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铜镜铭文与回文诗

铜镜铭文与回文诗

举报
开通vip

铜镜铭文与回文诗 59← 回文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独 特现象。它利用汉语文中单字特殊的 组词造句功能,将一组文字通过一定 的方式排列,循环往复阅读,可得若 干首诗,是一种饶有兴味的文学样 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 说:“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 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 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 囿,故不繁云。”这说明早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回文诗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 发展。回文诗虽然很早就受到文人骚 客的喜爱,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持 久不衰,但它源于何时,起于何因,到 目前却尚无定论。 关于回文诗...

铜镜铭文与回文诗
59← 回文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独 特现象。它利用汉语文中单字特殊的 组词造句功能,将一组文字通过一定 的方式排列,循环往复阅读,可得若 干首诗,是一种饶有兴味的文学样 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 说:“离合之发,则明于图谶;回文所 兴,则道原为始;联句共韵,则柏梁 余制;巨细或殊,情理同致,总归诗 囿,故不繁云。”这说明早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回文诗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 发展。回文诗虽然很早就受到文人骚 客的喜爱,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持 久不衰,但它源于何时,起于何因,到 目前却尚无定论。 关于回文诗的起源,通常要提到 苏伯玉妻的《盘中诗》和窦滔妻所作 的《璇玑图》。清代学者朱象贤《回文 类聚序》说:“诗体不一,而回文尤异。 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 妻作《璇玑图》而大备。今之屈曲成 文者,盘中之遗也。” 传说苏伯玉妻是汉光武帝时人, 如果此说可靠,回文诗的起源就可以 定于汉代了,但这种说法目前缺乏文 献的有力证明。窦滔妻作回文诗则在 正史中有明确记载。据《晋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烈女 传·窦滔妻苏氏》称: 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 蕙,字若兰。善属文。滔,苻坚 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 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 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 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据禄钦立先生考证,晋代不少著 名人物如温峤等都有回文诗的创作 (禄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 华书局,1983年版),与前引《晋书》 相参证,可见回文诗的起源至少不晚 于晋代。 有关回文诗创作的起因,苏伯玉 铜镜铭文与回文诗 □姚小鸥 秦瑞利 → 60 妻作《盘中诗》和窦滔妻作《璇玑图》 的故事都富于传奇性,所以流传很 广,但都难成定论。我们在研究出土 文献的时候,发现另一则不太引人注 目的记载,倒很可能反映了回文诗的 真正起因。 《四库全书总目》《〈回文类聚〉提 要》说:“《回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 字,回环读之,无不成文。”从对铜镜 铭文的全面考察来看,上述记载对回 文诗的产生是极富于启发性的。 我们发现,回文诗的产生,既植 根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又为中 国古代文字信息传播的某些方式所决 定。 自先秦两汉以来,先民们在器物 上以刻字铸文的方式传播语言文字信 息的现象就非常普遍。鼎、盘、镜、洗、 瓦当、砖、陶瓷器等各种器皿上,往 往都刻铸有文字,这些器物的形制特 点,给排列文字以形成循环往复的回 文式阅读提供了条件。在宋代桑世昌 编纂的《回文类聚》中,器物铭类的 回文诗数量非常丰富,有盘铭、织锦、 镜铭、墨铭、砚铭、纱扇铭,等等。在 这些器物铭中,文字的排列方式多为 圆形和矩形。其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铜镜铭文。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们照容饰面 的生活用具。从距今4000余年的齐家 文化时期开始,历经各朝各代,沿用 了4000余年。铜镜的材质是青铜,它 主要由铜、锡、铅三种金属熔冶铸造 而成,镜的正面磨成光亮的平面或者 凸面,供人照容修面,铭文则铸刻在 镜的背面。 铜镜的背面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 成:镜纽,在镜背中央,多为圆形,上 可穿丝带以供悬系;纽座,紧连镜纽 的装饰部分;纹饰区,指镜背面分布 雕饰花纹的区域。 有的铜镜不分区,有的铜镜以镜 纽为中心,以各种形式的圆圈组成同 心圆。靠近镜纽的为内区,其外依次 为中区和外区。铭文带或称铭带,是 铸刻文字的主要区域。文字的排列方 式是以镜纽为中心,依区界按圆形或 矩形排列。有些铜镜铭文带分为内外 两圈,或者内中外三圈。 由于铜镜背面刻铸文字的铭带多 为圆形或矩形,因此所铸铭文,大多 以首尾相交的圆圈形或者矩形排列, 可向左旋读或者向右旋读。这种排列 方式,容易使读者无法分辨首尾而产 生误读。下面这3个例子就说明,相 同的文字, 可以产生迥然相异的释读 结果: (1) 常贵富 乐毋事 日有熹 宜酒食 《岩窟藏镜》补遗第二十 图 日有熹 宜酒食 长贵富 乐毋 事 《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卷十五 上面这两则镜铭是由于读者的释读起 始处不同而造成的两种释读结果。 (2)官高富寿 《啸堂集古录》 下卷 寿富高官 《宣和博古图》 卷二十八 这两则镜铭则是由于不同的旋读方向 而造成的不同释读结果。一则向左旋 61← 读,一则向右旋读,释读出来的结果 就不同了。 (3)下面这则镜铭也是由于文字 的释读方式不同,所以使得整个镜铭 的内容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解释: 光正随人长命宜新 《岩窟藏 镜》第二集下卷第八四 此铭前人多释“随”为“隋”,读 为“隋人长命,宜新光正”,认为该镜 是隋人祈求长命、表达美好祝愿的文 字。《岩窟藏镜》的作者梁上椿则释为 “光正随人 长命宜新”,认为“光正 随人”乃描写镜之功能,“长命宜新” 为颂祷语。究其原因,是由于镜铭首 尾相交,两种读法皆通。 像这样由于无法辨识首尾或者由 于旋读方向不同而造成不同释读结果 的铭文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西汉早期,铜镜的铸造者并没有意识 到这种文字排列方式将会产生新的诗 歌样式,而是急欲防止由于这种文字 排列造成的误读。所以,当时的一些 铸镜者在铭刻文字时,多在文字的首 尾相交之处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 标记。许多汉初墓葬中出土的铜镜, 其铭文结束处都被加上某种记号,如 “兮”字、“羊”字,还有加鱼形图案 的。另外,还有的是在首尾相交的文 字中间加一乳钉或者三点以示区分。 这种添加标记的方式减少了在释读镜 铭时出现误读的可能,同时也阻断了 回文诗产生的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知 道,在汉代早期,已经有人注意到铭 文特定排列方式所造成的回环往复的 释读结果。 至少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意识 地利用铜镜的形制特点来排列文字的 回文镜铭就开始出现了。例如下面这 两则回文诗铭: (1)镜发菱花净月澄华 《岩 窟藏镜》第三集第十五图 该铭排列在一面圆形铜镜的背 面,铜镜的铸制年代据梁上椿考证是 六朝时期。铭文八字首尾相交排列在 圆形铭内,四字递相为韵,读法甚多。 据梁上椿说:“铭文八字,读法甚多, 正读四言八首,回文读四言八首,又 回文读五言八首,首尾交加读五言八 首,共得三十二首。”由此看来,这则 回文诗铭虽然只有八个字,但是已经 是非常成熟的回文诗了。 (2)六朝回文诗(该镜铭依《浣 花拜石轩镜铭集录》),共208字,分 为三圈(图1)。 该镜图由外圈、中圈和内圈三组 文字构成。内圈八字,环绕镜纽向心 排列,四言递相为韵;中圈镜铭也是 八字,位于纹饰之间,文字按照圆形 向心排列,不分首尾;外圈的192字 更是奇妙,利用回环往复的铭带形 状,巧妙排列文字,或向左旋读,或 向右旋读,构成了若干首回文诗。 这则回文诗铭在清代朱象贤所重 辑的《回文类聚》中名为盘鉴图,前 有王勃的序文。在《盘鉴图序》中,王 勃云:“上元二年岁次乙亥,十有一月 庚午朔七日丙子,予将之交趾,旅次 南海,有好事者以转轮钩枝八花鉴铭 示予,云今之妇人作也。观其藻丽反 复,文字萦回,句读曲屈,韵谐高雅。 → 62 有陈规起讽之意,可以作鉴前烈,辉 映将来者也。”王勃是初唐著名诗人, 这也可证将该铭的时代定于六朝时期 不中亦不会太远。 总之,可以看出,从汉代到六朝 时期,回文镜铭的制作,经历了一个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 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汉代早期,铸镜 者曾经无意识地按照铜镜的铭圈形制 铸刻文字,后来,铸镜者开始自觉地 利用铜镜的形制特点来排比文字,构 成回环往复的回文诗了。回文镜铭的 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对于探讨回文诗 歌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文献所载经典回文 诗作,结合出土镜铭,对回文诗产生 年代作进一步的推断。 据文献记载,窦滔妻苏氏所作的 驰光匣启设象台悬诗敦礼阅巳后人先奇标象烈耀秉光宣施章德懿配合枢旋嗤妍瘁尽饰著华铅熙雍合雅约 隐章篇词分彩会议等简筌移时变代寿益年延规天等地引派分泉池轻透影羽翠含鲜卑□□□□□□全眉分 翠柳鬓约轻蝉 词掩映鹊动联翩披云拂雪戒后瞻前随形动质议衍词编资凝素日质表芳莲疲忘□□□□瑕 捐枝芳表影玉缀凝烟仪齐罔象道配虚员闱闺慎守暮蚤思虔漪涟配色绣锦齐妍垂芳振藻句引星连淄磷异迹 彻莹惟坚 豪引照古远芳传 (外圈铭) " 照日冰光耀室菱芳(中圈铭) " 月晓河澄雪皎波清(内圈铭) " 《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卷一 图1 63← “回文旋图诗”已有841字之多,清代 专门从事回文诗研究的朱存孝称其可 得“诗几千首”。这幅诗图共841字, 排成纵横各为29字的正方图,由五色 织成,图中藏诗多少尚无定论。该诗 读法颇多,有四边四角读法、中间井 栏式读法、经纬读法和其他多种读 法,不同的读法可以获得三言诗、四 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不 同诗体。该诗不仅利用语言文字的力 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且巧妙地利 用线条色彩的魅力打动读者,诗画一 体,被后世称为“奇图佳文”。唐代武 则天对《织锦回文璇玑图》颇为偏爱, 在她写的《璇玑图》序中说:“五彩相 宣,莹心辉目,纵广八寸,题诗二百 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 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 今迈古,名曰璇玑图。”(《回文类聚》 卷一) 这样成熟的回文诗作,应该是这 种诗歌样式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回文诗的产生年 代应当远在它之前。另外,生活在汉 末魏初的曹植既有回文镜铭的创作, 那么,可以肯定,回文诗应当在汉代 已经产生。前面我们曾提到,著名的 回文作品《盘中诗》传说作于汉代光 武年间,将其与出土铜镜铭文相比 较,可见并非是空穴来风。 传说汉光武帝年间,苏伯玉被使 在蜀,久而不归,伯玉妻作《盘中诗》 盘中诗 朱象贤辑《回文类聚》卷二 图2 → 64 (图2),诉其心声。全诗如下: 山树高,鸟鸣悲。泉水深,鲤 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 会夫希。出门望,见白衣。谓当 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 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 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 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 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 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 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 为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 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 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 麦与粟。今时人,知四足。与其 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盘中诗》以三言为主,夹有少量 七言的杂言诗。44句三言诗句和5句 七言诗句共167字被置于一个圆盘 中,从中央向四周旋读,既宛转地表 达了夫妻分隔两地的思念之情,又通 过圆盘暗示出作者渴望与亲人“团 圆”之意,巧妙地通过诗的排列形式 和诗的载体表现了作者的创作主旨和 抒情内容。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 对该诗给予很高的评价:“汉自《铙 歌》、《郊祀》外,三言绝少,即间见, 不过数语。若《五杂俎》等篇,颇无 意义。独苏伯玉妻《盘中诗》二十韵 皆三言,仅末数句七言耳。语意绝 奇。” 胡应麟虽称《盘中诗》为“汉妇 人”所作,但又称“时与事不可考”。 我们认为其产生的年代可由作品形式 内容的分析得以稽索。 大家都知道,三言和七言是汉代 乐府歌诗的重要句式。从《汉书·礼 乐志》所载《安世房中歌》及《郊祀 歌》到今人所称“汉乐府民歌”,皆多 此体。《盘中诗》的语言形式与汉代诗 歌的这一时代特征是相符合的。对照 出土的汉代镜铭,我们发现它的形式 和内容与镜铭所录的汉代民间歌谣关 系密切。请看下面的几条例证: 上华山,凤皇集。见神仙,保 长久。寿万年,周复始。保子孙, 福禄永。日以正,食玉央。饮澧 泉,驾青龙。乘浮云,白虎引。 (《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卷十五) 宜侯王,乐未央,日富昌。 (《小校经阁金石文字》卷十五) 利贰亲,宜弟兄。寿万年,长 相葆。宜子孙,乐已哉。固当保, 长乐未央。 (《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十五) 君有行,妾有忧。行有日,反 无期。愿君强饭多勉之,仰天太 息长相思。 (《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卷一) 将上列镜铭与《盘中诗》相比较, 不难发现它们在句式、风格乃至思想 内容方面的相似之处。尤其是最后一 则镜铭,与《盘中诗》简直是如出一 辙。只是由于载体的关系,“盘”中之 诗可以较长,而镜铭则只能较为简练 了。这些都是推断回文诗起源和产生 时代的重要线索,值得引起我们的注 意。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 传媒大学文学院)
本文档为【铜镜铭文与回文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439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7-09
浏览量: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