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以杭州为例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以杭州为例

举报
开通vip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以杭州为例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杭州为例 摘 要 �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 态经济 ,而城市是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 � 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利 于 城市的 生态化建设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 环经济的重要模式 , 二者相辅相成 � 从循环经济视角下 , 提 出杭州在生态城市建 设中存在的问题 ,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 循环经济 � 生态城市 � 杭州 � 问题 � 对策 作 者 � 葛彩...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以杭州为例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以杭州为例 摘 要 �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 态经济 ,而城市是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 的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 � 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有利 于 城市的 生态化建设 ,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 生态城市是区域发展循 环经济的重要模式 , 二者相辅相成 � 从循环经济视角下 , 提 出杭州在生态城市建 设中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 循环经济 � 生态城市 � 杭州 � 问题 � 对策 作 者 � 葛彩虹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 副教授 邮编 � !∀ ## ∃% � 手机 � ∀& ∋ (& )∗ & # ∃∋ ) ∀∋ & ∗ 年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特斯基 +’〕 # , −. / 0 1 2 34 )首次提出了“ 生态城市 ” 567这一概念 , 世界各国对有关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层出不穷 , 如 巴西的库里蒂巴 89 : ∀ 1 0; . )和桑托斯 <. / 1 = < ) 、 丹麦的哥本哈根 8= > ? / ≅. Α ? / ) 、 美国的克利夫兰 8+ ? Β ? +. / Χ )和波特兰 Δ= : 1 +. / Χ ) 、 中国的贵阳 、 深坦ΕΦ、 日照 、 杭州等都开展了生态城市的实践 。 一 、 生态城市与循环经济 一 ) 生态经济 随着各国学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各地实践 , 现生态城市中 “生态 ” 已不仅 仅局限于 自然生态系统的理论范畴 , 而是包容了自然 、 社会 、 经济等领域 , 与生 态平衡 、 社会发展 、 经济结构息息相关 。 生态城市的 “生态 ” 则包含了人与 自然 的协调关系 、 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两层含义 � 生态城市的 “城市” 代表了自 组织 、 自调节的共生系统 。 在空间构架上 , “城市 ” 在地理空间上超越了行政区 划的藩篱 , 已不再是 “城市市 ” , 而是 “ 区域市 ” , 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 〔!Γ 。 由此可以看出 , 生态城市并不等同于 自然保护主义的 “绿色城市 ” , 不是简单地 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或单纯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 , 而是实现低能耗 、 高效率 、 人 与环境和谐共处 、 经济持续发展的良胜循环的城市 , 是 “天人合一 ” 的城市 。 二 ) 循环经济 &# 年代杜邦公司提出了 “ !Η ” 原则「%Γ , 标志着循环经济思想的形成 。 中国从 ∃# 世纪∋# 年代起引进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 , ∃ # # %年 ∋月∃( 日 , 诞生了第一部循 环经济生态城市地方性法规 《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 。 ∃ # # (年∗月 ,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 , 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 ∃ # # &年&月∃∋ 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 以减量化 、 再利用 、 资 源化为原则 , 以低投入 、 低消耗 、 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 , 符合可持续发展 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 是对大量生产 、 大量消费 、 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 本变革 。 它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 , 改变了传统经济中 “ 资源—生产—产品—消费—污染排放 ” 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 , 形成 “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 ” 物质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 , 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避免由于对地球掠夺式开发所导致的自然生态的破坏 。 三 ) 循环经济与生 态城市的关 系 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 , 二者是途径与 目标或手段与 目的的关系 。 发展循环经 济是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拓展和深化 , 是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城市 。 循环经济是 建立在生态学相关理论上的 , 其一个最主要的指导原理就是生态系统原理 , 所以 从本质上说 , 循环经济本身就是一种生态经济 , 是可持续发展的 “三赢 ” 经济 , 它把经济发展 、 环境保护和社会文明与进步有机地统一起来 。 生态型城市的实质 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和谐的生态城市体现在社会生态化 、 经济生态化 和环境生态化上 。 因此 , 建立生态型经济发展体系和绿色消费体系对城市发展尤 为重要 , 而用循环经济的生产 、 消费模式去取代资源高消耗的模式是建立生态型 城市的有效途径 , 两者相辅相成 。 二 、 杭州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 杭州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持续高速的发展 , ∃ # ∀# 年 , 杭 州市实现 ΙϑΔ( ∋ % ( , (∃ 亿元 , 连续 ∃# 年保持两位数增速 , 稳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八 、 副省级城市第三和省会城市第二位 。 并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 更以党中央号召 的 “全面 、 协调 、 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 为指导 , 坚持 “五个统筹 ” , 建设经济 繁荣 、 环境优美 、 人民富裕 、 社会进步的美好家园 , ∃ # # ! 年底编制完成了 《杭 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先后提出 “和谐城市 ” 和 “ 品质之城 ” 等概念 , 获得 “全 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 、 “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 ” 、 “联台 国人居奖 ” 、 “ 国际花园城市 ”等荣誉称号 , 更有西湖申遗小组组长王国平承诺 “六 个不 ” 〔(Γ 的 “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 〔Κ 〕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等社会效益 。 使杭州 华丽地走出国门 , 成为颇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 但从循环经济视角来看 , 还存在 一下问题 � 一 ) 工业结构性污染在局部 区域依然存在 尽管开展了循环经济 、 环境保护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 但主要仍局限于污染 末端治理 。 目前 , 杭州部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不理想 , 主要表现为 钱塘江上下游沿岸的化工 、 印染等重污染企业严重影响了流域水环境质量 , 除富 阳之外 , 其他区域酸雨现象严重 � 萧 山辐射问题较重 。 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 , 将成为解决杭州市土地紧缺 、 用电紧张 、 水资源匾乏 、 环境污染严重等相关问题 的重要途径 , 也将成为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手段 , 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最佳途径 。 二 ) 县 、 乡 镇)生态建设明显滞后 中心城区 和杭州中心城市比较 , 各县 、 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 不少县城 、 乡镇 还缺乏相应规模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场 , 特别是污水收集系 统 、 村镇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处置系统的建设明显滞后 。 特别在城郊结合区域 , 往往聚集大量外来人员 ,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严重滞后于人口急速增加和经济快速 发展的需求 , 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达到极限 , 并有恶化的可能 。 西部山区还有众 多乡村需要脱贫致富 , 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 , 而各类资源空间配置的差异性又导 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 也导致地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协调 。 三 ) 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欠缺 、 机制不 完善 目前循环经济的规划还陷在 “ 小循环 ”与末端治理的范畴 , 未涉及整体的一 、 二 、 三产业的 “中循环 ” 和整个社会的 “大循环 ” 。 管理机制也不完善 。 有关发 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与要求没有与地方领导的责任 考核 绩效考核绩效考核表绩效考核方案绩效考核系统绩效考核指标 要求结合起来 , 部分领导缺 乏发展循环经济意识 , 仍倾向于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 四 ) 发展循环经济的奖惩措施不给力 目前杭州市循环经济尚未涉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 价格 、 技术 、 人才 方面的激励措施 。 在法律法规的执行上 , 虽国家在资源环境保护 、 资源综合利用 、 节约能源等方面规定 , 但其执行效果不理想 , “有法不依 , 执法不严 ” 的现象时有 发生 。 企业 自主开展清洁生产 、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 目前杭州市 清洁生产 、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工作仍 由政府牵头推行 , 没有完全引入经济 、 技术等市场化概念 , 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 , 只在少数企业开展相关工作。 由于企业 自主参与意识不强 , 利用大量消耗资源 、 能源和劳动力取得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 五 ) 部分工业 园区建设模式不利 于 区域性循环经济发展 部分工业园区仍普遍存在 “重开发 , 轻管理 ” 现象 , 忽视生态环境管理 , 区域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规划工作滞后 。 一些园区实行松散管理 , 没有加强污染物的 集中治理和上下游产业的祸合 。 各地开发建设工业园区各行其道 , 对工业园区的 基础设施缺少统一建设和完善配套 。 六 ) 生态城市建设应秉持的理念与意识欠缺 循环经济 、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 公众参与的主要形式仍然属于政府倡导下参与 � 从参与的内容来看 , 主要集中在 参与宣传教育方面 � 从参与的过程来看 , 主要侧重于事后的监督 , 事前的参与不 够 � 从参与的保障来看 , 政府组织的较多 , 制度性建设不够 � 从参与的效果来看 , 流于 口头的多, 见诸于行动的参与不够 。 所以 , 急需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 度 。 七 ) 生态城市建设应具有的立足民生 、 配套协同 、 高瞻远瞩的长远规划欠缺 一座城市的建设规划应当是立足民生 、 配套协同、 高瞻远瞩的有预留的长远 规划 , 而不是社会短期经济效益的体现 。 然而 , 目前城市规划经常被改变 , 表现 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 如不计财力 、 环境压力 、 时间等成本的道路和房子的修扩拆 建 。 还有片面追求大而全 , 忽视内质提升倾向 , 如 ∀∋ ∋ & 年的 “四校合并 ” 「∗〕, 新浙大为了 “置换 ” 土地 , 于 ∃ # # ∗ 年初 , 炸毁了浙大湖滨校区 原浙江医科大 学 ) 的 ∃ ∃ 层 、 ∃ ∀ ∀# # 平方米 、 设计寿命 ∀# # 年 、 使用年限仅 ∀! 年 、 造价 ∃ # # # 万元的教学楼 , 象这种不计交通成本、 时间成本、 财力成本和历史成本 、 人文成 本 、 环境成本的学校合并 、 扩建迁址 、 改名等层出不穷 。 还有城市建设有摊大饼 现象 , 不注重相互的配套协同 , 导致沉没成本上升和更严重的 “城市困境 ” 。 如 钱江新城的杭州市政府 、 杭州汽车客运总站的建设 , 交通 、 饮食 、 住宿 、 绿化等 相应配套设施没有协同 , 导致 “钟摆式 ” 的交通和客流 。 立足民生 , 也即立足不 分身份 、 职业 、 收入等各个阶层的需求 , 特别是城市中低收入以及弱势群体的生 活 、 出行 、 工作等需求加以关注 , 但在杭州城市建设 “公交优先 ” 交通理念方面 有摇摆不定的迹象 , 非机动车道犹如停车场 , 有些一半划线停车 , 有些全部占道 , 导致非机动车如 自行车 、 电瓶车 、 残疾车等骑至机动车道或与人行道而交通事故 频发 , 斑马线 、 公交线路设计不人性等等 。 究其原因有事物的发展变化 � 机构之 间的不合作 � 地方领导的更替 � 利益驱动等 。 八 ) 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 、 观赏效应 , 忽略历史沉淀与地方特色 一个城市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造就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古韵 , 因 此 ,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需要突显当地的历史特色 、 地理特色 。 然而 , 在生态城市 建设中照搬照抄 、 拿来主义 、 趋同化现象严重 , 风情各异 、 不同特色的城市景象 己经不复存在 , 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典型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再造城市 。 这样 城市也就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罗列 , 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活力 , 在失去特色的 同时也就没有了发展的竞争力 。 杭州在这方面相比其他城市做的还是不错 , 但也 存在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 如概念浙大有 ∀ ∀% 年历史 , 但是校址屡迁 , 唯独 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 原浙江农业大学)延绵 ∗∗ 年 , 典型代表概念浙大最老校园 , 古树参天的校区内有一大批古建筑 、 全国第一个植物园和素有 “小西湖 ” 之称的 华家池以及 ∃# 几个池塘 、 试验田 , 如今一改往日的盎然生机而显得机械生硬 , 有的被置换 , 有的被填埋造房 , 有的过度改造 , 华家池池里泛着垃圾和死鱼 , 不 远处逐渐地矗立着极不协调的高楼 。 九 ) 生态城市建设中城市地 面及河道过度硬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 环境地质 问题比较突出 随手翻开一个城市的相册 , 进入眼帘的尽是钢筋水泥 、 柏油路面 、 水泥围堰 的河流沟渠 。 如浙大华家池校区内的华家池边 , 原来是沙上河卵石的曲径 , 如今 曲径变水泥石子或者水泥大路 。 地面过度硬化的弊端 �一是阻断了雨水对地下水 的补充 , 使得城市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 造成地基下沉 , 建筑设施安全受到威胁 , 同时使城市树木生长受到威胁 , 如杭州植物园东门附近的农改居 � 二是造成雨水 资源浪费 , 雨水相对来讲是比较安全的水质资源 , 因地面硬化就这样白白地流失 � 三是滞留水泥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 , 降低 了城市抵御防洪能力 , 如 城西一当暴雨就成水城 � 四是加剧了城市热辐射 , 使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加大 � 五是增加了传染疾病的机率 � 六是污染了水体 , 因为被淹的水最终是流到河流 、 湖泊 、 大海 � 七是减少了物种生态种群数量 , 河流沟渠的水质不能得到自然净化 。 八是由于水下渗的减少 , 使城市土壤本来可以发挥作用的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 利用 , 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 。 三 、 对策 我们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杭州生态城市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 途径 。 具体对策如下 � 一 ) 建立 “ 大循环 ” 的组织和管理体 系 虽然 目前参与城市管理的各个单位都在为城市的发展积极工作 , 但在解决各 自职责范围之内问题的同时 , 彼此之间难以真正做到相互配合 , 协调统一 。 而从 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 , 环境保护本质上是一种公共物品 。 公共物品生产的非竞 争性与消费的非排他胜, 决定了政府是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 因此政 府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阶段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 、 建立循环经济运行组织机构 成立以市长 副市长)任组长 , 财政 、 水利 、 城建 、 交通 、 规划 、 环保 、 绿化 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协调领导小组作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 统筹规划管理城市 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 。 ∃ 、 科学制定生态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百年大计 , 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和龙头 。 应依据 “十二五 ” 规 划 、 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 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 , 跨学科的 “专家会诊 ” 方式 , 在 对城市及毗邻地区自然 、 资源 、 经济、 环境的综合调查 , 生态资产 、 生态特征 、 生态过程及生态问题 、 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与制约因素分析 , 以及评估城市人与 自然的和谐度的基础上 , 编制循环型工业 、 循环型农业 、 循环型服务业 、 循环型 社会规划 , 强化规划的约束力以及配套管理体系等。 ∀) 相融合的生态空间 、 土地集约 、 紧缩城市 。 第一 , 强调土地的综合利用 , 混合使用 。 土地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 有利于城市新区中心的形 成以及 旧区的复兴 。 综合利用主要指各块用地功能多样化 , 避免单一功能使城市 形成钟摆式交通 , 以及老城区走向衰败的命运 。 美国在 ∃# 世纪 ∋# 年代风行的精 明增长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 。 第二 , 提高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 。 土地开 发应该从传统地面开发模式向立体化转变 , 积极开发地下空间 , 建设成多层次的 用地开发体系 , 节约建设用地以及各种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第三 , 严格保护城 市生态区域 , 防止城市无休止的向城市外围蔓延 , 制定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 以生态 环境容量 、 资源承载力为依据 , 从生态环境的空间层次上控制城市用地规模 。 规 划和建设生态网格和生态圈层 , 以大片森林和水域串联城市公园 、 近郊园林 、 道 路绿化和组团隔离绿带 , 形成生态网格 , 建设生物走廊和通道 , 使动植物和微生 物既有栖身之地 , 又可沟通 、 交往 。 ∃ ) 相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 。 主要包括给排水系统 、 电力电信系统 、 燃气 管道系统 、 防灾系统等 。 提高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效率 , 采用管道综合系统设计 , 污水处理 、 垃圾回收的再生资源化等 。 例如 , 改变杭州 目前每幢房屋专项用于处 理粪便的化粪池为专门输送粪便的管道 , 直接输送到农业产业园 、农业合作社等 , 经集中发酵处理后 , 分离出有机肥 、 可浇灌水和沼气 。 杭州有Κ# 多万人口 , 日粪 便量估算! # ## 吨 , 和化肥按 ∀ � ∃# 的能效比 , 相当于 ∀(# 吨化肥 , 是一个中型化肥 厂的日产量 , 且此为有机肥料 , 对作物 、 土壤有万利而无一害 。 再如 , 规划防患 于未然的防灾工程 , 虽具非营利性及灾害的间发性特点 , 但作为政府部门就很有 必要规划建设 。 在规划时 , 加强组团式布局 , 在各组团间设立绿色卫生防疫廊道 。 即使发生毒气泄漏或其他病害 , 组团间可以互不干扰 , 可以有效地控制传播 。 而 绿色卫生廊道在 “平时 ” 可以用来作为娱乐休闲用地 , “ 战时 ” 可以有效地进行 隔离 、 通风 , 从而防止各种毒气灾害以及病情 、 病疫的传播 。 这里的卫生防疫廊 道不同于街头绿地 、 防护绿地 , 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 ,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 其应有的作用 。 ! ) 相映忖的城市绿化 。 城市生态环境 、 绿化景观 , 反映一个城市底蕴 、 气质 、 个性的魅力 。 须防止为在短时间内提高城市的绿化率 , 而进行大草坪建设 、 大树进城 、 引进国外高级名花 、 名树 、 名草的种植 , 不仅采购成本高 , 而且由于 “一方水土养一方花草树木 ” 的生态习性致使成活率降低 、 维护成本提高 。 设计 理念上 , 注意自然与人工复合 、 多样化配置 , 既考虑到城市美化的视觉效果 , 也 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与取食 � 少铺设硬质路面 , 多铺可渗水的土路 , 如何可用 河卵石 � 在游人集中的景区 、 景点 , 用来远眺的平台则使用架空的可透光 、 透水 、 透风的网状金属装置以及可以移动的车房 , 以保护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 , 维护城市的水资源循环 。 % ) 相交融的城市交通 。 城市交通建设应该本着以人为本 、 节约用地的原 则 , 以城市交通不仅是一种运载人的方式 , 还是指导土地使用和调整经济增长因 素的理念 , 从结构出发来解决城市的各种交通问题 。 第一 , 建设完善的城市道路 网络 , 明确各等级道路成系统 , 严格控制建设超宽马路 。 按 《关于清理和控制城市 建设中脱离实际的宽马路 、 大广场建设的通知》通知要求总体规划中 , 改进城市 道路交通规划管理 , 对斑马线 、 天桥 、 高架桥等的设计注重与人 、 建筑 、 居住区 的密集度 、 自然环境的交融性 , 合理规划路网布局 , 加大路网密度 , 改善交通组织 管理 。 第二 , 建设立体交通体系 , 优先发展与使用公共交通 , 规划建设合理的换乘 系统 , 尽量满足占城市居民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的出行需求 。 规划建设或还原非 机动车道 , 把自行车纳入 以公交为主的运行模式 。 完善的步行系统 , 建筑物在步 行距离内的多样化布局 , 加快静态交通系统规划 。 立体改造建筑 , 解决停车难问 题 。第三 , 完善交通管理体系 , 增加与环保相配套的奖惩制度 , 提高交通管理效率 , 改善交通管理办法 , 提高交通管理人员素质 。 包括交通管制体系 、 交通事故监控 体系 、 红绿灯控制体系 、 公交路线管理体制等 。 到一定阶段 , 也可以通过各种手 段奖励无车市民 � 还通过 “ 建设没有汽车的公寓大厦或者为那些保证社区内的市 民不会拥有小汽车的业主减税 ” 。 第四 , 规划管理采购 、 使用 、 处置交通工具细 则 。 目前购置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 , 基本西化 , 即无窗化设计 , 无窗化 , 弊大于 利 , 一个隔绝与大自然的交融 , 享受不到阳光和 自然风拂面的美好感觉 � 另一个 利用不到一年四季中大部分季节不需要空调和人工风的 自然温度和风 , 总体上多 消耗能源成本 � 再一个 , 由于空气的不流通 , 导致病原体的传播 , 不利于人体健 康 � 还有 , 一当车内发生火灾等危害 , 不利于逃生 。 所以 , 我们建议 , 采购使用 有窗化设计的交通工具 。 % ) 相呼应的绿色建筑与装修规划 绿色建筑与装修规划 , 应以环境的系统化 、 生态化 、 经济化和人性化 , 使生 态 、 经济 、 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 。 当前中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中&( Λ以上为高 耗能建筑 , 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 一!倍 , 据估算 , 如果中国实行建筑节 能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到 ∃# ∃ #年只消耗 Κ , ∗% 亿吨标准煤 , 反之则要消耗 ∀# , &∋ 亿吨标准煤 。 说 明 节能空间巨大 。 鉴此 , 对城市绿色建筑的建设 , 一在设计上注意采光与通风 , 即发 辉大 自然的财富进行设计加工 � 二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 《易经》对集聚人气的 房屋风水诊释 , 布局 、 创导中小空间 , 而非高、 大 。 三药采用新型建筑材料代替 传统建筑材料 。 为了保持土壤肥力 , 如国家已经出台限制部分地区不准使用实心 的粘土砖 , 并鼓励使用新型节能建筑材料 。 四要大力推行节能建筑的建设 , 包括各 种公共建筑 、 住宅 , 并在政策 、 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 鼓励节能建筑的设计 , 重 心放在建筑耗能上 。 同时大力开发太阳能 、 风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 。 五要尽快 完善相关的节能建筑建设标准以及各种评价体系 , 有利于节能建筑在全国范围内 广泛推广 。 ! 、 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 , 完善政策 、 法规支撑体系 新型科学发展观与新经济模式 , 必然要求重新构建一种新的制度框架 。 事实 上 , 生态环境问题 日益严重的根源主要是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干预缺失等制度缺 陷 。 政府和民众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和社会效益 ,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 施很难完全到位 。 ∀) 建章立制 。 一是立法 , 把涉及生态建设的有关事项纳入法制范围 , 有 法可依 。 可借鉴 日本经验 , 如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贯穿生产到使用和回收利用的整 个产品生命周期 , 制定有利于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和资源化的《绿色消费法》和 《资 源循环再生利用法》等法规 、 条例 , 引导 “静脉产业 ” 「&〕� 推行奖惩措施及优惠 政策 , 运用价格 、 税收 、 财政 、 信贷 、 资源回收奖励 、 贴息 、 设立可回收保证金 、 征收新鲜材料费等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手段 , 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 行为 , 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的发展 。 二是制定规范性文件 , 以政府规章形式 , 统筹各方面的运作 , 整体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 。 三是确立生态建设和管护的技术 规范 , 在规划 、 建设和管理中执行 。 四是树立生态公德 , 向市民明确提倡什么 , 反对什么 , 形成舆论监督和约束力 。 ∃) 全程管理 。 用地要推行生态开发 , 在建设 、 利用和维护三个阶段加强 管理 , 提前介入 , 保证建设质量 , 兼顾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确保生 态环境的 良性循环 。 ! ) 落实责任 。 在政府 、 建设主体和用地单位之间明确责任 , 责 、 权 、 利 一致 , 实现生态责任和生态权利的统一 。 % 、 加强循环技术创新 , 提供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得以大幅度地降低输入和输出经济系统的物质流 , 是以优化物质在经 济系统 内部的运行为条件的 , 而物质在经济系统的内部运行必须要有先进的设备 和技术为支撑 。 因此 , 杭州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通过研发 、 引进或合作等方式 发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 先进技术和设备包括能够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生产技术和 设备 , 以及物流分析方法 ΜΝΟ) 、 生命周期评估 58Ο) 、 为环境而设计 ϑΝΠ) 、 生 态产业园区 ΠΦΔ < ) 、 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Δ8 )等管理技术 。 +) 加强循环经济方面的研发投入力度 , 建立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 技术支撑体系 。 技术体系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 杭 州市的技术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 可以通过加大科技投入 , 加强与浙大等大专院 校 、 科研院所 、 大型企业的密切合作 , 重点组织开发在循环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 的替代技术 、 能量梯级利用技术 、 产业链接技术 、 材料回收处理技术 、 废物综合 利用技术 、 “零 ” 排放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 , 用高科技改造传统 产业 , 努力突破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 ∃ ) 重视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据统计 , 我国单位生产总值的能耗是美 国的 ! 倍 , 日本的 Κ 倍 , 韩 目的 % , ( 倍 。 开发绿色技术体系的关键是发展清洁生 产技术 , 即要求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 尽量采用标准设计 , 使一些装备便捷地升级 换代 , 机器坏了只更换坏了的零件 , 而不必整机报废 。 在产品生产中 , 采用无害 或低害的新工艺 、 新技术 , 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 , 把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 最低限度 。 ( 、 大力宣传环保理念 , 建立广泛的 “ 公众参与” 机制 , 提倡绿色消费 +) 加大宣传力度 , 强化生态意识 , 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 所在 。 在发达国家 , “绿色消费 、 绿色生活 、 绿色家园 ” 的观念己深入人心 。 可 以学习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向公众宣传循环经济时 , 将垃圾减量等理念纳入各级学 校教育 , 以教育影响学生 , 以学生影响家长 , 以家庭影响社会 。 把高校建设成具有 全方位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 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范式渗透到自然科学 、 技术科学 、 人文科学以及综合性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中 , 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 始终是社会对大学办学理念的扩充和时代要求 , 同时大学应担负起对政府机关 、 企业人员的专 门培训 , 既为环保事业和生态工业提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 新型人才 , 又为社会提供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 。此外 , 让市民亲身感受 到环境和生态变化带来的好处 , 树立起 向自然资源索取是有代价的 , 污染是要付 费的观念 , 建立起 “循环利用 、 绿色消费 ” 的理想模式 , 营造社会公德大环境 , 规范不利环境保护的行为 。 ∃) 建立广泛的 “公众参与 ” 机制 。 生态城市的建立最终受益者是公众 , 最大的执行者也是公众 , 因此 , 公众的参与是生态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 应建立渗透生态城市建设整个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 , 从城市规划到规划执行及环 境的保护等流程 , 都应该积极地听取公众的意见 , 尊重公众的意愿 , 从而调动公 众建设生态城市的积极性 , 并将公众的力量广泛地应用于生态城市建设之中。 !) 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 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 高耗能建筑 、 高耗 能家电 、 大排量汽车 、 豪华包装食品 , 一次性用品 、 塑料瓶装水 , 这些都对环境造 成了极大的破坏 , 产生了大量的垃圾 。 绿色消费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理性 思索后的重新定位 , 包括绿色产品 、 物资的回收利用 、 能源的有效使用 、 对生存 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 。 这种消费模式将引导生产模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转变 、 产业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 , 这正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利 保障 。 二 ) 优化资源配置 , 构筑 “小循环 ” 的经济产业结构体系 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 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 、 现代服务业等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产业 , 坚决淘汰低水平 、 高能耗 、 污染大 、 效益差的落后产业 。 将再 循环理念延伸扩展到构筑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的全过程 , 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的产业链 , 并促进产业之间的共生祸合和区域整体合理布局 , 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 能源综合调控与产业政策的衔接 , 实现资源的闭环流动 。 ∀ 、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 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 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 ,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要开发循环种植业 、 畜牧业 , 合理使用化肥 、 农药 , 使农业废物无害化 、 资源化 , 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 , 还原 土地原始状态 , 形成生态大农业的良胜循环 。 生态农业以动植物生产加工废弃物 综合利用为核心 , 以动植物产品加工为纽带 , 连接种植业与加工业 、 养殖业与加 工业 , 如种植或养殖中产生的废弃物或粪便通过沼气工程变成有机肥 , 又回到种 养殖业中 , 形成循环 。 或在农场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 , 形成低碳农业 。 ∃ 、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产业 创建循环型企业 , 要严格把控企业产品设计 、 原材料采购 、 生产运营 、 售后 服务以及废料的回收利用等环节 ,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 在产业方 向上 , 关 、 停 、 并 、 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 对新上工业项 目特别是化工项 目 , 实行集中 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 , 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 , 保持城市使 用清洁能源 , 鼓励企业 自愿实施清洁生产 , 对电力 、 钢铁 、 有色金属 、 石化 、 建 材、 印染 、 皮革 、 陶瓷等行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 , 恒久保持清洁生产 。 对污染大 的企业 , 要求其做好水 、 气 、 废渣废料的污染处理工作 , 如企业 自建水处理工厂 , 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排放前进行处理 。 做好对企业产品的设计 , 设计出易 回收 、 易降解的产品 。 激励企业建立节能 、 节水等研发机构 ,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 再生能源 , 扭转传统高污染企业对城市环境污染的不利局面 。 ! 、 发展旅游业 、 物流等循环经济服务产业 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 由农业循环经济 产业带动的物流 、 农业观光 、 采摘 、 体验 、 娱乐等一系列的服务产业 。 % 、 发展静脉产业等环保产业 ∃ # # ∃ 年 ∀# 月 ,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 了处理城市垃圾的 《国家行动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 在方案中规定 , 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 , 并把垃圾填埋产 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 。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到 ∃ #巧 年 , 建立 !## 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 , 年处 理垃圾 ∀ 亿 1 。 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供电不 足的问题 , 发展了 “静脉产业 ” , 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 杭州市发展静脉 产业 , 必须要建立起发展静脉产业的制度框架 , 从法律上明确废物排放者 、 收集 者及处理者的义务和责任 � 恢复和重建全市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 , 为资源化利 用提供支撑 。 三 ) 加强 “中循环 ” 的经济园区建设 ∀ 、 搞好循环型工业园区建设 杭州目前有 ∀! 个省级以上的工业园区 , 具有一定的规模 , 但主要是园区硬 件建设 , 软件建设还很不完善 , 特别是园区内企业资源相关度不高和综合环境治 理等问题比较突出 , 园区运行缺乏协调性 。 因此 , 在扩大园区建设数量的同时 , 要通过企业资源调整 、 环境整治等措施加快园区运行效率的提高 。 与此同时 , 必 须在科学 、 合理原则的指导下 , 调整产业的区域配置 , 优化循环产业空间布局 , 为 杭州循环经济的发展设计和搭建良好的空间平台 。 采取全新规划 。 即在 良好规划 和设计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地进行建设 , 吸引那些具有 “绿色制造技术 ” 的企业入 园 , 并创建一些基础设施 , 使得这些企业间可以进行废水 、 废热等的交换 。 现有工 业园区改造 。针对不同特点的工业园区 ,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改造 , 使之成为生态工 业园区 。 虚拟生态工业园区 。 不严格要求其成员在同一地区 , 由园区 内和园区外 的企业共同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工业共生系统 。 ∃ 、 搞好农业生态园区建设 建设生态农业园区 , 必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和农业生态的原理探索经济发 展与资源环境的深层次矛盾 , 因地制宜 , 强化区域内农业之间的内在联系 , 补充 和完善现有区域生态功能 。 在理论指导 、 技术支持 、 政策保障 、 资金投入和市场 需求下 , 进行分区规划 、 试点建设 , 创建在农业生产之间以及社会整体层次上循 环的生态农业园区 。 如森林公园和生态旅游公园以及颇具特色的农庄 , 各生产环 节会进入一个和谐 、 有序的循环发展的状态 。 总之 , 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 , 有利于协 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 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 , 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 , 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 参考文献 � 川 # , −. / 01 2 3 4 , 也有译为杨诺斯基 、 亚尼科斯基 、 亚尼特斯基 。 Θ∃Γ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杨尼特斯基 # , −./ 0 1 2 34 ) 认为生态城市是一个理 想城市模式 , 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 , 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 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 物质财富、 能量 、 信息高 效利用 , 生态 良性循环的城市 。 〔!」黄光宇 , 陈勇 ·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Ρ」· 城市规 划 , ∀∋ ∋ ∗ Κ ) � ∀∗ 一∃ # 〔%」 “ ! Η ” 原则 , 即减量化 Η ? Χ9 8 ? ) 、 再利用 Η ? 9 2 ? )、 再循环 Η ? 8 4 8 一? )原 则 。 Θ(Γ “六个不 ” , 即还湖于民的目标不改变 �门票不涨价 �博物馆不收费 �土地不 出让 �文物不破坏 �公共资源不侵占 。 「Κ〕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 , 总面积为 ! ! ∃ ∃ , && 公顷 , 由 西湖 自然山水 、 “三面云山一面城 ” 的城湖空间特征 、 “两堤三岛” 景观格局 、 “ 西 湖十景 ” 题名景观 、 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 Κ 大要素组成 。 “ 四校 ” , 即浙江大学 、 浙江农业大学 、 浙江医科大学 、 杭州大学 Ε刚 静脉产业 Β? / = 9 2 工/ Χ92 1 : 4)一词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提出 , 也就是资源 再生利用产业 , 是 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 , 以节约资源 、 保护环境为 目的 , 运用先进的技术 , 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 和产品 , 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 , 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 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 品两个过程 。
本文档为【循环经济视角下的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_以杭州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638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85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2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3-05-16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