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仁义礼智信”新解

“仁义礼智信”新解

举报
开通vip

“仁义礼智信”新解 2011 年 7 月 15 日 星期五 7理 论 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 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 3 篇文章围绕 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 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

“仁义礼智信”新解
2011 年 7 月 15 日 星期五 7理 论 大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 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 3 篇文章围绕 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 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 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 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 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 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 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 年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 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 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 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 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政府公信力问 题,并采取有效措 施加强政府公信力 建设。提高政府公 信力涉及的问题很 多,目前可在以下 几方面下功夫。 增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创新 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 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 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 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 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 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 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 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 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 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 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 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 “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 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 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 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 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 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 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 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 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 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 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 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 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 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 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 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 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 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 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 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 “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 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 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 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 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 会和公众。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既不合理, 也会让政府力不从心,因为政府行为也是 有成本的,当政府需要“经营”、管理和服务 的内容在数量和投入上超过合理边界时, 必然导致政府的低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 当然,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 并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 置政府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 型政府。这是政府面对社会急剧变迁的能 动适应。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 率。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经常性任务。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 则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 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 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 有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 不够,政府运作的线条“太粗”,对工作流 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充分,总觉得形式问题 无所谓。比如,关于办公区域划分的研究 基本上是空白。现在看来,县级政府各部 门集中办公、统一报账,对于提高效率、强 化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节约经费、改善政府形象是有积 极作用的。又如,我国政府的纵向层次与 横向构成都不可能太少,怎么处理这种关 系?议事协调机构应如何工作?区域合作 和部门协调为什么很难?“条块矛盾”为什 么解决不了?这些主要都不是体制问题,而 是过程性问题、工作流程问题。在经济社会 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 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 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 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适应时代要求,讲究政府管理艺术。政 府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 商,而不仅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比如, 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比以前都有 了质的提升,但政务信息的传播在技术上 和策略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 多地方还是重宣传轻沟通、重发稿量轻传 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 析工作中搞“部门 主义”,对诸如农民 工数量、干部(含公 务员)规模、民营经 济规模、财经现象 解读等,各部门在 概念、口径、重点、 视角上都不尽一 致,这就难免导致 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 信力。还有,施政目标是政府交给老百姓衡 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标适当,避免提不 切实际的目标和简单化的口号。否则,往往 会适得其反。总之,一定要讲究政府管理的 艺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东大学教授 王韶兴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 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 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体现政府 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 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 民群众新期待。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 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根本前提。执政党 的执政能力决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 响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 本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涉及确立执 政理念、明确执政任务、夯实执政基础、确 定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选择执政方 式、培育执政资源以及优化执政环境等诸 多内容。基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 突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根 本观点,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 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指向;坚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 践要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实现机 制。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正确 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党政治规律、共产党 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 党的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 进党的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 目标要求,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提高政 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职能是政府 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 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转 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 条件。一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 标。社会本位、权能有限、廉洁高效、依法行 政,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服务型 政府的基本职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指向。二要推进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 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 制;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 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 中介组织分开等。三要坚持政府职能法定 原则。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 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基本保证。坚持政 府职能的法定原则,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 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转变中的 随意性。四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和 协调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降 低行政管理成本。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 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 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活动的总规范,国 家宪法和法律对行政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 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 的基本前提。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 不断强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 惯,增强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 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 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 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 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 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 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 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 信力奠定坚实基础。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 道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 中形成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它渗透 在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体现于 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行政道德与政府 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一是增强自 律意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国家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强荣誉感和 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 文化条件。二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公众舆 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循行政道 德。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将那些需 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来维系的行政道德规 范转化为行政法律规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 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公 信 力: 政 府 的 立 身 之 本 北京大学教授 燕继荣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 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 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 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 要途径。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任,是指对他人的 言说、承诺和行为预期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 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信任历 来为人们所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 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难以发生交易,难以形成市 场。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如果 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 现。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 水平反映社会凝聚力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 任,诚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从政治学角 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 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 社会冲突就会接连不断,和平也难以实现。根据来 源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 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根据对象的 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对个人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 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信任, 对于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现代社会 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社会 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主体之间缺 乏信任,合作便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 出高昂代价。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 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 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 力基础上的强制力;二是因公众信任而产生的社会 影响力和支配力,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 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 持的能力越强,公信力就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之上 的执行力也就越强。因此,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一个 政府执行力的首要指标。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从 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转变政府职能和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 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 是对政府活动予以评判的社会公众。从政府角度讲,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反映 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社会公众角度看,政府 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依 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政府不 仅以其政策和行为的公共性而树立社会公众对自身 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认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规则等的 提供者和守护者的身份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 政府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政府公 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和要素众多,具 体来看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感召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 理,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否鲜明 等。当前,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设 “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信任的流失与信用的匮乏直接相关。 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兑现各项承诺,将“信用政府”建设寓于每项政策的 落实过程中。二是提高政府“纯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政府的“纯度”息息相 关。这里所谓的“纯度”,既包括政府行政动机的公共性,也包括政府行政过程 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因此,恪守政府公共性,本着“公共事 务公共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政府的“纯度”,就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 内容。再次,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 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它像人与人之间的信 任一样,可以分解为“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两个方面。“相信自己”,要求政 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具有自信心,保持独立,勇于担当,甘愿承担责任,并做到 开放、公开、透明。“相信他人”,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思想上真正相信人 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追求和谐幸福生活中的主 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守住政府权力的边界;才能尊重公 众权利和尊严,善于平等交流、协商合作。 “ 仁 义 礼 智 信 ”新 解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 陈 剑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先哲高度概括出 的五个道德范畴,其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一 些优良道德传统。今天,我们应结合当代社会 实践,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仁”意新解。“仁者,人也”。对政府来说, “仁”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保 障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为此,应改变见物不 见人的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人 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就要求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 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对公民个 人来说,“仁”的含义首先是爱人。儒家倡导“仁 者爱人”,强调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 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资助慈善事业、扶 持困难群体、参与志愿者行动都属于“仁”,都 是公民有爱心的表现。“仁”的另一层含义是 自省和加强个人修养,即“克己复礼为仁”。一 旦能够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于礼,天下人就 会称赞你有仁德。为此,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 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义”意新解。对政府和社会来说,“义”的 最基本含义是公平正义。政府作为社会的引导 力量,应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并在自身行为 即公权力运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依法行政、加强 权力监督、降低行政成本等都充分体现这一价 值理念。对公民个人来说,除了应把公平正义作 为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义”还应包括忠、 孝等内容。所谓忠,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 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尽职, 对上级和朋友的忠义。“义”还包含孝悌。所谓百 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缺乏孝心的人,很难设想 他会爱社会、爱他人。 “礼”意新解。对公民和社会来说,“礼”首先 是一种外在表象。礼最初是指礼仪、礼貌、礼节 的规矩,即“礼仪之规”。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 的 行为规范 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导医服务行为规范护士的素质和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好的表现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礼”还是一种 内在精神。“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 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这种内在 精神对当代人来说,最需要提倡的就是平等、尊 重、理解和宽容。外在表象的礼容易学习,但内 在精神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培养、教化。而要在 全社会普遍形成这样一种精神,则需要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体制的不断完善。 “智”意新解。智就是智慧。孔子把见多识 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事物能力和远见卓识 的人称为智者。在现代社会,“智”的含义首先是 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 新文化,使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根植于深厚的创新文化土壤。“智”的含义还包 括对知识的尊重。孔子提倡并推崇智,具有尊重 知识的含义。所谓“尚智”,就是尊重知识、崇尚 科学。这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风尚。“智”还 意味着因势利导、知人善任、遵循规律。特别是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信”意新解。对公民和社会来说,“信”的第 一层含义是信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需要有信 仰、有追求,需要有仰望星空和追求理想的人。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有共产主义信仰 和追求。而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需要 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信”的第二层含义是诚信。 无论对一个政府还是一个社会,对一个企业还 是一个普通公民,诚信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价 值理念。一个有序的社会一定是诚信的社会,而 一个诚信的社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每个 人都能恪守诚信。 加强主体功能区承载力的研究测定 艾 丽 石 刚 2010 年底,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部全国性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这对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升到国家 战略的高度。在此之前,“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曾明确 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 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 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环境约 束加剧等突出问题。提高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降低 其承载压力,是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有效方法,对 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降低其承载压力,一个 重要前提是对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进行正 确测定和认识。应在对区域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 上,充分了解该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 的历史和现状,准确把握其实时变动情况,进而对主体 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作出实时测定和评价,并 据此采取科学有效的举措,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 主体功能区承载力的研究测定,其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对主体功能区作出客观评价。定期测定各 类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是科学评价主体 功能区建设的有效方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初期测定 其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便于功能区建设具体目标的制 定和事前评估;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期测定其承载力 和承载压力,便于对建设效果进行事后评估;在主体 功能区建设末期监测其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便于保护 和维持建设成果。 有利于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管理。除了通过行 政系统分头、分级进行主体功能区管理之外,测定主 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有利于实现主体功能 区的量化管理和远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承载力 和承载压力进行持续、有规律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 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便 于实现量化管理。同时,将各种测定数据和结果编制 成电子化的空间规划图,结合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对 照规划图在计算机上进行远程管理。 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主体功能区政策。目 前,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投资 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环境政策等。 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大不一 样。比如,对于禁止开发区,环境政策显然要比产业政 策迫切而有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进行承载力和承载 压力的测定与研究,不仅有助于后期的政策评估,也 有助于前期的政策选择和中期的政策实施与政策调 整,进而为提高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的有效性 提供保障。 编者的话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 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 信任度。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十 二五”规划纲要再次强调要提高政府公信力,并将其作为推进行 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公信力指的是什么?为何如此重 要?怎样才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本期“本周话题”的 3 篇文章围绕 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把握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着力点 南开大学教授 朱光磊 一个政府要保证稳健运行并让公众满 意,取得公众信任至关重要。政府公信力, 就是政府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如何面对 公众对政府公信力的多样化评价,是各国 政府普遍面临的问题。我国也把政府公信 力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2006 年党的十六 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 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党的十 七大又明确强调“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 公信力”的要求,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 议更是把提高政府公信力作为转变政府职能 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这充分说明 我们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政府公信力问 题,并采取有效措 施加强政府公信力 建设。提高政府公 信力涉及的问题很 多,目前可在以下 几方面下功夫。 增强制度创新 的自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制度建设对 政府公信力具有根本性影响。制度法源明 晰、构架合理,衍生的行政体制、工作程序 才有说服力,政府才有公信力。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上了几个大台 阶,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变迁,但制度 创新总体而言相对滞后。这是影响我国政 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增强制度创新的自 觉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特别要处理好政 府与人大两院、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首先, 人大工作要适时“前移”。现在,在重大事项 决定、预算、监督等方面,人大发挥更大作 用的条件已经比较成熟,让人大工作适时 “前移”,可以分散行政方面的压力。其次, 法院、检察院工作要适度“后移”。遵循司法 工作自身的规律,不宜鼓励法院、检察院过 早介入经济活动,以防止公信力问题复杂 化。最后,鼓励社会组织“上位”。社会组织 的积极作为可以分担一些政府不该管也管 不好的事情,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 公信力。应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 设,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 建设服务型政府。所谓政府的“单边主义”, 就是一切由政府说了算,很少让其他主体 参与到政府工作中来。这很容易导致政府 的一些决策偏离公众利益,也容易导致政 府工作缺乏连续性、随意性强、工作人员态 度粗暴等,从而损害政府公信力。事实上, 取得公众信任的公共政策、政府行为等应 该是政府与公众“双向互动”的结果,尤其 是在制定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政策 时必须提高公众参与度,听取公众意见。提 高政府公信力,政府应该变“单边主义”为 “双向互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在许多时 候、许多情况下,政府更多的应该是以议程 设定者、重要参与者和促成公共问题解决 的中间人身份发挥作用,而不应在“单边主 义”思维指导下以“单边行动”方式面对社 会和公众。政府大包大揽的方式既不合理, 也会让政府力不从心,因为政府行为也是 有成本的,当政府需要“经营”、管理和服务 的内容在数量和投入上超过合理边界时, 必然导致政府的低效率,损害政府公信力。 当然,变政府的“单边主义”为“双向互动”, 并不是要淡化政府的作用,而是要合理配 置政府职责,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建设服务 型政府。这是政府面对社会急剧变迁的能 动适应。 改善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 率。这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经常性任务。行 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不可能一步到位,但政府工作流程的改善 则是每时每刻都可以做的。政府工作流程 的改善也是影响公众对政府服务水平评价 的一个关键因素,对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具 有重要作用。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注意 不够,政府运作的线条“太粗”,对工作流 程的研究和设计不充分,总觉得形式问题 无所谓。比如,关于办公区域划分的研究 基本上是空白。现在看来,县级政府各部 门集中办公、统一报账,对于提高效率、强 化规范、节约经费、改善政府形象是有积 极作用的。又如,我国政府的纵向层次与 横向构成都不可能太少,怎么处理这种关 系?议事协调机构应如何工作?区域合作 和部门协调为什么很难?“条块矛盾”为什 么解决不了?这些主要都不是体制问题,而 是过程性问题、工作流程问题。在经济社会 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的阶段,政府管理粗 放的痼疾正日益暴露。我们应主动实践新 的东西,在这方面尽快完善。这对提高政府 公信力会大有帮助。 适应时代要求,讲究政府管理艺术。政 府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更高的智商和情 商,而不仅仅是时间和体力的消耗。比如, 当前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相比以前都有 了质的提升,但政务信息的传播在技术上 和策略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许 多地方还是重宣传轻沟通、重发稿量轻传 播力。再如,一些政府部门在统计、政策分 析工作中搞“部门 主义”,对诸如农民 工数量、干部(含公 务员)规模、民营经 济规模、财经现象 解读等,各部门在 概念、口径、重点、 视角上都不尽一 致,这就难免导致 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损害政府的公 信力。还有,施政目标是政府交给老百姓衡 量自己的尺子,要注意目标适当,避免提不 切实际的目标和简单化的口号。否则,往往 会适得其反。总之,一定要讲究政府管理的 艺术,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充分的透明度,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 山东大学教授 王韶兴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 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 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体现政府 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 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我国经济社会 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并日渐凸显的关键阶段,以改革创新精神 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应 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 民群众新期待。 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全 面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根本前提。执政党 的执政能力决定政府的行政能力,直接影 响政府公信力。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根 本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执政 能力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确立执 政理念、明确执政任务、夯实执政基础、确 定执政方略、健全执政体制、选择执政方 式、培育执政资源以及优化执政环境等诸 多内容。基于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现实需要, 突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的理念。坚持人民创造历史的根 本观点,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奠定思想基 础;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价值指向;坚持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实 践要求,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实现机 制。二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正确 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政党政治规律、共产党 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和自觉遵循 党的建设规律,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 进党的建设。三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 改革。以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 目标要求,理顺党政关系,优化权力结构, 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 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全面提高政 府公信力提供必要条件。政府职能是政府 活动的逻辑起点。政府职能定位科学与否, 是政府是否具有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在经 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的背景下,转 变政府职能是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必要 条件。一要牢固树立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 标。社会本位、权能有限、廉洁高效、依法行 政,是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服务型 政府的基本职能;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是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指向。二要推进行政管 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 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 制;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机制,加快推进政 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 中介组织分开等。三要坚持政府职能法定 原则。政府职能的法定性是现代行政的基 本要求,是政府公信力的基本保证。坚持政 府职能的法定原则,就是要依法界定和科 学规范政府职能,防止政府职能转变中的 随意性。四要培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 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和 协调作用,有利于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和降 低行政管理成本。 进一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为全面提高 政府公信力提供有力保障。法治政府是指以 国家宪法和法律作为政府活动的总规范,国 家宪法和法律对行政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 政府治理模式。法治政府是政府赢得公信力 的基本前提。一是强化依法行政意识。通过 不断强化法律和制度信仰,使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养成依法行政习 惯,增强根据法律精神、运用法治思维、通过 法律手段处理行政事务的能力。二是推进行 政法制建设。围绕法治政府建设的目标,加 强行政立法,健全行政责任体系,强化行政 法律责任机制。三是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 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制度和机制, 保证人民群众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 求和合法利益得以充分体现。 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为全面提高政府公 信力奠定坚实基础。行政道德作为一种政治 道德,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活动 中形成并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它渗透 在国家治理与公共行政的各个方面,体现于 行政工作的整个过程之中。行政道德与政府 公信力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行政道德建设是 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建设。一是增强自 律意识,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树立国家利益 和社会公共利益至上的理念,增强荣誉感和 使命感,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创造良好的思想 文化条件。二是加强公共监督,通过公众舆 论压力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遵循行政道 德。三是实现行政道德法律化,即将那些需 要借助于法律强制力来维系的行政道德规 范转化为行政法律规范,并建立健全相应的 管理机构与运行机制。 公 信 力: 政 府 的 立 身 之 本 北京大学教授 燕继荣 政府是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共管理的专业 部门,它的一切行为都要以公众信任为基础和前 提。提升政府公信力,既是加快政府自身改革和建 设步伐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 要途径。 信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信任,是指对他人的 言说、承诺和行为预期持相信的态度,是人与人之 间互动的结果,是一方给予另一方的信赖。信任历 来为人们所重视。从经济学角度看,信任是所有交 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难以发生交易,难以形成市 场。经济学家认为,信任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因为 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基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如果 没有信任,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就不可能实 现。从社会学角度看,信任是社会的粘合剂,信任的 水平反映社会凝聚力的程度。社会成员之间缺乏信 任,诚实合作的行为预期将大为降低。从政治学角 度看,信任是社会合作的基础。没有信任,人与人之 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国家之间就不会有共识, 社会冲突就会接连不断,和平也难以实现。根据来 源的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基于认同的信任、基于制 度的信任和基于信誉的信任三种类型;根据对象的 不同,信任可区分为对个人的信任、对组织的信任 和对政府的信任三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的信任, 对于社会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现代社会 管理而言,其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社会成员、社会 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情况。如果合作主体之间缺 乏信任,合作便难以达成;即便能达成合作,也要付 出高昂代价。 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人无信不立,业无信 难兴,政无信必颓。公信力是政府的立身之本。一般 而言,政府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在暴 力基础上的强制力;二是因公众信任而产生的社会 影响力和支配力,包括权力与非权力的影响力、凝聚 力、感召力、支配力等。政府获得公众信任、拥护和支 持的能力越强,公信力就越高,其基于非强制力之上 的执行力也就越强。因此,公信力从来都是衡量一个 政府执行力的首要指标。只有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才能有效减少社会治理成本,优化社会管理方式。从 这个意义上说,提高政府公信力是转变政府职能和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落脚点。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 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一是从事公共管理的政府,二 是对政府活动予以评判的社会公众。从政府角度讲, 公信力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反映 了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社会公众角度看,政府 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这种信任依 赖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在实际生活中,政府不 仅以其政策和行为的公共性而树立社会公众对自身 的信任,而且以公共认同、公共制度和公共规则等的 提供者和守护者的身份获得社会公众的普遍信任。 政府在这两个方面表现得如何,都直接影响政府公 信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量政府公信力的指标和要素众多,具 体来看主要包括意识形态是否具有感召力,政府制度及公共政策是否公平合 理,政府领导力和执行力是否强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正面形象是否鲜明 等。当前,着眼于提高政府公信力,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建设 “信用政府”。信任以信用为前提和基础,信任的流失与信用的匮乏直接相关。 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兑现各项承诺,将“信用政府”建设寓于每项政策的 落实过程中。二是提高政府“纯度”。政府公信力的提高与政府的“纯度”息息相 关。这里所谓的“纯度”,既包括政府行政动机的公共性,也包括政府行政过程 的公正性、透明性和政府信息的公开性。因此,恪守政府公共性,本着“公共事 务公共治理”的原则,不断提高政府的“纯度”,就成为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 内容。再次,做到既“相信自己”又“相信他人”。政府公信力是一种互动的结果, 反映的是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程度。它像人与人之间的信 任一样,可以分解为“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两个方面。“相信自己”,要求政 府及其公务人员必须具有自信心,保持独立,勇于担当,甘愿承担责任,并做到 开放、公开、透明。“相信他人”,要求政府及其公务人员从思想上真正相信人 民、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在促进社会繁荣进步、追求和谐幸福生活中的主 体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权力下放,守住政府权力的边界;才能尊重公 众权利和尊严,善于平等交流、协商合作。 “ 仁 义 礼 智 信 ”新 解 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研究员 陈 剑 “仁义礼智信”是我国古代先哲高度概括出 的五个道德范畴,其内容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一 些优良道德传统。今天,我们应结合当代社会 实践,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仁”意新解。“仁者,人也”。对政府来说, “仁”的含义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保 障公民各项权利的实现。为此,应改变见物不 见人的发展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人 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努力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 益。这就要求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 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对公民个 人来说,“仁”的含义首先是爱人。儒家倡导“仁 者爱人”,强调从爱最亲近的人即父母兄弟开 始,逐步推广扩大到其他人,“老吾老以及人 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资助慈善事业、扶 持困难群体、参与志愿者行动都属于“仁”,都 是公民有爱心的表现。“仁”的另一层含义是 自省和加强个人修养,即“克己复礼为仁”。一 旦能够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于礼,天下人就 会称赞你有仁德。为此,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 设,提高公民道德修养。 “义”意新解。对政府和社会来说,“义”的 最基本含义是公平正义。政府作为社会的引导 力量,应当成为公平正义的化身,并在自身行为 即公权力运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依法行政、加强 权力监督、降低行政成本等都充分体现这一价 值理念。对公民个人来说,除了应把公平正义作 为努力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义”还应包括忠、 孝等内容。所谓忠,包括对国家和民族的忠心, 对家庭和夫妻关系的忠诚,对本职工作的尽职, 对上级和朋友的忠义。“义”还包含孝悌。所谓百 善孝为先。一个对父母缺乏孝心的人,很难设想 他会爱社会、爱他人。 “礼”意新解。对公民和社会来说,“礼”首先 是一种外在表象。礼最初是指礼仪、礼貌、礼节 的规矩,即“礼仪之规”。人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 的行为规范,社会才会和谐有序。“礼”还是一种 内在精神。“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 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这种内在 精神对当代人来说,最需要提倡的就是平等、尊 重、理解和宽容。外在表象的礼容易学习,但内 在精神的形成则需要长期的培养、教化。而要在 全社会普遍形成这样一种精神,则需要经济、政 治、文化、社会等方面体制的不断完善。 “智”意新解。智就是智慧。孔子把见多识 广,具有观察、辨别、判断事物能力和远见卓识 的人称为智者。在现代社会,“智”的含义首先是 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力培育和弘扬创 新文化,使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根植于深厚的创新文化土壤。“智”的含义还包 括对知识的尊重。孔子提倡并推崇智,具有尊重 知识的含义。所谓“尚智”,就是尊重知识、崇尚 科学。这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风尚。“智”还 意味着因势利导、知人善任、遵循规律。特别是 对于各级政府来说,就是要遵循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信”意新解。对公民和社会来说,“信”的第 一层含义是信仰。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需要有信 仰、有追求,需要有仰望星空和追求理想的人。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有共产主义信仰 和追求。而在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需要 转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信”的第二层含义是诚信。 无论对一个政府还是一个社会,对一个企业还 是一个普通公民,诚信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价 值理念。一个有序的社会一定是诚信的社会,而 一个诚信的社会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以及每个 人都能恪守诚信。 加强主体功能区承载力的研究测定 艾 丽 石 刚 2010 年底,国务院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 部全国性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这对我国的主体功能区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把主体功能区建设提升到国家 战略的高度。在此之前,“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曾明确 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 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 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 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正面临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环境约 束加剧等突出问题。提高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降低 其承载压力,是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有效方法,对 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 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高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降低其承载压力,一个 重要前提是对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进行正 确测定和认识。应在对区域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 上,充分了解该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 的历史和现状,准确把握其实时变动情况,进而对主体 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作出实时测定和评价,并 据此采取科学有效的举措,搞好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强 主体功能区承载力的研究测定,其意义有以下几方面。 有利于对主体功能区作出客观评价。定期测定各 类主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是科学评价主体 功能区建设的有效方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初期测定 其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便于功能区建设具体目标的制 定和事前评估;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期测定其承载力 和承载压力,便于对建设效果进行事后评估;在主体 功能区建设末期监测其承载力和承载压力,便于保护 和维持建设成果。 有利于对主体功能区进行科学管理。除了通过行 政系统分头、分级进行主体功能区管理之外,测定主 体功能区的承载力和承载压力有利于实现主体功能 区的量化管理和远程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承载力 和承载压力进行持续、有规律的测定,可以及时发现 各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便 于实现量化管理。同时,将各种测定数据和结果编制 成电子化的空间规划图,结合对地观测技术,可以对 照规划图在计算机上进行远程管理。 有利于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主体功能区政策。目 前,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包括财政政策、投资 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和环境政策等。 对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这些政策的有效性大不一 样。比如,对于禁止开发区,环境政策显然要比产业政 策迫切而有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进行承载力和承载 压力的测定与研究,不仅有助于后期的政策评估,也 有助于前期的政策选择和中期的政策实施与政策调 整,进而为提高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策的有效性 提供保障。
本文档为【“仁义礼智信”新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12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3-07-16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