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屈大均的华姜情缘与自我建构 - 刘威志 清华中文学报第三期2009.9

屈大均的华姜情缘与自我建构 - 刘威志 清华中文学报第三期2009.9

举报
开通vip

屈大均的华姜情缘与自我建构 - 刘威志 清华中文学报第三期2009.9 清華中文學報 第三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第 131~160頁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劉威志∗ 摘 要 屈大均(1630-1696)十八歲師從嶺表三忠陳邦彥 (1608-1647)起兵,獨當一隊。邦彥就義後,大均禮函昰 為僧。順治十四年(1657)以訪函可於遼東為名,第一次 出嶺,期間經歷了鄭氏水師圍南京失利與永曆帝走緬甸被 俘遇害。復明的希望更加渺茫。康熙四年(1665)第二次 出嶺在代州娶華姜之後,又在秦晉一帶活動將近兩年,直 到康熙七年始攜華姜北出雁門關、走京師、過江南,返...

屈大均的华姜情缘与自我建构 - 刘威志  清华中文学报第三期2009.9
清華中文學報 第三期(民國九十八年九月)第 131~160頁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劉威志∗ 摘 要 屈大均(1630-1696)十八歲師從嶺表三忠陳邦彥 (1608-1647)起兵,獨當一隊。邦彥就義後,大均禮函昰 為僧。順治十四年(1657)以訪函可於遼東為名,第一次 出嶺,期間經歷了鄭氏水師圍南京失利與永曆帝走緬甸被 俘遇害。復明的希望更加渺茫。康熙四年(1665)第二次 出嶺在代州娶華姜之後,又在秦晉一帶活動將近兩年,直 到康熙七年始攜華姜北出雁門關、走京師、過江南,返回 番禺故里,此時為康熙八年八月。只是華姜在次年正月二 十七日,就因小產病逝。 本文從大均第二次出嶺西北寫起,認為大均所以娶得 華姜,實為其遺民身分在西北詩人群中獲得認同。從游西 嶽的建都想像,還有悼榆林忠義對地方史的同情與致敬, 大均成功獲得關中遺民間的友情,也因此得以娶得榆林忠 義之女王華姜為妻。 只是華姜隨夫從西北返回廣東不久即因小產病逝,大 均對於這位陪伴他走過塞內塞外、大江南北的紅顏知己悲 痛萬分。故而大均在哀悼華姜的作品中,努力的建立華姜 志性高潔與忠孝兩全的形象。本文認為大均的哀悼,其實 是心中理想遺民形象的投射。雖說從公領域而言,以道德 ∗ 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生。 132 與忠孝加諸華姜,已經是遺民心中最高的完美典範;但從 個人情感來看,以隱逸與忠孝的牌坊標榜華姜,對大均心 中的傷痛、思念與愧疚並無法消解。所以大均〈哭華姜〉 百首中,才多次不自覺放聲哭嚎與情緒,發出「英雄自古 原無主,不殉佳人欲殉誰」的悲吼。這是最原初、最純真、 不經道德薰染的愛情本貌。 關鍵字:屈大均、明遺民、哭華姜、自我建構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33 一、前言 屈大均(1630-1696)十八歲師從嶺表三忠之一的陳邦彥 (1608-1647)起兵,該役中大均獨當一隊。邦彥就義後,大均 禮函昰(1608-1685)為僧。順治十四年(1657)以訪函可 (1612-1660) 於遼東為名,第一次出嶺,就在這段時間內,鄭 成功水師圍南京失利,而永曆帝也奔走緬甸、被俘遇害,復明 的希望更加渺茫。之後大均返番禺、復儒冠,娶仙嶺鄉劉氏為 妻,惟劉氏不落家1,大均和她等於只是名義上的夫妻。所以大 均正式有名有份的妻子,是康熙四年(1665)第二次出嶺、儒 服北游秦晉,所迎娶的楡林忠義王壯猷之女王氏,即「華姜」。 大均於康熙五年(1666)在代州娶華姜之後,又在秦晉一帶活 動將近兩年,直到康熙七年(1668)始攜華姜北出雁門關、走 京師、過江南,返回番禺故里,此時為康熙八年八月(1669)。 只是華姜在次年正月二十七日(1670),就因小產病逝。大均哀 慟之下,作〈哀內子王華姜〉十三首、〈哭華姜〉百首等詩詞銘 耒。更邀知己朋友同為哀華姜詩文,編成《悼儷集》。此後每逢 華姜冥誕,或者其他任妻妾或子女過世,大均幾乎都想起華姜。 大均一生所娶妻妾共九人,2華姜之所以深受屈大均眷戀, 當不只是首任妻子之故。本文將藉由爬梳大均西北之游的這段 華姜情緣,與分析大均哭悼華姜的詩作,尋繹華姜所以深受屈 大均眷戀的原因,並以此呈顯屈大均生命史的一個側面。 1 「不落家」習俗為廣州地區獨身女子的假婚形式,清代與民國期間多見於珠江三角 洲一帶。參見葉春生、施愛東主編,《廣東民俗大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2005 年),頁 118。 2 分別是仙嶺鄉劉氏、楡林王華姜、東筦黎綠眉,此三人為妻。梁文姞、陳媵(原華 姜侍妾)、劉武姞、丘辟寒、陸墨西、石香東,此六人為妾、共計九人。參見汪宗 衍,《屈大均年譜》,收於屈大均著,歐初、王貴忱標點,《屈大均全集》(北京:人 民文學,1996 年),頁 1898-1899。以下簡稱《汪譜》。 134 二、游西嶽、悼楡林,娶華姜: 屈大均建立在秦晉遺民間的身分認同 本節主要的時空背景是屈大均的西北之游(1665-1669)。 但是屈大均西北之行所從事與交游甚為龐雜,本節無法一一詳 述,只突顯與娶華姜意義相關的資料。 屈大均奔走於西北,除了復明運動的緣故,更兼《皇明四 朝成仁錄》的編纂企圖。而大均作為一個外地旅人,融入當地 士子內心深處最快的方式,是藉由詠史進入地方的生命歷程, 或者通過懷古感受的地理風貌,而詩詞篇章的優劣與論史的觀 點獨到和契合,正可作為地方士子對外來旅人的認同與否。本 節將以〈華岳百韻〉與屈大均悼楡林忠烈此一主題為對象,探 討屈大均如何藉由懷古與詠史的主題,進入秦晉遺民的心理, 並以此而娶得華姜的相關過程。 (一)游華山:建國關中的想像 屈大均於康熙五年二月在陜西涇陽,認識「關中三友」之 王弘撰(1622-1702),他邀大均作太華之遊。三月八日,弘撰 命子宜輔為導上太華。3大均遂作長詩〈華岳百韻〉、游記〈登 華〉等相關詩文。 綜觀〈華岳百韻〉,大均先以五經比五嶽,而以華山比諸《春 秋》嚴而近殺的特徵。4從經書正典的位置切入,已把地理景觀 納入人文的道統體系中,這是大均寫作策略的第一步。接著, 在描述形勢危聳與艱險攀爬之經歷後筆鋒一轉,哀悼崇禎之殉 3 《汪譜》,頁 1898-1899。 4 屈大均,〈登華記〉,收於《屈大均全集》,頁 304-310。本文引用屈大均文章,率以 此為本。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35 國,有句曰:「遺璧傳龍死,搴蘋悼國殤」、「禾黍哀何及,干戈 命靡長」。把登華嶽與國仇家恨的遺民情感寫在一起,在同遊諸 人中泛起共鳴。 順勢,以想像之筆,寫洪武皇帝夢遊華山之事。本來前面 寫崇禎之死已經營到了相當哀悽的情緒,但是大均筆力一轉, 用開國皇帝朱元璋承接亡國的痛楚,振起詩中的意緒。他說:「昔 我高皇帝,興基邁古皇。齊心恭默後,飛夢削成傍。聖藻輝巖 岫,文思格昊蒼」。寫朱元璋夢遊華山,夢後而作〈游西嶽文〉 5的典故。 朱元璋這篇文章其實出於他的政治企圖。洪武皇帝建都南 京,相較於漢唐宋元等朝,可以說是重南輕北的措施,而關中 是古都長安所在,這裡的文人自然有文化歷史的驕傲與優越; 此外,華嶽封禪,從漢王朝以來就是朝代上應天德的象徵,朱 元璋利用「夢遊」的指涉,讓明朝亦有上應天德的象徵意味, 而這便可以收服北方士子,特別是秦晉一帶文人的心。 數百年後,身處明清之際的屈大均,運用這個典故,同樣 也是企圖拉攏秦晉遺民的感情。屈大均甚至寫「蓐收迎羽葆, 白虎奏笙簧。社首遲封禪,華胥享樂康」,把朱元璋君臨此地的 想像之辭,擴大渲染。接著他又說:「戰陣存棋石,璣衡運算場」、 「坪前三輔小,溪底四州強,太白皆孫幹,岷峨是女墙」,表面 上描述華山景物與四周地貌的相對位置,但是在朱元璋皇帝夢 遊的前提之下,這一切都彷彿是閱兵、朝覲,以華山為中心而 君臨天下。詩筆至此,已非屈大均之登華山,而是明朝洪武皇 帝正在開國與建都,而所建都之處,不是南京,而是華山,是 關中。從朱元璋的夢遊典故切入,渲染到彷彿建都關中的氣象, 5 [明]朱元璋著、姚士觀、沈鈇編校,〈游西岳文〉,《明太祖文集》,收於《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第 1123 冊,頁 133。 136 不也正討好並撫慰秦晉關中一帶,在有明二百多年來,並非首 都的不平之鳴?這是屈大均他寫作策略的第三步。 最後,他才說出自己的目的。他把時空拉回明清之際的當 下,說「赤縣今淪沒,黃巾昨擾攘。鰲呿坤軸動,狐嘯盜兵倡」, 把自己眷戀舊朝、無所歸往的心情吐露出來,爭取秦晉遺民間 的同情、支援與認同。 所以大均把握住了這次登華的機會,把華山與明朝開國始 祖朱元璋做聯結,建構定都關中的想像,撫慰而且激勵了關中 遺民的心理。可以說該詩根本是把關中士子視為預設讀者而寫 的。這或許才是關中三友李因篤所以「見而驚服,即再拜定交, 謂今日始得一勁敵」6的重要緣故。 (二)悼榆林忠烈:對地方史同情的理解 如果說游華山是屈大均以想像中的建都論述,在秦晉遺民 中尋取認同,則悼榆林忠烈此一主題,乃是針對關隴百姓從明 初到清初之打拼血淚史的謳歌,也可以說是地方痛史的追記。 陜西西北一帶為河套地區,自明太祖驅逐蒙古人之後,就 在此駐兵屯田,建立防線,所以此地自明初開始即為邊防重鎮, 百姓嫺熟戰事,明朝也以民風士氣可用,屢次徵調,致使此地 多有忠烈之事。 崇禎十七年(1644),流寇李自成帥軍東征,在榆林遭到守 官軍民的頑強抵抗,死傷慘重,故李破城後即行屠戮。大均所 詠,主要就是這批守衛榆林、阻止流寇入京而壯烈犧牲的榆林 軍勇百姓。我們或許可以從〈八聲甘州‧榆林鎮悼諸忠烈〉7看 6 汪宗衍,《屈大均年譜》,頁 1990。 7 屈大均,〈八聲甘州‧榆林鎮悼諸忠烈〉,見屈大均著、陳永正箋校,《屈大均詩詞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37 大均如何表現對秦晉一帶地方血淚史的理解與同情: 大黃河、萬里捲沙來,沙高與城平。教紅城明月,白城積 雪,兩不分明。恨絕當年搜套,大舉事無成。長把秦時塞, 付與笳聲。 最好榆林雄鎮,似駱駝橫臥,人馬皆驚。 更家家飛將,生長有威名。為黃巾、全膏原野;與玉顏、 三萬血花腥。忠魂在,願君為厲,莫逐流螢。榆林鎮,流 寇號為駱駝城,馬見而畏。 前片先從壯闊的景色下筆,氣象萬鈞。從「恨絕當年搜套,大 舉事無成」二句可知,大均前面景色的書寫,針對成化年間的 搜套而發。 在明英宗成化年間,蒙古部落漸漸強大,不時進犯擄掠, 邊防安全出現漏洞,兵部遂有調遣大批軍隊驅逐蒙古部落之 議,即所謂「搜套」。搜套進行了三次,可惜都無功而返。大均 從地方史切入,指出「當年搜套」帶給地方上人馬疲蔽,卻又 無所成就的感傷與影響。 過片寫李自成屠戮榆林的慘事。這是最接近楡林鎮的歷 史,也是當時為士子百姓最難忘卻的傷痛記憶。所謂「最好榆 林雄鎮,似駱駝橫臥,人馬皆驚。更家家飛將,生長有威名」, 是秦晉百姓的驕傲,而「為黃巾、全膏原野;與玉顏、三萬血 花腥」是哀悼他們的忠義與血淚。最後,大均說「忠魂在,願 君為厲,莫逐流螢」,期許犧牲的烈士成為鬼雄,甚至厲鬼,繼 續保衛家國。整闋不但貼合楡林從明至清的人文歷史,而且將 大均雄直文風與北地慘烈的戰旅生活揉合在一起,是一闋相當 編年箋校》(廣州:中山大學,1999 年),頁 1259。本文引用屈大均詩詞,率以此 為本,故以下有所引用,僅注篇名、頁碼。 138 淒壯的詞作。同時詞作,尚有〈浪淘沙‧綏德秋望〉8、〈淒涼 犯,再悼榆林忠義〉9等,率皆動人肺腑之作,並明顯可感受大 均向榆林一地痛史的同理心情與反覆意。 大均因為〈華嶽百韻〉而受到秦晉遺民詩人大力推崇。最 圓滿的一個結果,就是李因篤為媒、陳上年為納幣,讓大均迎 娶楡林忠烈王壯猷之女為妻,這就是屈大均的第二任妻子,王 華姜。 娶華姜,雖可視為屈大均在西北遺民詩人群體間身分認同 的完成,但是華姜在大均的生命史中,卻不僅止於與西北遺民 交游的印記而已。對大均的生命歷程而言,華姜的加入,讓屈 大均英雄式的壯游旅途,首次增添了愛情與綺艷色彩。 三、華姜情緣 康熙五年(1666)秋冬之際,大均與華姜結褵於代州。康 熙七年秋,女阿雁出生,八月攜家自代州北行至昌平州,謁長 陵以下諸陵,遂入京。買舟直沽,至濟寧,乃捨舟而陸,渡江 止秦淮。康熙九年八月,大均與華姜在抵番禺後,華姜旋即於 康熙十年(1671)的正月二十七日因小產病逝。10 華姜死後,屈大均所作哀悼華姜詩詞文誄甚夥,甚至邀當 時名士同為哀悼文辭,次年編成《悼儷集》一冊,焚於華姜墓 前。從這些文詞與儀式,我們可以感受到大均對華姜的情感表 現,在華姜死後到達最高峰。 8 〈浪淘沙‧綏德秋望〉,頁 1258。 9 〈淒涼犯,再悼榆林忠義〉,頁 1259。 10 《汪譜》,頁 1916。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39 所以,本節探述的「華姜情緣」,將側重在屈大均對華姜的 情感與其心中的華姜形象,以〈哭華姜〉11百首為論述文本, 探討屈大均在哀悼與追憶中,塑造的華姜形象。 (一)戀人絮語的形式:以七言絕句作為哭華姜的載體 就詩體而言,〈哭華姜〉為七言絕句。〈哭華姜〉百首,較 少鍛鍊意象,情感直接噴薄而出,頗有口號體的感覺。然而, 為什麼屈大均會選擇以七絕形式,作為情感上「哭華姜」的載 體?筆者認為,其中有著屈氏夫妻所共同築就的情感象徵結構。 屈大均娶華姜時所賦贈內諸詩中,十之八九,都是七絕。 例如〈從塞上偕內子南還賦贈〉12、〈示榆林君〉13等,都是七 絕的形式。而其他〈人日秦淮上值孟王辰賦贈〉14、〈述婚〉15是 五言的形式。從詩體上說,五言凝重但易板滯,七言雖靈動, 但時而失諸油滑。選擇七絕作詩固然常常是屈大均以氣為主 導、縱氣逞才的明顯表徵,然而選擇五言與七言在屈大均的贈 內詩作中,卻有明顯基調上的差異。譬如五言律詩:「接輿既高 潔,妻子亦冰清。白首堪偕隱,青山不用名」16或者:「天使朱 絃續,人憐蕙草蘇。鹿車歸故里,魚膾奉慈姑」,17皆自述個人 情志與忠義孝養之事。將此五律與大均七絕的贈內諸詩對比來 看,則五律作品,沒有一個預設的訴說對象,都是詩人胸襟的 11 屈大均,〈哭華姜〉百首,收於屈大均著,陳永正箋釋,《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 頁 333-339。以其多達百首之故,兼為本文核心文獻,引用頻仍,是以隨注詩題順 序於引用詩詩末。 12 〈從塞上偕內子南還賦贈〉三十七首,頁 304-306。 13 〈示榆林君〉,頁 290-291。 14 〈人日秦淮上值孟王辰賦贈〉,頁 295。 15 〈述婚〉,頁 226。 16 〈贈內〉,頁 256。 17 〈述婚〉四首其二,頁 226。 140 自我抒發,不像大均的贈內七絕中,彷彿有一個近在眼前、栩 栩如生的說話對象。譬如大均在〈示榆林君〉18中寫道: 而姑昨自越王臺,遠寄珊瑚筆格來。寫就玉臺新詠未,蘭 花欲向腕邊開。 「而姑」為當時的口語,就是「妳婆婆」的意思,以家常的白 話口語起頭,用「珊瑚筆格」、「玉臺新詠」、「蘭花欲開」等意 象,表達新婚夫妻親暱甜蜜的生活。而最重要的是,這首詩順 口而出,即物寫事,讀來彷彿只是大均對華姜說的一段話,卻 能從珊瑚筆格聯想到玉臺新詠,其實也是夫妻間的情話的比 喻。這便是屈大均與華姜獨處時的說話模式。再如〈湖口舟中 口號贈內〉19四首其中二首: 湖水合將江水流,與卿日日乘輕舟。相憐一片鴛鴦水, 白浪如山亦不愁。湖口江湖合流,一清一濁,名鴛鴦水。 (其二) 江之水濁湖水清,我如江水湖如卿。可憐江水將湖水,清 濁同流無限情。(其三) 前面一首可知大均與華姜連日乘輕舟,而華姜北人,不熟水性, 而有恐懼,但惟情感深厚,信任丈夫,是以華姜能夠「白浪如 山亦不愁」。第二首屈大均比喻夫妻二人的結褵,彷彿江水與湖 水在湖口同流,一方面是南北兩人結褵的比喻,一方面也是小 倆口間逗戲的情語。再如前引〈從塞上偕內子南還賦贈〉說「元 亮繇來愛弱女,慰情亦與五男同」(其三十二)、「歸去炎州有翡 翠,為卿多作寶釵來」(其三十三),前聯為華姜所生女兒而發。 屈大均知道,華姜面臨帶著女兒而非兒子進入婆家,在傳統傳 18 〈示榆林君〉,頁 256。 19 〈湖口舟中口號贈內〉,頁 307。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41 宗接代的觀念中,必然甚不自安,於是大均立即表態,愛女兒 如同兒子,以撫慰華姜不安的心情。第二首為華姜生日,寫廣 州出產翡翠,可為華姜製作飾品,轉移華姜的注意力,以撫慰 她忐忑不安的心緒。這組七絕詩共三十七首,寫在離南京附近, 細讀大均此組詩,安慰與疼惜之情,溢於言表。 由上述的爬梳可知,屈大均贈內詩採用的七絕體式,包含 了大均對華姜款款訴說、安慰、鼓勵、稱讚、照顧的語氣與態 度,同時也蘊藏夫妻間親膩挑逗的情愫。可以說,七絕在他們 夫妻間,是兩人獨屬的對話型式。 此外,華姜雖然能騎射、善烹飪、長於針線,卻對自己不 懂詩感到相當遺憾,大均深知華姜心中的虧憾與學詩的強烈意 願20,故而以較簡單又較流麗的七絕形式跟她說話,這其實一 方面顧慮到華姜的詩學程度,同時也滿足了華姜想學詩、讀詩 的渴切心理。可以說,屈大均在這個旅途中,扮演了閨塾師的 角色。 大均對華姜如此溫慰有加,深情款款,卻沒想到不足一年 之後華姜即以小產病逝。大均哀慟之下,作成七言絕句〈哭華 姜〉百首。也許七絕百首並不難作,大均此百首詩也並非每首 都為佳構,不過七絕形式在屈氏夫婦間的特殊意義,才是研讀 大均悼華姜詩詞中,所不容忽略的要素。 (二)遺民志節:游仙、偕隱、避秦 屈大均的妻子王華姜,為榆林忠義王壯猷之女,而「華姜」 20 屈大均,〈哀華姜詩百首跋〉曾說:「汝生時吾有贈內二章,……汝愛其婉麗多風, 情溫以則,有古詩人之遺意,熟而誦之曰:他日學成,當一一酬汝也」,可見華姜 不能詩與心中強烈的學詩願望。見《屈大均全集》,頁 173。 142 二字,乃屈大均的命名。何以字之「華姜」?屈大均自有詩21 解釋: 何以字卿曰華姜,明星玉女共翱翔。華夫相對三峰上,一 片琴聲瀑布長(其二十七) 大均以〈華嶽百韻〉得娶華姜。他曾在游華山的時候對北斗峰的 古丈夫洞與毛女洞甚為愛賞,有隱居在此之意,與之同遊的王弘 嘉因此而書「古丈夫洞草堂」六字以贈、王弘撰贈以序、王宜輔 贈以詩22,與王氏結褵,大均得以完成心中企圖模仿古丈夫、毛 女偕隱華山的願望。他在〈古丈夫草堂歌‧序〉中指出: 且是洞又曾為古丈夫、毛女所栖,秦之賢者,以始皇滅二 周之故,遁入西嶽。而毛女玉姜,為秦宮人,亦以秦無道, 負琴而入西嶽,與古丈夫服松葉、飲泉以老。吾之所遭, 庶幾古丈夫之時。而吾妻,秦女也,亦慕高隱。……且吾 昔者為西嶽詩百韻,秦人李天生見而悅焉,持以為蹇修, 吾故得吾妻。夫以西嶽得妻,今以妻還西嶽,西嶽之大有 造於予,安可忘哉!於是予更字曰華夫,而吾妻曰華姜。 草堂既成,華夫種古丈夫之松柏,華姜彈毛女之琴,人望 之咸以為仙。……23 詩序詳記字王氏為華姜,就是要藉由與華姜的結褵與偕隱,把 自己納入隱居避秦那種古今相互指涉的體系當中,所以「華姜」 二字,前字取於華山,後字取於毛女玉姜。 然而,華姜從未與大均隱居該洞。24華姜跟隨大均回嶺南, 21 〈從塞上偕內子南還賦贈〉三十七首,頁 304-308。 22 屈大均,〈宗周遊記〉,《屈大均全集》,頁 4-17。 23 屈大均,〈古丈夫草堂洞歌〉,《屈大均全集》,頁 237-238。 24 依陳永正之說:「大均夫婦實未嘗同隱西嶽」,見其〈古丈夫洞草堂歌〉之箋語,頁 238。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43 且不久即因小產病逝。從現實的意義上來說,大均夫婦返回嶺 南,基本上已不在古丈夫毛女偕隱的脈絡之中了,反而是從游 仙隱居回歸倫理孝養的層面。但是,大均在哀悼〈哭華姜〉百 首中,又重新發展這一個隱居華山以避秦禍的象徵體系。 首先,他說:「明星玉女羨乘龍,白帝為媒得彼穠。一自毛 女丈夫合,華山今有丈人峰」(其六),追憶當時結婚的景況, 接著感嘆華姜之死,捨己而去,又說:「卿卿自是將軍女,不合 身隨野鶴飛」(其二十二),但是不隨野鶴飛的華姜,其精神魂 魄最終飛往何方呢? 屈大均一連串傷悼的詩篇都從華姜獨飛的想像出發,把死 後的華姜神仙化,他說: 明月舒光乍上枝,夢殘空使楚王悲。無情最是巫山女,暮 雨朝雲只片時。(其三十五) 紅顏自古命如塵,早返蓬山做上真。不見棺中雙彩履,那 知鈎弋是仙人。(其三十八) 研淚為書告佛陀,才多不懺懺情多。生天莫使為天女,八 月休教作月娥。(其九十六) 用巫山女、鈎弋、天女、月娥等與神女相關的傳說與典故,塑 造華姜的神化形象。平心而論,寄願殤者成仙為佛,本來是哀 逝者消解痛苦的常見心理;然而,屈大均將華姜之死與神仙情 節揉合,其實遠紹當時在西北所建構的古丈夫毛女偕隱華山的 形象。華姜命名初始,大均本就有偕隱華山的念頭,只是顧慮 到高堂老母而返回番禺。此時重新回憶,並把華姜神化,像是 大均藉由對那段時光想像性的接續,把偕隱西山的承諾在詩中 實踐:大均以想像之筆,描繪了飛抵西山的神女華姜,其實也 是大均在殘酷的死別中,建構出的偕隱想像。 144 而且,因為華姜的死去,大均得以盡情想像華姜的魂魄不 受地理侷限,北游華山,登北斗峰,回到原本隱居的毛女洞。 華姜之死,讓屈大均擺落了地處嶺南的想像侷限,開了一條可 以馳騁游仙思想的門徑,盡情的追憶、傷悼、想像、摹寫,把 從命名伊始就蘊藏游仙隱逸之意的王華姜,變成了神話中遨遊 在明星玉女峰之下的玉姜。 此外,在大均的追念中,也包含了對華姜身體的想像、追憶: 狼藉朱釵與翠鈿,紅埃更滿夜飛蟬。光浮玉臂猶餘淚,香 冷金爐似有煙。(其九十五) 自折宜男與侍兒,苔痕猶有小香綦。殷勤拂去飛花片,想 像凌波冉冉時。(其九十八) 游仙題材從唐代以來就帶有的情色想像,大均以神女形象,賦 予妻子王華姜。而在夫妻關係的前提下,詩中的眷戀、纏綿與 深情超越了神女在歷代文本中的情色意味。 不過,被想像之筆神化了的華姜,也還是大均的妻子,故 而屈大均進一步想像成仙的華姜,如何在徘徊猶疑在羅浮山於 華山之間,眷戀不忍或去的心理: 麻姑怪爾戀人間,雲母丹成去不還。尋遍羅浮峰四百,峰 峰煙翠似雙鬟。(其五十一) 在這首詩中,華姜除了被大均追憶成倏乎來去的神女之外,也 想像了華姜魂魄徘徊不忍去的形象。大均也希望神女華姜,能 夠一直伴隨在身邊,不要離去: 終日焚香禮彩雲,雲中不見舊仙君。畫圖懸在梅花洞,蛺 蝶無情亦上裙。(其五十三)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45 生時居爾珊瑚洲,為近麻姑二石樓。巫岫未開神女館,羅 浮先作淑人丘。(其五十四) 月明環佩莫躊躇,此地仙靈窟宅餘。太華休歸毛女洞,羅 浮且在鮑姑廬。(其五十六) 這些詩作固然是大均深情眷戀的表現,然而,透過華姜魂魄的 眷戀不忍或去,與大均悲痛挽留的癡語,我們或許可以說:成 仙的華姜與企圖避秦(反清)的大均,縱然生時不能偕隱,天 人兩隔後卻可以藉由游仙摹寫與感情牽絆,在傷悼的追憶中, 實踐了游仙偕隱的渴望。 無論生前死後,大均都一廂情願地將華姜塑造為神仙的形 象。神仙形象的華姜是自潔自高、色德兼備、不受拘束的,而 唯一能讓神女華姜駐足停留的,就是感情的羈絆。這便是〈哭 華姜〉百首中呈現的重要華姜面向之一:偕隱的渴望。 許多明遺民以首陽山作為隱居的象徵,而游仙想像大概就 是漫長隱居生活中,對自高與自苦志節的調適劑。熱情血性的 屈大均生性不甘寂寞,好不容易得到的姻緣轉瞬消逝,遂以悼 詩百篇,追念與想像華姜游仙的美好形象,補償內心深處不能 與華姜偕隱西山的悲哀與痛苦。 從另一個角度說,塑造華姜的神仙形象,不但是屈大均內 心深處對自己的期許與自戀,也是他遺民志節的寄託。然而, 屈大均對華姜形象塑造卻不僅止於此一面向,另外一個使大均 追憶與想像的重要面向,就是華姜隨自己萬里南返番禺的羈旅 經歷。而這段羇旅經歷,也可以視作華姜與大均真正的「偕隱」, 因為這段奔波,是他們兩人專屬的共同記憶,而這樣的行動力, 更可見得明遺民的辛勞與氣概。 146 (三)後死者的承擔:身世、羇旅、忠孝 大均念茲在茲的,是華姜乃榆林忠義之後的身分。因為大均 與其父祖兄弟並未在抗清中犧牲性命,唯一與反清戰事有所連結 的,就是乃師陳邦彥的就義,這段歷史,就讓師事邦彥的屈大均, 有了哀悼亡師的身分,同時也是一個合理復仇與反清的理由。然 而,娶了王華姜之後,屈大均就有了另一個責任,即為自己壯烈 犧牲的岳父與妻舅發言。這兩重身分讓企圖從事反清復明運動/ 論述的屈大均,更有著力的空間。此外,王壯猷之妻在城破當下 未以身殉,反而哺育華姜成人,如此選擇隱忍後死,在傳統中國 歷史的脈絡下,容易被視為企圖讓華姜選擇嫁與有能力寫下這段 痛史的才人,使丈夫兒子的英名流傳後世。 後死的心理與論述,普遍表現在明遺民之間。劫後餘生的 遺民,擔負了記載與追憶那段歷史的不可逃避之重責大任。大 均本人以著述《皇明四朝成仁錄》為己任,就是後死者對先殉 者的交代(或者也是後死者面對痛苦回憶的哀悼儀式)。大均甚 或華姜本人一定也意識到自己屬於後死者,有責任一擔挑起記 載歷史的義務。這也是大均在哀悼華姜中特別注目其妻家世身 分的緣故:他們夫妻二人同樣的宿命與性格,就在於呈顯出後 死者的堅強與執著。未以身殉的後死者不會被記載在那段歷史 中,然而通過秉史筆、書簡冊,擁有撰史身分的後死者彷彿也 參予了那段歷史。 後死者企圖藉由史筆或者賦詩詠懷自我表態與建構身 份,其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失落,恐怕只有同樣身為後死者的 遺民才能互為慰藉。王華姜與屈大均的結褵,就彷彿後死者 相濡以沫的取暖、同情與理解。這也是大均與華姜情感深厚 的基礎之一。所以屈大均才會記載華姜對己所言:「吾父忠, 兄孝,須夫子之文以傳」。此類華姜希冀書寫父兄殉義歷史的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47 願望,除了在屈大均的詩文中反覆出現,也見於在同時代遺 民追輓華姜的銘誄中,可見在遺民間,以後死者身分甘冒禁 忌的去記載那段史事,是多麼神聖與莊嚴的任務。華姜此一 願望,透過大均的史筆得以達成,可說華姜一生中宿命的後 死者身分與相伴而來的任務,在大均與諸遺民眼中,算是圓 滿達成了。所以大均哭悼華姜中,就以此事的完成,祭奠於 蕙草先萎的華姜靈前。 在〈哭華姜〉百首中,大均將華姜塑造成孝女的形象。首 先他從華姜的身世追憶、推崇,寫華姜父兄之壯烈就義與母親 的隱忍偷生: 將軍戰敗斬旌旗,身作長城控月氏。夜半鼓聲寒不起,可 憐江上棄孤兒。(其七) 而這樣的身分同時帶來的任務,就是撰史,故而華姜作為一個 孝女為父兄存史的願望,與該願望在大均筆下的完成: 情知粉黛久無心,國破家亡淚不禁。但使先臣千載見,賤 妾何妨一朝沉。(其三十六) 自古來卿與女休,壯年能報父兄仇。功成俱上列仙籍,嗟 爾今朝命不猶。(其七十六) 進一步說,華姜後死者任務的完成,也是盡孝的表現。這樣的 孝女形象是屈大均追憶華姜的核心主題之一。可以想見,在天 崩地解之下,君王異姓,能夠維持不變關係的就是有血緣的長 輩,這或許是遺民間所以特別重視孝道的緣故。大均書寫華姜 的孝順自然不能只顧娘家,更需旁及夫家;唯有如此,華姜忠 孝的形象在傳統脈絡中才能完整成立。 對於夫家,大均有一段生動的記載,他說: 148 予(大均)曰:「昔者古丈夫與毛女玉姜,當秦之亡,同 棲華嶽,予心甚慕之。今予更字華夫,而以華姜字子矣。」 華姜曰:「甚善,然夫子謂吾秦女必期終隱於秦耶?吾姑 老矣,方與而弟而妹僻處羅浮。羅浮亦仙靈窟宅也,何相 與歸乎?」戊申秋九月遂行。……。至京,欲少淹留,華 姜不可,於是買舟直沽,斧冰以行。……25 無論是否真的出於華姜的意願,大均筆下的華姜慨然捨棄同隱 華山、共築二人世界的甜蜜生活,轉而喻誨大均,所謂「羅浮 亦仙靈窟宅也」,幾乎有種溫言勸誘、儘快回家的口氣。是以華 姜萬里隨夫到番禺、侍奉翁姑。這是她一生最令人動容的言行 與事蹟。 從塞外到嶺南,旅程長達一年。他們從秋天北出雁門,在 隔年秋天抵達番禺,不但遍賞南北地貌人情,也感受四季了的 變換。這是大均幾番出嶺奔走的旅途上,第一次有紅粉知己相 伴,更兼華姜將門之後,能鞍馬騎射;可以想見,大均與華姜 並轡塞外的壯志與柔情,沿著他們北出雁門,而謁長陵以下京 師、過濟南、佇江南的旅途,直可構成一幅俠侶形象的長軸: 八月風高放角鷹,行行遊獵十三陵。隨夫北岳攀陰雪,抱 子桑乾履薄冰。(其十) 一鞭朝出紇真東,花頜嬌嘶萬里風。憶向閼氏營上過,蠻 姬爭進乳茶紅。(其十一) 九月雲中道路難,雪花如掌打征鞍。可憐生女方彌月,便 出蘭閨犯歲寒。(其十二) 娘子城邊憶打圍,鸞靴上馬疾如飛。兒夫不忍彎弓射,心 愛雙雙白兔肥。(其十三) 25 屈大均,〈繼室王氏孺人行略〉,《屈大均全集》,頁 114-5。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49 這些回憶場景為北地,季節為秋冬;表現的情境有出關、謁陵、 打獵、冒霜雪,生動地再現了屈氏夫妻在塞外羇旅的甘苦與甜 蜜。在江南,是另一種風貌的描寫,但同樣呈現二人世界的親 密與恩愛: 汝愛秦淮不忍唾,清波留取照妝妍。蘭葉舟過桃葉渡,憶 君乘月看燈船。(其十四) 小姑山過大姑來,白浪如山山欲摧。汝畏風波不敢涉,卻 思飛鞚白龍堆。(其十五) 大均的這段追憶,在忠孝的預設命題之下開展,所以這些風光 的呈現背後有歸田孝養高堂的幕帷在。在這樣的前提下,大均 對旅途中出雙入對的回憶就可以恣情摹寫了。所以我們看到從 北地景物到江南風光,大均與華姜雙雙對對,可以說是這是現 實生活中的游仙與偕隱。只是這對仙侶的座騎不是仙鶴,而是 韁馬舟船;遊賞的不是仙山仙境,而是塞內塞外、大江南北。 如果大均把死後的華姜魂魄塑造成神女的飄邈形象,則這段追 憶萬里奔波的過程,便是大均夫妻真正享受彷若仙侶生活的美 好時光了。 雖然回到番禺之後沒多久,華姜就因小產過世,但大均在 追念中,仍把華姜短短幾個月在番禺努力侍奉其母的成果與心 事表出: 顧家針線巧相同,酒饌全憑十指功。此日高堂因待客,猶 令截髮作雙鬉。(其二十八) 澳寒誰問老親衣,作膾今朝亦已希。憶得姜家新婦在,泉 中躍出鯉魚肥。(其二十九) 150 華姜欲藉大均手筆使父兄的忠義事蹟流芳後世的心事,與屈大 均出嶺壯游、企圖完成《皇明四朝成仁錄》之存忠存史的志業 不謀而合。而華姜萬里隨夫奔走的形象,與屈大均生命史中佔 有最濃厚色彩的那種南來北往、為復明運動籌謀聯絡的行動力 與生命力,可說配合的天衣無縫。此外,華姜身分為忠義之後、 華姜之名有避秦之喻,可以說華姜先天的家世、背景、名稱本 與大均所企圖從事的志業吻合,而後天的容貌、才德、性情, 又與大均的生命情調如此契合,此亦無怪乎大均所以痛華姜之 早逝,以至於聯章百首了。 在大均的哀悼中,華姜的高潔志趣與忠義孝養的形象於焉 完成。大均一生以布衣臣的遺民形象自期自許,而在〈哭華姜〉 百首中,他將才德兼備、盡忠克孝的形象賦予了華姜,簡直是 塑造了一個遺民之妻的完美範例。 學者川合康三在《中國的自傳文學》中舉陶淵明作〈五柳 先生傳〉為例,指出中國文學中的自傳體,善於創造一個「理 想的我」,有別於西方自傳體中的向內心挖掘醜惡慾望的懺悔模 式。26設若延伸這樣的思路,則深受古人批評的諛墓之作,其 實也不過是從自傳體轉變成他傳體,而呈現出「我心中理想的 墓主」的寫作基調。這樣的呈現,本來就參雜了撰者主觀價值 的判斷,甚至可以說是撰者自身理型的投射也不為過。這是在 史筆記實的批判傳統之下,諛墓類墓誌銘所另藏的意義。 持此以衡諸大均哀悼華姜諸作,則確乎有大均自況自喻的 形象於其中。所以,偕隱、才德、忠義、孝養、奔波,這些形 象不只屬於華姜,也可以說是大均一生中的自我要求與寫照。 大均哭華姜的同時,也是哀逝自己的四十歲前的人生經驗。 26 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1999 年),頁 56-69。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51 (四)在隱逸志節與忠孝形象之外,兼論華姜之死 上文已表過華姜在屈大均筆下的完美形象,或許我們也該 反問,真實的華姜是否如此單面向?面對異地與姑娣、貧窮與 勞苦,真如顏回不改其樂嗎?還有華姜母女去世之速,幾乎要 人措手不及,是以本小節將從屈大均哭華姜諸詩詞的「異聲」 中(異於前兩節隱逸與忠孝的腔調),探究華姜與屈大均的相處 情實,還有其嶺南生活。 從上文二節可知屈,大均藉由詠悼華姜的家世、姓名的隱 喻、與華姜的才德色藝,建立遺民之妻的形象,也等於是自己 理想遺民形象的建立。不過,屈大均書寫華姜形象以建立自己 的遺民身份,就某一意義言,其實是種物化女性的態度。誠然, 傳統中國文人本就把女人當作有價物品看待,所以屈大均悼華 姜詩詞中蘊藏的自我表白與建構,其實也是在「利用」華姜。 然而,過份從屈大均藉由秦晉遺民、王華姜之死建構自己 的身分認同此單一面向凝視大均之哀悼華姜,未免忽略了大均 對華姜的真情實感。況且大均作人為詩,向來任氣使才,往往 不假雕飾,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往往隨興之所致而發,堪稱 誠實真切的詩人。這些真切的作品,或許可供我們檢視華姜的 真實性格與在嶺南生活的側面。 無可諱言,華姜抵嶺南不久即病逝,水土不服是主因,不 過應該也有其他若隱若顯的家庭因素。而這個生活情境與大均 建構出富涵隱逸與忠孝形象的華姜,其差異何在?大均必然深 知華姜此生活情境乃其致死之因,浪漫多情的屈大均,又將如 何走出愛妻亡逝的愧疚心理與傷痛? 首先,何以華姜返抵番禺之後不到半年就小產病逝?而且 「自到炎方病不閑」,彷彿都處在生病的狀態,屈大均的詩詞中 有什麼線索可供勾稽? 152 這或許是一些不能坐實,但卻可以提供我們合理懷疑屈大 均家庭情境的線索。第一,屈大均的首任妻子仙嶺鄉劉氏「不 落家」,這代表了幾種可能:劉氏家裡貧窮,需要女兒待在家中 分擔農事;或者是屈大均家裡貧窮,弟妹眾多,太夫人難以伺 候等等;又或者是大均忽儒忽釋,時常外出的性格予劉氏不安 全的感受。總之,仙嶺鄉劉氏是大均返儒服之後的第一任妻子, 何以不願歸於屈家,不可否認屈家定然存在某些問題。 第二,大均攜華姜歸番禺的那年八月,就立即娶了侍妾梁文 姞。27這真是令人驚訝,大均攜華姜由北至南,所賦贈內諸詩, 情深款款,何以另結新歡如此之速?或受其母黃太夫人之命?無 論如何,新婦乍歸婆家,就得承受丈夫另結新歡且為家人認可之 事實,對年方二十四的華姜來說,不啻是一種殘酷的折磨。 第三,華姜為北地官將侯姓夫妻收養,視為己出,愛護非 常,從階級來說是貴族人家的千金。大均家貧,又未有功名, 由富轉貧,華姜能否承受?而南北差異,從溫濕氣候等到人文 語音之差異,華姜如何調適?大均曾經記載到: 吾母喜華姜之能來,舍西北高爽之居,而就東南暑濕。…… 既受家政,與仲娣婉婉聽從,事無大小必以請。雖秦、粵 語音間未盡通,然先意承志,輒能得吾母之歡心。……予 貧,常以其貴家子,朝夕拮据為苦,華姜顧甚安以適也。 獨是寓廬湫隘,無以為寢處之安。28 27 此依《汪譜》之繫年。若從大均文中考索,則娶梁文姞應在康熙七年,是時大均夫 婦未抵廣東,不可能有取妾之理,汪譜以此推斷娶梁文姞應在康熙八年。不過從東 南一地「嫁公雞」與收養「螟蛉子」的婚嫁習俗推敲,大均長年在外,死生未卜, 屈母很有可能作主幫大均立後嗣,則娶梁文姞在康熙八年,亦可成說。若如此,則 屈母在家庭中之居於主導意識的地位,甚為明顯。 28 屈大均,〈繼室王氏孺人行略〉,《屈大均全集》,頁 114-5。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53 大均一方面坦承語音不通、貧富差距、溽濕難耐以至於寢之難 安的客觀條件,一方面又掩飾華姜身處其中的難堪與痛苦。這 篇墓誌銘,其實有些掩飾的地方,我們可以對比屈大均的〈哀 內子王華姜〉十三首。這十三首五言古詩,作於〈哭華姜〉百 首之前,上文提及,大均五言較七絕莊重,故此十三首五古, 亦如一篇墓誌銘,依序道出華姜忠義身世、才德容貌、孝養慈 愛的事蹟,只是在倒數第二首突然有了變調,完全不像其他十 二首中規中矩的呈顯華姜美好的德性,他說: 我不忘大德,爾無思小怨。自爾入家門,飲食須相勸。始 渡臺關時,我情彌婉孌。我鄉日已近,汝鄉日以遠。好言 相安慰,不久還沙苑。當奉白頭姑,共隱華山巘。居貧愁 懣多,婢僕時驕蹇。恭敬豈無違,所恃卿良善。纖手所循 環,女圖日不卷。…… 其中「居貧愁懣多,婢僕時驕蹇。恭敬豈無違,所恃卿良善」。 簡直推翻了「常以其貴家子,朝夕拮据為苦,華姜顧甚安以 適也」的論述。而且大均說「我不忘大德,爾無思小怨。自 爾入家門,飲食須相勸」。所言「大德」,應該就是華姜萬里 南返番禺的孝養德行,而其中「小怨」指的是什麼?是什麼 樣的「小怨」讓大均在哀悼時,不得不自我辯解式的說給華 姜聽?然後為什麼華姜不吃不喝,需要相勸飲食?華姜是大 均實質上正門迎娶的妻子,何以婢僕能有驕蹇的行為,這代 表大均在屈家地位之不穩固,還是這些婢僕有屈母作靠山得 逞虎威?大均要華姜之靈勿思小怨,則華姜此怨,必早為大 均所心知肚明。 此外,詩中的「沙苑」在西北,是華姜故鄉的指稱,屈大均 的「好言相安慰,不久還沙苑」對比前文所引〈繼室王氏孺人行 略〉:「華姜曰:『甚善,然夫子謂吾秦女必期終隱於秦耶?吾姑 154 老矣,方與而弟而妹僻處羅浮。羅浮亦仙靈窟宅也,何相與歸 乎?』29」簡直是讓我們看清大均虛構了華姜主動歸粵的意願(當 然也可以說是大均美化了華姜的德性,以補償對華姜的虧欠心 理)。而從華姜一名年方二十初頭的女生心情而言,他的夫婿彷 彿是花言巧語的把她從西北一路玩賞遊歷的騙來廣東。 而且,我們不能忘卻在古代媒妁之言的觀念裡,大均與華 姜的婚嫁實際上是先斬後奏,更兼抱回家的孩子是女兒,無法 立嗣。種種不如意,華姜遂壓抑自己,迎合嶺南的生活環境與 人際關係: 萬里相攜廟見來,麻姑臺作望鄉臺。紅蕖結子心難遂,白 鵠銜雌口不開。(其六十) 本來要偕隱的麻姑臺成了望鄉臺,而心難遂、口不開,都是華 姜至死的委曲與傷憾。小產中風與延誤就醫是華姜的死因,只 是大均之父行醫活人無數,何以不傳家學,竟致病死,想家貧 無藥餌是主因,而華姜長期以來的精神壓力與打擊,更是造成 小產的兇手。 本文在前兩小節爬梳了大均努力為華姜塑造出來的才德容 貌與忠孝形象,或許這可以解釋成大均對華姜娶而不能善養的 補償心理,所以才用自己所認同讚許的價值觀加諸華姜,企圖 成就她孝婦的溫婉形象。然而,面對這些貧困哀傷的人事困挫、 缺憾與愧疚,我們亦需著意大均詩中深刻的情語與哀傷,或許 可以對比這兩首詩: 早識佳人命不長,殷勤花底作鴛鴦。三年不肯如泥醉,恐 致卿卿惱太常。(其五十九) 29 屈大均,〈繼室王氏孺人行略〉,《屈大均全集》,頁 114-5。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55 華姜本秦人,平生愛蘆酒。華山玉泉與醴泉,槐麯釀之嘗 在手。……自到嶺南蘆酒少,荔枝龍眼甜難嘗。……秦娥 一笑忘他鄉,粵客三杯通大道。夫婦歡娛曾幾時,一朝蕙 草先秋萎。中聖中賢我不忍,含哀久與杜康辭。先生憫念 黃泉下,蘆酒今朝奠一斝。……恍惚既醉朱顏酡,姍姍來 遲可奈何。……嶺南有荔枝龍眼酒。30 第一首為〈哭華姜〉百首之一,第二首是〈汪虞部以咂嘛酒惠 奠華姜賦謝〉。大均萬里壯游的詩俠本色,自能大飲。與夫婿的 形象相配,華姜亦自善飲,詩中「秦娥一笑忘他鄉,粵客三杯 通大道」生活的呈現了夫妻共同的快樂回憶。大均這兩首詩寫 在華姜死後,以前體貼妻子,不忍大醉,華姜病逝後,復不忍 獨飲,此時以北地之酒奠華姜,勾起那段塞外生活的甜蜜時光, 醉眼朦朧中,華姜的姍姍身影彷彿出現……華姜已逝,透過醉 酒彷彿能招喚那段記憶,但是又不忍心觸動那段回憶,況且妻 子溫柔叮嚀言猶在耳,又不願泥醉。惟是不醉無以盡情自慰亡 妻之慟,既醉而辜負妻子耳提面命的允諾,如此徘迴掙扎於清 醒與醉夢之間,可不謂大均之情深?況更有: 相尋日向暮林來,同穴無期更可哀。卿若見憐人寂寂,殷 勤一為把棺開。(其三十二) 不斷蓮枝不見絲,絲長無補斷蓮枝。他生願作田田葉,捧 爾芙蕖出水湄。(其八十八) 甚至大均的悲傷,甚至驚動其母與家人: 白日魂交翠帳低,家人難喚夢中啼。英雄氣為紅妝盡,況 復多才竇氏妻。(其七十一) 30 〈汪虞部以咂嘛酒惠奠華姜賦謝〉,頁 316。 156 哀蟬落葉滿高秋,銀燭隨風淚盡流。夢裡哭聲驚阿母,頻 令白髮抱深愁。(其二十四) 在這幾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孝順的屈大均已經悲痛到不知如 何是好,讓家人甚至白髮的母親在夜中因自己的哭聲驚醒,詩 作不再是「我豈兒女仁,所惜親煢獨」或者「同穴尚無期,我 留為慈母。殉爾一鳴琴,暫作黃泉友」的道學面孔,也無暇去 建構忠孝與隱逸的形象,直接哭出最真摯動人的悲歌: 啼到無聲血滿枝,杜鵑何似客心悲。英雄自古原無主,不 殉佳人欲殉誰。(其八十四) 從「卿若見憐人寂寂,殷勤一為把棺開」到「英雄自古原無主, 不殉佳人欲殉誰」,屈大均殉死的瘋狂情緒在〈哭華姜〉百首鋪 天蓋地的宣溢下,衍化成追隨華姜於九泉之下的悲慟意緒。這 也或可證明大均對華姜的深摯情感與虧欠心理。 而我們更應深論該詩末二句。大均能殉的君主永曆帝, 已死於康熙元年,或者是自縊於順治元年的崇禎帝,所以並 非「自古原無主」,而是現今之世「無主」。這是對新朝的否 定與舊朝的哀悼,彷彿是畫蘭不畫根那種自今之後無國土的 諷刺。不管是從西北遺民間的交游網絡、大均隱居避秦的身 分建構、後死者的責任承擔和相濡以沫、壯游江南塞外的雄 心壯志、兩全忠孝的矛盾與掙扎、不能善顧妻小的虧欠與咎 責來看,華姜在屈大均生命史的意義都無可取代。所以,在 天崩地解的價值體系中,得此知己、復又失去,是大均悲痛 傷心、欲以身殉的緣由。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157 四、結語 本文從大均第二次出嶺壯游西北展開討論,認為大均所以 得娶華姜,實為其遺民身分在西北詩人群中獲得認同所致。從 游西嶽的建都想像,悼榆林忠義對地方史的同情與致敬,大均 獲得李因篤、陳上年、王弘撰等關中遺民的友誼,也因此得以 娶榆林忠義之女王華姜為妻。 只是華姜隨夫從西北返抵廣東不久後,即因小產病逝,大 均對於這位陪伴他走過塞內塞外、大江南北的紅顏知己之死悲 痛萬分。故而大均在哀悼華姜的作品中,努力的建立華姜志性 高潔與忠孝兩全的形象,大均這樣的書寫,其實是心中理想遺 民形象的投射。雖說從公領域而言,以道德與忠孝加諸華姜, 已經是遺民心中最高的完美典範;但從個人情感來看,以隱逸 與忠孝的牌坊標榜華姜,對大均心中的傷痛、思念與愧疚並無 法消解。所以大均〈哭華姜〉百首中,才多次不自覺放聲的哭 嚎與情緒,發出「英雄自古原無主,不殉佳人欲殉誰」的悲吼。 這是最原初、最純真、不經道德薰染的愛情本貌。 明清之際動亂頻仍,大均自許「布衣臣」,效忠那個已經消 逝的王朝,這樣的選擇,犧牲的不只是個人前途,更是家人生 計。華姜作為一名忠義之後的女子,本已承受了戰爭傷痛,更 兼與大均南北奔波,伴隨著夫婿完成遺民的志業與節操,還有 地域文化的差異與調適,在大均詩中,我們除了感受大均在虧 欠與悲慟中,極力賦予華姜的忠孝情操與高隱志節,也無法忽 略華姜那些率真、堅忍與委屈的心事。 158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明﹞明太祖撰、姚士觀、沈鈇編校,《明太祖文集》,《景印文 淵閣四庫全書‧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第 1123 冊。 ﹝清﹞屈大均著,歐初、王貴忱標點,《屈大均全集》,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清﹞屈大均著、陳永正箋校,《屈大均詩詞編年箋校》,廣州: 中山大學,1999。 二、現代文獻 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葉春生、施愛東主編,《廣東民俗大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5。 屈大均的華姜情緣與自我建構
本文档为【屈大均的华姜情缘与自我建构 - 刘威志 清华中文学报第三期2009.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747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14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