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03-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覃瑞南改版

03-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覃瑞南改版

举报
开通vip

03-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覃瑞南改版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頁033-052 中華民國98年10月 - 33 -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覃瑞南 台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 摘 要 明代中葉飲茶風氣開始勃興,文士品茗結合了文物翫賞、書畫交流、造園勝 景、文會雅集等活動。飲茶本來是簡單的生活方式,藉由明代文人的各種茶事活 動,將起居生活提升到藝術文化的境界。從傳世的明代山水繪畫作品中,可以發 現文士建構、佈置各種庭園、居室、茶寮等空間,呈現出清賞、閒趣與自然融合 的空間意匠。藉由明代文士的筆記小說和詩文繪畫...

03-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覃瑞南改版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頁033-052 中華民國98年10月 - 33 -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覃瑞南 台南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 摘 要 明代中葉飲茶風氣開始勃興,文士品茗結合了文物翫賞、書畫交流、造園勝 景、文會雅集等活動。飲茶本來是簡單的生活方式,藉由明代文人的各種茶事活 動,將起居生活提升到藝術文化的境界。從傳世的明代山水繪畫作品中,可以發 現文士建構、佈置各種庭園、居室、茶寮等空間,呈現出清賞、閒趣與自然融合 的空間意匠。藉由明代文士的筆記小說和詩文繪畫,可以探知出其於山水園林之 間的寄情寓性,管窺品茗空間的戶外景觀、室內佈置、傢具與茶具等,作為了解 明代文士飲茶空間意匠的文本記錄,反映出傳統空間設計與生活文化結合的歷史 面相。 關鍵字:飲茶文化、茶寮、品茗空間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34 - The Research of the Scholars’ Tea Space at the Middle-Period Ming Dynasty Tan Jui-Na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terior Design, Tai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bstract Ming Dynasty middle period tea atmosphere starts to grow vigorously, the scholars drank tea to unify the cultural relic to enjoy, th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exchange,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beautiful scenery and article meet elegant gathering and other activities. Tea is simple life style, because of Ming Dynasty writer growing tea matter of respectively, to promote the daily life to the artistic culture boundary. From being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Ming Dynasty scenery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may detect that the scholar constructs and arranges each kind of garden, room, teahouse and other spaces. Presents to enjoy, idle interest and nature fusion spatial artistic conception clear. Because of Ming Dynasty scholar's literary sketches and prose drawing, may find out by secret inquiry its transference in the scenery expressing feelings lodging nature botanical gardens, has a limited view of the drinking tea space the outdoors landscape and interior decoration, use furniture and tea set. As understanding Ming Dynasty scholar tea space artistic conception's text record, feedback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pace design and life culture union historical appearance. Keyword: Tea culture. Teahouse. Drinking tea space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35 - 一、前 言 明代在中國茶文化的整體發展而言,承繼唐宋的茶經、品茗物事,將茶事藉 由文士茶會,提升至藝文交流的內容,對以往官宦仕流的以酒酬酢的官場文化, 產生創新且鮮明的意識對比。文人不以喝酒作為創作的唯一觸媒,轉以茶飲隨性 的舞文弄墨。在文士階層,茶、酒被認為是文思的泉源;而茶淡味甘,提神醒腦, 遠勝酒後窘境,是以茶趣勝於酒趣之上。當時出現一些反庸俗化的茶人、茶侶、 茶族,在山川崕涘,開展出具有時代茶飲文化特色的茶寮、茶會、茶契1、茶品、 茶器,甚至茶藝、茶牘2、茶詩、水符3等藝文的活動。 明代文人茶事之樂,無論是行臥於山林泉石、或是優游於琴棋書畫,皆講求 閒適、真趣、清賞的生活態度。文人如:文震亨、李漁、高濂等,親自參與茶寮、 茶器的設計與製作,匠心獨運、別有心裁,寓志山林、寄性茶居,熱衷於計畫與 佈置。對於茶廬圖式、窗欄、牆、壁、聯匾、山石、几椅、床帳、櫥櫃、箱籠、 茶具、燈燭、箋簡等物件,留下了意匠及製作的史料。透過茶廬與庭園的構築, 傳達個人內在精神與大自然的心靈交通,建構出一種「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游」 的環境,將中國的飲茶藝術,提升至形而上的美學境界。 明初太祖朱元璋曾規範百官第宅制度:「不許於宅前後左右多佔地,構亭館, 開池塘,以資遊眺」《明史.輿服志》,對私人興造園林有所制約。因此,明中葉 以前園林與茶廬空間未見廣泛。到正德、嘉靖間,文風漸盛,禁令鬆馳,各地第 宅逾制、亭園豪宅開始於各處建造。中葉開始,明畫四大家文徵明、沈周、唐寅、 仇英的水墨作品之中,不時出現文會和茶會的內容,結合了飲茶空間的興造或佈 置,從繪畫作品之中直接證明了該時飲茶文化的勃興。明代飲茶習慣達致高峰, 舉凡:茶產之廣佈、茶葉之精選、焙製之改良、陶磁之茶具、沖泡之講求,皆能 承先啟後,開創新茶事。 明代文士高濂在〈掃雪烹茶玩畫〉中云﹕「茶以雪烹,味更清洌,所為半天 河水也。不受塵垢,幽人啜此,足以破寒。時乎南窗日暖,喜無觱發惱人,靜展 古人畫軸,如風雪人、江天雪棹、山雪竹、關山雪運等圖,即假對真,以觀古人 模擬筆趣,要知實景盡圖,俱屬造化機局,即我把圖,是人玩景,對景觀我,謂 1 茶契是指茶人在品茗的活動中,熱衷茶事的心得交換與茶品的資訊流通,是一種同好之間的默 契共識關係。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台北,明史研究小組印行,1996.7.。P.105。 2 文人、茶友之間,在書牘往來中,常以茶事為話題,商榷研討、索求饋贈、價購封裹,乃為「茶 牘」的重要內涵。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台北,明史研究小組印行,1996.7.。P.109。 3 明人李日華在其筆記中提及「水符茶契」的飲茶文化現象。「水符」是指在飲茶生活清課中, 對於茶事上密切相關的水品,互通資訊,擇水取泉的竹符或封甕的紙符,或鑑別水質良窳的一 種標籤。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筆記小說大觀》三十八編,台北,新興書局,1985.1。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36 - 非我在景中。千古塵緣,孰為真假,當就圖書中了悟。」4 高濂將掃除之積雪用 來烹茶與欣賞古畫結合為一體,從品茗引發至文藝的休閒玩賞,可見明代文人對 茶事創新求變的舉止與態度。 文徵明的曾孫子文震亨著有《長物志》,將文士室廬的內部空間分為:堂、 山齋、丈室、小室、臥室、佛堂、茶寮、琴室、浴室、亭榭、樓閣等,對於位置 (空間配置)、建材、用色、形制、尺度等,多所記載。飲茶闢有專室,文人以 茶會友,視茶事為生活之要事:「搆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 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少費者。」5 名士品茗、鼓琴、焚香、候月,乃居室休閒、接待雅客之樂事。部份不求仕 進的文人,放懷山林,琴棋書畫兼備,多才多藝,追求自然的塵滌。明代進士陸 樹聲云:「煎茶非漫浪,要須人品與茶相得,故其法往往傳於高流隱逸,有煙霞 泉石磊塊胸次者。」6 陸樹聲從飲茶之法開始,認為茶品與人品相結合,而合適 的人品,是山林之士,有豁達自然心胸之人,將山林、空間、飲者歸在一起,呈 現出澄懷味象的品茗文化。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 明代是中國文學藝術上的的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承繼傳統,亦追求創新,所 遺留下來的文獻、圖錄,琳琅滿目。特別在文學和繪畫的史料,可以從明人的筆 記、專著和繪本中取得。本篇題目的屬性涉及兩個主題:一為飲茶、一為空間。 此二者在明代所留下的史料而言,以文人的筆記、文集、茶書為最多。筆記、文 集收錄在《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筆記小說大觀》等,其中所藏的文震亨的 《長物志》、李日華的《六研齋筆記》、文徵明的《文徵明集》等,雖不以茶書 為名,然記述茶事頗夥。茶書則有日本學者布目潮渢編撰的《中國茶書全集》7, 其所收錄的明代茶書計有二十種,足以反應出明代茶人、茶事的品茗內容。 學術界研究近況而言,研究明代飲食生活文化、茶學、園林、室廬的論文興 起,較為重要學者有:吳智和、范增平的茶學研究、王春瑜的江南園林、餐飲文 化研究、徐泓的明代社會、生活研究,日本有布目潮渢、松下智等學者研究中國 茶文化;當代許多文獻亦與本論文主題相近,如黃明正《中日飲茶文化的比較研 究—發展與特質的探討》(成大歷史所碩士論文,陳信雄教授指導)、余玥貞《唐 4 明.高濂,《四時幽賞錄》,叢書集成三編之一八,武林往哲遺箸八函, P.18。 5 文震亨撰,《長物志》卷一至十二,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八七二冊,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景印本。《長物志》卷一,〈茶寮〉項。 6 明.陸樹聲,《茶寮記》,中國茶書全集, P.3,人品。 7 《中國茶書全集》,東京,汲古書院,1988.12.。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37 - 宋時期的茶知識與飲茶文化》(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杜正勝教授指導)、廖建智, 《明代茶文化藝術之研究》(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榮珂教授指 導)等專書8。綜觀以上學術論著,共同探究者為對明代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 觀照,衍生出聚焦在茶的文化意義上。本研究在這些文獻的基礎上,希望從空間 設計與佈置的觀點,探求飲茶行為所需求的空間要項。 在明代的社會生活史的研究領域中,關於室內設計研究的有中央美術學院朱 力的博士論文《中國明代住宅室內設計思想研究》,便認為生活化和藝術化是此 時期的特徵,藉由飲茶的性靈生活回歸自我,厚生任性,即是本文藉飲茶與茶室 空間的關連所欲探索的精義,在學術界尚未探討飲茶空間的學術空白下,本文適 足以拋磚引玉,逐漸調理出在明代茶文化的薰陶下,飲茶空間開始正式成為中國 生活空間文化的一個有內涵、有意義的部份。 (二)研究內容與方法 明代的飲茶空間研究,可從文學、戲劇、繪畫、筆記、史料等多方面來建構 與重現。本文史料取材,以子部雜家類與集部別集類為主,特別借重明人文集中 的生活素材。而明人文集中豐碩的山水遊記以及序、記史料,涉及歷史、地理、 生活三個層面,由此開啟明人居室與飲茶生活歷史面相的依據。其文獻來源所在 多有,如:計成的《園冶》、文震亨的《長物志》、高濂的《遵生八牋》、李漁 的《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等⋯,皆乃文人為苑園、室廬、山居等,匠心與審美的 著作,著重飲茶的詩情、畫意與雅趣。從明人的筆記、文選、史料中,不僅僅呈 現出當時飲茶的空間鋪排,更涉入文化和藝術的深層探索,排比出當時文人茶廬 空間的意匠,可供中國室內設計與茶學文化的學者參考。 三、明代飲茶空間的概況 明代文士的居室生活,是「大隱隱於市」,隱居而不避世,所以文人結社、 出遊訪僧、詩畫會友等盛事,成為休閒的重心。居室的慧心設計,齋屋內的收藏 陳設,適足以顯示明人的藝術修養與生活況味。此種茶廬的藝術表現,將明代文 人雅士的隱逸美學,具體而微地呈現在庭園與茶廬的構築上。明代畫家王問有首 〈山堂對客拾松子煮茗〉詩云﹕「荒山市遠不聞鐘,萬里歸人一畝宮。有客共聽 寒夜雨,無心更想玉珂風。松煙遶戶雲俱在,茗碗留人夢已空。坐久蕭蕭竹深處, 數聲殘葉寂寥中。」9 文人在山中築屋設堂,遠離人煙,以香茗款待客人,成為 明代山居飲茶空間的風潮。 8 上述碩士論文與專書,主要聚焦在明代的茶政、茶禮俗、茶文化、茶產業、茶詩、茶畫與茶文 學等項目,對於飲茶文化所產生的寄情寓性的空間而言,具體的呈現在江南地區的園林營造上, 而從當時留下的山水繪畫和文人筆記中,可據以印證飲茶生活和空間的關係。 9 王仲山先生詩選,收錄於歷代畫家詩文集之一八,臺灣學生書局,1971.8.,卷 7, P.44。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38 - (一)飲茶文化與空間 明代書畫家李日華云:「茶事於唐末未甚興,不過幽人雅士手擷於荒園 雜穢中,拔其精英,以荐靈爽,所以饒雲露自然之味。自宋設名綱,充天家 玉食。士大夫益復貴之,民間服習寖廣,以為不可缺之物。」10 飲茶文化 自唐、宋以來,淡泊明志的一種文人生活取向,有別於飲酒文化的杯觥交錯, 攀緣富貴。至明中葉時期,開始成為茶人的一種文化生活的方式。以江南六 府地區,特別是蘇州府成為一時文人之風尚,由品茗活動開始聚集同好,研 究茶種、取水、煮法、茶器等茶事,繼而文人開始結社開展藝文活動,在山 中、荒遠處,選擇甘美水泉,築屋、設廬、營造茶寮,以品茗始,從性靈終, 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文化休閒方式。【圖一. 明.文徵明〈惠山文會圖卷〉 局部】 李日華云﹕「潔一室橫榻陳几其中,爐香茗甌,蕭然不雜他物,但獨坐 凝想,自然有清靈之氣來集我身,清靈之氣集,則世界惡濁之氣,亦從此中 漸漸消去。」11 李日華所設計的茶寮,以儉約、潔淨為背景,爐香茗甌為 主要的主角。 明代畫壇四大家之一的沈周云﹕「吳僧大機,所居古屋三、四間,潔淨 不容唾,善瀹茗。有古井清冽為稱,客至出一甌為供飲之,有滌腸湔胃之爽。 先公與交甚久,亦嗜茶,每入城必至其所。」12 江南地區的蘇州為明代文 風萃集之區,名山寺院叢聚其間,文風鼎盡,畫壇勃興。沈周名震當代,既 嗜茶又解茶藝,與僧侶交流,將飲茶與詩文書畫之道結合,蔚為時風。 董其昌在〈贈煎茶僧〉詩云﹕「怪石與枯槎,相將度年華;鳳團雖貯好, 只喫趙州茶。」13僧侶古寺青燈,除禮經唸佛外,孤影梵音之餘,和當時文 人談藝、講文、說經與飲茶,成為與世人相交往的另一種寺院文化。【圖二. 明.丁雲鵬〈玉川煮茶圖〉】 (二)飲茶空間的內容 根據文震亨《長物志》所記載,文人居室的空間規劃有廣池、小池、丹 泉、堂軒、山齋、丈室、佛堂、茶寮、琴室、樓閣、台榭等機能。飲茶雅事 不需侷限於某處為之,是隨時可以進行的餐飲活動。但是就飲茶文化的內容 而言,跳脫了生活餐飲所需,而開創到與藝文活動相結合的層面,飲茶空間 的選擇就顯得十分有意義了。【圖三.明.文徵明〈真賞齋圖卷〉局部】 1、水泉 水無山不興,山無水不發,茶廬無水則不足以論茶事。飲茶空間以 10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七集,卷首。 11 明.李日華,六研齋三筆,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七集之一五八, 卷 4, P.6。 12 明.陸廷燦,續茶經,四庫全書珍本五集之二三二,卷下之三, P.36,引沈周,坐客新聞。 13 明.董其昌,明代藝術家集彙刊,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 57 年 6 月), 卷 2, P.33。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39 - 擇出水泉佳處為上,不僅泡茶取水,且煙水、山景相映襯,意境悠遠。 茶人品茗,雖有名茶,還需配合名水,也惟有如此才能盡茶之真味;而 水品中以泉水為最上,泉水中又以山泉為最佳,相水之法有所謂﹕「山 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14 張大復云﹕「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 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15茶與水,實相成相濟,故言茶 事,首在擇水,凡水泉不甘,能損茶味,故擇水為第一要事。 高濂記載云﹕「西湖之泉以虎跑為最,兩山之茶以龍井為佳。穀雨 前採茶旋焙時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涼沁詩脾,每春當高臥山中, 沉酣新茗一月。」16 ,飲茶選擇山谷水泉交接處,便於採水汲泉。 謝肇淛云﹕「無山水,即江水;無雨水,即河水,但不苦鹹,即不 失正味矣。」17 「觀水法,有山深厚者、雄大者、氣盛者必出佳泉」18。 而飲人品水,以山泉上,江水次,井水下。文震亨云:「石令人古,水 令人遠,園林水石,最不可無。」19 山水中乳泉漫流者上,瀑湧湍激者 勿取。或偶用天水、秋雨、梅雨、雪水皆為煮水泡茶之佳趣。【圖四. 明.文嘉〈惠山泉〉圖卷局部】 2.茶廬 明代文人的休閒養生,常以自家的山居、園宅或書齋為中心。富有 寬裕的雅士,於山林水濱大興土木,建造精緻華美的庭院。任環云﹕「掃 雪撼庭梅,烹茶折檻竹;清生腋底風,香潤林間屋。」20 經濟力較遜的 文士,則選擇古松竹林之處,構築小巧寧靜、優雅的草堂書屋。無論宅 居室之大小,文人山居飲茶,有待客茶室、貯水煎茶房,謂之「茶廬」。 茶廬所在,擺放几榻,庭院種置松竹、梧桐、老松,以茶會友,視 茶事為生活之要事。明人謝肇淛云:「竹樓數間,負山臨水;疏松脩竹, 詰屈委蛇;怪石落落,不拘位置;藏書萬卷其中,長几軟榻,一香一茗, 同心良友,閒日過從,坐臥笑談,隨意所適。」21 【圖五.明.尤求〈桐 蔭論道圖〉】放懷烹點,間得山水、書畫、談禪、詠詩的助興,惟其如 此,一日之排遣方得以圓融無間。 14 煮泉小品,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寶顏堂秘笈四函,臺北.藝文印書館, P.2。 15 明.張大復,梅花草堂集,筆記小說大觀二九編之六,卷 2, P.12 下,試茶。 16 明.高濂,四時幽賞錄, P.1,虎跑泉試新茶。 17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5,卷 13, P.1062。 18 明.徐獻忠,水品全秩,百部叢書集成之一三,夷門廣牘三函, P.1,源。 19 明.文震亨撰,《長物志》,《百部叢書集成.硯雲甲乙編》,台北市,藝文印書館,卷三, 〈水石〉項。 20 明.任環,山海漫談,四庫全書珍本五集之三六二,卷 3, P.8。 21 明.謝肇淛,五雜俎,臺北‧新興書局,1971.5,卷 13, P.1062。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40 - 茶牋作者屠隆曾云﹕「竹風一陣,飄颺茶灶;疏煙梅月,半彎掩映。 書窗殘雪,真使人心骨俱冷,體氣欲仙。」22 【圖六.明.沈周〈東莊 圖冊〉】文人藉香茗、竹風、殘雪伴讀,在書齋中也別有詩情與畫意。 貝瓊在〈茶屋記〉描述好友屠生兼善茶事﹕「檇李屠生兼善,顏其遊息 之所曰﹕『茶屋』。蓋兼善嗜茶,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產於名山,若 ﹕吳之陽羡、越之日鑄、閩之武夷者,收而貯之屋中。客至輒汲泉烹以 奉客,與之劇談終日。」23 文人好事喜以「茶」字冠為字號,作為齋軒、 別墅園居之名。 以召文友吟詩、賞畫,可以興、可以觀、可以游的從事 茶飲文會。 《茶疏》作者許次紆提出茶寮的設計:「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 燥名爽,勿令閉塞。壁邊列置兩爐,爐以小雪洞覆之,止開一面,用省 灰塵騰散。寮前置一几,以頓茶注、茶盂,為臨時供具。」24 「寮」為 工作操持之所,小童汲泉、燃柴、烹茗,難免有損雅士文會,如同廚房 灶台,必要在書齋、茶廬之外,另行設置,使得飲茶空間的機能更為完 善。 3、書齋 傳統的文人,即使家徒四壁,沒有廳堂,也會有簡陋的書齋。 明代名士費元祿的書齋:「聚書萬卷,演以縹緗,搜帖千軸,束以 異錦,琴一、笛一、劍橶、尊罍、名香、古鼎、湘榻、素屏、茶具、墨 品。暇日嘯詠其間,無俗客塵事之累,當是震旦淨土,人世丹丘。」25 書 齋是個人修身養性、為學苦讀以致於安身立命的場所。文人雅士間,彼 此優游往來,情意篤厚者,往往登堂入室,明窗、曲几、松風、竹月、 晏坐、行吟、清談、把卷。 以書齋作為講經論道、賞玩珍藏之所在。 梅墟屋主人周履靖有幽人之志,倚居郊落,有屋數間,繞宅種梅數 百株 :「宅有一軒,顏曰閒雲館。左圖右史,茗碗薰爐,雜貯犧尊寶鼎、 雲罍龍椎諸古玩。性好臨書哦句,晴窗拂几,研討解忘其飢疲。」26 茶 廬附近,文人也設「丈室」,供獨自靜思、清修之用,對於採光與溫度 之調節,有其匠心獨運之處:「丈室宜隆冬寒夜,略倣北地暖房之製。 中可置臥榻及禪椅之屬。前庭須廣以承日色,留西窗以受斜陽,不必開 北牖也。」27 文人獨自茶飲,總能隨遇而安,隨著不同空間,由童子伺 候,山水、香茗,恬澹自適。 22 明.屠隆,娑羅館清言,筆記小說大觀四編之五,臺北,新興書局,1978.1,卷上, P.1 下。 23 明.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之八一,卷 16, P.71。 24 明.許次紆,《茶疏》,收於《飲饌譜錄》,台北,世界書局,1976.12,p.8-9。 25 明.費元祿,《晁采館清課》卷上,《寶顏堂秘笈》本, P.26-27。 26 明.汪顯節,《梅屋貽瓊》卷五,《貽門廣讀》本,屠赤水〈梅花庵記〉, P.20。 27 《長物志》卷一,〈丈室〉項。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41 - 四.明代飲茶空間的陳設 江南蘇州一帶多名山古剎,品評佳茗常在其中,是故山寺多備有品茶之場所, 接待四方遊客。藝文人士常藉結社、讀書會、講學等團體活動來從事於作詩詠物、 品茶論道、談禪講藝。如明末陳子壯:「屏居無事,挈雙僮攜一小榼、一琴、一 簫、一茶鐺、汎小舫於芙蓉洲畔。」28【圖七.明.尤求〈垂釣中流〉】 齋閣清館,乃文人讀書游息、進德修業、談文論藝、集會結社之所。如成化 十四年,「長洲沈周宿吳寬醫俗亭,雨話竟夕,為作〈雨夜止宿圖〉」29 由此 可見亭閣的設計兼具品茗、吟詩、作畫、秉燭夜談與留宿的多重機能。 陸羽《茶經》認為在野寺山園、松間石上品茗之時,勿嚴格要求法度、器具 與規矩。茶會以茶游藝,以文會友,可謂之「茶藝」,其與傳統的「茶道」,境 界殊異。飲茶空間的陳設隨喜隨緣,不拘一格,總以表現茶廬主人的性情、文風 與才學為主。【 圖八.明.沈周〈西竹草堂圖軸〉局部】然而綜觀有明一代的 工藝發展,無論林泉山野或是山堂室廬,都替茶人發展出一些可供賞玩與實用機 能的器用,如茶具、傢具與書畫工藝品,各式品茗用器藉由匠師的巧手呈現,搭 配文人的寄懷山林,逐漸呈現出飲茶空間與藝術工藝結合的文化意象。 (一)茶具 明代茶壺製作名家輩出,別出心裁,茶具以成化、龍泉、景德鎮瓷器為主, 紫砂壺亦開始盛興,跳脫了傳統陶瓷的製作方式,另闢蹊徑,因此泡茶風味殊異, 獲得了大多數文人茶客的喜愛。許次紓曾記載﹕「往時龔春茶壺,近日時彬所製, 大為時人寶惜。蓋皆以粗砂製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隨手造作,頗極粗工。」30 、 「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則香氣氤氳,大則易於散漫。大約及半升,是為適可。 獨自斟酌,愈小愈佳。」31 、「所以茶注欲小,小則再巡已終,寧使餘芬剩馥。」 32 到了明代中葉,泡茶的工具和方法,隨者茶具的改革而呈現新的茶趣和風味。 《長物志》記載明代的茶具分別有:岕33、茶爐、茶碾、茶磨、茶杓、茶羅、 茶帚、茶托、茶洗、湯瓶、茶壺、茶盞、茶籠、茶巾等。飲茶品茗時,並點燃沈 香,可以清心悅神。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為八類:一是生火用具,如 風爐、灰承、笤、火筴等;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三是烤、碾、量茶具, 如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等;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夾、熟盂等; 28 明人小品集,臺北,淡江書局,1956.4 , P.125,泊舟種花溪記。 29 明.吳升,《大觀錄》卷二十, P.1-2。 30 明.許然明,茶疏,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 P.11,甌注。 31 明.許然明,茶疏,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 P.11,秤量。 32 明.許然明,茶疏,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 P.11,甌注。 33 又名苦節君,是明代茶爐的別稱,相傳為明人朱權所創,爐外以籐或竹包札,寓「逆境守節」 之意。《長物志》卷十二,〈岕〉項。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42 - 五是盥具,如簋和揭等;六是飲茶用具,如碗和札等;七是清潔用具,如滌方、 滓方和巾等;八是藏陳用具,如畚、列具、都籃等。根據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的不同又有陶土、 瓷器、玻璃、漆器、金属、竹木茶具等。各式茶具結合了當時文士求精求雅的風 氣,逐漸跳脫茶具的器用機能,由分工細膩的茶器開始,導引當時的玉器、漆器、 陶瓷與琺瑯等的手工業,競相製作精美的飲茶器皿,成為明代重要工藝製作的主 要題裁。 陸樹聲在〈茶寮記〉卷首云:「園居敞小寮於嘯軒埤垣之西,中設茶灶。凡 瓢汲罌注濯拂之具咸庀,擇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優炊汲,客至則茶煙隱隱 起竹外。其禪客過從予者,每與余相對結跏趺坐,啜茗汁,舉無生話。」34 茶 廬內設茶灶,置放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務,嫻熟汲水、爐煮與沖泡,以供長日清 談,寒宵夜讀。 (二)傢俱 明代文人的傢俱設計,乃是與日常飲食酬酢、待客飲酒、茶餘、文藝創作有 著密切的關係,不僅是文人生活品味和情趣的外現,也具體的呈現出明代工藝美 學與鑑賞的功夫,將形而上的審美與價值觀,化作形而下的家居用器,結合了精 神與物質,成為今日舉世所矚目的「明式家具」的風格。 明代范濂的《雲間据目抄》卷五:「細木家伙如書棹禪椅之類,余少年曾不 一見,民間止用銀杏金漆方棹。自莫廷韓與顧宋兩公子,用細木數件,亦從吳門 購之。隆萬以來,雖奴隸快甲之家,皆用細器。而徽之小木匠,爭列肆於郡治中, 即嫁裝雜器俱屬之。紈胯豪奢又以椐木不足貴,凡床櫥几棹皆用花梨、櫻木、烏 木、相思木與黃楊木,極其貴巧,動費萬錢,亦俗之一靡也。尤可怪者,如皂快 (衙役)偶得居止,即整一小憩,以木板裝舖,庭蓄盆魚雜卉,內列細棹拂塵, 號稱書房,竟不知皂快所讀何書也。」35 文震亨在《長物志》卷八,對傢俱的「位置」(即室內設計的「平面配置法」) 項中認為:「位置之法,煩簡不同,寒暑各異。高堂廣榭,曲房奧室,各有所宜。 即如圖畫、鼎彝之屬,亦須安設得所。」36 文氏認為傢俱的位置、擺設,隨空間 之大小與性質有所不同,沒有成法。以坐几而言,不宜靠近窗邊,受日晒風砂所 損:「天然几一,設於室中,左偏東向,不可迫近窗檻,以逼風日。」37 對於茶 廬的坐具而言,飲茶本就可坐、可臥、可躺,所選傢具,以休閒舒適為上:「湘 竹榻及禪椅皆可坐。冬月以古錦製縟,或設皋比(虎皮)具可。」38 「榻」是一 種小而簡略的床,以休憩、閒坐,可倚可臥的功能為主。 34 明.陸樹聲,茶寮記, P.1 上。 35 明.范濂,《雲間据目抄》卷五 。 36 《長物志》卷八,〈位置〉項。 37 《長物志》卷八,〈坐几〉項。 38 《長物志》卷八,〈坐具〉項。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43 - 椅榻是房中居息的主體,最受重視。對於書齋內的椅榻几案,追求簡潔雅緻, 不宜過繁:「古人製几榻,雖長短廣狹不齊,置之齋室,必古雅可愛。又坐臥依 憑,無不便適。燕衎(和樂)之暇,以之展經史、閱書畫、陳鼎彝、羅肴核、施 枕簟,何施不可。令人製作,徒取雕繪文飾,以悅俗眼,而古制蕩然,令人慨歎 實深。」39 亦有可供潛心修養的「彌勒榻」:「高尺許,長四尺,置之佛堂、書 齋,可以習靜坐禪,談玄揮麈,更便斜倚,俗名彌勒榻。」40 臥室中的器物陳設,著重精潔雅素,色彩古樸,安適清爽為主。臥榻面南, 取其乾燥之意。床榻後方,再設半室,以便儲藏衣物雜項。牆壁藏一壁床,以供 留客之用,其巧妙的設計,與今日的室內設計的空間配置,不遑多讓。「長夏宜 敞室,盡去窗檻。前梧後竹,不見日色。列木几極大者於正中,兩傍置長榻、無 屏者各一,不必挂畫。蓋佳畫夏日易燥,且後壁洞開,亦無處宜懸挂也。北窗設 湘竹榻,置簟(竹或細葦編之蓆)於上,可以高臥。几上大硯一,青綠水盆一, 尊彝之屬,俱取大者。置建蘭一、二盆,於几案之側。奇峰古樹,清泉白石,不 妨多列。湘簾四垂,望之如入清涼界中。」41 敞室取其陰涼,夏天除去窗檻,梧桐與竹林環繞,可遮炎日。几案宜大,以 供文墨之娛、清泉白石之賞玩。竹簾四垂,以營造出一種清涼自然的空間與境界。 (三)書畫與工藝品的陳設 僧家道行高深者,不但解經,兼有通書詩畫者。據高攀龍云﹕「早起至龍井 泉,泉味澄冽,中有藍魚盈尺,出沒旁穴。寺僧言其寺有十景,因導余一一識 之。……僧復延至其精舍,曲折幽藏,圖畫滿壁,依山開窗,巧石縱橫,汲泉烹 龍井茶飲之。」42【 圖九.明.仇英〈烹茶論書圖軸〉局部】 《長物志》之〈提要〉亦言:「山人墨客,多以是相誇,所謂清供者是也。」 43 對於器物之擺設,文震亨強調尚古,認為時人雅俗莫辨:「古人製器尚用,不 惜所費,故製作極備,非若後人苟且。今人見聞不廣,又習見時事所尚,遂致雅 俗莫辨,更有專事絢麗,目不識古,軒窗几案,毫無韻物,而侈言陳設,未之敢 輕許也。」44 小室與書齋的功能與精神相仿,內設几榻、座椅,以供閱讀、賞玩、修行、 書畫與文會:「齋中僅可置四椅一榻,他如古須彌座,短榻矮几、壁几之類,不 妨多設。忌靠壁平設數椅,屏風僅可置一面。書架及櫥俱列以置圖史,然亦不宜 39 《長物志》卷六,〈几榻〉項。 40 《長物志》卷六,〈短榻〉項。 41 《長物志》卷八,〈敞室〉項。 42 明.高攀龍,武林遊記,武林掌故叢編第八冊, P.5。 43 文震亨,《長物志》之〈提要〉,《硯雲甲乙編》本, P.1。 44 《長物志》卷七,〈器具〉項。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44 - 太雜,如書肆中。」45 「几榻俱不宜多置,但取古製狹邊書几一,置於中,上設 筆硯、香合、薰罏之屬,俱小而雅;別設石小几一,以置茗甌茶具;小榻一,以 供偃臥趺坐,不挂壁畫,或置奇石、或以小佛櫥供鎏金小佛於上亦可。」46 是以 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對於書畫飾物,有其賞鑒之標準:「所藏必有晉唐宋元 名蹟,乃稱博古。若圖取近代紙墨,較量真偽,心無真賞,以耳為目,手執卷軸, 口論貴賤,真惡道也。」47 對於文人精心收藏的書畫名蹟,其懸掛於居室之中,不可不慎:「懸畫宜高, 齋中僅可置一軸於上,若懸兩壁及左右對列最俗。長畫可掛高壁,不可用挨畫竹 曲挂畫。廳堂中宜挂大幅橫披,齋中宜小景花鳥 。若單條扇面,斗方挂屏之類, 俱不雅觀;畫不對景,其言亦謬。」48 書齋清供,以焚香品茗為主,遠眺山明水秀,怡情養性。晚明畫史名家陳繼 儒:「余寒齋焚香點茶之外,最喜以古瓶插蠟梅、水仙。」49 文人雅興,奇珍骨 董,銅罏、磁缾、漆盒都是營造氛圍的佳器,賞玩皆有學問:「三代秦漢鼎彝、 及官、哥、定窯、龍泉、宣窯,皆以備賞鑒,非日用所宜。惟宣銅彝罏稍大者, 最為適用,宋姜鑄亦可。間用木鼎,可置山中。石鼎惟以供佛,餘俱不入品。」 50 對於花缾的擺置,隨著季節、屋室大小而有不同:「隨缾製,置大小倭几之 上。春冬用銅,秋夏用磁。堂屋宜大,書屋宜小。貴銅瓦、賤金銀。忌有環、忌 成對,花宜瘦巧,不宜煩雜。若插一枝,須擇枝柯奇古;二枝,須高下合插。亦 止可一、二種,過多便如酒肆。惟秋花插小缾中,不論供花。不可閉窗戶焚香, 煙觸即萎,水仙尤甚,亦不可供於畫桌上。」51 對於明代燈具的敘述,值得美術工藝史界的參考;照明燈具有其實用與裝飾 的功能,〈燈〉與〈禪燈〉項下記載:「閩中珠燈第一,玳瑁、琥珀、魚魷次之。 羊皮燈名手如趙虎所畫者,亦當多蓄。料絲出滇中者最勝;丹陽所製,有橫光, 不甚雅。⋯燈樣以四方如屏,中穿花鳥,清雅如畫者為佳。人物樓閣,僅可于羊 皮屏上用之。他如蒸籠、圈水、精毬、雙層、三層者,具最俗。篾絲者,雖極精 工華絢,終為酸氣。曾見元時布燈最奇,亦非時尚也。」52 由此可見,明人居室 45 《長物志》卷八,〈椅榻屏架〉項。 46 《長物志》卷八,〈小室〉項。 47 《長物志》卷五,〈書畫〉項。 48 《長物志》卷八,〈懸畫〉項。 49 明.陳繼儒,《巖棲幽事》,《寶顏堂秘笈》本, P.18。 51 《長物志》卷七,〈香罏〉項。 52 《長物志》卷八,〈置缾〉項。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45 - 的照明燈具,其使用之性質,有日、夜之別;而其材質之選用、花色之揀取,更 有其精心的想法。 文人的茶廬、書齋雅供,文物玩器還包括了有:水中丞、水注、糊斗、蠟斗 (以糊、蠟封緘)、鎮紙、壓尺、秘閣(藏玉)、貝光(螺貝)、裁刀、剪刀、 書燈、鏡類、閣火、匙筋、筋缾、手罏、香筒、筆格、筆床、筆屏、筆筒、筆洗、 筆覘、鉤、束腰、古錢、瓢缽、鐘磬、杖、坐墩、坐團、數珠、番經、枕、琴、 琴臺、研、印章、文具、梳具與各種銅玉雕刻窯器等,為文人精心收藏之器物, 以供居室文墨之用與文人賞鑒之玩。 五、飲茶空間的文化意涵 元末由於戰亂,大部分江浙地區的文人、畫家多逃往政局較為安定的蘇州、 松江、華亭一帶,一時之間,薈聚著來自各地的勝士名流,他們不時以書畫相酬、 詩書唱和、文會雅集,成為文風鼎盛之區。明朝朱元璋對元末的文人加以政治迫 害,而當時有名的文人畫家如:王蒙、徐賁、張羽、趙原等,下場都十分悲慘。 這類的文人雅集與茶會,一直要到明代中、後期,才由沈周、文徵明等蘇州一帶 的文人與畫家,加以提倡,流風所及,才又成為一種普遍性的休閒風尚。53 (一)飲茶空間與休閒文化 明代文士多藉高雅幽趣的事諸如品茶來助興。乃因一方面茶飲為日常中所不 可或缺,閒情雅會都需藉此淡而有味的茶飲遣懷;另方面在此慢品緩嚐的興緻中 來提昇精神生活。胡奎有次春夜在山中習靜,值雨宿古寺中,有詩記云﹕「春愁 如海夜如年,茶鼎分泉手自煎;白髮老僧同聽雨,就床相伴佛鐙眠。」54 品茶雅事也,故首重場合之選擇,以幽靜稱佳,如涼臺、靜室、僧寮、道院、 松風、竹月等境地。至於飲茶場地之佈置,於小齋之外,別置茶寮,高燥明爽, 勿令閉寒。55【圖 十.明.文徵明〈林榭煎茶圖卷〉局部】吳寬有次雨中,與 李貞伯、沈尚倫諸友過隆福寺,詠首詩﹕「步來禪榻畔,涼氣逼團蒲。竹雨簷前 亂,茶煙林下孤。乘閒攜畫卷,習靜對香爐。到此忽終日,浮生一事無。」56 飲茶的過程與方式甚多,如﹕取用、貯水、舀水、秤量、洗茶、點茶、嚐茶、 擇果、宜節,甚至於出遊、汎舟,凡此皆當時時銘記於心,如此品嚐茶味,津生 於品,心肺適暢,方得茶中三昧云。 54 《長物志》卷七,〈麈〉項。 54 明.胡奎,斗南老人集,卷 5,p.42,春夜遇雨宿辰州古寺。 55 明.許然明,茶疏,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p.14,茶所。 56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卷 10,p.80。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46 - 品茗的方式逐漸被精緻化與形式化,文人聚會從以前的酒宴被茶會所取代, 因此宴席的豪華會館,也代之以茶廬和茶室。使用傢飾與器具,也從大型豪華逐 漸成為雅緻與輕巧,明式傢具的大方與儉約,便是在這樣的茶飲文化風氣下,寖 染成風的。茶事連著雅樂、詩詞與書畫,交遊好友便為雅士文人,休閒生活成為 中國傳統的一種「文會」文化,洗滌五臟內腑,亦滌蕩心靈。 (二)飲茶空間與藝文 明代文人間的交遊,多以品茶作為聯絡情感之媒介,如領導轉移明代文風的 公安派名士袁宏道就一向主張「余不嗜酒而有茶癖,居江鄉日與泥汁滲潢為偶。 吏吳以來,每好事者設茶供,未嘗不自笑,然務煩心懶,十未得一。及居錫城, 往來惠山始得專力於此。一日攜天池鬥品,偕數子汲泉試茶。一人突問曰﹕公今 解官亦有何願。余曰:『願得惠山為湯沐,益以顧渚、天池、虎丘、羅岕、如陸 蔡諸公者供事其中,余得披緇老焉,勝於酒泉醉鄉遠矣』」57。茶淡而有深味, 且不醉人。明四大家文徵明喜歡以茶入書、入畫、入詩,繪畫有:〈汲泉煮品圖〉、 〈松下品茗圖〉、〈煮茗圖〉、〈煎茶圖〉、〈茶事圖〉、〈陸羽烹茶圖〉、〈茶 具十詠圖〉等,茶聚作為畫家創作的內容。 「士人登山臨水,必命壺觴,乃茗碗薰爐,置而不問,是徒游於豪舉,未託 素交也。」58 明代的文人無非是以崇尚大自然的心態,將山水複製到庭園之中, 並加以精雕細琢,在有限的空間,咫尺千里。由庭園所營造之山居、花木、水石、 禽魚觀之,創造人工的山水樹石與亭台樓閣,使生活更趨藝術品味,也才能邀集 天下名士文人集會,寓志山林,創作出無數珍貴的詩文繪畫。明代的園林,無論 是精神或是創意上,都直接承襲了元代末期太湖地區的蘇州名園,加以發揚光 大,成為文藝人士文會、交遊的場所。這種種的沿襲與創新,愈發受到歡迎,從 士人到庶民階層接受影響。 清襲明制,明代的士人飲茶空間,在晚期的庶民化的社會改變下,漸漸的普 及到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飲茶遂為一種庶民式的茶館活動,將明代茶廬所佈置 的書畫、傢具與文翫,當作典型的空間設計元素,成為茶文化生活的一種符號與 表徵」。 六.結 論 明代迄今的傳世作品,包括江南園林、明式傢具、紫砂茶壺等,如果探究其 根源,大概與當時社會風氣有關,科舉失意或是不求仕進的文人,將大多數的青 58 古今圖書集成,15 冊,p.917。 58 明.許然明,茶疏,p.17 下,出遊﹕「士人登山臨水,必命壺觴,乃茗碗薰爐,置而不問,是 徒遊於豪舉,未託素交也。」又,權宜﹕「出遊遠地,茶不可少,恐地產不佳,而人鮮好事,不 得不隨身自將」。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47 - 春追求山林雅趣,家道富裕者起造園林,小康者追求山居生活,文會活動的勃興, 促進了飲茶文化的興盛,相對的更加追求飲茶空間的與自然相融合。居室的慧心 設計,齋屋內的收藏陳設,適足以顯示明人的藝術修養與生活況味。因此園林亭 榭,成為文人雅士品茗、賦詩的重要場所,留下的明代文集,大幅度的超越歷代 各朝。 明代文人的居室結合飲茶空間的設計,印證了崇尚自然、瀟灑恬澹的心靈境 界,正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詩畫者的啟蒙老師。文人不論仕居、鄉居,皆 求以靜養性,故山居多竹木亭榭之盛;而山林之處最為幽寂,有名茶、名泉,又 有山寺禪院道房可習靜。茶寮成為獨立的烹茶場所,其代表性意義是在將茶事提 升到技藝、必須認真對待的工作上。如同汲水、取泉、柴薪、火侯、茶具等的被 重視,侍茶童子在茶寮的空間中,分掌茶事,讓明代的文士飲茶雅會,有了源源 不斷的後勤補給。茶寮逐漸因著茶室的獨立操作而被需求,在當時的文會圖的空 間配置上,居於次要配角的地位。 屠隆在〈人品〉中云﹕「茶之為飲,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 煮如法,不時廢而或興,能熟習而深味神融心醉覺與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賞鑒者 也。」59 明代文人在中國藝術史上,詩、書、畫等的作品中時常看見飲茶的描 述,大者山川龍脈,小者茶寮書齋,飲茶成為創作過程中的觸媒,文人藉之描寫 性靈世界的感懷,澄懷味象,成就了明代文藝的新高峰。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48 - 參考書目 (一)史料 ☉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一至十二,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八七二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本。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三八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 中華書局,1959.4 。 ☉明.沈周,《石田雜記》,一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二三九冊, 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9。 ☉明.計成,《園冶》,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5。 ☉明.高濂,《雅尚齋遵生八牋》,十九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據明萬曆十九年自刻本縮印。 ☉明.陳繼儒,《書畫金湯》,《山林經濟籍》,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 明刊本。 ☉明.陳繼儒,《巖棲幽事》,《廣百川學海》,台北:新興書局,1970.7, 明刻本。 ☉明.陸容,《菽園雜記》,十五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 書局,1985.5。 ☉清.李漁,《閒情偶寄》,十四卷,台北:長安出版社,一九七五年九月 台一版,1979.9 。 ☉明.程羽文,《清閒供》,一卷,《筆記小說大觀》,第五編第五冊,台 北:新興書局,1980.1 。 ☉明.項元汴,《蕉窗九錄》,九卷,《筆記小說大觀》,第六編第七冊, 台北:新興書局,1983.1 。 ☉陸羽、陸廷燦,《茶經、續茶經》, 西安, 三泰出版社,2005.9。 ☉陸羽等,《茶典》,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11。 ☉布目潮渢編,《中國茶書全集》,東京:汲古書院,1988.12。收錄: 明.陸樹聲,《茶寮記》 明.喻政,《烹茶圖集》 明.蔡復一,《茶事詠》 明.羅廩,《茶解》 明.顧元慶,《茶譜》 明.田藝蘅,《煮泉小品》 明.屠隆《茶說》 明.許次紓,《茶疏》 明.陳繼儒,《茶話》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49 - (二)專著 ☉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台北,明史研究小組印行。1996.7.。 ☉陶文瑜,茶館,河北省,花山文藝出版社,2005.5。 ☉阮浩耕,茶館風景,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3.5。 ☉王旭烽,瑞草之國–中華茶文化隨筆,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5。 ☉姚國坤、姜堉發、陳佩珍,中國茶文化遺迹,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5。 ☉朱力,中國明代住宅室內設計思想研究,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11。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50 - 圖 錄 一、明.文徵明〈惠山文會圖卷〉局部, 纸 本設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明.丁雲鵬〈玉川煮茶圖〉, 纸本設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明.文徵明〈真賞齋圖卷〉局部, 现藏 上海博物館。 四、明.文嘉〈惠山泉〉圖卷局部,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五、明.尤求〈桐蔭論道圖〉 局部,北京故 宫博物院藏。 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 - 51 - 六、明.沈周〈東莊圖冊〉 局部, 紙本設色, 南京博物院藏。 七、明.尤求〈垂釣中流〉 局部, 上海博物 館藏。 八、明.沈周〈西竹草堂圖軸〉局部,上海博 物館藏。 九、明.仇英〈烹茶論書圖軸〉局部,上海博 物館藏。 十、明.文徵明〈林榭煎茶圖卷〉局部, 天 津藝術博物館藏。 台南科大學報 第28期 生活藝術類 - 52 -
本文档为【03-明中葉文士飲茶空間之研究-覃瑞南改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231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0
分类:农业
上传时间:2013-06-19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