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莫须有先生传_晦涩原因新探

_莫须有先生传_晦涩原因新探

举报
开通vip

_莫须有先生传_晦涩原因新探 5莫须有先生传6 晦涩原因新探XXX 李 光 曼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废名的 5莫须有先生传6 向来被认为晦涩难解, 本人以为晦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本颠覆传统 的非情节化的内倾叙述、互文同反讽混合的修辞、现实和理性二重性的复调的意味是致使文本晦涩的重要原 因。本人以为晦涩是一种诗学现象, 晦涩令 5莫须有先生传6 成为蕴涵复义性和多重美感的文本。 关键词 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 晦涩 中图分类号 I207. 42 ...

_莫须有先生传_晦涩原因新探
5莫须有先生传6 晦涩原因新探XXX 李 光 曼 (安徽大学中文系 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 废名的 5莫须有先生传6 向来被认为晦涩难解, 本人以为晦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本颠覆传统 的非情节化的内倾叙述、互文同反讽混合的修辞、现实和理性二重性的复调的意味是致使文本晦涩的重要原 因。本人以为晦涩是一种诗学现象, 晦涩令 5莫须有先生传6 成为蕴涵复义性和多重美感的文本。 关键词 废名 莫须有先生传 晦涩 中图分类号 I207. 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375( 2002) 01-0038- ( 05) 早在 20 年代 , 有人在河北女校作过调查, 认为废名 的文章最难懂。甚至对废名相当器重的周作人也不得不承 认 /废名君的文章近一二年来很被称为晦涩。0 / 这以后似 乎更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0。[ 1]由此可见, 废名的晦 涩是被公认的。周作人以为晦涩的原因普遍有两种, 即思 想之深奥或混乱, 但也可以是由于文体简洁或奇僻生辣。 他认为 5桥6 虽晦涩, 却具轻灵之气, 可归咎于文体的简 洁奇僻生辣。对 5莫须有先生传6 他没有多加评论, 只是 说: / 人人都说 5莫须有先生传6 难懂, 有人来问我, 我 所懂未必多于别人, 待我转问著者是什么原因造成废名小 说晦涩, 最好的说法都已写在纸上, 问就是不问了 0。[ 2] 5莫须有先生传6 可称得上是晦涩病最重的。究其原因恐 怕得说是多方面的。除却文本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令人晕旋的玄学雾障直 接造成阅读的困难之外, 作者非常规性的叙述手法、创作 时矛盾混乱的思绪更是文本晦涩的重要成因。 一、非情节化内倾型的叙述 废名小说文体创新的功绩是公认的。废名被誉为文体 家, 可以说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始开诗化小说、散文体小说 先河的作家之一。废名小说诗化特点一直为人所注意, / 废名的全部创作根植在中国诗性传统之上, 而且明确地 把诗歌的表现形式引入小说的尝试中0 。[ 3]废名自己也说 他的小说表现手法分明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 写小说同写 唐人绝句一样, 不肯浪费语言。雅各布逊曾说 / 诗歌功能 把等值原则从选择轴弹向组合轴0 , 由此引申出诗与小说 两种文体的差异。小说要求有几个因果联系的部分成线性 组合, 情节即是因果连线上层层相扣的环节, 偏向横向的 组合轴。而诗歌, 则可以由几个的无必然逻辑关系的部分 纵轴并置 , 生发意义。由于诗歌各个组成部分无叙事上的 联系, 留下较多的审美空白 , 读者可组织的空间增强, 诗 歌比小说模糊、多义。废名诗化小说的艺术取向使小说呈 现出诗歌文本的特质: 侧重抒情、着力整体性意境营造, 淡化故事和因果关系。废名的小说诗意盎然, 言近意远, 蕴涵多重美感, 小说在故事的叙述上则显得含糊晦涩。在 其某些说不上诗意化的小说里, 这种淡化因果连续性的叙 事手法贯通下来, 文本呈现散文化的趋势。 废名的文体实验在 5桥6 5莫须有先生传6 中走向极 致。朱光潜把 5桥6 称为破天荒的作品, / 它表面上似旧 文章的气息, 而中国以前实未曾有过这种文章, 它丢开一 切浮面的事态、粗鄙的逻辑而直没入人的心灵深处。颇似 普鲁斯特与伍尔夫夫人, 而实在这些近代小说家对于废名 先生到现在都是陌生。5桥6 有所脱化无所傍依, 它的体 裁和风格都不愧为废名先生的特创0。[ 4] 此段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虽是就 5桥6 而发, 却可适用于 5莫须有先生传6。 5莫须有先生 传6 少有 5桥6 轻灵浮动的诗意, 在叙事手法上却保持内 在的连贯性。5莫须有先生传6 写莫须有先生在西山隐居 的一段生活经历。莫须有先生避难出城、找房东、隐居等 事件构成小说的基本故事框架。依据传统的传记体小说的 阅读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 读者期待毫不费力地把握中心事件 ) ) ) 主人公 的逸闻逸事, 但令人困惑的是小说的叙事空间中, 只有几 个平淡无奇日常生活的片段拼合, 缺乏戏剧性的冲突推 #38# 第 23卷第 1期 2002年 2月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WENZHOU NORMAL COLLEGE Vol. 23 No. 1 Feb. 2002 X XX 作者简介: 李光曼 ( 1975- ) , 女, 在读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 2001- 05- 28 进, 几个片段之间既无必然的因果关系的连接, 也缺乏时 序的连接。叙述也时常游离于事件之外, 停留在主人公复 杂纷乱的意绪和思辩的层面上, 情节和人物活动仅在文本 中投下淡淡的影子, 这种非常规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模模糊 糊, 不得要领。叙述人曾明确声称传记依据莫须有先生不 记年月的日记而成, / 四时不循序说到哪就到哪0 , 卞之琳 称此文是废名先生的 5狂人日记6。/ 他对当时所谓的世道 人心, 笑骂由之。装痴卖傻, 随口捉弄今人古人, ,0, [ 5] 可见废名对故事情节叙述有意地漫不经心。小说表面上依 旧采取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 内里却几乎完全抛弃了传统 小说的故事逻辑。仅从小说的各个章节的随性地取名中即 可看出叙述手法与传统小说迥然有异。5莫须有先生下乡6 5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6 5莫须有先生今天写日记6 这些内蕴干瘪的简单陈述句与古典小说中极富故事意味的 篇章名 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6 ( 5水浒 传6 ) 5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6 ( 5红楼梦6 ) 等截然不同。5莫须有先生传6 每一章节自成一体, 无前 后关联, 从第二章节开始可以不分次序地阅读而不致影响 全篇文义, 然而每一章节提供的情节的信息量都不足以独 立成篇。 5莫须有先生不要提他的名字6 的故事情节为: 莫须有先生随房东太太到家里, 听她和外甥女谈论自己, 很不喜欢, 让房东太太不要随便向别人提及自己的名字。 整部章节几乎是篇名的简单扩写, 情节同样不丰实甚至可 以说根本没有情节。显然 5莫须有先生传6 叙述的目的不 在营造浑圆自足的故事, 而是另有所图谋。这给读者带来 很大的阅读困惑。 在废名的诗化小说里, 譬如 5桥6 , 把历来在小说中 处于边缘地位的即兴随想、感觉瞬间移至叙述的中心位 置, 事件和人物活动成为内心展示的依托。5莫须有先生 传6 与此相象, 小说内含两个叙述层, 大致的事件轮廓作 为外部叙述框架存在, 叙述的重心则深入内部结构 ) 展示 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灵图景。小说中大部分章节不过是莫须 有先生的思绪的阐发, 议论、对话、独白远远超过了情节 叙述的份量。5莫须有先生记日记6 一章, 外部发生的众 多事件聚合一起摄入在莫须有先生的意识屏幕上, 引发莫 须有先生大段混杂的议论和跳跃性的随想。事件和意识混 为一体, 叙述人的叙述与莫须有先生的日记交织难分, 事 件的线索混乱或中断, 似乎大有以感觉、意识的内在心理 结构取代情节式因果结构的趋势。5莫须有先生传6 的后 半部, 主人公恍惚迷离的梦呓、含混不清的潜意识独白等 中国小说历来罕见的叙述现象呈现的比较多, 文本突破了 传统小说的叙事框架, 融入近似维吉利亚- 伍尔夫式的小 说叙述模式, 小说由外部情节叙述转向内心叙述, 不可避 免地具有隐含、晦涩、曲折、无序的特点。与其说作者在 写人物传记, 不如说作者在模仿主人公的情绪更显而易 见。 作者以内在的情绪组织艺术陈述, 不可避免的超越了 中国小说传统的规范。这种迥然有别的小说叙述结构颠覆 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话语形式, 也向传统的阅读经验发 动挑战。中国传统小说经典 5三国6 5水浒6 5西游记6 等 皆具完整清晰的故事情节, 建立在中国诗性叙事传统之上 的 5红楼梦6 也是因果相连、脉络清晰。小说即故事, 这 是个并不精确的认识却是相当普遍的观念。从近千年的中 国小说发展来看, 小说大抵上也可称为故事。对故事的期 待是中国读者的普遍心理。阅读废名的小说可能会使得习 惯于故事阅读的读者觉得困难重重。以故事性规范的来框 囿 5莫须有先生传6 只能发现它风格晦涩, 模模糊糊不知 所云, 难以发掘出阅读的价值。若是换一种角度, 我们可 看到恰恰是由于缺乏故事性、情节若隐若现的内倾性叙 述, 所造成的朦胧晦涩的现象, 提供了直白的情节小说无 法表达的多重意蕴。情节的不连贯甚至消隐比连贯的文本 更能真实再现了不同心理认识阶段的特征和带来更为广泛 的想象空间。小说不仅仅是故事, 应定义为更宽泛的文 体, 晦涩不是创作的失败, 它是一种诗学现象, 一部晦涩 的文本经常是蕴涵复义性和多重美感的文本。 二、互文和反讽混合的修辞 后结构主义认为, 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在对别的文 本进行改写, 不论他们有意与否, 一个作家以前读过的文 本必然影响他的想象、眼光、手法。而他在写作过程中又 会对这些文本加以修正和改造。废名深受中西文化浸染, 博览古今中外名著。他曾说 / 就 5桥6 和 5莫须有先生 传6 来说, 英国的哈代、艾略特、尤其是莎士比亚都是我 的老师, 西班牙的伟大小说 5堂吉诃德6 我也呼吸了它的 空气0。[ 6]从 5莫须有先生传6 来看, 小说不仅以西方文本 作为参照 , 而且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古典小说 5西厢记6 5红楼梦6 5水浒传6 等都有所化用。 / 故人已乘黄鹤去0 /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0 等诗词都恰到好处地运用在 文本中。废名以往的诗化小说往往也参照其他文本获得新 鲜, 更有意味的表达效果, 但在 5莫须有先生传6 中互文 性呈现更加复杂的特点。小说对文本的参照时常是取反 义, 或是利用它取得丰富的潜台词, 即 5莫须有先生传6 运用反讽修辞表达意义, 且常将反讽建立在互文的基础之 上的。新批评认为反讽是个既包容又平衡着异样统一的张 力结构, 不仅成为诗歌语言的基本原则, 而且组成诗歌思 想方法和哲学态度, 它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复杂性、有机 性、多义性。[ 7]互文和反讽混合修辞显然增强了 5莫须有 先生传6 的晦涩感。 布鲁克斯将反讽表述为语境对一陈述语明显的歪曲, 语境的压力致使词语的内涵歪曲变形向反方向发展, 产生 原词外之意义。[ 8] 5莫须有先生传6 利用语境的巧妙安排 #39# 第 1期 李光曼 5莫须有先生传6 晦涩原因新探 产生强烈的反讽效果, 譬如, 小说戏言 / 莫须有先生脚踏 双砖之上, 悠然见南山。0 双砖指窄沟毛厕两旁垫脚之物, 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诗句。陶渊明的清逸恬淡的情怀为 知识分子奉如圭皋, 可是将此话语根植在毛厕这样污浊的 语境上, 典雅脱俗之上结出滑稽戏谑之果。作者利用知识 分子话语与叙事语境之间的强烈不协调达到嘲弄戏谑莫须 有先生的目的, 而这种反讽有赖于互文性基础, 离开对参 照文本的理解反讽意味也就荡然无存。 5莫须有先生传6 互文反讽的运用不限于文字的游戏, 而且运用到人物塑造上, 不仅见于个别场面的处理, 还触 及整个作品构思之中。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5莫须有先 生传6 是对 5堂吉诃德6 的模仿。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塑造 和人物的环境设置上有耐人寻味的相似之处。堂吉诃德是 个因痴迷骑士小说而近似疯癫的西班牙绅士, 他整日沉溺 于幻想, 把客店当作城堡, 把风车视为巨人, 把羊群当成 挑战者。他滑稽可笑却学识渊博、见解不俗。莫须有先生 是个一心向禅、追求超脱的中国知识分子, 整日里也是奇 思妙想, 他迂腐古怪却也有超于常人的洞察力。二者同样 荒诞可笑也质朴可爱, 5莫须有先生传6 套用了 5堂吉诃 德6 艺术形象构思, 然而莫须有先生毕竟不能等同于堂吉 诃德。骑在马背上的堂吉诃德虽荒唐不经却尚有一丝人文 主义英雄的光辉, 骑在驴背上的驼背先生委顿灰色得多。 5堂吉诃德6 运用二元对立原则构思文本, 让这位理想主 义的荒诞英雄由现实主义者潘丘随行出游, 他们的言行每 每相悖, 两相对应, 增添了不同寻常的意味。5莫须有先 生传6 同样设置了房东太太这样一位务实的人物伴随在满 脑诗情禅意的莫须有先生左右。二者间的对话滑稽错位。 满脑幻想的堂吉诃德在现实世界里撞得头破血流, 迂腐古 怪的莫须有先生在乡村生活中也深感隔膜。现实和理想、 情感和理智的矛盾是 5堂吉诃德6 文义的根基, 5莫须有 先生传6 也将主题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它们同样在嘲讽的 摹拟情绪中潜伏着作者睿智的文化内省和反思, 所不同的 是 5堂吉诃德6 的反讽矛头对准骑士文学, 嘲讽骑士精 神。5莫须有先生传6 反讽对准小说的聚焦点 ) 莫须有先 生, 也可说是传统的知识分子, 揭示其文化的弱质。可见 5莫须有先生传6 不止是 / 呼吸了 5堂吉诃德6 的空气 了0 , 而是对它进行很大的调整改造, 改头换面成为中国 知识分子文化参证极具特色的篇目。 莫须有先生形象塑造是作者对传统文人形象角色自 省, 对其文化的价值的深思和文化环境的探察, 也是对自 己两难价值选择摇摆不定的心迹的表露。小说是以知识分 子话语体系与非文化的语境的严重的错位和误置作为整部 小说的反讽结构, 暴露他们的文化角色在现实中的虚弱和 潜在地生存危机。莫须有先生是个受传统文化濡染深重的 知识分子, 传统文人纤弱、敏感、多疑的特点在他身上体 现得较全面。莫须有先生从城里走入乡下, 可以看作是知 识分子走向民间的寓言, 他脱离自身的文化生存空间, 进 入到异质文化空间里去, 是做一次自己文化身份的验证和 价值生存的冒险。而所谓的异质文化空间在文本中呈现的 是极度世俗化、无文化的乡村现实背景, 它与知识分子自 身的文化背景呈现根本对立的态势。作者将这样一位多思 迂腐、背负着传统文化负重的知识分子, 放入非文化情 境, 整日里与一些琐碎而务实的村夫乡妇相对, 孤独和隔 膜即是知识分子在民间在现实处境, 莫须有先生每每耐不 住寂寞, 企图与身边的乡人沟通, 其结果只能是莫须有先 生自说自话或是遭受误解和嘲弄。文本的反讽是双重的, 在不同背景之上生成的截然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相互冲 撞、错位而无法达到理解相容, 以任何一方参照另一方, 皆呈滑稽荒诞的面目。反讽聚焦在莫须有先生身上, 同时 兼顾对其生存语境的嘲弄和批判。知识分子在民间受阻拒 的尴尬情状,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脱离实际的文化负重与偏 执的人生幻想,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民间思维的委顿和滞化 造成。 保罗#纽曼说反讽是在自己身上提炼滑稽感, 予人娱 乐。[ 9]D#C米克也说, 反讽通常包含喜剧因素。不过废名 的反讽叙述多少有些沉重。反讽中有作家超然的智慧的嘲 笑, 也有自我审视的悲哀的幽默。把莫须有先生制作成一 个滑稽可笑, 无所事事的冥想者, 显示了作者两难情感。 作者把自己的文化角色具象成莫须有先生古怪扭曲的模 样, 表明作者对自身文化孱弱性的警觉, 隐含了对自身文 化的颠覆和解构。作者难以像一个反讽者那样绝对的超然 冷峻地进行双向批判, 莫须有先生有作者的影子, 代表作 者所处的文化群体中的一些人, 作者难以完全超越自身的 文化负重, 他对莫须有先生既爱又怜的情感态度投射出对 自己的反讽, 被自己嘲弄最多的恰恰是自己熟悉的, 劝说 自己归依的现实正是自己陌生的, 这种又依恋又无可奈何 的多重矛盾心理导致文本复调意味的产生。 三、复调的意味: 现实和理想两难选择 复调是巴赫金提出的小说概念, 意指小说内部 / 有着 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0 / 具有充分价值 的不同声音就是复调0。[ 10]巴赫金认为 / 陀思妥耶夫斯基 所处时代客观上的复杂性, 矛盾性和多声部性, 平民知识 分子和社会游民的处境, 个人经历和内心感受同客观的多 元的生活的深刻联系, 最后还有在相互作用和共存中观察 世界的天赋0 使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充满相对立的声 音。[ 11]时代与个人经历和气质使复调成为可能。这句话也 可适用在 20 世纪中国多位作家身上, 鲁迅、周作人、郁 达夫、也包括废名。废名所处的时代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所 处社会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现实严峻而动荡, 现代知识 分子遭受不同的意识形态冲击, 生活颠沛流离, 他们不甘 #40#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 23卷 沉沦, 投入现实, 却又深感现实难以把握, 常常茫然无 措, 无所适从。很多作家徘徊在前进或倒退的两难境地 中, 最后选择隐逸之路来逃避现实对自己的侵扰, 保持精 神的独立自由。废名正是其中一位。然而在这样的历史境 遇完全摆脱时代气氛的熏染绝无可能, 他们不得不重新面 对世界, 知与行, 情与理, 世俗心与隐逸心常常处于搏斗 与纷争中。周作人说自己身上有 / 叛徒0 与 / 隐士0 两只 鬼, 同样废名也有两个灵魂, 这两个灵魂的不停地冲突使 他自我意识常常处于紧张的对话关系。 早期, 废名努力将其诗意的人生理想幻化在远离浊世 的桃园生活里, 用精神上逃避浊世的织梦的方式保持心灵 的自由独立, 在参禅悟道中解脱心灵苦闷。文化的价值选 择比较稳定, 生于乱世的人生体验相对安静地潜伏在梦化 与禅化的人生图面下。但他的田园小说隐逸气虽重, 也流 露出对农村现实生活的关心, 弥漫着淡淡地哀伤情调。这 在他的 5竹林的故事6 集、甚至 5桥6 里都有显露。到 5莫须有先生传6 废名内心的矛盾无法再掩饰。5莫须有先 生传6 一般简单地被认为是废名在现实中领悟禅意, 播撒 禅道的实录。废名也说: / 中间有个时期, 曾经想借疱丁 解牛的话 -臣之所好者, 道也, 进乎技矣. 0。而实际上, 由于事先并没有拟订结构计划, 小说没有统一的意识规 范, 而是跟意识流动走, / 万事随人意, 说什么便是什 么。0 [ 12]这位一心向禅的诗人难以保持清净无为而由不得 自己向现实世界滑落。 / 世上没有一个东西不干我事, 静 极却嫌流水闹, 闲多翻笑白云忙。0 / 好一个桃花源, 看来 看去怎么正是个饥寒之窟0。他留恋拂尘即净的梦, 又无 法排遣现实的干扰。当他意识到乡村不是想象的安宁幸 福, 废名已从田园梦的幻境步出一步, 以现实的态度看人 生。以至后来废名感叹 / 将此传写到快完时, 我对于它的 兴会没有当初那么好, 那就是我对于莫须有先生渐渐失了 信仰的一个确实的证据了。0 [ 13] 创作 5莫须有先生传6 时, 作家主体意识难以统一, 充满了矛盾对抗的声音, 他对现实自觉地抵制又不得不下 意识地接受, 对自身文化的否定嘲弄和难舍的眷恋使他深 深地处于精神与现实, 情感与理智两难选择的困扰中。意 识分裂与二元体验令废名苦恼不堪, 对于他相信的东西没 有信心, 愿意否定的东西又反复引起他怀疑。他不断地寻 求与他人以及自己的对话, 努力确认自我说服自我, 这使 得小说在某些层面上呈现紧张地对话声音。小说的朦胧晦 涩的主题正是原于其不平静的内心。小说不乏调侃与幽默 的意味, 只能算是他故作的轻松, 是他无奈悲哀的笑, 是 他企图缓解内部意识紧张对峙的深呼吸。 我们可以从 5莫须有先生传6 的作者上述的反讽态度 上看到作者与主人公意识的疏离。莫须有先生开始出现在 作者的笔下, 是一个迂憨古怪, 滑稽可笑的骑在驴背上不 知年岁的驼背人, 作者不惜笔墨把他塑造成堂吉坷德式的 忧天悯人、敏感多疑、疯疯癫癫的人物, 叙述语言有意的 夸张模仿 , 令其充满漫画式的逗乐效果, 作者也经常把他 抛入可笑的境地, 让其尴尬无能, 令自己与读者获得赶驴 人、城郊妇幼戏弄他时的快慰。作者对莫须有先生笔下的 戏弄与嘲讽, 可见对其人格特征与所持的价值信仰的怀疑 态度。如果说仅是作者单向度地向主人公发话, 莫须有先 生可能被定位成一个简单的搞笑人物, 小说也只停留在刻 画人物的叙述水平上。但是作者给了莫须有先生很大的发 言空间, 对他的圈定开始含糊。在小说的开篇两章作者把 他嘲弄够了, 叙述渐渐增加以莫须有先生的视角观察世 界, 展示他的意识世界的丰富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莫须有先生从被叙述 者渐渐有了谮越叙述者的趋势。这时, 他不仅仅是让人嘲 弄的笑料, 相反嘲弄他的人在其视野里显得平庸, 浅薄。 他虽恍惚可笑却具有自己的独立秉性, 对人生, 世界, 自 我都有独特的理解, 态度严肃真诚动人。莫须有先生以滑 稽与严肃 , 可笑与可敬两种的姿态上场, 正是作者与主人 公的意识背离和两种视角形成的差距。莫须有先生保持了 比作者更加纯粹的自我意愿, 沉迷于禅道佛学, 立志 / 我 志修行, 普度众生0 / 从错综的网中0 / 练习一个涅磐0。 作者的内心倾向也正是超脱尘世寻个精神自由。但他不忘 以现实的精神审视自我意愿, 思考个体价值选择实现的可 能, 他不可避免地感到信仰的危机、价值的虚无。理性的 判断开始了对主体意愿的嘲讽, 主体意愿又发出执著的对 抗音, 在互不相融难分高下的对峙中, 精神本体在两难的 夹缝扭曲地寄存, 迂笨驼背, 神思恍惚, 举止失措。忽洞 察人生评价世界博学多思, 忽委顿软弱费思伤神, 皆是处 于夹缝的尴尬状态。 废名将自己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清楚地反映在莫须有先 生与房东太太意识的对话上, 在 5莫须有先生传6 中, 就 理想与现实的选择这一论题, 莫须有先生与房东太太开展 了一系列小型隐性或显性的对话场, 双方在爱情, 人情, 生活态度等小论题上争辩, 意图说服对方或为自己辩解, 他们的声音与对话关系直接或间接地, 明显或隐秘地反映 废名不平静的内心。小说的文本构成大体上是由莫须有先 生与房东太太一次次的对话完成。 / 莫须有先生的房东太 太其价值决不在莫须有以下, 没有这位莫须有先生的房东 太太, 或者简直就没有 5莫须有先生传6 也未可知。莫须 有先生当然是有的, 不过作传的人未必是我了0。[ 14]作者 暗示了房东太太的重要身份 ) ) ) 做为对话不可缺少的一 方。/ 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 无法生存, 仅仅为了他人, 通过他人, 在他人的帮助下, 我才能展示自我, 认识自 我, 保持自我。0 作者正是要求在他人意识中求证自我。 莫须有先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 / 理想派0 精神为上, 沉 湎于认识自我感慨人生纯意识生活里, 房东太太只是日常 #41# 第 1期 李光曼 5莫须有先生传6 晦涩原因新探 生活中度过平凡一生的琐碎乡妇, 说些 / 实际的话0 , 做 实际的事。二人犹如诗人与农妇的关系, 对话在两者之间 展开, 充满诙谐的趣味。但由于房东太太是没有见地, 目 不识丁的一介村妇, 两者间的对话经常阻断, 无法进行。 小说的几个章节里, 两者间的对话呈现奇异的现象。此段 是房东太太对莫须有先生说的话 / 好孩子, 能够寂寞那就 好了, , ,我怕你超出写实派的范围以外。人生没有什么 可以叫做醉字, ,在艺术上也难免不是一个损失, , ,我 只想劝你一劝,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 暴虎凭河, 吾不与 也。这个斗字的范围是很广的, 不必是好勇斗狠。忍耐过 去就好了。0 很明显老妇人的话语一改平常话语, 她已不 再是目不识丁, 没见识的普通乡妇, 论及 / 人生0 /艺术0 / 写实派0 处处在理, 谈论做人处世的道理句句精辟。语 言也从一贯的零碎短促变得文雅整齐。显然作者抽空她自 身的特质, 突破其个体知识与经验的局限, 灌注了知性意 识。现实意识进入对话场与理想主义直接相对。在现实主 义者眼里莫须有先生是幻想者, 脱离生活, 说些梦话。房 东太太经常流露出讥讽话语, 正是现实精神不断地拆解自 我沉醉的理想主义的价值意义, 生活的实在性可能让理想 派不以为然, 但也让他深感寂寞与空虚。 在 5莫须有先生传6 中, 主人公恍惚迷离的梦呓, 含 混不清的潜意识独白往往也含有内部对话特点, 这是小说 最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些独白话语膨胀奢侈丰富多姿, 情 感宣泄毫无顾忌, 无所遮拦。主人公有强烈的表达欲望。 然而, 主人公的意图很难表达清楚, 经常出现语无伦次, 不知所云的混沌状态。显然主人公内心并不平静, 暗含两 个价值指向的争辩。主体精神倾向佛家灭绝自我, 超脱生 死, 虚空死寂的涅磐境界, 世俗情怀却不断地干扰它。话 语即在出世意识和现世意识之间拉锯般展开。作者意图归 导出统一的声音。但不同意识互不相融, 排斥搏斗成胶着 状态, 很难说有什么结论。在文本的最后莫须有先生扬言 / 从此一团和气0 / 此生无俗情0 似有大悟超脱而去, 只是 因为莫须有先生 / 疲倦之至0, 面对矛盾思维越发混乱, 草草地下个结论, 怯懦地退出对话场。如废名所说这是个 未完成的作品。文本虽已收束, 对话继续进行。事实也证 明, 莫须有先生最后虽俨然一副超脱状, 实际上并没有从 现实走出、超脱生死、皈依佛门。相反, 在 5莫须有先生 做飞机之后6 中, 莫须有先生一边参禅打坐, 一边向世俗 贴近, 关心社会问题肯定现实人生。他依然无法做出心灵 和现实之间价值选择的最终决定。 废名的文章的晦涩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异数, 他的诗 化小说尚能因为美的意境吸引了读者的注意, 5莫须有先 生传6 则由于奇僻晦涩之至让读者望而生畏。5莫须有先 生传6 的创作也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晦涩绝非是种 缺陷, 作者原本不是意图提供给读者一个单纯的人物故 事, 而是一种复杂的难以辨清楚的情感经验。晦涩的表达 方式正好吻合了丰富甚至彼此矛盾的现实人生图式。多重 复杂的含义代替单一与确定的文本意义加大了读者的阅读 难度, 但这是小说叙述智化的表现也是小说叙述发展的一 种趋势, 实际上我们正是从这晦涩的文本与作者的灵魂直 接交流, 体悟到作者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丰富的美感内涵。 参考文献 112 周作人. 5枣6 与 5桥6 #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27 122 周作人. 废名小说# 5莫须有先生传6 序.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132 吴晓东. 意念与心象 ) ) ) 废名小说 3桥4 的诗学研究. 文学 评论, 2001. ( 2) 142 朱光潜. 桥. 文学杂志 (第 1卷) . 1937. ( 3) 152 卞之琳. 冯文炳文集#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162 1122 1132 废名. 废名小说#莫须有先生传#序. 安徽文艺出 版社, 1996 172 192 保罗#纽曼. 论反讽. 转引自D#C米克 5论反讽6 . 昆仑 出版社, 1992 182 布鲁克斯. 反讽一种结构原则. 新批评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1988. 355 1102 巴赫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三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 1987 1112 巴赫金. 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的改写. 董小英 5再登巴比 伦塔6 An Inquiry into Mr Mo Xu Youcs Obscurity LI Guang-man ( Chinese Depar tment , A nhui Univer sity , H ef ei, Anhui, 23000) Abstract Fei Mingcs M r Xu You used to be considered as obscure. The reason for its obscurity are d-i versif ied. Except for Dhyana, obscurity mainly resulted from unconvent ional int roverted narrat ion, blended rhetoric of intertextuality and irony, and duality of reality and reason. I think obscurity is a kind of poet ical phenomenon w ith w hich Mr M o Xu You turned to be tex t full of various meanings and aesthet ic feelings. Key words Feimin the biography of M r M o Xuyou polyphony #42#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 23卷
本文档为【_莫须有先生传_晦涩原因新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2633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6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3-04-03
浏览量: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