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象牙的_天堂_和_理想_的地狱_论康拉德_黑暗的心_的道德主题

象牙的_天堂_和_理想_的地狱_论康拉德_黑暗的心_的道德主题

举报
开通vip

象牙的_天堂_和_理想_的地狱_论康拉德_黑暗的心_的道德主题 第 17 卷 第 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 2008 年 1 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07 14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1-0014-03 象牙的“天堂”和“理想”的地狱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的道德主题 严美红 胡 强 (湘潭大学...

象牙的_天堂_和_理想_的地狱_论康拉德_黑暗的心_的道德主题
第 17 卷 第 1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17 No.1 2008 年 1 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an. 2007 14 文章编号:1008-8717(2008)01-0014-03 象牙的“天堂”和“理想”的地狱 ——论康拉德《黑暗的心》的道德主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严美红 胡 强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约瑟夫·康拉德被西方评论家誉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重要作品《黑暗的心》历来 备受推崇。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黑暗的心》中主要人物库尔茨和马洛对于物质与道德的不同 态度,探讨物质利益和道德理想的关系这个重要主题。对物质“进步”的狂热追求会导致人性的堕落和道德的沦丧, 而只有坚持平等、博爱的理念,才可能实现道德救赎。 关键词: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物质;道德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 1857-1924)被西方 评论家誉为 20 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在西方现 代文学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重要作品《黑暗 的心》(Heart of Darkness, 1899)历来备受推崇。该书以 水手马洛的非洲探险之旅为线索,讲述了白人殖民者库 尔茨在黑暗丛林中堕落直至死亡的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这部作品写作 手法新颖、情节曲折、内涵丰富,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 受到评论界极大的关注。 关于这部小说的道德主题,中外学界已有过不少讨 论。众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故事中描述的道德现象,并从 各种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然而,对于物质利益与道德 理想的关系却少有专文论及。 在《黑暗的心》这部作品中,物质利益化身为洁白 无瑕的象牙,成为白人们顶礼膜拜的黑暗之神。他们中 间最“优秀”的人物即故事的主人公库尔茨。此人为象 牙抛妻弃母、远赴非洲,为象牙屠杀黑人、人性丧失, 为象牙疾病缠身、葬身他乡。对他而言,非洲丛林既是 象牙(物质)的“天堂”,又是 “理想”(道德)的地狱。 与“象牙”一样,“道德”一词在文中的复现率也 相当高,并且,二者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物质利益 与道德理想的关系如何?为何库尔茨深陷在黑暗丛林不 可自拔、最终落得葬身他乡的下场,而马洛则能保持清 醒,进而承担起道德发现和道德救赎的使命呢? 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库尔茨 与马洛的物质和道德观进行比较,分析作品中反映的物 质利益与道德理想的关系。“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 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现象,需要做出道德价值的判 断,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是文学作品自 身的要求。”[1]用文学伦理学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来探讨《黑暗的心》 中的道德现象,不仅可探知作者康拉德对于当时社会物 质进步与个人道德选择的看法,进而亦有助于思考这部 作品对当今社会的道德警示意义。 一 物质与道德的关系如何?换言之,来自物质“进步” 社会的人,其道德品质注定高尚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回到文本,从《黑暗的心》的社会背景谈起。 《黑暗的心》写于 1899 年。经过工业革命和海外 殖民贸易的推动,当时的西方社会在物质上进入了空前 繁荣的时代。此时,盲目乐观的“进步论”在欧洲大肆 流行。欧洲人不仅极力推崇物质进步,而且把物质丰富 与道德高尚相提并论。在《黑暗的心》中,很多细节说 明这样的观念是如何的“深入人心”。贸易公司的代理人 明明以赚钱为目的,却被认为是某种“圣徒”或“光明 使者”。[2] 而小说描述的马洛的非洲之行,不仅是深入黑非洲 腹地的航行,也可被看作一次道德发现之旅。马洛在对 本论文系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康拉德小说的伦理学研究”(项目编号:05B010)和湘潭大学英语语言 文学基金项目“康拉德小说接受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主持人:胡强。 收稿日期:2007-09-10 15 “进步事业”的歌颂浪潮中起程向非洲丛林进发。但是, 沿途亲眼所见的事实却让他震撼不已,彻底击溃了临行 前那些虚假的宣传在他心中所造成的假象。“光明的”非 洲大陆,在马洛眼里却是一幅阴森恐怖的景象:“村舍凋 敝,饿殍遍野,锁着铁链的奴工发出有节奏的铿锵声; 贫病交加的土人倒在路旁奄奄一息;伤痕累累的尸体上 还留着子弹窟窿。” [3]透过马洛的双眼,不难看出康拉 德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他“对种族剥削的强烈控诉”。[4] 越是深入非洲腹地,马洛对白人的道德的怀疑就越 加强烈。贸易公司的代理人之间明争暗斗,为了得到宝 贵的象牙无所不为;中心贸易站的经理疯狂地嫉妒库尔 兹的才能,生怕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为“欧洲的 董事会已经决定要提拔他了。”[2]所以,经理想方设法阻 挠马洛去见病危的库尔兹,巴不得他早日送命。在见识 了各种令人震惊的阴谋与斗争后,马洛彻底地领悟到: 在这些白人殖民者身上,根本毫无道德可言。 一方面,来自物质“进步”社会的白人唯利是图、 无“道”可传,那么,物质落后的“野蛮人”是否真正 需要西方文明的“改造”与“拯救”呢?透过马洛的眼 睛,我们可以看到文中许多细节对此作出了否定回答。 在马洛眼里,非洲土著同海岸边的浪头一样“自然 而真实”,望着他们使他感到“一种莫大的欣慰”。[2]与 众多食人生番同舟时,马洛也并未见他们如西方人传言 的一样,抓住白人饱餐一顿,即使他们正遭受“撕裂肝 肺的饥饿”。[2]汽船遭袭时,黑人舵手对他的忠诚和临死 前眼中的信赖更使马洛发现了“野蛮人”的可贵品质。 从以上三个细节描述中,我们洞悉了被西方白人抹 黑的非洲黑人的真实形象。在这些所谓“野蛮人”身上, 反而存在着白人自身缺乏的朴素、自然的道德力量。 由 此,作者向我们证明,来自物质进步社会的白人的道德 文明并不比非洲黑人高尚,不仅如此,他们甚至缺乏后 者的某些品质。正如有评论家所言:“二十世纪的各种道 德和政治革命使人们相信原始生活比我们的更好,或者 至少更加真实。”[5]当众多十九世纪末的欧洲人沉浸在对 物质“进步”的狂热崇拜中而不顾一切时,康拉德的这 部小说却已经向人们的道德优越感提出了挑战。《黑暗的 心》如同一剂良方,它似乎在警示人们,在拼力追求物 质利益的同时,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以警惕道德的 缺失。 二 在《黑暗的心》中,库尔茨的命运与物质利益和道 德理想密切相关。库尔茨来到非洲的目的是发财致富, 改变贫穷的命运。他在公司的重要地位也建立在掠夺象 牙的功劳上,因为他“一个人送进来的象牙等于所有其 他人加在一起的量”。[2]当他疾病缠身,濒临死亡时仍不 肯离开,也是为了夺取更多的象牙。 然而,在很多人眼里,他却是个传播文明道德的“圣 徒”。马洛在航行中不断听到库尔茨的故事。例如,有人 说他是“道德派”,是“怜悯、科学和进步的使者”。[2] 还有人说,他宣称“每个贸易站就像一座灯塔,在前进 的道路上指向更美好的事物,”“而且还是一个博爱、进 步和教化的中心”。[2] 明明一面大肆剥削、杀戮非洲黑人,掠夺本属于他 们的物质财富,另一面却宣扬以“博爱”和“怜悯”等 道德对其进行教化。库尔茨这自相矛盾的两面该如何解 释?康拉德在小说中并不急于揭示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而是让我们随 着马洛的意识去发现库尔茨的庐山真面目。原来,对道 德理想的宣扬只不过是为了掩饰罪恶的事实,给自己的 罪行包装一个“正确的动机”。与那些光会烧杀抢掠的其 他殖民者相比,库尔茨巧舌如簧的道德宣传正好顺应了 殖民主义的要求。这就是他身上的“真正有利可图的东 西”,[2]能使他的“才干”无限度地得到承认,从而让他 获得更多的财富与声名。 另一方面,在库尔茨内心深处,他不可能不明白自 己正从事着最为罪恶的“事业”。然而,他已深陷物欲泥 潭无法自拔,于是他选择赋予这个“事业”以某种高尚 的名义,来求得自己的心安理得。以下是马洛的一段评 价,“征服这片土地,主要是指从不同肤色或者鼻子比我 们稍塌一点的人那儿夺走它。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一 下,就会发现这种征服并不是什么漂亮的事。唯一能补 救这种遗憾的就是观念,以及对于这种观念无私的信仰、 为之牺牲的东西⋯⋯”[2]这段话恰到好处地解释了库尔 茨的心理。正如一个崇拜他的俄罗斯人所说,他“受的 苦难太多,他恨这所有一切,但不知怎的又摆脱不了”。 [2]库尔茨最终也没能摆脱这一切,因为他“想获取更多 象牙的欲望占了上风,压倒了物质欲较弱的抱负”。[2]只 有死亡来临,当这一切变得毫无意义时,他才幡然大悟, 发出“可怕啊!可怕啊!”的呼喊。在马洛看来,这正是 他“对自己的灵魂在这片土地上所经历的冒险作出了判 断”。[2] 库尔茨的最后呼喊不仅仅是个人道德丧失的悲歌, 还回应了当时物质社会中那些有识之士对道德良知的呼 唤。既然个人对于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会导致理想道德 的沦丧,那么,整个社会对物质利益的狂热追求会产生 什么样的恶果呢?弥漫于十九世纪的进步迷雾使无数人 身陷物欲的纠缠,此时,康拉德通过库尔茨的悲剧无疑 给当时的社会敲响了警钟。 三 在《黑暗的心》中,康拉德反复使用了佛教中的形 象来描述马洛。例如,讲故事前,他“脸颊深陷,脸色 发黄,背脊挺直,活像个苦行僧;两臂下垂,手心向外, 又像个菩萨”。[2]又如,讲故事时,他的姿势“像穿西装 16 讲经的菩萨,只是少座莲台而已”。[2]最后,故事结束时, 他“形象模糊、一声不响,那姿态活像一个打坐默想的 菩萨”。[2] 毋庸置疑,康拉德作出上述安排应是大有深意的。 菩萨和佛是慈悲与道德的化身,被尊为道德审判和道德 救赎的权威。而在此书中,康拉德屡次把马洛描述成这 样的形象,或许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小说中马洛讲述的 非洲之旅,即康拉德向读者展现的道德判断与道德救赎 之旅。 在故事中,马洛的身份是比利时一家贸易公司的汽 船船长,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与库尔茨等人一样,也是殖民者的一员。 那么,他身上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为何唯独他能承担道 德判断和道德救赎的使命呢?答案的关键就在于他拥有 着与众不同的物质观。 库尔茨们深入非洲的目的是在这个“天堂”里攫取 尽可能多的象牙,发财致富。而马洛的目的是去探险,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出来跑跑,看 看自己能做什么”,换言之,给自己一个“发现自己的机 会”。[2]与库尔茨等人不同,马洛的双眼不被物欲迷惑, 因此才能看到真实的世界:所谓象牙的“天堂”在马洛 眼中不仅是黑人的地狱,同样也是欲壑难填的白人的地 狱。 除了对物质利益的不同态度外,马洛与库尔茨们的 另一重要区别在于他对自己内心道德的坚守。在塑造马 洛的形象时,康拉德不仅以佛的形象描述他,而且赋予 他可贵的道德品质。 首先,他坚持“众生平等”。与恃强凌弱、尔虞我 诈的白人殖民者相反,马洛对被奴役的非洲人民寄予了 深切的同情。其次,马洛认为,人和人之间即使民族、 肤色不同,也存在兄弟手足之情。汽船遭袭时,黑人舵 手的死使马洛至今难忘。他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他被 击中时投向我的目光中所含有的那份亲密和深奥至今仍 留在我的记忆中——就像宣布一种在决定性时刻确定下 来的远亲关系。”[2]在《黑暗的心》故事发生的时代,马 洛心怀种族平等、博爱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应该说, 对马洛这个人物的塑造也体现了作者康拉德超越时代的 道德发现和道德判断能力。 但是,道德发现和道德救赎之间的距离远远不止一 步之遥。面对白人的狂热物欲,马洛保持清醒;面对他 们对另一个种族犯下的罪行,马洛选择痛斥;那么,面 对物欲侵蚀下整个白人群体的道德黑暗,他又该如何对 待?联系到《黑暗的心》发生的社会背景,不能否认马 洛的困惑也正是康拉德忧虑思考的问题所在。 库尔茨的临终呼喊使马洛对人性的黑暗感到彻底 绝望。然而,面对库尔茨的未婚妻对其道德理想的憧憬 与崇拜,他却不敢转述这句最后遗言。或许,在他的潜 意识中,他真正害怕的是,这个真相会埋没了整个人类 对未来的希望。 从以上细节,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康拉德对人性黑 暗的失望与对道德救赎之路的迷惘。可是,依靠谎言终 究无法实现道德救赎。或许在康拉德看来,只要人的内 心仍为狂热的物欲掌控,那么,道德理想将永远被埋藏 在黑暗的最深处。 但是,康拉德也并非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当周 围的人都纠缠在物欲的罗网中时,马洛可算是故事中的 清醒者,不可否认,他的存在本身就是黑暗中的一线光 明。当他最终吐露出库尔茨悔悟的最后呼喊时,黑暗也 许当时并未消逝。但是,对于正在重蹈库尔茨的覆辙, 或正要走上库尔茨的老路的人来说,这种呼喊的回声或 许可以稍稍减缓他们的步伐,甚至可能让他们缩回滑入 物欲泥潭的脚步。 在康拉德的创作生涯中,道德问题是一条贯穿始终 的主线,是康拉德自始至终叩问和探询的主题所在。他 的作品体现了对现代人类与社会深切的道德关怀。《黑暗 的心》通过库尔茨的堕落和马洛的坚守告诫世人警惕极 端的物质主义对道德理想的腐蚀,宣扬了人类平等、博 爱的理念,对每个时代的读者都有深刻的启示。英国文 学批评家 F. R. 利维斯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观点鲜 明地指明:小说的“伟大的传统”不仅是文学的传统, 也是道德意义上的传统。这或许就是康拉德被利维斯列 为“英国小说里堪称大家之人” [6]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参考文献: [1]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 究,2006,(2):9-17. [2]约瑟夫·康拉德. 黑暗的心[A].朱炯强.康拉德精选集 [C].章汝雯等译.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4, 51, 44, 81, 51, 59, 70, 118, 35, 101, 102, 34, 130, 65, 94. [3]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144. [4]CEDRIC WATTS. A Preface to Conrad[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2,127. [5]IAN WATT. Conrad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233. [6]F. R. LEAVIS. The Great Tradition[M]. London: Chatto&Windus,1948,9. 作者简介:严美红(1980-),女,湖南益阳人,湘潭大 学大学英语部教师,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胡强(1971-),男,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外国文学与翻译传播。
本文档为【象牙的_天堂_和_理想_的地狱_论康拉德_黑暗的心_的道德主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05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6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12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