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遍唯理语法和_马氏文通_陈国华

普遍唯理语法和_马氏文通_陈国华

举报
开通vip

普遍唯理语法和_马氏文通_陈国华 国外语言学 19 97 年第 3 期 1一 11 页 , 北京 普 遍 唯 理 语 法 和《马氏文通》‘ 陈国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氏文通》¹ 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 , 自 1898 年出版以来 , 语法学界一般承认它有草路 蓝缕之功 , 批评者则主要说它机械模仿西洋 (主要是拉丁 )语法 , 削足适履 。 也有学者注意到作 者马建忠的语言哲学 。 高名凯 ( 1953) 曾断言 : “马建忠在法兰西学 习语法学 , 他多少受 了波尔 一 洛瓦雅耳 ( Por t 一 Ko ya l) 理性主义语法学 的影...

普遍唯理语法和_马氏文通_陈国华
国外语言学 19 97 年第 3 期 1一 11 页 , 北京 普 遍 唯 理 语 法 和《马氏文通》‘ 陈国华 北京外国语大学 《马氏文通》¹ 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语法 , 自 1898 年出版以来 , 语法学界一般承认它有草路 蓝缕之功 , 批评者则主要说它机械模仿西洋 (主要是拉丁 )语法 , 削足适履 。 也有学者注意到作 者马建忠的语言哲学 。 高名凯 ( 1953) 曾断言 : “马建忠在法兰西学 习语法学 , 他多少受 了波尔 一 洛瓦雅耳 ( Por t 一 Ko ya l) 理性主义语法学 的影响 。 ”许 国璋视马建忠为普遍语法理论在 中国 的倡导者 , 他 ( 19 86) 指出 , “《马氏文通》后序多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了唯理语法的观念 。” 法国普遍唯理语法的创始和代表作是 1660 年问世 的《普遍 唯理语法》, º 一般认为作者 是 A rll a u ld ( 16 12 一 1694 )和 Lan e e lo t ( 16 15一 695 )二人 , 因为这两个人 同在法 国凡尔赛南部的 波尔 一 洛瓦雅尔修道院任职 , 所以这部语法又称《波尔 一 洛瓦雅尔语法》( 以下简称《语法》) 。 本文拿《语法》与《文通》进行对 比 , 以探究普遍唯理语法在语言哲学 、语法编写原则和语法体系 上对 (文通》的影响 , 并分析《文通》不同于普遍唯理语法之处 。 今天难以找到具体证据证明马建忠读过或没读过《语法》, 不过我们推断他很可能读过 。 据《语法》英译本的译者 R i e u x 和 RO u in (一9 7 5 : 21 一 29 )介绍 , 《语法》于 16 60 年 4 月 2 日在 巴黎出版 , 很快成为几乎全国通用的语法 教科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 到 17 0 9 年共再版了四 次 。 后来 出版的许多 普遍语法和法语语法都直接受其影响 , 形成一个理性主义传统 。 不久英国和德国也相继出版 了<语法》的译本和普遍语法的著作 。 普遍语法的这种理性 主义传统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 中 叶 。 那时由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 , (语法》的影 响才受到削弱 。 然而它并没有被人遗忘 。 从 18 0 3年到 184 6 年 , 《语法》在法国共 再版 了六次 。 18 7 4 年 , 即在马建忠到达法 国前夕 , J . rel l( 18 74 , 5 6 页 )在其《1520 一 18 7 4 年的法国语法家》一书中宣布 , “如果在语法方面有什么人 人皆知的名字 , 那肯定就是 波尔 一 洛瓦雅尔 了 。 ”二十世纪研 究法国语言学史 的 G uy H arr is ( 1929 : 33 )评论说 : “从 16 60 年开始到以后的很长时期 , 对于一切与语言有关的人来说 ,此书都 是权威性的 。” 马建忠 18 7 6 年以郎中资格被李鸿章派往法国 (见吕叔湘 、王海粟 19 86 : 1 ) , » 曾在 巴黎大 学政治学 院学习 (见陈士林 1951; 吴文祺 1959; 林玉山 19 83 : 41 ) , ¼ 18 7 7 年在法国考院通过法 文 、物理 、律师 、政治 、外交等五项考试 (见马建忠 19 60 : 8 9 ) 。 19 世纪外语教学 , 特别是希腊文 涂 十一年前笔者读研究生时曾在北京大学听郭锡 良教授讲《马氏文通》, 获教益匪浅 , 本文初稿即当时 呈交给郭教授的 期末论 文 ;本文第二稿蒙王海栗、姚小平教授审阅斧正 , 在此特向郭 、王二位教授深表谢意 。 ¹ 以下简称《文通》, 引文据商务印书馆 19 83 年版 。 º G ra o m o re ge 、ra le f t ra iso n nee , 以下简称《语法》, 引文据 1670 年新版 ( 19 69 年 R eP ub llca t~ Pa ul et 复制本 ) 。 » 也有 人认 为马建忠是 18 7 5 年去法国的 (见任继愈 19 58 , 赖汉纲 19 81 : 138 一 143) 。 ¼ 许国璋 ( 19 9 1 : 91 )根据马建忠本人所著《适 可斋记言》里的记载推断 , 马建忠是被李鸿章派到法 国修习外交业务的 , “似乎不曾在法 国正式上大学读书 ” 。 199 7 年第 3期 · 1 和拉丁文的教学 ,盛行的是语法翻译法 , 马建忠通晓希腊 、拉丁 、英 、法四 门外语 , 不会不关心语 法问题 。 对当时这样一部人人皆知的权威性语法著作不可能毫无 所闻 , 既闻之而不读之也是 近乎不可能的 。 普遍唯理语法对马建忠的影响首先反映在马建忠的语言哲学上 。 唯理主义是普遍唯理语法的哲学基础 , 只有承认理性人人皆有 , 才会想到不同语 言里应该 有一些共性或普遍现象以表达人类共有的理性 。 在理性和语言二者的关系 问题 上 , 《语法》和 《文通》作者的观点十分相似 。 《语法》由上下两部组成 。 上部分析言语的物质成分 (包括兀音 、 辅音 、音节 、重音 、字母 、字母读音的改革等 6 章 ) ;下部研究言语的精神成分 , 即人们遣词造 句 表达思想的原则和道理 。 作者在下部一开始便指出 : “言语的精神成分是人类超越所有其他动 物的一个最大长处 , 也是人类理性的一个最好证据 。 ” (22 页 )马建 忠在《文通 (1 2 页 )里引用荀 子的话说 :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 以其能群也 。 ’夫曰群者 , 岂惟群其形乎哉 ! 亦 日群其意 汀 、 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 ,所 以群古今人之意者则惟字 。 ”马建忠不同于 (语法》作者的助方 是 , 他首先强调了人的社会性 ;在语言是人类超越其他动物 的标志这一点上 , 他 (以及荀 了少和 《语法》作者的看法是一致的 。 关于理性和语言的关系 , 马建忠 (13 页 )还说 : “人心莫不有理 , 而文以明之 。 ” “言语不达者 , 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 , 形声或异者 , 通训沽而经义孔昭矣 。 盖所 见 为不同者 , 惟此 已形 已声之字 , 皆人为之也 。 而亘古今 , 塞宇宙 , 其种之或黄 、或白 、或紫 、或黑 之钧是人也 。 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 以 能意 , 此意之所以 能达之理 。” (12 页 )。 马建忠所 谓的 “理 ” , 与孟子 (1% O : 2 6 1) 所说的“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 ” 的“理 ”和普遍唯理语法学 家所 谓的理性也是一致的 。 如果说在理性和语 言的关系问题上马建忠的观点和(语法》作者的观点只是碰巧 一 致 , }禹 于英雄所见略同 , 在语言的共性问题上 , 马建忠显然接受了普遍语法的基本观点 。 《语法》的作 者之一 La n ce lo t 是一位语法学家 , 此人精通多国语言 , 曾编写过拉 丁语 、希腊语 、意大利语和西 班牙语的语法 (见 Ri eu x an d Ro lli n 19 7 5 : 29 一 30 )。 通过长期的语法研究他发现 , 各种语 言不 仅有各 自的特点 , 而且还有许多共同之处 。 他通过向逻辑学家 A r n a ul d 请教 , 明白了各种语言 存有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道理 , 于是合著了这本《普遍唯理语法》。 《语法》的首页宣布 , 其宗 旨是 “解释所有语言的共同之处和主要不同之处 ” 。 再看马建忠 , 他从 7 岁起人上海天主教会 所办的徐汇公学读书 。 在校时“于汉文之外 , 乃肆意于辣丁文字 , 上及希腊 , 并英法语言” , 经过 长达 13 年的苦心钻研 , 自称 “于彼国一切书籍 , 庶几贯穿融洽 , 怡然理顺 , 涣然冰释 , 遂与汉文 无异 。” (马建忠 19 60 : 91 )由于通晓多门外语 , 他“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 , 若希腊 、若 辣丁之文词而属 比之 , 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 , 所 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 , 皆有一定不易之律 , 而因 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 , 其大纲盖无不 同。 ” (马建忠 1 9 8 3 : 12 )既然各种语言都有 “一 定不 易之 律 ” , “其大纲盖无不同” , 那么 “因西文 已有之规矩 , 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 , 曲证繁引以确 知华文义例之所在” (同上 , 13 ) , 自然是理所应当 , 名正言顺的事情了 。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 “ 西 文已有之规矩”中的 “西文 ”泛指西方语言 , “西文已有之规矩 ”即当时的普遍语法 , 不是希腊语 法或拉丁语法这样的特定语法 。 退一步说 , 即使马建忠没有读过《语法》,理性主义哲学和普遍语法论也是马建忠写 <文通》 的理论依据 。 国 外 语 言 学 在语法的编写原则上也可以看到普遍语法对《文通》的影响 。 自索绪尔以来 , 语言研究一般分为两种 : 一种是历时的 , 研究语言的演变 ;一种是共时的 , 研究语言的状态 。 索绪尔有一种误解 , 以为传统(即 19 世纪新语法学派兴起之前 的)语法学家 遵循的是共时原则 ,他在 <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1972 : 1 18) 说 : 例如波尔 一 洛瓦雅尔语法试图描写路易十四时期法语 的状态 , 并确定其价值体 系 。 为此它不需要 中世纪语言 ;它忠实地遵循横轴线 , 从来没有背离过 。½ 《教程》中译本的校注者也说 , “《普遍唯理语法》完全以逻辑 为基础 ,试图描写路易十四 时代法 语的状态 ” (岑麒祥 、叶蜚声 19 80 : 121 ) 。 其实 , (普遍 唯理语法》虽然是用法语写的 , 而且也常 以法语为例 ,却不是一部法语语法 , 更不是描写路易十四时期法语的语法 。 书中所论 , 除法 、 德 、西 、意等现代地方(ve m ac ul a r )语言外 , 还有拉丁语 、希腊语 、希伯来语等古典语言 , 是一部 名副其实的普遍语法 。 《语法》对例句的引用 , 完全不讲时代的早晚。 上 自公元前三至二世纪 罗马剧作家普劳图斯的拉丁文作品和公元一至二世纪希腊文本的《新约》, 下至十七世纪笛卡 儿的名言和《语法》作者 自己造的句子 , 《语法》都照收不误 (见陈国华 198 8 : 68 ) , 不知索绪尔因 何说 “一 切所谓 ‘普遍语法 ’的东西都属于共 时态 ” ( 141 页 ) 。 由于《语法》既不是共时研究 , 又 基本不讲语言的演变 , 而是阐述超越时空的普遍现象 , 因此可以说它是一部泛时语法 。 那么 (马氏文通》属于哪一种语法 呢? 马建忠声称 自己研究 的是 “ 中国古文词” (巧 页 ) 。 在马建忠之前 , 国内没有人对汉语史的分期进行过研究 , 什 么时期的汉语算是“古文词 ” , 也没 有一个确定的说法 。 对于清朝末年的人来说 , 离当是通行的文 言文较远一些 (譬如唐代 )的文 章 , 大概都可能称为古文词 。 然而马建忠心 目中的古文词 , 范围要具体得多 。 他在(文通》的例 言 ( 16 页 )里说 : 古文之运 , 有三变焉 。 春秋之世 , 文运 以神 , 《论语》之神淡 , 《系辞》之神化 , (左 传》之神隽 , 《檀弓》之神疏 , 《庄周》之神逸 。 周秦 以后 , 文运 以气 , 《国语》之气朴 , 《国 策》之气劲 ,《史记》之气郁 ,《汉书》之气凝 , 而<孟子》则独得浩然之气 。 下此则韩愈氏 之文 , 较诸以上之运神运气者 , 愈为仅知文理而 已 。 今所取为凭证者 , 至韩愈氏而止 。 先乎韩文而非 以上所数者 , 如 (公羊》、 (谷梁》、《荀子》、《管子》、亦间取焉 。 惟排偶声 律者 , 等之 ‘ 自部以下 ’耳 。 这样 , 马建忠给我们勾划出了他所谓古文词的大致范围 : (一 )春秋之世 ; (二 )周秦以后 ;( 三 )韩愈之文 。 马建忠看到了古文文运的“三变 ” , 这 “三变 ”又发生在从春秋到中唐这样一个 1500 年的漫 长时期 。 本来 , 他完全有可能对这个时期丰富的语言材料进行历时的研究 , 阐明这 “三变”的具 体 内容 , 从而写 出一部古汉语史或古汉语历时语法 。 不仅有这种可能 ,事实上马建忠在《文通》 里时常指出不同时代的文本在用词方面的特点 。 这方面的例子 , 除 了吕叔湘 、王海粟 ( 1984 )和 王海粟 ( 19 9 1 : 14 7 一 14 9 )列举的之外 , 还可以找 出一些 , 例如 : ( l) 名有一字不成词 , 间加“有 ”字以配之者 ,《诗》《书》习用之 。 (39 页 ) (2) 秦汉文虚字最少者莫若《汉书》。 (247 页 ) (3 ) 《史记》之用“始 ”字 , 与左氏之用“初 ”字 , 《汉书》之用 “前 ”字同 , 可见诸书皆各有字例 19 97 译 文参考了高名凯 ( 19 80 )中译本和 H a rr is (19 83)英译本 。 年第 3 期 也 。 (2 3 4 页 ) (4 ) 夫“之 ”字以间倒文 , 此种句法(左氏》、《论语》最所习见 。 后则韩文袭用者最多 。 (252 页 ) (5 ) (论语》习用“斯 ”字 , 《孟子》间用之 , 后此用之者仅矣。 (3 45 页 ) (6 ) “邪 ”字在《四 书》、《左传》不多见 , 自《语》、《策》诸子始用之 。 (3 7 0 页 ) 然而 , 这些例子仅证明马建忠对语言材料的观察比较细腻。 有一定的历史观念 , 却并不足 以说明《文通》是一部历时语法 , 因为整部《文通》不是用历史比较法写 出来的 。 对于不同时期 的文本所反映的古汉语语法 的演变 , 马建忠仅仅不时地 、附带性地评论一两句而已 。 单从马建 忠在 “例言 ”里为 自已限定的研究范围来看 , 《文通》大体上是一部上古汉语语法 。 因为按照王 力对汉语史的分期 , 公元 3 世纪 以前(五胡乱华以前 )为汉语的上古期(见王力 19 80 : 35 ) , ¾ 而 前面马建忠提到的著作 , 除韩愈之文外 , 都不出此范围 。 在 “例言”里 , 马建忠还提到他引证的 另外三部著作 , 即《后汉书》、 (三 国志》和 (晋书》。 <后汉书》虽然为南朝范哗 (398 一 445) 所编 撰 , 却以东汉刘珍等撰的 (东观汉记》为主要依据 , 而且范哗本人去上 古时期未远 , 《后 汉书》的 语言与上古汉语应该是比较接近的 。 (三国志》为西晋陈寿 (223 一 29 7) 所撰 , 此书于 3世纪末 , 属于上古汉语不成问题 。 <晋书》修于唐初 , 房玄龄等编撰此书 , 主要依据南朝减荣绪 ( 416 一 48 8) 著的《晋书》, 不论哪一种《晋书》都算不得上古汉语 。 不过通览《文通》, 仅发现引 自《晋 书》 的一个例句 , 这个单例可以不论 。 至于韩愈之文 , 则另当别论 。 韩愈虽然是古文运动的一个倡导者 , 自己也身体力行 , 竭力 摹仿先秦时期的文体写作 , 达到 了马建忠所谓 “仅知文理 ”的水平 。 所以 , 学 习和掌握一种语 言 , “仅知文理 ”是远远不够的 。 身处中唐而言追秦汉 , 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就象一个人在 本国学外语 , 学得再好 , 也不及外国人说 自己的母语地道 。 马建忠 自己也观察到 , 韩愈象其他 同代人一样 , “者 ”字的使用不符合上古汉语 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见 361 页 ) 。 马建忠还说 : “助字之妙 , 惟古 人能用之 , 周秦以下无继之者 。 ” (381 页 )既然周秦 以下的人不算古人 , 那 么周秦以下的文词 , 特别是韩愈之文 , 就不能算古文词 。 其实韩愈本人并没有把写出与先秦古文一模一样的文章 作为 自己 的目标 。 摈弃骄体 , 取法古文 , 这是他的基本原则 ;写作时 , 他却要求 自己作到 “惟陈 言之务去” (韩愈 19 80 : 112 ) , 就是说 , 不 因袭别人 , 要说前人没有说 过的话 。 取法于古文而 以 不因袭古人 , 结果就写一种 “新体的古文 ” (朱 自清 1980 : 12 9 ) 。 马建忠把这种新体古文或仿古 文与真正的古文摆在一起 , 不免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 。 选材方面的问题不止于此 。 《文通》“例言 ”所列著作共 17 种 , 而《文通》正文实际引用的文 本大大超出了这个范围 。 现将这些文本按其大致年代顺序排列如下 , 引证不到 10 次的文本 , 后面括号里附有其在《文通》里的页码 。 1 (周易》的 (经》和《系辞》之外的各(传》; 2 《尚书》; 3 《诗经》; 4 《春秋》(29 6 页 ) ; 5 (老子》( 7 1 , 199 , 20 4 页 ) ; 6 (周礼》(35 , 36 , 38 , 50 , 20 1 , 20 3 , 204 , 206 , 239 页 ) ; 7 《礼记》(《檀弓》、(大学》、(中庸》之外的各篇) ; 8 《晏子春秋》( 14 1 页 ) ; 9 《墨子》(19 4 , 239 , 357 , 358 , 364 , 374 页 ) : 10 (孝经》( 199 页 ) ; 11 (庄子》(372 页 ) ; 12 (楚辞》( 44 , 273 , 322 , 357 , 35 8 页 ) ; 13 ( 吕氏春秋》; 14 (韩非子》(313 , 36 8 页 ) ; ½ 王力没有说明往前上溯到何时 , 大 概从有甲骨文时起 。 国 外 语 言 学 15 《尔雅》(20 0 , 204 , 2 0 5 页 ) ; 16 (大戴记》(23 9 , 2 6 6 , 3 74 , 3 78 , 38 2 页 ) ; 17 《IJ--I 海经》(35 8 页 ) ; 18 《诗序》(37 页 ); 19 贾谊 ,《过秦论》(196 页 ) ,《淮难篇》(4 00 页 ) ; 2 0 刘安等 ,《淮南子》(35 页) ; 2 1 刘向 , (说苑》(3 83 页 ) ; 2 2 扬雄 , 《解嘲》(3 5 页 ) ; 23 张揖 ,《博雅) (3 7 页 ) ; 2 4 《孔子家语》(20 4 页) : 25 曹不 , (与昊质书》(2 36 页 ) ; 2 6 束哲 , (补亡诗》(3 5 页 ) ; 27 (列子》(15 6 , 262 , 2 68 , 3 58 页 ) ; 2 8 杜预 , (春秋左传集解序》(23 6 页 ); 29 范宁 ,《谷梁序》(2 36 页 ) ; 3 0 郭璞 ,《尔雅 ·郭叙》(8 0 , 27 7 页) ; 3 1 哪道元 ,《水经注》(2 37 , 2 79 页) ; 3 2 刘义庆 ,《世说新语》(199 页 ); 33 鬼谷子 ,《与苏秦张仪书》(39 3 页 ) ; 34 魏收 ,《魏书》(2 68 页 ) ; 35 颜之推 ,《颜氏家训》(81 页 ); 36 魏微 ,《隋书》(37 页 ) ; 37 熊忠 , (古今韵会举要》(198 页 ) ; 3 8 欧阳玄等 ,《宋史》(3 6 页) ; 39 张自烈 , (正字通》(199 页 )。 以 上统计难免有遗漏 , 却足以证明 , 1) 马建忠并没有像 自己所说的那样 , “惟排偶声律者 , 等之 ‘ 自邻以下 ’耳 ” , 《文通》中不少例子取 自《诗经》和《楚辞》;2) 《文通》引用了《易经》、《尚 书》(其中一部分 )之类早于春秋时期的典籍 ; 3) 从班固到韩愈之间并不是一片空 白(有 23 一 35 诸条 ) ; 4 ) “所取为凭证者”也并非 “至韩愈氏而止 ” , 晚于韩愈的例子共有 4 条 (36 一 39 )。 如果 我们相信司马迁所说的“西伯拘羡里 , 演《周易》” (司马迁 1 959 : 3 3 0 0 ) , 那么从演《周易》的周文 王到明末编(正字通》的张 自烈 , 上下有差不多 2 700 年的时间 。 不可想象哪一种语言的共时状 态能有如此长的跨度 。 好在这些出格的例句在例句总数中 占的比例很小 , 不足以改变《文通》 的根本性质 。 我们只能批评马建忠在选择例句时没有严守 自己规定的范围 , 或者说 , 没有严格 遵守共时的原则 。 另外 , 《文通》的例句虽然有的大致按照先春秋 , 后秦汉 , 再韩愈之文的顺序排列 ,相当数量 的例句都是一锅煮 , 不分时间顺序 , 不讲历史原则 。 这也是马建忠历时观念不很明确的表现 。 马建忠之所以缺乏明确的共时和历时的观念 , 究其思想根源 , 还是受了普遍唯理语法的影 响 , 认为 “古选造字 , 点画音韵 , 千变万化 , 其赋以形而命以声音 , 原无不变之理 , 而所 形其形而 声其声 , 以神其形声之用者 ,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 中 ,历千古而无或少变 。” (9 页 )写《波尔 一 洛 瓦雅尔语法》这样的普遍语法 , 似乎有理 由从泛时的观点来看 问题 , 因为“语言学像下棋一样 , 有一些 比任何事件都更长寿的规则 。 但这些都是不依赖于具体事实而独立存在 的普遍原则 。 一谈到特定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 , 就没有泛时观点了 。 ” (Sa us su r e 1972 : 13 5 )《文通》是一部 研究“古文词 ”这一具体语言事实的特定语法 , 在例句的选择和排列上却既没有严守共时的原 则 , 又没有遵循历史原则 , 采取了一种近似泛时的观点 。 在历史比较语言学已经相当成熟的时 代 , 马建忠采取了这样一种观点和做法 , 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 马建忠本人在《文通》的例言(19 8 3 : 15) 里直言不讳地说 , “此书系仿葛郎玛而作 ” 。 《文通》 模仿了西洋语法 , 这点语 言学界 向无异议 。 然而许 国璋 (19 91 : 83 一 89) 通过 比较《文 通》和 H a rk ne ss (188 3) 所编《拉丁文法》对名词 、代词和动词的不同定义 , 又对《文通》和(语法》在作者 宗 旨和对名词 、代词 、形容词 、动词 、状词的定义这六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 , 得出的结论却是 : <文通》之成书 , 不像是模仿学校《拉丁文法》,也不像 以法国《普世唯理语法》为范 式 。 此书之成 , 我以为是马建忠根据普世语法 “字别种 , 句司字 ”的通理 , 凭个人 的哲 19 97 年第 3 期 · 5 · 学 自信(con vi ct io n) , 经过十四年的勤求深探之结果 。 凭 “字别种 , 句司字 ”的通理和个人的哲学 自信 ,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 , 不是不可能写 出一部汉语 语法 。 可是既然马建忠 自己承认《文通》模仿了西洋语法 , 我们今天没有必要否认这一点 。 问 题不是《文通》是否模仿了西洋语法 , 而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模仿了西洋语法 , 模仿得好还是不 好 。 王海菜(19 9 1 : 189 一 19 9) 的看法是 , 《文通》在词 的分类和归类 、次的设立和分析 、句子成分 的处理以及句子的分析这四个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模仿西方语法的痕迹 ” 。 她紧接着又说 : 但这些模仿之处只表现在一些具体问题上 , 在《文通》全书并不占主导地位 ,甚至也不 占据重要地位 。 《文通》主导的方面是 , 它的作者对古汉语进行 了长达 十数年的全方 位考察 , 从语言材料的实际考察中 , 全面揭示了古汉语的特点及其语法规律 , 创立 了 一个相当完备的 、颇为精深的古汉语语法体系 。 这样一个“相当完备 、颇为精深 ”的语法体系的基本框架 (即马建忠所谓 “大纲 ” )究竟是哪里来 的 ,是马建忠自己 白手起家发明创造的 , 还是他从西洋语法那里借鉴的? 就语法体系而言 ,《普 遍唯理语法》没有什么创见 , 它注重的是各种不同语言的共性 , 因此其体系在西洋语法中较具 代表性 。 下面我们把《语法》的体系和(文通》的体系加以对照 , 有对应关系的语法范畴并列 , 缺 乏对应关系的范畴单列 , 看看二者同在何处 , 异在何处 。 需要指出的是 , 所谓对应只是大致而 言 , 不是完全对应 , 因为马建忠在借用西洋语法的范围时 , 往往扩大或缩小其含义 , 以适应汉语 分析的需要 。 表 1 (波尔 一 洛瓦雅尔语法》和《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 (语法》 《文通》 NO m (名词 , 25 页 ) S tlbs ta n tif(本体名词 , 25 页) A dj e e tif(属性名词 , 25 页 ) Pro pre (专有名词 , 2 8 页) G 白1己r a l/〔b n l llu ll(普通名词 , 28 , 58 页 ) 户J tiele(冠词 , 39 页 ) P r o llom (代词 , 43 页 ) An t阮司 erlt (先行词语 , 49 页 ) 名字(20 页) 公名 (33 页 ) 群名(34 页 ) 通名 (3 4 页 ) 本名 (33 页 ) 公名 (33 页 ) Pr o ere p ~ (第一人称 , 44 页 ) S 拟卫 1(le p erso n n e(第二人称 , 44 页) T r o isi 白n e p ~ e( 第三人称 , 44 页 ) R 忱ip明u e(反身代词 , 44 页 ) D 勿10 n strat if(指示代词 , 44 页 ) 代字(20 , 4 1 页) 前词 (41 页 ) 指名代字 (43 页 ) 指所语者 (43 页 ) 发语者 (43 页 ) 与语者 (43 页 ) 所为语者 (43 页 ) 指前文者 (43 页 ) 重指代字 (5 5 页 ) 指示代字 (78 页 ) 特指 (78 , 80 页) 逐指 (78 页 ) 约指 (78 , 8 3 页 ) 互指 (78 , 87 页) 国 外 语 言 学 R 以袋if(领属代词 , 4 8 页 ) R e la tif(关系代词 , 4 8 页 ) rn te rroe a tif(疑问代词 , 102 页 ) p r e降itio n (前置词 , 6 2 页 ) A dv e rbe (副词 , 6 5 页) A cljec tif(形容词 , 26 , 82 页 ) V er be (谓词 , 6 6 页 ) re m p(时 , 75 页 ) M 以ie(式 , 语气 , 77 页 ) AC 、if(主动 , 82 页) P asst f(被动 , 82 页 ) N e u tr e(中性 , 8 2 页 ) T r ansl tif(及物 , 84 页 ) In tra ns itif(不及物 , 10 1 页 ) Im p e ~ n el(无人称 , 8 6 页) G 连r o lld if(主动动名词 , 90 页 ) S u pin (被动动名词 , 90 页 ) 代字用作偏次(43 页 ) 接读代字(58 页 ) 询问代字(71 页 ) 介字(22 , 2 46 页) 状字(2 1 , 2 27 页) 静字(2 1 , 111 页) 象静(1 11 页) 滋静 (1 11 页) 平比(13 5 页) 差比(13 8 页) 极 比(14 0 页 ) 动字(2 1 , 144 页) 施动(14 4 , 16 0 页) 受动(16 0 页) 内动(25 , 166 页 ) 外动(25 , 144 页 ) 内动(25 , 166 页 ) 无属(18 9 页) In fin itif(不定式 , 80 页 ) Par tieip e(分词 , 89 页 、 A u x iliai re (助谓词 , 9 2 页 ) In t州e etlon (叹词 , 10 2 页 ) 肠nj on ct ion (连词 , 102 页 ) 同动(17 7 页 ) 坐动(20 8 页) 散动(20 8 页) 读 , 散动 (2 08 页 ) 助动(17 7 页) 叹字(23 页 ) 连字(22 页 ) 提起 (27 7 页 ) 承接(28 1 页) 转挟(3 11 页) 推拓(3 16 页 ) 助字(23 , 3 23 页 ) 传信(32 3 页) 传疑(32 3 页) 合助(37 7 页 ) Nom b r e (数 , 2 9 页 ) 诀nr e (性 , 30 页 ) (治s(格 , 33 页) N o n 〕Ina tif(主格 , 33 页 ) V oc a tif(呼格 , 3 4 页 ) Ac e usa t if(宾格 , 3 7 页) 199 7 年第 3 期 次(24 , 2 7 页) 主次(27 页 ) 主次(89 页 ) 宾次 , 止词 , 司词(25 , 9 7 页) 悦n e tif(生格 , 35 页 ) Da tif(与格 , 36 页) Ab l a tive (夺格 , 3 7 页) 却Ix 巧itio n( 同位 , 36 页 ) PrOI叉冷ltion (命题 , 2 3 页) Suj e t(主项 , 2 3 页 ) A ttri bu t(谓项 , 2 4 页 ) Lia i、 n (连项 , 2 4 页) O均e t(客体 , 8 3 页) 偏次(9 0 页 ) 正次(9 0 页 ) 转词 (14 5 页 ) 转词(1 66 页 ) 同次 , 加词 (102 , 106 页 ) 前次(10 2 页 ) 句 , 读(2 4 , 28 , 3 85 页 ) 起词(24 , 3 85 页 ) 语词 , 表词 (2 4 , 26 , 3 85 页 ) 决辞 /决词 / 断辞溜i词 (26 , 12 9 页 ) 止词 , 司词(2 5 , 28 页 ) 从表 1 可以看出 , 《语法》和《文通》在体系上大同小异 , 后者在某些方面 (如指示代字 、静 字 、连字的再分类 )比前者更细密 。 《语法》里有一些《文通》里没有的语法范畴 , 如数 、性 、时等 , 古汉语里至今也找不 出与之对应的范畴 ;《文通》里也有一些《语法》里没有的小范畴 , 如“群名” (集体名词 )、 “滋静 ”(数词 )、 “比”等 , 这些在 19 世纪下半叶通行的各种西洋语法书里很容易找 到 ; “助字 ” ,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句末语气词 ,其作用与《语法》中谓词 的M 〔K〕d (式 ,语气 )相当 , 是 马建忠求出的 “华文所独 ”的唯一词类 , 王力 (1 98 1 : 1 7 7 )将这一发现称之为 “很大的创造 ” 。 <文通》模仿的也许不是一本特定的语法 , 但它确系“仿葛郎玛而作 ” , 否则无法解释二者何 以在体系上有那么多的相 同之处 。 到 目前为止 , 论者说到 “模仿 ” , 一般持鄙夷态度 , 以为不如 创新 , 无足称道 。 不过 , 站在马建忠的立场上看问题 , 既然“各 国皆有本国之葛郎玛 , 在 旨相似 , 所异者音韵与字形耳 ” (同上 ) , 把外国的葛郎玛拿来仿效一下 , 为我所用 , 有何不可? 马建忠在 建立古汉语语法体系的过程中有取舍 、有创造性地仿效西洋语法 , 做到了 “基本符合古汉语实 际 ”(王海桑 1 9 8 8 : 1 2 ) , 结果是成功的。 马建忠虽然在语言哲学 、语法的编写方针和体系上受了普遍唯理语法的影响 , 他的《文通》 却不是《语法》的翻版 。 在语法研究的方法上 , 在对某些基本的语法范畴和结构 的解释上 , 《文 通》和《语法》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 。 《语法》贯彻始终的基本研究方法是理性的演绎法 。 (语法》从分析人的思维方式 出发 , 探 索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是怎样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表现 出来的 。 按 照《语法》的观点 , 人 的思维 过程有三步 。 首先是形成概念 , 然后是作出判断 , 在判断的基础上再进行推理 。 人们发明出来 用以指称各种概念的声符就是词 ,人们对事物进行的判断表达出来则称 为命题 。 每个命题都 包含主谓这两个项 , 主项是判断的对象 , 谓项是对该对象的判断 。 除了主谓这两项外 , 命题还 包括连系主项和谓项的连项 。 人的思维既然可以分解为思维对象和思维方式 , 词也可以分成 与此相应的两大类 。 《语法》把其认为表示思维对象的名词 (包括本体名词和属性名词 ) 、冠词 、 代词 、分词 、前置词 、副词等归为一大类 ;把表示思维方式的谓词 、连词和叹词归为另一大类 (见 A rn au ld e t Lan e elo t 1 6 7 0 : 2 4 页 )。 马建忠没有走(语法》的道路 , 没有从分析人的思维方式出发 , 归纳上古汉语中与思维方式 相适应的各种语言形式 , 对这些语言形式的存在给予理性主义的解释 。 首先 , 他虽然求出了与 拉丁语的八大词类相似的上古汉语的名 、代 、动 、静 、状 、介 、连 、叹诸类字和 “华文所独 ”的助字 , 可是并没有像《语法》的作者那样 , 把这些字类归人表示思维对象的字和表示思维方式的字这 两大类 。 他的作法是 , 按照有无事理可解这一语义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把他求出的九类字归人 “有事理可解 ” · 8 · 国 外 语 言 学 的实字和 “无解而惟 以助实字之情态”的虚字这两大类 。 名 、代 、动 、静 、状诸类字被视为有事理 可解 , 归人实字 ;剩下的介 、连 、助 、叹这 4 类字被视为无事理可解 , 归入虚字 。 字的虚实之分是 中国古代学者对普遍语法理论的重要贡献 。 ¿ 马建忠继承和发展 了古人的研究成果 , 认为它 是 “字法之大宗” (20 页 ) , 然而这一 “字法之大宗 ”与《语法》归纳词类的方法是大相径庭的 。 在原则上 , 马建忠对于语言本质的认识与(语法》的作者没有什么不 同。 《语法》(7 页 )说 : “ 言语 , 就是用特地发明的符号表达 自己的思想 。 ”马建忠 (13 页 )也认为言语就是人们 “以 口 舌 点画 以达其心 中之意” 。 可是一到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 , 马建忠就把理性主义的原则扔到一 边 。 在对语言符号的看法上 , 《文通》和《语法》就有 明显和重要的不同之处 。 《语法》(28 页 )认为 , 词是表示各种概念 的声音符号 , 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名称 。 这一观点 在其给专有名词和普遍名词下的定义里解释得很清楚 : 我们有两种概念 。 首先 , 有一些概念代表对我们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事物 , 如每个 人对其父母 、朋友 、马 、狗 、 自己所形成的概念 。 另一些概念代表对我们来说是好几样相似的事物 , 这样的一个概念对几样事物 都同等适合 , 例如我们对一般的人或一般的马所形成的概念 。 人们需要不同的名称来表示这两种不同的概念 。 于是就产生了专有名词和普遍名词 。 马建忠没有这样给名词下定义 。 他继承 了先秦学者 “称器有名 ” , “名者 , 名形者也 ” (尹文 子 , 转引自洪诚 1982 :28 )的形名观 , 把名字看成是客观事物的名称 : 名字所以名一切事物者 , 省曰名 。 名字共分两宗 , 一以名同类之人物 , 曰公名 。 一以名某人某物者 , 曰本名 。 (33页 ) 马建忠大概认为 , 思维 (心中之意 )和语言符号 的关系不言而喻 , 所 以他跳过概念这一环 , 把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直接挂钩 。 《文通》的定义符合一般人对语言的认识 , 简单明了 , 易被人 接受 , 也是传统学校语法对名词的定义 , 但这种定义却没有《语法》的定义那样严谨 、科学 。 《语法》和《文通》对谓词 / 动字的不同处理 , 更反 映出二者在语法研究方法上 的不 同。 在 《语法》里 , 断定被认为是 “我们思维的主要形式” ( 66 页 ) , 谓词的定义是 : “主要用以表示断定 的词 。 ” (同上 ) 。 E st (是 )是表示单纯断定的谓词 , 其他谓词除了表示断定之外 , 还同时表示某 种属性 。 例如 Pie r r e v it (皮埃尔活着 )就可以理解为 Pi e r re e s t v iv a n t (皮埃尔是 活着 ) 。 这样 , vi vi t 这个词实际上即表示断定又表示 “活着 ”这一属性 。 在某些情况下 , 人们把命题的主项也 并进谓词里 , 这样一来 , 单独一个词因表达 了某种断定 , 也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命题 , 如拉丁语 的 vi vo (我活着 ) 。 谓词还可以通过形态变化 同时表示与断定相关的时间关系 , 由此而产生了 谓词的各种时态 。 可见《语法》对谓词的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 任何谓词 ,不论其形态怎样因 人称 、数和时态而变化 , 其基本功能总是表示断定 。 马建忠在《文通》里也说到决断 , 可是他所说的决断 , 其内涵大大小于《语法》作者所说的判 断 。 马建忠 (24 页 )认为 : “句者 ,所 以达心中之意 。 而意有两端焉 : 一则所意之事物也 , 夫事物 不能虚意也‘ , 一则事物之情或动或静也 。 ”表面上看 , 马建忠所说的“意 ”和《语法》里所说的判断 ¿ “实字 ”和 “虚字 ‘’的区分始于南宋的张炎 (见林玉山 语辞》是论 述“虚字用法的最早著作” (胡裕树 19 8 5 ) 。 199 7 年第 3 期 19 83 : 28 ) , 起初 用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诗词 , 元代卢 以纬的 (助 很相似 , 可是马建忠没有说 “事物之情或动或静 ”就是人们对所意之事物的决断 。 他从语义出 发 , 把事物的动和静截然分开 , 说 : “夫事物之可为语者 , 不外动静两境 , 故动境语 以动字 , 静境 语 以静字” (127 页 )。 这样一来就出现一个问题 。 有些字 , 如 “有 ” 、 “无 ” 、“似 ” 、 “ 在” , “不记行 而惟言不动 之境 ” (177 页 ) , 却被归人动字 , 称为 “ 同动 ” ; 还有 一些字 , 象 “是 ” 、 “非 ” 、 “为 ” 、 “即” 、 “乃 ” , 即不表示事物的动境 , 又不表示事物的静境 , 只是“参于起表两词之间 ”起一种连系 作用 , “以表决断日气 ”(26 页 ) , 那么应 该把它们划到哪一类 字里呢 ? 既然动字和静字里都没 有它们的位置 、马建忠只好为它们单立一类 , 含糊地称之为 “决辞 ” (同上 ) , 又称 “决 词 ” 、 “断 辞 ” 、 “断词” (129 页 )。 在《文通》里 , “辞”不是一个语法单位 , 而 “决词 ”或 “断词 ”的 “ 词 ” 显然又 与“起词 ” 、“语词 ” 、“表词 ” 的“词”不在一个层次上 。 读完《马氏文通》, 人们始终搞不清楚“是” 、 “非” 、 “为” 、 “即 ” 、 “乃 ”这类词在马氏语法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 由于没有把决断作为人的基本 思维方式来对待 , 马建忠也就不可能象《语法》的作者那样提纲掣领地把握 ve rb 的本质 , 只, 好 象传统学校语法那样将之定义为表示动作的字 , 并不顾其词源意义 , 将之译为“动字 ” 。 作为一部唯理语法 , 《波尔 一 洛瓦雅尔语法》致力于发掘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道理 , 对这些 现象给于理性主义的解释 。 《马氏文通》不是一部唯理语法 , 因为它没有对所分析的语言现象 进行理性主义的解释 。 下面再举一个例子 。 在《语法)里 ,第 9 章专论关系代词 。 《语法》认为关系代词有 两个特点 : 1) 它总是 与另一 个名词或代词有关 , 这个名词或代词称为先行词 ;2) 关系代词引导的命题可以成为另一个命题 的主项或谓项的一部分 , 这另一个命题可以称 为主命题 。 在分析 Di eu , qu i es t inv isi bl e , es tl e c而te u : du ~ d e , qu ies t vis ibl e (见不到的上帝是见得到的世界的创造者 )这句话时 , 《语法》认 为该句实际上表达了三个判断 : (l ) Di eu es t inv i sible (上帝是见不到的 ) ; (2 ) 11 a e此亡le mon d e (他创造了世界 ) ; (3 ) L e mo n d e e s t v isible (世界是见得到的 )。 在这三个命题中 , 第二个命题是原先命题的主要成分 , 第一和第三个命题 只在这三个命题 中 , 通过关系代词分别进人主命题的主项和谓项后 , 这两项各 自成为复合项 (见 50 页 ) 。 复合项表 达的思想要 比简单项更丰富 。 马建忠也求出了上古汉语的三个接读代字 : “其” 、“所 ”和 “者 ” 。 关于接代字的作用 , 他 (5 8 页 )说 : “接读代字 , 顶接前文 , 自成一读也 。 ”这一 点和 <语法》指出的关系代词 的第一个特点是 一致的 。 “ 自成一读 ”是什么意思呢 ? 马建忠 (2 8 页 )解释说 : “凡有起 、语两词而辞意未全者 曰 读 。 ”在此之前 , 他 (25 页 )在给句下定义 时说 : “盖意非两端不明 , 而句非两语不成 。 ”现在有了 起 、语两词 , 辞意为何不全 , 马建忠没有解释 ; 文章里为什么要有接读代字 “ 自成一读” , 马建忠 也没有解释 , 全靠读者 自己通过大量例句揣摩其中的道理 。 通过上 面的比较 , 我们看到 , 《文通》的语法是参 照西文现成 的语法体系建立起来的 , 马建 忠在《文通》里运用了历史 比较的方法和归纳法 , 比较出上古汉语在不同时期的一些差别 , 归纳 出他认为是 “华文所独”的助字 , 但这两种方法不是他研究上古汉语的主要方法 ;他具有一定的 历史观念 ,但没有严格地遵守历时或共时的原则 ;他虽然接受了普遍唯理语 法的一些基本观 点 , 并且 自信 “人苟能玩索仁《文通》」而有得焉 ,不独读中书者可以引通西文 , 即读西书者亦易于 引通中文 , 而中西行文之道 , 不难豁然贯通矣 ” (245 页 ) , 他的 <文通》却不是一部《波尔 一 洛瓦 雅尔语法》式的普遍唯理语法 。 一句话 , 《马氏文通》是一部以普遍唯理语法作为理论基础 , 摹仿西洋语法体系而充分注意 · 1 0 · 国 外 语 言 学 汉语特点 , 非严格意义上的古汉语语法 。 参 考 文 献 陈国华 , 19 88 , “ 166 0 年的《普遍与唯理语法》是怎样一部书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4 期 , 61 一 68 。 陈士林 , 19 51 , “中国第一位文法学家 ” 。 《光明日报》, 2 月 3 日第 6 版 。 高名凯 , 195 3 , “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 。 (中国语文》, 第 10 期 韩愈 , 198 0 , “答李栩书 ” 。 载于郑奠 、谭全基编《古汉语修辞学资料汇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12 一 1 13 。 洪诚(选注) , 1982 ,《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 南京 : 江苏人民出版社。 胡裕树 , 198 5 , “助语辞序 ” 。 载卢 以纬 , (助语辞》, 刘长桂 、郑涛点校 。 合肥 :黄山书社 , 1 98 5 : 1 一 2 。 赖汉纲 , 19 81 “马建忠 (附马相伯)” 。 载北京语言学院编 , 《中国现代语言学家》, 第一分册 。 石家庄 : 河北人民 出版社 。 13 8 一 14 3 。 林玉山 , 198 3 , (汉语语法学史》。 长沙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吕叔湘 、王海菜 , 198 4 , “《马氏文通》评述 ” ,《中国语文》, 第 1 期 。 吕叔湘 、王海粟 , 19 87 , “导言 ” 。 载于马建忠(马氏文通读本》, 吕叔湘 、王海桑编 。 上海 :教育出版社 。 马建忠 , 196 0 , 《适可斋记言》, 张岂之 、刘原枯校点 。 北京 : 中华书局 。 马建忠 , 198 3 , 《马 氏文通》。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任继愈 , 1958 , “马建忠的思想 ” 。 载于《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文集》。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索绪尔 . 费尔迪南 ·德 , 19 80 ,《普通语言学教程》, 沙 · 巴利 、阿 ·薛施蔼 、阿 ·里德林格编 , 高名凯译 , 岑麒祥 、叶蜚 声校注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王海粟 , 19 88 , “正确评价(马氏文通》的模仿与创新 ” 。 (语文建设》, 第 3 期。 2 一 12 。 工海粟 , 19 91 ,《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 王力 , 1980 , 《汉语史稿》。 北京 : 中华书局 。 王力 , 198 1 , (中国语言学史》。 太原 : 山西 人民 出版社 。 吴文祺 , 195 9 , “关于《马氏文通》” 。 《复旦》月 刊 , 第 3 期 。 许国璋 , 19 86 . “论语法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1 期。 许国璋 , 19 9 1 , <论语言》。 北京 : 外研社 。 张万起(编 ) , 19 87 , (马氏文通研究资料》。 北京 : 中华书局 。 朱自清 , 198 0 , 《经典常谈》。 北京 :三联书店 。 A ll la u ld e t 肠n e e lo t , 167 0 , 0 石阴m a i。 彭 nera ze et ra i刃 n n由 , N O u v elle 己ditio :1 (r ep t 】l tio n ) . p ar is : R ep u b ie a t lons Pa u le t . A 门 la u ld , A n 士o Ln e a n d La n ee lot , Cl a u d e , 19 75 . G 曰 zera l a nd R 探 tio n a l 〔于户衣 , , , m a r : 了万。 P’) r z一尺邺权 1 G ra 切阴a r , 司 . a n d tr a n s 侧 th a n In trcx {u e tion a n d no tes b y Jac 明es 凡 e u x a n d B ern a r l」E . R o llin , a n d w ith a Pr e fa e e b y Ar thur C Da n to and a e ri tica lessa y by N o n l〕a n Kr etZl lla ll们 . T h e 比即e : Mol 」to n . IL汗 kn ess , 月b o r t , 18 83 , A 玩 tin G n z m ma r fo r S cll 伙兄5 and 肠 11明e.5 . N ew y o r k . H阴1 0 15 , G u y , 192 9 , 切 th 由r ie,v d u la , 2乡 2召℃ en l马-a n ce de 16 60 一 18 2 1 , p a ris : 助 ei己16 d ’ E d ition “ Les Bel les Le ttr巴 , , . R ieu x , Ja e(l u 郎 an d 浅rn a rd E R Ol lin , 197 5 . “ ‘f ransl ato rs , In t妇工lu e tio n ” , in A r li a以d an d L an e elo t 197 5 , 2 1 一 3 1 . Sa隅u r e , Fe rd in a n d d。 , 1972 , 肠u 月 de 11, Zg u is tique 脚 ,era le , P u bli6 par C har l郎 Bal ly o t 甩b er l Se e h oha ye , a v e e la e(。lla比r a tion d e 川ber t R ie
本文档为【普遍唯理语法和_马氏文通_陈国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258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8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26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