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_苏秉琦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_苏秉琦

举报
开通vip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_苏秉琦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褚 苏秉琦 殷玮璋 考古学文化的区 、 系 、 类型问题 , 是我 国考古学 , 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项 基本任务 。 1 9 7 9年 4 月 , 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考古学 规划会议上 , 我们曾经提出这个问题 , 目的 在引起各地的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 视 , 并适当地把它列人今后的 工 作 计 划之 中。 这里 , 我们对这个问题再作些探讨 , 以 期与同志们进一步讨论 。 关于我国考古学文化的区 、系 、类型的划 分 , 是我国考古工作获得飞跃发展后提到我 ...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_苏秉琦
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褚 苏秉琦 殷玮璋 考古学文化的区 、 系 、 类型问题 , 是我 国考古学 , 特别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一项 基本任务 。 1 9 7 9年 4 月 , 在西安召开的全国考古学 规划会议上 , 我们曾经提出这个问题 , 目的 在引起各地的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 视 , 并适当地把它列人今后的 工 作 计 划之 中。 这里 , 我们对这个问题再作些探讨 , 以 期与同志们进一步讨论 。 关于我国考古学文化的区 、系 、类型的划 分 , 是我国考古工作获得飞跃发展后提到我 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 但这一学科获得的发展却相当迅速 。 特别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 , 考古发现无论从上下所跨 的时代或涉及问题的广度来 说 , 都 是 空 前 的 。 很多空 白已被填补 ; 不少重大的课题被 提到我们的面前 。 我国的考古学已经初步建 立起 自己的体系 。 这一切都表明我国考古学 的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 。 这是我们今天提 出探讨区 、 系 、 类型这一课题的前提。 以新石器时代考古来说 , 解放前的工作 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的少数几个地点 , 而且 工作很不深入 。 例如仰韶文化或龙 山文化 , 对它们的特征 、 分期 、 分布 、 时代等都不是 很清楚的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全国发现 了大 批新石器时代遗址 , 不少遗址已经试掘或正 式发掘 。 已被命名的考古学文化有数十种之 多 , 其中有些文化的内涵 、 分期 、 年代等都 了解得比较清楚 。 碳十四测定年代的方法和 其它 自然科学手段应用于考古学 , 为建立 比 较可靠的史前时期的编年起到重要的作用 , 从而使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置于可靠依据的 基础之上 。 在这种情况下 , 作一些基础性的 研究 , 组织并推进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的研 » ¼ 梁嘉彬 : 《广东十三行考》 ( 1 9 3 7年商务版 ) , 2 2页、 35 页 (注 24 ) 。 同¹ , 22页 , 图 7 . 5 . 罗特 ( R ot h ) . 《瑞典东印度公司进 口 的华 瓷》 ( 一。6 5年英文版 ) , s 页、 10 页、 15一 16页 . E . 戈登 , 《收集中国外销瓷》 ( 19 78 年英文版 ) , 2 2页、 24页 . 参阅三上次男 : 《陶磁之道》 ( 19 77年 日文版 ) 。 关于东非洲出土 华瓷 , 参阅夏瀚 : 《作为古代中 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 , 见 《文 物》 19 6 3 年 1 期 。 同¹ , 8 页、 95 页 . 同¹ . 7 。页图 l , 一9页图2 . 同¹ , 岛一24 页 . 同 ¼ , 1 5页 . 同 ¹ 24一40 页 , 及所附的多幅插图 . 同¼ , 24一35 页 . 以下所举瑞典藏品的例子 , 都 出于本书 , 不再注明 . 同¹ , 81 页及附图。 关于洋彩的叙述 , 主要采 自 下 列 诸书 : 朱瑛 : 《陶说》 , 蓝浦 : 《景 德 镇 陶 录》 , 刘 子芬 : 《竹园陶说》 (以 上三种 , 美术丛 书 中 都 曾收 入 ) , 寂园更 : 《陶雅》 ( 191 。年刊行 , 民国书 贵山房重刊本 ) , 许之衡: 《饮流斋说瓷》 ( 民 国初年铅印本 ) . 同¹ , 96 页中的两幅十七世纪晚期的 . 瓷器室 ’设 计图 , 99 页的几幅供陈列华瓷用的木制器座的设 计图。 @À À 1 9 8 1年 OÀÀ10 谷 究 , 将有助于我们事业的发展 。 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 , 迄今发现的新石 器时代遗址有六千处之多 。 它们的时代绝大 多数是距今七至四千年间的遗存 , 就其文化 面貌来说也诸多差异 。 这些差异与变化意味 着什么呢 ? 在已经命名的数十种考古学文化 中 , 除了一部分可能存在前后 承 继 的 关系 外 , 其它各种考古学文化溯其渊源又是什么 关系呢 ? 过去有一种看法 , 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 民族的摇篮 , 我国的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 起来 , 然后向四处扩展 ; 其它地区的文化比 较落后 , 只是在它的影响下才得以发展 。这种 看法是不全面的 。 在历史上 , 黄河流域确曾 起到重要的作用 , 特别是在 文 明 时 期 , 它 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 。 但是 , 在 同 一 时 期 内 , 其它地 区的古代文化也以各 自的特点和 途径在发展着 。 各地发现的考古材料越来越 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 同时 , 影 响 总 是 相互 的 , 中原给各地以影响 ; 各地也给中原以影 响 。 在经历 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 , 目前全国 还有五十七个民族 , 在史前时期 , 部落和部 族的数目一定更多。 它们在各 自活动的地域 内为开发祖国 , 在同大 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 丰富多采的物质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 目前还有这样一种倾 向 : 即把某种考古 学文化与文献上的某个族人为地联系起来 , 把它说成是 x x 族的文化 。 从长远来说 , 进 行这样一项工作可能是研究工 作 的 一 个方 面 ; 但在现在 , 在对各地的考古学文化的内 涵 、 特征 、 与其它文化的关系以及上下的源 流等的认识还很不充分 , 还不具备做这种探 索或考订的时候 , 似应先做些基 础 性 的 研 究 , 积累起必要的原始 素材 , 以备为进一步 的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 为了进行考古学文 化 的 区 、 系 、 类 型 的划分 , 各地同志应立足于本地区的考古工 作 , 着力于把该地区的文化面貌及相互间的 关系搞清楚 。 要选择若干处典型遗址进行科 学的发掘 , 以获取可资分析的典型材料 。 然 后 , 在准确划分文化 类型的基础上 , 在较大 的区域内以其文化内涵的异同归纳为若干文 化系统 。 这里 , 区是块块 , 系是条条 , 类型 则是分支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 , 有关 区 、 系 、 类型的课题必将会出现突破并取得 重要成果 。 形 迄至 目前为止 , 我国已有二十四个省 、 市 、 自治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存 。 这说 明 , 早在一万年前 , 我国很多地方已经适合 于人类的生存 、 繁衍 , 因而 留下 了他们进行 生产劳动的踪迹 。 到 了新石器时代 , 人们活 动的领域更加广阔 了 , 他们在征服自然界 , 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面跨 出 了 重 要 的一 步 。 假如我们拿这一时期的遗址分布图与今 天的人口分布图加以对照 , 那么不难发现 : 我国今天的人 口稠密区恰恰也是古遗址分布 比较密集的地区 。 这种情况是耐人寻味的 。 不过 , 人们所在活动地域的 自然条件不 同 , 获取生活资料的方法不同 , 他们的生活 方式也应该是各有特色的 。 这样 , 表现在他 们的产品 , 即我们今天接触到的生产工具 、 生活用器以至其它遗存所表现出的差异也就 可以理解了 。 当时 , 人们以血缘为纽带 , 并 强固地维系在氏族 、 部落之 中。 这样 , 不同 的人们共同体所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有其独 特的特征也是必然的 。 今天我们恰可根据这 些物质文化面貌的特征去区分不同的文化类 型 , 同时 , 通过文化类型的划分和文化内涵 的深入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索 , 以达到恢复历史原貌的 目的 。 由于各地 区考古工作的发展很不平衡 , 要在今天对全国的考古学文化进行区 、 系 、 类型的详细划分 , 难度是相当大的 。 不过 , 假如我们以已公布的材料为依据 , 以典型的 发掘材料为骨干 , 借助于调查试掘的材料 , 那么我们在 目前的人口稠密地区内 , 依各地 区文化内涵的差异和特点 ; 它们的发展道路 第 5 期 (阶段性和规律性 ) , 及其源流等方面 , 可 以划分的区域 当不下 十块之多 。 这里 , 我们 试对这些地区的文化面貌作一些 简 单 的 分 析 , 跟同志们一起讨论 。 (一 ) 陕豫晋邻境地区 这个地区是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以来我国 的腹心地区 , 也是仰韶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 这里工作做的较多 , 材料比较丰富 , 但 问题 也不少 。 不过 , 就我们所要讨论的这个问题 而言 , 有些现象是很重要的 。 例如丁村遗址 中的出土物 , 与山西境内其它不 同时期的旧 石器时代遗存在文化面貌上有不 少 共 同 之 处 。 有趣的是丁村遗址 (汾河西岸 ) 中也有 细石器 , 层位关系清楚 , 距今二万六千年以 上 , 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细石器 。 它与沁水下 川的细石器遗存 , 在文化面貌上也有连续性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无论中条山北侧的西阴 村 , 还是南侧的东庄村 、 西王村以及垣曲境 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存中 , 除其它特征有相 似之处外 , 都含有细石器 。 这或可说明山上 山下的文化之间具有承继关系 , 应在今后的 工作中注意探寻 。 至于仰韶文化 , 虽然武安磁山 , 新郑裴 李岗或华县老官台都发现了距今七 、 八千年 的较早遗存 , 为探讨仰韶文化的起源提供了 线索 , 可是迄今只有宝鸡北首岭遗址的下层 遗存 , 从地层与器物两个方面提供了较直接 的可资讨论的资料 。 众所周知 : 半坡类型与庙底沟类型文化 都是各有特点并经历 了很长一个阶段的古文 化遗存 。华县泉护村 、元君庙和临渔姜寨等地 的发掘 , 则进一步揭示了它们的 内涵。在这两 种类型的遗存中 , 都有小口尖底瓶 (它们的形 制各有特点)和彩绘的装饰花纹 (主要是鱼 、 鸟 、 花卉 , 多为黑彩 ) 。 它们各为该两类型 的代表性器物 , 并在阶段性变化中各具特征 而可以排出序列来 。 但从北首岭下层到中 、 上层的材料中看到 , 这两种不同形制的小 口 瓶却是共生平行发展的 。 不过 , 在经历了一 段时间之后 , 约在庙底沟类型的后期 , 两者 又逐渐统一起来 , 而为另一种新的文化型所 代替 。 在豫北 、 冀南地区 , 被称为后冈类型和 大司空村类型的两种遗存 , 也不 排 除 与 半 坡 、 庙底沟类型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似 情况 。 问题在于它们本身的发生 、 发展 (分 期 ) 与相互关系等 , 都缺乏必要的材料可以 说明 。 更不能因磁山 、 裴李岗在这一地区 , 就简单地把它们说成是这两种类型的前身 , 因为还缺乏如宝鸡北首岭那样的材料 。 南阳一襄阳地区的仰韶文化 遗 存也 有 特色 。 典型器物 中的罐形釜不饰绳纹 ; 高颈 小口瓶的变化与庙底沟类型相似 , 但 自有特 点 ; 鼎 、 圈座 自成序列 ; 彩陶花纹 中的阴阳 三角纹 、 叶瓣纹也 自成序列 。 镇平也发现了 与裴李岗类似的早期遗存 , 可以推断该地区 的古代文化有其源流 , 并经历 了独特的发展 过程。 添 (二 ) 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 围绕泰山发现的被人们称为大仪 口文化 和龙山文化的遗存比较密集 , 这一地区也是 我国一个重要的古文化中心 。 有一个时期 , 因为工作做的不多 , 认识不深 , 出现 了孤立 地对 待这两种文化的情况 。 在两者的关系方 面 , 概念也很含糊 。 就 它们的范围来说 , 被 不恰 当地夸大了 。 近几年来新发现的材料 , 使我们对大议 口一龙 山文化的认识逐步明确 了 。 它们分布的范围基本上围绕着泰 山 , 并 且自成一个 系统 。 大议河上游的新泰 , 曾经发现过旧石器 地点。 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做的太少 , 所以对 大坟 口一龙山文化的起源还 很 不 清 楚 。 不 过 , 充州西桑园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较早 的遗存 , 为我们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缩短了距 离 。 特别是近年在大议河北岸 、 充 州 王 因 和滕县北辛这三个遗址的发掘 , 证明它们的 诊 1 9 8 1 年 备 夸 遗存可以相互补充 。 北辛是类似磁山 、 裴李 岗那样的单独存在的代表 , 王因遗址的下层 则类似北首岭下层那样提供了两者间衔接关 系的线索 ; 而在大议河北岸遗址 则 找 到 了 王因—大议口 (专指已发表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的河南岸遗址 ) 两者间衔接关系的线索 , 这样 , 就可 以把大议 口文化的上限推至距今七千余年 。 我们从器物的形态上看到 , 北辛的典型 器类如堆纹带腰釜跟王因等大议口文化中的 釜形鼎的发展序列互相衔接 。 这种鼎则一直 延续到大议 口文化的后期 , 是大议 口文化 中 的代表性器物之一 。 北辛发现的三足杯 , 不 仅与王因遗址的三足杯可以衔接 , 近年的工 作成果还表明 , 大议 口文化中的三足杯和它 后期出现的高脚杯 , 都与龙山文化 中常见的 黑蛋壳陶杯连接起来 。 至于势的变化 , 是从 实足变为空足和袋足 。 在大议 口文化的中晚 期 , 这三种器形曾共存过一段 ; 后来 , 尤其 到 了龙山文化 中 , 衍的器形才变为空足和袋 足两种 。 由于在几种器类上都能看到这样一 些变化 , 因而使这两种文化之间本来很模糊 的关系逐渐清楚了 。 不过 , 综合这一地区的 文化遗存 , 可以看到两者的活动中心却并不 完全一致 。 大仪 口文化的分布以 泰 山 为 中 心 。 龙山文化最初发现的蛋壳陶虽然是在历 城的城子崖 , 但它的老家却在 鲁 东 南 的临 沂 、 昌潍地区 。 大议 口一龙 山文化的特征十分突出。 除 了陶器以外 , 生产工具中以出土大量石铲而 引人注 目 。 这里出土的石铲从早到晚 , 由厚 变薄 , 越做越精 。 但是 , 山东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并非 仅此一个 系统 。 胶东半 岛的古 文 化 遗 存就 另有特色 。 虽然这一带的考古工作比较少 , 材料比较零散 , 但从半岛顶端的荣成到黄县 的沿海一侧遗址 中看到 , 农耕工 具 很 少 出 土 , 陶器中筒式的夹砂陶使用类似铆钉状附 件作把手 , 甚至到了铜器时代还保持 了这种 传统痕迹—在同类器上加有泥饼 。 假如把 长岛的出土物与辽东半岛上旅顺郭家村和长 海广鹿等地的出上物加以比较 , 却可发现两 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 例如 , 在长岛缺乏农耕 工具 , 而大量使用鲍鱼壳作工具 , 甚至打制 或磨制的石刀 , 形制也与鲍鱼壳相近似 。这种 工具既利于切割 , 也便于刮削。 此外 , 辽东 半岛的两处遗址虽似缺乏用鲍鱼壳制作的工 具 , 但是 , 却大量出有类似前者的石 刀 。 这 种情况 , 应与当时的生活方式有关 。 不能低估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山东发现的商周青铜器地点 , 以胶东一带为 最多 。 烟台地区十七个县市中 , 有十三个出 有商周青铜器 。 不过 , 与堰师二里头 、 郑州 二里冈相似的早商遗存却只在济 南 一 带 发 现 。 这或可说明 , 山东及其邻近地区的古文 化发展是经历 了独特的道路的 。 形 护 第 5 期 (三 ) 湖北和邻近地区 这里的考古学文化以它们的特征和变化 情况及分布地域大致可分为三块 : 汉水中游 地区 ; 鄂西地区 ; 鄂东地区 。 属汉水中游的南阳 、 襄阳地区的仰韶文 化 , 上面曾经提到过 , 它们的特征是很突出 的 。 这里是仰韶文化的边缘地区 , 处于长江 与黄河两大流域的连结点上 , 是很值得重视 的 。 宜 昌及其周围的地区 , 新石器时代文化 的面貌也很有特色 , 并有其自己的渊源。 命 名为大溪文化的巫山大溪及县城下压的遗址 就有时代较早的遗存 , 而宜都红花套 、 枝江 关庙山等遗址所包含的不同时期的文化层 , 表明它们经历了很长时期并且 自成系统 。 例 如 : 孟蔓类器 、 盘豆类器都具有高 、 低圈足 两种 ; 支座 、 圈座 、 器盖的形制富于变化 , 器物上压印有点 、 圆圈 、 方格等几何纹样 , 彩绘的绚索纹从早到晚 自成系列 。 鄂城周围的鄂东地区是尤 为 重 要 的一 块 。 虽然过去在几个地点 (京山屈家岭 、 黄 冈螺蜘山 、 武昌放鹰台 、 天门石家河等 ) 做 l 3 过一些工作 , 但材料较少 , 本身分层分期有 困难 , 它们的相互关系缺乏深人 分 析 的 条 件 。 不过 , 如参照其它两个地区的材料也可 以看出它曾经历过同它们大致类似的几个阶 段。 如富有特色的细泥薄胎光面陶杯 、 碗 、 高颈壶 、 彩绘纺轮等 , 器表的彩绘纹样中圆 点和罗网纹的变化都有规律可寻 。 这三个区域的文化遗存既有区别又有联 系 。 从物质遗存的比较研究中可以发现 , 一 个区域与另外两个区域的相互影响 、 渗透比 较清楚。距今约五至四千年期间 , 鄂东这一块 文化的发展 , 对其他两块的影响给人以深刻 的印象 。 这里迄今出有商周青铜器地点和遗 址 , 多在洞庭湖周围和古云梦泽的东侧 (即 在屈家岭文化分布区的东南侧 ) 。 无论是新 石器时代的遗址还是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 在这里都相当集 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近 年在这一地区发掘的大量春秋时期楚墓所出 随葬陶器组合中颇具特色的高颈 壶 与 高 脚 “鼎— 赢” 或称 “楚式 赢” (在赢的三个实脚外再附加柱状脚构成似鼎的扁) 。 前者 可以追溯到屈家岭文化 , 后者可以追溯到商 周以前的同类器 , 说明这一地区文化的源远 流长 。 (四 ) 长江下游地区 过去对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状况认识不 足 。 近十多年来的工作 , 使人们认识到这里 也是我国重要的古文化中心之一 。 从这一地 区古文化面貌的差异及其分布的情况来看 , 似可分为三个区域 : 宁镇地区 ; 太湖地区 ; 宁绍地区 。 当然 , 它们之间既有差别 , 也有 联系。 i 、 太湖地区的材料较多 , 对它的重要 性认识也比较清楚 。 先后发掘的几批材料 , 揭示了这一地区独特的文化面貌和它们的变 化情况。 对这一地区古文化遗存认识的过程与黄 河流域下游的情况很相似 。 这里也是先认识 时代较晚的 良诸文化 , 后认识时代较早的马 家洪文化。 吴县草鞋山 、 张陵山等地提供的 地层关系以及后来在桐乡罗家角的发掘 , 证 明这里的早晚关系为马家洪女化一 良 诸 文 化一青铜文化 , 而且它们之间有 很 密 切 的 关系 。 以傈水神仙洞为代表的洞穴堆积 , 为 探索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提供了线 索 。至于早到距今七千年前的 、以及晚至四千 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和它们的变化情 况也粗知轮廓了 。 马家洪文化中的陶器自有 其组合 , 如宽平檐腰带的釜 、 有类似腰带的 鼎 、 豆 、 壶以及大穿孔石斧 (敏)等等 。 中期 阶段 可以青浦撼泽遗址的主要遗存为代表 , 再后是良诸文化。 围绕太湖附近 , 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相当 密集 。 它们在各个不同阶段 中分布情况是否 有规律 , 当然也需要考虑 。 我们注意到包括 马家洪文化一 良诸文化的多层堆 积 遗 址 集 中分布在太湖东北侧 , 在太湖东南侧则良诸 文化比较发达 , 位于太湖西南侧的浙江嘉兴 地区则发现商周青铜器的地点较多 , 有的出 在良诸文化一几何印纹陶遗 址 附 近 (多 数 出在几何印纹陶遗址附近 ) 。 这类遗址多是 几何印纹硬陶与釉陶或原始瓷共生 , 青铜器 具有当地铸造的特征 , 釉陶或原始瓷的特征 更为明显 。 2 、 宁绍平原的早期遗存以余姚河姆渡 下层为代表 , 时间与马家洪文化相当 。它的文 化特征明显 , 如陶器组合中缺乏鼎 、 豆 , 使 用的炊器多为有子母 口的圆底釜 (有支垫 ) , 水器为带流的盂 。 这些器物都各有其变化的 系列。 生产工具也很有特色 , 如骨耗和小型 的石凿 、 石磅等。 马家洪文化中多见的大石 斧钱 , 这里仅在后期出现 。 这种文化可能 自 有渊源 。 种种迹象表明 , 在稍后阶段 , 这里 与太湖地区古文化的关系更加密切 。 这一地 区也有良诸文化和几何印纹陶的遗存 , 而且 越到后来 , 两者的关系也越密切 。 3 、 宁镇地区 : 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的出 冰 1 9 8 1 年 土物很有特色 。 陶器中有罐式鼎 、 带把鼎 、 盔 、 孟 、 盘 、 豆等等 , 它们也 自成组合 。 生 产工具 中的有肩石铲 、有肩石斧 、新月形石刀 等与其它地方的同类器有明显的差异 。 虽然 还没有发现比它更早的遗存 , 但当不排除有 其 自成系统的可能 。 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类似 裕泽那样的阶段 。 最近在安徽潜山薛家冈遗 址发现了相当于北阴阳营这一阶段的遗存 , 特征也多相近 , 表明该文化类型的分布 , 西 北部已到达今安徽省境 。 北阴阳营上层有几 何形印纹软 陶 、 硬陶和釉陶等等 , 突 出的是 还 出有类似堰师二里头 、 郑州二里冈时期的 陶晶和链 、 刀等小件青铜器 。 这或许跟它处 于南北通道有关 。 类似这样一 种 现 象 在鄂 中 、 湘西也能看到 。 丫 (五 ) 以都阳湖一珠江三角洲 为中轴的南方地区 这一地区从现在提供的情况看也可分为 三块 : 1 、 赣北地区已知时代较早的有万年仙 人洞遗址 。 它有上下两层堆积 , 典型器物的 变化序列反映 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较早的 两个阶段 。 它的特征主要是几何印纹 陶的萌 芽 , 下层 只出单一的夹砂陶 。 时代当在距今 七千年以前 。 修水山背 、 清江筑卫城与吴城等地的遗 存 , 在年代上不能与万年仙人洞 遗 址 相 衔 接 , 但估计其间的差距是工作上的缺环 , 而 不是实际上的空 白 , 因为在这一地区的东 、 西 、 南三面都有距今七千至五千 年 间 的 遗 存 。 筑卫城的几何印纹陶相当发达 , 一直晚 至商周时代 , 陶器上盛行的印纹包括三类 : 一 、 圆点、 圆圈 、 重 圆 圈 ; 二 、 方格 、 菱 形 、 回纹 、 重菱形 、米字形纹 ; 三 、平行曲折 线纹和雷纹等 。 这三类花纹都有其变化的规 律。 几何印纹在距今五至三千年间是最发达 的阶段 , 以后或趋于简化 , 或立体化了 。 大约 在距今四千年前后 , 这里也进人青铜时代 。 2 、 北江流域也有类似万年仙人洞下层 的堆积 , 如在始兴玲珑岩发现了在胶结层中 包含单一夹砂陶和打制石器的遗存 。 马坝石 峡发现的稍晚的遗存 , 特征明显 , 有阶段性 变化 。 工具中有肩 、 有段的镑 、 镬 、 铲等自 成系列 ; 陶器组合上 , 盘形鼎 、 带盖豆 、 平 底圈足或平底三足盘等都很有特色 , 并且 自 成系列 。 在石峡还能见到晚至商周时代的遗 存 , 其中的青铜靴形斧尤为突出 。 3 、 珠江三角洲一带也有新石器时代较 早的遗存 , 南海西樵山是一处很有希望 的大 遗址 , 可能包含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 代早晚不同时期的遗存 。 打制 、 琢制的石器 大量存在 , 可惜缺乏进一步分析的条件 。 佛 山河宕遗址的时代约与石峡相当 , 但没有看 到时间较早的青铜器 。 可是汕头地区的饶平 发现了相当早商时代的铜戈 、 玉戈 、 石戈 , 还有釉陶尊 。 韶关地区和汕头地区出土的石 戈 , 从最原始的无阑戈到有阑的戈 , 其发生 发展的过程是中原所没有见到的 。 丫 争 (六) 以长城地带为孟心的北方地区 这里由东向西可分为 : ¹ 以昭盟为中心 的地区 ; º河套地区 ; » 以陇东为中心的甘 青宁地区 。 在昭盟 , 历年来发现的两种新石器时代 文化遗存与两种青铜文化遗存有交错存在的 情况 , 使我们对这一地区的认 识 比 较 清楚 了 。 这对了解我国北方地区的古文化面貌及 其发展是一把钥匙 。 红山文化与富河文化的交错地带在老哈 河和西拉木伦河一带 。 这两种文化在这一带 有早晚之分 , 但从分布来说 , 红 山文化向西 南延伸 ; 富河文化则向东北方向延伸。 虽然 红山文化与仰韶文化有关 , 但各有渊源 , 不 能混为一谈 。 它的较早阶段跟半坡 、 庙底沟 类型的时间差不多 ; 更早的遗存 , 在沈阳新 乐等地的发现给我们提供 了线索 。 但是 , 真 正足以代表红山 、 富河两种新石器文化的早 第 5 期 期或其原始阶段的遗址是什么样子 , 还有待 今后的工作予以回答 。 这里发现的两种青铜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在赤峰附近交错 。 近期在赤峰附近的小河沿 、 石棚 山这 两个遗址的发掘 , 提供了红山文化后期可能 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相衔接的线索 。 那么 , 富 河文化是否也有可能与夏家店上层文化衔接 .呢 ? 就这两种文化的分布范围和时间来说也 不无可能 。 这只能 留待今后工 作 中 给 予解 决 。 比较清楚的是 : 敖汉旗大甸子遗址清理 的大批夏家店下层文化墓葬 , 所用的彩绘陶 器具有礼器的特征 , 彩绘的图案自成系列 , 表明这是该地区土生土长的一种文化。 出土 的青铜器标志这一文化已经进人青铜时代 , 而且物质文化的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 这 一文化实际所跨的时间要比目前碳十四测定 的两个年代数据要长 。 河套地区 : 巴盟 、 乌盟曾发现出有旧石 器的地点多处 , 其中最重要的一处是位于呼 市东郊的大窑村 。 这多处旧石器地点属旧石 器时代的不同阶段。 有一种龟背形刮削器 , 它的器型和加工方法有其特色 。 大窑村遗址 土坡下属全新世的土层中出有细石器—石刀 、 柱状石核 、 刮削器 、 尖状器等 , 它们与 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很相似 。 同当地黄土层 底部角砾层的旧石器文化晚期遗存可能有渊 源关系 。 这种堆积情况也同晋南地区的丁村 汾河西岸相似 。 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不 多 。 现已发现 两种含彩陶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两种不含彩 陶的晚期新石器文化遗址邻近并有交错的现 象 。 前者的代表性遗址 , 一在乌 盟 的 清 水 河 , 出有花叶纹 、 鱼形纹彩陶和壶形 口和双 唇小 口尖底瓶 ; 一在乌盟的托克托 , 出方格 网纹 、锯齿纹彩陶 , 无小 口尖底瓶 。 后者 (两 种不含彩陶的晚期新石器文化 ) 的代表性遗 址 , 一在伊盟淮旗 , 典型陶器组合是两 、盆 、 高领罐 , 一在伊盟的伊金霍洛旗 , 代表性的 陶器组合是耸 、 两 、 豆 、单耳罐 、双耳罐等。 赢的特征是在扁平美着壁处加铆 钉 状 小 泥 饼 , 还有铜锥同出 。 晚期还出有青铜刀和早 期商式扇共生 。 近年在晋西北 、 陕东北临近 黄河的地带发现 出商周青铜器的地点多处 , 大多有过去所谓 “鄂尔多斯式 ” 特征 。 这说 明 , 该地区出现青铜器的时代也比较早 。 对该地区的文化遗存虽然要注意它与中 原同时期文化有类似的一面 , 但对其独特的 一面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 不能简单地把该地 的文化理解为从 中原传过去的 。 以陇东为中心的甘青宁地区 , 近几年来 有不少重要的发现 。 在秦安发现的典型堆积 层次 , 表明这里有和宝鸡北首岭下层类似的 较早遗存和包括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层次 , 而且看到了仰韶文化后期与马家窑文化衔接 的线索 。至于马家窑文化诸类型的关系 , 其细 节还有不清楚的地方。 应该看到 : 陇山 (六 盘山 ) 东西两侧古文化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异 的 。 在东侧 , 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是 以客省庄二期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文化 。 在 西侧 , 继仰韶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则是马家 窑文化和有关诸类型以及齐家文化的遗址 。 因此 , 在考虑陇山两侧古文化的渊源时 , 如 果简单地归为同源显然并不妥当 , 应在积累 更多的科学资料的基础上再予推定 。 这一地 区青铜文化的类型更加复杂 , 详细情况这里 不再叙述 。 但要指出的是 , 这里进入青铜时 代的时间并不晚于商代 。 根据现有的线索 , 倒可以认为它是我国又一个较早发明青铜器 的地区 。 在对我国人口密集地区的 古 代 文 化的 区 、 系 、 类型作了以上探讨之后 , 我们还应 补充以下几点 : 假如从昭盟地区看富河文化 、 夏家店上 层文化的分布和影响 , 我们看到的线索是 : 它们向东北三省的西侧和内蒙古的东三盟方 向延伸 , 北边可以到贝加尔湖地区 。 辽东辽 西的文化面貌有接近之处 , 但区别也很大 。 1 9 8 1 年 ‘ 奉 在西边的甘青地区 , 沿河西走廊到新疆东部 一带 , 古文化面貌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 可以把 这里出现的细石器和彩陶 , 看 作 是 甘 青地 区古文化的延伸 。 近年在西藏的林芝 、 墨脱 和昌都的卡若等地发现的遗存 , 它们的文化 面貌各有特点 , 但又有与陇东一带古文化接 近的因素 。 就文化关系来说 , 陇东地 区与其 东 、 西北 、 西南三面的文化都有关系 , 似处 于三叉路口 。 至于河套地 区 (包括晋西北与 陕东北沿黄河一带 ) , 如果从出土的青铜器 看 , 它既有与中原青铜文化相似之处 , 也与 西伯利亚的青铜文化 (如斯基泰文化 ) 有联 系 , 它正处于南北的通道上 。 在南方地区 , 有段石器的分布地域可以 延伸到南太平洋 、 新西兰 ; 而几何印纹陶的 分布地域则遍及整个东南 亚 地 区 。 有 趣的 是 , 如果我们把我国的版图分为面向内陆和 面向海洋两部分的话 , 那么还可以看到这样 一种情况 : 面向内陆的部分 , 多出彩陶和细 石器 ; 面向海洋的部分则主要是黑陶 、 几何 印纹陶 , 有段和有肩石器的分布区域 , 民俗 方面还有拔 牙的习俗 。 当然 , 要强调指出的 是 , 在这广大的地域 内 , 古代劳动人民从很 早的时候起就有着交往活动 , 越往后这种交 往活动就越密切 。 这个问题在此不再详述 。 在我们结束这篇文章时作这样一个说明 或许是必要的 : 我们这里所作的有关新石器 时代考古文化区 、 系 、 类型的探讨 , 只是基 于现有资料所作的探索 。 说不上是对各地区 工作成果的概括 。 何况我国的面积那么大 , 古文化面貌又那样丰富多采 , 要在一篇不长 的文章中把这样一个重大的课题阐述清楚 , 实在是件力不从心的难事 。 但是这个问题确 很重要 , 既有理论意义 , 也有现实意义 。 我 们认为 , 这项工作还是大家来做 。 如果 由于 大家的协同努力 , 在不太远的时间内能在这 方面出现新的突破的话 , 那么我们或可以说 这篇短文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了 。 瑞安发现 “金钱义记 ”信钱 奋 近年 , 在浙江瑞安县废品收购站发现两 枚阔廓 “金钱义记 ” 钱 。 一枚钱 面 金 字 从 “人 ” 字 , 钱背两方胜 , 穿上首有一 “雄 ” 字 。 钱径 4 。 7厘米 (图一) 。 一枚钱面金字从 “入”字 , 钱背两方胜 。 钱径 4 厘米 (图二 ) 。 “金钱义记 ” 钱 , 是清末浙南农民革命 组织 ‘金钱会” 的信钱 。 过去 有 关 “金 钱 会 ” 农民运动的著述 , 对信钱的记述都很简 图 - 金钱义记钱李 图二 金钱义记钱 略 , 认为只有钱面金字从 “人 ” 字不从“人” 字 , 钱背两方胜一种 。 但据发 现 情 况 看 , “金钱义记 ” 钱的样式很多 , 除钱面金字有 从 “人 ” 字与从 “人 ” 字之分 , 钱径大小有 不同之外 , 钱背文字更有多种不同的字样。 已发现与见到的 , 有 “天 ” 字 , “地 ” 字 , “雄 ” 字与 “震忠团练 ” 四字等四种 。 “金 钱会 ” 会首共八人 , “结为兄弟 , 分作八卦 ” (刘祝丰 : 《钱匪记略》 ) , 钱背的 “离 ” 字与 “震 ” 字 , 应是卦文 。 既有 “离 ” 字与 ·“震 ” 字两种卦文钱 , 必定也有其它六种卦 文钱 , 只是目前还没有发现 。 “金钱会 ” 成立于咸丰八年 , 至咸丰十 一年起义时 , 已 “众至数万 ” 。 据 《平阳县 志》记 , 凡是入会者 , 都发给 “金钱义记 ” 钱一枚 , 作为标志 , 所以 , 当时“金钱义记 ” 钱的数量是很多的 , 但流传至今的已很少 。 这次瑞安的发现 , 增加了新的文物资料 。 (浙江瑞安县文物馆 俞天舒 ) 军 石期
本文档为【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_苏秉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4817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5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29
浏览量: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