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楚国简帛中的“思”“使”问题新探

楚国简帛中的“思”“使”问题新探

举报
开通vip

楚国简帛中的“思”“使”问题新探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七十五期 2011年11月 頁 1 ~ 3 4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 題新探 巫 雪 如∗ 摘 要 本文考察出土楚國簡帛中所見「 (囟)/ (思)」、「 ( )」三個 字形在各類簡帛文本中的分布情形,並分析它們在簡文中的語義及語法表現,以 釐清「囟/思」的用法以及與「 」之間的關係。本文的結論是,楚簡中許多寫 作「囟/思」之字應讀為使令動詞「使」而不能讀為「思」,用「囟/思」來記 錄使令動詞「使」是戰...

楚国简帛中的“思”“使”问题新探
臺大文史哲學報 第七十五期 2011年11月 頁 1 ~ 3 4 臺 灣 大 學 文 學 院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 題新探 巫 雪 如∗ 摘 要 本文考察出土楚國簡帛中所見「 (囟)/ (思)」、「 ( )」三個 字形在各類簡帛文本中的分布情形,並分析它們在簡文中的語義及語法表現,以 釐清「囟/思」的用法以及與「 」之間的關係。本文的結論是,楚簡中許多寫 作「囟/思」之字應讀為使令動詞「使」而不能讀為「思」,用「囟/思」來記 錄使令動詞「使」是戰國中晚期楚人的特殊用字習慣。從目前所見的傳世文獻來 看,這類習慣可能只在當時的楚地使用,在後來的傳世文獻中並未保留下來。出 土楚簡之所以會出現同時以「囟/思」、「 」這兩組字形來記錄使令動詞「使」 的情況,應是外來文本傳入楚國後楚人傳抄改寫的結果。最後,本文分析了楚國 卜筮祭禱簡中「囟/思」的用法,並根據分析結論釋讀相關簡文之文意。 關鍵詞:楚簡 使令動詞 囟/思 使 100.2.9收稿,100.5.24通過刊登。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侯選人。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2 一、前言 在近年出土的戰國楚國簡帛(以下簡稱楚簡)中有一個字形作 之字,目 前學界一般隸定為「囟」,此字或從 作 ,可隸定為「恖(思)」。1楚簡 中的「囟」、「思」這兩個字形代表的是語言中的同一個詞,歷來學者沒有異 議。由於「囟」字又見於周原甲骨文,而楚簡中之「囟/思」又與寫作 ( ) 之字有若干相通之處,因此關於「囟/思」的詞義、用法及其與「 」的關係 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對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已經取得了相當豐富的成果。不過 由於學者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仍相當紛歧,若干問題仍有待釐清,因此本文擬 在各家的研究基礎上,從語法及楚簡書寫習慣這兩種不同的角度對這個問題作 進一步的探討。 二、關於出土楚簡的分類 由於本文以下將以區分各類不同楚簡中所見 、 、 之方式來進行相關 論述,因此本節先對目前出土楚簡的內容作一個簡單的介紹,並說明本文將採 取何種分類方式進行討論以及採取這些分類方式的原因。 根據駢宇騫、段書安(2006:6-13),迄今出土的戰國楚簡約有二十批左右, 目前學界一般根據簡文內容將這些楚簡分為遣策、卜筮記禱簡、司法文書簡、 日書及古籍類文書等。遣策是墓中隨葬品的記錄,散見各批楚簡,如信陽、望 山、天星觀、包山、秦家嘴及新蔡葛陵楚簡等。卜筮記禱簡是墓主卜筮記禱的 記錄,在上述諸批楚簡中,除信陽簡外皆有發現。司法文書簡為事件或案件的 記錄,為各地官員向中央政府呈報的文件,主要見於包山楚簡。日書是楚人擇 時日吉凶的數術著作,主要見於九店楚墓。古籍類文書與傳世文獻內容大致相 當,主要見於郭店、上博及新近發表的清華簡中。 2 此外,楚帛書亦屬出土戰國 楚文字資料,內容包括神話及月令等。 1 此字從「囟」從「心」,若依「囟」之隸定應寫作「恖」,不過由於此字後來通行 作「思」,因此我們在文中亦寫作「思」。 2 由於清華簡直至今年年初才正式出版第一冊,而本文之撰作時間則為去年年底,因 此本文的相關統計及分析均不包含清華簡在內。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3 我們認為,如果從字形及語法研究的角度來看,上述這些楚簡至少可以先 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包括遣策、卜筮記禱簡、司法文書簡、日書及楚帛書,第 二類則為古籍類文書。對字形及語法的研究來說,這兩類簡文最重要的差別在 於,第一類簡文為楚國當時實用的文書,也就是當時實際使用的語言,時代及 地域大致明確,且內容只與本土有關,其字形及語法所受的外來影響較小,可 以代表當時的楚國標準用法;第二類簡文的情況則較為複雜,需作具體分析。 郭店楚簡雖然出土於楚地,但許多學者根據簡文字體、學派歸屬以及思想源流 等各方面的特點,指出其中許多篇章應是由其他國家傳入,因此文本中可能混 雜了流傳過程中不同時代或地域的文字及語言特點。上博簡的情況更為複雜, 不僅包含各個學派思想的文本,還包含若干與史傳類相關的文本,如上博四〈昭 王毀室〉記楚昭王事、〈曹沫之陳〉記魯莊公事、上博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 記齊桓公事、〈姑成家父〉記晉厲公事等,這些文本很可能分別成於楚人、魯人、 齊人及晉人之手。如果從簡文能否代表楚人標準用法的角度來看,上博簡中那 些記楚人楚事的文本應該可以從古籍類文書中獨立出來另成一類,作為次於第 一類實用文書的楚國文本代表。綜合以上論述,我們認為目前出土的戰國楚簡 可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楚國本土文本,即上述第一類楚國實用文書;第二類為 記楚人楚事的上博簡篇章,包括上博四〈昭王及龔之脽〉、〈柬大王泊旱〉,上博 六〈平王問鄭壽〉及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與〈鄭子家喪〉;第三類是其他 楚簡,包含上述二類之外的其他楚簡,這類簡文中有一部分可能也是楚人所寫, 不過因為無法確定,所以暫時不作區別。 三、楚簡中的「 / 」 在上一節中,我們雖然根據楚國文本代表性的高低將楚簡分為三類,不過 本節介紹楚簡所見「 / 」的用例及學者的釋讀意見時並不擬採用上述分類, 而將採用另一種分類方式。我們採用這種處理方式的理由是,以楚國文本代表 性的高低來為楚簡分類,這是因為本文認為這種分類方式可以更清楚的看出楚 簡中所見「 / 」的用法以及與 之間的關係,不過,由於本節旨在介紹楚 簡中「 / 」的用例及目前學界的釋讀成果,因此我們將以較能清楚反映學 界釋讀成果的分類方式來介紹,亦即將出現「 / 」用例之楚簡分為卜筮祭 禱簡、楚國其他文書簡及典籍文獻三類,其中卜筮祭禱簡即上文所介紹的墓主 卜筮記禱記錄,楚國其他文書簡則包括卜筮祭禱簡以外的其他楚國本土文本, 典籍文獻則為上文介紹的古籍類文書。以下分類介紹。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4 (一)卜筮祭禱簡 楚簡中的「 / 」最早見於卜筮祭禱簡中,其中又以包山楚簡出現次數 最多,且文句最完整,例(1)是其中一段完整的簡文,與例(1)中「 攻……」 之格式相同的例子還有許多,如例(2)-(11):3 (1) 大司馬悼滑將楚邦之師徒以救郙之歲, 之月己卯之日,陳乙以 共命為左尹 貞,出入侍王,自 之月以就集歲之 之月,盡 集歲,躳身尚毋有咎, 。占之,恆貞吉,少有憂於宮室。以其 故敓之。舉禱宮行一白犬、酉飤, 攻除於宮室。五生占之曰: 吉。(包山 228-229) (2) 攻解於人禹。(包山 198) (3) 攻解於盟詛,且除於宮室。(包山 211) (4) 攻解於不 。(包山 217) (5) 攻祱,歸佩緅、冠帶於南方。(包山 231) (6) 攻解於歲。(包山 238) (7) 攻解於詛與兵死。(包山 241) (8) 攻解於水上與溺人。(包山 246) (9) 攻解日月與不 。(包山 248) (10) 攻解於盟詛與強死。(天星觀)4 (11) 攻解於下之人,不壯死。(望山 176) 其他「 / 」之例句還包括例(12)-(17)。 (12) 左尹 踐復處。(包山 238)。 (13) 至新(親)父,句(苟) 紫之疾速瘥。(秦家咀 3)5 (14) 坪夜君城 廖速瘥 (葛陵零 189) (15) □疾,恒 郫亥敓(說)於五殜(世) (葛陵乙四 27) (16) 為之求四騂犧 (葛陵乙四 143) (17) 君向(曏)受某之聶幣、芳糧, 某來歸食【如】故。(九店 44)6 3 本文引用之簡文釋文酌採各家說法,不一一注明,與討論無關之簡文以通行字寫之。 4 轉引自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 性質〉,張光裕等編,《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 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頁 396。 5 見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頁 726。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5 包山楚簡之「 / 」,原釋文隸定為「甶/ 」,借作「鬼」, 7 其後學 者多改隸作「囟/思」,不過具體的釋訓不同。何琳儀(1993)及曾憲通(1993) 將「思」釋為句首發語詞;李學勤(1989:81-82)將「思」讀為「斯」,意義 與「尚」同,為「庶幾」之意;李零(1993)認為「思」表示願望語氣;陳偉 (1996:32)將「思」訓為「願」,以為是「表祈使的動詞」;8沈培(2005) 認為此字與《詩經》、《尚書》中的語氣副詞「式」是同一個詞,義為「應」、 「當」。此外,還有多位學者將此字讀作使令動詞「使」,如陳偉(1994)、 陳斯鵬(2003)及大西克也(2006)等。秦家咀楚簡之「 」,滕壬生(1995) 釋為「甶」而未加說明;望山楚簡之「 」,原釋文釋為「思」而未加說明; 九店楚簡之「 」,原釋文隸作「囟」,讀為「思」,表示希冀。沈培(2005) 認為這些「 / 」同樣是語氣副詞「式」,義為「應」、「當」,陳斯鵬(2003)、 劉信芳(2003:209、224-225等)及大西克也(2006)則認為這些「 / 」都 是使令動詞「使」。 根據筆者的統計,在目前所見的楚國卜筮祭禱簡中,這類用法的「 / 」 共出現23次,相關統計見表一: 表一:楚國卜筮祭禱簡「 / 」次數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合計 包山 9 1 10 九店 1 1 望山 2 2 江陵天星觀 5 1 6 新蔡葛陵 1 2 3 6 釋文據周鳳五,〈九店楚簡「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2.4(2001),頁 943。 7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注 350, 頁 53。 8 如果嚴格依照語言學上的定義,「祈使」應是一個有特定內涵的語言學術語,即 “imperative”,一般指的是說話者對第二身表達的命令或想望,如英語的“Open the door.”及漢語的「把門打開」都屬於祈使句。不過,在本文所引述的各個學者 所使用的「祈使」一詞似乎並無這樣的特殊意涵,只是一個表示「使令」或「願望」 等意思的普通詞語,因此,本文以下引述相關論述時,也只將「祈使」視為一個表 示「使令」或「願望」的無語言學內涵的普通詞語。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6 字形 用法 合計 秦家咀 1 1 總計 17 6 23 此外,望山簡中還有一個「 」字,見例(18)。此例之「 」與上述用 法有別,是文獻中常見的表「思慮」的名詞「思」。 (18) [魏]豹以寶 為 固貞:既痤,以心 然,不可以動 舉身。(望 山 13) (二)楚國其他文書簡 在這類簡文中,「 / 」用作動詞之用例包括: (19) 夏 之月己酉之日, 一職獄之宔以致命。(包山 128) (20) 子 公屬之於陰之勤客, 斷之。(包山 134) (21) 執事人屬陰人 、苛冒、 、 、 慶之獄於陰之正, 聽 之。(包山 131→136)9 (22) 陰人 命證,陰人御君子陳旦、陳龍、陳無正、陳 與其勤客百 宜君、大史連中、左關尹黃惕、 差蔡惑、坪 公蔡冒、大 尹 連 , 之仇敘於 之所證。(包山 138-138反) (23) 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 奠四極。(楚帛書) (24) 共工夸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 百神風雨、辰禕亂作。 (楚帛書) (25) 乃逆日月,以傳相土, 有宵有朝,有晝有夕。(楚帛書) 包山楚簡之「 」,原釋文隸作「甶」,借作「 」,並引《爾雅.釋詁》: 「 ,予也」。 10 陳偉(1994)將此字釋為「思」,他並通過下列簡文的對比, 指出「思」之用例與「命」相當,「思」或為「使」之假借。 思一戠獄之宔以至命。(128) 命一執事人以至命於郢。(135反) 思攻解於歲。(238) 命攻解於漸木立。(250) 9 《包山楚簡》原釋文以簡 131 接 132,此從陳偉所編聯之簡序,見陳偉,〈包山楚 司法簡 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1994.4),頁 67。。 10 《包山楚簡》注215,頁48。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7 不過陳偉(1996:32)在後來的《包山楚簡初探》中放棄了這個說法,而將司法 文書簡中的「思」與卜筮祭禱簡中的「思」同訓為「願」,以為是「表祈使的動 詞」。其後由於上博簡的發表,許多學者指出其中若干「 / 」應讀為「使」, 因此也有學者認為包山司法簡中的這些「 / 」也應讀為「使」,如陳偉 (2002:31)、陳斯鵬(2003)、劉信芳(2003:117、126-127)、沈培(2005)及 大西克也(2006)等。楚帛書中的「 」字原釋作「思」,劉信芳(2002:35) 將此字改讀為「使」,陳斯鵬(2003)及大西克也(2006)從之。 此外,包山楚簡中之「 / 」亦可用作人名或地名,如例(26)-(27)。 (26) 九月癸丑之日不 陰大司敗以盟陰之 里之旦無有李 ,阩門 又敗。(包山 23) (27) 甲辰之日不 長沙正差 以廷,阩門又敗。(包山 78) 我們將包山司法文書簡中「 / 」的用法統計如表二: 表二:包山司法文書簡「 / 」用法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合計 人名 1 1 2 地名 5 5 願望/使令動詞 4 4 總計 5 6 11 (三) 典籍文獻 在這類簡文中,寫作「 」者共11筆,均用作動詞,學者或釋為「思」, 表願望或使令;或讀為「使」,表使令或致使,如例(28)-(29)。 (28) 凡貴人, 處前位一行。(上博四.曹沫之陳 24) (29) 禹然後始為之號旗,以辨其左, 民毋惑。(上博二.容成氏 20) 寫作「 」者共76筆,其中5筆用於人名「子思」(郭店.魯穆公問子思1、 3、8);1筆用於地名「期思」(郭店.窮達以時8);46筆為一般文獻中習見 表「思考」、「思慮」、「思念」之「思」,如例(30)-(32);24筆為目前 有爭議的表願望/使令的「思」或表使令/致使的「使」,如例(33)-(35)。 (30) 善弗為亡近,德弗志不成,智弗 不得。(郭店.五行 8) (31) 明王無 ,是謂三德。(上博五.三德 1) (32) 綠衣之憂, 古人也。(上博一.孔子詩論 16) (33) 受(紂)……於是乎作為九成之臺,寘盂炭其下,加圜木於其上,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8 民蹈之。(上博二.容成氏 44) (34) 今薪蒸 虞守之;澤梁 (使)漁守之;山林 (使)衡守之。(上 博六.競公瘧 8) (35) 文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 民不疾。(上博二.容成氏 49) 我們將郭店、上博簡中「 / 」之用法統計如表三: 表三:郭店、上博簡中「 / 」用法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合計 人名 5 5 地名 1 1 願望/使令動詞 11 24 35 思慮、思念(N) 24 24 思慮、思念(V) 22 22 總計 11 76 87 以上三類簡文中之「 / 」,除了第一類卜筮祭禱簡因有學者認為與周 原甲骨文中「 」之用法有關,因此有較多不同的釋讀意見外, 11 其他二類簡 文之「 / 」多數學者同意應釋為「思」,爭議只在於「思」究竟應讀為本 字而表願望/祈使,或應讀為「使」而或表使令/致使。 12 以下根據先秦傳世 11 關於周原甲骨「囟」與楚國卜筮祭禱簡中「 / 」的各家釋讀意見可參考:陳斯 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張 光裕等編,《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頁393-413;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 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期(2005),頁345-366;大西克 也,〈從語法的角度論楚簡中的「囟」字〉,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 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310-318。 12 明確主張將這類「囟/思」讀作使令動詞「使」之學者包括孟蓬生,〈上博竹書(二) 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4日(收入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硏究中心、 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硏究所編,《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 出版社,2003),頁472-477);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閒詁〉,「簡帛研究」 網站,2005年2月15日(收入卜憲群、楊振紅主編,《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西 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頁68-78);陳斯鵬,〈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 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張光裕等編,《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 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頁 393-413;陳偉,(2003)〈竹書〈容成氏〉零識〉,張光裕等編,《第四屆國際中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9 文獻中「思」字的用法,對這個問題作進一步的分析。 四、先秦「思」之語義、用法及楚簡「 / 」之 釋讀 本節分析先秦「思」的語義及語法表現,以作為楚簡「 / 」釋讀的依 據。在本文之前,大西克也(2006)也曾從語法角度論證楚簡中這類「 / 」 的用法,他認為楚簡中的「 / 」應讀為「使」而非「思」,主要的根據是, 表思惟、感知的動詞,如「思、知、願、聞」等大多可帶主謂賓語,構成包孕 句,且主語和謂語之間經常可以插入助詞「之」,如例(36)。根據他的統計, 在楚簡這類包孕句中,主謂間插入「之」的比例相當高,占76%,然而,楚簡 「 / 」後面同時具備名詞及謂語的8個例子卻全部沒有出現主謂間的助詞 「之」,因此,他認為「 / 」所構成的句型不太可能是由「思」所構成的 包孕句,而應是由「使」所構成的兼語式。 (36) 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左傳.宣 公四年) 我們認為,大西克也的這個論證並不能證明楚簡中的「 / 」必然不能 讀為「思」,因為包孕句中的主謂賓語在主語與謂語間插入助詞「之」原本就 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3年10月,頁295-300;裘錫圭,(2004)〈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二則〉,《古 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頁314-317;沈培,〈周原 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第1期(2005), 頁345-366;大西克也,〈從語法的角度論楚簡中的「囟」字〉,中山大學古文字研 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廣州:中山大學出版 社,頁310-318;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 日,目前此說已得到多數學者認同。仍以「思」字讀之者包括上博簡各冊之原考釋 者。將這類「囟/思」部分讀為「使」,部分仍讀為「思」者有陳劍,〈上博竹書 〈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2日;陳劍,〈上博 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 日;周鳳五,〈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五期(2006), 頁1-24;周鳳五,〈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10 不是先秦句賓動詞必要的句法條件,且根據魏培泉(2000:661)之考察,先秦 不同句賓動詞後接主謂賓語時,主謂間是否插入「之」的比例是有參差的,有 些動詞不插入「之」的比例原本就較高,因此,以總體插入「之」的比例來否 定個別動詞的作法是有待商榷的。楚簡「 / 」後接「NP+VP」時,NP與 VP間沒有任何插入「之」的用例,這個現象只能用來說明目前所見楚簡中的「 / 」不具有可以讀為句賓動詞「思」的確切支持證據,卻不能用來證明「 / 」必然不是句賓動詞「思」。以他所舉的感知動詞「聞」為例,在本文列入 統計的楚簡中,「聞」後接「NP+VP」者共有5例,見例(37)-(39),這5 個例子的NP與VP間也都沒有插入「之」,僅管如此,楚簡中的「聞」仍無疑 是個可後接主謂賓語的動詞,並不能因為它在目前所見的楚簡中沒有插入「之」 的用例,我們就可以將它排除在句賓動詞之外。 (37) 古者堯之舉舜也,聞舜孝,知其能養天下之老也;聞舜弟,知其 能事天下之長也;聞舜慈乎弟……。(郭店楚簡.唐虞之道 22-23) (38) 吾聞父母之喪食肉如飯土,飲酒如歠水,信乎?」(上博五.弟子 問 7-8) (39) 吾聞為臣者必使君得志於己,而有後請。(上博五.姑成家父 5) 事實上,即使大西克也的統計數據確實可以證明楚簡中「 / 」所構成 的句型不是由表思維的句賓動詞「思」所構成的包孕句,也無法排除上述學者 將楚簡中的「 / 」釋為「思」的可能性,因為這些學者將「 / 」釋為 「思」時,他們並不是將「思」理解為表思維的句賓動詞,而是認為先秦的「思」 有表「祈使」、「使令」或「願望」的用法 13 。如果先秦的「思」確如學者們 所指出的有表「祈使」或「使令」的用法,那麼楚簡中這些由「思」後接「NP +VP」所構成的句型就和由「使」所構成的句型同樣是兼語句,在這類兼語句 中, NP和VP之間原本就不可能出現中插「之」的用例。 我們雖然不同意大西克也的論證方式,不過這並不表示我們反對他認為 期(2009),頁51-68。 13 事實上,先秦也確有既可以後接主謂賓語,又可以表祈使用法的動詞,如「謂」。 李佐丰將它同時歸為分類動詞及祈使動詞,作分類動詞時表主觀認識與客觀現實間 的一致關係,可後接主謂賓語,如「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韓非子.解 老);作祈使動詞之例如「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孟子.梁惠王下), 見李佐丰,《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頁122-123 及頁62-63。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11 「 / 」不能釋為「思」的意見,只是認為要解決楚簡中這類「 / 」的 釋讀問題,不能只根據不具絕對性的單一句法條件,而應先整體釐清先秦傳世 文獻中「思」的語義及用法,再與楚簡中的「 / 」用法作比較,才能確定 楚簡中的「 / 」有沒有讀為「思」的可能。 「思」在《左傳》、《論語》以下的春秋戰國傳世文獻中主要用作名詞及 動詞, 14 由於名詞用法與本文的討論無關,因此本節只分析它的動詞用法。「思」 在先秦是一個與思維有關的動詞,其基本語義為「思考」、「思慮」,如例(40) -(41),在先秦傳世文獻中主要又可表達思念(如例42)、願望(如例43-44) 及與「認為」相當的語義,如例(44)-(46)。 (40)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1) 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左傳.昭公三十一年) (42)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左傳.襄公十四年) (43) 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左傳.宣公十二年) (44) 彼其父為戮於楚,其心又狷而不絜。若其狷也,不忘舊怨,而不 以絜悛德,思報怨而已。(國語.楚語下) (45) 逄蒙學射於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於是殺羿。(孟子. 離婁下) (46) 楚欲吞宋、鄭,思人眾兵彊而能害己者必齊也。(管子.霸形) 在以上所舉「思」的各類用法中,例(40)的「思」後面不接賓語,表達 的是思維動作本身;例(41)-(42)的「思」後接NP,其中NP為主語思慮或 思念的對象;例(43)-(44)的「思」後接VP,這類VP雖然也可以說是主語 思考或思慮的對象,不過由於這些VP實際上表示的是一種行為,如「盡忠」、 「補過」、「報怨」等,而當一個人思考、思慮著「盡忠」、「補過」、「報 14 由於《詩經》、《尚書》等時代較早的文獻代表的主要是西周時期的語言,而這個 時期的語言與《左傳》、《論語》以下的文獻所代表的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語言 有較大的差異,根據大西克也及魏培泉的研究(分別見大西克也,〈上古中國語の 否定詞「弗」「不」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批判說の再檢討——〉,《日本中國 學會報》第四十集(1988),頁232-246;魏培泉,〈「弗」、「勿」拼合說新證〉,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1(2001),頁121-215)以甲骨文、金文及 《尚書》為代表的語言與由《左傳》、《論語》以下的文獻所代表的語言可能是不 同系統的方言,而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戰國中晚期的語言,因此我們不將《詩經》、 《尚書》等文獻列入本文的考察範圍。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12 怨」這些行為時,就很容易引申出做這些行為的願望,在這樣的語境中,「思」 也因此衍申出表願望的語義;例(45)-(46)的「思」後接「NP+VP」,在 這類句式中,「思」表達的是相當於「認為」的語義,而後接的「NP+VP」 則構成一個主謂結構,充當「思」的賓語,表達主語認知或判斷的內容。 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傳世文獻中,動詞「思」的語義及用法基本僅限於上述 各類,其中後接VP時,「思」只能表達主語本身希望去執行這個動作;而後接 「NP+VP」時,「NP+VP」只能分析為主謂賓語,該主謂賓語為主語認知或 判斷的內容。 在分析先秦「思」的語義及用法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楚簡中「 / 」 的情況。根據前一節的論述,楚簡中「 / 」的用法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專名:人名或地名,(2)抽象名詞:思慮、思念等,(3)思維動詞:思 慮、思念等,(4)願望/使令動詞。如果再加上部分學者對卜筮祭禱簡中「 / 」的不同釋讀,則「 / 」可能有這些學者所釋的其他用法,如句首發 語詞或破讀為「斯」、「式」等語氣副詞,我們將這些用法統稱為第5類。在以 上5類用法中,第1類專名可以不計,第(2)、(3)類均為傳世文獻中「思」 的常見用法,釋為「思」當無問題。第(4)類中之使令動詞及第(5)類均將 「思」破讀為其他字,留待下文討論,這裏只探討將簡文中的「思」釋為表願 望動詞的可能性。 楚簡中這類被釋為表願望的動詞所出現的句型可分為四類: 1. S+ / +VP,如例(20)-(21)、(23)。 2. S+ / +NP+VP,如例(15)、(17)、(22)、(24)、(33)、(35)。 3. / +VP,如例(1)-(11)、(16)、(25)、(28)。 4. / +NP+VP,如例(12)-(14)、(19)、(29)、(34)。 上列4類句型中,1與3及2與4的差別在於只在於主語出現與否,薛鳳生 (1997)指出,古漢語主語省略是常態,只要語境許可,句中主語經常可以不 必出現,這種主語隱沒並不影響句子的結構,因此,我們可以將1、3歸為一類, 將2、4歸為一類,歸併結果如下: A. / +VP,如例(1)-(11)、(16)、(20)-(21)、(23)、 (25)、(28)。 B. / +NP+VP,如例(12)-(15)、(17)、(19)、(22)、 (24)、(29)、(33)-(35)。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13 A類句型與傳世文獻中「思」後接VP時的表面結構相同,B類句型則與後 接「NP+VP」的表面結構相同,不過如果從語義來看,簡文中的「 / 」 與傳世文獻的「思」用法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 前文指出,在傳世文獻中,「思」後接VP時表達的是主語本身對執行VP 這個動作的願望,如例(43)的「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及例(44)的「思報 怨」都是如此。然而楚簡中的「 / 」後接動詞時表達的大抵都不是主語本 身執行這個動作的願望,如例(20)「子 公屬之於陰之勤客, 斷之」,這 句話的主語應為「子 公」,而執行「斷之」這個動作的人應是「陰之勤客」, 因此這句話裏的「 」並不符合先秦傳世文獻中「思」的用法。在例(28)「凡 貴人 處前位一行」中,我們也不能將「貴人」分析為主語,並將這句話解釋 為「貴人希望處於前位一行」,因此這個例子也是不符合先秦傳世文獻中「思」 的用法的。 其次,在傳世文獻中,「思」後接「NP+VP」時,「NP+VP」構成的是 一個主謂結構的子句,充當「思」的賓語,子句內容則是主語的認知或判斷, 如例(45)「逄蒙……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例(46)「楚……思【人眾 兵彊而能害己者必齊也】」,【】中的子句即主語所認知或判斷的內容。然而 楚簡中「 / 」後接「NP+VP」時,「NP+VP」往往不是主語認知或判斷 的內容,如例(33)「受(紂)……於是乎作為九成之臺,寘盂炭其下,加圜 木於其上, 民蹈之」,「民蹈之」顯然不是「紂」的認知或判斷,因此這個 例子中「 」也是不符合先秦傳世文獻中「思」的用法的。 將楚簡中的「 / 」釋為「思」,表示「願望」,除了用法與傳世文獻 所見不同外,僅就「思」本身的語義來看,在「思+NP+VP」這類句式中, 「思」也無法解釋為願望或期望。李佐丰(2003:54-57)將「思」歸入表示思 維的「感知動詞」,他指出:「思維活動所涉及的,多是存在於主觀思維之中 的事件、狀況。」因此,「思」所帶的主謂性賓語「NP+VP」乃主語所思維 或感知的事件或狀況,而非主語的主觀願望。先秦表達這類語義的動詞主要為 「欲」及「願」,李佐丰(2003:112-113)將它們歸入「能願動詞」,這類動 詞才是以表達主觀願望為主的。先秦的「思」在後接動詞組時雖然可以表達主 語本身的願望,但主語卻無法將這些願望加諸在其他人身上,因此雖然例(35) 「文王……知天之道,知地之利, 民不疾」的「 」如果釋為「思」,表示「願 望」,就文意而言似乎並無不妥,但實際上先秦的「思」並沒有這樣的用法。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14 例(33)的「 民蹈之」的「 」若釋為表示願望的「思」,在文意的理解上 已有不妥之處,例(29)「 先王亡所歸」的「 」更是無論如何不可能有 表示「願望」的意思了。 大西克也(2006)在評論前引陳偉(1996)將包山楚簡中「 一戠獄之宔 以至命」及「 攻解於歲」的「 」釋為「思」,訓為「願」,以為是「表 祈使的動詞」的說法時指出,「願望」和「祈使」仍是有距離的,「思一戠獄 之宔以至命」是左尹卲 發出的命令,用「願望某人做某件事」來表示祈使, 不像是 公文 公文种类及格式公文写作资料选粹公文的语言应当是常见公文批示用语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标准 的語氣。根據前文對先秦動詞「思」詞義及用法的論證,「思」表 願望時只能表達主語本身執行後接VP的願望,無法將這個願望加諸在其他人身 上,希望其他人去執行這個動作。因此,將「 」釋為「思」,表達「願望某 人做某件事」的意思,這個說法之所以不能成立,不僅是因為它不像公文的語 氣,而是因為先秦的「思」原本就沒有這樣的用法。 現代漢語的「想」與先秦的「思」有極為相近的語義及語法表現,「想」 的基本語義和「思」同樣為「思考」、「思慮」,可以單用,如「你不要想太 多」;可以接名詞賓語,如「他在想這個問題」;也可以表達思念,如「他很 想家」。「想」也可以後接動詞組表示願望,如「他很想回家」,也可以後接 NP+VP表達認知或判斷,如「我想這個工作明天就能完成了。」就像「思」 在「思+NP+VP」這個句式中無法表示願望,「想」在「想+NP+VP」這個 句式中同樣無法表示願望,在現代漢語中,表達願望的動詞主要有「希望」及 「要」等。也就是說,古今漢語中的「思」和「想」在後接子句的句式裏都是 沒有歧義的,都只能表達主語的認知或判斷,而不能表達主語的願望。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將楚簡中的「 / 」釋為「思」是不可行的,至少 是不合於傳世文獻中所見的「思」的用法。 五、楚簡中的「 / 」與「 」 在前一節中,我們排除了將楚簡中這類後接VP或接NP+VP的「 / 」 釋為表示願望的「思」的可能性,因此,這些用法的「 / 」應如後來許多 學者指出的應讀為表使令或致使的「使」。事實上,上文所列這類楚簡例句中 的「 / 」如果用「使」來通讀,不僅文意貼切,也完全符合先秦「使」的 用法。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15 由於楚簡中這類用法的「 / 」就字形來看確與其他表「思考」、「思 慮」、「思念」的「思」以及文獻中著名的人名「子思」完全相同,因此,「 / 」就隸定而言仍應隸為「囟/思」。關於楚簡中之「囟/思」用作使令動 詞的「使」字,大多數學者認為是聲音通假, 15 也就是說,「思慮」之「思」 與「使令」之「使」實際上是語言中兩個不同的詞,楚簡只是借用表「思慮」 之意的「囟/思」這個字形來記錄語言中的使令動詞「使」字,沈培(2005) 及大西克也(2006)並分別從「思」的語義引申方向及「思」與「使」後接成 分的語法表現不同,論證「思」與「使」是語言中不同的兩個單位,楚簡中的 「囟/思」表示「使令」意時是借為「使」來用的。 由於楚簡中另有寫作 的字形(以下作「 」), 16 所記錄的也是表示「使 令」意的「使」字,如例(47)-(48),因此也有學者對於由「 」記錄的「使」 與由「 / 」所記錄的「使」是否有別提出疑問,如陳劍(2005a)指出,從 上博四〈曹沫之陳〉簡36「能治百人,使長百人;能治三軍,思帥」中「使」、 「思」同時出現的情況來看,有使令意義的「思」和「使」在當時的語言中也 可能不是毫無區別的詞,而是像「惠」和「唯」以及「于」和「於」一樣,只 是音義皆近的一對詞。沈培(2005)認為陳劍的說法雖不無道理,不過根據目 前所能掌握的材料,由「囟/思」所記錄的「使」與由「 」所記錄的「使」 在用法上還看不出有何區別。沈培引述孟蓬生(2005)就〈曹沫之陣〉同一段 15 持此說者如孟蓬生,〈上博竹書(二)字詞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3年1月14 日。(收入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硏究中心、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硏究所編,《上博館藏 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頁472-477);陳偉,〈竹 書〈容成氏〉零識〉,張光裕等編,《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 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3),頁295-300;裘錫圭, 〈讀上博簡《容成氏》劄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 2004),頁314-317;沈培,〈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 《漢字研究》第1期(2005),頁345-366等。關於「思」、「使」相通的問題,前 引孟蓬生提出的證據是:「古音思為心母之部,使為山母之部,心、山古音每相通, 今人多以為當合為一音,如生與姓、辛與莘、相與霜等皆是。」 16 該字形較早出現於包山楚簡,由於整理者當時未將此字釋出,因此僅依字形隸定為 「 」。在郭店、上博等楚簡陸續發表後,此字讀為「使」已成學界共識,因此有 些學者在文中逕將此字隸定為「吏」。本文為求一致,仍將此字隸定為「 」。又, 本文對「 」的討論僅限於在讀音上屬「吏」字一系的字,至於在字形上與「 」 有糾葛,且在讀音上屬「弁」字一系的字則不在討論範圍。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16 話的論證指出,「使長百人」與「思帥」的互文更可證明「思」當讀為「使」, 而傳世文獻中的類似文句更可為這種說法提供有利的證據,如例(49)「可使 治國者,使治國」與簡文「能治三軍,思帥」在句法上大抵是一致的。 (47) 益生曰祥,心 (使)氣曰強。(郭店.老子甲 35) (48) 人 (使)士,我 (使)大夫;人 (使)大夫,我 (使)將 軍。(上博四.曹沫之陣 39) (49) 故可使治國者,使治國,可使長官者,使長官,可使治邑者,使 治邑。(墨子.尚賢中) 如果單就目前所能見到的出土文獻材料來看,由「囟/思」所記錄的「使」 與由「 」所記錄的「使」在表達「使令」的用法上確實如沈培所說看不出有 何區別,既然如此,楚簡何以會同時用「囟/思」、「 」這兩組字形來記錄 使令動詞「使」?我們認為這個問題也許可以從目前所見的出土戰國楚文字類 別以及楚人的用字及文本傳抄習慣來探討。在本文第二節中,我們將出土戰國 楚簡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楚國本土文本,第二類為記楚人楚事的上博簡篇章, 第三類為其他楚簡,以下根據這個分類來探討楚簡中「囟/思」與「 」的相 關問題。 關於「 」與「囟/思」的用法,如果只就第一類楚國本土文本資料加以 考察,這兩組字形實際上是可以區別的。 17 在我們考察的這類楚國本土資料中, 寫作「 」的共有9筆,全部見於包山楚簡,其中3筆為姓氏「史」,6筆為官名 「史」;寫作「囟」的共計20筆,散見各批楚簡,其中一筆為人名,其他19筆 都是學者們指出應讀為使令意的「使」字;寫作「思」的共16筆,散見各批楚 簡及楚帛書,其中人名1筆,地名5筆,用作使令意的9筆,另有一筆用作「思慮」 的「思」。相關統計資料見表四: 表四、第一類楚國本土文本「 」、「囟/思」用法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囟 思 合計 姓氏「史」 3 3 人名 1 1 2 地名 5 5 官名「史」 6 6 使令動詞 19 9 28 思慮 1 1 17 本文考察的第一類楚文字資料包括包山楚簡、九店楚簡、江陵天星觀楚簡、望山楚 簡、新蔡葛陵、秦家咀楚簡及楚帛書。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17 總計 9 20 16 45 從表四的統計資料來看,在楚國的本土通行文書中,「 」與「囟/思」 的用法是不相混的,姓氏及官名的「史」都寫作「 」,而作使令動詞時均寫 作「囟/思」。 其次,在第二類記楚人楚事的上博簡篇章中,「 」與「囟/思」的用法 也是不相混的。在這些篇章中,寫作「 」的只有一筆,見於上博六〈平王問 鄭壽〉4:「鄭壽告有疾,不 (事)。」寫作「囟」的有9筆,均用作使令之 「使」;寫作「思」的有一例,亦用作使令之「使」,相關統計資料見表五。 表五、第二類記楚人楚事之上博簡篇章「 」、「囟/思」用法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囟 思 合計 動詞「事」 1 1 使令動詞 9 1 10 總計 1 9 1 11 從表四及表五的統計資料來看,在基本應屬於楚國本土的文本中,所有用 作使令動詞的「使」都寫作「囟/思」而不寫作「 」。 最後,我們將上述兩類文本以外的其他楚簡中「 」與「囟/思」的用法 統計如表六。在這個表中,我們將「使」用作動詞者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格式 為「使+(NP)+VP」,其中NP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這類用法即一般所 謂「使」的使令用法。第二類格式為「使+NP」,在這類格式中,「使」後只 帶NP而不再帶VP,這類「使」嚴格說來不能算是所謂的使令動詞或致使動詞, 只是一般可以後接名詞賓語的動作動詞。我們區別這兩類「使」的原因將在下 面再作說明。 表六、第三類其他楚簡「 」、「囟/思」用法統計表 字形 用法 囟 思 合計 人名 5 5 地名 1 1 官名「史」 7 7 使者之「使」 2 2 動詞「事」 3 3 接 NP之動詞「使」 27 27 使令動詞 25 2 23 50 思慮 46 46 總計 64 2 75 141 我們將表六與表四及表五互相對照,可以看出「 」與「囟/思」在出土 楚文字中的用法事實上是有一定的規律的。首先,在三類楚文字中,凡用作官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18 名「史」及用作動詞「事」者皆寫作「 」而不作「囟/思」,而凡用作人名、 地名及思慮之「思」者皆寫作「囟/思」而不作「 」。其次,在楚國本土文 本中,凡用作使令動詞之「使」皆寫作「囟/思」而不作「 」,在其他文本 中則二者皆可。最後,用作動作動詞的「使」僅出現在其他類文本中,皆只寫 作「 」而不作「囟/思」。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各類出土楚文字資料中,「 」與「囟/思」 只有在非楚國文本中用作使令動詞時有相混之處,也就是在非楚國文本中,用 作使令動詞的「使」有些寫作「 」,有些則寫作「囟/思」,其他地方的「 」 與「囟/思」用法則基本可以區別。如果連繫楚國文本中使令動詞之「使」均 寫作「囟/思」的情況來看,我們也許可以為其他文本中「 」、「囟/思」 相混的現象提出一種可能的解釋。也就是說,在戰國中晚期,楚國以外的其他 國家原本是以「 」這個字形來記錄現在寫為「史」、「事」、「使」的這三 個字,而以「思」這個字形來記錄現在寫為「思」的這個字,因此「 」與「囟 /思」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 18 楚人的書寫習慣則有所不同。楚人雖仍 以「 」這個字形來記錄現在寫為「史」、「事」的這兩個字,不過在記錄現 在寫為「使」的這個字時卻有了分化,也就是將「使」後接動詞賓語用作使令 動詞的用法寫成「囟/思」,其他用法的「使」則仍寫作「 」。前文指出, 在楚國以外的國家中,「 」、「囟/思」原是兩個不相干的字,而在目前所 見的那些非楚國文本所以會有用「囟/思」記錄「使」的情況發生,我們認為 這可能是由於外來文本傳進楚國後,楚人傳抄時改寫的結果。 19 關於這個推測, 18 用「史/使」這個字形來記錄使令動詞的「使」是西周金文以來的傳統,如西周早 期器〈叔簋〉:「王姜史(使)叔事于大保」、西周中期器〈公姞鼎〉:「天君蔑 公姞曆,使賜公姞魚三百」、西周晚期器〈蔡簋〉:「汝毋弗善效姜氏人,勿使敢 有疾」、戰國中晚期器〈中山王 壺〉:「天不斁其有愿,使得賢才良佐貯,以輔 相厥身」等,其中〈中山王 壺〉之用法更可證明戰國中晚期楚國以外的國家是以 「史」而非「囟/思」來記錄使令動詞「使」的。 19 筆者在一系列相關論證中均曾指出,楚人在傳抄外來文本時往往會依本國語言習慣 改寫外來文本(見巫雪如,〈由先秦指代詞用法探討郭店、上博及今本《禮記》〈緇 衣〉之相關問題──兼探三本〈緇衣〉之流傳〉,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2007 年11月10-11日、巫雪如,〈上古語氣詞「與」「邪」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的論 述〉,《臺大中文學報》第三十二期(2010a),頁79-118、巫雪如,〈〈民之父母》、 〈孔子閒居〉及〈論禮〉若干異文的語言分析──兼論《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 《漢學研究》28:4(2010b),頁319-349。〉,也就是周鳳五所謂的「馴化」外來 文本(見周鳳五,〈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武漢大學中國文化研究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19 我們可以提出以下幾點說明: 首先,上文已經指出,在迄今所見的楚國本土文本中,用作使令動詞的「使」 無一例外均寫作「囟/思」,可見這種寫法在當時的楚國已經是相當普遍甚至 達到規範化的程度了。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下,楚人傳抄外來文本時,將用作使 令動詞的的「 」改為楚國規範用法的「囟/思」應是很合理的推測。 其次,巫雪如(2010a)指出,不同的書手在傳抄外來文本時,對於原來文 本中與楚國標準用法不同的文字可能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書手習慣保留原 字形,有些書手則習慣改寫為本國習用的字形,因此在同一個書手抄寫的同一 篇簡文中,某些用字的改寫與否往往較為一致。在「 」與「囟/思」的例子 中,這個結論也是可以成立的。表七是各篇非楚國文本中用來記錄動詞「使」 的不同字形統計表。從表中的統計數值可以看出,在出現「使」2次以上的文本 中,僅用「 」或僅用「囟/思」的比例是相當高的,在總計14篇中共佔12篇, 而二者相混的則只有〈曹沫之陣〉及〈競公瘧〉2篇。 表七、其他楚簡中動詞「使」之書寫字形統計表 楚簡 篇名 囟 思 合計 郭店 老子甲 1 1 郭店 太一生水 1 1 郭店 尊德義 2 2 郭店 性自命出 3 3 郭店 六德 7 7 郭店 語叢四 2 2 上博一 性情論 2 2 上博二 子羔 3 3 上博二 從政甲 5 5 上博二 容成氏 4 4 上博三 仲弓 1 1 上博四 內豊 3 3 上博四 曹沫之陳 7 1 10 18 上博五 鮑叔牙 3 3 上博五 苦成家父 4 4 上博五 三德 1 1 上博五 競建內之 1 1 上博六 競公瘧 6 1 7 上博七 武王踐阼 1 1 上博七 凡物流形(甲) 1 1 上博七 凡物流形(乙) 1 1 院編,《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頁53-63)。 臺 大 文 史 哲 學 報 20 楚簡 篇名 囟 思 合計 上博七 吳命 2 2 總計 33 1 23 57 第三,即使在「 」、「囟/思」混用的這兩個篇章中,二字的用法仍有 一定的規律可循。在〈曹沬之陣〉中,「使」寫作「 」的雖有7筆,不過這7 筆中有6筆是表六中所謂「接NP之動詞『使』」,也就是用作動作動詞而非使 令動詞之「使」,如例(48),只有1筆「 」是作使令動詞用。我們在前文探 討表六的統計數值時
本文档为【楚国简帛中的“思”“使”问题新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528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25
浏览量: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