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體驗教育理論和實務

體驗教育理論和實務

举报
开通vip

體驗教育理論和實務 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 第壹篇 理論基礎篇 第一章 緒論-何謂探索教育、冒險教育、體驗教育、PA 課程 第一節、 名詞解釋-統稱為體驗教育 第二節、 體驗教育的課程元素 第三節、 體驗教育的活動模式 第四節、 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 第五節、 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第二章 體驗教育中常見的理論 第一節、 經驗學習圈 E.L.C.(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第二節、 全方位價值契約 F.V.C.(full value contract) 第三節...

體驗教育理論和實務
體驗教育理論與實務 第壹篇 理論基礎篇 第一章 緒論-何謂探索教育、冒險教育、體驗教育、PA 課程 第一節、 名詞解釋-統稱為體驗教育 第二節、 體驗教育的課程元素 第三節、 體驗教育的活動模式 第四節、 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 第五節、 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第二章 體驗教育中常見的理論 第一節、 經驗學習圈 E.L.C.(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 第二節、 全方位價值契約 F.V.C.(full value contract) 第三節、 選擇性挑戰 C.B.C.(challenge by choice) 第四節、 團隊構成的模型(Team development Model) 第五節、 團隊發展的四個階段 第六節、 團隊裡的成員角色 第貳篇 引導技巧篇 第三章 引導者的角色工作以及引導技巧 第一節、 引導者的名稱與角色定義 第二節、 各類引導的方法的概論 第三節、 A.P.P.L.E.的課程規劃運作流程 第四節、 G.R.A.B.B.S.團隊狀況評估指標 第五節、 各種引導法的說明 第六節、 引導過程裡「放書籤」及「抓魚」的觀念 第七節、 引導時慣用語的釐清和注意事項 第八節、 輔助引導的工具和方法 第四章、如何處理引導中遇到的問題 第一節、 問題的釐清 第二節、 要立即處理的問題 第三節、 個人參與的問題 第四節、 團隊狀況的問題 第五節、 課程運作的問題 第参篇 活動操作篇 第五章、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 第一節、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分類表 第二節、攜帶式、平面教具活動操作說明 第三節、大團隊、觀察力平面教具活動操作說明 第六章、高低空繩索場地活動 第一節、高低空繩索場地活動分類表 第二節、低空繩索場地活動操作說明 第三節、高空繩索場地活動操作說明 第一章 緒論 何謂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 課程? 簡單來說,就是讓學習者經歷一個活動或一系列設計好的活動,在活動過後或 活動中經由引導者或老師的引導,讓學習者透過活動裡發生的事情去反思,然後產生 學習,進而應用在現實的生活裡面,這裡的活動可以是遊戲、音樂、藝術、運動、或 者攀岩、繩索活動、獨木舟、登山、、、等戶外活動,但是一般在台灣談這類的教育 模式,都會偏重以繩索場地課程及團體遊戲為主要活動,甚至誤會只有這兩種活動形 式才叫做體驗教育或探索教育。 所以當我們要進入這個課程領域的時候,有些基本的認知和觀念必須有所了 解,包含慣用的名詞、課程的元素以及課程的模式與理論、、等都需要有所了解,本 章做個統合概念的說明,細節的部分另見各章節說明。 體驗教育的工作內容(作者繪) 第一節、 名詞解釋 體驗教育、探索教育、冒險教育、PA 課程 在台灣這類型課程,在不同學術領域、學校教育及企業教育訓練,會使用不同的 名詞來表述這類型課程的名稱。而在國外則是稱為 Adventure Education(直譯為冒 險教育)或者 Experiential Education(直譯為體驗教育)。 一般國外所謂的 Experiential Education(直譯為體驗教育)的範圍非常廣泛,舉凡 實際演奏的音樂教育、動手的美術教育、體育課程、、等都稱為 Experiential Education(直譯為體驗教育)。而在台灣的發展則有好幾個名詞會被提及到,我們略 作說明。 探索教育名詞的由來 本書所談的課程在國外一般還是稱為 Adventure Education,然而十年前師大 教授李義男先生認為當時台灣的社會教育環境(尤其是師範體系裡面)要以冒險教育 的名稱來推廣可能會有障礙,所以取其課程裡面反思精神為主的概念,以「探索教育」 的名稱來定義,時至今日師範體系畢業的老師以及國教的系統都稱呼此類課程為探索 教育,由於學校的課程都半會以攜帶方便的教具和活動為主,所以這個體系的發展和 以及索教育這個名詞的應用也漸漸趨向攜帶式教具的課程為主。 冒險教育名詞的使用 因為師大體系稱為「探索教育」的關係,一般攜帶式教具的課程及台灣學校教育 體系,通常也都稱為探索教育。但是以戶外活動(溯溪、登山、定向、、、)或高低 空的繩索場地來進行的課程,因為存在著冒險的元素在裡面,所以大多會依循台灣體 育大學謝智謀教授所推廣的系統,維持原有字面上的意思以及戶外冒險的概念以「冒 險教育」稱之,從這些戶外活動的挑戰模式及程度可以明顯看的出來,這些活動用「冒 險教育」可能更為恰當的。 PA 課程為企業慣用語 而台灣企業界的教育訓練早期引進這類課程是從美國 PA 組織引進,所以企業教 育訓練都習慣稱為 PA 課程。PA 為 Project Adventure 的縮寫,原為美國麻州中等學 校教育裏面的一個專案,後來執行這個專案的部分人士成立一個組織稱為 PA,所以 PA 這個字眼在美國一般而言指的就是這個組織或這個專案的稱呼,所以 PA 這個字眼 並非專屬於美國 PA 這個組織,甚至 PA 課程在台灣企業訓練裡變成了一個新的課程 名詞,而不再是單指 PA 這個組織的課程,因此使用 PA 字眼是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 題,但是使用 PA 組織的 LOGO 就需要經過 PA 組織的同意。所以企業市場上有人堅 持自己是 PA 組織的正宗課程;或者堅持這類課程不應該叫 PA 的人,也許都有他們 各自的商業想法和品牌目的,目的都只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市場,但是市場上並不太在 意,因為企業界多數已經習慣把「PA 課程」當體驗教育的簡稱,體驗教育或探索教 育的字眼有時候還不見得被台灣企業訓練領域的人了解。 體驗教育名詞的共識 近來多位學者和企業訓練界的人在推廣的過程中想要統一名詞,但是由於種種難 以改變的社會因素(企業稱呼為 PA 的社會習慣、尊重早期學者用語的學術倫理、、、), 至今在台灣並沒有統一的課程名稱,但是在國內公開的會議上為避免爭議通常會使用 定義較廣的「體驗教育」來做為共同的用語,但是在國際場合裡面使用體驗教育來稱 呼這類課程時則需要稍加解釋該課程的模式,國際友人才知道你的課程內容,否則體 育課程、音樂課程、社會服務都稱為體驗教育,範疇太大。本書為方便台灣社會推廣, 內容也是盡可能使用體驗教育來表述這類課程。 其他名詞的使用 在香港推廣這類教育比較積極的單位,都稱為歷奇公司,所以香港人也稱為「歷 奇教育」或「歷奇輔導」。而在中國大陸這系列課程都稱為「拓展訓練」比較多,所 以這類型的公司名稱上也都會出現拓展的字眼。 這些都是在華人社會裡面這類型課程會出現的名詞,另外一提的名詞是「外展 教育」和「外展訓練」,目前多為Outward Bound(香港翻譯成外展學校)這個單 位使用。與原本「外展」一詞的原意有些出入,一般「外展」是指社工人員離開辦公 場所到達社區或個案所在地點從事服務工作的意思。 另外,還有一個名詞叫「體驗式學習」,這個名詞原本用來形容這類型的課程也 很適合,但是在台灣有一種心靈成長課程(亞洲行、起承轉合、心動力、、等企管公 司的課程)以及企業魔鬼訓練的課程裡面也運用了很多活動(在經驗學習圈的章節裏 面我們會提到兩者的差別),他們也稱為體驗式學習,所以為了避免混淆,在本書裡 面盡可能不用體驗式學習的字眼來說明,避免讀者混淆。 本章節學習重點: 1. 體驗教育和冒險教育的不同為何? 2. 探索教育一詞在台灣是如何被發展出來? 3. PA 一詞的由來和代表的意思是什麼? 4. 兩岸三地對於體驗教育會使用的名詞有哪些? 第二節、 體驗教育的課程元素 無論使用何種名詞來稱呼這樣的課程,本書為方便說明統一稱為體驗教育,就 筆者的觀念來看體驗教育要具備幾項重要的課程元素:那就是「挑戰」、「團隊」以及 「自我反思」三個很重要的元素。以及兩個輔助的元素,「安全」及「有趣」,輔助元 素為非必要條件,但是在很多時候都會被提及到。以下為這些元素的說明: 1.挑戰 活動裡面必須存在「挑戰」的元素,所謂的挑戰可能是體能上的挑戰,心智模 式的挑戰、團隊&人際關係的挑戰、情緒管理的挑戰,心理壓力的挑戰,都是課程裡 面可以存在的挑戰,這些挑戰也都存在著風險,所以被稱為「冒險教育」。但是我想 用挑戰來做為這裡的解釋也許比較符合台灣人的語言價值。 挑戰的存在代表三種意義,一種是透過挑戰驗證及落實自己既有的想法,另一 種則是發現自己有更多的可能,第三種則是超越自己。所以「挑戰」是刺激學員自我 反思的重要因素。 挑戰是一種相對的感覺而非絕對的形式,不是說只要是攀岩或者走鋼索就叫挑 戰,對特戰隊的軍人而言,這些就一點挑戰的感覺都沒有,所以一個體驗教育的教育 工作者必須根據學員的身、心、靈狀態去設計讓他們感受到挑戰的課程活動。 「團隊」、「挑戰」、「自我反 思」的運作裡面,有趣和安 全就如同潤滑劑。(作者繪) 2.團隊 體驗教育通常以十二人為一組,以團隊方式進行課程,台灣企業訓練的商業環 境多半是以講師的鐘點費計費,所以考量成本的問題大部份的時候都是以 15~20 個 一組。視活動的需要,有些活動會以更少的學員為一組(例如定向運動多半以六人為 一組),有些則為了營造大團隊或整家公司共有的團隊經驗也會有六七十人一起操作 的活動設計。但是很少以一個人為主的課程設計。主要的原因除了經濟價值以外,課 程裡面透過團隊可以讓學員從更多的角度來看自己,畢竟真實的社會及工作環境是離 不開團隊及人際關係的互動。透過和其他人的互動會激發出新的視野和觀點。有些活 動設計看似個人,但是通常到了最後,還是會透過團隊的分享去引導學員學習。 3.自我反思 光是一群人一起參與活動,還不構成體驗教育。重要的是課程中的反思行為, 透過活動來發現自己和團隊有哪些可以成長的地方,而這也是課程帶領者的主要工 作,很多團康活動都具備團隊和挑戰的元素,但是缺乏反思的行為就是團康活動和體 驗教育的差別,也就是說團康活動加上反思的內涵其實就是體驗教育的一種形式。 經驗學習圈 E.L.C.(作者繪) 安全 有些人會問說為什麼安全不是必要元素而是輔助元素,安全不是很重要嗎?這 裡談的是針對學習而言,團隊、挑戰及反思會刺激學員產生學習,而安全及有趣的存 在主要的價值不在引發學習,而是在協助學習的有效進行,有些時候太安全反而會讓 學員失去學習,比方說整個活動的過程讓學員覺得太安全,沒有任何危機感或恐懼 感,就失去學習面對危機的能力或失去學習面對自己恐懼的能力,活動的過程如果都 和他平常的生活沒有什麼差別,那麼可能就失去成長改變的機會。有趣的目的也是引 發學員對活動產生願意參與的態度,間接的促使學習,但是安全和有趣不重要嗎?其 實有還是一定的價值,才會在體驗教育裡面被提出來。 但是安全的尺寸拿捏是很主觀的認定,重點在於責任的承擔,每個引導者承擔 的能力不同,很自然的對於安全的看法就會有所不同,有些引導者認為既使可能發生 生命的危險,只要學員可以承擔,對於危險也有事先的認知,便可以在學員自我承擔 的觀念下執行。有些則認為危險是給學員的心理感受,引導員還是要營造一個安全的 學習情境,那什麼才叫安全的學習情境,又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這裡提供一個參 考的定義,就是「責任的承擔」,只要超過引導者可以承擔的範圍就是不安全,什麼 叫做可以承擔?那就要問讀者你自己了,你是否可以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你是否可 以承擔事情發生後的結果。出了狀況,你可以承擔就是你的安全範圍,如果你不能承 擔就是超過你的安全範圍。關於安全、危險及挑戰在後面「選擇性挑戰」的章節裡面 會再說明。 從風險與能力的關係圖來看安全、危險及挑戰(Priest,1990)(原圖掃描) 有趣(for fun or interesting) 字面上的意思是好玩,也就是說課程活動要讓學員覺得有趣。但是好玩、有趣 只是個字面上的概念,這裡要強調的是引發學員參與活動的動機,所以有時候活動不 見的有趣,但是學員有可能會因為其他的因素對於課程存在高度的參與感,比方說要 證明自己、對於挑戰性的活動感到興趣、、、等等,所以有些時候我比較喜歡用興趣 (interesting)來形容這個概念會比較貼切。有些時候單純的好玩,會讓學員覺得很 幼稚反而對學員的參與感形成負面的影響,所以如何才能做到引發學員的參與感,後 續會提到「A.P.P.L.E.帶領流程」中的 A(assess)事前的評估就很重要,不是引導者 覺得有趣,而是要評估學員的種種背景,來設計讓他們感到興趣的活動。 本章節學習重點: 1.體驗教育課程裡的重要元素有哪三個? 2.在體驗教育中,「有趣」和「安全」的價值和意義為何? 第三節、 體驗教育的活動模式 體驗教育的型式和主題有很多種類包含:音樂教育、球類運動、生態教育、、、 每個領域都有其專業,本書無法詳述。本書所談的體驗教育為比較狹隘的體驗教育定 義,此類定義下的活動模式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也就是「攜帶式教具」、「繩索場地」 以及「戶外活動」。 「攜帶式教具」 顧名思義,活動的教具可以隨身攜帶,或者不需要任何輔助教具便可以進行的 活動,通常會搭配學習的主題,安排在課程當中,被廣泛應用在各種課程類型及教學 裡面。 活動名稱:搶救酷斯拉(活動操作詳見第五章) 活動名稱:蜘蛛網(活動操作詳見第五章) 「繩索場地」 一般繩索場地有低空設施及高空繩索設施,來做為活動操作的平台,通常這類 型課程就只能在場地裡面進行,活動的刺激程度平均來說一定比攜帶式教具來的高, 對學員來說也比較有吸引力。 「戶外活動」 將學員帶到大自然的環境進行挑戰及活動課程的操作,一般常見的有登山、溯 溪、自力造筏、獨木舟、、、等活動,重點是活動當中引導者會設計反思的課題讓學 員去思考學習,而不是像一般的戶外活動,單純的體驗和參與。 這三種類型是因為操作所需要的工具和環境不同而作的區分,並非是三個階 段,有很多從事體驗教育的人存在著第一階段要先做攜帶式教具之後,第二階段才進 繩索場地,第三階段再安排戶外活動的觀念。基本上,在學習上並沒有這樣的先後順 序,以美國 PA 為例子,五天的課程筆者曾經第一天就操作高空繩索場地,最後一天 整天都在操作攜帶式教具。還有香港外展學校(OUTWARD BOUND)很多的課程第 一個活動就是十多米高的戶外跳水。其實,國外很多訓練單位,都把攜帶式教具活動 穿插在挑戰場地或戶外活動中間進行,並無所謂的階段和順序。 但是挑戰及學習是要經過設計安排的,除非有特殊的課程目的,一般都會有幾 個考慮,比方說從低挑戰慢慢到高挑戰,從學員比較感興趣的到繁瑣的,從容易進入 的到困難的。當然,就商業考量而言從學員的心態來看,學員做了口味重的繩索場地 或戶外課程,要再安排整天攜帶式教具課程就會比較難引起學習及參與的興趣。所以 如果要安排長時間有系列的訓練課程,或者一般管理顧問公司在幫公司行號規劃課程 時,希望可以每年都做到生意,就會建議客戶第一次先做攜帶式教具,第二次再做繩 索場地課程,最後才是戶外課程,但是由於這樣的觀念普遍存在台灣的訓練環境,變 得很多公司做體驗教育的課程到第三年之後,要安排活動變得困難,因為學習被誤導 為活動的選擇,在這樣的誤導下,你必須要有更新形態的戶外活動來滿足學員心態上 的需求,而忽略了學習的主題。 因此這裡我們必須提醒讀者正確的課程活動規劃模式,應該是要回到學習的主 題,活動的安排應該考慮主題的需要及主題的貼切性,而不是被攜帶式教具、繩索場 地、戶外課程這種銷售考量的順序給綁住,真正的商業考量是用最好的方式去達成客 戶的需要,該用高空活動就用,該用戶外課程就應該帶到戶外進行。 本章節的學習重點: 1.體驗教育常用的活動類型有哪些? 2.體驗教育在安排活動的時候是根據課程主題的需要?還是根據活動的難度? 第四節、 體驗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差異 「體驗教育」和傳統教育中所採取的「講演式的教學型態」及「傳統學校的訓 練模式」是很不相同的,在專業的發展上也不盡相同。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看: 1)「體驗教育」的過程中設計及安排一些由學員體驗為主的遊戲或活動,運作 方式採取開放的態度,由學員去決定達成活動的方法,因此具有高的變化性。 2) 引導者不在第一時間給予團隊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主要透過參與者自我的反思以及彼此的 分享來學習,引導者只掌握的是學習的主題和方向而非學習的內容。 在大多數的傳統教育和傳統的課程模式中,教師似乎都是被定義為資訊的提供 者。老師是傳遞知識,學習者則是被動的吸收。在這樣的情境下,參與者只能說是接 收者而非自主的學習者。而體驗教育引導者的帶領則不一樣,引導者只有在必要的時 候給予一些方向的指引,其餘的則由團隊透過實際的參與去發展其能力,透過自己親 身的經驗去學習該如何去面對現實生生活裡類似的狀況和事情。 這樣的精神,和傳統教育裏面講授性的課程很大不同,但是和傳統教育裏面的 科學展覽或論文發表、球隊運動、美術音樂教育、、、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是很相近 的,但是運作上還是有些不同: 1)球隊運動和體驗教育都講究團隊精神,但是體驗教育的活動通常不需要太多 技巧,球類運動則需要一些技巧以及涉及個人體能能力,其次體驗教育在活動 中或者活動結束後會去反思及討論團隊的運作狀況進而成長學習,球類運動比 較少。當然球隊運動也可以做反思和討論,當然就是體驗教育,但是在台灣球 隊運動還是偏重體能的成長和訓練,小部分才會引導學員學習團隊的觀念用在 真實生活裡。 2)科學展覽與論文發表,也強調學生要自己找到方法及學習到研究的結果。但 是相較之下比較缺乏團隊的運作,以及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去研究。同樣是學 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流程,體驗教育通常在一個活動(1~3 個小時)可以完成 一輪的學習,科展及論文則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主要的原因是科學展覽與論 文涉及比較多的知識層面的東西,需要時間整理消化。(所以知識性的學習,體 驗教育不是最好的方式) 3)美術音樂教育雖也是實際操作學習的學習模式,相較體驗教育來看美術音樂 教育更重視長時間的薰陶,潛移默化為生活氣質的一部份,目的性不同,所需 的時間也較長,也需要一些技巧。 體驗教育的引導者會利用─合作、團隊精神、溝通、信任、決策、問題解決、有 趣、遊戲這些技巧及主題來帶領團隊,使其可以運用在學校、研討會和訓練課程中, 取代教條及說教式的課堂上。這些教育的目的也許是相類似的,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及 過程是大不相同的,學員的感受和學習也會不相同。教育者應該根據目的選擇適當的 方式,體驗教育很好但也絕非萬靈丹。 那麼在體驗式教育這樣的學習方法出現後,要如何思考傳統教育的意義和價 值?是否全部改成體驗式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教育不就會變的更有效率了嗎?其實並 不是這樣,從事教育工作我們必須瞭解到的是: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使 用不同的學習模式,進而衍生出教學方法。簡單的說,整個教育方針和教學方法的擬 定應該根據以下這樣的順序和邏輯來思考: 合理的模式(作者繪) 過去的模式(作者繪) 而過去的模式裡面,過程中出現了幾個邏輯上的矛盾,很自然的我們教育就出 現了問題。 第一個錯誤是大前提的錯誤: 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被制訂出來的,而是應該根據生命真實的需求,去衍生出 為什麼要學習的目的。 第二個錯誤是順序上的錯誤: 或者說是立場上的錯誤,有了學習目標後,應該先考慮的是如何學習,而不是 如何教學,也就是說必須就學習者的立場出發而不是就教學者的立場作考量。 舉幾個我們常遇到的情形和對話為例: 在教育研習會上或教育研究主題上,我們最常用來當引言的是: 「我們要如何教育我們的、、、、」,「教學方法的發展應該、、、」 事實上,應該如同下面這些以學習為出發的思考才是良策: 「我們的下一代會如何學習、、、」,「學習方法的提供應該、、、」 表面上,這些問題的目的及方向似乎相同,但是就是因為這些問題的相似性太 高,而使得教育目的和立場的混淆通常都隱藏在這種相似性下,而不被察覺。 讓我們實際的例子來試試看。用這兩種思維為出發點來思考一些問題,藉以發 現它們之間的差異: 「問題一、如何落實英語的基礎教育」 以教學為出發點: 首先我們應該提升國內基礎教育的英語教學師資、、、 因為語言學習愈小越好,所以從現有教育體制裡的基礎教育(國小)開始、、、 以學習為出發點: 首先我們應該營造一個使用及學習英語的環境、、、 適合學習語言的關鍵是兒童階段及生活上的使用,我們應該把以此為思考、、、 接著,根據這些出發點所衍生出的想法,我們來看看下們幾個問題: 一、 這些方法裡頭,哪些會對學生的造成更多壓力,甚至影響到其他的學習? 二、 這些想法裡,哪些會對學習者產生吸引力及投入的興趣? 三、 哪些會動用更多教學、及社會的成本?是否可達到效益? 四、 何者的方式可以使教學者事半功倍?使學生真的有所學習? 這裡僅提供思考出發點的差異,及提出問題供讀者去作思考。這個章節的 目的只是提醒從事教育者,不同的出發點會造成不同的差異,應該慎重瞭解需 求,找出核心的學習方向去從事體驗教育的工作,並沒有任何的學習方法或教 學方法可以一體適用所有的事物,既使是本書所提及的體驗教育的學習模式也 是一樣,並非萬能。並且在每次的課程設計及執行前,就算不作全盤的考量去 思考這樣的問題,也應該簡單的提醒自己以及確認一下這個學習主題的需求是 什麼,而非一昧的依據教材教案去執行。一個未曾思考的、一昧跟隨現成教案 去教學的老師,很可能教育出不喜歡思考的學生,或喜歡根據既有模組去做事 的學生。 本章節的學習重點: 1.何謂體驗教育是以學生為課程出發點的觀念? 2.傳統教育和體驗教育有何不同? 第五節、體驗教育與團康活動的差異 在美國教育的歷史文獻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參與一個什麼樣的遊戲並不 是重點,重要的是你打算如何去參與他。」這句話道破了團康活動和體驗教育的相同 與不同。相同的都是團隊的遊戲和活動,不同的是目的。 團康活動在台灣有很長的歷史,有完整的體系和發展,團康活動的主要目的是 氣氛的營造和團體動力的產生,所以活動比較重氣氛和活力,而體驗教育比較重視反 思和學習。團康活動就沒有反思和學習嗎?其實這樣說,也不全然,有些時候團康活 動所營造的氣氛會讓參與者感動和體會到生命的價值與夥伴間情感的重要,但是體驗 教育更強調活動過後,在現實生活中如何應用。兩者之間,如果要營造更多的感動, 也許團康活動會多一些,但是生活的反思和應用,則體驗教育會多一些。 圖說:從活動進行的過程中來看,其實團康活動和體驗教育活動是相似的 圖說:有時候團康活動中有討論及學習反思的過程也算是體驗教育 所以,兩者之間並沒有尊貴之分,只有因為目的不同而安排不同的方式去進行 團體的互動,有時候可以是團康同時也是體驗教育。有些剛學習體驗教育的引導者會 看不起團康帶領者,其實那是自己無知的一種表現,才會把兩個目的性不同的團體動 力型態(目的不同,工具可能相同)拿來比較。 在台灣的商業市場上,提案公司在比案時,常聽到誰誰誰是帶團康出身的來, 那家公司講師、引導者是救國團團康背景出身的,用團康那套來帶體驗教育、、、言 語間給人的感覺似乎在貶低他人。但是,懂的人就會知道那是無知的表現。通常一個 好的團康帶領者,加上他專業領域的背景,往往會成為他那個專業領域很好的體驗教 育引導者。體驗教育的重點在於學員在過程中是否有反思及生活上的學習,而並非是 不是團康。 但是當然也有些人純粹只會團康技巧,完全不引導學員進行反思,然後號稱自 己也是體驗教育專家,這點也是造成團康活動被誤解、價值被低估的原因之一。 其實,也有些公司辦團隊活動的目的是為了氣氛以及團隊的情感凝聚,有些很 資深的體驗教育從業人員,也常在這種案子上慘遭滑鐵盧,因為他不懂團康的技巧, 太自視體驗教育的價值而忽略了團隊的需求,從連續兩個章節裡面,我們可以看到體 驗教育也好、各種教學方法或活動也好,都要回歸到學習的目的或者活動的目的,才 能做的好,體驗教育只是一個比較好學習的工具,而不是萬能的工具。 所以一個好的企業教育訓練的引導者,除了有好的引導反思技巧之外,企業的 實務經驗和企管知識也是很重要的內涵,大部分的時候後者還遠比前者更加重要。 本章節的學習重點: 1.體驗教育的活動和團康活動有何不同? 2. 體驗教育的活動和團康活動分別的價值和意義為何? 3.團康活動是否也可以作為體驗教育之用? 4.體驗教育活動是否可以做為團康活動之用?  
本文档为【體驗教育理論和實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0973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905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4-16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