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我国的音乐翻译_翁凤翔

论我国的音乐翻译_翁凤翔

举报
开通vip

论我国的音乐翻译_翁凤翔 [收稿日期] 1999-08-31 入门课, 还是以打好扎实的翻译基本功为主要任务。 实践证明, 我们更需要大量扎实认真、脚踏实地的翻 译实践, 而绝非什么标新立异、求多求全的理论观 点。本文的观点或许倾向保守, 甚至偏激, 但作者无 意哗众取宠, 而是真诚希望能引起教学界同仁的重 视,共同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注: [ 1 ] 许钧,袁筱一.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第八章) .南京大学 出版社, 1998. [ 2] 庆祝“国际翻译日”七周年.中国翻译, 1997( 5) . A Reeval...

论我国的音乐翻译_翁凤翔
[收稿日期] 1999-08-31 入门课, 还是以打好扎实的翻译基本功为主要任务。 实践证明, 我们更需要大量扎实认真、脚踏实地的翻 译实践, 而绝非什么标新立异、求多求全的理论观 点。本文的观点或许倾向保守, 甚至偏激, 但作者无 意哗众取宠, 而是真诚希望能引起教学界同仁的重 视,共同为提高翻译教学质量而献计献策。 注: [ 1 ] 许钧,袁筱一.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第八章) .南京大学 出版社, 1998. [ 2] 庆祝“国际翻译日”七周年.中国翻译, 1997( 5) . A Reevaluation of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SONG Zhiping [Abstract] T his paper o ffer s a reassessment o f the major po ints of pr inciples of tr anslation teaching w ith em- phasis on the five relationships. In t he discussion o f each pa rt , the aut ho r , out o f his ow n teaching exper ience, put s fo rw ard t hese suggestions: 1) t o place emphasis on r epr esent ation; 2) to put str ess on pra ct ice; 3) to read- just the teacher-learner r elat ionship; 4) to weaken Chinese-English tr anslation; and 5) t o att ach high pr io rit y to genera l sty les. [Key words] tr anslat ion teaching ; tr anslation theor y ; practice ; reevaluat ion [作者简介] 宋志平( 1964- ) , 东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 从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已有十年; 发表论文 20余篇, 翻译、主编著作四种; 多次评为优秀教师, 三次获省、校优秀科研奖。 [作者地址] 130024 长春市东北师大外语学院 上海科技翻译 Shanghai J ournal of T ranslators f 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9 No. 4 论我国的音乐翻译 翁 凤 翔   若没有音乐翻译工作者将国外的音乐专著、教 材、论文译介过来,我国的音乐理论水平及教学水平 想要达到当今的高度恐怕值得怀疑。不仅如此,我们 甚至可以说, 我国的器乐演奏水平、特别是西洋乐器 的演奏水平难以达到现在的这种高度, 因为演奏家 的诞生有赖于音乐专家、教授的培养,而专家、教授 在吸取本民族的音乐营养的同时还大量吸取国外的 音乐营养,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音乐营养离不开音 乐翻译工作者的介入; 另一方面,西方音乐的引进对 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国 的音乐现状、音乐研究的最新成果等需要向国外译 介, 由此可见,音乐翻译的作用不可忽视。 所谓音乐翻译 ( Music T ranslat ion)笔者在此指 的是与音乐有关的笔译和口译, 如音乐文献翻译、音 乐学术讲座翻译等( T r anslation of Music Litera ture and/ or Interpr etation for Music Lect ur es)。 一、音乐翻译回顾 我国的音乐翻译自古就有。 从远古至周朝末, 我国就有了非常丰富的音乐 文化积累。 在夏代, “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在欢 迎外宾的歌舞音乐会上, 有人对乐舞进行阐释,这种 阐释可视为是一种翻译。 到周代, 周王和贵族对外族和外国的音乐采取 接受的态度。有专家曾考证(尽管也有专家持不同观 点 ) , 周穆王(公元前 976—922 年在位)约在公元前 964—963 年率领一支大乐队去西方 (指西亚一带) 旅游, 并举行音乐会, 在进行这些活动中少不了翻 ·50· 译。 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朱谦之所著《中国古 代乐律对于希腊之影响》一书, 探讨了公元前 10 世 纪中国与希腊在乐律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的可能 性。朱先生也是以古文献《穆天子》中所记载的公元 前 10 世纪周穆王巡视现西亚地区并与当地音乐交 往作为依据。如果说当时与希腊有音乐上的交流,那 么, 音乐翻译活动就必然存在。 汉武帝对外来文化大胆引进吸收, 鼓励著名乐 师李延年“因胡曲更造二十八解”, 创造出“新声变 曲”。胡乐包括各种乐器先后传人中国。使中国音乐 文化得到长足发展。此外, 中国自古与邻国朝鲜、日 本国有音乐交流。古代朝鲜人民的一些音乐歌舞习 俗与中原汉族的习俗相同或相似, 朝鲜人“俗喜歌 舞、饮酒鼓瑟”, 他们所用的瑟是汉族的古老乐器,由 于音乐交流, 瑟传到了朝鲜; 我国有学者曾考证, 1966 年日本在一个竖穴中挖掘出了中国春秋时代 的陶埙, 埙形如鸡蛋, 有六个孔, 日本人称之为“土 笛”,这说明中国与日本早在公元前 500 年以前甚至 更早的时间就有音乐交流活动。这些与异族的音乐 艺术的交流同样离不开翻译。 从东汉起就开始了佛经翻译,佛经与佛教音乐 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传入与佛经的翻译在某种 程度上同时传播了音乐文化。冯文慈先生在其最新 出版的著作《中外音乐交流史》中认为, 佛教对中国 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月支人支谦译 经较多, 他特别注意经文中赞颂的歌唱。由此我们可 以知道, 佛经翻译活动中多少包含音乐翻译。 隋、唐两代,设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 并广罗 人才, 起用异族乐师。若没有翻译来协助不同民族乐 师之间的交流。很难作到音乐上的“和协”。 史料表明,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音乐交流早在公 元 8 世纪就开始了。这种音乐交流仍然与宗教有关, 西方音乐的东传伴随着基督教(唐代最初称基督教 为“景教”)的传人,而向我国传播基督教的使者便是 传教士。历代的传教士中不能不提的是意大利人利 玛窦。他于 1582来华, 在广东肇庆建立了在内地的 第一座天主教堂。他所著的《利玛窦中国札记》一书 中涉及到音乐内容。明代文人冯时可曾与利玛窦在 北京见过面, 他们的谈话涉及到音乐, 特别是涉及到 西洋乐器方面。冯氏在其著作《蓬窗续录》中也提及 这次会面中所涉及的音乐方面的内容。可想而知,他 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翻译。假如他们两人精通汉语 和意大利语不需翻译, 那么,他们本身就充当了翻译 的角色。此外, 利玛窦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把中国音 乐向欧洲介绍的人。 明朝律学家朱载癱创立了 12 平均律并有律学 方面的著作。他的著作有人译介到国外。 1703年(清康熙 42 年) , 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等 人编辑徐日升(耶稣会葡萄牙传教士, 康熙皇帝之音 乐教师)所撰《律吕纂要》(手抄本 ) , 是第一部汉语西 洋乐理书, 这种编辑工作其实类似编译。 如果说上文所提及的我国音乐翻译是零散的, 那么, 从本世纪初开始的西方近代乐理翻译介绍至 当今的音乐文献的翻译便是相对系统的。正是有了 本世纪初的西方近代乐理的翻译介绍, 我国才有了 学堂乐歌及后来的革命歌曲运动的发展。 本世纪初, 音乐译作主要从日文翻译过来。其中 包括日译西洋音乐理论著作,如 1907 年徐传霖等译 的日本田村虎藏著《中学乐典教科书》出版。学堂乐 歌方面的重要人物曾志、沈心工、李叔同在译介外国 音乐方面做过不少工作。1914 年高岘耘翻译出版的 《和声学》一书是中国最早刊印的有关西洋和声理论 的专著。 后来, 我国近代新音乐的先驱萧友梅和我国著 名语言学家、翻译家、作曲家赵元任直接把欧美音乐 文献译介过来。萧友梅先生在学习西洋音乐的同时 也把中国音乐介绍到了西方, 中国现代音乐学的奠 基人王光祈重视西方音乐的介绍。自己译介了不少 音乐文献。此外, 还有不少从国外留学回国的音乐 家、音乐教育家,由于工作需要, 翻译、编译外国音乐 理论著作和音乐教材, 如青主(廖尚果 )、丰子恺、史 凤珠、周淑安等。 自 30 年代以来, 大量的和声、对位、配器、曲体 等技术理论著作被翻译过来, 为造就大批专业作曲 家发挥了很大作用。 建国后 50 年代及 60 年代前期, 我国逐步将外 国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比较音乐学、音乐技法教材 等音乐文献翻译过来, 有的是全译, 有的是节译 ,有 的是编译, 这些译著对我国的音乐事业输入了新鲜 营养, 为造就后来的音乐理论家、指挥家、演奏家等 音乐人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上 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编译室主要创始人沈知白先 生译作颇丰, 他为我国的音乐文献翻译工作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 “文革”10 年中音乐翻译是一片空白。到了 80 ·51· 年代, 音乐翻译家们随着科学、教育春天的到来努力 工作, 为引进国外的最新音乐文献作出了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 已有不少音乐文献译作问世。 如果说 50、60 年代偏重作曲理论及音乐家生平 方面的翻译介绍, 那么, 60 年代以来, 除了作曲理论 外, 还重视音乐学各分支学科的翻译介绍, 如音乐民 族学、音乐社会学、音乐美学、音乐治疗学及音乐教 育学等。 据粗略统计(参见《中国音乐学》1990( 2) ) ,本世 纪前半叶我国音乐翻译作品有 60 部, 其中 33%是 音乐教育, 20%是作曲技术, 20%是音乐家传记。建 国后的 50 年代, 音乐翻译著作多达 300部 ,其中有 音乐译论 11 部,音乐家传记 28 部, 音乐欣赏 29 部, 音乐译论杂论 26 部,音乐学 10 部,民族音乐研究 6 部, 音乐教育 29 部, 基本乐理 18 部, 声乐理论 13 部, 作曲技术 49 部。西洋器乐理论及演奏法 37 部。 指挥法 3 部,等等。60 年代初至“文革”开始,有译作 54部, 其中音乐家传记 7部, 作家作品研究 8 部,音 乐评论杂论 10部, 等等。“文革”期间,无音乐文献译 作问世。1978 年至 1979 年两年间,译著又有 7 部。到 1988 年底, 我国共出版音乐文献译著 216 部, 其中 音乐史 20 部, 音乐家传记 35 部, 作家作品研究 15 部, 音乐评论杂论 10 部, 音乐学 24 部, 民族音乐学 研究 16 部, 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基本乐理各 5 部, 声乐理论 6 部 ,作曲技术 30 部, 西洋器乐理论及演 奏法 44 部,指挥法 1 部。 二、我国的音乐翻译现状 我国的音乐翻译现状不容乐观。 1. 音乐翻译人才方面 ( 1)我国专职从事音乐翻译的人数极少 若与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人员相比, 专职音乐 翻译人员简直是凤毛鳞角。目前仍在音乐翻译领域 内辛勤耕耘的人主要是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 院、中国音乐学院、文化部音乐研究所等专业音乐学 院音乐研究所的专家、学者, 此外,部分从事音乐理 论研究人员、音乐专业教师(主要是音乐院校及大学 音乐专业教师)在业余时间内有时也从事一些音乐 文献的翻译, 需要时,也从事一点口译工作。这种缺 少音乐翻译人员的状况与我国引进国外最新音乐理 论研究、教学成果的需求还相差甚远。 ( 2)真正能胜任音乐专业口译的人不太多 以上所提及的少量的音乐翻译人员主要从事笔 译工作。但某些外国音乐学专家、学者专业性很强的 学术讲座的口译便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这种学术 讲座的内容不仅涉及音乐术语、音乐专业知识,还可 能涉及到哲学、美学、宗教、历史等社科专业,所以, 这类富有哲理性、社会性的音乐学术讲座一般懂音 乐专业的人难以胜任其口译, 要做好这类学术讲座 的口译, 译员需要有扎实的音乐专业水平、丰富的生 活阅历、广博的社会知识、良好的外语和汉语驾驭能 力及娴熟的翻译技巧。但是, 音乐专业出身的译者, 善专业, 一般外语功底却欠扎实,进行口译时会出现 力不从心的情况; 而外语专业出身的音乐口译人员, 外语基本没问题, 但音乐专业知识欠缺, 原语中有些 精深的音乐内涵难于用准确的汉语表达出来, 翻译 过程中信息流失较大。 ( 3)从音乐翻译者的年龄层次上来看, 音乐翻译 界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 现在仍坚守在音乐翻译阵地上的主要是四五十 岁左右的中年翻译家, 如汤亚汀、范额伦、金经言等, 原有的一些青年音乐专业译者由于商品经济的冲 击, 有的去了“三资”企业, 有的改行“下海”, 有的已 出国, 年轻的专业音乐翻译工作者现寥寥无几。象沈 知白、缪天瑞、张洪模、江启璋、顾连理、吴佩华、廖乃 雄、罗传开等老一辈音乐翻译家。他(她)们翻译了大 量的音乐文献, 还为培养音乐翻译人才付出了辛勤 的劳动,他 (她)们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但遗憾的是, 这样的老翻译家我国并不 多, 且大多已经退休,有的已经谢世, 音乐翻译界这 种严重的断层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 4)翻译界严重缺乏音乐翻译理论研究人员 音乐翻译界历来重翻译实践而忽视音乐翻译理 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来看,整个音乐翻译界若没有人 对音乐翻译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在音乐翻译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等 方面达成共识, 音乐翻译者们便各自为政, 在翻译过 程中遇到问题时就各行其是。再者,若有精通翻译理 论的音乐翻译批评家(同时最好有音乐翻译实践经 验)对出版了的音乐文献译作进行评论, 对提高音乐 文献的翻译质量无疑大有益处。 2. 汉译外工作做得很不够 80 年代, 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及文化 部音乐研究所出过汉译英中国音乐学学者论文集, 但我国音乐界汉译外一般还只是音乐专业期刊目录 的汉译英, 音乐论文全文译成外语的不多, 有的只是 节译, 音乐专著外译更少。据悉,原中央音乐学院作 曲系教师、留美音乐学博士周勤如先生目前在美国 ·52· 致力于中国音乐论文的英译工作,正筹备出版期刊 《音乐中国》( M USIC IN CHINA ) , 这是令人鼓舞且 功德无量的事。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音乐理论研究、教 学成果及音乐领域各方面的状况,我们必须将这些 研究、教学成果和我国的音乐领域现状译介出去,尤 其是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的科研、 教学成果译介出去, 让世界逐步了解中国音乐。我国 需要音乐翻译家经常做汉译外工作。 3. 近年音乐翻译著作出版数量下降 自 1992年以来,由于版权限制及目前我国商品 经济的影响, 专业音乐出版社不太愿意投资购买版 权, 这样, 有的国外重要的音乐文献不能译介过来。 有的译者手中虽然有价值很高的国外原版音乐著 作, 但由于没有购得该书的版权即使翻译了也得不 到出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我国在不断引进国外的 先进科学技术, 可是,具有很强国际性的音乐学科却 在音乐译作出版方面走下坡路, 国家有关部门对此 应引起高度重视,不然的话, 长此以往, 势必在一定 程度上影响我国的音乐研究、教学,同时或多或少制 约了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 音乐学术界应充分认识到音乐翻译在我国 音乐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从人力资源和经济等方面 支持音乐翻译事业。 2. 围家有关部门应对音乐翻译加大投入, 并重 视音乐文献的外译工作, 将国外质量上乘的最新音 乐文献及对我国音乐学有影响的著作选择立项, 组 织资深的音乐翻译家翻译(或编译)出版, 虽然这种 投入不能立即收到经济回报, 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来, 对我国的音乐事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 音乐翻译界应重视音乐翻译理论研究, 从理 论的高度对已出版的音乐文献译作进行评论以促进 翻译质量的提高。 4. 鉴于我国音乐翻译界缺少一个音乐翻译学 术团体, 亟待组建音乐翻译工作者学会, 该学会可申 请加入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为团体会员, 定期举 行学术交流会, 互通信息, 共同探讨音乐翻译问题, 可能的话, 出版音乐翻译期刊, 或定期、不定期地发 行音乐翻译动态活叶, 这有利于活跃音乐翻译学术 气氛, 团结更多专业的和业余的音乐翻译工作者,形 成一个音乐翻译学术梯队,使我国的音乐翻译得以 良性发展。 参考书目 [ 1] 陶亚兵. 中西音乐交流史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 2] 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 3] 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4. [ 4] 张前,王次照.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 [ 5] 王誉声.音乐源流学论纲.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 6]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 [ 7] 中国音乐学. 1990( 2) . [ 8] 人民音乐. 1990—1998. [ 9] 张经浩.译论.湖南教育出版公司, 1996. [ 10]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 11]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 12]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 13] 徐兴业.中国古代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注:撰写本文过程中,笔者得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汤亚汀副教授及饶文心博士 (音乐学)的帮助,谨此向他们表 示衷心感谢。 On Music Translation in China WENG Fenxiang [ Abstract] T his paper deals w ith the developments o f m usic tr anslation in China , discusses some ex siting seri- ous pr oblems that badly need to be solv ed and o ffer s some const ructiv 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usic liter ature; musico log y; translation [作者简介] 翁凤翔( 1956-  ) ,上海海运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硕士。 [作者地址] 200135 上海海运学院 1090信箱 ·53·
本文档为【论我国的音乐翻译_翁凤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807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6-24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