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亚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东亚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举报
开通vip

东亚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理 论 界 2009.6理 论 界 □陈光武 东亚新地区主义 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新地区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二战后以 欧共体为代表的传统的地区主义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 地区主义实践的经典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冷战 期间,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开展 协调与合作,成功地实现了一体化,建立了一体化组织欧 共体。欧共体组织带有明显的区域保护的内向封闭色彩。 为了与后来的地区主义相区别,人们称上世纪60、70年代 欧洲的地区主义为传统的地区主义(或旧地区主义)。 ...

东亚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理 论 界 2009.6理 论 界 □陈光武 东亚新地区主义 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 新地区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与二战后以 欧共体为代表的传统的地区主义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 地区主义实践的经典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在冷战 期间,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开展 协调与合作,成功地实现了一体化,建立了一体化组织欧 共体。欧共体组织带有明显的区域保护的内向封闭色彩。 为了与后来的地区主义相区别,人们称上世纪60、70年代 欧洲的地区主义为传统的地区主义(或旧地区主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酝酿 和欧共体内部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一种新地区主义开始出 现在世界舞台。发达国家为了扩大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 力,愿意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密切经济领域合作,签订紧密 的经贸 合作协议 股东合作协议书模板免费下载合作协议下载三方合作协议下载合伙人合作协议书下载战略合作协议模板下载 。美国通过促使墨西哥开放市场而建立了 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在推动与中东欧国家区域一体化的进 程中,要求新成员必须进行自身改革以适应欧盟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这 些现象改变了传统地区主义注重在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相一 致基础上推进贸易融合的“浅一体化”做法,而是通过在不 同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推行贸易、金融、技术、 信息等方面全面合作的“深度一体化”,积极推动区域一体 化进程。由此“新地区主义”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地区主义现象在亚太地区表现为 一系列跨地区的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1980年建立“太平洋 经济合作理事会” (the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Council, PECC), 1989年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1994年分别 建立半官方性质的“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ouncil For (吉林省对外经济贸易干部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近年来,新地区主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地区主义在 东亚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密切相关,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日渐清晰。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程度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受到当 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必将会对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地区主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547(2009) 06-0190-04 【国际问题研究】 地区降级。其中,六方会谈的模式也是一种地区国 际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那就是中国作为主席国发 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并且各方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 谈判和协商。但是“六方会谈”面临着一个生存的 问题,因为六方会谈主要用于解决朝核问题,朝核 问题解决后“六方会谈”机制该向何处去呢?笔者 认为,“六方会谈”应该继续存在下去,那么六方 会谈可以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内发挥积极作用,可以 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上开展合作。 总之,东亚的国际公共产品地区供给已经取得 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对于欧洲和北美来说,还相差 很远。由于东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同时东亚的政治模式也是多种多样。这样东亚地区 公共产品的总体供给模式会与欧洲和北美不同。因 此,东亚地区多元化的特征,使东亚供给模式也是 多元化的,在各种地区公共产品上采取不同的供给 模式。虽然当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东亚的模式应该 是以东盟为首,采取“10+3”的模式,但由于公共 产品的特性不一,我们需要拓宽这一种模式,以多 种供给模式来推动东亚地区公共产品的供给。■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84. [2] Samuelson,Paul.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XXXVI, Vol.,1954:387-389. [3] Kindleberger,Charles,the World in Depression, 1929-1939[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89. [4]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93. [作者简介]徐恺(1979-),男,四川阆中人,复旦大 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丁 芝 190 理 论 界2009.6 理 论 界 Security Cooper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CSCAP),和 第一个官方对话机制的东盟地区论坛 (ASEAN Regional Forum,ARF)。上述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安全对话机 制的突出特点是其成员包括了东亚、北美、南太平洋甚至南 美洲国家,几乎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在分析这种过去没有 出现过的合作机制时,美国学者诺曼·帕尔默(Norman D. Palmer) 在 《亚太地区的新地区主义》 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新地区主义”这一新概念,以区别于传统的地区主义。他 认为,地区主义理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后,随着20世纪80 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在“修正的民族主义和相互依存的时 代”,地区组织和一体化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地区主义不 仅仅是旧的地区主义的简单复兴,而且日益成为国际关系中 的新因素。他强调“新地区主义”的突出特点是跨区域 性,即地区合作应超越单一地区,实现跨区域国家间的合 作与融合。 新地区主义在国际经济学的范畴内包含两层含义:第 一,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复兴的新一波地区主义浪 潮,与20世纪60、70年代的旧地区主义比较,有新的特点。 而且相对旧地区主义而言,发生时序上有一个间隔期。第 二,由于新地区主义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构成了世界经济发展 的新范式,因此,新地区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范式,以及与 这种经济范式相关的思潮和理论研究思路等。从诸多相关文 献中可以看出,仅就世界经济发展的范式而言,新地区主义 或者是指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兴起的新一波区域一体化进 程,或者是指研究这一进程的理论思潮。 对于新地区主义的特点虽然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主张,但 是就其发展进程而言,“多样性”和“开放性”是其最基本 的特点。 关于“多样性”,可以从经验事实中看到,在世界的不 同地区,由于人们对地区主义的主张以及地区主义本身的实 践条件等相去甚远,从而造成地区主义发展的结果千差万 别。这种“多样性”首先是指地区主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其次是指地区主义组织化程度的多样性,另外还指地区主义 与其他思潮的关系也呈现出多样性。不论是从国际经济的角 度,还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看,欧盟、北美与东亚三大地区 性经济区的发展模式都有一定的差异。欧洲经济区所属国家 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 性,一体化发展层次高,目标是迈向政治一体化。而北美和 东亚经济区所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分别以美国和 东盟为诸多力量,发展层次远不及欧洲,并且还未出现向政 治一体化过渡的倾向。但就其内部组成结构看,三者的包容 度都比较大。尤其是东亚经济区,还未建立正式一体化组 织,但是各领域存在诸多形式的论坛、次区域合作、组织三 角等,它们都在推动东亚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在东亚, “软地区主义”是重要特色,但这不等于说东亚就一定不能 向制度化程度高的一体化迈进,只是需要漫长的过程而已。 东亚区域的地区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上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认识 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欧洲经验”的突破,表现出 更为明显的多样性发展趋势。 关于“开放性”的特点,可以从新地区主义与全球化的 关系着手进行分析。从事实上看,一方面新地区主义是以自 由化、市场与竞争为导向,既寻求地区合作的潜力,又致力 于对全球经济体系的参与,其原因在于仅仅一个自由的(即 便是统一的) 地区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和各种经济力量的 利益需求。另一方面全球化的本质是超边界的经济社会关系 的增长,不只是狭隘的经济问题,还涉及文化、认同和共同 体等内容。前者由于物质利益驱动而流动、扩大和渗透,后 者由于民族的或地区的属性而有着很强的抵抗力。透过这个 角度,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的实际进程看作是这两种力量相互 牵制与妥协的产物。 从经济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地区安排,并没有阻碍全 球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其他的全球合作的努力。尽管新地区主 义的高潮反映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对不受规制 的全球转变和自行其是的新自由主义战略的疑虑与疑问,但 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是在利用地区安排来抵制全球化进 程。相反,诸多事例表明,地区安排促进了经济自由化、全 球化。地区合作相当于较小范围的“全球化”。欧盟、北美 和东亚三大经济区的实践表明,封闭的内部经济联系已无法 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地区主义逐渐成为全球化的过渡途 径,通常表现为:各个地区共同体是“次佳的”,却是最终 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要阶段。不论地区主义是否能最终 完成对全球化的过渡,首先它必须实行开放的姿态,以利于 经济区内部成员国之间以及与外部经济体之间的交往与合 作。在APEC的实践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明显,APEC“正酝 酿形成一个地区经济合作的全新模式:将地区性和全球性贸 易自由化紧密地连接传动起来,为‘开放的地区主义’作出 贡献”。与此同时,欧盟接纳东欧10国入盟;北美自由贸易 组织扩大到整个美洲,将建成一个涵盖除古巴以外所有美洲 国家在内的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 (FTAA)。正是在APEC开放姿态的挑战以及欧洲、北美经济 开放模式的示范带动下,东亚经济区发展至今,其所奉行的 地区主义必然是自由化的,更是开放的。 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中,新地区主义在东亚 的形成、发展及表现形态尤为引人关注,对东亚区域国家间 关系以及区域一体化机制的构建意义深远。 东亚是一个区域概念,在本文中指的是东北亚的中日韩 三国和东南亚的东盟十国。 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实践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 正值冷战时期,美苏两大超级大国在东南亚争夺加剧,特别 是不断升级的越南战争使该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为了应 对内忧外患,争取生存发展,东南亚一些弱小国家萌发了用 集体力量抵御外来干涉的想法。1967年,由印度尼西亚、马 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五国发起成立了东南亚国家 联盟(ASEAN,简称东盟)。东盟的建立在加强内部团结, 发展互利合作,调解内部纷争,解决地区冲突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是从整个东亚层面看,由于在当时特定的国际 环境下,东亚各国诸多矛盾与分歧的存在以及济发展水平低 等种种因素,各国合作的意愿不强,地区主义发展既缺乏动 力又缺乏条件。事实上,当时东盟的地区主义着眼于政治与 安全,经济联系并不紧密,只能是传统地区主义在东南亚的 【国际问题研究】 191 理 论 界 2009.6理 论 界 表现,不是新地区主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亚经济体经济发展明显加速。日 本是亚洲国中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在日本的先进技 术和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东亚“四小龙”(香港、新加坡、 韩国和台湾) 纷纷实现了经济起飞,东盟国家(老成员) 也 加入经济快速增长的行列,从而形成东亚经济增长的“雁型 模式”。而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转向市场经济机制后,成 功地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冷战的终结进一步打破了市场分 割,形成东亚区域内部联系机制。直至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爆发前,东亚区域内部贸易已超过50%,同时区域内的投资 和技术转移也显著增加。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与相互依存形成 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这既是东亚合作的内在基础,又是东 亚新地区主义萌芽的土壤。 1997~1998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集中暴露了全球化与主 权国家国际体制的矛盾。金融危机于1997年7月始于泰国, 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邻国以及韩国 和俄罗斯,导致了这些国家严重的经济衰退。东亚金融危机 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直接原因就是这些国家过快地实行 金融自由化,开放金融市场。 受危机影响的东亚国家在自身的金融体系发育不够成熟 和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的情况下,仓促开放金融市场,特别 是放松了资本项目交易的管制措施,导致大量的短期国际资 本(游资) 的流入。短期国际资本在东亚各国金融市场的流 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国内银行部门的脆弱性则大大 强化了这种资本快速流动所造成的潜在风险。一方面大量的 外资涌入使国内经济流动性加强,银行部门信贷相应急剧扩 张,使贷款质量不易控制。另一方面一旦银行部门坏账问题 趋于严重时,资本就会外流,为汇率与债务危机留下隐患。 尽管东亚国家有很高的储蓄率,但投资需求的快速扩张使资 金需求与国内储蓄缺口扩大,积极引进外资成为东亚国家弥 补资金缺口的重要举措。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短期国际资本 经国内银行体系为中介,流入房地产和股市,推升资产价 格。资产价格暴涨引发“泡沫”,巨额获利的外资借机出逃, 泡沫破灭引发了金融危机。 金融体系危机发生后,不仅东盟和亚太经合组织应对乏 力,而且在许多东亚国家看来,美国支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 (IMF) 对危机处理的态度令人难以接受。IMF认为问题 主要出在这些国家内部,虽然答应给予援助,却提出相当苛 刻的条件,即接受IMF的改革建议,坚持开放和自由化,听 任外国公司收购它们的破产企业。IMF是以“华盛顿共识” 为准则,不惜牺牲危机受害国来维护国家资本的利益。 通过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东亚国家从多边主义的幻想 中清醒过来,它们认识到仅靠单枪匹马无法与欧美的区域集 团抗衡,只有加强合作,建立自己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才有出 路。各国学界和政界人士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设想。“10+ 3”机制应运而生。东盟和中、日、韩三国在金融危机后加 强了金融合作,制定了防范金融危机的一系列区域性措施, 这些措施成为东亚新地区主义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可以 说,东亚金融危机催生了东亚新地区主义。 东亚开放的地区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 包容性。参 与东亚区域一体化的国家不仅存在文化、宗教的多样性,而 且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制度的差异性。(2) 多层次性。 区域合作机制中,既有整个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又有次区 域层面的合作机制,还有跨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3) 多元 性。在推断力量上有政府间组织、半官方组织和民间组织。 东亚新地区主义就是东亚开放的地区主义。东亚开放的 地区主义不仅强调区域内国家间建立制度化合作机制,还要 与对本区域有影响力的区域外的大国以及愿意融入东亚的国 家合作,实现区域内整合。 东亚金融危机使东亚各国日益重视东亚区域合作制度化 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盟国家寻求中、日、韩 三国的帮助。各方都强调在发展预防性能力、避免第二次金 融危机方面有着共同的利益。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东盟和 中、日、韩三国展开了密切的合作,“10+3”机制应运而生。 在1999年东盟10国与中、日、韩首脑早餐会期间,韩国 总统金大中提出中、日、韩经济合作的倡议。2000年东盟10 国与中、日、韩首脑会议上,三国首脑首肯了此构想。2002 年11月的第三次“10+3”会议上,各方就适时启动中、日、 韩FTA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与日本 首相小泉纯一郎、韩国总统卢武铉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 合作联合宣言》。但是由于三国特别是中日、韩日之间缺乏 战略和谐,加之近年来中日、韩日关系龃龉不断,中、日、 韩三国合作迟迟未能取得新的突破。 “10+1”机制的建立是中国、日本、韩国与东盟关系深 化发展的表征。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与东盟达成协议,将 在2010年之前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中国 与东盟合作的“10+1”机制也由此得以迅速推进。中国与东 盟合作机制的发展,带动日本和韩国也采取了相应的举动, 从而在东亚地区初步形成了三个“10+1”机制。 2000年5月在东盟10国和中、日、韩三国财长会议上通 过的《清迈倡议》是迄今为止“10+3”机制所取得的最为 重要的成果。东盟和中、日、韩三国确立了以双边货币互换 为核心的紧急融资框架协议;同时,各个层次的政策对话机 制也先后建立,并设立了亚洲债券基金。这一时期,东亚经 济合作以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基础。东亚新地区主义 的发展显现出金融合作先行的势头。 在2003年第9次东盟首脑会议上,正式通过《东盟经济 共同体》文件,决定在2020年将东盟建成以商品、服务、投 资自由流动和资本更为自由流通为特点的单一市场与生产基 地,并实现经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 进一步推进东盟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增强东盟内部的凝 聚力。 “10+3+3”即以东亚峰会为标志的东亚合作新模式, 代表着东亚区域合作扩大的趋势。在2005年首届东亚峰会 上,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三个在地缘上不属于东亚的国 家获得参会资格,预示着传统意义上的东亚合作在范围上已 经大为扩展。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东亚峰会 还只是一个论坛,尚未成为机制,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首次 东亚峰会上所言,东亚峰会的召开,是东亚合作进程中的一 【国际问题研究】 192 理 论 界2009.6 理 论 界 件大事,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合作加快发展之客观要求,是 本地区各国相互依存、共同利益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标志 着东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7年1月,在菲律宾 宿务召开的第二届东亚峰会上,出席会议的东盟十国和中 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国家元首或政 府首脑签署了《东亚能源安全宿务宣言》,正式提出了东亚 地区能源合作的具体目标和措施。向外界表明,东亚峰会的 参与各方朝着深化区域合作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在东亚区域合作的进程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2004年 11月“10+3”领导人会议明确将东亚区域合作的长远目标 确定为建立“东亚共同体”。从地区主义的角度出发,区域 应该是利益与制度的一个统一体,而东亚目前仍然分为东北 亚(主要是中、日、韩三国) 和东南亚(东盟十国) 两个部 分,应该说“10+3”框架只能是一种过渡性措施,“东亚 共同体”目标的确立符合区域一体化的潮流。 东亚金融危机时隔10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 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美国、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 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了惨重损失,经济出现了严重衰退。面 对这次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任何国家都难以置身事外。 为了应对和化解危机的影响,国际社会付出了巨大努力。 2008年召开的G20峰会、APEC领导人会议等一系列会议都 一致强调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次罕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既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加 强区域合作。东亚国家吸取了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加 强合作,积极应对。2008年12月13日,中国、日本、韩国领 导人会议在日本福冈举行,中国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麻生 太郎、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会议。会议由麻生太郎主持。三 国领导人积极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三国合作的进展,确定了今后合作方向, 提出了新的合作倡议,并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共同关 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重要共识。会议结束 后,三国正式签署了《三国伙伴关系联合声明》、《国际金 融和经济问题的联合声明》、《三国灾害管理联合声明》等 文件。在联合声明中,三国领导人提出了合作的原则,即公 开、透明、互信、共利、尊重彼此文化差异的原则。此次会 议提出的具体的合作原则无疑为巩固、发展三国关系定下了 指导方针。不仅如此,此次会议还明确把三国伙伴关系和推 进现有的地区多边合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即推进东盟与 中日韩、东亚峰会、东盟地区论坛和亚太经合组织等更大范 围的区域合作。 本次会议是中日韩三国领导人首次在东盟“10+3”框架 外单独举行的会议,而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首次使用 了“三国伙伴关系”这个定义。此前,中日韩三国只分别定 义了相互间双边之间的关系:中日之间的关系称为“战略互 惠关系”,中韩之间称为“战略伙伴关系”,而日韩关系则被 定义为“成熟的伙伴关系”。从原先的三个双边关系合并为 一个三边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表明了中日韩认识到在世 界政治、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当前,三国利益需要一致的行 动来维护,这不仅符合三国的战略利益,也有利于东亚地区 甚至是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三国领导人确认在“清迈倡议”的基础上,扩大双边货 币互换规模,以有效监测本地区经济与金融市场。“清迈倡 议”是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的产物,在当时无疑是一大进 步,对于防范金融危机、推动进一步的区域货币合作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看来其局限性已经愈发明显,需要进行 必要的修改。而在此前召开的三国央行行长会议上,中韩、 中日分别达成了1800亿人民币和3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 “清迈协定”规定绝大部分的货币互换协议均为双边协议, 而双边协议具有很多风险,比如援助国以各种理由不愿意提 供援助,国与国的双边谈判耗时太长,此次三国宣布建立 “央行行长会议机制”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捷径,通 过这一常设机制,不仅可以有效缩短各方磋商的时间,抓住 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而且还可以为今后三边货币互换提供 基础。 2009年2月28日,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在泰国海滨度假 胜地华欣开幕,这是自2008年12月《东盟宪章》生效以来的 首次峰会。东盟各国领导人签署了《关于2009-2015年东盟 共同体路线图的差安华欣宣言》,其中包括建设东盟经济共 同体、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体三方面内 容。继2008年发布《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后,本次峰会还 发布了《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蓝图》和《东盟社会文化共同 体蓝图》,为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勾画出完整的蓝图,并 制订出 工作计划 幼儿园家访工作计划关于小学学校工作计划班级工作计划中职财务部门工作计划下载关于学校后勤工作计划 。除推进共同体建设外,东盟领导人还就应 对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粮食安全及争取在本地区实现 千年发展目标等议题进行了磋商,发表了相关宣言或声 明。此外,与会的各国能源部门部长还签署了 《东盟石油 安全协定》。 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与东盟首脑会议可以看出,在当前 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东亚新地区主义制度化进程加 快,而且向“深度一体化”发展倾向日趋明显。同时,还能 看出东亚区域内东盟与中日韩(10和3) 之间关系产生微妙 变化。 目前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核心是以“10+3”为框 架,而不是“3+10”,是以东盟为主导的。从一体化成功的 范例看,无论是欧洲还是北美,都是由大国主导的。东亚由 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诸多因素,特别是中日两国缺乏互信才导 致目前的现状。如果中日韩三国能够加强互信,深化合作, 以三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必然会在东亚一体化的进 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不够成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但是制度化趋势不会改变,开放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苏浩.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世界经济与 政治,2008(9):43-51. [2]郭定平主编.东亚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 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陈光武 (1962-),男,吉林九台县人, 1985年毕业于吉林财贸学院粮食工程专业,1995年9月考入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攻读世界经济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吉 林省对外经济贸易干部学校讲师。 责任编辑:丁 芝 【国际问题研究】 193
本文档为【东亚新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18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5-18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