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举报
开通vip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教育学研究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u 吴洪成(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清末/ 新政0时期,建立新教育制度, 小学教育有了法律的依据, 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由此 ,近代 小学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小学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各方面的 成效,但也存在种种问题, 如封建性浓厚,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办学经费不足等。 关键词:清末; 小学教育;教育制度 A Brief Comment on the Reform of New Elementary ...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教育学研究 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u 吴洪成(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清末/ 新政0时期,建立新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小学教育有了法律的依据, 并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 ,由此 ,近代 小学教育制度得以确立,推动了小学教育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小学教育在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各方面的 成效,但也存在种种问题, 如封建性浓厚,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办学经费不足等。 关键词:清末; 小学教育;教育制度 A Brief Comment on the Reform of New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WUHong_cheng ( College of Educat ion,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new policy period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new educat ion system w as set up a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 ion w as based on the law , w hich beca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 ion. From then on, the neoteric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 ion system had been established and that educat ion flourishe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is education took effect on ev- ery aspect in the course of it s development , but it also had some imperfect ions such as strong feu- dality, various teaching problems and lack of outlays. Key words: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 ion; educat 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378( 2005) 03-0029-08 1901 年 9 月, 清廷与侵略者签订了5辛丑条 约6,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清政府在帝 国主义对中国推行扩大侵略的政策面前, 为了缓和 人民的不满情绪,以维持其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 于 1901年开始推行/新政0, 陆续颁布一些改革政令, 其中包括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颁行 新的教育制度等。中国近代的新式小学产生于维新 运动时期, 但数量少, 主要集中沿海经济的发达区 域,作为教育上新生事物的涌现有内隐的进步价值, 但对社会的实际影响不明显。近代小学的普遍建立 与大量发展,小学教育体制的确定与制度化的奠基, 均在清末新教育改革运动中实现。 一、清末/ 新学制0中有关小学教育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1901年 8 月, 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 提出兴学 育才为当务之急。要求/ 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 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 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 各 府、厅、直隶州均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并多设蒙养学堂0 [ 1] ( P 4719)。在几年内, 各省兴办一 些新式学堂,黄炎培著5清季各省兴学史6有所记载。 又据光绪 30年( 1904年)5东方杂志6第十期载,江 收稿日期: 2004-05-23 作者简介:吴洪成( 1963 ) ) , 男,浙江省金华市人,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课程与 教学论。 #29# 2005 年第 3 期 第 30卷(总第 123 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 ebei Univ 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30 No. 3 May , 2005 苏全省学堂计 99所,其中小学堂 24所。据上述情 况,可以窥见当时全国兴学堂的大致情况, 充分说 明,建立新的学制,不仅有了必要, 而且有了可能。 (一) / 新学制0的初步确立 新式的完整的学校体系, 实始于 1902年。这一 年的 8月 15日,管学大臣张百熙进呈5京师大学堂 章程6、5考选入学章程6、5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 章程6以及5蒙学堂章程6各一份,共六件,候旨颁行。 此即5钦定学堂章程6,又称/壬寅学制0。 这个学制, 纵的方面分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三级 为初等教育,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 学堂三年,表明了小学教育在/新学制0中奠定了法 律地位。 5钦定小学堂章程6含全学纲领,功课教法、各种 规则、一切建置 4章 76节,以/授以道德知识及一切 有益身体之事0为宗旨。分官立, 民立两种, 内分寻 常,高等两级,修业年限各三年,课程寻常级为修身, 读经、作文、习字、史学、舆地、算学、体操等 11科, 并 规定了授课时刻表。[ 2] ( P 404- P416) 1904年 1月 13日,清政府颁布了由张百熙、荣 庆、张之洞等人重新修订的学堂章程, 亦称/癸卯学 制0,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以政府名义颁布并在全国 实施的近代学制。该学制一直沿用到 1911年清王 朝覆灭。初等教育成为该学制完整体系中的第一个 阶段,分为初等小学堂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四年两级。 这里仅对初等小学堂某些规章内容作一简介。 5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6包括立学总义, 字课程 度及编制, 计年就学、教员管理员、屋场图书器具 5 章共 58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 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0为宗旨, 分 官立、私立,公立三种,招收七岁以下儿童入学,毕业 后可直接入高等小学堂。分完全科、简易科。完全 科修业年限 5 年, 课程分必修课和随意科。必修科 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 致、体操等 9种,随意科为图画,手工,依地方情形得 高一科或两科。每周授课不得超过 36小时, 其中读 经讲经 12小时, 课外活动每日半小时, 简易科课程 为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与格致、算术、体 操 五 种。 古 诗 歌 列 入 功 课, 于 课 处 进 行。[ 3] ( P429- P439) /壬寅学制0、/癸卯学制0的颁行,改变了中国封 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官学、私学、书院的教育体 系,适应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一种历史的 进步。学制颁行后,大大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据 统计,至 1909 年, 全国有新式学堂 51 678 所, 在这 些学堂中,开设了西学课程, 体罚被明令禁止,引进 了新的教学方法, 如复式教学等。当然, /新学制0中 有关小学教育的章程及其蕴含的思想也存在着某种 局限性。对此,下文将述。 (二)对/ 新学制0小学堂规章的补充与修订 /癸卯学制0自 1904年 1月 13日奏定颁行起, 一直沿用到 1911年(宣统三年)清王朝被推翻建立 中华民国时止, 将近有 8年。在此期间, 通过施行, 不断增删,在小学教育方面有以下一些变动: 1905年 5 月 15日,学部奏准变通初等小学堂 章程,分初等小学三种: 一为五年毕业之完全科, 二 为四年毕业之简易科, 三为三年毕业之简易科, 并公 布完全科、简易科学科课程授课时刻表,咨行各省, 遵照办理。[ 5] ( P796) 1906 ) 1907年, 学部在5咨行各省强迫教育章 程6提出: 现在预备立宪, 非教育普及不足以养成国 民之资格。特订强迫教育章程十条通告各省,以期 实行。其主要条文如下:各省城须设蒙学一处, 学额 以四十名为率;童至七岁须令入学,凡有绅董热心提 倡多设学堂者,分别给奖;幼童及岁, 不令入学者,罪 其父兄;以学堂之多,立劝学员之功过; 各府厅州县 长官不认真督率办 理, 敷衍了事者, 查实议 处。[ 6] ( P372) 1907年 3月 8日, 清学部颁布5女子小学堂章 程6和5女子师范学堂章程6,为女子教育取得合法地 位的开始。 1909年,江苏教育总会5呈学部请变通初小学 堂章程文6,主张/节缩初等小学之年限, 变通其科 目,以期强迫教育之渐可实行也。0请求学部/饬下普 通司将初等小学年限科目, 比照5女学堂章程6酌量 更定,奏颁各省, 以为强迫教育之先导0。这一结论 的得出,在实际上基于/考查各地方小学之成绩, 而 次为我国目前教育之程度0。在理论上出于对普及 教育的高度认识及经济化的教育原理: /教育之普及, 当程效于小学, 而初等小学又为 全国人民所应同受之教育, 其程度至浅而关系至巨。 盖年限长短,与生徒家族之生计有关系;科目繁简, 与儿童之脑力、教员之准备工夫、学堂延聘教员之经 费有关系0 [ 6] ( P203- P 205)。 1909年 5月 15日, 5学部奏酌拟变通初等小学 堂章程折6, 将初等小学分五年制完全科及四年制和 #30#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0 卷第 3 期 三年制简易科三种, 并公布了完全科,简易科学科课 程授课时刻表,咨行各省, 遵照办理。[ 6] ( P206- P208)在 初等小学中改设简易科, 是为了解决强迫教育与办 学经费,师资、课程及教学时间之间的冲突。同年, 江苏教育总会按照学部要求, 略加变通,确定主要办 四年毕业的初等小学简易科, 乡僻之地并可参采三 年毕业的简易科。[ 6] ( P209- P211) 1910年 12月 30 日, 5学部奏改订两等小学堂 折6认为原来规定的五年制定完全科既期限过长, 贫 民或穷于负担; 三年简易科又为时过促,学力太觉其 参差,而且三种章程并列, 听人自择,倘办学者有所 偏重, 转有碍教育进行。因此, 初等小学与其分三 科, 易启纷歧, 不如并为一科, 简而易从。拟即折中 定制, 一律以四年为毕业期限,并删除简易科名目, 以符名实。该奏折规定: / 自宣统三年为始, 一律按 照此次改定章程认真办理, 并迅将初等小学堂设法 推广, 以裕 强迫教育之基, 而收学制统 一之 效。0[ 6] ( P218- P219) 为了推行国民教育, 在小学校内或另外添设简 易识字学塾、半日学堂等社会教育机构。1910年 1 月 10日, 学部奏准公布5简易识字学塾章程616条, 这类学塾专为年长失学及贫寒子弟无力就学者而 设,其课程专教部颁5简易识字课本6、5国民必读课 本6, 并酌授浅显算术(珠算或笔算) ,教授完毕即毕 业[ 6] ( P349- P351)。类似的规定在同年5学部官报文 牍66册第 141期及5教育杂志6第 3 卷第 6、9 期中 均有登载。半日学堂始于清末。据称, 这类学堂设 立的缘由,在于物力维艰, 筹款不易,学堂未能广为 设立, /能入学者多系富家子弟, 其贫寒子弟急待谋 生者大半难得入学。0应即变通办理,饬令多立半日 学堂。/其法以午前、午后为界,将学生分为二班, 以 一班午前来学, 以一班午后来学, 更番教授, 减经费 而省教员, 一堂可收二堂之益。且穷民子弟半日读 书,半日谋食, 法简意良, 乐从者必多0 [ 6] ( P366- P367)。 补习教育机构的设立,是社会教育的有效方式,对于 今天的扫盲工作仍有借鉴之处。 (三)女子小学教育在学制上的重新确立 在/男尊女卑0封建观念支配下, / 壬寅学制0及 /癸卯学制0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张百熙、张之洞 在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6第一章第九 节中明确指出: /有子者母自教其子,以为入初等小学之基, 有 女者母自教其女, 以知将来为人妇为人母之道。 , ,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 队入学,游行街市,且不宜多读西书, 误学外国习俗, 致开自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故女子 只可于家庭教之或受母教、或受保姆之教,令其能识 应用之文字,通解家庭应用之书算物理,及妇职应尽 之 道, 女 工 应 为 之 事, 足 以 持 家 教 子 而 已。0 [ 3] ( P383- P384) 由此可见其反对新式女子教育的用心了! 要求 用5孝经6、5列女传6、5女诫6、5女训6及5教女遗规6 等对女子进行封建传统教育。但这一做法遭到爱国 志士的反对,他们自行创办妇学,并在教学内容上尽 力摈除传统封建教育内容。如务本女学( 1902 年)、 上海爱国女学( 1902 年)、浙江爱华女校( 1905年)、 上海城东女学社( 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 1903 年)、宗孟女学堂( 1903 年 )、上海崇明女学 ( 1904 年) , 北京崇实女学 ( 1906 年 )等等。女子学堂到 1907年时已遍布全国。据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清政府学部总务司编的5第一次教育统计表6载, 当 时全国除甘肃、新疆、吉林三省没有女学堂外,其它 各省均有设立。[ 7] ( P331- P 333) 在国内各阶层人士渐感女学重要, 各地大兴女 学的情况下,清政府慑于国内舆论压力,不得不考虑 女学的立法及在学制中应有的地位以顺应国内实行 /新政0的呼声。 1907年 3月 8日,学部奏兴女学, 拟定5女子师 范学堂章程66章 36条及5女子小学堂章程64章 26 条。5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折(附章程) 6中对 政府兴女学的目的、意义作了精细地说明: 倘使女教不立, 妇德不修, 则是有妻而不能相 夫,有母而不能训子,家庭之教不讲, 蒙养之本不端, 教育所关,实非浅鲜,此先圣先王化民成俗所由, 必 以学为先务也。方今朝迁锐意兴学, 兼采日本欧美 规则。京外臣工条陈奏请办女学堂者, 不止一人一 次,,臣等用是夙夜思维,悉心商酌, 谨拟5女子师 范学堂章程6三十九条, 5女子小学堂章程6二十六 条。凡东西各国成法, 有合乎中国礼俗,俾于教育实 际者则仿之;其于礼俗实不相宜者则罢之;不能遽行 者则姑缓之。[ 2] ( P802- P803) 在5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6中, 对女子小学堂的 宗旨、学堂行政、学科课程设置等均作了详细的说 明。 二、新式小学教育的推广 20世纪初,虽然清政府已日薄西山, 临近崩溃, #31# 教育学研究 吴洪成: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但因把改革教育作为/新政0的重要措施, 在教育领 域里却出现回光返照的局面, 其中有几项重大的教 育改革是值得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大书特书的, 如 1901年 9月 14日,将书院一律改为府州县学堂; 其 后不久,又陆续颁布了5钦定学堂章程6、5奏定学堂 章程6;在 1905年 9月 2日,又废除了科举制度。这 些重大政令措施的颁行, 极大地推进了各级各类教 育的发展。如小学教育, 1907 年, 小学堂总数 34 650所, 学生总数 918 586 人; 1908、1909 年的同 样两项指标分别为41 379所, 1 192 721人和51 678 所, 1 532 746人。[ 8] ( P138) 由此可见, 清末的最后十年, 清政府实行/ 新 政0, 废科举,兴学堂已成共识;再加上民族资本的缓 慢发展,对新式人才提出要求;民族危机的加深, 国 民素质的提高更显急迫。上述种种,促成当时出现 了包括小学堂在内的大规模兴办新学堂的热潮。 在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 取得的成绩是主要的, 但也存在了不少问题。各地小学兴办之初, 经费拮 据,设备简陋,教学荒疏, 甚至有名无实。以 1904年 直隶省为例: 顺天府涿州里仁仓小学, /其中学生仅八人, 学 务处颁发之书, 虽已发给而不能用, 所读者, 不过仍 5三字经6、5千字文6、5四书6之类0。西坛村小学, /在一破庙中,坛宇颓剥, 芜秽不治,不过六十几岁之 聋翁,环守村童八、九人而已0。 保定广昌县小学, /有名无实, 不足言学。, , 遍查其初等小学,并无一处开办,惟城内旧有义学一 所,岁有地租钱七十余串, 拟改为初等小学堂, 桌凳 已备,亦无学生0。 保定莱水县小学, /全因书院旧址, 毫无改作, 斋 舍只九间, 学生十名,,至西北关两处察看, 一八 人、一十八人,实皆读5杂字本6、5百家姓6,与冬烘乡 塾无 异。欲 为 之 亲 试 教 授 法, 并 黑 板 皆 无0 [ 9] ( P35- P41)。 1908年以后, 小学堂的办理情况有好转, 但各 种弊端不少,当时的教育管理督查者也提出针对性 的补救措施,但疏漏不少。然而,仍有一些小学教育 带有新气象。从办学形式、教学内部到教学方法都 不同于传统的私塾和学馆。 要想全面介绍清末/兴学0时期全国各地小学教 育的状况,限于史料和篇幅的限制,并不可能。这里 例举沿海省份浙江、内地省份四川,作一鸟瞰性的叙 述。 (一)浙江 浙江近代小学, 初皆由旧式私塾改良而成。以 清嘉庆年间设立的杭州宗文义塾、正蒙义塾为最早, 后陆续设立蒙泉义塾, 元善义塾、辅仁义塾。光绪十 九年( 1893年)萧山正性义塾改高的蒙养小学, 1898 年新昌士绅筹设的知新学校,以及 1899年杭州知府 林启创设的养正书塾, 是当时知名的几所新式小学。 1898年, 清政府通令全国各省改书院为学堂。 浙江省各州县陆续在原有书院基址上开办官立小 学,杭州以崇文、紫阳两书院院址分别办起钱塘、仁 和两县高等小学堂, 安吉以盘山书院院址办起县立 高等小学堂, 衢州以求益书院院址办起西安高等小 学堂。临安以锦城书院院址办起敬业高等小学堂, 吴兴以三贤祠办起县立高等小学堂, 绍兴以蕺山书 院院址办起县立高等小学堂。 在清末/新学制0颁布以后, 浙江省小学设置始 有章可循, 自城镇及乡村, 踵起兴办小学。依程度 分,有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合二者于一样的两 等小学堂有 3种: 以类别分, 又有官立小学堂、私立 小学堂和公立小学堂 3类。清政府颁布5女子小学 堂章程6以后, 女学由家庭教育入小学教育体系, 但 须男女小学分立,自此又有女学堂一类。至宣统元 年( 1909年) ,全省各府州县设置小学堂 1 890所,学 生 71 219人,其中高等小学堂116所, 学生6 034人; 两等小学堂 418 所, 学生 20 013 人; 初等小学堂 1 288所, 学生 42 850 人; 半日学堂 65 所, 学生 2 219人;蒙养学堂 1所, 学生 18人; 女子学堂 2所, 学生 85人。如金华县, 1905 年创办新式小学堂 4 所,即官立长山两等小学堂, 公立一新两等小学堂、 私立明德两等小学堂、私立新安初等小学堂。1906 年将汤溪九峰书院改为官立九峰高等小学,又成立 养正女子初小。[ 10] ( P 40) (二)四川 在清末的教育改革中,大力发展新式学堂是一 项主要内容。四川的小学堂只有少数是新建的, 其 余的大多数都是从原有的书院、义学、社学改建而 成。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 性,多渠道、多形式地办理新学。由于措施得力,督 察有方,加以社会各界的积极努力,整个四川掀起了 一股兴学高潮。 开江县教育早源于旧制,设有县学、书院、义学、 社学和私塾。清末教育改革之始, 1902 年, 县城矗 #32#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0 卷第 3 期 峰书院改为官立高等小学堂, 出现了县内第一所新 学。1904年, 普安、严家、广福、八庙场和甘棠、任市 铺等地相继开设了蒙养学堂。1906 年, 撤销乡义 学,将蒙养学堂改为初级小学堂, 增设高级小学堂, 初小学制五年, 高小四年。1909 年, 县城又开办了 女子小学堂和师范讲习所,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新学师资。新式小 学以/忠君、尊孔、尚武、尚实0为办学宗旨, 聘请廪、 贡生员任教。课程设有修身、读经、国文、算学、历 史、地理、格致(理科)、图画,体操等。至今开江县城 区仍存 1906年兴办小学堂5序碑6,曰: /国家之元气在乎人格,人格之完全在乎教育。 不育则教无所施, 不教则育有何益。父母育之尤必 父母教之,而后能造就人格,以安定我国家, 不有以 教,则人格不全。,,教育宏人格, 完国家之元气。 人人自学堂来养成国民资格, 造就个人特性 ,,。0 [ 11] ( P68) 1898年, 清政府谕各地改书院设学校, 潼南县 其时隶属遂宁、蓬溪两县, 境内虽有书院多所, 均末 及时必制。潼南县境内最早设立小学时间为 1905 年,有 3所: 一为古溪云龙书院改设的高等小学; 一 为米心储英书院改设的两等小学;一为古溪夏光鼎 倡设的初等小学。其后, 在专办学务的劝学所的/指 导劝诱0下,潼南县境设立小学渐多,或以书院、义学 改设、或另筹经费新创。至 1911年, 全县已有高等 小学 2所,两等小学 3所,初等小学 37所。 /癸卯学制0颁行的当年。峨眉县令萧茂芬召集 县境之绅士决定, 借峨神庙地办官立高等小学堂 1 所,并同时于城治育贤门外新建校舍, 次年竣工, 始 迁入。1905年,还于城治西北书院街巷始办模范初 等小学堂 1所。同年,各乡、集镇另办有公立初等小 学堂 13所,私立初等小学堂 1所,官办高等小学堂 1所,又于青龙场、九里场、双福场、大为场及城西观 音阁和城内极恩寺公立初等小学堂内办有简易学塾 6所, 1911年在城治之东南创办翠余女子初等学堂。 截至 1911年,峨眉先后办各类小学 101所。 此外,据载: 1904年,郫县改岷阳书院为郫县启 蒙师范学堂, 1906年, 旋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同 时,各地纷纷建立初等小学堂,全县先后设立 48所, 郫简镇城内女子初等小学堂 1所于东街江西巷文庙 内。1908年,城西约 16里的接王亭开办两等小学 堂一所。1904年, 江津设立初等小学堂 132所, 其 中初小学堂 4所。1904年, 岳池霜妇罗唐氏捐产立 学,兴办邑小学堂。1906 年, 新都县人郑氏创办私 立龙门小学堂。1909年,岳池江西会馆私立小学堂 在城内江西会馆开办。1911年, 三台张松筠女士捐 资创办务实女学校。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考诸县志,私立学堂规模最大,成绩最著者首推 自贡私立王氏树人学堂。1901 年由王氏家塾改成 私立王氏树人两等学堂。树人学堂兼小学、中学及 职业学校的性质, 学生 200多人,来自泸州、富顺、忠 州、永宁等地,多系官僚、富商、地主子女。由于师资 强、设备全、质量高,超过许多官办中小学堂。 三、新式小学教育的一些特点 清末 /新学制0对小学教育作了明确的规定,标 志着近代中国小学教育走上了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时 代,在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上,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 革命。在/新学制0的推力下,城乡各地兴办了大量 的新式小学。这些小学与其它各级各类学堂一道, 成为清末社会改革的一方面表征, 通过新式人才的 培养服务于社会; 同时又带有时代所赋予的局限性。 由此,从/新学制0的有关条文内容到新式小学在各 地创设,都呈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半封建半殖民地性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 这也鲜明的反映在近代教育历史上。 清末建立的近代学制也明显地留下了半封建半 殖民地的印记,而这些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内容和性 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尽管5癸卯学制6给各级各类学堂规定了 具体的培养目标, 有的甚至还就某一专业领域提出 了专业素质要求, 但却在总的教育宗旨中规定: /至 于立学宗旨,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 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 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 各适实用, 以仰 副国家造就通才, 慎防流弊之意。0这一宗旨充分体 现了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0的指导思想, 清末 小学教育必然受这一宗旨的制约。如体现在课程设 置上,把读经讲经经科列为重点的必修课。5学务纲 要6规定: /中小学堂, 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外国 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 即是中国之宗教。 若学堂不读经书, 则无尧舜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 谓三纲五常者, 尽行废 绝, 中国必不能立国 矣。0 [ 4] ( P535)因此, 中小学堂读经课时的安排得最 多,初等小学堂每周 12学时, 占总学时的 2/ 5,高等 小学堂每周 12学时,占总学时的 1/ 3。可见学制中 #33# 教育学研究 吴洪成: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保留有很多充斥封建性的教学内容。儒家经典曾是 古代小学教育内容的核心材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 发挥着应有的教育功能。到了近代,历史跨入了 20 世纪, 小学教育所面临的不是在传统经学中扩充教 育内容的问题, 而是如何将近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 反映到小学教育中并确立近代小学教育制度的问 题。 第二,在/男尊女卑0封建观念支配下,男女教育 机会不平等,女子学堂在学制中没有地位。封建统 治者认为, /惟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 令其结队入学, 游行街市, 且不宜多读西书, 误学外 国习俗,致开自行择配之渐,长蔑视父母夫婿之风。 故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0 [ 3] ( P533- P 534)。虽然 1907 年颁布了5女子小学堂章程6, 女子教育开始取得合 法的地位, 但学习年限仍少一年。这种两性教育上 的差别,给小学教育的内容及教材都会造成差异。 第三, 在规定的课程中, 设置了不少/ 西学0课 程,这对于促进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适应中国正在 兴起的民族工商业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从历史发展 还是从当时教育实际来看,都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事物的性质与作用总是错综复杂的。新学制中有相 当数量的课程, 明显地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工业的 特点, 是为殖民地加工工业提供熟练工人和技术人 员,脱离中国实际的。这种流弊也深深反映在小学 教育的内容中, 成为民初以后小学教育反思改革的 重要动因。 (二)成效与流弊并存 新式小学的兴办热潮,不仅席卷都市,而且涌向 广阔的乡村。学堂深入乡镇, 在凝固的旧结构上契 入接收、传导外部信息的媒介,形成对农业封闭状态 的有力冲击,加剧了社会基层组织的变动。学校教 育之影响于社会,主要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 来实现。千百年来的传统教育以/四书0/五经0及蒙 学教材作为核心内容, 自然科学知识受到忽视。这 样的教育难免空疏迂腐, 不切实用,难以满足近代社 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此相对照,新式小学堂中 普遍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传播一些西方的社会政治 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扩大了受教育者的知识结 构,使之从封闭狭隘的伦理道德及经史子集天地中 走进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知识传播又是借助一定 教学手段进行的。新式小学堂所实行的课堂讲授方 法和分析分科教学,较之于私塾书院的授徒方法和 死记硬背, 无疑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和消化 所学知识。 从整个教育近代化的层面来考察, 新学与旧学 相比较, 最大有利之处还在于使整个社会受教育的 面空前扩大了。新学发生和代替旧学的过程,实质 上就是教育从社会上层向中、下层转移的过程, 由封 建地主阶级垄断教育过渡到大众化的过程。开放 性、科学性、组织性和普泛性构成衡量教育近代化进 程的几个重要指标。新式小学堂的普遍兴起,使商 人子弟和一般平民子弟比起封建时代来获得了更多 的受教育机会。特别是女子小学的创办, 更使那些 长期受到歧视,与文化知识无缘的女子有了接受教 育的可能。近代小学教育体制归根结底不过是资本 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正如私塾、学塾等古代 小学教育机构反映了封建宗法性和狭隘性一样, 新 式小学教育的制度化是以工业生产的大规模化和政 治的民主化改良为前提, 反过来又服务于社会政治 经济的近代化,近代小学的兴起并作为学制的一部 分普遍推行, 是与近代社会其他领域的近代化相伴 随,并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及时代特点相结合。 但是,清末的新式小学还存在着种种流弊, 除了 人们熟知的模仿性,封建性和买办性之外,其他如学 习年限偏长,课程程度偏深,学习内容与中国社会的 产业结构及其知识需求相脱节, 很不利于初等教育 的发展。当时,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真正读完初小 的已经很少, 读完高小以至中学的更属寥寥。经济 贫困地区受教育人数之少, 更是可想而知了。许多 乡村的农民子弟, 仍然就读于私塾。1906年罗振玉 估计: 中国应受学之人约 1 亿, 其中学龄儿童约 5 000万, /若每州县立小学堂三百所, 则一千六百八 十一州县共设小学堂五十万零四千三百所。以每学 堂百人计,共计学生五千零四十万三千人,教育乃可 普及。0 [ 12]而实际数仅 6%, 有人对兴学成绩斐然的 直隶深入剖析, 1903年至 1908年学生从 6 000人增 加到 18 万余人, 但相对于 570 万学龄儿童, 不过 3. 2%。/每年增加之数最多者为千分之七强,平均千 分之五强。如由是以往, 毫无阻力, 亦无殊进,则每 年以千分之五速度增加, 约二百年可达无人不学之 目的。0其他省份犹不及直隶。如广东/人口总数与 直隶仿佛,初小学生不过二万五千,以直隶就学儿童 比之, 尚不及七分之一也。广东素称开通, 尚且如 是0。/他省不逮直隶省,如以千分之二、五之速度增 加,则经四百年; 如以千分之一速度增加, 则须一千 年; 如以千分之零点五之速度增加, 则须二千 年0。[ 13] #34#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0 卷第 3 期 纸面数字实际上还要大打折扣。地方官吏敷衍 塞职,贪功冒进者比比皆是,许多学堂不过是私塾书 院改头换面。一位外国人谈其在华观感道: /尝见中 国北部某城,其广袤仅与吾英典地城相峙,乃五六年 间,所谓学堂骤达二十一所,初高等小学而外, 如农 业、如法律、如陆军、如巡警、如女学, 固无不应有尽 有。及办理之法, 无一适宜, 曾无几时, 相继闭歇。 其硕果仅存者, 亦只余五六所而已0。[ 14]四川学堂平 均不足 30 人, 普查学务情形时, 多数名实不符。 1906 年, 河南开封所属各小学堂仅学生四、五 人。[ 15]顺天府学堂内幕更令人怵目惊心, /某县立有 蒙学堂十余处, 其中的学生多半是花钱雇来了的小 工,教习大概也都开过学房铺。在城内立有高等小 学堂一所。学生共有四五人。前几天南路厅下乡查 办事情,要到学堂里头去参观,赶紧连司事的全扮做 了学生,对付着凑了十来个,敷衍了事0 [ 16]。尽管如 此,清政府在财政窘促下, 还在削减教育经费, 一些 地方豪绅则豪取巧夺,趁机将办学资金转嫁给乡民, 加重人民负担, 引起毁学事件。 (三)发展不平衡 中国地域宽广, 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 衡,再加上地域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差异, 推行/ 新 政0过程中地方上热心程度的不一致,致使各地新式 小学的发展极不平衡, 如地处江南富庶地区而素以 /人文彬蔚0著称于中土的苏州在/新政0以后, 民间 兴学之风骤盛, 新式小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与此对 照,西南、西北偏远地区各地县的新式小学则寥若晨 星。其实又何曾各省区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 就是 同一省内也有显著差异; 这种不同又不仅是数量, 而 更主要的是办学条件和质量。以四川省为例。 四川省新式小学中的少数学堂师资力量强, 经 费充足,设科齐全,校舍宏敞, 仪器设备、图书资料较 多,规制完备。如彭县高等小学堂,先是 1901 年由 九峰书院改成经纬学堂, 1903年, 4名留日学生归 国,将经纬学堂改成彭县高等小学堂;建有日式教学 楼两幢,用白银 1 000两从日本购进理化动植矿物 仪器标本,包括气机模型,马德堡半球、天平、比萨斜 塔模型、铂金坩锅, 120倍显微镜, 各种化学试剂, 鸟 类浸制或剥制标本, 植物根基叶的压制标本、铜铁铅 实的标本、各种教学挂图共五大类 150余件, 另有图 书万余册。岳池县官立高小,成立于 1908年, 入校 学生均发给统一校徽、伙食、灯油、书籍、课本。除本 县学生外还有南充、蓬安、武胜、广安等县学生来学。 设科齐全,首届堂长张某从日本宏文师范毕业, 回国 时购回大批理化仪器, 动植物标本和图表、图书, 开 辟了实验室, 充实了藏书楼。江津县聚奎高等小学 堂,成立于 1905年, 1906年改为省立聚奎高等小学 堂,从日本购回一批书籍仪器, 标本和图画,并设置 了校医。先后聘留日学生数名执教, 开办不久即负 盛名,邻近数县学子纷纷负籍前来求学,俨然一方学 府。 然而,四川的多数高小, 初小条件都较差, 不得 不因陋就简, 1904年, 蓬溪知县奉文开办官立高小 学堂,以文昌宫及两旁旧有考棚为校地,墙内旷地为 操场;旧殿前正厅为礼堂食堂,前厅左右为客堂和办 公室及教职员寝室, 学生寝室则毗连教室或在正厅 两翼之间。1903 年, 三台县改云台书院为官立高 小,当时规制未备。次年, /邑绅张某留学日本归,急 计扩充舍以符规制, , ,仿西式改建新楼作为讲堂 而教员室亦附焉。,,宣统元年因寝室、自习室尚 形缺如,视学王某又添修楼房 9间,共 36间,校舍稍 备0 [ 17]。从建立到校舍稍备也用了六七年之久。至 于初小,多属乡学、义学改成,大多设于宫观庙宇,如 崇庆县新式学堂 71 所, 设于庙庵宫观者 52 所, 占 73%;剑阁县新式学堂 67 所, 设于庙庵宫观者 51 所,占 76%。由于办学条件差, 师资缺乏, 课程也不 能开设齐全, 严重的甚至与旧学相去无几。例如峨 边高等小学堂及各乡初小学堂建成于光绪末,教学 沿科考旧法, 学生作文本八股格调; 学校无统一课 本,由教习选授,以四书五经为主,教师为秀才充任。 又如, 1909年, 四川布政使派视学抵雷波厅视察学 校教育,其中一部分初小学生仍读四书,厅城预备高 小学生仅国文合高小程度, 多数学堂无黑板桌凳,由 学生自备桌凳。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造成各地发展的不平衡, 但新式小学堂数量迅速增加,旧的传统的小学教育 正向新的近代小学教育转化却是无可争辨的事实。 (四)经费拮据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政治经济内 外交困, 无力以大量的财力投资于办学。清政府在 财政窘促之下, 还企图屡屡剜肉补疮, 削减教育经 费。进步人士对此极为不满,认为: /以一万万待学 之儿童,使人人得就学之所, 非有二十万万之岁入, 其事将无以办。0 [ 18]而实际上教育经费只有沧海一 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教育立国等于空谈。经费 短缺不仅影响了学堂发展的速度, 更严重的是降低 #35# 教育学研究 吴洪成: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 了质量,学生人数增长与素质提高不协调,使得社会 变革缺少成功的基因, 成为导致近代中国社会周期 性痉挛陈痛,却是难产或结出怪胎的重要症结。 将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比较, 更加感到反差 的强烈。清政府岁入高达数亿两,学部仅得二百余 万两。[ 19]四川学务在全国首屈一指, 据 1910 年调 查,共有男女学堂 11 400所,学生 34万人。[ 20]而同 年该省有大小庙宇 30 777座, 僧道尼共 67 000 余 人,看习杂役尚不计在内。[ 21] 1908年四川教育经费 近29万两, 人均约一两, 可是该省每年仅敬神做会 的开销即不下一百余万两。[ 22]经费短缺的症结除了 总量过少,更主要的是投向。旧秩序未变,新式教育 如同晚到的宾客,只能分一杯残羹剩饭。 教育经费如此拮据, 地方豪绅又以办学为由而 多增苛捐杂税, 加重群众负担,甚至出现民不聊生、 怨声载道的情形。当然, 当时寺院僧众甚多, 寺院经 济非常可观,江南一些大寺,拥有几百亩、几千亩的 不足为奇。于是, 各地兴学, 多有主张化无用为有 用,改寺院为校舍, 没收寺财为办学经费, 但由于种 种原因,此议未获实效。[ 23] ( P193- P196)总之,各地出现 了不少乡民毁学事件,如 1909年 9月 16 ) 19日, 江 西袁州官绅籍办学为名, 抽取各乡牛捐,激起乡民反 抗,千余人围逼郡城, 破毁学堂。[ 24] 1910年 2 月, 江 苏宜兴县连年受灾, 十室九空, /县令征收忙漕,抑勒 洋价过甚0,引起乡民忿恨。官吏又委派学董调查户 口,每名索费 20 文, 触发其仇视学堂之积忿。鸣锣 聚众,焚毁如桥、漕桥、高塍、唐桥、杨巷、官村、丁山、 蜀山徐舍等地学堂绅董住宅。其他如江苏的江都、 浙江的慈溪、上虞、遂安等县乡民毁学[ 25] , 竟成为了 一时风气, /自无锡毁学之事起, 四川、江西, 旋亦有 毁学事件,今则广东毁学之事又见矣0[ 26]。考究原 因,多由于摊派学捐, 调查户口、抢占庙宇引起, 可 见,推行强迫教育, 国家财政不充裕是难得实现的, 如采取措施不当,硬性增加捐税,就可能激起乡民公 愤,出现毁校事件。小学教育的普遍推广,是中国社 会走向近代化的需要, 但是只有在政府给予足够的 重视,社会有一定的财力时,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参 考 文 献] [ 1]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 M ] . 北京:中华书局, 1958. [ 2]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下册[ M ] .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 1981. [ 3]舒新城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中册[ M ] . 北京: 人民 教育出版社, 1981. [ 4]陈学恂主编 .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 M ]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6. [ 5]张习礼, 田珏主编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 Z ] . 北京: 北京出 版社, 1987. [ 6]朱有献主编. 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第二辑 (上册) [ M ] . 上 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 7]杜元. 中国女子教育通史 [ M ] . 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 [ 8]周予同. 中国现代教育史 [ M ] . 上海: 上海良友图书印刷 公司, 1934. [ 9]顺天、保定查学高步 、刘桂芬、王振 等查视琢州、广 昌、涞水小学堂情形禀[ J] . 直隶教育杂志, 1905, ( 1) . [ 10] 5金华县教育志6编委会. 金华县教育志[ M ] .杭州:浙江 人民出版社, 1992. [ 11]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 益州集粹[ M ] . 上海: 上海书店, 1994. [ 12]各省十年间教育之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 J] .东方杂志, 1906, 3( 9) . [ 13]冥飞. 教育普及至速须二百年 [ J] . 教育杂志, 1910, 2 ( 2) . [ 14]论中国学务[ J] . 外交报, 1910, ( 273) . [ 15]请看四五名学生之学堂[ N] .盛京时报, 1906_12_03. [ 16]忧时子. 顺属各州县的新政可哭[ N ] . 爱国报, 1907_03_ 18. [ 17]三台县志[ Z] .民国 20 年( 1931年) . [ 18]沈颐.论教育费不当裁减[ J] . 教育杂志, 1910, 2( 8) . [ 19]学部奏核明三十三年分本部收支各款折并单[ J] . 教育 杂志, 1909, 1( 2) . [ 20]全川学务之调查[ J] .四川官报, 1910, ( 22) . [ 21]通省庙宇之调查[ J] .四川官报, 1910, ( 25) . [ 22]川省宜节省糜费以办益事体[ J] .四川官报, 1910, ( 20) . [ 23]丁钢. 中国佛教教育 ) ) ) 儒佛道教育比较研究[ M ] . 成 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 [ 24]江西袁州乡民暴动事[ J] .东方杂志, 1009, 6( 10) . [ 25]江苏宜兴乡民焚毁学堂[ J] .东方杂志, 1910, 7( 3) . [ 26]时评[ J] . 东方杂志, 1910, 7( 11) . [责任编辑 邓 红] #36#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0 卷第 3 期
本文档为【清末新式小学教育改革述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51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31
浏览量: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