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代教育学上课课件

现代教育学上课课件

举报
开通vip

现代教育学上课课件null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新速度教育 www.xinsdedu.com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 绪 论 null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 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

现代教育学上课课件
null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 新速度教育 www.xinsdedu.com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 绪 论 null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的关系 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中的定位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孕育—萌发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 1、 孕育时期 1、 孕育时期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 柏拉图 2、 萌发时期 2、 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 :中国古代的《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3、这一时期有关教育的文字和著作,具有下述几个特点: 其一,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其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其三,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二)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大教学论》,还是《普通教育学》?教育学的创始人是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特?尚有争论。null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 夸美纽斯null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赫尔巴特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 这一阶段之所以被称为教育学的独立学科阶段,是因为: 第一,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第二,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最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三)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从十九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从三个维度研究教育: 一个维度是应用相关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研究教育。 另一个维度则是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在纵向和横向上把教育划分为不同层次与种类的教育。 第三个维度是把教育学系列问题如德育论、教学论、美育、课程论等加以分离与拓展。 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 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重视实科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斯宾塞null 德国教育家拉伊(W. A. Lay, 1862-1926)1903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美国的杜威(J. Dewey, 1959-1952)1916年出版《民本主义与教育》。 杜威null 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H. A. Kahpoba, 1893-1978)主编的《教育学》于1939年出版。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凯洛夫null 中国以1901年王国维翻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为起点,逐步开始了编写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版了一些比较好的教育著作。如孟宪承的《教育概论》,吴俊升的《教育哲学大纲》,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等。 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 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教育的封闭状态。 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 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这一阶段较为著名的教育著作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 S. Bloom)出版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 S. Bruner,1915—)出版了《教育过程》。 布卢姆布鲁纳null 1975年,苏联教育家赞可夫(JI.B. 3aHkoB,1901-1977)出版了《教学与发展》。 1972年,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巴班斯基(Ю.K.БбaÓaHcКИЙ)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2、特点2、特点 教育学科群深化、整合尚在初始阶段,远未完成。因此,目前我们还无法概括出这一阶段的特点。 3、本课程参考文献 3、本课程参考文献 王道俊 、扈中平主编的《教育学原理》,该书系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图书,1998年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主要参考文献:其他主要参考文献: 1、黄欣祥著:《从他人教育到自我教育》,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 2、陈桂生著《教育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教育学》(1980年至今)。 6、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1),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本章复习思考题: 本章复习思考题: 1、教育学研究对象与目的是什么? 2、简述教育学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3、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较,为何教育学独立较晚? null第一章 教育概念 1、权威教育定义的介绍与分析 2、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基本方式 null重点: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基本存在方式 难点: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本章重点与难点第一节常见的对教育的误识第一节常见的对教育的误识null《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 一、两部教育大辞书的“教育”词条释文: null“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null“教育(education)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通常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特指义的教育,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义,……。” 《教育大辞典》的“教育”词目释文 null有两种完全不同倾向的看法:一种过于宽泛,一种过于偏狭。 对教育作宽泛解释的只有少数教育家,如法国的卢梭 、美国的杜威; 大多数教育家对教育作偏狭的解释,如英国的斯宾塞 、法国的涂尔干、前苏联的加里宁。 二、“什么是教育” ? null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教育”一词的原始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的代表人物。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中国古代“教育”一词和西方的Education一词并不等同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 null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辞典》中的“教育”条目释文 。 :这种方法都只是涉及到人们对“什么是“教育”的认识,而不是教育事实、现象本身。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null第三种是寻求某些能区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并进而揭示教育涵义的方法。如彼得斯对“教育”概念的分析。 :人们既然认为教育就是他人教育,就会按照这种认识去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建构教育,其结论必然是:只有典型的、专门的学校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null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论证教育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 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null 第二节 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二、教育的起源 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 种基本方式四、教育的定义 null 首先,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其次,人的活动(包括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 (一)、人的教育与动物的“教育”的区别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null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目的的指向性。人的其他社会活动的目的不是直接为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唯有教育才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null 综上分析,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有两个区别点,其一是社会性,其二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它们也是教育现象两个基本特征。 (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null 生物学起源论(法 利托尔诺) 心理学起源论(美 孟禄) 劳动起源论(前苏联学者) 二、 教育的起源null 教育定义: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去影响自身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与此相应,他人教育是某个人或某些人有意识地去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自我教育是个人有意识地去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四、 教育的定义《现代教育学》—第二章《现代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内容:一、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 二、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重点与难点: 教育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null政治经济文化教 育 人口、环境等“教育与社会其他子系统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第一节 教育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与移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 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 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 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一、教育在农业社会中的定位农业社会教育分化为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正式教育的发生与发展与政治、军事或宗教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二、教育在工业社会中的定位工业社会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受到生产力强烈需求的牵引,逐步改变了农业社会时期的定位,不再偏向于政治或军事、宗教,而是迅速向经济发展方面移动。 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三、教育在信息社会中的定位信息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工业社会时期个人在特定年龄、特定空间接受教育将成为历史。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教育与政治关系的几种主张“政教合一说”“政教分离说”“政教互助说”三种主张null1、从政治角度出发,政治就是教育。 2、从教的角度出发,教育就是政治。 “政教合一说”null1、就目的而言,教育和政治活动都在于影响人。 2、就教育行政系统而言,18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后,公共教育迅速发展,国家参与教育活动和对教育的组织管理日益完善起来。 3、教育应独立于政党之外。 “政教分离说”null1、政治影响教育。 2、教育也影响政治。 “政教互助说”null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二、教育与政治的双向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 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谁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null(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创新政治理论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二节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人类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认识的发展 (一)教育对经济而言,是一种纯粹消费 (二)人类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初步认识 (三)教育即生产力——认识的飞跃null 二、学校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社会,学校教育与经济的脱节、分离。 (二)工业社会初期,学校教育开始分化,部分与经济发生联系。 (三)20世纪70年代后,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三、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三、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二)教育的经济意义(二)教育的经济意义1、教育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2、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科研成果对经济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3、教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从字源角度来看,“文化”一词源于 英语 关于好奇心的名言警句英语高中英语词汇下载高中英语词汇 下载英语衡水体下载小学英语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题 中的 culture,而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中的cultus,该词的原义中有“耕作”的意思。因而这个词原就有人们在自然界中劳作, 从中取得收获物的意思。引申来说, 就有了教养和摆脱自然状态而久经 锤炼得以存在的意思。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作为译语的“文化” null王蓬的诗句“文化有余戒事略” 汉朝刘向《说苑》中所说的“凡武之兴。然后加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文”这个汉字的起源是,它是一个由线条相互交叉呈“父”状,万物相互交叉,有装饰花纹的单调的文字。“化”则是人“入”和“七”的会意,“七”即回首从人之意。 故“文化”在文学上也就表示 “物纵 横而无隔阂,引导人从善 ”。汉语意义上的“文化” 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爱德华·B·泰勒(Edward.B.Tylor)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其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鲁柯亨的定义; 苏联和日本等国的学者的定义。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 大多数学者都承认文化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的名词,它包括了人类通过后天的学习掌握的各种思想和技巧,以及用这种思想和技巧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这其中既有属于经济基础的部分,也有由此决定的上层建筑的部分;既包括了精神产品,也包括了物质产品。可以说这是一种最广泛的文化观。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对教育的影响 1、大众文化传播的概念 大众文化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是指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传播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人提供信息、知识、思想、见解、娱乐、广告等文化活动。 大众文化传播作为一种交流过程,主要由即传播者、守门者、媒介、受众等这几种要素构成。 null 2、大众文化传播的特性: ① 信息传递的数量大、速度快,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却出现分化现象。 ② 大众传播带有间接性和非人格性。 ③ 传播内容往往是一般都能接受的通俗的东西,也容易偏向于轰动社会的内容和富有感情的因素。 null 3、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功能 ①大众文化传播影响人的行为规范 ②大众文化传播带给人经验、知识和技能 ③大众文化传播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和人格null 4、大众文化传播的教育局限性 ① 不利于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② 不利于人的全面、充分发展。 ③ 容易造成“麻醉性逆反功能”现象。 ④ 它既可以传递积极、先进的文化,又可以传递消极落后的文化。(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校园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这个群体全部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映着学校园风貌、办学内容、办学特色,表现于物质精神、内容形式、课内课外、组织制度、师生员工等各方面。 狭义的校园文化,则单指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与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既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的物质载体,大体有三种形态:一是环境文化,二是设施文化,三是方式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的校园主体(即师生员工)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规范制度和组织形式。 null 2、校园文化的功能 ① 陶冶功能② 社会化功能③ 教育促进功能④ 导向功能⑤ 社会整合功能二、教育的文化功能二、教育的文化功能(一)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二)教育对文化的融合、创新功能 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你认为“政教合一说”、“政教育分离说”和“政教互助说”中哪一种要合理一些?为什么? 2、教材关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的论述属于哪一种政教关系理论?其论证有无值得商榷的地方? 3、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消费吗?为什么人类长期把教育视作对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联的活动? 4、现代教育是生产力吗?为什么? 5、教育的功能就是传递文化,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6、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比较,有何特点? null 教育与人的发展本章要点: 1、关于人的发展的几种片面认识; 2、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局限性。 《现代教育学》- 第三章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重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难点:活动与人的发展之关系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一、单一因素决定论 (一)遗传决定论 美国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中国古代孟子:人性善,人生而有四端。 民间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美国的桑代克认为:“人性有种原本趋向,通过多中择一反应形成一切行为和道德品格,这一切是受精卵的遗传基因决定的。”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二)环境决定论 中国古代的墨子从染丝推及的人的发展,认为素丝由染缸颜色决定其颜色,人由环境决定其发展。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母三迁的故事。 狼孩、熊孩、猪孩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三)教育万能论 法国的卢梭:“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 德国的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 英国洛克的白板说。 美国的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随意使他们成为医师、律师、乞丐或小偷。 第一节 关于人的发展的种种认识 二、多因素合力论 二、多因素合力论 (一)合金论 前苏联学者认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教育三要素合力的结果。其中遗传是内因,环境与教育是外因。 (二)阶梯作用论 我国有学者提出,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与教育合力作用的结果。 三、活动理论 三、活动理论 前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几乎同时提出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的全新理论——活动理论。 他们的认识可简要归纳为下述几点: (一)活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如同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方式一样; (二)人如何活动就如何发展; (三)人的活动愈多样,其发展就愈全面; (四)个人的发展只有通过他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 (五)人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人的全面活动才能实现。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髂、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null 人的发展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物质基础影响作用 人的发展内容关系图null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活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这一问题将在下一节专门讨论。 遗传、环境、教育是人发展尤其是现代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它们为人的发展从不同的方面提供了可能性。缺少正常的遗传和环境,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但仅仅有了他们并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故只能称它们为人发展的必要条件。三、人发展的充分条件三、人发展的充分条件活动是人发展的充分条件 人的活动包括:第三节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第三节 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局限 一、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 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 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null二、教育的局限 局限之一:其作用能否发挥受制于诸多因素 局限之二: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局限之三:不能独立承担人的全面发展的使命 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为什么说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成能论是片面的? 2、为什么说每个人的发展只有通过他自身的活动才能直接实现? 3、教育能承担促进人的发展的全部责任吗?或者说人的全面发展可以仅仅通过教育来实现吗?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育目的第三节 制定教育目的依据 第二节 教育目的功能与结构 第一节 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重难点)★第一节 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第一节 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观与教育目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二者的区别与联系?null教育目的实质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的观所思考的,是教育目的的哲学、社会和文化基础,它代表着教育活动主体对教育目的的根本看法。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的观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 三、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二、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 一、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一、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 从20世纪来看,持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流派很多,如永恒主义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教育、存在主义教育、文化教育学派,等等。 null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一)追求永恒的教育目的 (二)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三)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 二、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二、科学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就是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的教育目的观。 20世纪持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流派大致有实用主义教育、学科结构主义教育、新行为主义教育等。 null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教育目的的适应性 (二)重视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三)重视科学技术教育三、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三、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观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是一种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只是一种教育思潮,尚未形成若干独立的、有代表人物和系统主张的教育思想流派。 null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基础 (二)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观的价值方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功能与结构 第二节 教育目的功能与结构 一、教育目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结构 三、我国教育目的结构分析null 一、教育目的功能 导向功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方向标 调控功能——教育活动过程的调控器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功能——教育结果的评价指标体系null 二、教育目的结构 (一)纵向层次结构 纵向层次结构,由各种教育层次或教育阶段的教育目标构成,如普通学校教育目的计划分为幼儿教育目标,小学教育目标、中学教育目标和大学教育目标。 (二)横向水平结构 横向水平结构是多维的,一维为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等教育目标或学习目标;一维是各学科课程教育目标…… null 三、我国教育目的结构分析 (一)“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结构分析 (二)“四有新人”教育目的结构分析 (三)“素质”教育目的结构分析 null从教育目的功能与结构的关系看,我国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和“四有新人”教育目的是否存结构上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题:第三节 制定教育目的依据第三节 制定教育目的依据教育目的与实施结果之间存在三种关系: 一是目的与结果基本符合 一是结构与目的相差甚远 还有一种是目的与结果背离思考:为什么教育目的会与结果 相背离?如何才能使教育目的 有效地得到实现? null学者们研究的结论是,一个合理、可行的教育目的必须遵循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即同时考虑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身的发展的需要。null请讨论下列问题: 1、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陈述理由。 2、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全面发展”和“四有新人”,结果却被定性为“应试”教育?发生这种目的与结果背离的原因是教育目的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还是不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目的就肯定会完全得以实现吗? 本章复习思考题:本章复习思考题:1、试比较科学主义教育观和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之异同。 2、教育目的与教育目观有何联系与区别? 3、为何说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4、全面发展教育目的为何结出“应试教育”之果? null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null教师与学生 内容提要: 1.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就有了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教师。 2.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和群体与个体的统一性等特征。 3.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和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即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null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 一、教师职业概述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2.探索和塑造人类灵魂,促进人类的自身完善 null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三)示范性 (四)长期性 (五)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null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育思想素养 (二)职业道德素养 1.热爱教育、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null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三)知识素养 1.精深的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null第一节 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三、教师的职业素养 (四)能力素养 1.组织教学的能力 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科研能力 (五)身心素养 null第二节 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一、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二)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三)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null第二节 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三、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1.生理特征 2.心理发展特点 (1)是认识能力发展迅速。 (2)是情感丰富、不稳定。 (3)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 null第二节 教育过程中的学生 三、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 1.生理特征 2.心理特点 (1)认识能力进一步发展。 (2)情感过程发展较快。 (3)意志的自觉性提高。 null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及功能 师生关系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社会功能 null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基本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首先,在工作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其次,在组织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会在一定的组织和制度中结成制定的角色关系。 再次,在心理关系方面,师生之间会在教育过程的交往中形成相互认知和情感关系。 null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有人根据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不同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类型: 专制型 这一类型是以命令、权威、服从、疏远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放任型 这一类是以无序、随意、放纵为其心态和行为特征的。 民主型 这种类型是以开放、平等、互助为其主要心态和行为特征的。null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null第三节 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null复习与思考 1.怎样理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2.教师的劳动具有哪些特点? 3.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4.如何看待学生的本质属性? 5.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null学用结合 1.以下短文可说明“师爱”的内容之丰富和微妙,请你认真阅读,想想你将来会怎样当教师。null 留 守 师范大学四十一位同学,下海的下海,做官的做官,除我以外,都纷纷改了行,都比我有出息。同学会上,大家劝我别死心眼,只要愿意离开新疆南疆那片戈壁滩,大伙儿有的是办法。他们想不通我呆在茫茫戈壁竟不为外面的精彩世界所动,还能心静如水。看着同学们满面春风地在一起高谈阔论,我的思绪飘到了十年前。 其实,大学毕业刚工作那阵,我也不安心教书,整天想着改行。一天,我在报上看到了市委招聘秘书的消息。我立即向学校请了几天病假,名曰去市里看病,实则是去市委面试。天随人愿我顺利地通过了面试,市委领导当场拍板,录取了我,让我回去办好手续就可到市委报到。我拿着商调函心里喜滋滋的,那高兴劲就甭提了。 null 留 守(续) 从市里回来,下了车,碰巧学校还没下班,我顾不上休息,直奔校长办公室。我推开校长办公室的门,校长刚上课回来,正闭目养神呢。我兴奋地把商调函往他面前一放,说:“校长,我请求调走。”“什么?调走?你不是看病去了吗?”校长愣了愣说。我把经过简单地说了说,校长拿过商调函仔细看了看,见真有其事就说:“小李,’你还是先回宿舍看看再说吧!” 回到宿舍,我惊呆了。床上堆满了鸡蛋、红枣、葡萄干……同事小王老师说:“自从你请假走后,每天都有学生来问你的情况。”我望了望床上的礼品,嗳!瞧这些学生。这时候,心里颇为踌躇,可我不能教一辈子书呀!我本想悄悄地办好手续,悄悄地离去。可是我要调走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第二天早上,我刚起床,我班学生不上早读课,在班长的带领下,分成四行整整齐齐地站在我的宿舍门前。我问班长是怎么回事。班长说:“老师,听说你要调走,全班同学都舍不得你走,我们想用这种方式请求你留下!”我一听就来气,严厉地对班长说:“胡扯,老师的事不要你管,把同学们带回教室上课。”“你给我们上课,我们马上就回去!”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你……你……你们太不像话了!”我见学生跟我过不去,气得浑身哆嗦。“老师,你别生气,前几天我们听说你生病去市里医院了,我们想肯定是我们这儿的自来水不干净,大家凑钱给你买了一个过滤器。”说完,他从书包里拿出过滤器,毕恭毕敬地递了过来。不知是我正在气头上,还是别的原因,我竟一把把班长递过来的过滤器打落在地。班长和全班同学一怔,想不到他们一向温文尔雅的李老师今天如此粗暴。班长拾起被我打落的过滤,用手不停地拍打过滤器上的尘土,拍着拍着竟呜呜地哭起来。我才意识到我刚才的举动太粗暴,伤了学生的心,我窘迫极了,只好把我班学生带回了教室。 后来,我留了下来,一直到今天。想想当时学生挽留我的情景和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还有什么理由改行呢?富贵何所求,学生的一声问候,一句祝福,就是我一生的幸福。 李成林:(留守),(中国教育报),2002年8月13日。 null学用结合 2.当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看看全国优秀教师任小艾的观点,然后谈谈你将如何当一个优秀教师。 null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续) 8.课前应充分准备,以防不测。 9.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把学校规章张贴在教室内,并解释 说明,让学生知道学校规章。 10.步调一致。对同一错误行为,采取今天从严、明天应付的态度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厌恶反感。 11.勿使用不能实施的威胁语言,否则将会言而无效。 12.不能因少数学生不轨而责怪全班。 13.不要发火。在忍耐不住时可让学生离开教室,待到心平气和时再让他们进来上课。教师应掌握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在家长面前说的话也决不能在学生面前讲。 14.在大庭广众下让学生丢脸,并不是成功的教育形式。 15.有规律地为班上做些好事。协助布置教室,充分利用广告栏来传达信息。注意听取学生的不同反映,但应有主见,不随大流。 16.要求学生尊敬老师,教师也需以礼相待。 17.不要与学生过分亲热,但态度要友好,记住自己的目的是尊重,而不是过分随便。 null 当好老师的标准 《北京教育》第12期上登载任小艾的文章《着眼于未来,耕耘于今天》,文章说她为自己制定了当好教师的标准,那就是:一则、二感、三言、四通、五心、六法。 一则:一个教育原则,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用爱的教育打动学生的内心,用严格的要求指导学生的行动。使“爱”和“严”紧密配合,相辅相成,形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教育。 二感:是指对现实的本职工作应具有责任感,对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具有使命感。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一定能做到自觉地尽职尽责,并把它用来教育每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对自己的事业具有使命感,因为我们今天教育效果的好与坏,将在未来得到验证。 三言:一言是针对班主任工作而言,即“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二言是针对学科教学工作而言,“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三言是针对教育期望的结果而言,即“教师最大的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四通:即通晓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通晓学科教学的知识,通晓教育科研内容,通晓相关学科的知识。达到“四通”非一日之功,这需要在长期工作、学习实践中,不断积累、认识、创新因为只有积跬步,才可至千里;积小流,才可成江海;只要做到锲而不舍,必能达到金石可镂。 null 当好老师的标准(续) 五心:即爱心、信心、恒心、专心、虚心。爱心,是指教师应把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到工作中,没有爱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信心,是指教师应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有了信 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恒心,是指教师对其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持久的追求。专心,是指教师应努力排除外部与内部的一切干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专心做好本职工作。虚心,是指教师应 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眼界,不断探求教育的技巧与途径,更好地工作。 六法: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第一,优良环境的感化效应。抓班集体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班集体具有向心力,让学生从中获得力量,产生强烈的进取愿望,进而转化为行动。第二,虚功实做的导行效应。虚功必须实做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思想工作要有它的载体,即活动和交往,使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活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第三,三位一体的互促效应。单纯的学校教育是孤立的,必须调动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多种方法,形成教育的大气候。第四,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热点”,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教育。第五,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值效应。利用学生的日记、课间活动、谈话、班会、外出参观,对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问题时进行教育,达到半功倍的效果。第六,自我教育的内趋效应。创造条件,使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思想撞击实现自我教育。 王本陆:(当好老师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1993年第6期。 null学用结合 3.在美国,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请看下文,谈谈你对美国好教师标准的看法。 null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1.记住学生的姓名。 2.记住参考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评语,但不持偏见,且与辅导员联系。 3.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热爱学生,真诚相待,富于幽默感,办事公道。 4.认真备课,别让教学计划束缚你的手脚。 5.合理安排课程教学,讲课时力求思路清晰、明了,突出 教学重点,强调学生理解教学意图,布置作业切勿想当然,且应抄在黑板上。 6.熟悉讲课内容,切勿要求学生掌握你所传授的全部内容。善于研究如何根据学生需要和水平进行课堂教学。 7.教室内应有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应衣着整洁,上课前 应在门口迎候学生,制止他们喧哗嬉闹。 null 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续) 18.切勿使学习成为学生的精神负担。 19.大胆使用电话,这是对付调皮学生和奖励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欢迎学生家长与教师保持联系。 20.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有偏差,应敢于承认错误,你将得到的是尊敬,而不是其他。 21.避免与学生公开争论,应个别交换意见。 22.与学生广泛接触,互相交谈。 23.避免过问或了解学生的每个细节。 24.应保持精神抖擞,教师的任何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 25.多动脑筋,少用武力。 26.处理学生问题时,要与行政部门保持联系,当你智尽力竭时,会得到行政部门的帮助。 善哉:(美国优秀教师行为守则26条), (福建教育),2000年第11期。 null研究指南 教师问题一直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代,对此问题的关注更为突出。其中,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知识经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教师教育开放性问题等,均属目前研究的热点。2001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改革,对教师教育问题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们对教师教育问题的研究将会继续向纵深发展。 研究动态null研究指南 (1)谈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看法。 (2)如何看待新时期的教师教育问题? 研究课题null研究指南 (3)世界各国教师工资待遇情况不一,大体分为三种,一种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高于“类似的或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一种是两者大致等同,一种是教师工资低于同等资格的其他职业的工资。日本是第一种类型的突出代表,其中小学教师工资,一般高出同学历、同工龄的其他职业人员的15%以上。例如,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生,开始在中小学正式做教师,月工资为11.5万元,而同龄、同资历的公司职员工资一般为9万多日元;10年后,中小学教师工资可达17万日元,而同工龄、同资历的公司职员工资平均为15.8万日元。第二种类型以波兰为代表,波兰政府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与工业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平均工资相等。第三种类型以美国为代表,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低于政府公务员,也低于其他技术人员。例如,纽约市司机年薪的起点是2万美元,而小学教师只有1.3万美元。据密 执安州立大学统计,大学毕业生从事财会工作的年薪18 233美元,从事计算机技术工作的人员年薪起点是24 485美元,化学工程专业是27 023美元,而当教师的只有13 353美元。同样是学土学位的毕业生,去搞工程专业可以拿到22 369美元,可是去当中学教师只能拿15 548美元,小学教师只有14 789美元。工作15年后的财会人员可以升到4万美元,而中学教师只能升到2万美元。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我国教师地位问题的看法。 研究课题null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顾明远主编,《新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读》,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穆岚等主编,《中小学教师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毕天璋主编,《教育学专题》,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 6.袁仁贵。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努力开创“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新局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4 7.李世春。新课程与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5 8.董红普。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与培养。2001年11月南京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 第六章 课 程第六章 课 程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1.课程规定着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培养学生,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 2.课程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学生身心发展所制约。 3.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学校和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进行教学。重点: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 难点: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第一节课程的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意义 课程一词,据有关的辞书和研究者考证,始见于唐宋时期。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说:“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此处“课程”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其词根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①赛跑、跑,②(车轮的)旋转,③赛跑用的交通工具,④行走,⑤履历等多种含义。转义为教育术语,隐喻为“一段教育过程”。从中世纪起“课程”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在学校时间表上科目内容的安排,这与我国文化传统中对“课程”一词的理解不谋而合。null 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课程的类型二、课程的类型 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null(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 null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null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 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正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null 在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 (1)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null(2)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 (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3)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null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认为,学
本文档为【现代教育学上课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97325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4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3-03-31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