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

举报
开通vip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 T0PICI热点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城乡一 样化,而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国际化全球化的视 野把城乡一体化寓于新型城市化的全新理念之中。城市 就是城市,但已不是原先概念上的城市,农村还是农村, 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未来的城市与农村的空间 关系将沿着城市网络的走向和谐分布协调发展。 ■曹福龙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 实践与探索 国务院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 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对既有 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前...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
T0PICI热点活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城乡一 样化,而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国际化全球化的视 野把城乡一体化寓于新型城市化的全新理念之中。城市 就是城市,但已不是原先概念上的城市,农村还是农村, 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未来的城市与农村的空间 关系将沿着城市网络的走向和谐分布协调发展。 ■曹福龙 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 实践与探索 国务院通过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 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对既有 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指导, 更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政府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 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尤其是其中关于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 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的论述,显然是个全新的概 念,有着全新的内涵和外延。 认真学习国务院的 《指导意见》,正确理解和把 握 “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和外延并不失时机地付诸实 践,应该是科学发展观在长三角地区的具体实践与 探索。立足苏州实际,放眼长三角未来,对长三角地 区尤其是作为其核心腹地的环太湖地区如何走出一 条新型城市化的新路子 ,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苏州实践贵在探索 苏州地皮 长三角核心腹地,改革开放以来,经历 了 “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个重大的战略转变 阶段,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 就,被学术界誉为 “苏南模式”和 “苏卅I之路”,目 前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建设高水平小康社 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奋进。与此同时,我 们也正在城市发展、区域发展的实践中积极地坚持 不懈地探索着新的发展路子,在经过了农村城镇化 和城市现代化的历史必经阶段之后,近几年在新型 工业化的带动下,新型城市化的雏形已经初露端倪。 80年代初,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 行和乡镇工业的崛起,苏州出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 移,小城镇迅速繁荣的势头,拉开了以“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为标志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 城镇化的序幕。在此期间,积极实施“以工补农”、“以 工建农”政策,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面 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推进了区域共同发展和城乡协调 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洗礼的苏州农村,长期 以来积贫积弱的状态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当时就被 、^ 们誉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gHD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以各级各类 开发区的建设为载体,国际资本大规模进7、,开放型 经济迅速发展。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和先进管 理理念为标识的新—轮工业化带动了以中心城市扩 容增量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城市化进程。“古城居 中,东园西区,—体两翼,四角山水”的城市新格局 初具规模,交通、通汛 ,所 辖6个县级市城市功能明显提高。其间,政府实施“科 教兴市、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经济国 际化进程迅速推进,进而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与此 同时,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资源、环境等压力加大, 交通拥堵、犯罪率 升等大城市病也正在逐步显现。 41 TOP_Cl热点 题 新世纪以来,苏州进入到以IT产业集群的形成 和信息化进程大踏步推进为标志的新型工业化阶 段 ,同时也开始了以新型工业化为物质基础和驱动 力的新型城市化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城市总体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修编和行政区划的重大变动,首次提出了 “区域城 市”和 “网络城市”的新理念,并以此为指导编制 了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同时对已 经延续了 匕千年的城镇体系布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 整,通过大约lO年时间,将原有的162个小城镇撤 并成了65个,已经发育成为中等城市规模的54"县 级市区和经过撤并的小城镇构成了新型网络城市形 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节点。在此基础上。市 委、市政府推出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 点的 “四大行动计划”,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大力 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眼务业,以不断提高中心城 市首位度及其集聚辐射功能、“五区组团”错位发 展为目标,继续完善 “四沿”生产力布局,积极构 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个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的绿色苏州和谐苏州正在新型城市化的 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 目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 导下进行城乡—体化的探索,苏州也已被列为江苏 省城乡—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地区。值得 注意的是我们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理解为城乡一样 化,而是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国际化全球化的 视野把城乡一体化寓于新型城市化的全新理念之 中,城市就是城市,但已不是原先概念上的城市, 农村还是农村,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未来 的城市与农村的空间关系将沿着城市网络的走向和 谐分布协调发展。 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路在何方 在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群的 形成和发育正在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北美五大湖都市圈、日本三大都 市圈以及我国正在迅速崛起的长三角 、珠三角、 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 关注并誉之为“主要国家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是 “创造就业和人口集聚的城市密集区域”,同时也 是 “支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城市群以其独特的区位优 势和国际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的契机获得了长足的 发展 ,以占全国 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6.3% 的人口(不含外来人口,实际应接近10%),集聚 了49.2%国际资本,创造了18.6%的GDP、21.1% 的财政收入和37%的外贸出口,目前已成为具有 国际重大影响力的经济航母。这次国务院为长三 角地区的发展专门出台指导意见的一个主要原因 恐怕也在于此。 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个 重要课题。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升华,到90年 代后期,上海率先提出了长三角区域经济—体化发 展的倡议并逐步成为各城市政府的共识。开始是提 区域协作,后来提区域联动,并由此而建立了长三 角城市经济协调会议制度,由口号而逐步具体化为 实际的行动推进,在商贸联动、旅游联动等少数领 域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进展。但就总体而 言,经过十数年的努力,长三角—体化还是坐而论 道多于实际行动,动力不足而阻力不小,在产业发 展、市场建设、生态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依然是城 自为战,区自为战,甚至处于画地为牢、无序竞争 的状态,这与国家高层对长三角城市群所寄予的厚 望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所谓城市群只是指同一区域内多个城市所形 成的空间形态,其实各个城市群都有其不同的个 性和特点。纵观长三角城市群有两大基本特点: 其一是区域内人口密集、城镇密集、城市密集。 实践证明,集约效应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但 同时也会导致空间制约、资源制约和生态环境的 制约,并最终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约束。其二是 区域内省 、市行政区划分割明显。就 目前的 16个 城市而言,被江、浙、沪两省一市的行政区界一 分为三,这在其它城市群是不多见的,由此而形 成的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已经严重影响了区 域内各城市间正常的交流和合作以及共同市场的 形成和发育。这两大基本特点非但决定了长三角 一 体化必然会阻力重重举步维艰 ,倘若我们沿着 西方传统的城市化模式继续走下去,空间的集聚 以及人口和要素的集聚将不再主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农村向 城市的转移,而是城市与城市间的争夺,这就是 为什么长三角城市群必须也只能走新型城市化道 路的内在动因。 构建新型城市网络状关系 由此可见 ,对于长三角地区而言,新型城市化 并非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或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特 定的指向和深刻的内涵的。所谓网络城市,也不仅 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网络状的空间形态,更重要的 是指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网 络关系。我们现在讲科学发展观,讲构建和谐社 会,很大程度上就是讲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 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区域与区域的关系, 而在长三角城市群,尤其是讲到推进长三角一体 化,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的网络状城市关系就必 然地提上了重要的议事 日程。 这一问题其实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就 是各级各类城市圈的建设。如果说城市群重在空 问形态,那么城市圈则重在内在关系。城市和城 市群其实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有机体,城市的集 聚辐射功能就是其生命活力所在,这在信息社会 和网络时代的今天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长三角地 区,各个城市都在讲与大上海接轨 ,其实,通过 城市圈的建设,通过科学的、和谐的网络状城市 关系的形成,让各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得到充分 而完美的发挥,是接轨的唯一行之有效的现实途 径。其中,上海大都市圈是毫无疑问的,此外还 有南京城市圈、杭州城市圈,以及有专家学者呼 吁已久的环太湖城市圈等等,这些其实应该就是 新型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时至今日,城市 圈的建设看来也是步履艰难,这恐怕与长三角区 域一体化的进程是互为因果的,而这恰恰也告诉 我们,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加快城市圈的建设, 正是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关键所在 ,也是探 索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主攻方向。 毋庸讳言,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在探索新型城市 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就存在着 “强政府,弱政府” 之争,其实,问题不在予政府能力的强弱,而在政 府的行为能否遵循客观规律,倘若能够遵循规律, 强一点未尝不是好事,反之,愈强愈糟糕。而从我 国现行的行政体制和长三角城市群的现实情况出 发,离开了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着力推动 ,则新型城 市化终将成为一句空话。 从既有的实践和当前的现实情况看,长三角 中国城市经济 CHINA URBAN ECONOMY 热点话囊 Febuary2O09 新型城市化任重而道远。但 “千里之行,始于足 下”,中央高层对此已经如此关注,我们不能再坐 而论道,更不能 “叶公好龙”,而应该从历史责任 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出发,脚踏实地从当前做 起 ,从现实做起。 一 是编制统一的发展规划。以往的发展规划都 是按行政区划制订和实施的。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 编制长三角发展规划,国务院也已有了指导性意 但就总体而言,经过十数年的努力,长三角一体化还是坐而 论道多于实际行动。动力不足而阻力不小,在产业发展、市场建 设、生态保护等许多重要领域依然是城自为战,区自为战,甚至 处于画地为牢 无序竞争的状态,这与国家高层对长三角城市群 所寄予的厚望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见,各城市政府理应及时呼应,联手编制统一的区 域性尤其是城市圈的发展规划,以在未来的发展中 做到空间共享、资源共享。 二是制定统一的产业导向政策。在新型工业 化、城市化条件下,区域分工也必然突破传统的模 式,向着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结合的更先进合理 的网络状分工演进。与此同时,作为区域内各城市 政府也仍有必要共同制订统一的产业导向政策,以 统筹兼顾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三是探索统一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 明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实践证明是不可能在一 个较小的行政区内取得成效的。太湖是长三角地 区的重要生态源,多年来苏州为整治太湖水环境 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包括搬迁工 厂、拆除围网、疏浚河道以及各类环保设施的建 设等等,每年要投入大约几十个亿,也收到了明 显的成效 ,但太湖的生态问题依然严峻。这就需 要区域内各城市政府联手探索一条跨行政区划的 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子。 四是建设统一的区域性共同市场。长三角是 一 个市场发育较为成熟的地区,区域内各类有 形的和无形的市场很多,当务之急是要打破行 政区界进行梳理和整合,以形成统一、开放、有 序的市场机制。到那时,有许多事情就真的可以 交给市场去做了。■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本文档为【长三角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实践与探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24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86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18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