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治学导论笔记

政治学导论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政治学导论笔记政治学导论 第1章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涵义。 简单的说,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应做如下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决定“谁得到什么”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做决定 3) 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输入 输出 反馈 关于政治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

政治学导论笔记
政治学导论 第1章 政治与政治学 1 政治的涵义。 简单的说,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对这一概念应做如下理解: 1) 社会需要进行资源分配 决定“谁得到什么” 2) 分配必须是权威性的 权威性分配是指,在大多数社会,由拥有权威和权力的政府机构去做决定 3) 权威性的分配是一个系统化过程 输入 输出 反馈 关于政治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政治就是运用权力的政府机构根据一套规则以决定谁得到好处及谁支付社会代价的系统化过程,其中团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政府之间充满着合作与冲突。 各种政治观: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前资本主义);治国之道(孔子、柏拉图);争夺权力(马基雅维利);政府的活动(韦伯)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政治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2 博弈 “博弈”指某些个人或组织做出相互有影响的决策。博弈论又叫对策论。行动者必须不断地考虑博弈中的其他方如何行动 1) 政治博弈的要素:局中人(参加者)、资源、对策策略(核心)、规则、结果 即局中人运用他们的资源,在一定规测范围内制定对策以达到他们的目标 局中人包括个人、团体和国家 博弈的核心就是策略的运用 2) 政治博弈的规则 宪法、法律、行政机关的决定、习惯与传统就是政治博弈的规测渊源 3) 政治博弈的类型 零和博弈:参加者一方所得为另一方所失。 非零和博弈:一方参加者的所得不恰好为另一方的所失,他们不再是完全敌对的,而且有可能一致认为博弈的某一结局比另一结局更佳。 积极的非零和博弈/消极的非零和博弈 3 政治的地位(作用) 1) 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 2) 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上层建筑核心的政治权力又决定着其他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建立以来的人类政治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线索:自由主义的英国模式;集权主义的德国模式;威权主义的韩国模式;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由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和经济制度构成的总体的制度环境决定了经济产权的基本形式即制度安排,而制度安排又决定了制度绩效 3) 政治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 4) 政治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即政治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如地位、名望、尊重、安全、金钱等,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 4 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 古典主义政治学与旧制度主义政治学 古典主义时期(古希腊-19世纪中叶)的政治学集中在欧洲,其典型特征是规范性活动,即强调道德、伦理和价值判断 直接传承古典主义政治学的旧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特征是: 1、 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统一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的合一性 2、 整体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 3、 制度中心主义和制度决定论。制度决定人的行为 2) 行为主义政治学和理性选择主义政治学 在后行为主义时期,国家又成为政治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当行为主义不能解释很多现实问题时,一些政治学者借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发展政治学,从而形成了理性选择主义。 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不关心整体性的制度和价值观,而是微观的个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个人偏好选择集假设。 3)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和新古典主义政治学 20世纪70-80年代 重新回归传统 发现制度 政治学重新发现了制度,形成了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个人偏好、路径依赖等变量构成的新制主义 将思想观念嵌入新制度主义,就能够将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发展成新古典主义政治学。新古典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是:制度中心论;政治科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性;研究方法上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统一性 5 政治学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制度变迁理论 2 当代政治学方法论 1)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征:行为主义关注的是政治活动者的行为(主要是个体行为),断然拒绝机构研究法;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强调“社会科学的统一”;主张“价值祛除value free”或“价值中立value neutral” 2) 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主义的核心要素都直接来自行为主义,方法论是个体主义,核心命题是“经济人”假设,即假设政策产品是政治人在利益驱使下经过理性的利益计算而形成的个体偏好选择集的互动结果。理性选择主义包括社会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 社会选择理论:所探求的是如何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整体的偏好,是集体理性问题,就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是否有明确偏好的问题,也就是民意的问题。阿罗的“一般可能性定理”试图证明,无论用什么加总方法将人们的偏好加在一起,矛盾总可能出现,因此难以形成稳定的多数和均衡政治态势。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一般性均衡即稳定的多数选择是不存在的,一个纯以偏好为引导的均衡难以寻得,但在某些制度限制下我们可以发现由结构所导引的均衡。从社会选择理论到新制度主义,代表了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社会选择理论破解了我们过往对一般性均衡的迷思,而新制度主义则让我们在限缩的范围内建立起一些部分均衡。 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论证集体行动的基本逻辑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集体中个体数量越多,个体所得收益就越小,所以集团中个体数量越大,离最优水平越远。因此成员数目多的集团的效率一般要低于成员数目少的集团。 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研究范围——经济市场/政治市场,政治市场分为三级:选票市场、政策供给市场、政策执行市场。方法论:个人主义。分析范式:经济人。政治行为中的个人是有利己心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个人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并不是没有限制的,这种限制就是宪法规则的约束。政治的基本任务就是提供宪法秩序,在宪法秩序范围内,给个人以充分的选择自由并保障他们捍卫这种自由。理论特色: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困难,与其说是市场的失败,不如说是制度的失败。不足: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的私利性导致政府行为的低效,但是忽视了在政治过程中公共精神对政府官员的激励作用。 3) 新制度主义 新制度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和理性选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知识渊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制度经济学。新制度主义的三大流派是历史制度主义、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而政治学上的新制度主义是指前两者。 历史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被认为产生于对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直接批判,因而其核心是重新强调制度变迁中国家、政府和其他组织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其核心特点是,强调制度的“关系特征”,关注既定的制度结构如何影响政治行为的互动,关注国家与社会的整体范围如何影响政治行动者决定其利益以及如何确定他们同其他政治行为者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路径依赖”强调的是结构和传统对政治行为的影响;传统越重,制度创新就越困难。方法论:归纳方法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虽然重视制度的作用,但是理性选择制度学派还是坚信行为者既有的偏好的力量,认为政治结果其实就是行为者策略性计算的结果。制度创新理论,即当人们认为创新在制度方面的收益大于因此而招致的成本时,新的制度就会出现;相反,人们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创新。理性选择制度学派的最佳用途是解释国家内部一个具体的组织的创设与运行问题,超出这个范畴,就力不从心。 第2章 政治权力 1 政治权力的基本涵义。 权力是影响他人政策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那些不服从政策的人受到损失。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理解:1、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 主要指国家)、权力客体(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及政治作用(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 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2、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3、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2 政治权力的主要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 强制性权力:强制性权利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但不得不去做。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信的,是实际存在的,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力。 2) 功利性权力: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利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3) 操纵性权力:操纵性权力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实行操纵性权利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 4) 人格性权力:人格性权利也叫影响力,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个人魅力、启示力。 5) 合法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和强制性权力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操纵性权力能导致合法化,合法化也有利于操纵性权力。 3 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和制度基础。 4 权力权威与合法性的关系。 合法性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其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统治、政府或政权怎样及能否在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运行。合法性体现一种价值判断。 如何实现合法性权力?主要是通过信仰体系和有限政府来实现。所谓信仰体系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根据。有限政府就是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任何政治势力不得超越于法律。 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权力是迫使人们服从的一种力量,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个人的权力还是国家的权力,其行使都是强制力为后盾,成本很高。权威就是对权力的一种资源的服从和支持。人们对权力安排的服从可能有被迫的成份,但是对权威的安排的服从则属于认同。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抵制权力是合法的,抵制权威则是不合法的。 如何将权力转化为权威?其中的关键是合法性问题。权威以合法性为基础,但并不意味着一个政权具有了合法性,就自然而然的拥有了权威。实现由合法性向权威的转化需要三个条件:1合法律性。指权力主体既要遵守有形的法律,又要遵守无形的规则。2合法性中的合利益性因素上升为执政者实际政绩的有效性。3合法性中的合道德性因素较多或完全在执政者身上体现。 第3章 政治文化 1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理解政治文化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2) 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3) 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 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 2 政治文化的内容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感情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的感情。政治感情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系统、政治统治活动或政治事件所具有的一种直观的评价。有极大的主观成分,反映选择偏好。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他们认为是正确和合理的准则、信条,或明确、或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政治价值观念和政治评价的心理过程两部分,其中政治评价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 3 政治文化的功能 1) 特定的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得以存在和维持的必要基础 2) 政治文化是影响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政治制度是指政治体系内各种结构之间相对稳定的政治关系,这是政治体系的核心部分。 3) 政治文化决定着政治体系中政治制度的实际运作状况 4) 政治文化制约着政治体系的变革和发展 4 作为新型政治文化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它们能够提高社会效率,提高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简单的说,社会资本是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中,成员之间普及信任的程度。 社会资本可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资本事实上是一种大家可以共享的公共物品,并起到一种担保品的作用,它减少了生活交往和市场经济中的制度费用。 社会资本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信任、规范和社会联系而形成的网络,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信任。 社会资本有四个主要特征: 1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2社会资本并非是天生的,需要创造和建构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增强和积累的倾向 4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不能由私人部门提供 第4章 意识形态 1 意识形态的概念 是一种认识世界的信仰体系,是某一团体对世界的认识,与个人、集体的行为有着密切联系,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以前定义)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意识形态是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2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 现实性: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占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都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或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社会成员之所以接受意识形态的教化,认同流行的意识形态,也是出于现实的目的。 2) 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 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意识形态的阶级功能所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 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2,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3,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4,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 依赖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6) 此外,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掩蔽性。 3 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变为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就开始了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意识形态的政治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与统治权的结合过程。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1维护政权的合法化,2推动大规模社会政治动员,3实现政权的转移。 极端的政治化也有致命弱点: 1意识形态的政治化使意识形态的其他功能削弱。 2意识形态的全面控制,造成了全社会公众思想的模式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3意识形态的斗争长期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逐渐形成一种封闭的体系,与社会存在的距离越来越大,不能很好的进行自我的更新创造,甚至沦为少数个人或集团的工具。 4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受到压制,形成全社会意识形态的中心-边缘结构 5造成人们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与厌恶,旧的政治社会化渠道和方式难以完成其功能,结果是社会公众认识的纷乱与信仰体系的涣散。 4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1) 保护团体内部团结和稳定性 2) 论证团体集体行动的合理性 3) 动员团体全体成员采取集体行动,以实现行动的规模经济 4) 约束团体成员的行为,减少“搭便车”现象的出现 意识形态能够修正个人行为,但约束力量不稳定 5) 规范团体之间的关系 5 意识形态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诺思) 1 意识形态的特征与经济增长 1)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对于该团体的集体福利的增长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经济增长或停滞出现时,伴随着不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1、每一种意识形态产生后,都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与客观条件相符走向不相符,从合理走向不合理。而且,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与现实相比具有强烈的滞后性。这样,随外在环境改变,意识形态肯定会成为集体行动的束缚,沦为一种保守力量。 2、现实社会并不是一个同质社会,内部存在着许多不同利益取向的团体,他们之间的意识形态也不相同,正是由于意识形态总体结构的这一特征,影响着团体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或停滞。 3) 促进经济增长的成功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全面性、灵活性、合理性、稳定性、包容性 2 意识形态变革的滞后性及其影响 1压制创新;2破坏正在变革团体存在的合法性;3造成团体成员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地进行;4助长“搭便车”现象的增加。 3 意识形态的变革方式(自我更新改良)与经济增长 1) 自上而下的变革。常常是在经济增长出现之前完成的或与经济增长相伴进行,因此,这种变革方式往往能够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的意识形态支持。 2) 自下而上的变革。常常是在经济增长开始之后发生的,实际上经济增长对旧的社会存在的触动引发的。 3) 上下互动变革方式。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中,这种方式往往能够适应和推动经济增长。是社会内部意识形态演进的常态,是意识形态内在自我调节机制作用的结果。 4) 中心---边缘方式。在一个僵化的主导意识形态统治下,那些处在控制边缘的地区由于其本身意识形态变革的及时,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增长。 一个社会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关键不是建立一套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官方意识形态,而是要大力挖掘社会的有效合理价值,建立起一套社会成员都自觉认同的认知体系和信仰体系,从而实现集体行动的协调与合作,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动力。 6 意识形态的基本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 二、民主社会主义 其基本的主张是将资本主义的优点与社会主义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克服二者的缺点,寻找一条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 3、 新自由主义 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继承了传统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观,但它把强调的重点放在保证个人实现自由权利的社会公正上。新自由主义尤其强调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对实现个人权利的极端重要性,主张国家的中立性,反对国家对社会和个人事务过多的干预,积极倡导公民社会的作用,竭力维护社会的多元主义价值。 4、 新保守主义 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在秉承保守主义经典价值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宪政秩序的重要性,倡导一种“宪政的民主”。一方面,新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对于维护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主张加强国家的权威;另一方面,它又竭力反对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 5、 社群主义 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社群主义强调国家、家庭和社区的价值,倡导爱国主义,与个人权利相比,强调公共利益优先,用公益政治学替代权利政治学是社群主义的根本主张。 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比较: 新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哲学基础 新个人主义 新集体主义 分析社会政治现象与政治制度的基本变量 自我和个人 社群 价值观 个人权利优先原则 集体权利优先原则 6、 民族主义 起源于18世纪欧洲,一般认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在政治上,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追求建立自己的国家的政治运动。是双刃剑,曾唤醒了被压迫民族要求解放和独立的意识,也引起过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优越主义及战争等罪恶。 第5章 政治社会化 1 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的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讲,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它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治体系通过各种途径,将体系内的主导政治意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扩散和传播,以使其成员接受某种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 从宏观的、抽象的意义上说,政治社会化主要是社会的政治意识积累、传播和延续的过程,是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 2 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 2) 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3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 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社会政治组织。 4 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1、 从社会成员个体的层面来看,政治社会化使他们获得了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所必需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和政治技能。 2、 从政治文化的层面来将,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维持、改变政治文化的重要手段。 3、 从政治体系的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影响体系正常维持与运转的关键因素。 第6章 国家 1 国家的起源 1) 国家神权说。国家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创造的,是神或上帝为了保护人类而创造的。 2) 国家社会共同体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一种自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及有益的团体。每一个国家都是一种团体,每一种团体都是为了某种的善而建立。作为最高的团体,并包括所有团体在内的国家或政治团体,其目的便在于最高的善。社会共同体说未能很好的把国家与其他社会团体区别开来。另一方面,社会共同体说的流行导致了现代西方政治学以“政治系统”、“政治体系”或“政治共同体”等概念取代国家概念。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新制度主义研究范式又带来了“国家的回归”。由社会契约理论导致的主权在民论,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 社会契约说。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人们慢慢的经过明示或默示的同意,订立一种契约,以建立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或政府。 4) 国家统治说。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政府的存在,政府是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机关。 2 国家与社会 国家是有组织的具有暴力潜能的一套制度装置。国家形成的过程充满着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博弈和互动,结果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1、 强社会弱国家型。中世纪封建制的欧洲。在某种意义上,早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的运动,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自发秩序。但是这种以自治传统为基础的强社会推动的国家成长的路线不具有复制性。 2、 强国家弱社会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德国、日本、俄国和中国的现代化可以归类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力量的运动,形成了很多后发展国家的强国家弱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 3、 强国家强社会型。无论是早发达国家还是后发达国家,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强国家强社会型的国家社会关系。这是一种相对均衡状态。 3 国家的本质 1) 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 a) 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b) 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 c) 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2) 国家权力的特征 a) 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强制性。 b) 国家权力具有主权性。国家的主权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意志 c) 国家权力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总之,国家的本质就是以暴力为后盾的阶级专政,是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秩序的机器。 4 民族国家的建构 1) 民族国家,是指权利和民族共同体的结合。民族国家就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国家概念。 2) 民族国家的要素:领土、人口、主权、政府 3) 民族国家建构的危机 认同性危机:一个国家内的民族、地区上的政治团体必须认为他们是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否则就会发生认同性危机。 合法性危机:合法性产生于民众的自愿服从,而民众的服从又来自民众利益的基本满足和表达利益要求的机会的实现。因此,能否满足民众的经济和政治需求,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 渗透性危机:渗透性是指国家有能力让其疆域内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服从其法令,否则就存在渗透性危机。 参与性危机:对于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来说,不能简单地对其公民说“君权神授”,民众只有参与了权力的分配过程,一个民族国家才算克服了参与性危机。 分配性危机:一个民族国家要稳定地发展,必须满足分配中的基本正义,即建立让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尊严得到满足的机制。一个国家因分配不公平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时,政治是不稳定的,民族国家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政治全球化的载体主要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国际组织,而其关注的议题主要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些强势国家已经形成了人权高于主权的对外政策,以人道主义危机为名而强制性的干预另一个国家,即所谓的“新干涉主义” 5 国家的目的 1) 国家的基本目的 安全。 安全是国家的首要目的。 如果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安全而对自己的同胞进行杀戮和大规模的迫害,这样的国家的存在就没有必要了。 安全导致不安全,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秩序。 作为共同体的为人接受的秩序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必须达成这样的共识,法律和秩序所带来的限制是人们更好的生存所不可或缺的;第二,仲裁者必须基于合法的程序产生并进行公正的裁决。秩序是国家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前提,因而也是国家的重大目的。 正义。 正义的本质是指一个国家应该满足个人和团体生存所应该得到的最基本的需求。正义既包括分配资源的方式,也包括分配资源的结果。方法是公平交易,结果是指承认所有的个人及团体能够平等的享有一些基本权利,并且在他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安全需要暴力,或暴力维护安全,秩序需要权利或权力守护秩序,正义需要权威或权威达成正义。 2) 国家目的的矛盾性 致力于民众的基本需求的满足,是任何国家的统治者的基本任务。统治者在实现基本的正义时,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和目的。而且,统治者的利益和需求与民众的利益和需求在有的时候是一致的,有的时候是矛盾的。这种目的的矛盾性和由此带来的冲突程度,决定了一个国家发展的快慢和国力的强弱。在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权机构与降低交易费用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体制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冲突。这种基本矛盾是使社会不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的根源。这种持久的冲突也是国家不稳定的根源。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政治统治地位的稳定,统治者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民众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基本需求。 3) 国家能力 国家能力指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而不是统指公共权威的能力,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意志。国家能力可概括为四种能力: 第一,汲取能力,指国家动员社会经济资源的能力。集中体现为国家财政汲取能力(最重要)。 第二,调控能力,指国家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第三,合法化能力,指国家运用政治符号在属民中制造政治共识,进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第四,强制能力,指国家运用暴力手段、机构、威胁等方式维护其统治地位的能力。 6 划分国家类型的方法和标准 1) 传统分类法主张对国家作“质”的区别,在形式上具有纯粹的、抽象的和单一化的特征,离现实国家有一定的距离。 2) 类型学大量使用定量方法,把国家的各种特征当作变量,认为这些特征往往为不同国家所共有,因此国家间的差距表现为各种变量的差别,同一国家在不同时间里也可能有不同的变量。 3)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类法。 7 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 奴隶国家。 2) 封建国家。 第一,从国家结构上看,如前所述,西方在中央政权与地方的关系方面实行的是分封割据制,是一种分权的社会;而中国实行的是中央集权,是一种专制主义的社会。 第二,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相对应,西方的权力结构呈现等级制,中国则实行官僚制。中国封建社会官僚制的特点是:它是由专职官吏 组成的政治权力结构,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管制的严密组织。 第三,在意识形态上,西方直接运用宗教统治,而中国则把政治思想宗法化。 3) 资产阶级国家。 自由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c后,具有垄断性,表现为垄断性财团的出现、垄断财团与政权的结合。 4) 社会主义国家。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之上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辅助于一定的爱国主义。 第二,在政党制度上,加强共产党领导,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第三,在政府体制上,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议行合一”制,党管干部、党管政府、党管议事制度。 第四,在经济制度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五,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国家居统帅地位,个人和团体拥有一定程度的空间。 8 以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标准的划分 1) 传统国家时代(包括城邦、封建国家、继嗣帝国、官僚帝国):阶级分化十分明显,并表现在城乡差别上,上层阶级居住在城市,下层阶级居住在乡村。 2) 绝对主义国家:首先,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自然边陲”被定为“疆界”,随之“主权”的观念出现了,国王变成国家主权的代理人和象征,法律成为全民性的规范,直接界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制裁制度。与此同时,军事技术的发展为暴利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军队内部行政管理手段高度发达并为控制社会提供可借用的体系。 3) 现代民族——国家:其推动力是行政力量、公民观和全球化,而主要的基础是物质资源的增长和行政力量的扩张。物质资源和行政力量的联系机制就是“工业化”。 9 以政治治理形式为标准的划分 1. 集权主义国家 1) 法西斯主义国家 第1, 在意识形态上实行一个主义,即极端的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权力不容许任何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的存在,为此存在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 第2, 在政党制度上实行一党制国家,即只有一个政党的存在; 第3, 在统治形式上实行秘密警察统治,即政治统治以秘密警察来维护,秘密警察有可能存在于国家机关和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第4,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政府垄断经济、文化和信息机构。 2) 威权主义国家 第1, 与威权主义的字面意思相反,政治权威较弱,因此鼓吹中央集权。传统权威已经崩溃,现在程序权威还没有牢固确立。由于缺乏权威,统治者较多地运用强制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权力更替往往带来动荡。 第2, 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人的工具。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 第3, 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第4, 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意识形态的先天不足使得权威主义政治缺乏认同,所以,权威主义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 2. 分权主义国家 第1, 意识形态上的多元主义,但其主流意识形态是洛克式的自由主义。与此相适应,传播机构是自主性的; 第2, 竞争性的政党政治,政党制度可能是一党居优制,可能是两党制,也可能是多党制,但是所有的政党均合法存在且可以公开的竞争政权; 第3, 定期的选举制度,但是金钱在选举中起重要作用; 第4, 代议制政府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衡原则。 虽然自由民主国家有其先天性的不足,比如金钱在政治中的分量,但其获得的合法性更持久。 10 国家形态(指一个国家在特定时期所形成的治理结构以及由此治理结构而产生的行为特征和治理绩效) 1) 失败国家。国家的基本目的是:国家安全、国内秩序、基本福利和社会正义。当一个国家不能提供前三项基本功能时,这样的国家就是失败国家。国家失败就是因为国家治理结构衰败和国内主权的丧失而导致的统治力下降甚至治理失效下的无政府状态或次无政府状态。 2) 依附性国家以及相关国家形态。“依附性国家—勾结型国家—俘获型国家”最有可能出现在市场经济的形成时期,或者说在市场经济形成时期国家的依附性可能最为突出。 3) 自主性国家。国家自主性取决于国家独立于社会经济统治阶级而实现其目标的能力。 11 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内政府间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就是国家权力如何按地理或区域来划分,其核心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按中央与地方的不同权力关系,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 1、 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指在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里,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 2、 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就是指由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若干成员国或成员洲构成的统一的国家。 12 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或国家机关主要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 1、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外的最高代表,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性的居于首脑地位。元首对于国家的作用有: 第1、 象征国家 第2、 代表国家 第3、 对内代表国家的统一。 2、 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当代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设有立法机关,其称谓有议院、上下议院、参议院、国民议会、人民代表大会等。 1. 立法机关的结构: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组织一般分为一院制和两院制。世界上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两院制,更多的国家实行一院制。目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 2. 立法机关的职权:资本主义国家议会的主要功能是立法、预算和监督政府。 3. 中国的立法机关:在中国,立法体制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机构上,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一院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主要有: 第1, 立法权 第2, 组织中央政府和其他最高国家机关的权力。 第3, 决定一切国家重大事务的权力。 第4, 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一系列制度构成,包括选举制度、代表制度、组成人员制度和委员会制度,等等。 3、 行政机关 4、 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指行使司法权的法院和检察院。 1. 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司法体系各不相同,法官和检察官的产生方式也有很大区别。他们的权力主要有独立审判权、违宪审查权以及在英美法系中政策制定权。 (1) 西方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了司法权的独立。 (2) 违宪审查权就是对违反宪法的法律、法令和各种法规,法院有否认或者撤销的权力。 (3) 司法机关还有制定政策的权力。 遵循的原则: (1) 司法权独立原则。 (2) 司法民主原则。 (3) 法律平等原则。 2. 中国的司法制度:我国司法审判的原则之一便是独立审判。我国法院和检察院的组成人员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而产生,他们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到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我国司法机关的主要职能是侦查和审判,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享有解释普通法律的权利,释宪权归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第7章 政府 1政府体制理论 · 政府是国家的组织要素或政治机器,是体现、达到国家目的和行使、表现、执行、解释国家意志的机关。 · 政府机构在广义上指中央和地方的全部立法、行政、司法和官僚机关。狭义上的政府机构仅指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官僚机关。 · 政府或政府机构主要包括:(1)国家权力机关,或称立法机关;(2)国家行政机关;(3)国家司法机关;(4)武装力量,主要指军队。 · 影响政府机构的区别和变化的因素:1国家的阶级本质不同;2国家职能的变化。 · 对当代政府机构的设立影响最大的学说是分权学说和“议行合一”原则。 2政府职权理论/政府行为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派 认为国家就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是一头难以控制的怪兽,因此应该尽量限制其作用的范围。政府的作用只应该限定在保护市场经济的范围内。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政府的作用的主张基本沿袭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是“守夜人”的观念,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 存在的问题:1只强调效率而忽视公平,带来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2市场会失灵。 福利经济学派 认为由于存在“市场失灵”,政府必须干预经济。政府的干预表现在:1提供公共物品;2保持宏观经济稳定;3减少经济的外部性;4限制垄断;5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6弥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位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是一种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学的研究。公共选择理论的主题与政治学是一样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是经济学的方法,向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行为假设是,人是一个自立的、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 3政府体制的类型 政府体制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什么形式组成其实现阶级统治权利的国家政权机关。 政府体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君主制与共和制 1. 君主制:君主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的政权组织形式,分为若干类型: (1) 专制君主制与等级君主制 (2) 立宪君主制。它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立宪君主制又可分为“二元制”和“议会制”两种 a. 二元制的特征之一是,君主是真正的权力中心,君主的权力虽然受到宪法和议会的限制,但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军主及接近君主的少数人手中。 b. 议会君主制是指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权力受到议会约束、君主为虚位元首而无实际权力的国家。 2. 共和制:共和制是国家代表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府体制或国家形式。 (1) 奴隶占有制共和国 (2) 资产阶级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实行限任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理想形式。资产阶级共和制又分为议会制、总统制和混合型的议会制—总统制三种 a. 议会制是指政府(内阁)由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并在法律上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又成为内阁制。 b. 总统制是指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机关独立于立法机关之外,政府不对议会负责的共和国制度。 (3) 无产阶级共和制。 中央政府 1总统制的中央政府。 行政权力集于总统一身,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又是国家行政机关首脑。作用:1最高立法者;2行政首脑;3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首脑。 2内阁制的中央政府。 主要特点是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相结合,立法与行政权力都集中在内阁手中。优点:1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2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3遇有紧急情况时,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缺点: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那么有力。 3混合型的中央政府:法国 4中国的中央政府 党政关系:共产党是决策机关,政府是执行机关。 共产党的决策机制是什么?归口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归口管理体制决定了无论是人民代表大会还是国务院,都要服从政治局的安排。 4官僚部门 官僚部门就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所属的行政体制或职能部门,官僚制又称“科层制”,主要指文官制度或公务员制度。 5官僚制 在政治学上,作为一种制度,官僚制是指所有大型组织中由受过训练的专职人员组成的行政管理机构。韦伯认为,官僚制的合理性在于它使行政受法规约束以及要求知识成为决策基础。韦伯认为官僚制的特征:1等级制;2非人格化;3延续性;4专业化。 6官员行为理论 1部门政治理论。 部门政治理论并不假定政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行为者,政府只是许多部分的总和,而各个部门均有自己的利益,因而政策过程就是各部门之间谈判和协商的漫长过程。部门政治的政治过程具有“渐进主义”的特征。政策过程具有耗时性。 2官员理论。 专门研究官员行为的理论即官员理论,官员理论的主要要素是官僚自主性、信息不对称和预算扩大化倾向。 官僚自主性,即行政机构和个人超越其法定的地位和职能,超越政治家的控制,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现象。官僚自主性既可能是由于行政对其部门利益追求的结果,也可能是政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必然性产物。为了追求部门利益,行政机构有预算最大化倾向,因为预算越大,机构也就越大,机构负责人的权力越大,其控制的资源也就越多。 由于天然的信息优势,作为信息代理人的行政机构就会去扩展其部门的权力和影响力。 7官僚的作用/行政机构的作用 在政治学上,行政机构属于政府机构范畴,行政机构讲的是最高行政当局即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统属的各部、局,就是政治学上所制成的官僚机构。 (1) 首要功能是执行中央政府的决策或政策倾向。同时,官员们也大大地影响着决策过程。一方面,中央政府在制定某个方面的政策时,少不了专业化官员的信息和参与。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大多是指导性的,只有当行政官员制定出法规条例,详细阐述政府的政策时,指导性的政策、法律才能有效地实施。 (2) 在整治过程中,官僚还是事实上的立法者。 (3) 官僚制的特征(等级制;非人格化;延续性;专业化)决定了官僚总是保守的。 8减轻官僚制的病症的方法: a. 使官僚机构和官僚处于控制之下,控制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 b. 议事机构的监督是从外部控制官僚就够的重要手段。 c. 在社会主义国家,对官僚主义现象上的上级控制力量是执政党的中央机构。 第8章 政党 政党即社会中一定阶级或阶层的活动分子,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有计划的组织起来的一种政治组织,社会承认它具有组织与扩张其主张的合法权利,它也积极介入到政治生活之中,为取得并维持政权,或影响政治权利的行使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1 政党的特征: 第1, 政党具有的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 第2, 政党一般都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一整套为实现这些目标而设计的政治纲领。 第3, 政党是一种制度化的组织,他有系统的组织机构和组织原则。 第4, 政党的存在受到法律的保护,具有合法性。 2 政党的类型 1. 按理念的本质和角色来划分,分为使命政党和掮客政党 · 使命政党是一个以吸引人们归依并信奉其理念为主要目的,而非以扩大选民支持而赢得公职选举为主要目标的政党。 · 掮客政党的目标是要尽可能多地推选出候选人,而且这些候选人要尽可能地代表许多不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理念。 2. 按集权的程度来划分,分为分权型政党与集权型政党两类。 3. 按政党对党员的控制能力来划分,分为强控制型政党与弱控制型政党。 4. 按团结性来划分,分为一致型政党和分散型政党两类。 政党团结性是指在政府机构中的党员奉行政党对主要政策议题的指示的程度。 3 无产阶级政党的特征 与其他阶级性质的政党相比,传统的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以下特征: 第1, 无产阶级政党以广大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2, 无产阶级政党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第3, 无产阶级政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还是工人阶级一切组织的最高形式。 4 政党的作用 在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是政治制度的主宰,是政治生活的绝对核心。共产党主要是通过党委制和党组制、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来领导政府的工作。 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作用主要有:1目标制定;2利益表达;3动员和社会化功能;4精英的形成与遴选。 5 政党所进行的政治活动主要有: 第1, 推举候选人。第二,竞选。第三,组织政府。第四,其他活动。 政党的适应性: 1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党内精英群体。 2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政党对监控环境的反馈机制的有效性。 3政党的适应性取决于环境本身的性质,尤其是来自国内与国际对于政治变革的支持、反对以及不同类型的诉求。 6 政党制度 所谓政党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和状态。 政党分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选民和公职人员平均分属于政党的数目。 7 多党制的特征/较分化的政党制度 在西欧国家中,政党如果赢得足够的选票和议会席位,就被称为主要政党,而实际上几乎没有一个政党能够赢得多数席位,所以内阁是由多数的政党联合所组成,而不是由一个多数党所组成。 1、 由联合政府来治理 2、 政府的不稳定不一定是因为政党制度较为分化或者是因为政府是联合政府 3、 在意大利、比利时和以色列等,政党体制较为分化,同时政治理念林立,社会严重分裂,但是,也不能把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到政党体制上。 8 两党制的特征/分化较少的政党体制 第1, 主要政党多位掮客政党 第2, 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3, 主要政党多为中庸政党。他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4, 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9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即为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通过政党进行政治活动的方式或状态。 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议会中不同的派别或联盟逐步发展,最后成为全国性的独立政党。 第二种情况,是在议会之外建立起来的政党。一般是由社会运动或利益集团发展而来的。 议会内起源的政党多为干部党,而议会外起源的政党多为民众党员资格党。 10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1) 两党制。两党制是指两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争夺职位,双方各有几乎相等的机会赢得足够的选民支持,以取得垄断性执政权的体制。 优点:1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2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能够有效的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的垄断行政权力3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 (2) 多党制。指两个以上的政党相互竞争,通常通过联合阵线组成政府的体制。 与两党制相比的缺点:1选民不能直接决定由谁来组织政府2具支配性地位的政党通常能获得远远超出它所得选票的影响力3纯粹的多党制是在鼓励意识形态竞争4常常导致政治不稳定 (3) 一党制。指只存在一个合法政党、或者其他政党虽然存在,但在法律上不允许它们与执政党竞争政权的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一般实行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 1一党制。苏联 2中国的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点:1允许一个以上的合法政党存在,允许他们参政议政2其它的合法政党以某种形式与共产党联合,在中国则为民主协商制度,这样就排除了政党之间的竞争。 第9章 利益集团 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组织化程度较高的互益组织,具有非盈利性和民间性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也就是通常说的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集团。 利益集团就是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 压力集团是指为实现某种特殊利益而对政府施加政治影响和压力的团体。当利益集团成为政治角色而企图影响公共决策和公共权力、使自己的特殊利益获得实现的时候,它就成为压力集团。 院外活动的本意一是指利益集团为了实现自己的特定要求,有意识的进行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二是指这种活动是由利益集团自己或其聘请的代理人进行的。今天,院外活动泛指对整个政府(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等部门)施加影响或压力的活动。 在政治学中,院外活动集团和压力集团、利益集团是含义一致的术语。 1 利益集团的分类 1. 根据组织规模将其划分为小
本文档为【政治学导论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9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8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3-05-12
浏览量: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