教 授 谭其骤 复旦大学副教授 张修桂 .豁阳湖位于江西北部、 长江九江河段的 南岸 , 洪水期面积3 8红平方公里 , 容积2“亿 立方米 , 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 郡阳 湖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集水湖盆 , 自西向 东接纳修水 、 赣江、 抚河 、 信江 和 饶 河 等 水 , 由湖 口注入长江 , 多年平均 径 流 量 达 1 4 3 3亿立方米 。 根据湖盆地貌形态和历史演 变情况 , 以老爷岭、 杨家山之间的婴子 口为 界 , 都阳湖可分为郡阳北沏和都阳南湖两部 分 (图 1 ) 。从历史文献、 考古遗址、 卫星象 片和新构造运动情况的综合分析 中 可 以看 出, 历史时期的都阳湖 , 曾经历 着 沧 桑 巨 变。 章郡管辖 。 确定果阳县城的具体位置 , 分析桌阳县 的辖境 , 对于认识全新世 以来 , 特别是历史 时期郡阳地区仍然继承上更新世河网交错的 平原地貌 , 是很有意义的。 一、 河网交错的都阳平原 都 阳湖的演变和洞庭湖的演变相比较 , 无论是在更新世或全新世 , 都具有明显的同 步性质¹ 。 都阳湖地区在上更新世也因普遍陆升而 呈现一片河网交错的平原地貌景观 。 在沉积 物上仅形成下蜀黄土沉积与河流泛溢层 , 没 有大面积连续性的湖相沉积层发现 @ 。 全新 世以来 , 湖区地貌形态继承上更新世河网平 原景观的特点 , 因此为湖区的生产活动提供 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到封建社会早期 , 由于劳动人民辛勤开 发的结果 , 河网交错的平原地区 , 经济发展 已具相当规模 , 所以早在西汉时代就在平原 中部、 今那阳湖中心地区设置桌阳县 , 属豫 都都阳湖地区形势图图 ((( 据脚蹦玛阴洗 ))) 图 1 《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地理志》豫章郡辖有集阳县。 《太平寰宇记》饶州都阳县份 载 : “废集阳县在 朴 都阳县现已改为波阳县 。 西北一百二十里 。 按都阳记云 : “汉高帝六年 (前分似年、 置 , 宋永初二年 (4 2 1年) 废 。 ” 清同治义都昌县志》古迹 : “古泉阳 城 在 周 溪 司前溯中四 望山 , 至今城址扰存 。 ” 1 9 6 G年江 西省博物馆在都阳湖中的四山 (即四望山 ) 发现汉代古城址及汉墓群 , 其位置与史书记 载完全吻合 , 此古城无疑即汉代泉阳县城 。 值得注意的是 : 偌大的一个县城 , 在今浩渺 无涯的都阳湖中孤岛上发现 , 并 且在每年洪 水季节来临时 , 古城即被淹于波涛之中。 显 然 , 在交通工具尚不发达的封建社会早期 , 县治一般是不可能设在这样一个 环 境 之 中 的。 这就很清楚地说明‘ 在五世纪二十年代 果阳县撤销以前 , 今天都阳湖的广大水体尚 未形成。 泉阳设县前后 , 在其周围有彭泽 、鄙阳 、 海昏三县。 海昏初治昌邑城 , 故址在今那阳 南湖西南岸游塘村 » :后徙今永修西北艾城 , 可见海昏东部辖境 , 至少 可达今郡阳南湖西 南岸一线。 汉部阳县治在今县东 一i匕古县渡 。 灯汉书 · 地理志》豫章郡载 : 都阳县的 “武阳 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 ” 。据《水经 · 赣水注》、 《史记 · 东越列传 · 索隐》记载 : 武阳乡 、 黄 金采当分别在今康山东西两侧的都阳湖中。 因此 , 汉代都 阳县的西境 , 无疑已越过康山 与今波阳县西界相当 , 大致以矶山一长山一 线为界 。 汉彭泽县治在今湖口县东15 公里。 《汉书 。 地理志》豫章郡艾 : “修水东北至彭泽 入湖汉 (今赣江 ) ” 。 根据婴子 口 以南的地貌 形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分析 : 赣 、 修的汇合 口不可能越过婴子 口 , 只能在今都昌县治以 西一带相会。 因此 , 汉代彭泽县南界可达今 都昌县治一带 。 《元和郡县志》江州都昌县下 说 , “本汉彭泽县地 ” , 也可 以证明这一点 。 如此 , 设立在四山的果阳县 , 其辖境恰 好局限在今矶山一长山一线以西的都阳南湖 中。 如果当时果阳境内 , 不是田园吁陌的沃 野 , 而是象今天那样一片汪洋巨浸 , 那就失 去了设县的意义 。 无疑 , 泉阳设县前后 , 今 日浩渺的那阳南沏尚未形成 , 当时的地貌形 态应当属赣江下游水系的冲积平原 。 虽然集 阳县的辖境和豫章郡所辖各县的辖境相比 , 实在显得太小 , 但因它的地势平坦 , 冲积土 壤肥沃 ,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 在这富饶的 平原中部设县 , 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在袅 阳 设 县 二 百年后的王莽时代 , 当改豫章郡 名为九江时 。把集阳更名日豫章 , 以郡名县 , 就显示泉阳在豫章郡中地位的重要 。 因此 , 我们称此平原为果阳平原 (图 2 ) 。 汉汉唐郭阳平原刁嗓图图 图图 0 古县名名 ... 古地名名 ___例 。 今地名名 图 2 此外 , 史书关于集阳平原上洞网交错的 地貌景观的详细记述 , 也为论证果阳平原的 客观存在提供了充分证据。 综合《汉书 · 地理志》和《水经注》等史籍 的记载 , 汉魏六朝时期 , 果阳平原上河网交 错的地貌景观很是典型 。 当时 , 赣江在南昌 县南汇合盯水 (今抚河) 和蜀水 (今锦江 ) ’ . 之后 , 东北经昌邑城东合缭水主流¼ 即进入 果阳县境内 ; 余水 (今信江) 经余干县又西 北至集阳县城附近入赣江 ; 都水 (今饶河 ) 经波阳县南、 武阳乡北 , 又西注赣江 ¾ ; 缭 水支流复自修水分出 , 东北流至 果 阳 西 北 入赣江。 赣江在粟阳县城附近汇合余水 、 郡 水和缭水支流之后 , 又西北出松门 , 至今都 昌城西合修水。 至此 , 赣江 “总纳十川 , 同 臻一读 ” ¾ , 北出婴子口 , 始注入当时的彭忿 泽 (今天的都阳北湖、。公元五世纪以前部阳 南湖尚未形成 , 桌阳县城才能成为河网交汇 的中心 。 顺便指出 , 赣江下游和抚河下游从史前 进入封建社会早期 , 其主乱道在赣、 抚联合 冲积平原上具有明显的变迁 。 位于康山附近 的武阳乡黄金采 , 是秦汉之际采淘沙金的场 所 。 金沙当来源于大庚岭、 武夷山的古老花 岗岩 , 经风化由赣江、 抚河搬运堆积而成 。 又据《史记 · 东越列传》, 汉武帝平东越前 , 汉与东越边界上尚有白沙 、 武林两个防守要 隘 。 《索隐》谓 : “今豫章 (南昌) 北二百里接 都阳界 , 地名白沙 , ⋯⋯东南八十里有武阳 亭 , 亭东南三十里 地 名 武林 。 此白沙 、 武 林 , 今当闽越入京道 。 ”《太平寰宇记》饶州都 阳县 : “白沙在县西 , 水路一百二十里 , 沙白 如雪 , 因以为名” 。据此 , 白沙当在今郡阳湖 中南山以北一带 , 白沙的来源也应 当是赣、 抚两河搬运石英砂在平原地区沉积的产物。 由此可见 , 史前赣江和抚河下游的主乱道 , 当流经康山至南山 , 而后才从四 山出松门。 其后 , 赣 、 抚下游均向西摆动 。 至 秦 汉 时 代 , 赣江下游已远离康 山 , 从南昌经昌邑出 泉阳, 而抚河主私则改道南昌之南入赣江 , 原先抚河下游变为汉道 , 但因它流经汉代都 阳县的武阳乡 , 所以后来抚河下游的这一河 段又有武阳水之称¿ 。 综上所述 , 今天汪洋浩渺的都阳南湖 , 在公元五世纪以前 , 是一片河网变错 、 田园 吁陌 、 水路交通发达的平原地貌景观 , 不存 在大面积的湖泊水体 。 所以《汉书 · 地理志》 豫章郡的彭兹泽 , 不载于桑阳县下 , 道理是 很清楚的 , 也是完全正确的。 二、 九江储汇的彭氢古泽 过去人们总认为 , 今夭的都阳湖就是古 代的彭愈泽。 根据上面的分析 , 我们认为 , 这一传统概念显然是很不确切的。 今天的都 阳湖 , 在历史时期有一个从无到有 , 从小到 大的演变过程 。 早期的彭盏古泽 , 无论其地 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 都和今天的郡阳湖没有 任何关系、 后期的彭盆新泽 , 虽然与今天的 郡阳湖有关联 , 但也是逐步由小到大发展演 变而成的。 彭盏古泽的形成与古长江在九江盆地的 变迁有密切关系。 更新世中期 , 长江出武穴 之后 , 主私流经太 白湖、 龙感湖、 下仓铺至 望江汇合从武穴南流入九江盆地南缘的长江 汉道 。 更新世后期 , 长江主乱南移到 目前长 江河道上 À 。 由于长江南移的结果 , 在江北 遗留下一系列遗弃的古 长江 河 段 。 这些河 段 ,如果是按照 自然演变趋势 , 早应消亡 。 但 由于该地区处在下扬子准地槽新构造掀斜下 陷带 , 特别是全新世以来 , 掀斜下陷更为显 著 , 长江遗弃河段随之扩展成湖 ,并和九江盆 地南缘的宽阔的长江水面相合并 , 形成一个 空前规模的大湖泊 ,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 著作《禹贡》所记载的彭蠢泽 (图 3 ) 。 当时 , 长江出武穴之后 , 摆脱两岸山地 约束 , 形成了一个以武穴为顶点 , 北至黄梅 城关 , 南至九江市区的巨大冲积扇。 至中全 新世 , 冲积扇的前缘 , 根据黄梅境内龙感湖 中新石器遗址的分布情况判断 , 当在今鄂皖 交界一线。 在先秦时代 , 江汉合 流 出 武 穴 后 , 滔滔江水在冲积扇上以分汉水系形式 , 东流至扇前洼地漪汇而成彭蠢泽 , 由于扇状 先先秦时期鼓蕊泽示意图图 图 3 水系汉道众多 , 《禹贡》概谓之“九江 ” 。 传说 禹疏九江 , 当是在分汉河道上加 以 疏 导 整 治 , 使之通畅地汇注彭氢泽 , 而不致在冲积 扇上泛滥成灾 。 根据《禹贡》一导江 “过九江 , 至于东陵 , 东迩北会放汇” 之文 , 当时九江 分汉状水系的主乱 自冲积扇南缘流至今九江 市后 , 以 “东逸北 ”的方向汇注彭氢泽 , 结合 目前该地 区的地貌形态分析 , 彭氢泽的位置 无疑在大江之北 Á , 其具体范围当包有今宿 松、 望江间的长江河段及其以北的龙感湖 、 大官湖和泊湖等湖沼地区 。 江北彭益古泽 , 曾经是古代长江中下游 水上交通的必经之地 , 出土文物和史书均有 明确的记载。 安徽寿县 出土的战国 “鄂君启 节 ” , 其中舟行水程之节铭文有 “逾江 , 庚彭 弹 ” 。据谭其嚷考释 : 彭弥即彭泽 , 邑聚名 , 故址疑即今安徽望江县 , 系因濒临江北彭氢 泽而得名 。 汉武帝时 , 司马迁作《史记》。在 《封禅书》中更明确的记载 : 公元前106 年 , 武 帝 “浮江 , 自寻阳出极阳 , 过彭最 ” 。寻阳和极 阳 , 分别在今大江之北的湖北黄梅县西南和 安徽极阳县治。 因此 , 武帝所 “过彭蠢 ” , 无疑 还是战国时期的江北彭蠢泽 。 司马迁在 《史 记 · 河渠书》中说 , 他 自已曾“南登庐山 , 观 禹疏九江 ” , 他所记载的武帝的这一条舟行路 线 , 应该是可信的。 但因彭氢古泽是九江在 长江遗弃河段上醋汇而成的 , 具有河流的条 带状形态 。 它既可称为湖泽 , 但也可 以认为 是长江的加宽河段 。 正因如此 , 先秦和汉初 的许多典藉 , 记载到全国的 著 名 泽 蔽 , 除 《禹贡》外 , 其余如 《周礼 · 职方》、 《吕览 · 有始》、 《尔雅 · 释地》、 《淮南 · 地形》等篇 , 都没有提到这个彭氢泽 , 显然这些典籍是把 彭最泽作为长江拓宽河段来处理的 。 但由于彭氢古泽是长江新老河段在下沉 中受九江储汇而成的湖泊 , 此因水下的新老 河段之间脊线分明。 当九江主溉在今九江市 折向东北汇注彭蠢泽时 , 受赣江 水 流 的 顶 托 , 其所挟带的泥沙就在主乱北侧的脊线上 沉积下来 , 经过不断加积并和九江汉道带来 的泥沙相汇合 , 最后出露水面成 自然堤 , 就 把彭最泽南缘的九江主乱道和彭氢泽分离开 来 。 在东汉班固根据西汉后期资 料 写 成 的 《汉书 · 地理志》里 , 原来在《禹贡》里东逸北 会为彭暴的九江水系 , 此时已 “皆东合为大 江 ” ¾ 。估计古彭氢水域最后完成江湖分离的 时间, 当在汉武帝、 司马迁时代之后不过数 十年 , 距今约二千年 。 其后 , 每年汛期长江 泛滥 , 在自然堤外继续沉积河漫滩相物质 , 从而促使彭氢古泽进一步萎缩 , 最后只剩下 若干不大的破池和水流通道 , 江北彭氢泽之 名湮役 , 代之而起的是著称于六朝时代的雷 池和雷水 。 今天的龙感湖、 大官湖等就是在 雷池和雷水的基础上发育形成的 。 三 、 郡阳湖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都阳湖地貌的显著特征是 : 水体入 侵河谷、 阶地的现象十分普遍。 在条带状的 都 阳 北 湖 , 水 面开阔 , 超过该地长江水面 的一倍以上 , 显系古赣江断陷河谷近期沉溺 而成 ; 在其两侧存在的许多沉溺支谷也可弓! 以为证 。 在形似倒立三角形的鄙阳南湖 , 其 东北部 、西北部 、特别是南部 , 也有许多因水 体入侵河谷阶地之间而形成的狭长的岗间湖 泊 , 这些湖泊的床底都是由网纹红土组成 , 其上只是在湖槽底部才有一层极薄的近代湖 积物。 @ 水体入侵河谷阶地的事实证明 : 都 阳湖地区近期构造运动 , 具有强 烈的下沉趋 势 , 这就为历史时期都阳湖的形成与发展奠 定了基础 。 (一) 哪阳北湖的形成 在西汉后期 , 九江水系已 “皆东合为大 江” , 原先九江水系所猪汇的江北彭氢泽已和 九江主乱道分离 , 面积 日渐萎缩 , 蓄洪能力 显著下降, 长江洪水过程随之增大的结果 , 湖 口断陷的古赣江即在这种水文条件下逐步 扩展成较大水域。 其时《禹贡》彭盆泽当已面 目全非、 无可认指 , 所以在《汉书 · 地理志》 里 , 班固遂认指豫章郡彭泽县西的湖口断陷 水域为 “禹贡彭务泽 ” 。 显然 , 湖 口断陷水域 , 不但不符合 《禹 贡》所载彭蠢泽的位置 , 也与汉武帝所 “过 彭氢 ” 的方位不合。 班固认指实为附会 《禹 贡》 彭益之说。 然而这种附会又是易被后人 接受的 , 因为彭盆古泽既已消失 , 而湖 口断 陷水域北连大江 、 与江水储汇有关 , 是这一 带唯一较大的水体 。 又由于汉以后学者一向 祟信《汉书》, 被视为权威著作 , 从此 , 江北 彭最泽之名遂被迁用于江南的湖 口 断 陷水 域 , 成为后来人所共知的新的彭氢泽。 前己述及 , 汉代修水至今都 昌城西 、 婴 子 口 以南一带始注入湖汉水 (赣江 ) 。因此 , 当时彭氢新泽的南界 , 显然不得超过婴子口 一线 , 湖区范围与今天的都阳北 湖 大体 相 当 。 江南的这个彭悉新泽 , 从形成以后至隋 唐时代 , 历时千年以上 , 范围相当稳定 , 始 终局限在今都 阳北湖地区 , 未见向南扩展至 部阳平原的任何记载 。 《水经 · 庐山水注》引 晋孙放庐山赋日 : “寻阳郡 (治所在今九江市 西南二十里) 南有庐山 , 九江之镇也 , 临彭 氢之泽 , 接平敞之原” 。此 “彭蠢之泽 ”指都阳 北湖当无可非议 , 晋释慧远《庐山纪略》: 庐 山 “左挟彭氢 , 右傍通川 ” 可资为证 。 所谓 “接平敞之原” , 按孙放之意 , 又当在庐山之 南 , 应指当时存在的集阳平原的西北部、 甚 至整个集阳平原。 这里 平 原 辽 阔 , 一望无 际 , 堪称 “平敞乏原” 。 杨守敬《水经注疏》以 为当指“庐山北至江边一带平地 ” , 其方位显 然与孙放之不合 ; 而且庐山北至江边一带 , 地势是低丘起伏不断 , 丘间平地狭窄 , 绝无 “平敞之原 ” 可言。 至隋唐时代 , 《元和郡县 志》在江州下三次提及彭氢湖 , 并明确指出 江州辖下的都昌 (治所在今县东北衙门村 ) 与得阳 (今九江市 ) 两县分湖为界 ; 而在洪 州 (治今南昌市) 与饶州 (治今波阳县) 之 下 , 均不见彭氢湖的记载 (《通典》同) ;再从 白沙、 武林和武阳亭在唐代仍作为闽越入京 要道分析 , 泉阳平原至隋唐时代仍然存在 。 这些材料说明 : 六朝隋唐时代彭氢湖的范围 仍然局限在都阳北湖地区 , 今 日都阳南湖在 当时尚未形成 。 由于婴子 口在唐代以前 , 是彭氟泽与泉 阳平原的 自然分界线 , 赣江在集阳平原上汇 合诸水后在此注入彭氢泽 , 因此婴子 口在古 代也被称为彭氢湖 口 。 位于婴子 口东侧的左 里 , 因地居险要 , 是古代战争的防守要地。 晋义熙六年 (吐1 0 年、 卢循欲退豫章 , 曾利 用左里附近两山挟束 , 江湖交汇其中的有利 地势 , 于水立栅 , 阻止刘裕的进攻 。 杜佑 在 《通典》 江州混 阳县下明确指 出 : “宋武帝 (刘裕、 大破卢循于左里即彭氢湖口也” 。 关于隋唐以前郡阳北湖地区彭蠢泽的水 文地貌特征 , 可从《汉书 · 地理志戈和 《水经 注》 的记载略作分析。 在《汉书 · 地理志》豫章郡下 , 班 固一方 面认指彭泽县西的水域为彭氢泽 , 但又在零 都和赣县下明确指出 , 湖汉水和豫章水至彭 泽县入江而不是入彭蠢泽 。 据此分析 : 当时 这个彭氢泽的水文特征 , 应当是洪、 枯水位 变率大 , 属洪水一大片 , 枯水一条线的吞吐 型湖泊。 《水经 · 赣水注》: 赣水 “总纳十川 , 同 擦一读 , 俱注于彭氢也” , “东西四十里 , 清 泽远涨 , 绿波凝净 , 而会注于江川 。 ”《水经 · 庐江水注》: 庐山“南岑即彭蠢泽西天子郭也 , 峰隆险峻 , 人迹罕及 ” , “山下又有神庙 , 号日宫亭庙 , 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 ” 。 “湖 中有落星石 , 周迥百余步 , 高五丈 , 上生竹 木 , 传日有星坠此 , 因以名焉 ; 又有孤石 , 介立大湖中 , 周回一里 , 辣立百丈 , 矗然高 峻 , 特为瑰异上生林木 ” 。可见甫朝时代 , 邪 阳北湖的洪水湖面不 但较 今 开阔 , 而且由 于周围林木丛生 , 水 土 保 持 良好 , 沏水含 抄量甚微 , 水色清绿喜人 。 相比之下 今 日 鞋江诸水均先注都阳南湖 泥沙经适量沉淀 之后始注都阳北湖 , 照理鄙阳北湖的含沙量 应当更少 , 但因自封建社会后期以来 , 森林 植被遭人为的破坏 , 江西境内水土流失严重 , 据 我们在沏口观察 , 番落阳北溯的水色 , 现 在根本谈不上清绿 , 而 是 相 当 混浊 。 又哪 道元所谓介立湖中的孤石 , 即今大孤山又名 鞋山 , 今仍 及 、几卜 } {斌 匕东 咚 ; 南岭即指今庐 山主峰—汉粼少气 其下宫亭湖中的落星石, 在今星子县南 , 由于泥沙淤积、 湖面萎缩 而 己靠岸上陆。 都阳湖在历史时期有彭念泽 、 彭氮湖 、 彭泽 , 彭湖等称谓 。 在星子县附近又有宫亭 湖之称 , 有的文献也以它泛称整个彭氢泽。 至于郁阳湖名称的起始由来 , 显然应当与彭 氢湖水面侵入波阳境内有关 。 我们在上面业 已证明 , 隋唐以前彭氢泽仅局限在都阳北湖 地区 , 它与波阳辖境无接壤关系 , 所 以隋唐 及其以前的历史文献 , 均未见都阳湖之名 , 这无疑是符合当时的客观现实的。 都阳湖的 得名 , 是唐以后彭氢泽越过婴子 口 , 向桌阳 平原扩展进入波阳辖境的结果 。 可是明清不 少志书却认为隋场帝时即已有鄙阳湖之目, 这不仅缺乏根据 , 而且也与都 阳湖发展的历 史事实不相符合 。 如 : 清一统志》饶州府 山川 载 ; “郡阳湖即禹贡彭氟 , 隋时始曰都阳, 以 接都阳山而名也 ” 。 但在鄙阳山条目下 却 又 说 : “初名力士山 , 亦 名 石 印 山 , 唐 改 今 名 ” 。 既然唐始有都阳山之名 , 则 “隋以接那 阳山而名 ”也就不能成立 , 因为是没有根据的 误传 , 记载就容易自相矛盾 。 (二 ) 娜阳南湖的发展 下面着重分析彭氢泽向东南扩展 、 泉阳 平原沉沦为都阳京湖的原因和历史过程 。 . 位于都阳南湖地区的古代泉阳平原 , 从 汉高帝在此设立泉阳县、 王莽改县名日豫章 以及淘金业的发展等情况分析 : 两汉时代可 能是该平原地 区经济最发达的时期 。 但因自 全新世开始以来 , 都阳湖地区的新构造运动 具有强烈下沉的性质 , 泉阳平原河 网交错的 地貌景观经长期沉降 , 逐步向沼泽化方向演 变 。 至南朝隋唐时代 , 平原沼泽化可能已经 相当严重 , 大部分地区不宜人们居住和从事 农业生产 , 刘宋永初二年集阳县的撤销 , 与 此演化过程 当有密切关系 。 据竺可祯先生研究À , 隋唐五代至北宋 时期 , 我国气候变得和暖 。 在长安不但梅树 生长 良好 , 而且柑桔还能结果 实。 竺 老 指 出 : 柑桔只能抵抗 一 8 ℃的最低温度 一梅树只 能抵抗 一 14 ℃的最低温度。 在 19 31一19 5 0年 期间 , 西安的年绝对最低温度每 年 都 降 到 一 8 ℃以下 ,其中19 3 6 、 19 连7和 19 48 年 降 到 一 14℃ 以下 , 不但柑桔难以存活 , 就是梅树 也生长不好。 所 以隋至北宋时期 , 是我国的 一个高温气候期。 这时长江中下游的湖泊都 有显著的发展扩大 , 如洞庭湖从东洞庭湖区 向西洞庭湖区扩展 , 范围由南朝时期的五百 余里发展至唐宋时代的周极八百里 ; 太湖 流域在唐宋时期也先后形成 了 澄 湖、 马 腾 湖、 琦渭湖 、 来苏湖、 淀山湖等一系列新湖 泊 。 具有全流域性的湖泊扩展 , 除地势低 洼、 河道阻塞 、 客水入侵等局部性因素外 , 全流域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径流量的增大是最重要的因素。 说明在隋唐北宋时期 , 与我国高温气候相伴 生的 , 在长江流域出现了一个多雨期 。地处长 江中下游之间的郡阳湖地区 , 在隋唐以后湖 泊迅速扩展 , 与此高温多雨期无疑有着重大 的关系 。 在高温多雨的隋唐北宋时期 , 长江径流 量相应增大 , 尤其是洪水季节。 但是原先可 以充分调蓄洪水的江汉平原地区的云梦泽 , 在隋唐时代已经基本消灭0 , 江北的彭兹古 泽 , 也早被池殴大小的雷池所取代 , 长江流 域蓄洪能力显著下降的结果 , 长江干流径流 量急增 , 水位上升 , 除了部分分 洪洞 庭 之 外 , 大部分倾泻东下 , 它在湖口一带又造成两 种结果 : 一是分洪倒灌入彭念泽 ; 二是顶托 彭氢泽出水 。 这两种结果的结合 , 也是造成 彭蠢泽扩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 , 在唐末五代至北宋初期 , 彭盘泽 空前迅速的越过婴子 口向东南方的果阳平原 扩展 , 大体上奠定了今天都阳湖的范围和形 态 。 《太平寰宇记》 洪州南昌县 : “松门山在 县北 , 水路二百一十五里 , 北临彭盆湖 ” 。在 饶州都阳县下又载 : “故都阳县在彭盆湖东、 都水之北 ; 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暴湖中 :望 如荷叶浮水面 ” 。说明北宋初期 , 彭盖湖溢出 婴子 口过松门之后 , 不但 已进入都阳县境 , 而且距郑阳县城很近 。 所以《寰宇记》在饶州 余干县下明确指出 : “康郎山在县西北八十里 都阳湖中 ” ,这是都阳湖之名首次见于史籍的 记载 。 但从名称关系上看 , 当时尚以彭暴湖 为主称 ,都阳湖属别名 这也说明都阳湖刚形 成不久 , 习惯上仍以古名 相 称 。 至 南 宋 , 《舆地纪胜》饶州下 已立郡阳 湖 之 目 , 并 谓 “湖中有都阳山 , 故名都 阳湖 , 其湖绵亘数百 里 , 亦名彭氢湖 ” , 则是 以都阳湖为主称 , 彭 氮湖为别名 , 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都阳湖 逐渐取代彭氢湖的必然结果 。 根据《太平寰宇记六并参照《舆地纪胜》的 记载 , 宋代都 阳南湖的范围大致如下 : 都阳 山即今波阳县西北鄙阳湖中的长山 ( 又名强 山 ) , 宋代 已处在湖中的事实证明 , 当时都 阳南湖的北界与今大体相同 。 都 阳 湖 的 东 界 , 在今莲荷山与波阳县城之间 , 史书记载 明确。 汉代的武林 , 宋时已成都 阳 的东 南 涯 , 《太平寰宇记 脚饶州余干县 : “武陵山在县 东北三十里 , 临大湖 , 汉书作武林 ” , 大湖即 指莲荷山以南 , 康山以东的都阳 湖 大 湾水 面 。 宋代康山已在湖中 , 湖区南界当在康山 以南。 《舆地纪胜》隆兴府 : “彭蠢湖在进贤县 (东北 ) 一百二十里 , 接南康 、 饶州及本府 三州之境 , 弥茫浩渺 , 与天无际 ” ;又日 : “邹 子寨在进贤县东北一百二十里 。 徐师川尝有 邹予值风雨诗云 : 重湖浪正 起 , 支 川 舟 不 行 , 急雨夜卧听 , 颠风昼夜惊 ” ,说明邹子寨 是宋代郡阳湖的南极 。 与邻子寨隔江 ( 余干 江下游的分流 ) 相望的瑞洪 镇 , 因此 成 为 “闽越百货所经 ”@ 的重要港 口 。 宋代都阳南 湖的西端在松门山 , 从它“北临彭氢湖 ”的形 势分析 , 山南一带平原在当时尚未沦湖 。 因 此 , 湖区西南界当在松门山东端至瑞洪镇一 线上。 至此 , 位于都阳南湖地区的古代泉阳平 原 , 儿乎沦没殆尽 , 朵阳县城被弥茫浩渺与 天无际的湖水包围在荒丘孤岛上 , 唐代闽越 入京道上的白沙、 武阳亭则相继陷入湖中 , 波光粼粼的大湖景观终于取代了河 网交错的 平原景色 ( 图 4 ) 。 明清时期 , 都阳湖演变的最大特点是 , 汉湖的形成和扩展 , 特别是郡阳湖的南部地 区 , 尤为显著。 在进贤县北境 , 宋时仅有族 亭湖和 日月湖两个湖泊见于记载 。《太平寰宇 记》饶州余干县 : “族亭湖在县西 水 路 八 十 里 , 湖中流分进贤及南昌二县界 ” 。此湖相当 今瑞洪至北山的金溪湖 , 它是宋初都阳湖扩 ·· 宋1谕阳湖料涸涸 图 4 展后的南部汉湖。 《舆地纪胜》隆兴府 : ‘旧月 湖在进贤北十五里 ” , 即今军山湖南部的小湖 汉。 后经元明两代 , 随着都阳湖地区的继续 沉降 , 族亭湖被都阳湖吞并的结果 , 进贤北 境的北山成为都阳湖的最南端 。 与此同时 , 日月湖泄入都阳湖的水道也扩展成都阳湖南 部条带状的汉湖—军山湖 , 遂使军山、 日月两湖成为进贤境内最大的湖泊 。《读史方舆 纪要》南昌府进贤县 : “军山湖在 县 北:四 十 里 。 志云 : 县境之水 , 二湖 (军山 、 日月 ) 最大 , 而总归于都阳湖。 都阳湖盖浸北山之 趾 。 ”又说 : “三阳水 , 县北六十里 , 上源在 县西 , 日南阳 、 洞阳 、 武阳 , 合流经此故 日 三阳 , 又东北入都 阳湖 ” 。说明当时进贤西北 的青岚湖尚未形成 。 至明末清初 , 原来流经 进贤西北的清溪 、 南阳 、 洞阳三水的中下游 地带 , 也因沉溺而扩展成仅次军山湖的大汉 湖—青岚湖 (或称清南湖、 洞阳湖)。 《清 一统志》南昌府 山川 已列青岚湖之 目。 至今 , 军山湖和青岚湖的沉溺河谷形态 还 极 为 清 晰 , 更重要的是 , 现在湖底的槽部仍只有少 量的淤泥复盖于网纹红土之上 , 这是近期强 烈沉降的充分证明 , 和史书记载完全一致。 前已叙及 , 宋代鄙阳南湖的西南岸在松 门山东端至瑞洪一线上 , 距今湖岸尚有一定 距离 , 这是与古赣江东北流向所造成的赣江 三角洲的形态相吻合的。 矶山应在当时赣江 三角洲的前缘 。 唐以后赣江下游主乱西移至 吴城附近 , 《太平寰宇记》洪州南昌县 : “昊城 山在治东北一百八十里临大江 ” , 大江 即赣 江 。 因此赣江大量泥沙直接由都阳北湖输送 入长江 , 南 昌东北方向的赣江三角洲则因此 发展滞缓 , 鄙阳南湖就逐渐向西南方扩展。 至明代 , 据《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 , 三角洲 前缘的矶山已 “屹立都阳湖中” 。 在清初 , 松 门山以南的陆地也相继沦湖 , 致使原来只有 “北临彭氯湖 ”的松门山及吉州山也变成湖中 岛山 。 由于郡 阳南湖的西南岸是近期扩展 形成的 , 所 以在湖岸左右 , 遭淹没的古田至 今仍然清晰可见 。 吴城附近的赣江 口 , 自唐末以来三角洲 逐渐发育。 心读史方舆纪要》南康府星子县下 记载赣江 口 已有火烧洲、 绵条洲和大洲等河 口沙洲的形成 。 清后期以来 , 吴城赣江鸟足 状三角洲发育已相当良好 , 吉州山和松门山 因此呈足状又与陆地相连 。 而火烧洲和绵条 洲继续以足状三角洲向北发展的结果 , 吴城 西北一带因排水不畅先后发展成蚌湖、 牛鸭 湖等湖汉 。这时郡阳湖南部地区 , 因为信江下 游分洪量大部汇集在瑞洪附近入湖 , 同时赣 江下游南支分流量增大 , 康山一带入湖泥沙 大量沉积的结果 , 已使康山成为突出湖中的 陆连岛形态。 最后必须指 出, 彭盏湖虽然自唐末五代 迅速向东南方扩展成 “弥茫浩渺与夭无际 ”的 鄙阳湖 , 但它和唐以前位于都阳北湖地区的 彭轰泽一样 , 也是 一冷吞吐型的时令湖 一 《读 史方奥纪要》江西都阳湖记载 , 每年枯水季 节 , “湖面萎缩 , 水束如带 , 黄茅白苇 , 旷如 平野 ” ,仅余重湖性质的“鹰泊小湖 ”。 即使在 洪水季节 , 湖水深度一般也不大 。《续资治通 鉴》卷2 17 记载 , 元末朱元玲大战陈友谅于康 郎山一带 , 是农历七月的高 水位 时期 , 但 “湖水浅 ” , “水茹狭隘 ” , “相随渡浅 ”却屡见 于记载。 正 因为新扩展的邵阳南湖具有时令 湖性质 , 所以《太平寰宇记 , 在饶州下 , 一方 面详细记载入浸饶州境内的鄙川湖的具体范 围和地点 , 另一方面又说那水 “经郡城 (指今 波阳县治 ) 南又过都昌县入彭恙湖 ” , 这就是 因季节不同 , 河湖交汇形势相应改变在史书 上的反映 。 都阳南湖 , 致使卫星象片上南湖的泥沙 , 受 狭窄的松门峡出口的制约 , 被追徘徊在南湖 的西南部沉积 , 这对于整个赣江三角洲的向 东北推进 , 鄙阳南湖西南部的萎缩 , 无疑是 很关键的。 它的作用在枯水期卫星象片上已有清晰 的反映。 这就是占赣江分流量首位的赣江南 支和抚河、 信江西大河联合形成的三角洲正 在由南向北推进 , 泄洪量占赣江第二位的赣 江中支 , 其在河 口所形成的三角洲也在向东 北方向扩展。 据根康山成陆情况分析 , 目前 的泥沙沉积量 已超过构造下沉量 , 所以今后 邵阳溉有着自南向北继续萎缩的 明显 趋 势 (图5 )。 1 9 5 4年都阳湖洪水湖面 (2 1米水位 ) (三 ) 都阳湖演变趋势 关于今后都阳湖的演变趋势 , 洪枯水位 时期所摄卫星象片及入湖泥沙情 况 进 行 分 析。 枯水期卫星象片表明 , 番汤阳北湖湖面萎 缩、 干泅 , 水束如带 ; 都阳南湖除军山 、 青 岚二汉湖基本不变外 , 完整的湖面则被由赣 江南支 、 抚河和信江西大河汇合形成的南东 —北西向湖底河床及其自然堤 分 隔 成 东北 、 西南二个萎缩湖面。 说明现在都阳南湖 比北湖具有较大水深 , 这和宋明时期北深南 浅的情况完全相反。 深浅倒置的原因是 : 由 于赣江主流近千年来直接由吴城经北湖入长 江以及长江倒灌 、顶托等因素 , 造成大量泥沙 在都阳北湖沉积的结果 。 洪水期是河流泥沙搬运 、 堆积的关键时 期。 据江西省水利厅计算 , 每年五河 (修 、 赣 、 抚 、 信 、 饶 ) 挟带泥沙 , 在都阳湖内沉 积 1 1 2 0万吨 。 洪水期卫星象片显示 : 入湖泥 沙绝大部分来自赣江流域 , 其他流域来沙甚 微 。 由于自吴城北上的赣江主支的泄洪量远 小于南支和中支 , ·所以赣江来沙大部汇集在 纂户 都阳湖美缩趋势图 (据枯水期卫星勃赴) 夕 砰 邢 即 . 叩 键 二 ,暑 /变 啪安 鑫夔 厂_ 掣 耀 叠 碧肇鬃铆一 ‘东江 、也 纂 图 例 篇旨枯刁侧滔 赓习农划曲醉 匀 甲不溯随 、、‘套分堑一玄目一气已,哭一乳广护l乳一乍生一一气. ‘进一尸临老Ž熟么熟‘一图长/隔 是5 05 。平方公里 , 1 9 5 7年为 4 9 0 0平方公里 , 1 9 7 c年洪水湖面仅为3 8唾1平方公里 , 只不过 22 年 时间 , 洪水湖面就萎缩了 1 2 0 0 多平方 公里 , 速度之快 ,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和 重视。 我们认为 , 根据郡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和今后发展的趋势 , 应当采取果断的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控制赣江南支 、 中支及北支的流量 , 加大赣 江主支的泄洪量 , 把赣江来沙直 接 送 入 长 江 , 同时严格控制高滩围田 , 严 禁 围 湖 造 田 , 以便达到最大限度地延缓都阳湖的萎缩 进程 , 造福子孙万代。 (转载 自《复旦学报》1 9 8 2 . 2社会科学版) 作者附记 : 本文 系由谭其骤提 出的若干 看 法 和 论 点 , 由张修桂继续补充论点和资科并执笔写 成。 ’在野外调查和撰写本文时 , 得到江西省 博物 馆 、 江 西省水利厅 、 长办科学院河流 室、 南京大 学地理 系、 南京地理所等单位的 大力 支持和协助 ; 吴 磊同志为本文清绘插图 , 在 此一并致谢。 注 : ¹ 张修桂: 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 , 《历史地理》 创 刊号 , 1 9 8 1年 。 º 黄第藩等 : 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 成与发展 , 《海洋与湖沼》 7卷 4期 , 1 9 6 5年。 » 柏泉 : 江西新建 昌邑古城调查记 , 《考古》 , 19 6 0 年 7期 。 ¼ 《水经 · 赣水注》 谓 , 赣水合都水 之 后 , 修 水 之 前 , “又有缭水入焉 ” , 其水导源建昌县 , 又经海昏 县 , 分为二水 : 缭水东北经昌邑城 , 而东 出 豫 章 大 江 (即 赣 水 ) , 谓之慨口 , 一枝分别注于 修 水 。 《后 汉 书 · 郡 国 志》 豫章郡注引 《豫章记》 日 : ” 昌邑城东十三里江边 名 慨口 , 出豫章大江之 口 也” 。 据此 , 汉魏六朝 时代 , 缭 水 主 流当在昌邑城东即已注入赣水 。 此所 谓 “ 又 有 缭 水 入 焉 ” , 乃是缭水 “ 一枝注于修水 ” 之后 , 再从修水分 出 的 汉流 . 照理应称 “修水支津 ” , 不该叫 “缭水 ” 。 道元 在 这里是采用 ” 入而复 出” 的观念来叙述缭水支津的 , 故 称 之为 “缭水 ” 。 又 因称 “缭水 ” 不称 “缭水支津 ” , 这就 造 成喧宾夺主 、 给人 以缭水主流入赣在余水那水之后而不 是 在其前的假象。 ½ 《汉书 · 地理志》 豫章郡都阳 “都水西入湖汉 ” ‘,汉 志都水虽不作西至泉阳入湖汉 , 但余汗下既 明言余水至 果 阳入湖汉 , 即余 口 在袅阳 。 那水在余水之北 , 自东向西 入 湖汉 , 都口 更在余口之北 , 自应在更近县城的果阳境 内。 ¾ 《水经 · 按水注》 。 ¿ 《舆地纪胜》 卷26 江南西路隆兴府 。 À 林承坤 : 第四 纪古长江与沙山地貌 . 《南京大学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 , 1 95 7年2期 。 Á 顾领刚 : 禹贡注释 ,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第 一辑 , 科学出版社 . 1 95 9年 。 谭其骤 : 鄂君启节铭文释地 , 《中华文史论丛》第 二辑 . 19 6 2年 。 @ 《汉书 · 地理志》 庐江郡寻 阳县 。 黄第藩等 : 长江下游三大淡水湖的湖泊地质及其形 成与发展 , 《海洋与湖沼》 7卷 4期 , 1 9 6 5年 。 《资治通鉴》 卷 n s安帝义熙六年。 @ 竺可祯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 初 步 研 究 , 《考古学报》 1 97 2年 汇期 。 同¹ 。 谭其骥于 1 9 7 4年 伙, 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的 报告 。 弓长修桂 : 云梦泽 勺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 . 《复 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0 80年第 2期。 据光绪八年五月金陵书局刊本 。 道光 《都阳志》 艺文志 : 都阳山辩。 重湖指湖 中湖 , 即在枯水期都阳湖水退时仍然存在 的湖面 。 这里的重湖 , 指的是邹子塞北都阳湖 中的担石 湖 见 《太 平寰宇记》 饶州余 干县部子港条 。 @ 《太平寰宇记》饶州余干县 。 《嘉庆重修一统志》 南康府山川 , 同治 《江西全省 舆图》 南昌府属 。 望 庐 山 瀑 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 飞流直下三于尺 , 遥看瀑布挂前川 。 疑是银河 落九天 。 39 汉、晋、唐、清鄙. 阳视地形图卜 【图上有( )者为今地名 , 共余为 古地名 j 集》中华地图出版社坦巧版 (一 ) 汉 资料未沥 : 《中国历史 公元它年图 〔二 ) 西晋 公元J6Z耳图 瞥 ,! f 极阳(安庆厅( 飞1 淤认刀翅F)口 。料娜彭溉0 彭泽 准 l 6’J | l|! !| 〕长 彭泽) 紫系 (龙1 邵阳即 .蘸传 嗬. (德安)认 。犷 1 二那阳 产一 护 l 历陇盗 (波 “永蜂 ) 鬓 (永修) 嘿 阳)黄犷采而 坚性错 余汗{余干) 八即.匕砚冲南 \渊成东建 巧 六矛解乳又 东 嘎 水 水 0 钟陵 O 进贤〕 象 新淦 厂一矛 议 南 介清江 水 OO ‘ J 东乡) 气工 豁斗续 O(东乡)占川月盼临汝、水 (三) 唐 公元(6ja一 9口7)年)图 (四 清 公元182 0年图. 1 1‘ 权 江 子0. 广济 粗 广济) 彭子伞 多一拓柱 彭泽 德 阴口 ‘九江哗 盛 七朋口戍 窦泥 *蜒 l芬晰 足剥 令、犷一 乡 德 昌 饶 碑诊 界徽 l 撇 易 枷 邵阳 尔藻挽余干 瑞州府 /让净O 、本(佩创矛知O以嵌岛c进吮高 臀 ‘瞥 , 熟 两安 洛 丰城 场州府 店JI卜一润 4 0 才乏乡落板 郡阳湖古文化遗迹分布图 据中国科学院亩京地理研究所资料复制 41
本文档为【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_谭其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086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7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21
浏览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