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摘 要:特色小镇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本文在界定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阳区特色小镇发展发展情况,并结合城阳区的实际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适合区域特色的小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型城镇;特色小镇;青岛城阳;问题研究 特色小镇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城阳区作为青岛市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其城镇化发展既具有同类区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 摘 要:特色小镇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本文在界定新型城镇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了城阳区特色小镇发展发展情况,并结合城阳区的实际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特别是适合区域特色的小镇建设的对策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关键词:新型城镇;特色小镇;青岛城阳;问题研究 特色小镇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创新缩影。城阳区作为青岛市城乡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其城镇化发展既具有同类区域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做好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青岛市城阳区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及特色小镇一般理论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及特色小镇的基本涵义 “城镇化”一词的出现要晚于“城市化”,是中国学者创造的一个新词汇。党的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50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层次的文件中使用“城镇化”。综合考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而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城镇特色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城镇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相对于其它城镇所体现出的不同审美特征,它是城镇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是城镇人文与自然资源特质的积淀。总体而言,特色小镇就是通过对小城镇自然生态的保护、历史文脉的传承、功能结构的完善、景观形象的打造、文化内涵的塑造,凸显小城镇特色与品位,改善生态宜居环境,努力形成融环境、资源、历史、文化等特色于一体的个性小镇,实现发展有活力、街道有景致、建筑有风格、旅居有情趣、文化有品位、民生有保障的发展目标。 (二)特色小镇的特性分析 1、人本化。城镇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坚持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就是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尊重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注重居住的空间环境与尺度,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与呵护的匠心设计。 2、生态化。城镇是人类的理想家园。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压力、环境污染、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等因素已经成为城镇建设中的通病。特色小镇追求的就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更适宜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城镇自然和环境承载能力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差异化。每个城镇的自然条件、传统文化、居民结构千差万别,经济实力、发展战略和目标也各不相同。这种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性决定了城镇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走差异发展、错位竞争的路子,不能照搬照抄,更不能把西方城镇的形态复制到本地的城镇建设中来。 4、传承化。城镇发展有其历史的延续性、地域的独特性、文化的传承性,同时又具有开拓性、创新性。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应保护城镇的昨天、关注城镇的明天,坚持继承与创新,坚持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拓展,正确处理好历史复原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建设相协调,实现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5、艺术化。城之美,在艺术。很多城镇建设和建筑往往通过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乱中见整、个中见全,平中求奇、熟中求生,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或高或低的布局来体现艺术性,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特色小镇不但应追求实用,还应追求艺术美感。 6、一体化。主要体现为城镇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相服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城镇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方面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有效实现。 (三)特色小镇发展目标的设定 1、城镇文化特色突出。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发展,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加强对历史文物、民风民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按照一流水准的要求,提高小城镇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搞好重点地段、重点区域和标志性建筑建设,丰富文化内涵,打造城镇亮点,塑造城镇品牌,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形象。 2、城镇生态环境优化。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严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以及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规定的标准以内。加快调整城镇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植树造林活动成效显著,让森林融入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努力建成生态环境优越、生态产业发达、生态文化浓厚的森林城市。 3、公共资源配置均衡。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科技、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以及社区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投入,推进公共资源均衡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民盼、满足民需、维护民利,城乡居民共享公共财政和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得到很好体现。 4、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面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把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都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实现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社会化。从实际出发,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实现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全覆盖,并逐年提高保障水平。 5、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建立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实施热电扩能、雨污管线改造、天然气普及等建设工程,实现市政基础设施向小城镇居民区延伸。以推进快速公交系统为目标,提高公交运营水平。完善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构建起完善的城镇交通体系。积极实施宽带信息化工程,“三网融合”效果明显。 6、居民生活水平宽裕。不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确保居民生活全面达到小康水平并进入富裕阶段。保持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拓宽,加快现代化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旅游、服务性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二、青岛市城阳区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和城镇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目前,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序列一般为“三、二、一”状态。城阳区第三产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6∶59.2∶39.2,仍是以二产为主的经济结构形式。从人均GDP来看,城阳区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服务业本应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三次产业结构序列呈二、三、一状态。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比重偏低,这不仅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不能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影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有效地向城镇转移。 2、城镇功能有待完善。街道之间在城镇发展方向、重大基础设施以及城镇生产、服务功能之间的共建共享方面缺乏协调与整合。城镇空间主要是一种分散式的发展模式,城镇基础设施一直是以一种跟进式的方式配置,即先有需求,后行配置,导致了基础设施小而全的分散式布局。目前,城阳区除区城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外,东、西部地区多是以各街道(或社区)为单位形成,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多未形成互联互通。同时,城阳区西部两个街道所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只能满足一般发展需要,作为重点开发的新城区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3、结构形态环境雷同。城镇建设中的规划设计对自身风格特点的研究不够,对城阳区自身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把握不准,建筑布局过于追求大城市建设的几何性与功能分区,无法体现城镇特色的多样性。从夏庄、棘洪滩、惜福镇等街道的城镇现状可以看出:“马路经济”较为普遍。最大弊端在于过境公路穿越镇区,过境公路既是小城镇内部的主要交通性道路,也是小城镇内部的主干道,公路两侧商业服务业集中、行人密集、交通拥挤;城镇景观效果一般,空间轮廓单一,建筑布局散乱。这种轴向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过境车流的通达性,忽略了城镇内部居民的生活需求,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4、小区设计模式单一。城镇生活小区是城镇居民居住、生活和从事社会交往的地方。随着旧村改造步伐的加快,城阳区每年新建的生活小区数量在不断增多,但还缺少上档次上规模的小区,很难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在生活小区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设计模式单一的问题严重。生活小区与周围原有自然环境融合的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很重;居住建筑多采用行列式、并行式、兵营式的简单布局,没有小区环境特色,更不用说人文气息和经典景致了。在绿化方面,片面地追求绿地面积,未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忽视物种的多样性,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群落。 5、居民总体素质不高。居民素质呈逐年缓慢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当前,城阳区居民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接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偏低,但与建区时相比已有了很大提高,并随着对外人才的引进、成人教育的推广和各种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活动的展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城阳区居民中,从事一产的居民文化程度最低,多是小学以下文化水平,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大多已经转移到二、三产业。另外,居民中的科技人员和实用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居民的能力和知识状况不理想。总得来说,居民的传统技能尚可,大多能阅读报纸和科普图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但专业实用技术人才缺乏,掌握外经贸知识和科技知识的人就更少了。 三、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主要经验借鉴 (一)国外小镇的主要经验借鉴 1、美国:小城镇建设追求个性。美国在小城镇建设中很重视规划的作用,主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尽可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二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三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四是塑造不同的特点与个性。美国政府特别重视环境建设和城镇特色,很难找到千城一面、万镇雷同的现象,以给小城镇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 2、德国:村镇建设注重自然美。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村镇改造和建设,形成了比较均衡的城镇结构体系;政府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建设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补贴和乡镇税收,以改造村镇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注重单体设计与整体景观协调,强调建筑设计在统一中寻求特色,使村镇建设与自然巧妙地相融合;注重环境建设和保护古建筑。 3、英国:开发小城镇吸引大城市人口。集中体现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运动、米尔顿•凯恩斯城建设等几次规划运动中。通过合理规划,英国政府对全国小城镇进行了一轮较大规模的综合功能整合,辅以国家推行的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建设,使英国的小城镇建设既配合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吸纳了大城市急剧增加的过剩人口,又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4、葡萄牙:智能低碳生态小镇。普兰尼特谷(Planit Valley)是一座全新的智能低碳生态小镇,其灵感源自人的组织系统。一套名为“都会运行系统”的中央大型计算机作为“大脑”,控制着城市用水、废物处理和能源消耗等方方面面的运行;由芦苇和竹子构建的“肾脏”负责净化污水;多个酶处理设备组成的“胃”对生活垃圾进行循环利用;摄像头如同“眼睛”,能够通过识别软件和数据追踪帮助父母找到走丢的孩子;每座建筑的房顶栽种花草树木,就像“绿肺”,帮助降温、吸收雨水和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清洁能源如光能、风能等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整个生态小镇预计在2015年全部建成,将成就人类追求绿色生活的梦想。 (二)国内小镇的主要经验借鉴 1、万科•惠斯勒•北美山地小镇。惠斯勒小镇是北美洲最大面积的滑雪胜地,曾连续四次获得《滑雪杂志》(Snow Country)“北美第一滑雪胜地”、“最佳度假胜地设计”等美誉。鞍山东山山麓与北美惠斯勒有着相似纬度和类似的地貌。万科以北美惠斯勒小镇的神髓,呼应山体自然轮廓线,使建筑高低错落有致,通过纯正的北美建筑形态和原生的坡地景观园林,为鞍山打造一个50万㎡的原味的北美风情小镇。惠斯勒•北美山地小镇注重城市、生态、文化和人四者的和谐关系,竭力将北美自然、舒适、悠闲的生活情调完美复制,力求还原质朴、浪漫、自然的北美小镇生活神韵。 2、打造“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县。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地处赣、浙、皖三省交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县。独特的区位优势、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富集的旅游资源是婺源的宝贵财富,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特色资源。该县注重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建筑设计上突出粉墙黛瓦、精致典雅、亲近自然的徽州建筑风格,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色彩,使各种建筑立面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同时,通过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打造,着力建设生态园林型城镇。近年来,该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建设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称号。 3、黑龙江省海林农场生态特色小城镇。海林农场位于素有林海雪原之称的海林市境内,总占地175平方公里、人口7300人。几年来,该农场前瞻谋划,在考虑城镇建设理念、房屋功能设计、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性化服务时,着眼于留足旅游业发展空间,将城镇开发定位为:北欧度假村。将城区调整在依山傍水的位置上,增添“灵气”和美感,在楼房规划设计、建设布局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参照了北欧小城镇标准,突出农家和园林的特点。2009年以来,该农场小城镇先后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获得国家建设部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四、城阳区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措施 唯有特色,小城镇建设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应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实际,突出本土优势,创新发展理念,展示自身特色,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崭新道路。 (一)着眼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发展方向。在特色城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规划的龙头地位。应在加快推进城区“东扩南延西进”和重点组团建设,不断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丰富城镇功能,为建设特色小城镇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城镇形象设计。通过城镇标志塑造、城镇基色选择、城镇CIS(城镇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来进一步提升城镇形象;二是谋划商务公园(Business Park)。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的经验,充分考虑城阳区城镇空间策划、经济发展预测、社会结构变迁、城镇体系演化对未来的影响,超前谋划好商务公园(Business Park)建设。三是TOD模式运用。通过引入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 (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开发模式,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型开发的有机协调,以此来推动城阳区特色小镇的高水平规划建设。四是注重小区规划。通过更新设计理念、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人文气息的培养、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途径对居住小区进行科学规范的规划设计,大力突出城阳区的宜居特色。五是城区设计整合。通过对城阳区的海岸线、天际线(Sky Line)、穿城河道沿线的规划,通过对建筑体量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的有效控制,打造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整体城市轮廓。 (二)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城镇发展活力。经济产业是保持城镇发展活力的助推器,应根据城阳的资源禀赋、区位环境、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走符合城阳实际的经济发展之路。具体来讲,就是应通过大力推进商业街区、休闲娱乐特色街区、风味美食特色街区等街区的建设,使特色街区成为美化城镇面貌的新景观、体现商贸繁华的新载体、展示城镇内涵的新名片、商旅和文化互动的新亮点;通过发挥旅游节会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和提升城市知名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凝聚人气、激活商气、增加财气,从而繁荣城镇经济,提升城阳区的知名度;通过扩大同日韩在文化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城阳区国际性、特色化的文化形象;通过打造合理分工、有效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促进都市农业的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文化塑造,彰显城镇独特魅力。文化是城镇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文化功能的发挥决定着城镇品位与内在价值,也是增强城镇凝聚力、竞争力、吸引力的基础,应把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城镇建设中,凸显城镇个性特色,展示城镇文化韵味。 1、利用建筑风格,塑造城镇形象特色。城镇建筑特色主要是由群体形象聚合而成的整体环境观感,而不是单一建筑的自我表现。在建筑整体风貌的协调上,标志建筑应体现全局控制性,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一般公共建筑应各具特色,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应着眼于群体效果,以和谐为主,变化只能是统一中求变化,个别场景中的变化,不能喧宾夺主。在街道景观的设计上,应通过综合规划设计街道景观的围合、曲折、空间收放、街主面轮廓线等形象因素,体现出协调、统一、完整、节奏、变化等视觉感受。在艺术小品的塑造上,应结合实际,强调功能满足、个性特色、生态环保、情感归宿等方面的要求,发挥好艺术小品对空间起点缀作用。 2、利用传统文化,塑造城镇历史特色。应摒弃短视观念,强化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意蕴的合理保护和开发,以及现代人文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对古建筑应进一步的修缮完善,挖掘整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以激励后人;对自然景观,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民间神话传说、地域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色加以渲染,注入文化内涵,增加其钟灵硫秀之气;对人工景观可利用城阳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赋予民俗文化特色,点缀传统书画,使其展示多姿多彩的艺术文化,将历史风貌还原与时代特色凸显充分结合。 3、利用田园山水,塑造城镇自然特色。应突出建设用地的“保山护水”、道路规划的“迎山亲水”、建设布局的“显山露水”、景观设计的“借山用水”、空间组织的“依山亲水”,塑造城镇的自然特色。一方面,应充分挖掘城阳临近崂山的优势,利用自然地形坡度,依山就势进行建设,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带状组团。另一方面,应充分挖掘临海和境内众多河流及湿地资源优势,根据水的形成可变和水面多样性的特点营造不同的功能、不同创意的水景,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息活动空间和亲水生活岸线。 (四)加强生态环保,打造人居环境高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既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又是发展特色城镇的独特优势。应以打造“森林城阳”为切入点,按照“国家森林城市”标准要求,推行“密植混交、乡土多彩、生态自然”式绿化,全面提升城镇绿化建设水平和档次,体现现代园林生态城市风貌。应注重规划设计、建筑品质和环境配套水平的同步提升,强化实施连片大盘高品质开发,把培育特色楼盘和精品楼盘作为提升城阳区城镇形象的重要手段来抓,打造一批大气、秀气、有韵味的高端精品地产和城市综合体。借鉴国内外低碳社区、碳中和社区成功经验,通过“零能源发展”的设计理念,大力推进低碳社区建设。通过优化路网布局和建立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简称BRT),全面提升城镇交通体系建设水平。 (五)确保规范有序,加速推进旧村改造。实施旧村改造顺应了全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要要求,是推进郊区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有效捷径。应根据不同社区的区位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实际,采取自主改造、贷款改造、联合改造等模式分步实施。应按照小镇模式开发建设,充分展示现代居住社区的理念,综合考虑现有社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人文习惯等因素,立足发展基础和优化资源配置,以街道为单位、打破社区界限,高标准打造居住环境。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节约用地,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六)共享发展成果,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城镇化过程体现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质变与优化,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城乡人民共享城市文明和现代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因此,应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的力度,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全面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一体化,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产业发展,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二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广覆盖、多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镇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供保障。三是加快农民进城及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使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参考文献: [1]《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年 [2] 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关于江苏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2011年3月29日,《光明日报》 [3] 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4] 李德炳,《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思考》,2011-03-28,《湖北日报》 [5] 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 PAGE - 13 -
本文档为【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的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4522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3-06-14
浏览量: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