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_经验与启示_崔学锋

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_经验与启示_崔学锋

举报
开通vip

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_经验与启示_崔学锋 2012 年第 12 期 ( 总第209 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 & Exploration No. 12,2012 Serial. No. 209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19 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经验与启示 崔 学 锋1,2 (1.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 第三军医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38) 摘 要:与近年来流行的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资源诅咒”论相反,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国在 19 世纪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先进...

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_经验与启示_崔学锋
2012 年第 12 期 ( 总第209 期) 学 习 与 探 索 Study & Exploration No. 12,2012 Serial. No. 209 ·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 19 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经验与启示 崔 学 锋1,2 (1.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2 第三军医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重庆 400038) 摘 要:与近年来流行的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负相关的“资源诅咒”论相反,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美国在 19 世纪实现崛起的关键因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美国没有陷入所谓资源诅咒的基本原因。美国政府、 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同心协力改变了美国矿产资源匮乏状况,使 19 世纪末美国矿产资源供给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很强的内 生性。美国能够成功地从资源大国迈向高技术强国,根本原因在于实施了正确的发展战略,包括就地工业化、 扶植高端产业、坚持自主创新等。美国自然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当前的资源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意义。 关键词:自然资源开发;美国崛起;资源内生性;就地工业化;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462X(2012)12 - 0088 - 04 收稿日期:2012 - 09 - 1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 中央高校基 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12XNH078) 作者简介:崔学锋(1981—) ,男,湖北襄阳人,博士研 究生,讲师,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资源丰富国家,自然资源被看成 是经济增长的阻碍,但在 19 世纪的美国工业化中,丰富的 自然资源却成为其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然而,美国资源 丰裕地位的取得并不是“上帝眷顾”,而更多是人为努力 的结果,因为直到 19 世纪初,在对工业化具有决定意义的 矿产资源方面,美国仍然是一个相对匮乏的国家。那么, 美国是如何在内战结束后实现从矿产资源匮乏向丰裕转 变的,美国经济为什么能够避免所谓资源诅咒并实现从资 源型经济向高技术经济的跨越,美国资源开发的成功经验 对中国又有哪些借鉴意义呢? 一、自然资源开发在 19 世纪美国崛起中的关 键作用 在“漫长的 19 世纪”(1790—1914)[1],美国从一个 脱胎于英国殖民统治不久的新独立国家成长为世界经济 霸主,其中自然资源开发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在福克讷 (1989)[2]、Wright(1990)[3]和 Romer(1996)[4]等的研究 中得到了确认。 如果以南北战争为界,19 世纪美国的资源开发与工 业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790—1860) 是美 国工业革命奠基时期,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对水力、森林和 土地等地表资源的粗放利用。水力是新英格兰地区最主 要的工业动力来源,树木提供了全国 95%以上的生产和 生活燃料,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俄亥俄和密苏里河 以北的小麦王国、密苏里地区下游地区的棉花王国和西部 大草原地区的畜牧王国。资源开发推动了工业增长, 1810—1860 年间美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 9 倍以上。第二 阶段(1861—1914) 是美国工业革命完成和世界工业霸权 确立的时期,自然资源开发的重点是煤、铁、铜等矿产资 源。1870 年英国是世界最重要的矿物生产国,但随着美 国的铅和煤炭产量分别在 1879 年和 1900 年超过英国,到 了 1913 年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无可争议的工业矿物生 产的世界领袖,在当时 14 种主要矿产中,美国有 12 种产 量位居世界第一,2 种矿物位居世界第二[5]。与矿物产 量剧增几乎同步的,是美国技术能力的巨大跃升,美国在 1850年还是欧洲技术的引进国,但到了 19 世纪末美国已 经成为大规模生产时代的技术领先者,并且领导了第三次 和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1894 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 国跃居世界第一,1913 年经济总量超过英国、德国和法国 之和。 研究发现,自然资源开发在美国经济崛起中发挥了关 键作用。第一,它提供了美国经济增长和产品竞争力的主 要源泉。Maddison(1995) 的研究表明,1820—1913 年期间 美国年均实际 GDP增长率4. 1%,80%以上贡献是由要素 投入数量增加带来的,其中自然资源功不可没。第二,制 约着美国工业化的速度和节奏。工业生产以大规模的矿 产资源采掘和加工为基础,在 19 世纪前 2 /3 时间里美国 工业化的相对缓慢进展与同阶段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力 具有高度同步性。内战结束后,随着对煤、铁等矿产资源 的大规模开采,美国解决了工业化的资源瓶颈问题,在随 ·88· 后短短的三十年里迅速完成了工业革命。第三,塑造了 19 世纪美国技术变迁方向。美国在 19 世纪开创了一条 与欧洲迥异的技术变迁路径,它具有资源密集、资本密集、 规模依赖、标准化、大量生产等特征,被称为“美国制造业 体系”或“大规模生产体系”。之所以发展出这种技术路 径,除了美国拥有规模巨大且较为均质的国内市场之外, 在供给层面上美国自然资源丰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资源 丰裕意味着采用自然资源密集型生产方式在经济上是合 理的和有利可图的。第四,奠定了美国跨越式发展的资源 基础。每次技术革命都以一种重要的廉价投入品( 能源或 原材料) 为前提,当以廉价钢铁为核心投入品的第三次技 术革命浪潮在 1875 年爆发时,由于煤炭、铁矿石、铜矿等 矿产资源丰富程度超过英国,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变革和 组织革命,美国和德国一起引领资本主义世界走向钢铁、 电力和重工业时代。而当 1908 年第四次技术革命到来 时,美国由于石油资源独领风骚而成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 唯一领导者,开启了石油、汽车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第 五,带动了美国区域振兴和国民经济空间布局的合理化。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西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小麦、棉花、 畜牧等农产品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制造业等,而进 入 19 世纪下半叶后,矿产资源开发带动了国内工业中心 向西移动,在 1850—1890 年的 40 年里,制造业中心向西 移动了 225 英里,人口中心向西移动了 243 英里。1840 年,西部地区创造了全国总收入的 17%,1920 年这一数字 则上升到 54%。 二、资源供给内生性:美国迈向矿产资源丰裕 大国的秘密 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看做是由地质 构造决定的外生禀赋,因而习惯将 19 世纪末美国的矿产 丰裕看做是美国运气好的结果,“上帝偏爱美国人”。然 而,这种过于简单化的看法是似是而非的。自殖民地时期 直到 1800 年,无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还是美国 开国元勋富兰克林,北美都被视为矿产资源匮乏的地区, 甚至在 19 世纪前 2 /3 的时间里,美国的矿物开发几乎没 有多大进展。转折点发生在 1865 年,随后美国矿物开发 出现爆炸性增长,1913 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矿产大国, 主要矿产品产量雄居世界第一。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 国矿产产量在内战后出现爆炸性增长呢? 首先,它显然不 是美国在地质构造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其次,尽管西部拓 殖在全国矿物大开发中起到一定作用,但美国矿物产量增 加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不是发生在西部地区,而是在该国 的旧疆土内:密歇根州的铜矿、宾夕法尼亚州和伊利诺斯 州的煤矿、宾夕法尼亚和印第安那州的石油等;最后,测算 表明 1913 年美国矿物产量占世界比重远远超出其储量占 世界比重,例如美国的铜、锌、铁等储量占世界比重分别为 20%、14%和 12%,但产量占世界比重却分别高达 56%、 37%和 36%,这说明美国对矿物资源的开发强度大大超 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因此,19 世纪末美国矿物资源的 丰裕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社会建构的结果,技术进步极 大拓展了美国的资源基础。 资源内生性也称资源扩展性,是指在地质禀赋不发生 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在地质理论、开采技术、组织形式和管 理制度等方面的重大创新,人们可以发现新的资源来源, 降低经济上可供开采的资源品级,提高资源采收率,从而 使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源源不断地得到增加。正如 资源经济学家朱迪·丽丝指出的:“迄今的资源利用史一 直是不断发现的历史,对资源基础的定义在不断拓 展。”[7]美国和智利在铜矿生产上的比较充分说明了美国 资源丰裕的真正来源。1880 年之前智利的铜矿产量在美 国之上,但在 1900—1914 年期间,美国的铜矿产量是智利 的 10 倍以上,但这种产量上的领先并不是建立在美国具 有更优越地质禀赋的基础之上,而是因为美国通过使用新 技术、新机器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扩展了该国的资源基 础。1870—1880 年间,使用压缩空气动力的凿岩机器和 炸药爆破技术得到应用,蒸汽动力在矿物挖掘和起吊中得 到使用。1880—1890 年间,美国企业在铜矿冶炼上开始 使用贝西默炼钢法,电解法在铜精炼中得到了商业应用。 1900—1910 年,杰克林采矿方法得到成功应用,这是一种 高度机械化的、大范围、非选择性的采矿技术。除此之外, 巨型一体化的企业组织形式使美国企业率先获得规模经 济效应,而油浮处理技术则大大降低了碾磨损耗从而使开 采低品级的铜矿在商业上成为可能,美国开采的铜矿平均 品级从 1889 年的 3. 32%下降到 1910 年的 1. 88%,生产成 本则不断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缺乏技术进 步,智利在 1890—1910 年期间开采铜矿品级维持在 10% ~ 13%,铜矿产量停滞不前,只是在后来采用了美国 的技术和组织形式后,智利的铜矿产量才在 20 世纪 30 年 代后重新超过美国。 三、美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成功经验 ( 一) 就地工业化、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振兴 实施就地工业化战略,将资源开发与工业化、区域经 济振兴有效结合起来,是美国 19 世纪资源开发的成功经 验,它为资源富集地区通过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了 典范。所谓就地工业化战略,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将资源 采掘、资源品加工、用于资源采掘和加工的机器制造业、与 资源开发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尽可能 放在资源富集地区进行。就地工业化战略改变了资源富 集地区单靠资源输出只获得有限资源租金的格局,改之以 制成品输出代替资源输出,可以最大限度以自然资源开发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就地工业化战略具有以下优点: 第 一,资源加工业因靠近原料产地而降低生产成本,这在当 时交通运输不便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福克讷观察到,制造 业西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希望使工业靠近原料产地;第 二,充分利用资源开发带来的联系效应( 前向、后向和最终 ·98· 需求联系) ,避免了飞地经济出现;第三,有效延长资源产 业链条,提高了地区经济多样化;第四,采掘业、制造业、服 务业毗邻而居,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应,各部门间不仅相 互提供需求,而且制造业也因能得到包括本地教育培训机 构在内的服务业的支持而加速技术改进和创新; 第五,解 决资源富集地区的就业问题;第六,实现城市化和国民经 济空间布局合理化。高尔曼指出,由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 发带来的经济机会是导致美国 19 世纪人口和收入在地区 间再分布的重要原因,“每一次资源发现———煤、铁、锌、 铜、石油、银、汞、金,都带了一次或大或小的繁荣”。 ( 二) 培育高端产业:美国在资源使用方向上的抉择 自然资源开采后既可以作为初级原材料和燃料用于 出口,也可以进行深加工用在本国的高端产业上。与今天 的欠发达国家大多选择第一种做法相反,19 世纪的美国 选择了第二条道路,不同的选择导致不同的后果: 美国实 现了从资源型经济向高技术经济的跨越,而今天的欠发达 国家则遭受“自然资源的三重诅咒”:报酬递减、完全竞争 和价格震荡。正如麦格劳指出的,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体制 相比,通过使自然资源的最终产品表现为纸张而非树木、 钢筋铁板而非煤炭铁矿、汽油而非原油等,“美国资本主义 使它的自然资源增加了更加巨大的价值”。 美国对铁矿石资源的使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内战 结束后,美国在五大湖地区发现储量巨大的铁矿石资源。 作为一种原材料,铁矿石既可以用于出口,也可以用于炼 钢,美国选择了附加值更高的炼钢。在政府的高关税保护 和其他产业政策引导下,经过一系列技术创新和组织变 革,美国的钢材年产量在 1870—1910 年间从不足 7 万吨 增加到 2 609. 5 万吨,40 年时间增长 372 倍。不仅如此, 钢材作为一种中间品,被迅速用在铁路、造船、机器设备、 建筑等领域,它使美国工业得以用钢铁重新武装起来,带 领美国进入“钢的时代”、“机械时代”和“摩天大楼时代”。 铁矿石资源的开发不仅使美国成为铁矿石生产大国,而且 成为世界钢铁强国。 为什么对资源不同的使用方向会导致如此巨大的差 异呢? 演化经济学认为,不同的经济活动具有不同的质 量,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具有报酬递增特征的高质量经济 活动中,高质量经济活动在生产上具有高创新率、高进入 壁垒和高附加值特征,在分配上是高工资、高利润和高税 收的主要来源,因此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基本载体。 因此,决定国富国穷的关键在于一国是否拥有高质量经济 活动,生产什么比如何生产更为重要,大国崛起的关键是 在高端产业占有绝对优势。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资本品 工业就因其是“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而成为制造业中 的核心组成部分和高端产业的主要代表,是国民经济的战 略制高点。因此,尽管 19 世纪上半叶美国是一个技术上 落后的国家,但通过将丰富自然资源密集使用在具有熊彼 特动态报酬递增的资本品工业上,在国家保护和扶植下, 美国创造了它不曾拥有的比较优势,不仅在高端产业获得 一席之地,而且还通过高端产业的技术溢出和对其他部门 的牵引和带动,带来了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Rosenberg (1963) 详细考察了美国1840—1910 年间资本品工业如何 从最终产品部门中分离出来并获得独立发展,资本品工业 如何通过为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机械 设备和零部件来大幅度推动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 ( 三) 自主技术能力、资源部门创新体系与美国创新 型经济的雏形 正确的工业化战略和资源使用方向并不能自动保证 资源开发的成功,它还必须以自主技术能力为前提。19 世纪美国采矿业的成功牢牢建立在美国本土的技术创新 和知识积累基础之上,“( 美国的) 采矿业在根本上表现为 一种集体学习现象”,而许多资源“后进生”缺乏的正是这 种技术能力。David & Wright (1997) 对澳大利亚的研究、 Blomstrom & Kokko(2001) 对北欧国家的研究、Maloney (2002) 对拉美各国的研究均表明,自主技术能力是决定 资源丰裕能否带来经济繁荣的根本力量。 美国在自然资源开发中建立起了高效的资源部门创 新体系,它是一个将私人企业、政府和矿业学校等连接在 一起的知识网络系统,涵盖勘探投资、矿产加工、机器设备 制造、采矿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师培训和冶金学革命等各环节。首先,美 国政府在 1862 年通过的莫里尔法确立了州立大学进行采 矿工程学、农业等方面培训的任务,1879 年成立的美国地 质调查局极大地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矿产资源大开发。 其次,美国大学一方面深受实用主义哲学影响而表现出偏 重应用的技术创新方向;另一方面州立大学由于拨款来自 州政府而面临着将教学科研与当地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的 强大压力,大学里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必须证明自己的努 力能带来实际利益,纯理论的研究受到公开的轻视。美国 高等教育对产业反应是高度敏感的,例如电气产业兴起于 1882 年,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就开设了第一门电气 工程课程。最后,尽管美国 19 世纪上半叶在技术上落后 欧洲,但由于能得到政府和大学的知识支持和反馈,私人 企业可以通过快速学习实现对欧洲技术的消化吸收并结 合美国本土特点加以改进,高强度的技术人员流动带来了 “集体发明”的层出不穷。事实证明这种创新体系是富有 成效的,一战前夕美国不仅成为世界第一矿产生产大国和 工业强国,工矿企业在经营规模和利润率方面都位居世界 前列,而且美国采矿工程师以出色的知识和工作积极性赢 得了世界的认可,美国大学开始引领全世界的矿业教育和 科研,研究型大学初见雏形,政府也从中获得巨大利益。 在某种意义上说,美国 19 世纪资源部门创新体系为 20 世 纪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美国的资源部门创新体系是 由美国本土的企业、大学和各级政府根据美国实际情况共 同构建的,具有明显的美国特色,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 所创造出来的高收益发生在美国一国范围内,有的甚至只 局限在个别区域,很少溢出到国外。矿业生产和教育尽管 ·09· 存在一些通用知识,但大部分却是情境脉络特定的,在美国 发展起来的这些知识,是为解决美国特定地质条件下的矿 物生产而发展起来的,而美国产业创新也是根据本土的资 源环境和国内市场特点进行的,因此无法不做改变而移植 到他国。自主创新使美国独享了创新带来的巨大收益。 四、美国经验对中国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 启示 当前中国面临着资源供给短缺、优势资源潜力挖掘和 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三大难题。巨大的人口基数、相对 匮乏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当前所处的以资源快速消耗为特 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以及日益加大的节能减排 国际压力,这些因素加剧了人们对未来二三十年中国可能 面临资源供给不足的担忧。近年来的“稀土大战”也凸显 了中国采取在现有优势自然资源使用上采取新战略的迫 切性。此外,中国资源富集地区也面临着如何在不破坏生 态环境前提下通过资源开发带动经济发展的难题。我们 认为,19 世纪美国自然资源开发经验对解决上述问题提 供了有益启示。 首先,为应对日益临近的资源短缺尤其是能源危机, 中国急需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在立足国内节约优先 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国内资源供 给短缺难题。中国人均能源占有量水平较低,石油、天然 气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 /15,煤炭人均占有 量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50%。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 世界 9%,但同年中国消耗的能源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 20. 3%,超过美国而位居世界第一。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 能源短缺呢? 结合美国经验,我们认为,从短期来看,在立 足国内的基础上加大对海外资源的进口显然是必要的;从 中长期来看,则要加大矿产勘探力度,加快实施找矿突破 战略行动,加大对煤层气、页岩油、油砂和可燃冰等非常规 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讲,加快 技术创新,依靠创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利用效率, 则是解决中国资源短缺困境的根本出路。 其次,中国应将稀土等现有优势自然资源密集使用在 本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上,坚持自主创新,力争 在第六次技术革命中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并开辟适宜 中国国情的技术发展路径。在未来二三十年,世界范围内 将有可能爆发以新能源、新材料、纳米和生物技术等为代 表的第六次技术革命,这是中国实现对发达国家赶超的五 十年一遇的“机会窗口”。由于任何新技术和产业都依赖 某些特定的自然资源投入,而中国拥有作为这次技术革命 必需投入品的生物、稀土等丰富自然资源,中国应像 19 世 纪美国对其自然资源使用那样,“肥水不流外人田”,“好 钢用在刀刃上”,将这些宝贵资源密集使用在本国战略性 新兴产业上( 既非外国也非一般产业) ,在国家扶持下为 新技术经济范式下的主导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 再加上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规模,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这轮 技术革命中实现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不仅如此,正好 比美国 19 世纪开创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物质资本密集、自 然资源密集和劳动节约型的技术变革路径一样,中国在 21 世纪也要开创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路径和“中国 制造业体系”,它要以中国的资源、地理、人口、市场规模、 文化、消费习惯等为基本依托,至少要具有人力资本密集 ( 中国人力资本优势明显) 和自然资源节约( 中国人均自 然资源不足) 等特征,就像美国19 世纪大规模生产方式取 得的巨大成功一样,这条新技术路径一旦探索成功,它将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为中国独享而很难移植到他国。 最后,中国资源富集地区应实行就近工业化战略,改 变目前带有一定掠夺性的单向资源输出做法,应鼓励有条 件的地区就近进行资源深加工和应用,以真正通过资源开 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大多分布在经济欠 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自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实施以来,这些 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如果能通过国家 支持在资源富集地就近布局一批资源深加工和应用产业, 不仅可以降低高昂的资源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资源加 工带来的联系效应带动当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解决就业 和政府财政问题,这反过来又有利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问 题的改善。中国目前的西部开发思路是值得反思的,不改 变资本、劳动和资源等从西往东输出的格局,西部将无从 发展。从长远看,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须要立足于当地 制造业的发展,而以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为龙头,通过 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和不断的产业升级,资源富集地区完 全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样化,也唯有如此才能逐步缩 小东部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差距。资源诅咒论是站不 住脚的,问题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恩格尔曼,高尔曼.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 卷[M].高 德步,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11. [2] 福克讷. 美国经济史[M]. 王锟,等,译. 北京: 商务 印书馆,1989:132. [3] WRIGHT G.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Industrial Suc- cess:1879—1940[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80(4) :651 - 668. [4] ROMER. Why,Indeed in America?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 :202 - 206. [5] PAUL A. David and Gavin Wright. Increasing Returns and the Genesis of American Resource Abundance[J].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1997,(6) :203 - 245. [6] 纳尔森. 经济增长的源泉[M]. 汤光华,等,译. 北 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274. [7] 丽丝 朱.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12. [责任编辑:房宏琳] ·19·
本文档为【19世纪美国的自然资源开发与经济崛起_经验与启示_崔学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1351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7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07-10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