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_大学精神_大学文化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_大学精神_大学文化

举报
开通vip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_大学精神_大学文化 1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17 期) 程光泉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 值选择和发展方向,规范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 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 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 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_大学精神_大学文化
121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17 期) 程光泉 (北京师范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理念是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根本规定,它决定着大学的价 值选择和发展方向,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着大学精神、大学文化;而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也集中反映着对大学的 本质、功能与办学规律的理解和价值追求,体现大学理念的基本要求。三者紧密相联,从不同层 面揭示了“大学”这一社会存在所应有的基本内涵及其所应展现出的基本品格,并内在地规定了 大学发展的基本路向。 [ 关键词 ] 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B01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2 —0209(2010)01—0121—0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 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 是,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大学建 设和发展 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当前高等教育事 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 合的关 键时 期,回归 “应然”,从 哲学的视角对 一 般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作出反 思和追问,进而对大学发展的根本方向进行探求, 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理念 理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同类事物最完美最完 全的本 质,是 事物的共 性。与此 相应,大 学 理 念即 是对“大学”这一社会存在的最完美最完全的本质 和特性的规定,是其 本然或应然的状态,是大学之 所以为大学的共性和根本规定性,它指引和决定着 大 学的功能、定 位、价 值 选 择和发 展 方向,决 定 着 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特质,规约着大学文化的建 设与发展。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大学是人类教育事业发 展 到 一 定阶 段 而 产 生的与 小 学 相 对 应的 一 种 高 等 教育机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大学都有着悠 久的历史。 据 文 献 记 载,作为高等 教 育 机 构的“大 学”早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在两千年前即已在中国出现。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大 学 直 到 19 世 纪 末 才 在中国正 式出现,但 战国时 期 的“稷下学宫”,汉代的“太学”及后来的“国子学”、 “国子监”、宋代的“书院” 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与“教 人识文字、学洒、扫、应、对等日常事情为主”的“小学” 相对应的“以传授为人之道为根本”的高等学府— “大学”。这些古代大学的基本目的是传道、授业、 解惑、立 德,提 高学子的学 术 修 养和个 人 修 养,进 而 教 其明了人 之 为人的根 本 道 理。“大 学之 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标明了中国古代大 学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文学术的崇高价值和社会地 位,构成中国古代大学的鲜明特色,“传道、育人” 成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根本目的。 在西方,最早出现的“大学”(高等教育实体) 当 属 古 希 腊 的“ 学园”。公 元 前 387 年,哲 学 家 柏 拉图在雅典创办高等教育实体“学园”(Academy), 其基本职能就是传授知识、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 围 绕“ 善”的 理 念 对 哲 学、物 理 学、数 学、天 文 学 等 不同 领 域 展 开 研 究。追 求 哲 学 理 念 和 崇 高 价 值 成为这类学园的基本目的和精神。尽管东西方古代 高等教育实体在文化性格存在着差异,但是,传授 知识、研 究学问构成它们共同的内容,注重人文精 神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它们共同的追求。这些 古代的高等教育实体虽然和现代意义上的“大学” 2009—11—01 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 收稿日期 ] [ 作者简介 ] ①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济南:齐鲁书社 1992 年版,第 1 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1 2010-1-15 15:58:31 12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17 期) ①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东方杂志》,1917 年第 14 卷第 4 号。 存 有差 距,但 是,其 所 具 备的基 本功能、所 崇尚和 追求的目的和价值却为现代大学所继承,成为现代 大学理念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近 现 代 大 学 直 接 起 源于 12、13 世 纪的欧 洲中 世纪。在欧洲,“大学”一词的含义源于拉丁语“行 会”(universitus),指学 者 们为保 护自身利益而 形成 的学术行业团体。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波罗 那大学是最早产生的两所中古大学。中世纪大学以 传 授 知识、研 究 学问为主,以培 养 高贵的、有 教 养 的人为追求,基本上游离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外, 对 社 会的直 接 影响较 小。其内部实行学者自治,主 张多学科并存,主要培养神职、法律及医学人才。 中 世 纪 古 典 大 学的 大 学 理 念 随 着 科 学 革 命 和 工 业 革 命的 兴 起 而 逐 渐 被 超 越 和打 破。以 19 世 纪 洪堡主持创立的柏林大学的诞生为标志,大学开始 与 社 会 和 科 技 发 展 建 立 密 切 联 系 , 现 代 意 义 上的 大学正式出现。柏林大学改变了中世纪古典大学的 培养目标,把原来大学主要为国家培养官吏和神职 人 员转 变 成 为向学 生 传 授 科 学 知 识、进 行 科 学 研 究、提高国家学术水平的中心。洪堡明确提出了“育 人”“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推崇“学术自由”和“教 学与研究的统一”,强调大学不但要成为人才培养 的中心,还要成为科学研 究的中心。把 科学研 究作 为大 学的重 要功能,标志着“现 代大 学”的一 些 基 本价值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特征已经形成。 19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大学的兴起,使大学理念 发生了进一步的变革。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加州大学、 斯坦福大学等明确提出,大学要对社会开放,并对 社 会产生作用,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 会服 务。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大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 社会,教学、科研与直接的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大学从社会的边缘逐渐置身于社会的中心,在社会 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不仅是“研 究高深 学问”①的地 方,更 对 社 会的文 化 进 步和思 想创新有着巨大的示范和幅射作用。 20 世 纪 70 年 代 后,全 球 化 浪 潮 使 大 学 理 念 发 生进一步变化。新的大学理念提出,大学的成果是 人类的文明发展的结果,它的成果理应为全人类所 共享,所以,大学应成为一个人类文化交流的中心, 体现一种多元化的碰撞和冲击,从而为建设人类最 先进的文明作出贡献。 从大学的演变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大学理念 随时代的变化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过程。但 是,在对大学从古至今的历史考察中我们也可以看 出,在大学理 念的变化沿革中却有不变者 存在:育 人 启智、传 承 文 化、研 究 学问、推 进 文明、教 化 社 会是古今大学的共同追求,构成大学理念的基本内 涵和大学的基本职能。虽然每个大学都可以提出独 具 特 色的办学 理 念,但 是,作为大 学 之 一 般,作为 大 学 共 性的大 学 理 念 却 对 其 发 展 有 着 根 本的制约 和导向作用,并由此而决定了现代大学所应具有的 根本精神。 二、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蕴涵在大学理念之中,是人们投射到 大 学这种社 会 设置上的一种精神祈 望与价 值 建构, 是 大 学自身 存 在 和 发 展中积 淀 而 成的 具 有 独 特 气 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是大学发展的理 想、信 念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在精神层面上的 反映,是大学的灵魂和大学生命 力的源泉,是大学 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更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确 证 依 据。“大 学精神”的内涵可以通过 其 本质特 征 进一步展开 , 而对其本质特征的分析又可以深化对 “大 学 精 神”的理 解。从 一 般的意 义 上 来 讲,大 学 精神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科学和人文代表 了人类精神的两个基本方面。也构成了大学精神的 基本内容。科学精神是一种理性精神,是一种“求真” 的精神,其 追问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它 给予的是客观、求实和无私利的精神。大学是开展 科学研 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学、科 研 是大 学的基 本职能,“求真”是大 学精神的基 本 要 求。人文精神是以价值和伦理为核心的精神,是一 种“求善”的精神,它追问的是“应然”和“应当如 何”,它体 现了人 类文 化 创造的价 值和理 想 , 是 指 向人的主体生命层面的终极关怀,它给予的是强烈 的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永恒的道德精神和人 之为人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展开则是 : 对生命 及个 人独特价值的尊重、对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关怀、 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对群体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2 2010-1-15 15:58:31 123程光泉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等等。大学是“育人”的场所, 人的 全 面 发 展的 需 要 决 定了人 文 关 怀 在 大 学中重 要地位。 从实然层面来看,由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 追问方式和取向的不同,在现实特殊的历史境遇中, 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张力,产生了矛盾和分 裂。 但是从应然性层面来讲 , 二者的根本精神和目的又 是内在统一的 , 它们应共同服务于人性的养成和社 会的整体进步。大学 “育人启智”的这一根本性任 务决定二者之间必须做到整合与协调,必须将对科 学的 追 寻 和 探 索 统 一 于 达 至 人 性 境 界 提 升的目的 之中。 同时,作为理性精神最典型的文化形态—科学 和技术在价值上中立的性质,决定了它们本身无法 给出恰当的价值选择。科学技术知识一旦游离了人 文精神的约束,摆 脱了价 值坐标的有效范导,就难 免导致悲剧性的后果。这已经为历史事实所反复证 明。人格的全面培育和学问的扎实研究是大学的教 育目标,人文精神追求“善”,科学精神讲究“真”, 科学与人文协调统一,大学才能体现一种真正的精 神之“美”,才能真正陶冶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气质, 形成他们的科学良心和科学道德,才能真正实现大 学的职能,使大学真正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 独立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统一。独立精神是与自 由精神联系密切而又有着不同内涵的一个范畴。就 大 学 而 言,独 立 是 指品格的 独 立、人 格的 独 立,自 由则 是 思 想的自由、学 术的自由。独 立 精 神 是自由 精神的前提和保证,自由精神则是独立精神的标志 和体现。 大学教育是塑造灵魂的教育,它必须赋予学子 以独立的人格和内在的崇高精神,鼓励他们自由地 接 受、自由地 判断、自由地 探 索 和 思 考,使 他 们可 以 完 整的 独 立 在 这 世 界 上。要 培 养 出具 有 独 立 人 格、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独立承 担自己 角色责任的人 才,大 学自身必须 具 备独立精神,必 须具有宽松、自由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大 学又 是“研 究高深 学问”的场 所,学 术 研 究 的客观、求实、无偏见的要求决定了学术领域必须 相对独立的特 性,决定了学术应当与政治、经济等 其他社会领域保持必要的张力,应当在世俗力量面 前保持独立清醒的价值判断,应当遵循自身独特的 发展规律和原则,应当保持自身的尊严、拒绝一切 外在因素的诱惑、干扰和操纵。真正的学术是人类 理智和自由精神的最高表现,它是主动的、独立的、 自由的、无 禁区的,学 术 研 究 一 旦 屈从 于 某 种异己 力量,它就 失去了自己的神圣 性和 崇高品质,这 样 的学术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学术。 大学是人类最先进 思想 教师资格思想品德鉴定表下载浅论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员工思想动态调查问卷论语教育思想学生思想教育讲话稿 的集散地。社会上各种 鲜活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聚集到大学,同时又通过学 生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大学的这一功能决定其 必须 洋溢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氛围。自由的精神和 独立的品格 , 既是大学发展的可靠保障,又是大学 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大 学精神灵魂之 所在,是大学 生命的首要原则,也是大学其他精神产生和发展之 根基。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先生就极力呼吁,大学 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此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包 容 精 神 与 批 判 精 神 的 整 合 。《尚 书 •君 陈》 曾言:“有 容,德 乃大”①,蔡 元 培 先 生 也曾说 过: “大 学者,‘囊括大 典,网罗众 家 之 学 府 也”②。从 一 定 意 义 上 来 讲,大 学的 精 神 实 质 就 是 广 泛 吸 纳 的勇气和广泛包容的能力,是海纳百川、兼收 并蓄 的气 度。大 学 之 大,不 仅 在于 其 规 模、人 数、学 科 之大,更在于其大度能容,在于其能容纳各种不同 的思想、学派、学 科内容、价 值观 念和各 种学术人 才,能够吸取社会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的有利因 素,能够引导多元化的文化争鸣与融合。在各种思 想、观 念的碰 撞、交流、融合和会 通中博 采众家之 长,推陈出新,使大学不断获取更新发展的动力。 大 学中的吸 纳 和 包 容 并 不 是 无 原 则的随 意 接 受,大学的包容精神是和批判精神紧密相联、相互 依 存的,二者相反相成,共同构成大学精神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部分。 批判精神是指大学在求真、求善的基本价值原 则下所形成的追求真理、批判错误、纠正错误的行 为 规 范和 精 神 气 质。大 学 是 整 理、保 存、传 递、发 展文化的场 所,无 论 是哪一项活动,都要以批判的 眼光看待文化。大学是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自 ① 《四书五经》(上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46 页。 ②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东方杂志》,1917 年第 14 卷第 4 号。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3 2010-1-15 15:58:31 12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17 期) 由发展的场所,各种思想观念是在批判与反抗批判 的交 锋中发 展的。大 学 是 探索高深 学问的机 构,同 时又是社会精神的守望者,它以理性精神透析着社 会,在 传 承 文 化、发 展 科 学、提 升 人 性的同时 还固 守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尊严。大学从产生之日起, 就不是消极地顺应时代,屈从于政府或社会的机构, 而 是以理 性、智慧为武器 剖析 社 会、批 判社 会、对 社会现实作出反思和价值构建。正如美国高等教育 家 A• 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 :“大学不是风标,不能 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 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 要的。”①这就是大学批判精神的精髓所在。 创 新 精 神 与 时 代 精 神的 协 调。创 新 精 神 是 大 学 理 念 的内在 要 求。大 学 是 孕 育 人 类 理 想 与 传 承 文 化 的 殿 堂,理 想 的 孕 育、文 化 的 传 承,从 根 本 上 要 求 大 学 要 有 一 种 创 新 精 神。没 有 创 新,传 承 就 会 因 循 守 旧,保 守 僵 化,失 去 生 机 与 活 力;没 有 创 新,理 想 也 会 逐 渐 枯 萎。大 学 是 研 究 高 深 学 问的 场 所,学 术 研 究 的 本 质 就 是 探 索 未 知,就 是 发 明、发 现 和 创 新。大 学 的 创 新 精 神,体 现 在 学 术 研 究 之 中,就 是 要 有 开 拓 性 精 神,敢 于 冲 破 旧 有 传 统的 桎 梏 和 束 缚,敢 于 打 破 学 术 研 究中的 各 种 禁区,勇于 提出新的 思 想、观 点,以新的 思 想引 导 社 会 , 以新的知 识 成 果 服 务于 社 会。大 学 是“育 人”的机 构,创 新 精 神是 人的全 面 发 展的 基 本 要 求。 创 新 精 神 体 现 在 人 才 培 养 上,就 是 要 培 养出具 有 创 新 意 识、创 新 能 力的 符 合 时 代 要 求 的 开 拓 型、 创 造 型 人 才。 就大学自身而言,大学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构, 它也需要在发展变化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创新精 神体现在大学自身发展上,就是要与时俱进,使大 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言人。从 中世 纪 大 学的 兴 起 到现 代 大 学的 形 成 这 一 历 史 演 变轨迹可以看出,大 学无疑是时代的产物,并代表 着最进步的时代精神,驱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所 谓时 代 精 神 , 就 是 标 志 社 会 不同发 展阶 段、 具 有特 定历史内涵的“生活世 界”的意义。是一个 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 进步的发展方向、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 想观 念、价 值 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 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虽然 大 学 应 该 有它的独立、自由,但 大 学 却不能 遗 世自 在,不能自外于 人 群,不能 脱 离 其 所 处的时 代。作 为时代的智者,大 学应自觉把脉时代,从现时代人 类生活实践中汲取智慧的源泉,考察由矛盾转换而 凸显出的新的时代课 题,以时代精神作为建构自己 理想的基础,创新文化理念,培养出时代所需之人 才,并以自己超 前 性的科 学预 见 来引领时 代潮流, 烛照社会发展之方向。只有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特 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永 葆生机和活力,真正支撑起大学的精神大厦,实现 大学的历史使命。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并重、独立精神与自由 精神的统一、包容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整合、创新精 神与时代精神的协调是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构成 了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 同时也内在地规定了大学 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 三、大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 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全部总和以及人的行 为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广义的文化即人 化,它反映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 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它包括物质文化、行为 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 不同层面的内容。 狭 义的 文 化 特 指以社 会 意 识 形 态 为主 要内容的 观 念体系,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文化是人的实践活动 的 结 果。从 本 质 上 来 看,文 化 就 是“ 人 化”,其 作 用就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人是文 化的 创 造 者,也 是 文 化的 创 造 物。大 学的出现,是 为了继承 文 化、传 播文 化、创造文 化,通过 文 化的 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 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大学文化就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大学人所创造、 能够体现大学根本精神的文化。狭义的大学文化是 指大学的精神文化,即观 念形态的文化。而从广义 上 说,大 学文化 则包 括 物质文 化、制度文化、行为 文化和精神文化等不同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理念 和大学精神在实践层面的充分展现,是“大学精神” 的现实表现形式和具体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 ① [ 美 ] 亚伯拉罕 • 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徐辉、陈晓菲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 页。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4 2010-1-15 15:58:32 125程光泉 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核心和灵魂,它规范引导着大学文化建 设,决定大 学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秉承大学理念,体现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建 设 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大学文化建 构的根本立足点,也是构建和谐文化校园的基本要 求。因此,大 学 文 化 首 先 应 是 一 种以人 为中心、突 出人的发展、人的尊严、自由、幸福、终极价值,体 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化;是一种能体现人性 自觉、唤 起对人性的尊重,能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的文化。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物质文化环境 建设应该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 品位和人文价 值;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制度文化 建 设 应 体 现 人 性 化 管 理 的 基 本 要 求,建 立 科 学 规 范的管 理 制度和运 作机 制,充 分 保障“大 学 人”的 权利和利益;体现以人为本,大学的精神文化建 设 要根据价 值 追求多元 性和个 性发 展差异性的特 点, 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为大学 人的全面发展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 崇尚学术 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 是大学的崇高使命,学术活动是大学存在的基础和 核心,大 学文化 是 一种崇尚学 术的文 化,学 术自由 是大学文化的根基,同时也决定了大学文化的创新 程度和大学文化的底蕴。大学文化应始终强调独立 人 格、独 立 思 考、独 立 判断 , 要 求 在自由的 氛围中 进行学术的理性思考和研究 , 在开放的环境中实现 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学者们在平等公开的气氛中自 由探 讨、切 磋 学问、共同 提 高,追 求 真 理,这 是 大 学生活的最重要内容。崇尚学术,就是 要尊重学术 发 展的规 律,贯 彻百花 齐 放、百家 争鸣的方 针,允 许不同观点的争论,提 倡学科交 叉,给学术发展创 造宽松的环境;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为学术的发 展提供保障,以学术来引领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与 建设。同时以学术研究所特有的深沉与严 谨 , 客观 与执著来提高大学的文化品格 , 形成独具特色的精 英文化。 多 元 并 存 大 学文 化 应 是 一种“和而 不同”的 文 化,是 一 种多 元 化的 文 化。“ 道 并 行 而 不 相 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也是大学的自由精神和包容精神的具体体现。大学 文 化的多 元 性 表 现 为 文 化 来 源的多 样 化 和 文 化 展 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学文化发展,需要以海纳百川 的 广阔 胸 襟,扩 大 交 流、加 强 接 触、沟 通 融 会、汲 取精华、创新知识,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 自己的独特 风 格,展 现出丰富多彩的文 化 形态。多 元并存不是无原则的博杂,多元并存是一元指导下 的多元并存。大学文化的建设需要以审慎的眼光来 处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继承 传统而不保守; 与时 俱 进而 不 猎 奇;视 野 开阔而 不 媚外。在 继承、 整合与创新的基础上 , 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培植出新 型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丰富多彩的高品位校园文化 , 使我国高校校园文化走向国际化、现代化和多层次 化。 教 化 社 会 高校既 是 培 养高素质 专门人 才的 重 要 基 地,也 是 先 进 文 化的 创 新 基 地 和 重 要 辐 射 源。校园围墙的消失和社会系统的开放已经使大学 校园融入了社会整体系统之中。因此高校文化建设 必须立足于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牢牢把握先进文 化 前 进 方向,把 体 现 着“大 学 精 神”的 科 学 态 度、 文明风 范、价 值 观 念 等 带到社 会 , 影响和 感 染 其 他 人;要以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对社会文化建设起到 示范和引导作用,引领社 会文化的建 设和发展,发 挥大学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大 学 理 念、大 学 精 神、大 学 文 化 三 位 一 体,从 不同层面揭示了大学所应有的基本品格和特性。其 中,大学理念是从理想性、应然性的角度对大学这 一 社 会 存 在 所 形 成的 基 本 观 点和 看 法,是 对 大 学 完美本质的根本性界定,是从形上学的层面对大学 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从根本上规定并回答了“大学 是什么、如何办大学、大学如何履行自己的基 本职 能”等问题。大 学 精 神作为 对 大 学品格、个 性、精 神、理 想、信 念、价 值观 等精神文化 建 设内容的高 度凝炼和整合,既是大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又是大 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灵魂和动力。与理想性的大学 理念相比,具 有鲜明现实性的大学精神、大学文化 则 更 关 注 最 高 文 化 价 值 和 对 大 学 理 想的 追 求,更 能展现大 学自身的气质、品位、神韵与追 求。大 学 理 念、大 学 精 神、大 学 文 化紧 密 相联、相 互 影响、 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内在地规定了大学的基本价 值取向和基本发展路向,对大学的教育实践起到了 根本性的引导和定向作用,也为我们回顾和反思不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5 2010-1-15 15:58:32 126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总第 217 期) 同时代大学教育的成败得失,探索大学如何在与当 今时代的互动之中遵循自身发展之规律、履行自身 应有之 职责 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项目部各岗位职责下载建筑公司岗位职责下载社工督导职责.docx 、如何培养出为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杰出人才提供了基本参照。 (责任编辑 胡敏中 责任校对 胡敏中 刘伟) The Notion, Essence and Culture of University: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CHENG Guang–quan (School of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BNU,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e notion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is the radical provision of what a university should be. In other word, it decides the value selection and advancement of a university, and stipulates the essence and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university essence and culture represents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the nature, function and running style of a university, and embodie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of the university notion. These three are highly associated and reveals, from 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the basic content and the essential quality a university should have. It also determines internally the way that a university should take to make progress. Key words: university notion; university essence; university culture 《孟子 • 离娄下》“其文则史”考辨 刘建民 (湖北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 《孟子 • 离娄下》有:“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 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其文则史”究作何解? 赵岐注:“此三大国史记之 异名。……其 事,则五 伯所 理 也。桓 公,五 伯之 盛 者,故 举之。其 文,史记 之文也。孔子自谓窃取之,以为素王也。”孙奭疏曰:“此章言时无所咏,《春秋》乃兴,假史记之文,孔子 正之以匡邪也。……盖王者迹熄,则所存者但霸者之迹而已。言霸则齐桓晋文为五霸之盛者,故其 所载之 文则鲁史之文。”赵、孙二人皆将“其文则史”解释成史书的文字,其他学者亦鲜有异议。不过,这种解释 确实值得怀疑。第一,赵氏既以“其事”为“五伯所理”,“其义”为孔子“窃取”,则可疑“文”与“事”、 “义”同为受动者,“史”也与“齐桓”、“丘”一样,是对应的动作发出者;否则,恐难符句式。第二,纵观 整段文字,“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已指明三者皆为“史记”,何必再以“其文则 史”强调其文属“史记之文”?很显然,赵岐和孙奭的解释不通。 “其文则史”的“文”当训为“会”,“史”当作史官。《释名 • 释言语》曰:“文者,会集众采以成锦绣, 会集众辞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可知,“文”可训为“会”。又金文、小篆之中,“史”字以官吏之义居多。 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 • 匽侯旨鼎跋》:“古文事史吏三文不分。”王国维《观堂集林 • 释史》:“于是史、 吏、事三字于小篆中截然有别,持书者谓之史,治人者谓之吏,职事谓之事。此盖出于秦汉之际,而《诗》、 《书》之文尚不甚区别。”事实上,释“其文则史”的“史”字为“史官”,已有前例,只是和者甚少。朱熹《四 书章句集注》曰:“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桓、文为盛。史,史官也。”朱氏注“史”尤为关键,“史”字既释, “文”为动词可明;再把二字并联释读,才至于通顺:“其文则史”,即史官会集众辞以成词谊。 这种解释有没有旁证呢?《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曰:“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 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 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春 秋》之 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可见,“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 与“其文则史”相对应,其中,“主会者”与“史”,“会”与“文”,意义相同。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学报.indd 126 2010-1-15 15:58:32
本文档为【哲学视野下的大学理念_大学精神_大学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199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5-11
浏览量: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