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考试大论坛】-公务员遴选考试政策理论水平复习资料汇总

【考试大论坛】-公务员遴选考试政策理论水平复习资料汇总

举报
开通vip

【考试大论坛】-公务员遴选考试政策理论水平复习资料汇总2012年遴选公务员考试:必备知识点 遴选公务员政策理论水平高频考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重大问题?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4、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

【考试大论坛】-公务员遴选考试政策理论水平复习资料汇总
2012年遴选公务员考试:必备知识点 遴选公务员政策理论水平高频考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重大问题?答: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3、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4、以人为本的内涵是什么? 答: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 、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6、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7、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 答: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8、统筹兼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核心和基础分别是什么? 答:关键是科技,核心是人才,基础是教育。 10、为什么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解放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解放思想,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1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实现哪五大转变? 答: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作风。 1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 答: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我市实现新崛起、再创新辉煌的重要契机和强大动力。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哪一次大会提出的? 答:十七大。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答: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了那三个重大问题? 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重大问题。 17、为什么说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我们党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党执政后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18、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什么? 答:自主创新能力。 19、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什么? 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什么样的转变? 答: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1、把经济发展“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更强调什么? 答:更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2、新型工业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23、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答: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涵是什么? 答: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是什么? 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31、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答: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      32、改革开放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什么? 答: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34、党的执政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答: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物能力。             3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6、根据“十一五”规划,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答: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7、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8、党的建设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是什么? 答: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40、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1、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标志是什么? 答:卢沟桥事变 42、“两个务必”是在何时提出来的? 答: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43、“两个务必”的内容是什么?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4、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答:遵义会议的突出贡献是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 45、延安整风运动的方针是什么? 答: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46、、党执政后的第一次党代会? 答: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 47、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 答: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8、党的性质的“两个先锋队”是指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9、党的先进性通过那三个层次体现? 答:一是组织,二是党员领导干部,三是党员。 50、党的七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 1、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2、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51、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会议是那一次? 答:党的十三大 52、毛泽东在那一著作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著名论断? 答:《反对本本主义》 53、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是什么? 答: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54、什么是党性? 答:所谓党性,就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的、最集中的表现。 55、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包括哪些内容答: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及专业知识修养、组织纪律修养、作风修养。 5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答: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重点是城市、难点是农村 58、当前,解放思想的重点是是什么? 答: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 59、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  60、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是什么? 答: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6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遵循的什么原则? 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62、汶川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什么? 答: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 63、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什么原则? 答:共同建设、共同享有 6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65、什么是党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答:党的建设 6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67、党的根本建设是什么? 答:思想理论建设 68、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什么? 答:关键在党。 6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什么时期? 答: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70、党面临的四大考验是什么? 答: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 7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什么是党的生命? 答: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72、什么是党的力量保证? 答: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73、我们必须坚持什么样的民主集中制? 答: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7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切实提高党建的什么水平? 答:科学化水平 75、我们党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各有多少? 答:370多万、7500 多万  76、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久经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什么?   答: 密切联系群众   脱离群众 77、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时代化  、大众化 78、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什么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答: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原则。 7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 答: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四化是指什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80、什么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8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什么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 答: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8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优化领导班子配备,选好配强党政正职领导干部,应着力抓好什么建设? 答:应着力抓好县委书记队伍建设。 83、党的组织纪律是什么? 答: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8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坚持什么样的用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 85、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要求是什么?答: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 86、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是什么? 答: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是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 87、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四个“大兴”是什么? 答: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 88、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落实什么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89、把什么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 答:思想信念教育 90、什么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答:执政党的党风 91、作决策、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必须坚持什么原则? 答: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92、什么是党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答:坚决反对腐败 93、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还要加大哪几方面的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的新成效? 答: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 94、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五大建设是指什么? 答: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建设 95、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的“五化”社会是指什么? 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96、为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的“四真”是指什么? 答: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97、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答:实践 98、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的“五种意识”是指什么? 答: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 99、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的“三为”是指什么? 答: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100、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全党营造学习氛围,做到的“三学”是指什么?答: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 十七大精神要点 一、充分认识十七大的重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十七大的意义: (1)将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全部写入党章,彰显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 (2)十七大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国家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十七大的方针,顺应了“经济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多元”的历史潮流。十七大的思想路线的实现,将进一步扎实推进几代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执政目标: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 2、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七大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 十七大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问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手段和途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只是数字的发展,还是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能够更好地为总体目标“和谐社会”提供根本保障。 3、十七大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大历史性贡献): 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出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载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发展需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脉相承。邓小平讲的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发展,本身就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突出邓小平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正在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告别。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从最初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在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中,新人超过一半;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大量年轻化、知识化而又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了解民生的干部进入中央,将使中央的决策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群众的诉求。 二、学习领会十七大报告的基本要点 1、报告的整体框架: 第一、第二部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 第三、第四部分,高瞻远瞩、求真务实,从中国的发展全局出发,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想、奋斗目标,做出了切合实际地回答。 后八个部分,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党建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报告发出了时代最强音: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科学发展是方法,社会和谐是目标。 3、报告包含的时代主题: 高举一面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面向世界的政治宣言、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坚持一条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标灯;提出了四点根本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促进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更好更快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报告中九个新表述和两个“没有变”: “两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九个新提法、新表述:(1)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新征程;(2)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条具体道路;(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范畴;(4)翻两番由“总量”到“人均”;(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6)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基础上增加“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7)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8)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从“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到“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5、十七大报告的五个“首次”: 首次以“人均GDP”为指标,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表明了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让经济发展普惠于广大群众的决心; 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丰富了和谐社会的内涵; 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肯定了广大群众以多种途径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合法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首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助于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提法,并提出建设“廉政文化”的目标,再次宣示了坚决打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 6、小康社会的五个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7、社会奋斗目标的九大“亮点”: (1)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翻两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3)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4)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5)社会公平正义: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6)文化建设: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7)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8)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9)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8、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支持建立“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体系。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卫生等诸多领域。这些领域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更是改善民生的技术基础。没有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成果的运用,改善民生就是低水平的,就没有“技术含量”。 9、如何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发展的四个协调。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在十七大报告中,代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词之差,含义深刻。”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更强调了经济本身;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更突出了“好”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的协调:一是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二是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形成;三是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要突出消费;四是发展动力的协调,决不能仅仅依靠投资拉动,而要更多强调改革和自主创新的推动。 (2)改善民生的五个重点:第一,优先发展教育。第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3)不容忽视的四个挑战:一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加剧。二是关键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三是区域发展需要进一步增强协调性。四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10、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正视与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综合工程:“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3)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标与方向。 11、关于收入分配这个热点问题: 十七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有两个重要的新提法:一是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是“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前一提法针对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劳动者工资偏低的现象,后一提法又体现了平等保护物权、鼓励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两个提法互为辩证关系,统一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中。 12、“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的主题和框架:把握主题、构建框架、遏制“台独”、渐进统一,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主题是“和平发展”,内容是经贸交流、人员往来、社会一体化、遏制“台独”,为统一创造条件,什么都可以谈。框架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什么都可以谈,在框架之下签订和平协议。遏制“台独”是让两岸关系稳定下来,摒除“台独”,不因“台独”而发生战争是两岸人民更大的利益。渐进统一是指有一个过渡阶段。 13、关于我国外交新理念: 外交理念: (1)“走和平发展、独立自主的道路始终是我国外交奉行的准则; (2)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与世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 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1)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 (2)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关于安全合作,“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4)首次提出中国在环境外交问题上的主张。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三大到十七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连续5次党代会的报告标题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字样。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 我们过去走的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区别?通过对比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那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为主体的单一所有制体制、全部经济生活无所不包的、政府集中管理经济和配置资源的行政命令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以党代政、党政合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文化方面,表现为对文化领域的集中控制,人民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难以发展和保证的文化专制体制。在社会运行方面,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压抑了社会的发育与正常运行。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区别在于: (1)在经济体制上,与苏联模式的高度集权的行政性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完全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上由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在政治体制上,与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和集中的政治体制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包括通过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公民政治参与体制;通过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科学化、民主化决策体制;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立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体制。 (3)在文化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文化专制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采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前提下保证文化多样性发展的体制。 (4)在社会体制上,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垄断控制体制,大力开展社会建设,培育和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各类社会组织,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与运行机制。 16、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1)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达到人类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2)准确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和谐,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4)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要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实现科学发展,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17、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总体上看,我们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 (2)“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3)“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18、为什么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打破了旧有机制的屏障;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充沛活力。 (2)改革进入到关键时刻的关键议题: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协调多元社会利益。具体的表述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前者的实现有赖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府执政方式的改革;后者的实现则要以民主政治为推进器。 (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19、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首先,经济增长模式存在重大缺陷。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与社会代价。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创造好看的政绩,倾向于维持、甚至扩大对资源的控制权,经济高增长也伴随着少数政府官员的严重腐败,同时,各级政府奢侈浪费的现象也有所加重)。 再次,上述两项原因同时发生作用,造成近几年来民众议论纷纷的“民生”问题,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面对这些问题,从2003年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穿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 20、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 21、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免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农业税。 (2)追求协调的发展。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 (3)追求可持续的发展。从偏重经济发展到重视人民福祉,从注重增长速度到重视增长质量,民生指标、生态指标和老百姓的口碑相继进入各地干部的考核标准。环境保护指标在干部绩效考核中的分量增加。 (4)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处理好方方面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5)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6)提高执政能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 22、解放思想的“三难三易”: 解放思想,在枝节问题上相对容易,在关键问题上比较困难;在经济领域相对容易,在政治领域比较困难;在单一问题上相对容易,在系统性问题上比较困难。 23、为什么推进党的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关键是能否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就要增强“忧患意识”。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 (2)中国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经济在“十一五”期间仍有发生大起大落的潜在危险,这与目前投资强、消费弱的经济增长结构有着重要关系,需要认真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投资马车。这种增长方式由于容易波动,变数多,不可控,对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不利;同时,经济的增长过多依赖重工业的发展,是一种粗放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模式,贻害无穷。太湖蓝藻事件警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伴生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3)对忧患意识的强调,也表明中央领导对国情的深刻理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高中级领导干部违纪问题。 24、“制度反腐”的“三权制约”: 十七大强调指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真正做到“三权制约”,需要“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5、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是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 三是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四是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等。 26、政府机构改革面临三大挑战: 也可以说是政治改革的突破口。首先,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政治民主化的要求。其次,政府机构改革要应对新的社会问题。第三,应对全球化冲击提高国家竞争力。 27、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8、关于党内民主: 十七大报告将“党内民主”定义为“党的生命”。 (1)党内民主就是党员是党的主体,是党内的主人,在党内当家做主,是党内权力的来源。是党员把权力委托给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和领导者。党内民主评价的标准,就看党员权力是否得到维护、保障和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它需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逐步推进党务公开,改革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2)一个政党内部的民主状况,并不必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拥有七千多万党员,这个群体聚集了广大的社会政治精英,在这个群体内先建好民主制度,通过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已被视为一条现实道路。 (3)胡总书记访问美国,在耶鲁大学演讲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并说中国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9、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如何结合: 十六大和十七大都讲到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具体到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上,应该是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同步推进。 (1)十七大报告明确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 (2)报告提出了“扩大人民民主”,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3项措施。 (3)“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4)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突出强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0、崭新的民生政治路线图:“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点 1.十七届三中全会于什么时候召开? 答: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2.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哪个决定? 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决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道路,解决“三农”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解决“三农”矛盾问题的要求是什么? 答:一是实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二是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方向。三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四是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5.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和发展作出了哪些部署? 答:(1)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6.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两个必须”是什么? 答:(1)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 (2)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球是什么? 答: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劳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8.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 答: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设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9.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0.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出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1.实现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要遵循哪些重大原则? 答:(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为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2)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4)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5)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1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应加强哪些制度建设? 答:(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13.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二是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三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四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是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七是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14.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有哪些要求? 答:一是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 二是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 三是要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四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五是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六是要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七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八是要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15.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答:一是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 二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是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四是要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五是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要点 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传递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决心和信心。 一、四个“着眼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大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提出的这四个“着眼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部署的“再推进”,是基于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瞄准更远大目标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再出发”,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立足点。 四个“着眼于”言简意赅,为我们党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指明了方向。 二、四大考验:提醒“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30年。置身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今天,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全会强调,“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由此,全会得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的重大判断。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也进入了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在这个重要关节点上,全会突出强调,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
本文档为【【考试大论坛】-公务员遴选考试政策理论水平复习资料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3573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0KB
软件:Word
页数:92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17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