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阅读教学(上)

4阅读教学(上)

举报
开通vip

4阅读教学(上)nullnull第四章 阅读教学(上) 1. 阅读教学的地位和功能 2. 阅读教学的目标 3.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关于阅读的小调查:关于阅读的小调查:1.你每天会阅读课外书籍吗?一年大约读多少本? 2.你最喜欢读哪类书籍?为什么喜欢这类书籍? 3.你读书的方式有哪些?最喜欢其中的哪种方式?null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

4阅读教学(上)
nullnull第四章 阅读教学(上) 1. 阅读教学的地位和功能 2. 阅读教学的目标 3.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 关于阅读的小调查:关于阅读的小调查:1.你每天会阅读课外书籍吗?一年大约读多少本? 2.你最喜欢读哪类书籍?为什么喜欢这类书籍? 3.你读书的方式有哪些?最喜欢其中的哪种方式?null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2010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一: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达到77.1%,图书、报纸、杂志的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较2009年均有增长,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增长幅度最大。 二: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报纸、期刊的阅读量较2009年也均有增加,国民阅读电子书超过6亿本。 三: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每天接触报纸和图书的时长有所增加,期刊接触时长有所减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有大幅增加。 四: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上网率为49.9%,比2009年增加了8.9个百分点。我国网民中66.3%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上网从事与阅读相关的活动,63.8%的网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五:我国18—70周岁国民对图书和期刊的价格承受能力均有增加,16.4%的电子书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本。 六:2010年进行过手机阅读的国民超过半数是农村居民,一半以上的手机阅读群体集中在26周岁及以下。 七:我国18—70周岁国民接近六成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同时有六成以上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 八:我国18—70周岁国民版权认知度为75.0%,盗版出版物购买率为15.9%。 九: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2.7%,未成年人年均图书阅读量超过了成年人。 十:我国9—17周岁未成年人上网率为53.6%,超过了成年人的上网率。 十一:我国9—17周岁未成年人动漫接触率为84.7%。 十二:我国0—8周岁儿童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2.69次。读图时代的到来 读图VS读文读图时代的到来 读图VS读文当前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当前中小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1.很少读语文课本,课外阅读随意性大。 2.消遣性阅读多,专业性阅读少。 3.阅读缺少方法指导。 4.看图多,看字少。 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地位与功能第一节 阅读教学的地位与功能一、阅读教学的地位 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认识真善美、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认识自己。 通过阅读,来帮助学生达到识字与写字的目的。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明天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种不会阅读、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积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二、阅读教学的功能 二、阅读教学的功能 搜集处理信息的功能; 认识发展和自我的功能; 发展情感的功能;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的功能; 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 陶冶思想品德的功能。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二节 阅读教学的目标《义标》阅读教学总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高标》也重复强调了这些精神。一、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一、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第一学段:“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感受语言的优美; 第二学段:“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第三学段:“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阅读诗歌要求“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第四学段:“对作品的思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高中: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关键词:“独特”、“个性”、“自己”。教例:教例: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究竟是什么声音? 分析: ① 织机声。诗歌一开始,就出现不停不息的织机声,人未出场声先闻。然后才交代这是木兰正在对门而织,一个勤劳的姑娘形象跃然纸上。但织着织着,有节奏的织机声听不到了,传来的是一阵阵长吁短叹。 ② 叹息声。一个‘唧唧’就已经说明是在叹息了,又重之以‘复唧唧’,作者还觉得意犹未足,最后又‘惟闻女叹息’,作者这样反复强调,是要告诉我们木兰的忧思之深,木兰是停机长叹,而不是边织边叹。 ③ 虫鸣声。深人静,四下阒无人声,只有虫儿在夜幕中“唧唧”鸣唱。接着再写木兰姑娘正对门坐在织机旁织布,可是她为什么手握织机不织布,却坐在那儿长吁短叹呢? 二、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二、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情感体验 新课程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之中。 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第二学段:“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第三学段:“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第四学段: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高中: “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教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例: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整个第四学段的教材编排按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本课是属第一板块:人与自我。这个单元都是谈人生。写的都是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课文,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例分析:教例分析:教师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如下问题: (1)你对“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2)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杰利”将怎么办? (3)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如果你是学生,有怎样的答案?三、让学生通过阅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三、让学生通过阅读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第三学段: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高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的发展。 什么是语感?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感受。 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们,直觉性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对语言的直觉也不例外,而与语言相关的知识和经验靠平时的积累。 鲁迅《秋夜》里的一句话: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而非得分开说不可呢? 分析: 显然作者(鲁讯)说这句话的意图不在于介绍树种,而在于表达出另一种意义:孤独和寂寞。其意图在于表现枣树(它的象征意义是革命者)在孤寂中的顽强意志。语感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人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是要进行人的心灵和情感的交流与感应的。 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语言使用者(作者)的内心,他的情感和思维。 教例分析:小学语文测试题: 按要求写词语: 1.“看”有多种方式,亲眼所见叫“目击”,上级察看叫“视察”。  照样子写出三个以上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别”有多种类型,长久分别叫“阔别”, 不愿分别叫“惜别”。  照样子写出三个以上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学语文测试题: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程序阅读系统中的认读、解读、赏读、译读、记读、用读;完全阅读系统中的视读、听读、说读、默读、写读、行读;基础阅读中的选读、精读、问读、略读、浏览、参读、速读;应用阅读系统中的导读、研读等。这些方法均可资借鉴。 最重要的也是《义标》中强调的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新课标要求学习的阅读方法:新课标要求学习的阅读方法:1.朗读:就是出声地读,它需要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即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其心理过程是眼→脑→口→耳→脑。 2.默读:就是不出声地读。默读的心理过程是眼→脑,即通过视觉器官将文字符号直接输入大脑,转化为内部言语,然后内化吸收。 3.精读:是一种微观读书法,对重要的读物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精读应该是综合了课文的所有词句和全部段落而获得的认识。 4.略读与浏览:是宏观读书法。略读是粗知本文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nullnull小学语文试题: 朗读下面的句子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答案填序号。 ①思念,伤痛;②担心,祈盼; ③体谅,安慰;④诚恳,热情 1.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怀念母亲》( ) 2. “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穷人》( ) 3.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月光曲》( ) 4. “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月光曲》( )小学语文试题:二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略读与浏览略读与浏览 人教版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是略读课文,占总数的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3──6年级学生所学课文总数233篇,略读课文占到98篇,约占总数的42%。 初中不同年级阅读方法的要求初中不同年级阅读方法的要求七年级上册 朗读指导:大声、正确、流利、停顿、抑扬顿挫、有感情 朗读、快速阅读、分角色朗读、默读 七年级下册 朗读要注意重音 朗读指导:读出语气和气势 阅读速度:快读和浏览 精读、快速阅读、细读、粗读、精读、朗诵、通读、默读 八年级上册 细读、默读、快速阅读、诵读 学习猜读 八年级下册 朗读指导:读出语气、语调、重音、语速、节奏、停顿 通读、默读 九年级上册 诵读、朗读演讲词null五、让学生具备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应包括以下要素:①拥有较丰富、广泛的词汇量;②能复述作品的内容;③领会逐步扩大的意义单位;④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⑤捕捉关键词句和理解意思;⑥理清情节发展的来龙去脉;⑦准确完整的概括作品的形象、主旨和感情;⑧对作品的形象、主旨,流露的感情倾向作出恰如其份辩别与评价。 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六、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义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高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七、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七、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义标》的阅读目标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高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文八年级文言文单元语文八年级文言文单元新闻关注:语文教师11年不用传统课本新闻关注:语文教师11年不用传统课本 初春3月的一个上午,深圳宝安区新安中学,一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正在进行:没有传统的语文教材,没有大量的练习题、课后作业,甚至没有老师精彩的讲授,40多名高一学生正端坐在电脑前,认真地读《诗经》以及《诗经》的多个译本。一、注意整体把握一、注意整体把握 感知、理解、鉴赏的能力是一种阅读综合能力,我们不要人为的加以分割,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借助于引导学生对读物作整体的把握。 整体性的思想内涵:我们知道感觉并不是各种感觉要素的复合,知觉也不是先感知各种层次,再注意到整体的,而是先感知到整体现象,然后再注意到构成整体的诸成分。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一个事物的性质并不决定于任何一个部分而依赖于整体,而从该事物整体中产生的性质。 《义标》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第三节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理null “格式塔”(Gestalt),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 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主要理论板块:1、整体性;2、直觉性;3、心物同形;4、完形压强 启示:阅读教学 应注重整体性原则null1.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观照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必须重视整体性原则,从解词释义到课文分析都要考虑整体性质与部分这制约关系。 2.注意抓“文眼”与“诗眼” 部分的重要性取决于他在整体结构关系中的位置,所以整体结构性质常有几个重要部分体现这些重要部分改变引起整体性持的变化, null3.不要对课文作人为的分割 朱熹讲了一个读书原则:“《孟子》成大段,首尾通贯,熟读文义自见,不可逐一字一句上理会也。” 4.把分析段落作为把握课文整体的手段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能完全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把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作为从整体上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对待。分析段落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注意到段落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意每一段落在整体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例: 《谈骨气》教例: 《谈骨气》 《谈骨气》一课,可以进行分段教学,有时也可以不分段教学,教学时可以由问题引出对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结构和内容的把握,如设计:文章讲了几个故事?三个故事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三个故事的顺序是这样的,可以扰乱吗?请注意三个故事前有什么话?(《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个故事片与前三句话有什么联系?——观点和材料相对应。第一个是宋末文天祥的例子。第二个举的是《礼记·檀弓》中“嗟来食”的例子,第三个是闻一多的例子 。二、运用对话互动二、运用对话互动 《义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高标》在谈到“阅读教学”的理念时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对话”的形式一般有: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作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读者之间的对话等。 运用对话进行探究式阅读,必然要采用讨论的方式,要在讨论中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不要把开展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授课对立起来。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片段人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学片段 师:你能联系诗句,围绕“愁”字,谈一谈体会吗? 生:“寒山寺”有冷冷的味道,又说在“姑苏城外”则有孤独的味道,都和诗人的处境相吻合。所以,我认为“姑苏城外寒山寺”恰恰反映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愁。 师:妙!好一个“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寒气逼人的图景:月落乌啼,微弱的月光映在水面,反射出淡淡的光,就像霜一般弥漫在空中,怎不使只身在外地的异乡人倍感孤独寂寞?思乡的惆怅便油然而生了. 师:对,由景生情啊!null生:老师,我查过诗人张继作此诗时的背景。诗人“十年寒窗”苦读后进京赶考,希望“一举成名天下闻”,可天不遂人愿,他落榜了。诗人羞愧沮丧地离开京城,这天停泊于人称水乡的美丽之都——苏州。此时的他满眼看到的是“江枫渔火对愁眠”,那落榜之愁自在情理之中了。 师:噢,心中有愁,愁在心中!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了诗人只身宿于客船,也许想起了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许想起了临行前亲人的嘱托,也许想起了妻子的叮咛……而此时他却听到了寒山寺的沉沉的钟声,更令他愁上加愁。 师:对,怎一个“愁”字了得! null 《素质教育在美国》:“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质疑激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主思维,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和释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创造性想象的教学方法。 读书贵思, 激活思维最好的办法是质疑。三、重视质疑激思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1.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解疑。教例1《孔雀东南飞》 教师故意提出这样的疑问:刘兰芝与焦仲卿,一个“举身赴清池”,一个“自挂东南枝”,这样死,值得吗?这个问题就提得好,因为这是从诗中两个主人公性格和全诗主题这一关键处设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并由此激出一些新的疑来,如:“他们二人私奔行不行?”“他们二人起来抗争行不行?”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焦仲卿、刘兰芝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这番引导,培养了学生的发现力,为学生自己质疑问难指点了门径。经常这样,学生就会逐渐领悟到怎样通过思维抓住要害,发现疑难,解决问题。 教例2《死海不死》教例2《死海不死》 教师设问:既称之为“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岂非自相矛盾?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钻研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议论,在议论中争辩,在争辩中求得共识。原来,这里是用同一个“死”字表达了两个不同的概念。“死海”的“死”是指海中没有生命存在,“不死”是指“死海”海水咸度高,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在水里不必担心会被淹死。此外,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发展旅游业,利用海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发展工业,使死海“出现了不少生气”,这就是死海不死的含义。 2.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2.由学生向教师质疑,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疑。教例:《祝福》 在教学中有学生提出问题:祥林嫂的姓名是什么?全班同学在文中反复找都未找到。此时,老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入手,以性别为突破口进行多维思维。老师将学生找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结果学生发现鲁四、贺老六等均有姓或名,而四婶、柳妈、卫老婆子等都没有姓名,于是学生想到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态,鲁迅先生从当时社会风俗中敏锐捕捉的结果,自然而深沉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null 1.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情境 2.结合阅读模拟生活进行语言实践 3.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到阅读中来 4.把阅读所获的知识与技能延伸到生活中来 5.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贴近社会生活教例1: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教例1: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课堂实录 “这篇文章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同学们读了一遍以后你们第一个感觉是什么?有什么想法?大家不妨谈谈。” 李老师”也有过这样的“生活场景”:不过女儿没问过自己,是“我主动给她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写的这封信”。在这里,学生完全进入了一种“生活情境”,这不是他们想象的一般的“上课”,而是在与这个“李老师”和其他同学真实的交流,有深度的交流。这种“生活情境”的营造到了这堂课的最后达到高潮:李老师想起了一首歌,同学们轻轻吟唱。同学们忘记了这是上课,好象就是在家里或别的什么地方,在感动的时候唱歌,唱自己喜欢的歌。 最后,这种生活的空间感和真实感被李镇西不可复制地再一次强化:“再过一个星期,下周星期一,我将去见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我们1998年第一次见面,已经六年不见了。李老师要去见她,你们有没有什么话要我带给这位当年幸福的女儿?李老师一定带到!” “课本”里的人物变成了同学们生活中人物(与老师见过面而且马上再见面的人)。这种安排当然只有李镇西才有可能,而且,李镇西是有意(生活化)而为,他在备课时已经明确设计了这一环节。 教例2:小语三年级下册《太阳》教例2:小语三年级下册《太阳》null教例:《太阳》教例:《太阳》1.首先让学生竞猜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并理解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学生们兴趣极浓。 2.然后趁热打铁,让太阳公公笑容可掬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投影出示),并热情洋溢地朗诵了诗歌《和太阳比赛早起》。语调抑扬顿挫,丰富的美感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心中呼之欲出。学生们分明感受到了我的激情,情不自禁地从轻声应和到朗声吟诵。 3.“太阳有哪些特点?与人类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带着对探索太阳奥秘的向往,他们迅速进入了课文的阅读情境。在一个个“小小科学研究所”(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中,学生们或静思,或朗读;或抒情,或说明;或辩论,或探究,自始至终处于“愤悱”状态,俨然是一个个“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4.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美文配乐诵读《太阳》,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课堂,烘托着诗意的情愫,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已经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种子。教例: 《蜀相》教例: 《蜀相》 杜甫的七律诗《蜀相》 ,“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生活在成都的师生不妨真的到“柏森森”的“锦官城”(即今日的成都)外去寻找“丞相祠堂”(即今日的武侯祠),看一看相传武侯手植的千年大柏,领略一下“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感物思人,领悟诸葛亮这位千古景仰的“老臣”那种报国苦衷,体会杜甫借此诗抒发的沉挚悲壮、痛心酸鼻的感情。这样做一定比只读原诗的效果好。 教例: 《荷塘月色》教例: 《荷塘月色》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段话:“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教师告诉学生,“袅娜”就是柔软细长。 于是有同学登山回来写游记:“我们小组的同学在登山的时候,发现一条袅娜的小蛇从草丛中爬了出来,我们一个同学吓得跳了起来……”学生用“袅娜”造句造出了笑话,根源在我们的老师把词意讲得太死。另有一位老师讲“袅娜”,她说,“袅娜”固然当“柔软细长”理解,但主要用来形容少女窈窕的体态,用来写花草,已经是把花草人格化了。 现在请你们联系生活所见,想一想“袅娜”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于是,有的想到翩翩起舞的少女的窈窕身材,有的想到公园里迎风摇曳的杨柳枝,有的想到神话中梅花仙子的飘带……2010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2010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null 《义标》明确:“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要求教材编写中语文知识要少而精。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高标》强调:“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知识转换能力知识与能力之树知识与能力之树小学生作业题(摘自《女儿的作业》邹静之小学生作业题(摘自《女儿的作业》邹静之1.瓮,是( )部首,第七划是( ),它的声母是( ),韵母是( ),它有( )个义项,分别是( )。 2.请解释:灰溜溜( ) 3.根据句子意思写成词: 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 ) 刻画描摹得逼真( ) 4.挤眉弄眼是属( )类词语。 教例:《记念刘和珍君》教例:《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对上面这个句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思考,为什么在句中要连用三个逗号? 通过阅读、思考、议论,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逗号在语气上对前面的词都有强调的作用,表现出鲁迅的激动心情及硬咽难言之状。几个标点处,要有较长的停顿。这就使学生明白了逗号还有表达语气的作用。六、进行审美教育六、进行审美教育 美育(aesthetic ),本义为感性、感知、感观、感觉,引申为美学的,美感的。 “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美学不是一种学问,而是现代人面临困境时的一种生存状态。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关键是解决“读美”与“美读”的问题。 理论链接:接受美学理论链接: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联邦德国的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H.R.姚斯和W.伊泽尔提出,美学研究应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进行解释的方法,去研究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要求把文学史从实证主义的死胡同中引起来,把审美经验放在历史 -社会的条件下去考察。 主要理论点:期待视野、召唤结构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null教例:《桂林山水》 教例:《桂林山水》 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 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船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稍后,教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潺潺地呢?”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不想高声语,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1、读美1、读美 所谓“读美”,就是引导学生寻找读物的美点,发掘读物中美的因素及美的形态,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 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包含了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包含了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null教例: 《爱莲说》教例: 《爱莲说》 教师先引导学生背诵初二学过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优美的诗句唤起了学生的美感。 接着,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彩图,思考文中是用哪些语句从哪些方面写出莲之美的。 然后,又选播多角度展现莲之丰姿的录像:那粉红的荷花摇曳多姿,那碧绿的荷叶露珠闪烁,那笔直颀长的茎杆,那微波荡漾的一池清水……这就使文中“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精彩描写得到直观、动态的展现,“不染”“不妖”的抽象,“不蔓不枝”的模糊,全被细致逼真的画面所化解,学生自然而然认同了作者的赞叹,滋生出强烈的喜爱之情,从而进入了理想的艺术境界。 2、美读 2、美读 “所谓 ‘美读’ ,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 (叶圣陶语) 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 教例: 《最后一课》教例: 《最后一课》null 《最后一课》的结尾: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一句,音量应稍轻,语速要放慢,以表现下课钟声在韩麦尔的心头引起的巨大震颤与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两处破折号要读出间断,以显示韩麦尔哽噎语塞、被恸万状的感情。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连串动作,读时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强,“法兰西万岁”两字(法语的书写单位是词,相当于汉语的词)要一字一顿,铿锵呼读,以表达韩麦尔激越高亢的爱国热忱。最后一小节,“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须读得轻缓,末句可按三个音步断开,每一音步有气无力地细声拖读,以传达韩麦尔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势含义。七、诱发创新意识 七、诱发创新意识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陶行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没有大胆的想象,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诱导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义标》“教学建议”中指出:“正确处理好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召唤结构与语文补白教学召唤结构与语文补白教学《寒江独钓图》(南宋马远) 《蛙声十里出山泉》(现代齐白石)语文教学通过留白与补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语文教学通过留白与补白,诱发学生创新意识意境补白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情节补白情节补白请以《孔乙己爬出咸亨酒店后》为题,续写一个结尾。 语言补白语言补白以下是《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在客厅相遇后的一段精彩对话: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请为人物的内心语言补充出来。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学语文第二册教例:《乌鸦喝水》教例:《乌鸦喝水》 有教师提出:“看看谁比乌鸦更聪明,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有学生说“乌鸦要是像我们喝牛奶一样,往瓶子里插上一根长的吸管,不就能喝到水了吗?”另一个学生说:“乌鸦可以把瓶子倾斜过来,不是一样能喝到水吗?” …… 教师应善于发现和利用教材的某些知识点,巧妙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进行思维。学生们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问题的一问一答的模式。这样,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例:《司马光》教例:《司马光》 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教师使用变换角度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后问:“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用什么办法来救那个小朋友?”孩子们一个个好胜心强,为了证明自己更聪明,个个都踊跃发言:“我是司马光就找一根绳子把掉在缸里的小朋友拉出来”“我是司马光就喊所有的小朋友一起用力推倒水缸把水倒出来。”“我是司马光就跳到水缸里把那个小朋友捞上来。”尽管孩子们的这些想法未必比砸缸的办法更好更有用,但其中闪烁着的是求异思维的火花。随后教师又让学生把司马光的故事续一个结尾:那个孩子得救以后怎么样?其中一个学生说得最精彩:那个小朋友得救以后哇地吐出几大口水,当其他的小朋友和大人们赶来时这个小朋友已经和司马光手拉手笑了,从那以后,这个掉进水缸的小朋友再也不顽皮了,而其他的小朋友也都像司马光学习,一个个变得很聪明,很勇敢。八、避免机械预设 八、避免机械预设 教师钻研教材,必然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手段,这就需要预设,借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科学的预设必然要考虑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的环境和条件,使设计从实际出发,带有动态性、开放性、变通性,并能容纳非预设性。 教学中所有预设都是为了课堂的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地预设,精心预设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了基础,而课堂的有效生成则可以说是课前预设的表现形式和反应。 教例:《乡愁》诊治教病。教材P94 新闻关注:语文考试需要标准答案吗?新闻关注:语文考试需要标准答案吗? 蜜蜂、小鸟、兔子和熊猫四动物,请从中找出一种跟其它三种不同的动物。标准答案是熊猫,理由竟是它为唯一须由动物园饲养的动物。这样一道雷倒众多网友的脑筋急转弯题,却是上海某区小学一年级语文试题。 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发微博,提出尖锐质疑“愚昧教育的特征就是为语文设置标准答案”。 《收获》杂志社副编审、著有《对抗语文》的作家叶开也转发此微博。标准化的测试严重伤害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阅读的积极性。教学观摩教学观摩 请观看魏书生示范课:高中语文第五册《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思考讨论: 魏老师教学风格是怎样的?运用了哪些阅读教学原理? 名师简介:名师简介: 魏书生,1950年生。18岁上山下乡,19岁当民办教师,21岁进工厂,28岁起到中学任教至今。        由于成绩卓著,他先后被评为省先进班主任(1981年)、省劳动模范(1982年)、特等劳动模范(1984年、1987年)、特级教师(1984年)、全国优秀班主任(1984年)、全国劳动模范(1988年)、全国中青年有突出员献的专家(1989年)、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990年) 十多年来.魏书生已在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作报告1100多场.上公开课600多次.堪称全国之冠。他热爱教书.酷爱读书.也善于写书.至今已发表了100多篇文章.主编、撰写出版了15本书。其中《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和《魏书生文选》(一、二卷)等著作均已重印多次,越来越受欢迎和好评。null
本文档为【4阅读教学(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6192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06-26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