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_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_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举报
开通vip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_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 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劳伯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0014) [摘要] 山西和河南辉县,在春秋时期是晋国领土,从晚清同治年间以来,境内屡屡出土有铭 吴国青铜器,是当时晋国实行联吴制楚策略,吴晋两国多年友好的物证;绍兴曾是越国都 城,城南的狗头山曾出土有铭吴国青铜器配儿钩 ,是越国被吴战败后,实行“ 结齐亲楚 附晋以厚吴”策略,最终灭吴的物证。越灭吴后,吴文化和越文化融合成为统一的吴越文 化。吴越文化和中原的晋文化通过相互交流,在...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_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从有铭吴越青铜器 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 劳伯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0014) [摘要] 山西和河南辉县,在春秋时期是晋国领土,从晚清同治年间以来,境内屡屡出土有铭 吴国青铜器,是当时晋国实行联吴制楚策略,吴晋两国多年友好的物证;绍兴曾是越国都 城,城南的狗头山曾出土有铭吴国青铜器配儿钩 ,是越国被吴战败后,实行“ 结齐亲楚 附晋以厚吴”策略,最终灭吴的物证。越灭吴后,吴文化和越文化融合成为统一的吴越文 化。吴越文化和中原的晋文化通过相互交流,在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铸造工艺、礼器、乐器、 车马器、农具、工具、兵器、纹饰、服饰、钱币、铭文等12个方面,“ 大同”中还存在不少“ 小 异”,有些差异还比较明显。这些差异性的存在,可能有以下8个方面的原因:(1)晋与吴 越的宗法奴隶制成熟程度不同;(2)两地的陶瓷手工业发达程度不同;(3)两地对农耕 生产和手工业生产重视程度不同;(4) 战国中晚期二地对冶铁业普及推广程度不同; (5)两地对兵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同;(6)两地的地形地貌不同;(7)两地的气候环境 不同;(8)两地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关键词:晋 吴越 青铜文化 比较研究 我国从夏代开始,就进入文明时期和青铜器时 代,尤其到商周时期,青铜文化达到鼎盛。西周覆亡 以后,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群雄逐鹿,为了战胜 对方,必须争取和扶植盟友。因此,伴随着激烈的军 事冲突,又需要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一些青铜重 器,会成为军事冲突时胜利方炫耀武功的战利品,也 会成为进行外交活动时,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馈赠对 方的珍贵礼物,甚至成为贿赂对方当权者的重要手 劳伯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0014) 76 段。它们虽然只是当时各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千 万件物品中的极少数几件,却也是见证这种活动的 重要标志性物品,是研究这方面历史的难得的实物 史料。晋与吴越虽然同属春秋“ 五霸”之一,但它们 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文献记载甚少,这些实物史 料,能起证史、补史的作用,因之更显得珍贵。 一 在晋地出土的吴国青铜器以及晋国 的联吴制楚策略 山西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以及韩、赵、魏“ 三 晋”的故地。今河南北部的辉县,紧邻山西长治,在 春秋时也属晋国,“ 三家分晋”以后属魏。而当时的 吴国位于今天江苏南部的宁镇丘陵和太湖周围。晋 国和吴国,领土并不接壤,但是从晚清同治年间以 来,在山西和河南辉县一带,屡屡出土有铭吴国青铜 器,比较重要的有: 1.据《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图160,录 155,释文155等著录:清同治年间,在山西代州蒙王 村出土吴王夫差鉴1件,通高40厘米,口径70.6厘 米。腹内铭“ 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乍( 作)御鉴”3 行13字。此器建国前曾在北京,现已流至国外。 2.据《 商周金文录遗》521著录:传 1940年 ( 或1943年)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吴王夫差鉴1 件,通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腹内壁铭“ 吴王 夫差择厥吉金自乍( 作)御鉴”2行12字,此器原藏 上海博物馆,现藏国家博物馆( 1)。 3.据《 中国古代青铜器》158著录:传抗日战争时 期河南辉县又出土吴王夫差鉴1件,通高45厘米, 口径73厘米。腹内铭“ 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乍 ( 作)御鉴”2行13字,此器现藏上海博物馆。 4.据《 殷周青铜器通论》图版104:禺邗王壶2 件,“ 传河南辉县出土,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 馆,有铭文19字,记载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 定公、鲁哀公黄池之会”事( 2)。 5.1961年山西万荣庙前村附近贾家崖被黄河 水冲塌,出土青铜器甚多,其中有错金鸟篆书的王子 于戈2件,器形与尺寸皆同,通长24.5厘米,宽10.5 厘米。正面铭“ 王子于之用戈”3行6字,背面亦有 一字,铜质极佳,制作精致,援刃非常犀利,从形制看 应是春秋晚期之物( 3)。 6.1964年9月,山西原平峙峪村农民在滹沱 河东岸的赵家垴台地上挖得一批青铜器,经考古人 员清理,系一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物中有吴王光剑1 把,通长50.7厘米,近腊处铭有“ 攻 王光自乍 ( 作)用剑”2行8字( 4)。 7.1976年河南辉县百泉文物保管所在废铜中 拣到吴王夫差剑1把,通长59.1厘米,腊部阴刻篆 字“ 攻 王夫差自乍( 作)其元用”2行10字,据称此 器也是建国前河南辉县琉璃阁附近东周墓中出土( 5)。 8.1985年 8月,山西榆杜城关三角坪发 现 发之子剑1把,通长45.2厘米,剑身近腊处有 铭文“ 工虞王 发□□乍元子子□其□余厥吉金申 曰其元用剑”2行24字,陶正刚先生认为 发即姑 发,应是吴王诸樊,此剑系吴王诸樊之子的自作用 剑( 6)。 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在北,吴国在南,相距甚远。 当年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有铭吴国青铜器,不远万 里,来到山西和河南辉县落户的呢?还有,当年越国 紧邻吴国,为什么在山西和河南辉县没有出土一件 有铭越国青铜器?笔者认为上述情况客观地反映了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形势。当时,吴国是晋国为了对 付南方的楚国而扶植起来的盟国,而越国是吴国的 宿敌。晋国为了与楚国争霸战争中取得主动,实行联 吴制楚策略,于公元前584年派巫臣出使吴国,从此 以后,两国间使往来,关系十分密切,古文献中不乏 这方面的记载,例如: 公元前584年,“( 晋景公)十六年,楚将子反 怨巫臣,灭其族。巫臣怒,遣子反书曰:‘ 必令子罢于 奔命!’乃请使吴,令其子为吴行人,教吴乘车用兵, 吴晋始通,约伐楚”( 7)。 当时,巫臣使吴时,还带去战车一队,教吴人射 法、御法和战车阵法,带去了当时晋国先进的武器和 作战方法。 公元前 550年( 晋平公八年),“ 晋将嫁女于 吴,齐侯使析归父媵之”( 8)。 公元前544年,“( 晋平公)十四年,吴延陵季 历史论丛·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77 子来使,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语”( 9)。 公元前542年( 晋平公十六年),“ 吴子使屈孤 庸聘于晋”( 10)。 公元前534年,“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拭 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 锦衣而狐裘者”( 11)。 公元前514年,“( 吴王僚)十三年春,吴欲因 楚丧而伐之⋯⋯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12)。 公元前482年,“( 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 王夫差会黄池”( 13)。 因此,戴尊德先生认为:“ 当时,晋吴之间通过 盟会、聘使、媵女等方式,采取赠送、贿赂等手段,晋 吴铜器互相传入是很可能的。”( 14)张领先生还认为: “ 春秋末年,晋国赵襄子谋臣中有延陵玉。战国时赵 孝成王臣中有延陵钧。西汉时,代郡有延陵县。据通 志氏族略载,因吴季子居延陵,其后因以为氏。从这 些线索可以推测,吴国被越国灭亡之后,延陵季子的 宗族逃亡在三晋地区为仕者大有人在,故很有可能 把吴国的宗器带到今天的山西地区。”( 15) 笔者十分同意以上二位先生的高见。无论是前 者还是后者,这批有铭吴国铜器能流入晋国故地的 山西,是当年两国间进行友好活动时文化交流的物 证,有很大研究价值。 至于晚清同治年间以来,在河南北部的辉县陆 续出土数量较多的吴国青铜器,这与辉县当年的地 位有关。辉县紧邻山西长治,不仅战略地位比较重 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它还是一个经济繁荣、商贸发达 的市邑。据朱华先生研究:“ 三晋铸行的布、刀、圜钱 皆有面文,文为铸币之城邑地名,据出土所见的共有 70余处,如太原市晋源镇北的‘ 晋易’( 阳)⋯⋯河 南辉县境的‘ 共’。这些地方在当时多是经济、商贸 业发达的市邑。形形式式的货币频繁地流通于各类 市场中。”( 16) 195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曾在辉县琉璃 阁、固围村、赵固、褚上等处发掘出土不少魏国墓葬 以及一座魏国车马坑。有些墓葬的木棺和木椁,采用 了很精细而复杂的结构,出土的铜 饰、铜鉴等铜 器,采用了“ 嵌镶红铜”、“ 金银错”、“ 鎏金”、“ 刻 划”等当时的新工艺,说明他们生前的身份应该是 战国中期魏国的高级贵族( 17)。春秋晚期的吴国有铭 青铜器在这里出土,当然不足为奇了。 二 在越地出土的有铭吴国青铜器以及 越国的“ 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策略 今天浙江北部的宁绍平原和会稽山地,是春秋 战国之际越国的故地,都城会稽即今绍兴。1977年6 月,在绍兴西南4公里的狗头山南麓,出土青铜配儿 钩 2件,甲器高40厘米,乙器高 45.4厘米,二器 同铭,尚剩铭文60余字。据考证,器主配儿当是吴王 阖闾的太子波,吴被越灭,器入于越( 18)。 如上所述,晋国为了对付南方的楚国,实行联吴 制楚策略,吴国在晋国的扶植下,迅速强大起来。吴 楚连年战争,使楚国疲于奔命,无法招架。“ 蛮夷属 于楚者,吴尽取之”( 19)。楚国为了摆脱困境,效法晋 国,派范蠡、文种去越,越国强大起来后,于公元前 494年发动对吴战争,但夫椒之战,被吴国打得大 败,越王句践被迫入臣于吴。在吴三年得到夫差信 任,才被赦免回国。 公元前489年,句践召集范蠡、逢同、苦成、浩、 皋如等五大夫,密商复仇之策和治国大计,逢同对当 时的形势作了十分精到的分析:“ 今夫吴兵加齐、 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害周室,德少而功多, 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 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 可克也。”( 20)“ 厚吴”是为了在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上麻痹吴国,而 “ 结齐、亲楚、附晋”是进一步在外交和军事上孤立 并削弱吴国。为达到上述目的,“ 春秋皮币、玉帛、子 女以宾服焉,未尝敢绝”( 21),说明当时越国为结好 齐、楚、晋诸大国,而在贿赂一些当权者,双方人员在 较长时间的接触中,也有着较大规模的文化交流。 公元前481年,越王句践乘吴王夫差亲率大军 北上争霸,“ 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22),且 “ 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 人击之,大败吴师”( 23),越遂乘虚而入,战而胜之,于 公元前473年灭吴,“ 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 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 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 78 伯。”( 24)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带来无 穷灾难。但从另一方面看,却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 交流。形成于今宁镇丘陵和太湖周围的吴文化以及 形成于今宁绍平原和会稽山地的越文化,两者在地 理环境、民族语言、物质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十 分相似,本来就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在吴越争霸的 刀光剑影中,两者也很快合二为一,融合成为统一的 吴越文化。 三 晋和吴越在青铜文化上的异同 晋文化和吴越文化都是地域性极强的考古学文 化。早期的晋文化,其地域仅限于“ 河汾之东方百 里”的范围,晚期随着军事兼并和文化融合,其地域 扩大到山西的大部分以及河北、河南和陕西的一部 分,其青铜器铸造技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位于春秋 列国的前列。 吴越文化是越灭吴以后融合而成的,在这以前, 吴与越的文化面貌虽然比较接近,但毕竟是分别属 于吴越二国的两种文化。吴文化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在晋文化的直接影响下,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通过 吴人,晋文化也间接地影响了越文化,但越文化受楚 文化的影响更大。当然,无论是吴文化还是越文化, 以及后来两者融合而成的吴越文化,它们在吸收晋 文化、楚文化等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充分发挥自身文 化的独创性,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地改造和创 新,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那么,吴越和晋在青铜文化上有哪些异同呢?这 里拟就以下12个方面作一比较: 首先,从青铜器成分上比较。青铜器的成分是红 铜加锡或铅的合金。在红铜中加入少量的锡或铅后, 不仅可以降低其熔点,增加硬度,而且还不易出沙 眼。因此,根据不同器类的需要,酌情增减锡或铅的 成分。晋如此,吴越亦如此,而春秋晚期的吴越青铜 剑,经化验,在铜和锡中还加入微量的铅、铁、镍、硫 等,在成分上略有增添。 其次,从青铜器铸造工艺上比较。侯马铸铜遗址 发现数量众多的陶范,其中有母范、内范和外范。根 据这些陶范分析,对斧、 之类的青铜工具和农具, 由于器形简单,一范可以多次使用,系采用单范铸 造。而青铜礼器和乐器,由于器形复杂,多空心铸件, 系采用合范铸造。吴越地区虽然尚未发现过当时的 陶范,但根据出土的青铜工具和农具,不仅数量多且 器形十分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可以认定它们是用单范铸造的。而青 铜鼎等礼器和乐器及青铜房屋模型,器形同样复杂, 也多空心铸件,显然也是合范铸造的,二者在铸造工 艺上是相同的。此外,晋文化的各种分铸、铸接、铸 焊、 焊等连接技术,在吴越青铜器铸造技术中多有 应用。 第三,从青铜礼器上比较。晋文化的青铜礼器、 食器有鼎、鬲、甗、 、簋、敦、盉、豆等,酒器或盛酒器 有壶、盉、舟、鸟尊等,水器有盘、 、盆、鉴等,品种 繁多,数量极为丰富。吴越文化的青铜礼器,品种和 数量都不及晋文化丰富,而且有些器形明显是模仿 晋文化的,尤其是吴文化,苏州虎丘战国墓( 25)出土 铜豆与山西长治韩国墓、河北邢台赵国墓所出相同, 出土铜盉也为晋文化所常见。只有少数器物具有较 强的吴越地区特色,例如绍兴一带经常出土一种浅 腹、平底或圜底、三只高扁足外翘的鼎,学界称“ 越 式鼎”,与晋文化的鼎有较明显的区别。这种越式 鼎,1964年在江苏六合程桥的1号东周墓( 26)中也有 出土,说明在春秋晚期,吴文化既受到来自中原的晋 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其南邻越文化的影响。另外,在 吴越文化中还有一种仿青铜器的原始瓷鼎,呈束颈 釜式,也很有地区特色。 第四,从青铜乐器上比较。晋文化的青铜乐器有 钟、 、铙、铎等,而钟又分甬钟和钮钟。吴越文化的 有些青铜乐器显然也是模仿晋文化的,1972年在江 苏六合程桥 2号东周墓( 27)中出土钮钟 7件, 5 件,器形与晋器无别。除此以外,在吴越文化中还有 些青铜乐器,颇具吴越地方特色,例如钩 ,这是一 种手持柄部的打击乐器,其形似铙而长,横截面呈椭 圆形,顶部有柄,便于持柄敲击。这种乐器盛行于春 秋晚期至战国时期,以吴越地区出土最多,有的还有 铭文,例如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江苏常熟出土的 姑冯勾 ,其上铭有“ 以乐宾客,及我父兄”等 39 历史论丛·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79 字。据考证,器主姑冯即越王句践之大夫逢同。绍兴 亭山出土的配儿勾 ,是一件吴器,其上铭有“ 以宴 宾客,以乐我诸父”等文字。可知它们都是宴享的乐 器。 第五,从青铜车马器上比较。晋文化中出土的车 马器数量颇多,有车 、马衔、马冠、銮铃、铜泡、节 约、铜扣、当卢、辖、镳等;而吴越文化中,仅在镇江吴 国早、中期王室贵族大墓中发现随葬的车马器,颇像 是日常出行时乘坐,而并非战车。 第六,从青铜农具上比较。晋文化中的青铜农 具,虽然曾发现青铜铲等,但数量颇少。而吴越文化 的青铜农具,据绍兴市文物部门1997年统计,建国 以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类青铜器150多件( 无 确切出土地点的不计在内),其中 、 、铲、锄、镰 等青铜农具58件,除此之外,在浙江永嘉也出土 铲、 、 等成批越国农具,在江苏苏州城东北以及 葑门河道内都出土锯镰、锄、锸、犁、双穿半圆形铜铚 等成批吴国农具。这些吴越青铜农具不仅数量丰富, 而且还颇有吴越地区特色。例如: 、锯齿镰、铚等农 具的刃部都有锯齿,十分适宜在沼泽平原的稻作农 业中,作翻耕、除草和收割之用。 第七,从青铜工具上比较。晋文化的青铜工具, 以太原赵卿墓出土最多,有锛、凿、锥、刀、斤等青铜 工具达70余件,除此以外少见报导。而吴越文化的 青铜工具,上述绍兴市文物部门统计的150余件越 国青铜器中,凿、削、锛、斤、斧等青铜工具占43件, 在苏州城东北以及葑门河道内也发现数量较多的 锛、斧、削等青铜工具。晋文化和吴越文化的青铜工 具,两者的品种基本相似,器形上也没有大的区别。 第八,从青铜兵器上比较。晋文化的青铜兵器 中,短兵器有刀、剑等,长兵器有矛、戈、钺、戟等,除 此以外,还有矢镞等。在吴越文化中,上述兵器都有 出土,二者在器形上没有大的差别。吴越文化中的青 铜兵器,锋刃锐利,器体坚韧,较晋文化的兵器更讲 究纹饰技艺。太原金胜村春秋晚期赵卿墓出土虎扼 鹰纹铜戈,形象生动,与故宫藏吴国兵器邗王是 ( 吴王寿梦)戈十分相似,说明吴越文化也深刻影响 了晋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得到共同提高。 第九,从青铜器纹饰上比较。晋文化青铜器的纹 饰,有蟠纹、蟠螭纹、兽面纹、勾连云雷纹、弦纹、鸟 纹、绹索纹、贝纹等,总数超过20种,内容十分丰富。 吴越文化青铜器的纹饰,虽然内容没有晋文化丰富, 变化没有晋文化复杂,但对晋文化青铜器中的常见 纹饰,多数也是有的。另外,在吴越文化青铜器中,还 有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纹饰,例如编织纹、锯齿纹、 折线纹、水波纹等,在越王句践剑等武器上,还饰有 菱形纹、米字纹、火焰纹等几何形暗纹,十分美观。 1976年在浙江鄞县甲村石秃头出土一件春秋晚期的 青铜钺( 28),饰有羽人纹饰,这种羽人纹饰盛行于南方 越族活动区,也为晋文化青铜器所未见。 第十,从青铜器铭文上比较。晋文化青铜器,所 铭的是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的大篆。而吴越文化青 铜器,铭文字体加以禽鸟形的装饰,即所谓鸟篆体, 结构细长,多用纵式,显得华贵典雅,具有鲜明的吴 越文化地方特色。 第十一,从青铜人物俑服饰上比较。晋文化出土 青铜人物俑数量较多,如长治分水岭除出土青铜男 俑外,青铜犀立人擎盘的牺背上也立有一女俑,而侯 马铸铜遗址出土陶范上有男也有女。根据这些资料 观察,当时的晋人,或身穿右衽窄袖长袍,或穿右衽 无领短褐,腰部系带。男性高冠佩剑着鞋,或免冠赤 足。女性头戴月牙形帽,或束发高髻,也有束发下垂 的,不论男女尊卑,衣饰都较整齐而厚重。 吴越文化青铜人物俑多为断发纹身,衣饰单薄, 甚至裸体,与晋地服饰有较大区别,例如:绍兴漓渚 出土的青铜鸠杖,杖镦系一跪坐男子像,前额为短 发,后脑盘一辫髻,并横向插入双肢发笄,上身似着 短袖对襟衣,下身着裤或裙,腰间有腰带。吴兴棣溪 和江苏丹徒北山顶出土青铜鸠杖,杖镦也作跪坐人 物俑,服饰与绍兴漓渚者相似。而绍兴306号墓出土 青铜房屋模型,屋内有六个跣足跪坐状的乐俑,四个 奏乐者结发于脑后,胸前平平,似为男性。二名歌者 束发于顶,胸前有明显乳突,应为女性。六个乐俑的 身后均有明显股沟,赤身裸体,未见衣饰。 第十二,从青铜钱币上比较。晋文化区域不仅出 土春秋晚期的大型青铜空首布,以及战国时期的各 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 80 类小型青铜布币,而且还有仿燕国刀币铸造的独特 的青铜刀币,和秦半两类似的圆形圆孔青铜圜钱( 上 述布币、刀币和圜钱皆有面文,文为铸币的城邑地名 和币值)。而吴越文化地区,根据绍兴306号墓出土 小金饼2块,周边有剪凿痕迹,还有小金片1片,说 明春秋晚期的越地,尚处在使用黄金碎块作称量货 币的阶段。近年绍兴地区还出土一种形状似戈、又小 又薄的青铜戈币,分大小数档,皆无面文,颇有吴越 地区特色,应属战国后期。越国的金属铸币,品种和 数量都远不及晋文化钱币丰富。 四 形成晋与吴越地区青铜文化异同的 原因 晋与吴越相距遥远,而其青铜文化,无论是青铜 器的合金成分、铸造方法以及青铜器的种类、器形和 纹饰等,都存在许多共同性。但仔细比较,“ 大同”中 又存在不少“ 小异”,有的差异还比较明显,这是为 什么呢?笔者认为其共同性的形成是长期的文化传 播和民族融合的结果,而差异性的存在,可能有以下 原因: 一是两地的宗法奴隶制成熟程度不同。晋国位 于中原地区,又为姬姓诸侯,一直打着“ 尊周”旗号。 当时,这里的宗法奴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已经成熟,这种制度以分 封制和等级制为外衣,而其核心是血缘关系,所以十 分重视尊祖。为尊祖而进行的祭祀活动所使用的祭 器,必须使用当时最为华贵的青铜制作。推而广之, 在宴享以及其他礼仪场合,也必须按照不同等级使 用青铜礼器。而吴与越远在东南一隅,这种宗法制度 相对薄弱。所以,这种青铜礼器和乐器也比较少。 二是晋和吴越地区的陶瓷手工业发达程度不 同。晋地的陶瓷手工业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晋地比 较,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地区,陶瓷手工业显然更加 发达,越族先民们不仅用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 制作了碗、盅等日常生活器皿,而且还模仿青铜器, 制作了鼎、簋、盉、钟等食器和乐器。根据绍兴306号 墓出土青铜房屋模型展示的奏乐情景,说明春秋战 国时期的吴越地区,和晋地一样也进行祭祀和宴饮 活动,只是其使用的礼器和乐器,至少有一部分显然 是用几何印纹硬陶或者原始青瓷制作的,取代了华 贵的青铜。 三是春秋至战国初期,两地农耕生产和手工业 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同。春秋时期,晋地仅太原赵卿墓 出土数量较多的青铜工具,由于赵卿是晋之大贵族, 这些锛、凿、锥、刀、斤等青铜工具可能是整修简牒的 专用工具。在其他遗址或墓葬中青铜工具出土不多, 青铜农具出土更少,数量更多的是斧、锛、凿等石质 工具,刀、镰等石质农具,除此以外还出土过带齿的 蚌镰、骨刀之类骨质或蚌质的工具或农具。而吴越地 区出土的石、骨、蚌质工具或农具,数量虽然也很多, 而这里出土的青铜工具或农具,不仅数量较晋地为 多,且有使用痕迹,说明当时吴越地区对农耕生产和 手工业生产,较晋地更重视。 四是战国中晚期时两地对冶铁业普及推广程度 不同。铁的熔点是1530℃,比铜的熔点要高得多,铜 的熔点是1084℃。因此,人类使用铁器比铜器晚,我 国虽然在春秋时期已开始冶铁并使用铁器了,但一 直到战国中晚期冶铁技术才得到进一步提高。当时 在韩、赵、魏统治的三晋区域,例如山西长治分水岭 战国墓,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墓都出土大量铁质农具, 尤其是河北石家庄附近一处赵国遗址( 29)出土的铁农 具占该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的65%,而石器、骨器和蚌 器却只占35%,在农具和工具领域内,铁器不仅完全 取代了铜器,同时也把石器、骨器和蚌器排挤到次要 地位。 那么,吴越地区呢?不仅在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 中出土过铁弹丸和铁条,绍兴西施山是一处春秋晚 期的越国遗址,萧山越王城是越国抗吴而筑的军事 性城堡。1960年和1991年先后出土了铁等铁制工 具,但是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却少见出土, 说明吴越地区虽然早在春秋晚期已经使用了铁器, 但是在战国中晚期时,对铁器的推广普及程度,明显 不及三晋地区。因此,仍然使用青铜制作工具和农 具。 五是两地对兵器生产的重视程度不同。应该说,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包括晋或后来的韩、 赵、魏在内,各国对兵器生产都十分重视,而吴越尤 历史论丛·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81 甚。当时列国之中以吴越兵器质量最精,有的吴越兵 器虽然在地下深埋2000余年,出土时仍寒光闪闪, 锋利异常,令人叹服。 六是两地的地形地貌不同。晋国及其周围诸国, 位于北方的中原地区,地势平坦,十分适宜车战。而 吴越位于南方河川密布的沼泽地带,这里“ 水行而山 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30),适 宜水师活动而不适宜车战。正如伍子胥( 员)规劝吴 王夫差,“ 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 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 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31)晋派巫臣教 吴人车战之术,却无法在吴越地区推广,数量甚少的 车马,仅仅作为贵族们出行代步之用,青铜车马饰少 有出土,也是很自然的了。 七是两地的气候和环境不同。晋地位于黄河流 域,气候比较寒冷,因此衣饰厚重。而吴越位于长江 以南的湖沼地带,当时这里犀象出没,气候十分炎 热,断发和裸体便于下水,而纹身应是避水中“ 蛟龙” 之害。 八是两地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晋地东连 齐燕,西接秦蜀,商品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钱币数量较多,说明当年这 里商品经济比较发达。而吴越地区青铜钱币出土甚 少,且比较原始,说明春秋时期这里占主导地位的仍 是以布帛、珠玉为中介的实物货币,以物易物仍有广 阔市场。战国时期其商品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与晋 地比较,仍有较大差距。 五 在楚地出土的有铭吴越青铜器以及 越族与魏的文化交流 今湖南、湖北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故 地,却屡有有铭吴越青铜器出土。其中,比较重要的 有铭吴国青铜器有: 1.1976年在湖北襄阳蔡坡M12战国墓中出土 吴王夫差剑1把,首部已残,残长37厘米( 原长约40 厘米),宽3.5厘米,腊部铭“ 攻 王夫差自乍( 作)其 元用”2行10字( 32)。 2.1983年湖北江陵马山M5战国墓中出土吴 王夫差矛1件,通长29.5厘米,宽3厘米,矛身下部 的中脊两旁有错金铭文“ 吴王夫差自乍( 作)甬 ( 用) ”2行8字( 33)。 比较重要的有铭越国青铜器有: 1.1965年冬在湖北江陵望山M1战国墓中出 土越王句践剑1把,通长60.8厘米,近格处铭有“ 越 王鸠浅( 句践)自乍( 作)用剑”2行8字( 34)。 2.1973年在湖北江陵藤店M1战国墓中,出土 越王州句( 越王翁)剑1把,错金鸟书铭文“ 戊王州句 自作用( 剑)”2行8字( 35)。 3.1977年在湖南益阳赫山庙M42战国墓中出 土越王州句剑1把,通长58厘米,剑格二面分别用 鸟篆铭有“ 越王州句自乍( 作)用 ”2行8字( 36)。 与吴晋曾是盟国一样,楚越也曾是盟国。越王句 践之女是楚昭王的宠妃,两国之间长期维持着友好 关系和文化交流。但是在楚怀王时,两国关系严重恶 化,公元前306年即楚怀王二十三年,楚乘越内乱而 灭越( 37)。 因此,上述在楚地出土的有铭吴越青铜器,其形 成原因要较在晋地和越地出土有铭吴国青铜器情况 更加复杂,因为这里既有友好朝聘时的馈赠,也有媵 女时的陪嫁,更有战胜国对失败方的掠夺,甚至也有 可能是出亡者随身携带之物等。无论何种原因,都是 楚越这对多年友好的盟国,突然变成敌国这段历史 的真实写照,是研究这段珍贵历史的实物资料。 至于越国与晋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早 在越国灭吴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而当楚国对越国的 威胁增大以后,这种交流活动也得到加强。即使到战 国晚期,晋国已被韩、赵、魏三家所分,越国已经被楚 攻灭,越王无 被杀,散居在浙江沿海的越之余部仍 和“ 三晋”中的魏国友好交往,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 流,以联魏制楚。据《 水经注·河水注》载:公元前310 年( 周赧王三年),“ 魏襄王七年⋯⋯四月,越王使公 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犀角,象齿 焉。”( 38) 越族被楚击败后,在国破人亡的困难情况下,仍 不惜血本,在物资上大力支援魏国,究竟是为了什 么?笔者认为越族与魏为了共同对抗楚国,当时存在 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 82 着事实上的联盟关系,魏国需要借助越族牵制楚国, 以减少来自南面的威胁,而越族更需要借助魏国的 力量制约楚国,达到复国的目的。后来,由于秦国强 大,迅速扫平东方六国,越族不仅复国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未能实 现,还和楚、魏一起,被秦国扫出了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烈动荡、各族之间在进行 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进行着民族融合。吴越和晋地虽 然相距遥远,在文化面貌上存在较大差异,但经过文 化传播和融合以后,彼此也拉近了距离。它们也和同 时代的楚文化、齐鲁文化、秦文化、周文化进行着文 化传播和融合,并共同组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注 释 (1)李先登:《吴王夫差铜器集录》,《国际百越文化研究》,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2)王世民:《略说吴地发现的春秋后期青铜礼器》,《吴越地 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两木出版社。 (3)(15)张颔:《万荣出土错金鸟书戈铭文考释》,《文物》1962 年第4、5期。 (4)(14)戴遵德:《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文物》1972 年第4期。 (5)崔墨林:《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文物》1976年 第11期。 (6)陶正刚:《山西出土的吴越地区青铜器及其研究》,《吴越 地区青铜器研究论文集》,两木出版社。 (7)(9)(13)《史记·晋世家》。 (8)《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10)《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1)《左传纪事本末·昭公八年》,补逸《说苑》。 (12)《史记·吴太伯世家》。 (16)朱华:《山西出土的古钱币》,《山西考古四十年》,山西人 民出版社,1994年。 (17)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辉县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1956年。 (18)绍兴市文管会:《绍兴发现两件钩 》;沙孟海:《钩考 释》,皆载《考古》1983年第4期。 (19)《左传·成公七年》。 (20)(22)(24)《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21)《国语·吴语》。 (23)《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第九》。 (25)苏州市博物馆考古组:《苏州虎丘战国墓》,《文物》1981年 第11期。 (26)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东 周墓》,《考古》1965年第3期。 (27)南京博物院:《江苏六合程桥两号东周墓》,《考古》1974年 第3期。 (28)毛昭晰:《从羽人纹饰看羽人源流》,《河姆渡文化研究》,杭 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29)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北省石家庄市庄村战国遗址 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30)《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31)《国语·越语》。 (32)襄阳首届亦工亦农考古训练班:《襄阳蔡坡12号墓出土吴 王夫差剑等文物》,《文物》1976年第11期。 (33)《人民日报》1983年 1月 7日载《稀世文物“吴王夫差矛” 出土》一文报导。 (34)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 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 (35)荆州地区博物馆:《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3年第9期。 (36)湖南省博物馆:《三十年来湖南文物考古工作》,《文物考 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81年。 (37)关于楚灭越的时间,有威王六年(公元前 334年)和怀王 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二种说法,本文姑从后说。 (38)[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四《河水》,岳麓书社,1995年 。 历史论丛·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 83
本文档为【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_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817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27
浏览量: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