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批先秦两汉

中国文批先秦两汉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批先秦两汉null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秦两汉 一、先秦文论一、先秦文论㈠ 何谓先秦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null3、先秦文论的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

中国文批先秦两汉
null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先秦两汉 一、先秦文论一、先秦文论㈠ 何谓先秦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包含着几个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初期)。 ㈡ 先秦文论的特点 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各个部门的界限不是很清楚,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科学的文学观念。 null3、先秦文论的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而又深远的影响。一、先秦文论一、先秦文论 (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二)《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一)《论语》中孔子为代表的 儒家的文艺观 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 2.《论语》的“兴、观、群、怨”说 3.《论语》的“思无邪”说 4.《论语》的“尽善尽美”说 5.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null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1.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null(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阐述了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提出“思无邪”说。 (4)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5)论雅乐与正声,提出“尽善尽美”说。 (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1)阐述了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修身当先学诗,立身则要学礼,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看到了诗与乐的教化作用,但忽视其审美作用。 null(2)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切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阐明了诗在当时的内政外交中的重要意义。 null(3)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 1、《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它,可以说:‘思想内容没有邪曲的东西。’” (李泽厚解为“不虚假”,据《朱注》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 这就是“思无邪”说。 null“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null2、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不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悲伤。” 艺术上主张“中和”之美。null3、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谈到《韶》乐时说,“美到极点了,好到极点了”;谈到《武》乐时说,“美到极点了,但还不够好。” 这就是“尽善尽美”。说。 “尽善尽美”说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 “兴、观、群、怨”说(4)论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 “兴、观、群、怨”说[1]“兴、观、群、怨”说 [提出]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null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孔子说:“年青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触发人们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会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团结人,可以抒发怨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国君;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null [内涵]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 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null[影响]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null [2]《论语》“诗可以怨”及其影响 [提出] “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null[内容]“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null[影响]“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 null 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总结]总之,“诗可以怨”成为我国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对我国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5)论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5)论述了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子曰:“辞达而已矣。” ——孔子说:“(说话、写文章)言语能够表达意思就行了。” “辞达”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null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 (《论语·雍也》) ——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与“辞达”说相联系的是孔子的文质说,即认为文与质要兼美。孔子的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文采与质朴的相得益彰。 孔子的“辞达”说和文质说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6) 论雅乐与郑声 (6) 论雅乐与郑声 孔子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null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地位,厌恶郑国的乐曲破坏了典雅的乐曲,厌恶能说会道的人颠覆了国家。” 其崇尚雅正的思想是儒家文论的基本观点(7)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7)孔子对后世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孔子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受到孔子理论的积极影响。(二)《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 发展的突出贡献(二)《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 发展的突出贡献1.《孟子》对儒家文艺 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2.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4.孟子的“知言养气”说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 发展的突出贡献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 发展的突出贡献 表现在: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以及“知言养气”说。2.孟子的“以意逆志”说2.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3.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null “知人论世”说和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4.孟子的“知言养气”说4.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提出]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来的,篇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内涵]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具有高尚道德品质而形成的一种崇高的精神气质蕴涵),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null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影响]孟子的“知言养气”说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三)《庄子》的道家文艺观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容 2.《庄子》的“虚静”说 3.《庄子》的"物化"说 4.《庄子》的“言不尽意”说 5 . 《庄子》的"得意忘言"说null 道家文论包括老子的文艺思想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老、庄著作中直接谈论文艺特别是文学之处很少,但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确乎存在的,而且相当深刻、精辟,对后世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启迪甚巨。 道家文论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的主体心态和思维规律等等有关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容1.《庄子》文艺观的主要内容A、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B、“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 C、“得意忘言”论。 D、《庄子》文艺思想具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一边,均与《庄子》有着较深的关系。2.《庄子》的“虚静”说2.《庄子》的“虚静”说[提出]“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null 《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null老庄谈“虚静”,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大“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利禄、情爱、死生等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作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null《老子》一书中已经有此思想苗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十六章》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这一思想,正式提出了“虚静 ”这个理论范畴: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庄子·天道》 这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阐述了“虚静”乃是万物的根本特性,其实说的就是万物之本“道”的性质。 null 这是从哲学本体意义上阐述了“虚静”乃是万物的根本特性,其实说的就是万物之本“道”的性质。认识的对象既然如此,那么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认知过程中当然就更需要“虚静”心灵,为此,庄子提出了所谓“心斋”(使心灵“虚而待物”)、“坐忘”(“离形去知”)等一系列观点,反复强调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样才庶几乎能够“同于大道”或“达于至道”。为了论证在认识论中“虚静”心态之重要,《庄子》中讲述了许多文艺创作的寓言故事,例如《达生》篇中的“梓庆削木为鐻”、《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等。null 《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null“佝偻丈人承蜩”: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枯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宋画史解衣般礴”: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null[内涵]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圣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影响]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3.《庄子》的"物化"说3.《庄子》的"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null 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null “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界限。  null 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       ——《庄子·大宗师》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此之为物化。        ——《庄子·齐物论》null 庄子的“物化”思想也像他的“虚静”说一样,作为哲学认识论有其片面、偏激处,因为过分夸大了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取消了它们各自的质的规定性。但是,“物化”思想在审美领域和文艺创作领域则无疑是一个相当精辟的理论,因为真正的高级的审美和文艺创作过程中,主、客体之间必须作到异质同构,泯灭彼此之界限,这也就是后世许多文论家常说的神与物游、情景交汇、意境融彻。null 《庄子》一书中讲了大量的进入“物化”境界的技术、技艺创造故事,如:“庖丁解牛”、“佝偻者承蜩”、“吕梁丈夫蹈水”、“津人操舟”等等,都达到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真正艺术境界。 null4.《庄子》的“言不尽意” “言”和“意”的关系,即人的语言和心意之间的关系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的热门话题。具体到艺术和审美上来,作者、鉴赏者的语言究竟能否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古今多数派文论家的观点是:言不尽意。这一文学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庄子。null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庄子·天道》 ——世人所看重称道的是书。书不过是记载的言语,言语自有它的珍贵之处。言语可珍贵的是意义,意义自有旨趣相随。意义所所伴随的旨趣,是不能用言语来传达的。   null 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                  ——《庄子·秋水》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物体;至子没有形体的东西,数字概念是无法分辫它们的;无法围量的东西,不能用数字来将它们彻底计算。)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只是事物的粗浅所在;可以用意念加以想象的,则是事物的精微所在。言语无法表述,意念也不能体察想象的东西,那就不在粗大与精细的范围之内了。 null 庄子在这两段话中都谈到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言”和“意”的关系,第二层是“意”和“道”的关系(“意之所随者”、“意之所不能察致者”都是深微玄虚之“道”)。庄子认为,认识主体的人在体认和把握深微之“道”时,语言和心意是有很大差别的,心意虽然也不能完全“察致”玄虚之“道”,但毕竟可以把握到一些细微之处,即其“精”者;而“言”和记录言的“书”,则充其量也只能得其“粗”null者,因此虽圣贤之文章著作(“书”)也只能是“糟粕”而已,理应鄙弃之。庄子这一看似偏激荒唐之论,其实蕴涵着非常精辟的合理内核,即人的言论和书籍(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是并不称职的,只不过是蹩脚的工具罢了。这就是后世文论中著名的“言不尽意”理论的源头。 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竹笼是用来捕鱼的,捕到了鱼,就会忘了竹笼;兔网是用来捉兔子的,捉到了兔子,就会忘了兔网;语言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掌握了(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就会忘了语言。 null这段话是从言论的接受者即听者或读者的视角来立论的,主张接受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应该只将其当作获得“意”的工具即可,这和上述“言不尽意”之论相统一。这一“得意忘言”论启迪了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的理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魏晋以后,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学“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以后的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null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null[影响]“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易传》的文学批评理论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种10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角、《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自汉代起,它们又被称为“十翼”。 (一)“观物取象”说 (二)“阳刚阴柔”说 (三)“通变”说“观物取象”说 “观物取象”说 《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此段文字说明“象”是模拟“物”而产生的,“象”在《易传》中所指的虽然并不是艺术创作上的“意象”,只是符号之类卦象,但指出“象”是人主观加工的产物,却对后世意象的产生具有影响。古代“意象”说的另一来源是老子的“象”,其中“大象无形”讲的是“形”与“象”的关系,而《易传》讲的是“物”和“象”的关系。 “阳刚阴柔”说“阳刚阴柔”说《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易传》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极结合而成,阴阳刚柔。在卦象中,只有乾坤两卦为全阳或全阴,其余各卦均为“分阴分阳,选用柔刚”而成,也就是说刚柔并用,刚柔相济。这一说法后来被引入文论中,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及作家的个性。如刘勰、姚鼐等人的观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变”说“通变”说“通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术语,指文学的沿革与发展。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传》。 “易者,变也。”“变则通,通则久。”这是贯穿在《周易》中的思想,易本身就是讲变异与发展。《系辞》中的“通变”说对后世文学史观产生很大影响。 《周易·系辞下》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来则暑往,暑来则寒往,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两汉文论二、两汉文论(一)司马迁文论 (二)《毛诗大序》的主要文艺思想 (三)王充在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一)司马迁文论(一)司马迁文论1. 司马迁文艺思想和文艺理论批评的独到见解 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3.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1. 司马迁文艺思想和 文艺理论批评的独到见解1. 司马迁文艺思想和 文艺理论批评的独到见解 两种精神:怨、直谏精神,实录精神。“发愤著书”说。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2.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问题的提出]“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最早肯定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的是东汉史学家班固他在《汉书·司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null[内容]“实录”就是真实客观地记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不夸张,不隐瞒。《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他的“实录”精神,作者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但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他的残忍和好大喜功以及求仙访道、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是既写了刘邦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 null[总结] “实录”不仅是史学家写作历史著作的创作原则,也是文学创作的原则,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应该说是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杜甫的诗歌被成为“诗史”就是一例。而后世许多文论家也经常以“实录”来批评文学作品,使之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原则。3.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3.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文学的真实性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 精神。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文学的真实性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null但司马迁的"实录"必须以写真人真事为原则,只能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选择事件、组织材料、裁减史实、安排情节,不能虚构人物和事件;文学的真实性则是通过艺术形象从本质上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不同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可以在不违反本质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夸张、想象等艺术手法虚构人物和事件情节,构思文学作品。 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4.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后,总结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的进步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发愤著书的产物。null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对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发泄私愤,而是既写了他残忍、好大喜功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迹,也写了他的雄才大略和文治武功的伟大之处,有着公正的"实录"精神。 "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毛诗大序》的主要文艺思想(二)《毛诗大序》的主要文艺思想1.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 2.《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3.《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4.《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 5. 《毛诗大序》的"变风"、"变雅"说1.《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1.《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 [提出]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1.《毛诗大序》的"情志统一"说"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大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大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情,是感情,志,是志意怀抱,但具体所指,根据文中的论述,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null感情受到激发,就会发言成诗,而诗歌抒发这种感情,表达心中的志意。《毛诗大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在志。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情志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提出]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 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2.《毛诗大序》的诗"六义"说 《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本来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表现方法,《毛诗大序》赋予“六义”的新说法。null [内涵]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风,指诗有教化臣民,并有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的作用;赋,指铺叙直说的写作方法;比,是比喻;兴,起的意思,“先言他物一引起所咏之辞也”,有一种“感发志意”的作用;雅是正的意思,“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是赞美神明的歌舞曲。null《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但都与我们的文学课和文论课没有什么关系,不必赘述。null 它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中个别表现一般的概括性以及典型性的特征。 [影响]“六义”说在经学史上的影响大于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3.《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3.《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提出]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3.《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3.《毛诗大序》的 "讽谏"说“讽谏”就是讽刺的意思,但仔细体会词义,“讽谏”是讽而谏,就是在讽刺之中包含着“谏”(劝说)的意思,因此在讽刺的程度上较“讽刺”要稍微弱一点。《毛诗大序》提出了 “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充分肯定了文艺批判现实的意义和作用。null 老百姓可以用文艺的形式对上层统治者进行批判,而且“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这就包含着一定的民主因素。它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用文学创作干预现实,批判社会黑暗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作了比较明确的论述。 4.《毛诗大序》的 "变风"、"变雅"说4.《毛诗大序》的 "变风"、"变雅"说"变风"、"变雅"说是《毛诗大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至于王道衰,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毛诗大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null十三国风均为"变风"将《小雅》中的《鹿鸣》至《菁菁着莪》16篇、《大雅》中的《文王》至《卷阿》18篇列为《正雅》,认为它们是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其余则都是“变雅”,是西周中衰后厉王、宣王、幽王时期的作品。“正变”说应该说没有什么事实根据,但是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仅就这一点来说,有其在文论史上的意义。另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看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三)王充在文艺理论批评 方面的主要贡献(三)王充在文艺理论批评 方面的主要贡献 王充的《论衡》是一部表达唯物主义思想,批判神权主义的著作,也包含了不少文艺方面的见解,主要体现在反对“华而不实,伪而不真”的文风,批判了“深覆典雅,指意难睹”的 赋颂,也批判了当时散文渐尚骈偶的倾向。null王充在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 1.提倡真实,反对虚妄,提出了“疾虚妄”的观点; 2.增善消恶,有补世用,提出了“为世用”的观点; 3.反对复古,提倡独创。 (一)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一)提倡实诚,反对虚妄 《佚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对作》:“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故《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 (二)劝善惩恶,为世所用 (二)劝善惩恶,为世所用 《佚文》:“文岂徒调笔弄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三)反对复古,主张独创 (三)反对复古,主张独创 《自纪》:“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辨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
本文档为【中国文批先秦两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157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1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6-11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