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1放射诊断学绪论

01放射诊断学绪论

举报
开通vip

01放射诊断学绪论nullnull第一篇 医学影像学 概论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系放诊教研室川 北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放 射 科 null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进行疾病诊断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它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或在影像监...

01放射诊断学绪论
nullnull第一篇 医学影像学 概论 川北医学院医学影像系放诊教研室川 北 医 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放 射 科 null医学影像学是利用影像表现的特点进行疾病诊断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它借助于不同的成像技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况以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目的;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null普通X线平片常规X线 US ECT CT MRI X线数字化摄片(DR) 医学影像发展历程CR DR PACS 90年代DR平片USCTMRInull一、X线的产生 ★1895/11/08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发现 X射 线(又称为伦琴射线)。 ★1895/12/22伦琴为他夫人拍摄了一张手的X光胶片(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胶片)。 第一章 放 射 学 第一节 X线成像null著名物理学家 Wilhelm Conrad Rontgen★1896/01/23伦琴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世。 ★1896/01/23伦琴把这一发现公布于世。 ★1901年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而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X射线的发现,无论是在近代科学理论上或应用技术上,特别是对科学领域内的不断创新和突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X线的产生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由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物质受阻时产生的。X线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自由活动的电子群②电子群以高速运行③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产生X线的装置即X线球管:阴极灯丝上大量电子群,当X线管电压升高后电子群高速运动,撞击阳极钨靶。 高速运行的电子群撞击物质后突然受阻,绝大部分的动能(99%以上)转变为热能。仅有少部分(1%以下)动能转为X射线。 (二)X线产生的主要装置---X线机的构造 (二)X线产生的主要装置---X线机的构造 主要装置包括: ◆ X 线管 ◆ 变压器 ◆ 控制器nullX线管高压发生器胶片盒或探测器控制器 ●    二、 X线的特性 X线系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属不可见的电磁波,波长范围0.0006~50nm。 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医学成像的波长 0.008~0.031nm的X线。 ●    二、 X线的特性 X线系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属不可见的电磁波,波长范围0.0006~50nm。 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医学成像的波长 0.008~0.031nm的X线。 X线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与X线成像和防护有关: ○ 穿透性 (penetrativity) ○ 感光效应(photosensitization ) ○ 荧光效应 (fluorescence) ○ 生物效应(biological effect) ● 三、X线成像原理 ● 三、X线成像原理 X 线之所以能形成影像,一方面基于X 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作用,摄影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null(一) 形成X线影像的三个基本条件: 1、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2、人体组织密度和厚度的差异; 3、成像物质:穿过人体后有差别的剩余X线仍为不可见光,必须作用于成像物质(如:荧光物质、感光剂、探测器接受和数字化处理等显像过程)才能形成黑白不同,具有对比和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二)不同密度、厚度的组织与X线成像关系 (二)不同密度、厚度的组织与X线成像关系1.高密度影像 物质密度高或组织厚→吸收X线多,剩余X线少→荧光屏激发荧光少→X线透视荧光屏上则呈黑影。 胶片感光少还原金属银少(黑色)→X线照片上则呈白影。如:钙化、骨骼组织------高密度组织。 2. 低密度影像 物质密度低、组织薄则吸收X线少,剩余X线多,荧光屏上呈白影,胶片上则呈黑影。如:空气、脂肪-------低密度组织。 3. 中等密度影像 软骨、肌肉、液体、实质性脏器及结缔组织等荧光屏及X线胶片上均呈灰白影。 (三)X线图像特点(三)X线图像特点 由于X线束呈圆锥形投照,人体三维结构则变成了二维X线图像,所以,X线平片所显示人体组织、脏器及病变影像与真实人体有一定差异,具有重叠、失真、放大等缺点,当然,实际工作中会尽量减少这些,使图像与真实更接近。null第二节 数字X线成像 (Digital radiography, DR)X线成像null 数字X线成像是将普通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而得数字图像的技术。计算机X线成像(CR computer radiography) 数字X线成像(DR digital fluorography) 1982年日本富士株式会社开发出CR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 标志 禁止坐卧标志下载饮用水保护区标志下载桥隧标志图下载上坡路安全标志下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下载 着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出现 1982年日本富士株式会社开发出CR系统computer radiography)标志着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的出现 90年代又推出直接X线成像(direct radiography),或称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 90年代又推出直接X线成像(direct radiography),或称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 一、计算机X线摄影一、计算机X线摄影CR是X线穿过人体后作用于成像板(IP板),计算机将IP板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有利于图像存贮、传输及处理,但空间分辨率较低,有重叠、失真等缺点。CR主要由X线机、影像板、影像阅读器、影像处理工作站、影像存储系统和打印机组成。 可广泛应用于多个系统疾病检查。二、DR 数字X线摄影二、DR 数字X线摄影 DR的运用,不用胶片或IP板,直接计算机处理图像、打印,图像清晰、X线剂量小,对人体辐射少,快捷方便,有利于存档,传输以及远程放射学和信息放射学的发展。 DR是利用x线探测器直接将x线影像转化为数字图像的方法。即X线穿过人体后,剩余X线经模/数转换探测器直接将其转化成数字图像信号,进入计算机处理后再现于监视器或激光打印成像,以满足不同诊断目的的一种X线检查技术。 目前采用直接数字X线摄影(DDR)成像方法。主要结构有x线机、二维探测器、图像处理器、系统控制台和网络。 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是各种影像血管成像的金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将计算机与常规血管造影相结合,形成数字血管造影图像。null(一)DSA成像基本原理(一)DSA成像基本原理 X线穿过人体后经过不同衰减形成X线影像,经影像增强器转换为视频影像,再用电子摄像机将其转变为电子信号,经计算机作模/数转换和减影处理,只留下清晰的血管造影图像。 减影方法 : 时间减影 能量减影 动态数字减影体层摄影像素 体素 矩阵 空间分辨力 密度分辨力 时间分辨力 伪影 后处理 (二)DSA检查方法 (二)DSA检查方法静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IVDSA) 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IADSA) (三) DSA的临床应用(三) DSA的临床应用头颈部 腹部心脏大血管 外周血管null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第三节 X线检查技术① 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和厚度差异。是平片检查和CT平扫的基础。null② 人工对比: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组织或器官,人为地引入一定量的在密度上高于或低于他的物质,使之产生对比。 X线检查技术包括透视、X线摄影、造影检查。 X线检查技术包括透视、X线摄影、造影检查。 透视null 一. 透视(fluroscopy) 适用于机体天然对比较好部位,如胸部,观 察器官动态,例如心脏大血管、消化道蠕动等。 优点:简便易行,经济,结果快。 缺点:不能显示细微病变;无永久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不便前 后比较。 目前较少应用,只是在消化道脏器动态检查上广泛应用。nullnull二. X线摄影(Radiography) X线可使胶片溴化银感光,产生潜影,经显,定影处理,感光部分溴化银还原为金属银,沉淀在胶片上,显示为黑色;未感光部分溴化银脱离胶片,显示为白色。 CR、DR数字化X线直接成像。 X线摄影对比度及清晰度均佳,适于全身各部检查。nullnull三、造影检查: 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脏器,人为地将密度高于或低于靶器官的物质引入体内,使之产生对比显示病变的方法,称为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 (一)对比剂: 高密度(碘剂、钡剂)和低密度(气体)对比剂特点: 无毒 对比强、显影清晰 方便、价廉 易吸收与排泄 理化性质稳定气体:少用,被CT、MRI取代 钡剂:医用硫酸钡,白色,无毒 副作用,消化道不吸收. 碘剂:有机碘剂和无机碘剂。 有机碘剂----非离子型(如碘海醇)和离子型(泛影葡胺) 无机碘剂----碘化油(二)造影方法(二)造影方法即人工对比的方法,引入对比剂的方法分为: a. 直接引入法,将对比剂通过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管腔直接引入或通过体表穿刺直接引入器官或组织,不经过循环。如钡餐、瘘道造影、导管造影。 b. 间接引入法(生理聚积),经口服或静脉注射后,让对比剂选择性地经某一器官的生理排泄、聚积和浓缩作用,暂时停留在其通道内,从而了解其形态学和功能改变。如:静脉尿路造影、CT及MRI增强扫描。 (三)   造影检查前准备及毒副反应的处理a. 造影前应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以保证检查结果的满意和患者的安全。 b. 选用离子性碘制剂需做过敏实验,选用医用硫酸钡较安全,但对消化道穿孔和肠梗阻患者禁用。 c. 选用气体造影应防止气栓的发生,如果静脉内气栓发生应立即置于左侧卧位,以防止气体进入肺动脉。 null d. 选用碘剂造影应注意以下几点:了解有无禁忌症(严重心肾功能损害和过敏体质)、作好解释工作以防止迷走兴奋的出现、造影前作好过敏实验(1ml 30%泛影葡胺静脉注射后观察15分钟)、作好抢救准备。 null e.如果出现过敏反应(皮疹、面部潮红、恶心呕吐等)、周围循环衰竭和心脏停搏、惊厥、喉水肿、哮喘等,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及对症治疗。静脉注入地米或异丙嗪,呼吸困难者应给氧。周围循环衰竭者应给去甲肾上腺素。心脏停搏者应立即进行心脏按摩。 nullnull 小结:X线图像认知 小结:X线图像认知1.X线图像特点: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灰阶图像。 高密度--白影 中等密度--灰影 低密度--黑影 X线图像是X线束穿透某一部位的不同密度、厚度组织结构后的投影总和,是该路径上各结构影像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影像。 2.X线图像的解读:全面系统观察,区别正常与异常;对于异常影像,分析病变的位置与分布、数目与形态、边缘、密度、邻近器官改变、器官功能变化等。nullnull第二章 计算机体层摄影 Computer Tomography(CT) 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一定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横断体层图像的成像装置。null 一、CT发展历史 1969年Hounsfield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计算机横断 体层成像装置。经神经放射学家Amb -rose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极为满意 的效果。 1979年Hounsfield获得诺贝尔医学生 物学奖。 1974年设计了全身CT装置,扩大了的 检查范围。 null CT技术发展很快,其设备可分为 普通CT(传统CT):人体、线球管、探测器运动形成一个一个分离的圆形轨迹扫描。 螺旋CT(spiral CT):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检查床运动,属滑环式技术(slip-ring) 扫描时间可缩短至1秒,最快可达0.6秒,运动轨迹为一个或多个连续螺旋形,形成容积扫描或旋转一圈完成多层图像。 双源CT:两个X射线源和两组探测器,扫描速度和功率翻倍,放射剂量降低,图像质量提高,尤其在心脏成像方面有突出优势。二、CT成像基本原理二、CT成像基本原理CT是以X线为成像源,应用电子计算机数字化处理而建立的断层图像。 X线束对人体选定的层面进行扫描,探测器接受穿过该层面后的残余X线,将其收集并转变为电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处理,即得到该层面的x线吸收值(CT值),排列成数字矩阵,再经过数/模转换器后形成模拟信号,然后输至显示器得到该层面的横断面图像。 CT系统主要包括:扫描部分(探测器、X线球管、机架)、计算机及图像显示部分 nullCT操作界面、计算机及图像显示部分扫描部分(探测器、X线球管、机架)三、CT基本概念三、CT基本概念1.像素与体素: 像素是图像平面上划分的很小单元,是构成一幅图像的基本单元;体素在像素的基础上包含了层面的厚度。像素是二维单位,体素是三维单位。 2.部分容积效应:CT扫描层面有一定的厚度,在同一层面上含有多种不同密度的组织影互相重叠时,实际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的CT值,只能是其均值。 3.矩阵 矩阵是按照横行纵列排成的栅状矩形阵列。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的由黑到白不同灰度小方块(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像素反映相应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像素越小,数目数多,则构成图像越细致,空间分辨力越高。一般以256X256或512X512大小的矩阵显示。4、CT分辨率4、CT分辨率空间分辨率 图像中可鉴别物体大小、细微结构的能力。 CT空间分辨率较平片低。密度分辨率 图像中可区分的最小密度差别的能力。 CT密度分辨率较平片高。 CTnull5、CT值: 反映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值(衰减系数u),是评价组织器官密度高低的量化值。即吸收系数,单位为HU。密度高的组织,X线吸收值大,CT值大,密度低的组织,CT值小。 水的CT值为0HU, 密度最高的骨皮质: +1000HU, 空气: -1000HU,脂肪: -70~-90HU, 液体: 10~20HU, 肌肉:+30~+50HU 肝、脾、肾、胰等软组织: +30 ~ +60HU 6、CT窗技术(窗宽和窗位)6、CT窗技术(窗宽和窗位)窗宽 (WW) 指CT图像上16个灰阶所包括的CT值范围。 应用窗宽是为了提高组织结构细节的显示,使CT值差别小的两种组织能够分辨。 窗位(WL) 欲观察某一组织结构细节时,应以该组织CT值为中心进行观察,此即窗位。 CT7、伪影:运动伪影、金属伪影等。nullnull 第二节 CT检查技术 CT检查分为平扫和增强扫描 ①CT平扫 ②CT增强扫描(常规增强、动态增强、延迟增强扫描、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等) ③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和高分辨率CT扫描(HRCT);指采用薄层、高千伏,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种CT扫描技术。主要用于小病灶的显示。 ④CT新技术:3D重建技术、仿真内窥镜显示技术。 小结:小结: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组织、器官对X线的吸收程度,黑影表示低密度组织(肺、气体),白影表示高密度组织(骨、钙化),灰白影表示中等密度组织(软组织)。 增强后组织的密度增加(CT值增加)称为强化(反映组织血供情况):不强化、均匀强化、混杂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等。 CT由于检查方便、迅速,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解剖关系明确,因而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疾病的诊断。null 平扫null对比增强扫描nullCTnull 高分辨率CT扫描(HRCT),指采用薄层、高千伏,并用骨算法重建的一种CT扫描技术。主要用于小病灶的显示。 图像后处理技术 图像后处理技术(一)、再现技术 表面再现(surface rendering) 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二)、仿真内镜技术(virtual reality)CTnullreconstruction of an CTVolume rendered reconstruction CTnullCT3D重建技术null3-Dimension ReconstructionCTnullCT3D重建技术 nullCT仿真内窥镜显示技术 null■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MRI) ■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内发生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图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1946年由Block和Purcell报道了磁共振现象,并用于波谱学。 1973年由Lauterbur和Mansfield开发出磁共振成像技术,并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于2003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第一节 MRI基本原理第一节 MRI基本原理 人体组织细胞80%由水组成,氢占所有组成原子的60%,氢原子常简称为质子 ,MRI利用人体内的H质子来成像。 磁共振现象 氢原子核吸收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RF)的能量产生共振。 弛豫过程 停止发射射频脉冲,氢原子核释放能量,其相位和能级恢复到原状态。MRI一、质子自旋与纵向磁化 一、质子自旋与纵向磁化 质子具有自旋性,运动的电荷即电流,电流产生磁场,质子有自己的磁场,正常情况下处于杂乱无章的排列。 当有一个外加磁场存在时,质子自旋轴会趋于平行或反平行于这个磁场方向,并以一种特定方式绕磁场方向旋转,这种旋转称进动。 纵向磁化患者置于MR机磁体内,本身成为一个磁体,有他自己的磁场,处于平衡状态时,其磁化是沿着外磁场纵轴方向,称为纵向磁化。二、射频脉冲与横向磁化 二、射频脉冲与横向磁化 射频脉冲RF:可激发质子,从而扰乱纵向磁化的平衡状态,类似无线电波。 用RF的频率与质子的进动频率相同时,射频脉冲激发欲检查的原子核,将其能量传递给质子引起共振,即核磁共振。共振所产生的信号可被探测器所吸收与测得,经数字化处理转换为灰阶图像在荧光屏上显示。 null 横向磁化: 在射频脉冲(RF)的作用下,一些原子核不但相位发生变化,并且吸收能量由低能级状态跃迁到较高能态。 同时由于RF的作用,质子不在指向任意方向,而是作同步、同速的运动,处于同相位,其矢量在横向上叠加起来,即横向磁化。 三、弛豫与弛豫时间三、弛豫与弛豫时间 在RF激发停止后,有关原子核的相位和能级都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这个过程称为驰豫(Relaxation )。 处于不同物理、化学状态下的质子在RF激发和激发停止后所发生的相位变化、能量传递与复原的时间各不相同,这段时间称为驰豫时间(Relaxation Time)null T1驰豫时间又称纵向驰豫时间,反映了质子置于磁场中产生磁化所需时间,即射频脉冲停止后,高能原子核释放能量至低能态的过程。规定纵向磁化由零恢复原平衡状态63%大小所需要的时间。 T2驰豫时间又称横向驰豫时间,表示在完全均匀的外磁场中横向磁化所维持的时间,即射频脉冲停止后,质子又恢复到原来各相位上的过程。规定横向磁化由最大减少到最大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1、T2跟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磁场强度等多种因素有关。各种组织的T1均长于T2。人体正常和病理组织的T1和T2相对恒定,但又有差别,是MRI成像的基础。四、 PdWI, T1WI ,T2WI四、 PdWI, T1WI ,T2WI质子加权图像(PdWI):由质子密度的差别形成的图像。质子少的部位信号弱,质子多的部位信号强。 T1加权图像(T1WI):由各种组织之间的T1差别形成的图像,反映组织间T1信号强度的差别,由TR(重复时间)的长短确定。用短TR时组织间的T1信号强度差别即显示出来。T1WI图像有利于观察解剖结构。 T2加权图像(T2WI):由各种组织之间的T2差别形成的图像,反映组织间T2信号强度的差别,由TE(回波时间)长短确定。用长TE时间组织间的T2信号强度的差别显示出来。用很长的TE则产生重T2加权像。 T2WI图像有利于发现病变。 五、流空效应 第二节 MRI检查技术 一、序列检查技术第二节 MRI检查技术 一、序列检查技术常用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SE) 快速回波序列 梯度回波序列(GRE) 反转恢复序列(IR) 平面回波成像(EPI) 特殊序列: 心脏、呼吸门控 MR血管成像 MR水成像 MR脂肪抑制 MR波谱 MR功能成像nullMRI MRI检查:平扫、增强扫描、特殊检查 增强是采用对比剂人为地改变组织的MRI特征性参数,缩短T1和T2。常用金属离子螯合物(如:Gd-DTPA)。 MRI表现取决于不同组织的MRI信号强度特点,不同强度的信号在MRI图像上表现不同的黑、白亮度。 MRI图像特点 MRI图像特点1、灰阶成像 信号强弱以黑白表示, 信号越强图像越白 2、和CT相比系多参数成像 质子密度 T1 T2 组织和成像面夹角 T1图像观察解剖结构 T2显示病变 三维成像 改变相位编码, 多方位成像(横断 冠状 矢状断面像) 流空效应 (心脏,大血管显影) 人体不同器官的正常组织与病理组织的T1、T2值是相对固定的,而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MRI的影像反映的是MRI信号强度的不同或弛豫时间T1与T2的长短,不像CT、X线反映的是组织的密度。组织信号强,图像就亮(白影---高信号),组织信号弱,图像就暗(黑影---低信号)。 T1 信号强度 T2 信号强度 长 低(黑) 长 高(白) 短 高(白) 短 低(黑) 稍长、稍短 中等(灰) 稍长、稍短 中等(灰) null正常组织的MRI信号强度特征 -------------------------------------------------------------------------------- 组织 T1WI T2WI ------------------------------------------------------------------- 脂肪 高信号(白) 中高信号(灰白) 肌肉 中低信号(灰黑) 中低信号(灰黑) 骨皮质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骨髓 高信号(白) 高信号(白) 气体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钙化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流动血液 低信号(黑) 低信号(黑) 液体 低信号(黑) 高信号(白) ----------------------------------------------------------------------------------nullT1WIT2WInullAxialSagittalMRI BrainMRInullMRInull 病变在MRI上通常有四种信号强度的改变: 等、低、高信号强度及混杂信号强度; 增强后有强化(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nullnull 骨巨细胞瘤:肿瘤在T1加权像呈中等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较为成熟外。还用于头颈部(眼眶、鼻窦、内耳)、纵隔(如淋巴结、纵隔肿瘤)、心脏大血管、腹部恶性肿瘤、骨髓(肿瘤、白血病、感染、代谢疾病)、关节与脊柱、乳腺(乳腺癌)的诊断。 磁共振成像在显示胃肠方面有一定限制。   nullMRI检查应注意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低场强MRI检查是安全的,高场强MRI检查对体内金属弹片、人工关节、金属夹、心脏起搏器等有很大吸力,可致金属体内移动发生危险。金属产生极强伪影,严重影响诊断,MRI检查前特别注意。MRIMRI新技术MRI新技术MR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 MR水成像 (MR Hydrography ,MRH) MR胰胆管成像 (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 ) MR功能成像 (Functional MRI,FMRI )MRInullMRInull同一病例, DTI 彩色FA图显示瘤周浸润征象,提示为侵袭性脑膜瘤或恶性脑膜瘤。彩色 FA图 T1WIC+null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RS)nullADC图DTI FA图MRI弥散成像 ● X线检查的防护 ● X线检查的防护 由于X线对机体的生物作用,因此在照射过量时可产生各种程度的损害。其中一部分是累计性的,即在以后还可以产生严重的损害,防护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X线检查的目的,避免不必要的损害。 null 病员的防护:注意孕妇和儿童的防护,妊娠三月前禁止放射线检查。 X线的损害和放射线剂量的大小、射线接触时间、组织敏感性有特殊关系。 对射线高敏感组织:性腺、甲状腺、晶状体、造血组织-骨髓。 医学影像学与临床医学影像学与临床1.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在诊断中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需要掌握不同成像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作用、限度,恰当地选择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检查方法来进行诊断。 2.掌握图像的观察与分析方法,熟悉正常表现,认识异常表现及病理基础、临床意义。 3.X线、CT、MRI都是黑白灰阶图像,但成像原理不同,需要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及其图像特点。 4.影像诊断是根据影像变化而推论出来的,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影像诊断与临床可能出现差异,毕竟是一种推断性结论,存在“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现象。影像图像分析与诊断影像图像分析与诊断按一定顺序全面而系统地进行观察,区分正常与异常。 对异常影像表现,观察病变的部位、分布、数目、形状、大小、密度(或信号)改变、病变边缘、邻近组织、器官改变、脏器功能情况。医学影像的分析与诊断医学影像的分析与诊断分析影像特征,结合临床资料得出诊断意见: 肯定性诊断 否定性诊断 可能性诊断 单一诊断和多个诊断nullTHANK YOU !
本文档为【01放射诊断学绪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71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5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15
浏览量: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