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欧洲_日本_中国的国民性研究_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欧洲_日本_中国的国民性研究_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举报
开通vip

欧洲_日本_中国的国民性研究_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欧洲 、 日本 、中国的国民性研究 � 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香港� 鲍 绍 霖 近来 , 五 四运动倡导者们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颇为中西学者所 漏 目并引起了不少讨论。 本文试图考察五四研究中这一重要的间 �题 , 考察其发展 、 意义及部分学者的基本设想 、 研究方法、 成果 和随之而来的问题 。 这些都需要加以探讨 , 以期使五四时期的国 民性改造潮流在历史的视野中得到恰如其份的一席之地 � 五四时期 中国国 民性研究 � 方法 、 设想和 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 , 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国 民...

欧洲_日本_中国的国民性研究_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欧洲 、 日本 、中国的国民性研究 � 西学东渐的三部曲 �香港� 鲍 绍 霖 近来 , 五 四运动倡导者们关于国民性的讨论颇为中西学者所 漏 目并引起了不少讨论。 本文试图考察五四研究中这一重要的间 �题 , 考察其发展 、 意义及部分学者的基本设想 、 研究方法、 成果 和随之而来的问题 。 这些都需要加以探讨 , 以期使五四时期的国 民性改造潮流在历史的视野中得到恰如其份的一席之地 � 五四时期 中国国 民性研究 � 方法 、 设想和 问题 大部分学者认为 , 五四时期改造国民性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国 民从束缚中 , 特别是从传统束缚中 , 解放 出来 , 以回复其活力 � 学者们详细讨论了五四时期一些主将们的倡议 , 如陈独秀的 《敬 告青年 》 , 或各种对传统宗教 、 儒家伦理及其教条无故奴役 、 削 弱国民的弊病的猛烈攻击 。 他们的努力在此不必赘述 � 但是 , 有 必要注意一下研究五四时期国民性改造运动的学术著作中所暴露 出来的两个普遍倾向 � 首先 , 上述大多数学者持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设想 , 即对中国 传统文化 , 特别是对国 民性进 行 重 新 考察 , 只是从五四 运动 、 而 不是更早的时期开始的� � 一位享有盛誉的专家曾宣称 , 中国 人直到五四时期才 “发现 ” 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基础 � 。 确定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思想反应的这 种 分 期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 上 看 来 似乎便于解释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 但实际上却难以或根 本 无 法 解释各个 “阶段 ”之间可能存在着的“联系” 。这些学者急于把五四 运动奉为中国人最后的“觉醒 ”或“突破、 因而贬低甚至无视五 四 运动和它之前一些求改革的尝试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 � 虽则大多 数学者都能谨慎地注意并承认中国 一些思想家远在五 四 运 动 以 前就已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提出了质疑 。 例如一些学者承认 , 早 在 �� �年 , 严复就 已经要求 “鼓民力 、 开 民 智 、 新 民 德 ” 。 同 样 , 他们也很赞赏梁启超批评中国人具有 “惰性 ” 及 无 责 任 心 的话� ‘ 鲁迅在寻求理想的国民性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对此 感兴趣的大部分学者的注意 , 部分学者甚至承认了梁启超对他的 影响 � 。然而 , 不应因此而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 � 在中国人追求理 想的国民性的问题上 , 几乎没有几个学者对严复和梁启超的探索 及影响作过恰如其份的处理 。 大多数著作以五四运动作为开始 , 或只集中论述五四运动 , 一开始就是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及其被 认为首开文化改革之风的批判儒学和传统的价值观的论文 , 声称 对文化改革的探求由此开始 。 相形之 下 , 对严复或梁启超对 旧传 � 刘再复 、 林岗 � 《 论五 四时 期思 想文化界对 国民性的反思—兼 论中国文化对 人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 载 《 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 , , 上海人 民出版社 �� � �年版 。 另 见陈来 � 《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 张 》 , 载林毓生等著 � 《五 四 � 多元 的反 思 》 , 香 港三联 , � � � �年版 , 郑师渠 � 《辛亥革命 以后关于国民性间题 的探 讨 》 , 载 《天津社会科学 》 , �� � �年�期 � � 施 瓦支 � 《 中国的启蒙运动一 知识分子与五四 遗产 》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 � 年版第�页 � � 刘再复 、 林岗 �《论五 四时期 思想文化界对国民 性的反思—兼论 中国文化对人 的设计 》 � 施瓦支 也注意 到 , 梁启超在 ��。。年给康有 为的一 封 信中早已提 出了 中国国民的奴隶根性 问题 , 见施著第 � �一�� 页 。 � 张钊贻承 认了梁对 鲁迅 的影响 , 见张著 《 尼采 与鲁迅 思想发展 》 , 香港青文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屋 � � �了年版第幻页 � 统的抨击的论述则通常欠缺深度 、 粗略或没有清楚的结论 � 。 其次 , 学者们强调五四运动的独创性和创新性的倾向使他们 忽视了新文化运动 口号的显而易见的外来根源 � 例如 , 学者们不 难看出, 梁启超只是到了 日本并在那里积累了足够的关于西方的 知识之后 , 才开始撰文论述文化和国民性的改造。但是 , 没有几个 学者追寻他突然对此发生兴趣的原因以及对五四时期批判中国传 统文化、 特别是研究国民性的知识分子是否有影响 , 如果有 , 可 能是什么影响 � 另外, 五四时期批评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几个领 袖人物 , 包括陈独秀、 鲁迅在内 , 也象严复和梁启超一样, 都是 在中国传播西方知识的主要人士 � 他们在转向文化变革或国民性 探索中, 西方和 日本的影响是否起了作用 � 梁启超所提倡的文化 和国民性与五四领袖们所提倡的文化和国民性之间有什么联系 � 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显然是被忽视了。 正如一位研究五四运动的 外国学者曾宣称的那样, 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 , 梁启超之所 以 不同于 日本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 , 就在于他致力于重铸国民性 , 而后两者则没有� � 从西学东渐三部曲的角度看国 民性探索 长期以来 , 热衷于中西文化关系的学者们早已认识到 , 本世 纪之初 , 明治时期的日本曾经是中国关于西方知识的最重要的来 源 。 下述探讨将表明 , 中国知识分子是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 前在源 自欧洲的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他们的现代文化观 , 包括寻求 适合现代文明的国 民性的观念 。 这些都是通过明治维 新 时 期 日 本人的论著和译作获得的。 换言之 , 寻求一种包括理想的国民性 刘再复 、 林岗在 所著 《对国民性的反思 》 一文 中忽视了 � � 年梁启超 的论著 中关于国民性 问题 的观点 , 直到后来在 《传统与中国人 》 一书中才对此有所 探讨 。 见施著 , 第�� 页� 在内的现代文化的过程是一个相继发生于欧洲、 日本、 中国的三 部曲。 下面将讨论这一观点。 自�� 世纪晚期以来 , 欧洲人一方面为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 位深感自负。另一方面又企图探索一条能加快自己的发展的道 路。 他们着手研究、 比较各个民族的文化成就 , 希望从中找出自己成 功的秘诀及其它民族落后的原因。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批著作 � 从 本质上说 , 它们都是分析的、 解释的 , 从风格上说 , 它们又是实 证的。 其中一些著作看起来象西方文化史 , 另一些则五花八门 , 一如孟德斯鸡的� 《法意 》似与文化史无关 , 亦可归为 同类 作 品 。 鉴于有些学术著作 已对此作了探讨 , 此处仅指出一点 , 即尽管这 些论著对各民族的具体评价不尽相 同, 但所采用 的标准却是大体 一致的 。 这样, 在欧洲人中就出现 了一些公认的文化标志。 简言 之 , 这些标志包括 � 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及该民族对此环境所提 出的挑战的反应 , 民智的发展程度及知识的积累 , 民主政治的进 步等等 。 从总体上看 , 在追求人民所渴望的进步及良好的国 民性 的过程中 , 上述文化标志在很大因素上取决于 自由的程度 , 而这 种自由的增加 �或减少 �应不受实际的或精神的权威的干预 。 许 多欧洲人撰写专著 , 论述这种文化标志 。 他们对文化充满了强烈 的乐观情绪, 坚信人类能够 “科学” 地分析文化并从中发现决定 �进步的一般通则。 在他们看来 , 现代文明在人类掌握之中。 在这股寻求文化进步的潮流中 , 欧洲人越来越关心国民性的 发展 , 英国人尤其如此 。 一 位研究者注意到 , 英国思想家们低乎 有 “一种模糊的认识” , 即一个民族的“成员” 的 “教养” 是该 民族 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因素 。此处的 “教养 ” 系指所有希 望进取的民族应该公认的一些价值观� 。在论述国民性的英 国 作 家中 , 有两位可能是最重要的。 塞缪 · 斯迈尔 �� � � �� � � � ��� � , � ���一 ��� � �极力倡导维多利亚时代的伦理道德 。 他 列 举 了 理 � 《 日本人 , 维 多利亚思想 � �� 。一�� � 。� 流行民族观研 究 》 , 《 牛津大学博士 论文摘要 》 , � � !年 � 想的民族特性 , 如讲求实际、 忍耐 、 勤劳、 进取 、 勇 敢 、 独 立 等。 他的经典著作 《自助论》 � ��� � �、 《性格论》 � ��� � � , 《节 俭论》��� � � � 、 《责任论》 � � ��� �等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在此 不必赘述 。另一位是 巴克 尔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其著名的《英格兰文化史导论》及其富于争论性的实证法 促使不少时人以 “科学” 方法考 察 文 化 史 及 国 民性 。 斯 迈 尔和巴克尔分别总结出了理想的国民性的 构 成 成 份及其获得方 法 。包括泰恩 �� �� � � �� �� � � �� � , ��� �一 �� �� �在内的大批受斯氏 或巴氏影响的欧洲人都曾撰文讨论国民性间题 � 。 巴克尔的著作 在解释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平衡时曾对英国 、法国、西班牙等好几个 民族的国民性进行过比较 。 另一些书刊则剖析了各种各样的民族 性 � , 探索了历史事件或其它因素是否影响了国民性的形成� 。还 有一些则探索培养理想的国民性的途径 , 包括提倡阅读 名人 传 记 � 。 他们甚至相信 , 完全可以预测国民性的形成� 。 我在其它论文中曾列举文献说明 , 欧洲人寻求现代文化的这 种热情是怎样传入明治时期的日本 , 怎样导致了一场“文明开化” 热潮 , 以及他们关于现代文化的一些基本设想是怎样深入 日本 人 � 查卫克 � ‘ �� 世纪欧洲思想的世俗化 》 , 剑桥 , 第�“页 , 福裸达 � 《 历 史 科学 》 , 载 《 大题小作 , , 伦兹 , �� � �年 , 第�卷第�页 � 戈德文 。 斯密斯 � 《爱尔兰史与爱尔兰民族性 》 , 伦教 , �� �� 年 , 第�页 。斯密斯是牛津 大 学 著名教授。 � 赫莱欧克 � 《苏格兰民族的矛盾性格 》 , 伦教 , �� � �年 � 赫氏乃一急进的 自 由思想家 , 巴克 尔的亲密朋友 � 另一学者柴 那写了八卷本 的 《国民性研 究论 文集 》 � ��� � � � 另见 《苏格兰民族性 》 , 载 《 评论季刊 》 , ���� 年�月 , 另 一篇 同一主题 的文章 载于 ‘ 伦敦观察者 》 , ����年�月 � 《巴克尔杂集、 遗 集 》三 卷中有许多关 于巴 氏曾访问过 的国家的国民性的注释 , 包括德国、 苏 格兰 、 爱尔兰 、 法 国 、 西班牙 等 。 � 福禄达 � 《改革对苏格兰民族的影响 , , 伦敦 , � ��� 年 � 另外 , 赫莱欧克在 《苏格兰民族的矛盾性格 》 一书中考察 了宗教对苏格兰国民性的影响 � � � � � �年 �月 � � 日 , 赫莱 欧克向伦敦共产主义者第一支部作了关于启传 在理想 的国民性形成 �中的价值 的演讲 , 随后将其出版 , 定名为 《 自传在个性形成中 的价值 》 , 伦敦 , �� � �年。 斯迈尔更是 以其善于利 用自传而著称 � � 皮尔逊 � 《国 民生活 与性格 � 预测 》 , 伦敦 , � � !年� � � 心的� 。同时 , 这些设想又先后通过梁启超及世纪之交在日本留学 的许多革命知识分子为中国人所接受 � 。重要的是必 须 认 识 到 , 欺洲人提倡培养适合于现代化的国民性的口号影响了 日本 人 , 并且通过他们转而影响了中国人 。 欧洲人关于国民性的观点对其亚洲学生的影响有两点值得注 意 � “地理决定论 ” 与提倡自由。 首先 , 欧 洲 人 断言 , 民族性 产生于地理环境各异的不同民族之中 , 又反过来影响各民族的发 展 。 地理决定论可能源自实证主义者科学地解释各民族间文化差 异的尝试 。例如 , 巴克尔曾宣称 , 由于热带地区的物产 富 饶 易 熟 、 自然环境变化无常 , 生活在那里的民族就可能既懒惰 又 迷 信 � 而生活在温带的民族因有适当的挑战可能既勤劳又富 有 冒险 精 神和探索精 神 。 同时 , 欧洲人强调外部 即非 遗 传 因素 的 作 用 。 这无异向人们暗示 , 国民性是可以培养的 。巴克尔侃侃而谈英 国人的 “独立 ” 习惯及其对 自由的酷爱 , 法国人十足的 “奴性 ” 及西班牙人的 “迷信 ” 时 , 我们几乎难以指责他是一个种族主义 者� 。相反 , 他对一个国家国民性的形成因素所作的详细考察向希 望进取的东亚人暗示出 �第一 , 一个民族可以培养出一些发达的民 族所具有的习惯或特性 , 从而提高本民族的文化� 第二 , 消除阻 碍因素 , 特别是从政治, � 宗教及其它压迫体制下解放出来 , 是一 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方法 。 明治时期 日本知识分子及后来中国 一些具有变革倾向的知识分子就是这样援引巴克尔及其他欧洲学 者的论述 , 强调 在 未来国民性培养中必须突出对自由的热爱。 明治时期有影响的知识分子 , 包括明六社的作者们 , 撰写了 一批论述 日本的国民性及其改造的著作 。 例如 , 箕作麟祥���� �一 �� �� �在 《 明六杂志 》上发表了 《 各民族的自由与当地气候的相 � 鲍 绍霖 �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与明治时代 的日本 》 , 第�� 一� �页 。 � 鲍 绍霖 � 《晚清革命志士眼中的法国形象 � 其蜕变及意义 》 , 香港中文大学 《 中国文化研究院学报 , 第 �� 期 , ��� �年 , 第��� 一�� �页 � � 一 巴克 尔 � 《英格 兰文化史导论 》 , 修订本 , 第 � �� 一 ��� 页 � 互关系 》 , 节译了孟德斯鸡 《法意 》 中讨论地理环境 对 国 民 性 � 的影响一节。 西周的 《 国民性 》一文则考察了地理 、 政 治 及 道 德传统对 日本国民性所产生的综合影响 。 中村正直发 表 了 题 为 心论国民性改造 》的演讲 , 提出 � 没有国民性的变更 , 则任何政 治体制的改造都会徒劳无功 。 中村还撰文论述了如何利用教育和 道德来改造日本的国民性 � 。福泽谕吉 “独立自尊 ” 的 口号脍 炙 人 口 , 更是不必细表了 。 肯尼斯 · � · 巴艾尔对日本民族主义与西化主义 斗争史所进 行的研究工作是令人钦佩的 。他在研究中注意到 , 明六社的论敌 , 即民友社和政教社中的知识 分 子 , 包 括 德 富 苏 峰 � ��� � 一 ��� � � 、田 口卯吉 � ����一 ��� � � 、三宅雪岭 � ����一 ���� � , 都· 曾潜心研讨过 日本的国民性 , 他们沿习着巴克尔和基佐的方式和 风格 , 尽管在提高国民性的方法上各有不 同的建议 。正如一些学者 曾注意到的那样 , 均世纪�� 年代 日本兴起的文化及文明史学热潮 标志着对国民性在内的 日本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的反思 , 据了解 , 上述不少日本学者对梁启超有影响� 。 梁启超甫抵 日本就迷上了欧洲人对现代文化的探索并将之表 现于其作品中。 流亡海外前 , 梁启超虽已在倡导变革 , 但却很少 提到文化 。 抵达 日本后 , 文化 �文明 �一词便频频出现于其著作 中 。而且 , 梁启超开始撰文鼓吹上述的文明标准 , 特别是其中关于 自由和国民性的提倡。 这些都是昔 日巴克尔介绍到日本来的。 梁 的 《 自由书 》和 《新民说 》可能在中国人头脑中撒下了这两粒欧 西周 � 《国民性 》 , 中村 正直 � 《 论国民性 改造 》 � 箕作 � 《各民族 的自由 与当地气候之相互影响 》 , 以上三 文分别载子 《 明六杂志 》 �� 期 � ��了�年� 月 � , �。期 � � � � �年�月 � 、 �一�期 。 箕作文章紧 随着巴克 尔 的 地 理 决定 论。 关于明治时代 的学者及其弟子对梁启超的影响 , 可参见黄崇 智 � 《梁启超 与中国近代 自由主义 》 ,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 �� !年 , 第�� 一�� 页 � 鲍舞 霖 � 《梁启超之英国观 》 , 载 《第八届国际亚洲研 究会会议录 》 , 香 港 , · �� � �年 , 第一� ��一 ����页 。 洲人心目中的文明最基本的种子 。 《新民说》号召国人 以英为师 , 重铸国民性 。 梁接受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美德并将之纳入以 《新 民 说》改造中国国民性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梁所接受的这些美德正是斯迈 尔 曾 倡之为理想的英国国民性的基本特征。 同时 , 梁烙守着欧洲的文 化史学传统 , 撰文论述地理条件与国民性的关系� 。 梁启超在世纪之交读者中的影响 , 包括对革命者 的 影 响 , 在此无须赘述� � �� 一� ���年前后在东京 的激 进 派 留学 生 人 数的激增也是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 。 可 以肯定, 他们在那里 出版 的许多革命杂志深受梁启超以及明治时期 日本的一些 论 著 的 影 响 。� ���年前后 , 至少有三种文化史专著及数部解释西方文化成功 原因的著作由这些革命杂志译成了中文 。 这些文化史是由深受欧 洲影响的日本学者撰写的 , 包括福泽谕吉所著 《文明论概略》、 高 山林次郎所著 《世界文明史 》 、 家永丰吉所著 《文明史 》 � 福本 诚所著之 《 当代欧洲 》也译成了中文。 另一些则是译自欧洲人 , 包括孟德斯鸿所 著 《法 意 》 、 斯 迈 尔 的 《 自助 论 》等� 。 这 样 , 上述革命杂志就在其文章中继承了对现代文明的探索和对 良 好的国民性的追求, 至少表面看来如此 。 一些杂志甚至宣称其创 刊的旨趣即为追求文明� 。 正如梁启超及其日本 、 欧洲先驱者们 一样, 他们也试图探索一条培养国民性的道路。 他们中一部分人 接受了欧洲的地理决定论的影响 。 例如 , 《云南 》杂志宣称 , 其 创刊的宗旨在于提倡主义 、 合作 、 公德 、 进取 、 冒 险 、 平等 、 独立等, 希望 以此改 良民族思想 。 该杂志在解释改 良国民性的必 要时说道 � 国家学 日积人成国 , 人民之能否 , 国之荣枯系焉 。 书日 , 民为邦 � 梁启超 � 《地 理与文 明的关 系 》 , 原 载 《新 民丛报 》一 、 二号 , � � � 年 � 月 � 日 、 � � 日 , 另见 《饮冰室合集 , 文 集之十 》 � 有些历史学 家认为 梁启 超是一个地 理决定论者 , 但许冠三 认为并非如此 。 � 鲍绍霖 � ‘文明观 � 中国报人眼中的英国和法国的形象 , �� ��一� �” 》 , 气乔治亚大学博士 论文 》 , �� � �年 , 第议 �一 ��� 页 · � 《�云 南�发刊辞 》 � 《云南 》 卷一 , � ���年�� 月 � 日 � 本 , 本固邦宁 。然则捧云南以 与他人者 , 罪不在政府 , 不在官吏 , 实 在我栖息于云南之云南人也⋯⋯何则� 物竞天择 , 优胜劣败 , 适者为 优 , 不适者为劣 , 天演之公例也 。 以我与西人较 ,我主彼客 , 其位异 � 我守彼攻 , 其势殊 。 虽无必胜之方 , 却有不败之理 。 而竟不然者 , 则中西人种之性质 、 之行为判然若云泥 。 彼以适于今 日而占优势 , 我 以不适于今日而归劣败故耳。 � 从此可以清楚地看出, 从梁启超直至这些革命派的杂志都在不懈 地继续着欧洲人和日本人对先进的国民性的追求 。然而 , 此处有几 点需要补充 。第一 , 梁启超与激进派的学生对日本人及其欧洲导师 们的倡议除全面接受外 , 更添加了自己的希望 。他们所追求的并不· 仅仅是先进的国 民性 , 而且还包含了复兴民族之魂的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他们更 急切的是救国 , 因此他们理想的国民性亦包括慨然承诺 、无 私 奉 献 、敢做敢为等品质 。第二 , 革命派对梁启超醉心于英国国民 性 一 一个强大的民族所应具有的品质一从未非议 。 他们将法国大革命 的所作所为理想化并对之顶礼膜拜。他们引用梁的话宣称 , 法兰西 ‘ 人能够狂热地献身于 自由事业 � , 不分男女老幼地投身于保 卫 自 由的事业 , 做出最富有戏剧性的壮举� �他们坚韧、 勇敢, 义无返 顾地忠实地捍卫着有价值的原则� 。 换言之 , 革命派所追求的国 民性并不仅仅包含有一般公 民的素养, 而且还有一种投身革命 、 随时准备牺牲的精神和热情。 第三 , 革命派最经常强调的国民性 是对 自由的热爱 。 革命派认识到 , 这不仅是变革政治体制所必需 的 , 也是保证民族发展不受挫折所不可或缺的品质 。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族统治 , 大多数革命者返回 了 大 陆 , 对 文化和国民性的兴趣转而 由建设共和的热情所取代 。 几年之后 , 一批资深的革命者对政治革命的后果大感失望。 他们创办了 《新 � 《 �云南 �发刊辞 》 。 � 《 军事与国家之关系 》 , 载 《湖北学生界 》 第� 期 , ��� �年�月 。 � 《 法国革命遗事四则 》 , 载 《 国民日日报 》 , � �叭年�月 , 第� � 一�鸽页 。 � 同上 , 第��� 页 � 铁量 � 《 论各省宜 速响应湘峨革命 军 》 , 载 《 汉帜 》 第‘ 期 , 第 �� 页 , � �了年 �月 � 青年 》杂志 , 发动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 重新恢复了对文化和国民性 的探索 。五四时期的领袖们关于国民性的观点近人已有详细讨论 , 在此不再赘述 。 但是 , 五四诸君并非亦步亦趋地效垫日本人或欧 洲人 , 他们还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 , 中国人寻求新的更好的国民性 时伴有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考察 。 这种考察不同于 日本人或欧洲人 对各 自的传统文化所作的考察 , 因为它对传统的批判极为透彻 、 全面及不留余地 。 其次 ,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在研究传统文化和 国民性时放弃了欧洲人 、 日本人乃至辛亥时期革命派曾侃侃而谈 的地理决定论 。 最后 , 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不同于欧洲 、 日本乃 至辛亥时期的先驱者们 � 他们把理想付诸实行 。 而从前对国民性 或文明的倡导始终不过是 口号或抽象的原则而 已 。 追求理想的文 明 , 追求免除专制体制压迫和千涉的自由 , 开发民智 , 走向民主 政治 , 培养国民性 , 所有这一切汇合在一起 , 形成了一场伦理大 革命夕 要把中国人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可 以看出 , 五四时期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研究 , 其根源可 上溯到辛亥前的革命派夕 上溯到梁启超 , 上溯到明治时代的 日本 乃至欧洲 。 这并不象最近某些研究五四时期国民性及中国文化的 论著中所说的那样 , 是中国知识分子在五四时候独立设计或发明 的一套行动方案。 确切地说 , 国民性和文化研究是人类追求现代 化进程中的一个欧一 日一中三部曲 。 � 责任编辑 � 李 沐 牛者绝绍霖 , � �� �年生 , 香港浸会学院历史系高级讲师 �译者 � 王宪明 、 高曼 校订 � 套鲜召霖
本文档为【欧洲_日本_中国的国民性研究_西学东渐的三部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714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4-05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