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举报
开通vip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 - 08 - 26 作者简介:曲福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冯淑怡,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编号:70833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 NCET - 10 - 049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创新重点研究项目”。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曲福田1 卢 娜1,2 冯淑怡1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1 - 08 - 26 作者简介:曲福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冯淑怡,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管理研究”(编号:7083300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编号: NCET - 10 - 049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创新重点研究项目”。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曲福田1 卢 娜1,2 冯淑怡1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江苏大学财经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利用变化已成为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本 文在界定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作用机制及内涵的基础上,从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以及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 用三个方面综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农用地向非农用地的转换会增加碳排放量。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农田 转换为森林或草地能够使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增加,但是土壤碳汇集速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农田、森林和草地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碳循 环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基本观点是合理的管理措施能够减少碳排放量。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方面,从能源消耗角度考 虑,二产用地向三产用地转换会减少碳排放量。因此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对帮助我国实现碳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土壤碳储量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2104(2011)10 -0076 -08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2104. 2011. 10. 012 气候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严 峻挑战,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性环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已有研究表 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非持久性的土地利用等人类活 动由于改变了碳素循环的平衡性,导致大气中 CO2 浓度升 高,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1 - 2]。由于土地利用变化 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机理更加复杂,不确定性因素更 多,因此这一因素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 一。土地利用变化既可以发挥碳源作用,又可以发挥碳汇 作用,但事实表明大多数的土地利用变化增加了向大气中 排放 CO2 的总量。1850 - 1990 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导致 124 Pg碳释放到大气中,约相当于同期化石燃料燃烧释放 量的一半[3]。但是 Lal 认为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 方式可以重新固定大约 60% - 70%已耗损的碳[4],土地 利用对减缓碳排放量的增加可以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 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对 碳排放的影响,以期为如何通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来增加 碳汇功能,减缓碳排放提供参考依据。 1 土地利用碳排放作用机制及内涵 土地利用碳排放作用机理目前还无统一的说法,但是 可以依据已有的生态系统与碳素循环的相关研究进行总 结。Houghton认为陆地与碳素循环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 大类:一类是影响呼吸、生长以及腐烂分解速率等生理代谢 的机制,包含 CO2 浓度增加,氮沉降以及气候变化等;另一 类是恢复机制,包含土地利用和管理的变化对其的影响[5]。 Campbell等认为陆地与大气之间碳的净通量主要取决于两 个过程:一是土地利用和其他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表覆被的 变化,包含森林砍伐、退耕还林、农田管理等活动;二是自然 干扰过程,包含 CO2 大气浓度的升高、氮沉降和气候变化等 过程[6]。以上两位学者关于陆地与碳素循环之间的作用机 制虽然描述不完全一致,但是本质是相同的。其中都包括 土地利用与管理这一作用机制。赖力将土地利用碳排放机 制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干扰机制;二是土地利用 /覆被类型 转变机制;三是土地管理方式转变机制[7]。杨景成认为土 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类型 (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系统或农田系统等)和土地利用方 式(如耕作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种植制度和化肥投入等)的变化[8]。 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可划分为两类:转换(Conversion) 与渐变(Modification)。转换是指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向另 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改变之后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 ·6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年 第 21 卷 第 10 期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 21 No. 10 2011 和植被功能也发生变化,如林地转变为农田或草地等;渐 变则是指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其生态系统内部的变化过 程,但是物理环境或植被功能不会发生完全的变化,如对 森林进行采伐、农田施肥等农田管理措施的变化。结合以 上两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本文将土地利用碳排放机制细 分为两大类: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机制与土地利用类型保持 机制(侧重于土地管理方式变化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 未包含自然干扰机制主要是因为自然干扰过程不是土地 利用的直接反映。 结合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碳排放可 分为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类型保持碳排 放,总称为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土地是具有承载功能 的,人类的活动,包括经济建设、城市扩展和能源消耗等活 动都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并且最终都要落实到不同的土 地利用方式上[9]。因此将土地所承载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碳排放就归纳为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故土地利用碳排 放可分为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两大类,如图 1 所示。 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与间接碳排放并不是完全不相关,两 者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点,如直接碳排放类型中的二三产 业用地配置变化引致的碳排放变化本质上指的是建设用 地所承载的不同产业对能源消耗的差异所引起的,即从土 地利用类型考虑归属于直接碳排放,而从碳源角度考虑则 归属于间接碳排放。 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可以直接影响陆地生 态系统与大气之间温室气体交换及碳循环过程。本文将 分别从农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农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和非 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相 关文献进行回顾总结。其中,农地与非农用地之间相互转 换对碳排放的影响包含直接碳排放和间接碳排放;农地内 部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是直接碳排放,另有部分 间接碳排放,包含用地类型转换和管理措施变化对碳排放 的影响;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是产 业用地配置变化对能源消耗需求差异所引致的碳排放变 化,归属于间接碳排放。 2. 1 农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对碳排放的影响 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不断有大量的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在这一转换过程 中,植被大量减少,植被对空气中碳的固化作用大大减弱; 同时植被残体也将排放大量碳素,土壤对有机碳的固化吸 收作用也减弱,故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将导致碳排放量 的大幅度增加[10]。姜群鸥研究表明黄淮海平原耕地向建 设用地的转移是造成植被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11]。也 有学者认为这一转换过程是发挥碳汇作用的,如陈广生等 认为农田是碳源,城市(不包括城市森林和草地)无植被 呼吸,即非工业化碳排放是零,因此我国的农地非农化过 程可能会减少碳排放量,但这个结论目前还未有明确的证 据[12]。因此在有证据支撑的情况下,从植被对碳的固化 作用角度考虑,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会直接造成大量的 碳排放。 也有学者从能源消耗角度对比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农用地和建设用 图 1 土地利用碳排放框架图 Fig. 1 Carbon emissions by land use change ·77· 曲福田等: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地两种用地类型的间接碳排放量。卢娜研究结果表明 2008年我国农用地碳排放量仅占不同地类碳排放总量的 1. 84%;居民点用地及工矿用地和交通用地的碳强度分别 为 33. 64 t /hm2、47. 81 t /hm2,远远大于农用地的 0. 03 t / hm2[13]。李颖从宏观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方式变 化的碳排放效应,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对碳排放贡献率高达 96%以上[14]。以上研究说明了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会 导致间接碳排放量的大量增加。 2. 2 农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2. 2. 1 森林、农田、草地和湿地的相互转换 (1)森林向农田、草地转换。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 陆地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Houghton对大气中由于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导致的 CO2 增 加的机理和贡献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的砍伐 和森林向农用地、草地的转变都会导致 CO2 等温室气体由 陆地生物圈向大气中大量释放,但 CO2 的释放速率受人类 利用方式的影响[15]。由于农田耕种措施的采用加速了土 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故森林转换为农田后会有一定比例 的土壤有机碳排放到大气中,但是不同研究结果表明受农 田管理措施和作物种类的影响,该排放比例并不统一[16]。 王义祥将森林向农田转化引起土壤有机碳损失的原因归 纳为四点:一是土壤有机质更易于分解;二是呼吸作用和 植物残体分解增强;三是物种改变使土壤中碳素分配比例 降低;四是土壤易受到侵蚀而流失碳素[17]。因此森林向 农田转换不仅会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而且土壤有 机碳储量也会有一定的损失。 在大多数情况下,森林的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 生物量都是高于草地的,因此,森林向草地转化的过程是 碳排放的过程。但也有研究表明森林转换为草地后,其土 壤碳储量并不是一直处于减少趋势,大致 8 年以后草地表 层土壤的碳含量能够恢复到转换前森林的土壤碳含量水 平[18]。还有研究表明森林转换为草地后,也有可能增加 或减少土壤的有机碳库,即土壤是发挥碳源作用还是碳汇 作用主要取决于草地类型[19]、管理措施[20]及区域降水量 和取样深度[21]等。由此可看出有关森林向草地转换对土 壤碳储量的影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2)农田向森林、草地转换。众多研究表明农田向森 林、草地生态系统转换有利于增加土壤、植被中的有机碳 储量。但是,碳在土壤中汇集的时间和速率差别很大,这 与恢复植被的生产力和土壤物理、生物学状况以及土壤有 机质输入及物理干扰历史有关[8]。我国众多学者对退耕 还林后土壤碳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退耕 还林初期,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出下降趋势,随后逐渐恢 复甚至高于农田土壤碳储量[22 - 23]。有关耕地向草地转换 对土壤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较少。Gebhart 等发现美国中部 平原地区的耕地转换为草地之后,30 cm 厚度土壤中有机 碳含量增加 110 g /m2·a[24]。 (3)草地向森林、农田转换。草地转换为耕地或林地 后,地上部生物量与土壤层变化情况不尽相同。草地转换 为耕地后地上部生物量变化不大,但是土壤层由于受到人 类活动的干扰而遭到破坏,引起土壤耕作层碳损失。 Wang等研究发现有机碳流失主要发生在耕层 30 cm 深 度,30 cm以下有机碳没有变化[25]。 草地转换为人工林地后,土壤有机碳储量在 10 年内 迅速降低,主要是由于造林过程中对土壤的干扰造成的, 之后变化速度减缓并随着地表植被和落叶等残体的增加, 其土壤碳储量会不断提高到林地土壤碳储量水平[26]。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干扰强烈、气候变化或过度放 牧等原因会造成大量木本植物在草地扩散,这个过程是一 个比较缓慢,而且不易察觉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过程。 草地向木本植物这种土地覆被类型转化的后果是土壤养 分和碳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增加,土壤碳含量发生变化。 Houghton认为木本植物入侵能够增加植被碳储量,估算结 果表明由于木本植物入侵能够使全球在 20 世纪 90 年代 每年大约固碳 0. 04 Pg[27]。也有研究表明木本植物入侵 能够增加土壤碳储量[28]或维持不变[29]。Jackson 的研究 却出现相反的研究结果,他认为木本植物入侵草地的过程 中生态系统是发挥碳源作用的[30]。可以看出,草地被人 为转换为林地后其土壤碳储量会增加;而被木本植物自然 入侵后其土壤碳储量的变化研究结论还不一致。 (4)湿地变化。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之 一,其碳储量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 10%[31]。资 料表明,我国的 CH4 排放源主要来自稻田,约占全国 CH4 总排放量的一半[32]。有研究认为湿地对 CH4 的释放量不 足以抵消其对 CO2 的吸收量,因此自然湿地系统是发挥碳 汇功能的[33]。郝庆菊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只考虑 CH4 和 N2O两种气体的综合增温潜力,水田综合增温潜力占沼泽 湿地的 0. 27 - 0. 32,旱田综合增温潜力占沼泽湿地的 0. 05 - 0. 24,即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开垦有助于降低温室效 应[34]。由于湿地对 CO2 的吸收和 CH4 的排放过程较为复 杂,故湿地是发挥碳源功能还是碳汇功能还存在较大的争 议。 2. 2. 2 农用地管理措施变化 (1)森林、草地管理措施变化。森林的管理措施包含 森林收获、森林砍伐、森林恢复以及森林退化等。森林收 获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土壤碳产生影响或影响很小,主 要取决于植被类型[16]。Detwiler 认为森林的砍伐和燃烧 不会导致土壤碳损失,有时还会使之增加,土壤碳减少的 ·8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年 第 10 期 原因不是因为砍伐,而是砍伐后土地的利用,如砍伐后变 为农田或草地[35]。Johnson 总结了 48 个火烧后森林有机 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 10年后土壤有机碳增加,在短期内 则没有影响[36]。在森林恢复过程中,固氮物种和化肥(氮 肥、磷肥)的施用能够显著增加土壤碳汇集[37 - 38]。但是土 壤碳汇集速率差异较大,主要是由恢复前耕种历史及其空 间异质性引起的[39]。由于人类对森林资源的需求,使得 原始林转化为次生林,从而打破了原始林相对封闭的养分 循环,使原始林面临养分限制的威胁;同时这个转化过程 也会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气中[40]。 世界范围内的草地多存在过度放牧和粗放管理等问 题。许多研究表明草地的过度放牧和粗放管理造成大量 土壤有机质以 CO2 形式排放到大气中 [41]。由于草地的土 壤有机质含量是相当可观的,因此改善草地管理措施不仅 能够提高牧草产量,而且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农田管理措施变化。农田系统也是陆地生态系统 一个重要的碳库,除了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微生物等因 素,农田管理措施的变化对农田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 碳储量也有着较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农田系统 CO2 排放主要是通过土壤和植被的呼吸作用将植被通过光合 作用固定的 CO2 排放到大气中;在厌氧条件下,土壤有机 碳以及一部分植被光合作用固定的碳则以 CH4 形式向大 气中释放[42]。土壤有机质至关重要,因为其既能决定作 物产量,同时也是大气 CO2 的源和汇。农田管理措施通过 改变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根系生长状况以及作物残茬的数 量和质量来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变化,从而影响土壤有机碳 储量。本文将分别综述耕作和施肥措施对温室气体排放 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核心内容是指少、免耕和秸秆还田。一般 认为少免耕一方面由于节省燃料而能够减少 CO2 释放量; 另一方面由于减缓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导致土壤呼 吸作用减弱从而减少 CO2 排放量 [43]。但是美国德克萨斯 州不同种植体系下耕作试验却表明常规耕作转为免耕后 虽然可以使土壤碳储量增加,但 CO2 释放量与常规耕作相 同甚至更多[44]。许多研究表明,较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 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有利于土壤中 CH4 的氧化,从而能 够减少 CH4 的排放量。伍芬琳 [45]、胡立峰[46]研究表明翻 耕或旋耕都促进稻田 CH4 排放,在无稻全年休闲地 CH4 排放通量最低。但 Rex等的研究表明较深松和翻耕,玉米 大豆轮作体系中,免耕排放了更多的 CH4 [47]。总体而言 保护性耕作能够降低碳排放量。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加土壤有机 碳含量。Andreas对比分析了加拿大西部的 35 个少耕试 验,结果表明土壤平均每年能够多固定 320 ± 150 kg /hm2 碳[48]。国内的王成已等通过统计分析,表明长期保护性 耕作,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少免耕相 比,秸秆还田更有利于促进表土有机碳积累[49]。另外合 理轮作可以加速土壤碳汇集,在轮作中加入常绿牧草可增 加土壤碳含量,且不同作物间的轮作对土壤碳汇集影响不 同,如水稻连作土壤碳汇集高于水稻 /玉米轮作[50]。但也 有研究表明,免耕与少耕对提高土壤碳储量作用不明 显[51],特别是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不大[52]。总体 而言,保护性耕作较传统耕作能够提高土壤碳储量是得到 广泛认同的。 有机肥和无机肥单施或配施对土壤 CO2、CH4 的排放 都有显著的影响。Jones 观测试验表明增施有机肥,土壤 CO2 排放量是不施肥的 1. 6 倍 [53];但是 Richard 的研究表 明长期增施氮肥能够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而减少 CO2 的排放[54]。长期单施化肥较有机无机肥配施相比,CO2 排放强度提高了 55% - 85%[55]。CH4 排放量大小受施入 有机肥的 C /N比影响较大,随着含碳量和 C /N 比的降低 而减少[56]。需要注意的是化肥生产是以燃烧化石燃料为 代价的,每生产 1单位的氮肥要释放 1 - 1. 5 单位的碳[57]。 如果考虑化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而产生的温室气 体排放和化肥施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测土配方施 肥技术由于减少了化肥施用量而能降低温室效应。如卢 娜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太湖流域生产 1t 水稻,较 传统施肥技术,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将温室效应指 数降低 6. 32%,且温室气体减少量主要来源于农资阶段 化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消耗的减少[13]。 化肥施用通过两条途径改变土壤有机质动态和碳储 量,一是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土壤中作物残茬等有机 质输入,进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二是影响土壤微生物 量及其活性,加速作物残茬的分解和土壤矿化的速度,降 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微生物活性的提高促进了作物 对养分的吸收,从而增加了作物残茬和根有机质的输入。 因此施肥能够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但如果过分依赖化 肥,在提高土地利用强度的同时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会 使土壤肥力下降[58]。众多研究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 的土壤固碳潜力较大[59 - 60]。 许多研究认为合理的管理措施是引起植被和土壤碳 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陆地生态系统未知“碳汇” 的重要来源之一[61]。关于不同管理措施对生态系统碳循 环影响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但是基本观点是合理的管理 措施(如免耕、科学施肥等)能够通过增加系统碳吸收量 或减少碳损失量来固定更多的碳,从而减少碳排放量。 2. 3 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所说的非农用地主要指的是建设用地,其土地利 ·97· 曲福田等: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用变化指的是二三产业用地配置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其 土壤和植被碳储量受影响较小或几乎不受影响,故较少考 虑。由于我国还未公布二三产业用地规模数据,因此目前 还未有研究直接依据产业用地规模数据来分析产业用地 配置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一些学者通过问卷调查 法[62]、土地用途产业类别法和原土地分类统计法[63]获取 产业用地数据。受研究范围和数据获取的限制,以上方法 的普适性不高。因为产业用地的配置变化将直接导致产 业结构的调整,而不同用地类型所承载的不同产业的能源 消耗水平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从而碳排放量也存在显著差 别。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在工业化发展 初期建立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无疑是碳排放 的主要来源,特别是重工业生产;第三产业是非物质生产 部门,劳动力使用高于生产资料的使用,对能源的消耗需 求小于第二产业,并且对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较大,所以 碳排放量较小[64]。因此从能源消耗角度考虑,二产用地 配置向三产转移一定程度上是会降低碳排放量的。众多 学者从能源消耗角度间接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 影响。马艳等通过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得出产业结构调 整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之一[65]。魏楚等进一步发现 以“退二进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量[66]。卢娜研究表明“退 二进三”产业结构调整可以降低碳强度,但是二产用地向 三产用地转换对降低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地区碳强度 的贡献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即不同地区不能只依靠“退二 进三”来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还应特别注重二产,特别是重 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13]。总之,从能源消耗角度考 虑,二产用地向三产用地转换会减少向大气中的碳排放 量,但对不同地区碳强度的影响是存在一定差异的。 3 结 语 土地利用变化是仅次于化石能源燃烧,造成大气中温 室气体浓度增加的重要原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显 著影响,因此其所受关注程度不断增强,成为一个研究的 热点。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会增加碳排放量。我国 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有大量的农 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因此为减缓碳排放应限制建设用地 的过度扩展。森林向农田、草地转化会造成植被温室气体 的大量排放,但是受多因素限制,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 趋势及速率不尽相同。农田转化为森林或草地会增加植 被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储量,但是土壤碳汇集速率存在一定 的差异。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退耕还林还 草”政策,吸纳了一定比例的人为源碳排放,为减缓碳排放 量增加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关于农田、森林和草地管理措 施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争议,但是基本观 点是合理的管理措施不仅能够提高作物、林木或牧草的产 量,而且可以稳定,甚至增加土壤碳储量,通过增加碳吸收 量或减少碳损失量来减少碳排放量。从能源消费角度考 虑,二产用地碳排放量高于三产用地,因此“退二进三”成 为一些地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产业发展战略,但是对不 同地区的贡献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由于土地利用变化 内涵较为广泛,目前已有研究多是从各自领域对某一方面 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进行分析,还缺乏一个系 统的分析框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另外由于人类活动的 复杂性,关于定量化研究管理措施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少, 有待于今后开展长期的试验来进行定量化研究。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单位 GDP能耗下降 16%及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下降 17%的 目标[67]。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低碳情景设定,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约为常规低碳政策的 1 /3[10]。在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过程中,如果所有适当的管 理措施都能够实施,全球每年能够增加 5. 65 - 8. 71 Pg 碳 固定(包括淡水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管理)[68]。因此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和土地管理措施等土地利用变化对我国实现 减排承诺,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 忽视。 (编辑:田 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atson R T,Verardo D J. 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IPCC. Land-use,Land-use Change and Forestry[A]. In:Watson R T,Noble I R,Bolin B,et al,eds. A Special Report of the IPCC [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Houghton R A,Hackler J L. Emissions of Carbon from Forestry and Land-Use Change in Tropical Asia[J]. Global Change Biology, 1999,5(4) :481 - 492. [4]Lal R. Soil Carbon Dynamics in Cropland and Rangeland[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2,116(3) :353 - 362. [5]Houghton R A. Magnitude,Distribution and Causes of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Policy[J]. Climate Policy, 2002,2(1) :71 - 88. [6]Campbell C A, Zentner R P, Liang B-C, et al. Organic C Accumulation in Soil Over 30 Years in Semiarid Southwestern Saskatchewan-Effect of Crop Rotations and Fertilizers[J].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2000,80:179 - 192. [7]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 2010.[Lai Li. Carbon Emission Effect of Land Use in China[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2010.] [8]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等.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 贮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3,14(8) :1385 - 1390. ·08·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年 第 10 期 [Yang Jingcheng,Han Xingguo,Huang Jianhui,et al.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 on Carbon Storag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3,14(8) :1385 - 1390.] [9]赵荣钦,刘英,郝仕龙,等.低碳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水土保持 研究,2010,17(5) :190 - 194. [Zhao Rongqin,Liu Ying,Hao Shilong,et al. Research on the Low-Carbon Land Use Pattern[J].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0,17(5) :190 - 194.] [10]杨庆媛.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J].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 (10) :7 - 12. [Yang Qingyuan. Land Use Changes and the Carbon Cycling[J]. China Land Science,2010,24(10) :7 - 12.] [11]姜群鸥,邓祥征,战金艳,等. 黄淮海平原耕地转移对植被碳储 量的影响[J].地理研究,2008,27(4) :839 - 846. [Jiang Qunou, Deng Xiangzheng,Zhan Jinyan,et al. Impacts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the Vegetation Carbon Storage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4) :839 - 846.] [12]陈广生,田汉勤.土地利用 /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 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07,31(2) :189 - 204. [Chen Guangsheng,Tian Hanqin. Land Use /Cover Change Effects on Carbon Cycling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J].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2007,31(2) :189 - 204.] [13]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1. [Lu Na. The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 Effects of Land Use Change[D]. Nanjing: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 [14]李颖,黄贤金,甄峰.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 应分析[J].农业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学报,2008,24(Supp. 2) :102 - 107. [Li Ying,Huang Xianjin,Zhen Feng. Effects of Land Use Patterns on Carbon Emiss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8,24(Supp. 2) :102 - 107.] [15]Houghton R A. Releases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Degradation of Forests in Tropical Asia[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1,21:132 - 142. [16]Johnson D W.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on Soil Carbon Storage [J]. Water,Air & Soil Pollution,1992,64(1 - 2) :83 - 120. [17]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土壤碳库和碳 循环的影响[J]. 亚热带农业研究,2005,1(3) :44 - 51.[Wang Yixiang,Weng Boqi,Huang Yibin. Effects of Land Use /Cover Changes on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Cycle[J]. Subtropical Agriculture Research,2005,1(3) :44 - 51.] [18]Jener L M,Carlos C C,Jerry M M,et al. Soil Carbon Stocks of the Brazilian Amazon Basin[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5,59:244 - 247. [19]Tate K R,Scott N A,Ross D J,et al. Plant Effects on Soil Carbon Storage and Turnover in A Montane Beech Forest and Adjacent Tussock Grassland in New Zealand[J].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2000,38(5) :685 - 698. [20]Nepstad D C,Uhl C,Serrao E A S. Recuperation of a Degraded Amazonian Landscape:Forest Recovery and Agricultural Restoration [J]. Ambio,1991,20(6) :248 - 255. [21]Guo L B,Gifford R M. Soil Carbon Stocks and Land Use Change: A Meta Analysis[J]. Global Change Biology,2002,8(4) :345 - 360. [22]白雪爽,胡亚林,曾德慧,等.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 分配格局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8,27(10) :1647 - 1652. [Bai Xueshuang,Hu Yalin, Zheng Dehui, et al. Effects of Farmland Afforestation on Ecosystem Carbon Stock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Semi-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8,27(10) :1647 - 1652.] [23]王春梅,刘艳红,邵彬,等.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J]. 北 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3) :112 - 119.[Wang Chunmei,Liu Yanhong,Shao Bin,et al. Quantifying the Soil Carbon Changes Following the Afforestation of Former Arable Land[J].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07,29(3) :112 - 119.] [24]Gebhart D L,Johnson H B,Mayeux H S,et al. The CRP Increas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J].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vertion, 1994,49(5) :488 - 492. [25]Wang Y,Amundson R,Trumbore S.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on C Turnover in Soils[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1999,13(1) :47 - 57. [26]Polglase,Philip J,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 Change in Soil Carbon Following Afforestation or Reforestation: Review of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Framework[R]. National Carbon Accounting System Technical Report,NO. 20. Canberra,2000. [27]Houghton R A. Revised Estimates of the Annual Net Flux of Carbon to the Atmosphere From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Land Management 1850 - 2000 [J]. Tellus Series B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eorology,2003,55(2) :378 - 390. [28]Hibbard K A,Archer S,Schimel D S,et al. Biogeochem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Woody Plant Encroachment in A Subtropical Savanna[J]. Ecology,2001,82(7) :1999 - 2011. [29]Smith D L,Johnson L C. Expansion of Juniperus Virginiana L. in the Great Plains: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J].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2003,17:1062. [30]Jackson R B,Banner J L,Jobba E G,et al. Ecosystem Carbon Loss with Woody Plant Invasion of Grasslands[J]. Nature,2002, 277(7) :2000 - 2003. [31]IPCC. A Special Report of IPCC Working Group Ⅲ:Summary for Policymakers,Emission Scenarios[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2]李克让.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气体净排放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Li Kerang. Land Use Change and Ne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the Carbon Cycl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M]. Beijing:Meteorological Press,2002.] [33]WBGU. The Accounting of Biological Sinks and Source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A Step Forwards or Backwards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Bremerhaven,1998. [34]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 ·18· 曲福田等: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Hao Qingju. Effect of Land-Use Change on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in Freshwater Marshes in the Sanjiang Plain[J]. Beijing: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5.] [35]Detwiler R P. Land Use Change and the Global Carbon Cycle:the Role of Tropical Soils[J]. Biogeochemistry,1986,2(1) :67 - 93. [36]Johnson C E,Johnson A H,Huntington T G,et al. Whole-tree Clear-Cutting Effects on Soil Horizons and Organic-Matter Pools[J].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91,55(2) :497. [37]Nohrstedt H A,Arnebrant K,Baath E,et al. Changes in Carbon Content,Respiration Rate,ATP Content,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Nitrogen Fertilized Pine Forest Soils in Sweden[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89,19:323 - 328. [38]Schiffman P M,Johnson W C. Phytomass and Detritus Storage During Forest Regrowth in the Southeastern United States Piedmont [J].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0,19:69 - 78. [39]Post W M,Kwon K C.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Land-Use Change:Processes and Potential[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00,6(3) :317 - 327. [40]Dixon R K,Solomon A M,Brown S,et al. Carbon Pools and Flux of Global Forest Ecosystems[J]. Science,1994,263(5144) :185 - 190. [41]Abril A,Bucher E H. The Effects of Overgrazing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and Fertility in the Chaco Dry Savannas of Argentina [J]. Applied Soil Ecology,1999,12(2) :159 - 167. [42]江长胜.川中丘陵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温室气体排放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Jiang Changsheng. Study on Emission of Major Greenhouse Gases from Agro-Ecosystems in a Central Sichuan Hilly Area of Southwest China[D]. Beiji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5.] [43]Rattan L,Griffin M,Apt J,et al. Managing Soil Carbon[J]. Science,2004,304(5669) :393. [44]Franzluebbers A J,Hons F M,Zuberer D A. Tillage-induced Seasonal Changes in Soil Physical Properties Affecting Soil CO2 Evolution Under Intensive Cropping[J]. Soil & Tillage Research, 1995,34(1) :41 - 60. [45]伍芬琳,张海林,李琳,等. 保护性耕作下双季稻农田甲烷排放 特征及温室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9) :2703 - 2709. [Wu Fenlin,Zhang Hailin,Li Lin,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CH4 Emission and Greenhouse Effects in Double Paddy Soil with Conservation Tillage[J].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2008,41 (9) :2703 - 2709.] [46]胡立峰,李琳,陈阜,等. 不同耕作制度对南方稻田甲烷排放的 影响[J].生态环境,2006,15(6) :1216 - 1219.[Hu Lifeng,Li Lin,Chen Fu,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on Methane Emissions in Paddy Field[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2006,15 (6) :1216 - 1219.] [47]Rex A O,Tony J V,Doug R S,et al. Soil Carbon Dioxide and Methane Fluxes From Long-Term Tillage Systems in Continuous Corn and Corn-Soybean Rotations[J]. 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7, 95(1 - 2) :182 - 195. [48]Andreas M A,Alfons W,Ken J,et al. Cost Efficient Rotation and Tillage Options to Sequester Carbon and Mitigate GHG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in Eastern Canada Agriculture[J].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6,117(2 - 3) :119 - 127. [49]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 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J].农业环 境科学学报,2009,28(12) :2464 - 2475.[Wang Chengji,Pan Genxing,Tian Youguo. Characteristics of Cropland Topsoil Organic Carbon Dynamics Under Different Conservation Tillage Treatments Based on Long-term Agro-ecosystem Experiments Across Mainland China[J]. Journal of Agro-Environment Science,2009,28(12) : 2464 - 2475.] [50]Witt C,Cassman K G,Olk D C,et al. Crop Rotation and Residue Management Eff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Nitrogen Cycling and Productivity of Irrigated Rice Systems[J]. Plant and Soil,2000, 225(1 - 2) :263 - 278. [51]Campbell C A,McConkey B G,Z
本文档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346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生产制造
上传时间:2013-05-09
浏览量: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