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举报
开通vip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论述。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就是强...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从《老子》看为官之道 《老子》,亦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优秀典籍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有许多关于做人做事做官的精辟论述。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就是强调,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保持孩童的纯真。用现在的话简单说,就是不作秀!他认为,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不在乎形式上的“德”,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的“德”,因此有德。而那些追求形式上、表面上有“德”的人,整天嘴上叫喊德,做任何事情的出发点都是瞄准“德”而为之,因而是没有德之人。所以,他提倡“上善若水”、“上德之君”。     老子认为,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之后,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通过对江海成为百谷之王,圣人成为天下人心所向的观察,得出其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善下”的缘故。“海纳百川”——接纳、包容一切大小河流的清泉、污泥和腐浊。圣人——处处事事谦下,以民众的利益为实、为先、为上。所谓大气做人,亦即老子说的“大丈夫”,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     有江海胸怀的人,必能宽容一切;有江海胸怀的人,是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思想境界,宽容是厚道朴实无虚华,胸怀宽广似江海的具体体现。人人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世界就会变得和谐美好!与人共事,要肝胆相照,善于接纳所有的人,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悬崖绝壁;让三分风平浪静,争一时人仰马翻。宽容能使紧张的人际关系化干戈为玉帛。忍让,不是怕人,而是胸怀大度的表现!宽容是一种理解、体谅和尊重他人的豁达大度,当同事、朋友、亲人做了错事,我们应该给他一个台阶下、一次改正的机会。诚心宽容比责罚更有催人向上的鞭策力。宽容是春风,能把冰雪融化,使冬天很快过去,温暖即将到来。     老子的学江海为“百谷之王”,包涵宽容、包容、忍让、体谅和智慧方法等五个方面。老子认为,善下、谦让,表面上、形式上退让,虽然一时吃亏,最终,失去的东西还是会全部回来。学会宽容,就是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宽容,就是学会了做人,就是具备“圣人”,也就是我们所说领导者的素质;学会宽容,就是情商高的体现,它是事业成功的基础。“谦下”、宽容,能使自己快乐,减少许多痛苦而延年益寿。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一个哲学命题。老子认为,用其为人处世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一条重要原则。天下最柔弱的是水,却能穿破坚硬的石头。自然界如此,推及人类社会而言也亦然。最高的德行好像水一样,水最能便利万物而又不和它们相争,它总是甘心处于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道。上善之人处事总是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心胸像水那样沉静深邃,待人像水那样爱亲,言谈像水那样守信真诚,为政像水那样有条理,处事像水那样灵活圆通,行动像水那样相机而动。     谈到做人,老子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报怨”。在他看来,以德报怨,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乃是彻底消除嫌怨之道。如果以怨报怨,必成大怨,乃何时了?以德报怨,就可以不生怨,这就消除了结怨的根源,就是符合天道的,得道多助即天道,天道乃自然规律,这乃“上德”。以德报怨,反映了一个人“川泽纳污”的江海心胸,是高尚品格的重要体现,这是以礼对待非礼,以仁对待非仁,表现了容人、容事、容天下的肚量,是自信的流露。老子“以德报怨”的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可以说,世界上最能宽容、包容的民族,就是中华民族;真正能以德报怨的民族,也是中华民族。     谈到做事,老子总是强调“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这里,老子形象地说明了大与小这对矛盾的量变到质变关系,即一切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在认识论上,无疑充满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辩证法思维,它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这对我们今天年轻人干事创业也很有启迪:不要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要摆正自己的历史方位。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许多人做事,之所以往往到快要成功的时候反而失败了,就是没有谨慎始终如一,刚开始时都很认真,到后来就马虎大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古今中外的那些历史、文化、科学名著,之所以立意高远,博大精深,决非是作者的朝夕之功,而是日积月累,终其一生艰辛劳动的结晶。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的积累过程,必须由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先小后大,并且要目标始终如一。这样,涓涓不息,将成江河。这就是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起于足下”这一名言,对我们的有益启发。     老子认为,不固执己见,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就能把是非判断清楚;不自我夸耀,事业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担当领导。所以,老子提出,必须根除自以为是、自恃夸耀的毛病,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他说:“自视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就是说: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的真谛;自以为是的人,总是明辨不了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立起功勋;自命不凡的人,不能担任领导,或者当了也不会长久。     老子为什么强调“力戒逞强、逞能、逞勇”呢?这是因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也就是说,勇敢用于逞强就要被消灭,勇敢不用于逞强就能生存。这两种勇敢,有的受益,有的遭害。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不用争斗就会胜,不用说话而善于应对,不用召唤而自动到来,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但要襟怀坦白且要善于人生谋略。     在历史上,有不少将帅在对敌作战时勇敢杀敌,赫赫战功,不愧为一代名将,而在胜利后则居功自傲,为名利争斗也甚为“勇敢”,最后落得悲惨下场。隋朝灭陈大将贺若弼,因平陈有功被隋文帝晋爵为宋国公,官至右领军大将军,封邑3000户,赐绢8000缎,杂采1000缎,女乐二部,还把陈朝皇帝陈叔宝的妹妹赐给他为妾。应该说,隋文帝待他不薄,论功行赏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贺若弼居功自傲,总是不满足。他在生活上极为奢侈,家中奴仆成群,珍玩财宝不计其数。在政治上,他自以为功名才干在朝臣中数第一,经常牢骚满腹,并以宰相自居。但不久,隋文帝却任命杨素为宰相,贺若弼仍是一名将军,他因此大为不满,言于溢表,终被罢官,并于开皇12年(公元592年)被捕下狱。后又因贺若弼私下议论隋炀帝大兴土木建筑行宫一事,以诽谤朝政罪处死。贺若弼的悲惨下场,验证了老子的真谛:为人处世,“勇于敢则杀”,用“柔弱”之法,如谦下、不争、不言、不召,或处下,再加上善于谋略,则可取胜,保全自己。     老子认为,廉洁从政:第一,首先,要解决从政的目的与宗旨问题。要爱民,“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其次要解决自律、以身作则问题。即“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就是说,当官的根绝了私欲,社会就自然会风气良好。“不欲以静,天下自正”八个字,老子精辟地道出了为官者节制个人欲望的社会意义。     老子还说过:“圣人不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是老子关于廉洁从政的第二个大问题,即廉洁问题。老子是从德才兼备的优秀领导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理想人格要求的。用大家经常说的一句话来讲,你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你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权、利、名什么都想要,那非常危险,起码人品低下。淡泊明志,肥甘丧节,这是被无数史实所证明了的真理。一个人的志向要在物欲面前经受考验,而一个人的节操则会从贪图享乐中丧失。生活的辩证法就是如此。 老子认为,缤纷的物欲世界使人目盲,靡靡的音乐使人思想麻木,鲜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纵马打猎行乐使人心性浮躁发狂,稀有难得的货物使人行为不轨。庄子也认为,“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监,以门规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这就是说,把贪图钱财看做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利禄;把追求显赫看做是正确的人,不会让人名声;迷恋权势的人,不会授人一点小权利。掌握了利禄、名声和权势,以唯恐丧失而整日战栗不安,而放弃它们又悲苦不堪,舍不得,心中一点鉴别力也没有,还在不停止、无休止的追逐。最终,利禄、名声和权势将会变成工具而杀戮了自己。所以,老子提倡,“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孔子也说过,历史上凡是俭约者而犯错误的人很少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到讥笑,实在是要不得。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的私念越少、欲望越低,越能朴实俭约,看淡一切金钱名利,内心世界就能平静似水,精神境界就越高尚。这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所以,要顺其自然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食色之欲,他不主张去欲、无欲、绝欲。但是,对于自然之外的人为欲望,即人们常说的身外之物,如声色犬马、财物名利之欲,就必须减少到最低程度,根绝了私欲就可以得到安静的地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不会遭到危险。知道满足的富足平衡心理,是永远的富足。     老子还提出廉政的第三个大问题,即关注民生,爱惜民力;减轻赋税,实现公平。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一是批评税赋太多,二是批评统治者过分追求奢侈享受而导致老百姓难以生存。     老子告诉我们,治理国家不要政令频出,朝令夕改,或大搞形象 工程 路基工程安全技术交底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工程量增项单年度零星工程技术标正投影法基本原理 ,搞得老百姓劳民伤财。老百姓饥饿,吃不饱,是因为赋税收得太多了。在老子的心目中,他总是关注弱者,关注弱势,要领导者救助这部分人。所以,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圣人恒上救人,故而无弃人”。老子这一思想是对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出现严重贫富差距社会问题提出的警告。我认为,老子之道,就是弱者之道。当领导的人学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提高自己的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能力和人文素养,大有好处。
本文档为【从《老子》看为官之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57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3-04-07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