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

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

举报
开通vip

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null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null文学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概论或文学理论应该包括几个部分? 一、诗无达估一、诗无达估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 因为个体的绝对差异性,导致了文学理解的绝对差异性。 二、接受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二、接受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

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
null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null文学研究包括三个部分: 文学史、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文学概论或文学理论应该包括几个部分? 一、诗无达估一、诗无达估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读者: 因为个体的绝对差异性,导致了文学理解的绝对差异性。 二、接受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二、接受理论的诞生与发展 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 亦称接受美学(Rezeptionsästhetik) 或称接受研究(Rezeptionsforschung) 文学接受理论发轫于20世纪六十年代。null1967年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1997) 《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 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之中。 接受理论的宣言null肯定读者主体地位的理论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茵加登:“一个士兵开了一枪。” null王夫之: 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自得。故《关雎》,兴也;康王晏朝,而即为冰鉴。“迂谟定命,远遒辰告“,观也;谢安欣赏,而增其遐心。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于有诗。 柳宗元: 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null《传习录》: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原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 null体系化的现代接受理论在20世纪七十年代首先在德国成型的。 康斯坦茨学派的贡献。 康斯坦茨学派双子星座: 尧斯(Hans Robert Jauss,1921 -1997) 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 null参考文献: 姚斯《走向接受美学》和霍拉勃《接受理论》,参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简·汤普金斯编,《读者反应批评》,刘峰等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刘小枫编译,《接受美学译文集》,三联书店,1989.三、接受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接受理论的哲学基础 1.接受理论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当代诠释学 问题: 解释的现象,是伴随着文化的产生而产生的吗? 解释的现象,是伴随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吗? 解释的现象,是伴随交流的产生而产生的? 解释的现象是否等同于解释学或诠释学? 解释学——对人类解释与理解活动的规律性的总结,才产生解释学。null2. Hermeneutik 诠释学 或译阐释学、解释学 柏拉图《伊庇诺米篇》中指某种类似于占卜术的技艺 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中也有一篇《解释篇》(Peri hermeneias; De Interpretatione) ,研究直陈语句(判断)的逻辑结构 null丹恩豪尔(Johann Conrad Dannhauer)的著作中(《卓越解释的观念》1630年): Hermeneutica(诠释学)一词才作为一门学问——指称文本理解的技艺的学问。 德文Hermeneutik 英文hermeneutics 古希腊文έρμηυεύειυnull辞源: 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信使(Botschafter) 赫尔墨斯(Hermes)那里。这位脚上生翼的神使的名字——Hermes(hermios, hermēneuin, hermēneia)便是Hermeneutik的词根。null诠释学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转换 。 诠释学可简单地定义为理解和解释的技艺学。 这个界定有两个潜在的涵义,一是理解好像应该是先于解释的;而是称诠释学为技艺学比学科更准确。 null理解是解释的前提,理解是解释的基础是早期诠释学普遍流行的观点。 现代诠释学认为,理解本身就是解释,理解必须通过解释才能实现。 诠释学三大要素(技艺):理解、解释、应用。 应用也是理解,理解本质就是解释和应用。null为什么说定义古代诠释学的时候,技艺学比学科准确呢? 诠释学能不能成为科学? Hermeneutik词尾ik与一般所谓学科(-logie)不同,ik一般指实践与方法 。 Hermeneutik应是诠释技艺学。 null伽达默尔说: 诠释学一直被理解为说明和解释的理论或艺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这一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的德语词Kunstlehre(即一门有关某种技能或技巧的技艺学)实际上是从希腊文techne(技术)一词翻译而来的。它使诠释学与语法学、修辞学和辩证法等“艺术门类”(artes)建立了联系。 诠释学首先代表了一种具有高度技巧的实践,它表示了一种可以补充说是“技艺”(techne)的词汇。这种艺术就是宣告、口译、阐明和翻译的艺术,当然也包括作为其基础的理解的艺术。 nullHermeneutik作为这种实践技艺,即作为语言转换和交往实践的诠释学,是与作为对永恒本质沉思的理论(Theorie)对立的。 希腊文hermeneutike techne,拉丁文ars interpretationis,德文Kunst der Interpretation和英文art of interpretation,这里的techne、ars、Kunst、art都表示一种与理论相对的实践技艺。 3. 诠释学的历史划分 3. 诠释学的历史划分 古代诠释学——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以前的诠释学理论。 近代诠释学——从近代至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诠释学和历史学派的诠释学。 当代诠释学——二十世纪以来的诠释学。 诠释学的阶段性特征 诠释学的阶段性特征 1)圣经诠释学 圣经解释的原则最后逐渐系统化成为圣经注释理论 ——注释学或解经学(exegesis) 西方中世纪的诠释学主要就是圣经诠释学 丹恩豪尔于1654年出版《圣经诠释学或圣书文献注释方法》 null中世纪注释法学派: 其一,13世纪以前的注释学派称之为前期注释法学派,其研究重点是恢复查士丁尼时代编纂的各种罗马法文献,并以此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它们的意义; 其二,13至15世纪的注释法学派则是后期注释法学派,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罗马法实际生活的应用。 前者可以说是理论的法学诠释学,后者则可以说是应用的法学诠释学。 null中世纪诠释学理论或称解释理论更准确 特点:独断性的诠释学。 2)语文学诠释学2)语文学诠释学18世纪出现了一门新学科——语文学(Philologie) 从语言学和文献学的角度对古典文本进行分析、讲疏的一门学问。 代表人物: 迈耶尔 (Georg Friedrich Meier, 1718-1777)《普通解释技术试探》(1756) 阿斯特(Georg Anton Friedrich Ast, 1778-1841)《语法学、诠释学和批评学的基本原理》。 3) 普遍诠释学 3) 普遍诠释学 普遍诠释学(general hermeneutics)发端于十七世纪,到了迈耶尔(Georg Friedrich Meier, 1718-1777)的符号诠释学达到其早期的一个顶峰。 浪漫主义时代,阿斯特(Georg Anton Friedrich Ast, 1778-1841)、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E. Schleiermacher, 1768-1834) 普遍诠释学逐渐成熟。普遍诠释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普遍诠释学的三个发展阶段普遍诠释学的第一次浪潮: 时间:17世纪末 哈尔特(H. von der Hardt) 《论一种普遍注释学的要素》 雷伊(de Räi)《关于解释的思考》 迈斯特(Meister)《论解释博士论文》 埃内斯蒂(Ernesti)《世俗诠释学概要》 这个时期的诠释学不仅要通过所谓的理解技巧以确立文本的真实意义,而且也希望通过所谓的应用技巧以促成一种对权威意义的实践应用。 null普遍诠释学的第二次浪潮: 时间:18世纪中叶 克拉登尼乌斯(Cladenius,1710-1759)《对合乎理性的讲话和著述的正确解释导论》 普法弗尔(Pfeiffer)《诠释学初步》 格罗施(Grosch)《论一切学科中诠释学是同一性》 迈耶尔(G. F. Meier, 1718-1777)《普通解释技术试探》 普遍诠释学作为普遍符号学的一部分被建立。 null普遍诠释学的第三次浪潮: 时间:19世纪 第三次普遍诠释学浪潮除了继续推进意义解释的探究性诠释学外,还进一步发展了神学与法学中原有的重在应用的独断型诠释学。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是阿斯特和施莱尔马赫。 null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D.E. Schleiermacher, 1768-1834)是 “现代诠释学之父”,其学说为现代诠释学奠基。 诠释学代表作:《注释与箴言》(1805-1809)、《讲演纲要》(1819)、《学院讲演两篇》(1929)。null施莱尔马赫把他的诠释学称为普遍诠释学,以区别于以往的特殊诠释学: “作为理解艺术的诠释学还不是普遍地存在的,迄今存在的其实只是许多特殊的诠释学。” 诠释学是避免误解的艺术。 有效解释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有效解释可能性条件是什么?解释之所以可能是因为解释者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自己置身于作者的位置,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处于同一层次,他曾经认为解释之所以必要和可能,就在于作者和解释者之间一定有差别,而这种差别是可以克服的,他认为思想在作者和解释者之间是绝对同一的,即没有差别,那么就没有必要解释,但如果在作者和解释者之间的差别是绝对不可克服的,那么解释就根本不可能,因此“在任何情况里,总是有某种思想差别存在于讲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本可消除的差别”(1832年讲演)。理解的过程究竟是什么?理解的过程究竟是什么?理解过程不识别的,乃是一种创造性的重新表达(reformulation)和重构(reconstruction)过程。诠释学作为一门普遍的技艺学,其目的就是“首先要像作者一样好地理解文本,然后甚至要比作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创造性地重新认识或重新构造作者的思想。这种重认或重构,施莱尔马赫是用“设身处地”(Einleben)的理论来解释,他认为作者或读者乃是同一个精神的表现。 null施莱尔马赫普遍诠释学对于理解强调两点: a.理解是对原始创造活动的重构,对原来生产品的再生产,对已认识东西的再认识;“通过联合客观元素和主观元素,我们使自己置身于作者之内(man sich dadurch in den Schriftsteller „heinein“ bildet b.理解者和解释者更优于作者自己的理解,理解这一创造性活动不是简单的重复或复制,而是更高级的创造,是创造性的重新构造和重新认识。 null施莱尔马赫对诠释学的现代转型的意义: 一方面他把理解与解释等同,理解就是解释,解释就是理解的表现形式,进行解释的语词和概念同样也被认为是理解的一种内在要素,从而使诠释学从偶然边缘位置进入哲学的中心。 另一方面,他对以往各种诠释学进行总结,把零散而片断的观察概括为一种系统的方法论。 null施莱尔马赫诠释学的缺陷: 其一,由于他特别强调对作者意图的理解,从而把对真理内容的理解与对作者本人的理解分开,以致认为理解或解释就是重新表述和重新构造原作者的意见或心理状态,这使得诠释学传统本来所具有的真理内容的理解消失不见,也使原有的应用的功能消失不见。 其二,他把理解和解释看做是对作者意图的重构,这实际上把理解和解释看成一种客观的静观的认识,从而陷入了大陆唯理主义那种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陷阱之中。 4)人文科学诠释学4)人文科学诠释学作为人文科学普遍方法论的诠释学 自19世纪开始,人文学科也要面对这种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知识价值观的挑战 。 null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为人文科学奠定认识论基础 关于理解和解释的诠释学就被 规定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 狄尔泰在这里提出体验(Erleben)和再体验(Nacherleben)概念,理解就是重新体验过去的精神和生命 : “如果从对理解任务的态度中产生了自己体验到的精神关系,那么人们也将此称为从本己的自我向某种生命表现之总体的转移。” 5) 实存性诠释学 5) 实存性诠释学 20世纪20年代,诠释学经历了一次深刻的转型,即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根本转向。 标志是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存在与时间》 (Sein und Zeit)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区别? 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主义)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区别? 根本的分歧在“在世界之中”(in-der-Welt)这个问题。 胡塞尔主张存在一个纯粹的先验自我(Ego) 在海德格尔看来,自我绝不可能离开他所在的这个世界,存在永远是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 nuller(经历)+leben(生活)=Erleben(体验) ent(脱离)+leben(生活)= Entlebnis(脱离生存)。 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null在海德格尔这里,诠释学不再是对文本进行单纯理解或解释的学问,也不再是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而是指人存在本身(此在)的现象学阐释。 海德格尔把这种作为此在存在方式的理解现象称之为“实存性诠释学”(Hermeneutik der Faktizität),即实际存在的事实的自我解释(Selbstauslegung des Faktischen),或者说,出于在之中的此在的自我解释(Selbstauslegung des sich vorfindlichen menschlichen Daseins)。 null总结: 对于每一个生存论行为,理解乃是存在论上最基本的行为以及先行于所有生存论行为的行为; 理解总是联系到未来,这是它的筹划性质(Entwurfscharakter),但这种筹划须有一个基础,即Befindlichkeit,即在一个人所处世界的位置的领域内揭示此在的具体可能性; 解释不是某种在理解出现之后才发生的事情,理解就总是解释,解释无非是把理解中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而已。 null理解具有一种筹划结构(Entwurf),其奠基于前结构(Vorstruktur): Vorhabe——先行具有(前有) Votsicht——先行视见(前见) Vorgriff——先行掌握(前把握) null前有指此在的理解此在与它先行理解的因缘关系整体的先行占有关系; 前见指前有中的那些可以在这种特殊的理解事件中被解释的特殊方向,也就是解释者理解某一事物的先行立场或视角; 前把握指在前结构中被给出的可达到理解的概念,这些概念在解释性的理解出现之前或者是最终地或者是暂时地被假定。 null 严格意义的哲学诠释学就是由海德格尔的这种实存性诠释学奠立起来的。 而后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真理与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集其大成。 null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是效果历史意识。 伽达默尔: “对于海德格尔曾经引导他的思想到‘转向’的东西,我则试图把它描述为我们自我理解的一种界限经验,描述为效果历史意识,而这种效果历史意识与其说是一种意识,倒不如说是一种存在。” “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所与对象的主观行为,而是属于效果历史,这就是说,理解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 6)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6)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 诠释学的这个面向是伽达默尔开创的。 伽达默尔:“诠释学是哲学,而且是作为实践哲学的哲学。” 诠释学既是一门综合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哲学。 null伽达默尔诠释学既是对海德格尔诠释学哲学的继续发展,而这个发展又是对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诠释学传统相联系并与黑格尔哲学进行综合的结果。 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 null伽达默尔:“我将试图指明,正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而不是近代的方法概念和科学概念——才为人文科学正确的理解提供了唯一有承载力的模式。” 理解是对事情取得一致,即“一种对共同意义的分有(Teilhabe)”,因为“一切了解和一切理解的目的都在于取得对事情的一致性(das Einverständnis in der Sache)” 。null“理解不是复制的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肯定了理解者(文本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 效果历史意识(Wirkungsgeschichtlichen Bewußtsein)与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 效果历史意识(Wirkungsgeschichtlichen Bewußtsein)与视域融合(Horizontverschmelzung) 所谓效果历史意识,就是对效果历史的意识。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hermeneutische Philosphie)最核心的核念。 理解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 null视域融合,概而言之,就是一个视域与其他视域的交融。在视域交融中,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构成了一个无限的统一整体。 视域融合本身包含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两维结构,而从根本上讲,共时性结构又是内在于历时性结构的。 null因此一切诠释学条件中最首要的条件总是前理解。 伽达默尔对前理解的规定首先面临着为权威和传统正名的问题。 null效果历史就是历史实在,是历史与对历史理解的统一。 “经典性文本透过其效应史向外延伸,最终被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解释者的接受。解释者则不断向前拓展,不断穿越对经典文本的前在理解和既定期待。” null“诠释的活动就是筹划一种不同于现在视域的历史视域。” 这种视域融合,随着历史视域的筹划活动形成理解视域而同时消除了自身。理解视域最后成为新的现在视域参予下轮的视域融合,将诠释学循环推向无限。这种融合的被控制的过程,伽达默尔称之为效果历史意识的任务。 效果历史意识这个概念揭示了诠释学的另一个主要功能,那就是应用功能。 4. 诠释学三次重大转向: 4. 诠释学三次重大转向: 1)第一次转向 是从特殊诠释学到普遍诠释学的转向,或者说,从局部诠释学到一般诠释学的转向。 主要代表是施莱尔马赫 null2)第二次转向 是从方法论诠释学到本体论诠释学的转向,或者说,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转向。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null3)第三次转向 是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转向,或者说,从单纯作为理论哲学的诠释学到作为理论和实践双重任务的诠释学的转向。 代表人物是伽达默尔5.现代诠释学的两种取向: 5.现代诠释学的两种取向: 1)以方法论为主要取向的哲学诠释学。 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埃米尼奥·贝蒂(Emilio Betti, 1890-1968)、汉斯·伦克(Hans Lenk)。 2)以本体论(存在论)为主要取向的诠释学哲学。 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后来试图批判和综合哲学诠释学的哈贝马斯、利科、阿佩尔等。四、接受理论四、接受理论(一)尧斯思想简介 耀斯 (Hans Robert Jauss, 1921-1997) 师承Martin Heidegger与Hans-Georg Gadamer 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时间与回忆》(Zeit und Erinnerung in Marcel Prousts “A la recherché du temps perdus,”or Time and Memory in Marcel Proust's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null1966年受聘于康斯坦茨(Konstanz)大学 1967年发表《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 《走向接受美学》 Toward o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null核心概念: 期待视域 (horizons of expectation) 所谓“期待视域 ”(horizons of expectation),意指一部作品出现时人们对它预先的判断与反应。 期待视域主要指接受主体或主体间的先在理解形成的、指向文本及文本创造的预期结构。 耀斯学术生涯的四个时期 耀斯学术生涯的四个时期 (1) 自1961年始,捍卫中古时期文学 (2)  自1967年始,捍卫以「接受美学」为基础的文学史 主张新的典范应聚焦在新的问题,即讯息的「接收者 (addressee)」,并必须从「读者接受 (readerly reception)」的观点重写文学史,以补足文学研究旧典范的不足。 null作品的「历史性」(historicity): 「历史中的文本 (the text within history)」–检视文本和它跟原本历史文化脉络间的互动,探讨最初读者的接受情形,即「共时性」(synchronical)的研究; 「穿越历史时空的文本 (the text throughout history)」–检视不同历史时期中不同阅读团体对同一文本的接受度,即「历时性」(diachronical)的研究; 「文本与历史 (the text and history)」–就整体历史,宏观讨论文本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 null(3)  自1972年始,捍卫美学经验 从读者的「期待视域」转移至艺术的本质和美学经验。 (4)  自1980年始,捍卫文学诠释学 以文学诠释学为典范,指出诠释学强调对话(dialogism)、跨领域(cross-disciplinary)和整合(integrative)功能,其实才是避免教条主义的最佳良方。「对话」开启了共享意义(shared meaning)的可能,意义不再只属于原创的作者,而必须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享。 null(二)伊瑟尔思想简介 伊瑟尔(Wolfgang Iser,1926—2007) 《文本的召唤结构》(1970) 《隐在读者》(1974) 《阅读行为》(1976) null效应美学 第一个研究领域:处于潜势中的文本,有待于意义的生产; 第二个领域:阅读现象学,读者阅读文本的运作程序; 第三个领域:交流与传达,文本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
本文档为【第二十五章 文学接受理论与诠释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478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47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04-09
浏览量: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