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

《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

举报
开通vip

《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 《论语三百讲》 第91讲 智者与仁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智者与仁者的区别: 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 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

《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
《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 《论语三百讲》 第91讲 智者与仁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说,明智人欣赏流水,行仁的人欣赏高山;明智的人与物推移,行仁的人安稳厚重;明智的人常保喜乐,行仁的人得享天年。 智者与仁者的区别: 智者就是在任何状况下该怎么判断,该怎么做,他很快就可以做个选择,并且选择都正确。水是活泼流动、山是安稳厚重的,这跟智者保持一种开放,随时准备迎接挑战的心态是类似的。 仁者比智者要更为再进一步,儒家强调的是最后都要达到仁者。智者是透过学习懂得怎么判断,它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就方法上、手段上、技巧上,去把什么事情做好的能力。仁者是代表目的,比如我生命的目的就是要成为仁者。 智者能够快乐,而仁者不但能够快乐,还可以安享天年。所以仁者是一个更开阔的领域,更高层次的境界,要比智者要高。 孟子把圣人分为四种:最清高的、最随和的、最负责的、合乎时宜的人。 第92讲 仁的挑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第六》 【译】宰我请教说,行仁的人若是告诉他井里有“仁”可取,他是否跟着跳下去呢,孔子说,他怎么会这么做呢,对于一个君子来说,你可以让他过去,却不能让他跳井,你可以欺骗他井里有“仁”可取,却不能诬赖他分辨不了道理。 当人与人相处的时候,你要相信一个人,就要先了解这个人是谁,如果随便相信路边人的话,那是很冒险的事,恐怕让自己陷入困境。所以我们要懂得跟朋友来往是在什么情况下认识的,要判断他说的话是否都合理,否则的话我们好心人一再受骗之后,就对于人性向善这一面,失去了信心,这个损失的是自己。 从儒家的思想里面可以延伸想到其他不同民族,在不同情况下的遭遇,要记得别人有他的恶意,或者有他的想法,那是他的事情。我们还是要保持真诚的心,对人性有基本的信念,绝不因为有任何状况的发生而改变。情况再怎么恶劣,我们还是要有信心,否则损失的反而是我们自己。 第93讲 顺天做人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孔子应邀与南子相见,子路对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如果做得不对的话,让天来厌弃我吧,让天来厌弃我吧。 天在古人心中至少两个特色:仁爱的,照顾百姓;公正的,奖善罚恶。 整部《论语》里面,孔子发誓只有这一次,从发誓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信念,而孔子是相信天的。如果你相信天的话,代表你要实现这种既仁爱又公正的要求,不是说我信天信完就没事,信天之后你就要有具体的表现。孔子认为我按照礼仪的规定来做这些事,此心光明,非常坦荡,你怎么能怪我呢。我被人利用,不能把责任怪在我身上,尤其是别人合乎礼仪的时候,再来利用你的话,你根本无法防备,所以利用我的人是有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但是我被利用,你把责任怪我这里,好像不太公平。当然我们也知道一个聪明人连被利用的机会,都应该设法避免,只是孔子在这个时候不能够避免这个机会而已。 第94讲 立人达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第六》 【译】子贡说,如果有人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济助众人,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这样何止于行仁,一定要说的话,已经算是成圣了,连尧舜都会觉得难以做到了。所谓行仁,就是在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在自己想要进展通达时也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可以说是行仁的方法了。 儒家的思想是强调我们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别人是包括天下人在内,只要我有办法,只要我有本事,我就尽量照顾更多的人,这个目的不是为了造福别人而已。目的是为了完成我对人性的要求,完善我自己的人性,因为我们一再强调人性向善,所以你只有向善的话,你这一生必须努力择善固执,才能够使向善的人性得到完成。最后的目的就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这样就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能够从自己的情况来设想如何与人相处,就是行仁的方法,能够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把自己想成别人,把别人想成自己。也就是对自己要客观,对别人要主观。 第95讲 自我要求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传述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相信又爱好,我想自己很像我们的老彭吧。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默默存想所见所闻,认真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多少。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三点是孔子自我要求的原则,希望能做到这三点。因为他是一个学者,他希望能够好好地教学生,自己不断地好好学,他最后说“何有于我哉”,就是不应该讲得太骄傲说这有何难呢,也不能讲得太谦虚说我什么都没有。他认为应该说成我努力做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多少。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孔子对自己的描述,传述而不创作,只要好好把古代的思想、精华介绍给年轻的一代,再往下传就是功德无量了。而孔子能够把古代的五经消化,把夏商周他所知道的历史事件都了解,好好地传给学生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已经非常好了。 第96讲 仁者不忧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德行不好好修养,学问不好好讲习,听到该做的事却不能跟着去做,自己有缺失却不能立刻改正,这些都是我的忧虑呀。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平日闲暇时,态度安稳,神情舒缓。 人生很容易有烦恼,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最后你能把握的还是自己的生活。你不能选择时代,通常你也很难选择要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但你能选择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不管天下怎么乱,不管外面情况如何复杂,你对于自己每天的作息,日常生活,平常没事的时候要能够稳定下来,就很好了。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栖栖惶惶,而孔子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安顿的,他的学说在他自己身上实践得最完整。所以这两段话一方面考虑到孔子有四种忧虑,是要把他的毛病,他的缺点尽量减少,是他担心的事,是有没有除恶务尽,让自己趋于完美;另一方面他的日常生活非常地潇洒,非常地安稳自在。 第97讲 孔子的理想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我实在太衰老了,我竟然很久都没有梦见周公了。 孔子跟我们一样年轻的时候,他也要崇拜一个他当时所认定的伟人,那就是周公。所以孔子对于周公,经常去想象周公是什么情况,换了是周公他会怎么做呢,你怎样才能够学到周公的表现。所以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做梦的时候没梦到周公,他说糟糕了,我是不是已经衰老了,也就是说我的力量,我的年纪到了一个时候,就不太可能像年轻的时候充满一种理想。如果人类不能够和谐相处,首先受害的是自然界,人的力量有限,应该把人先照顾好,让每一个人都安顿。所以孔子梦见周公是希望把周公当初的作为,在他那个时代设法也来做一些,让人的社会稳定下来,形成天下大同的局面。 第98讲 道德仁艺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确实把握德行修养,绝不背离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艺文活动。 “志”的方向:志于学、志于仁、志于道。 仁跟道的关系:“道”是人类共同的路,而“仁”是你这个人的个别的路,每一个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情况去考虑。每一个人的德行都是自己努力实践之后有了心得,那才能叫作“德”。有了心得,我获得的某些启发,那就形成了我个人特别的德行。而德行必须分门别类,按照每一个人努力的程度而得到什么样的心得,但是德行也很容易在得到之后又失去,所以你要紧紧把握住。儒家的教育是讲究文跟武要配合,所以这里的“游于艺”,在今天来说,应该是指很多休闲活动。人生除了择善固执,好好行善之外,还不要忘记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所以你跟别人相处,本来就要自我要求有压力的,这时你就可以通过“游于艺 ”来调节、化解。 第99讲 教学理想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导的。 这句话不可以翻译成,任何人只要带十束肉干找我,我没有不教导的。因为在《论语》里面,从来没有发现孔子收过肉干的,在《乡党》篇第十,孔子公开表示过外面买的酒跟肉干他不吃。在古代贵族子弟十五岁上大学时,是要送束修给老师的,所以用行束修之礼代表十五岁。“自”这个字在《论语》里面有两种用法,总共出现二十次,有十次当做“自己”,有十次当做“从”。而在本句应该理解为“从”,意思是从十五岁以上。所以这一段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它牵涉到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他不在乎别人有没有交学费,有没有送肉干这个问题,他所强调的是从十五岁以上。 第100讲 举一反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我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我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我就不再多说了。 教育不能讲灌输,一定要用“启发”,而启发是有条件的,要学生配合。其实所有伟大的老师,古今中外都一样,都有类似的了解,都是能够掌握到学习者的一种意愿。一定要你愿意学,那我们教了之后才有用。像儒家虽然强调教育,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孟子是“亚圣”,他们在教育方面都有伟大的成就。但是有些人他们照样是不教的,不是他不愿意教,是教了没用,没有效果。所以无论如何谈教育,一定要年轻人、学习者自己愿意去学。只要你愿意去学,你总有学会的机会,你要是不愿意学的话,你再聪明也是浪费的。学习一定要发挥联想力,还有理解力,不能只靠记忆力。 第101讲 职业操守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在家里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孔子有一项专长就是特别了解礼仪,他的礼仪除了理论还有实践,他懂得怎么操作。古代的人最重视的礼是丧礼,因为人死为大,但是丧礼特别复杂,而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一旦主持丧礼的时候,半碗都吃不下,因为他看到丧家孝子贤孙哭得那么伤心,孔子很难过,也受到感染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真诚人。从这段描述孔子的简单的话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真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一方面尽忠职守,把他的职业,该做的事做好;另一方面,他有丰富的人性的情感。 第102讲 哭笑由心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了。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怀时,一定请他再唱一遍,然后自己又和他一遍。 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他感情丰富,很容易受别人的遭遇所影响,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你太过于自我中心,等于把自己封闭起来。如果不与人分享你的快乐,那么痛苦就不会有人与你分担,那你的情绪就受到很多障碍。 儒家作为人文主义,是把人性当做一个最基本的,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来看待,绝不能把一个人当做手段来利用。人到最后都是以人的身份来往,不会问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成就,只问你是否一个真正的人,而你作为一个人的话,你本身的生命也会比较完整,比较健康。所以我们看到这两段,孔子哭跟唱歌的关系,又看到他唱歌的时候能够这样的尽兴,能够开怀的跟朋友们分享这种欢乐的情绪,就知道孔子他在做为一个人方面,不说他的学问,不谈他的德行,就是作为一个一般人,也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跟效仿。 第103讲 好谋而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对颜渊说,有人任用就发挥抱负,没人任用就安静修行,只有我与你可以做到吧。子路说老师率领军队的话,要找谁同去呢,孔子说空手打老虎,徒步就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与他同去的。一定要找同去的人,那就是面对任务戒慎恐惧,仔细筹划以求成功的人。 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很谨慎的、爱惜生命的人。如果你在这些事情上不能尽力好好准备,那么你在别的事情上,谁能相信你会好好准备。所以你要记得遇到任何事,只要是你要做的,就需要好好地谨慎小心。因为这一次这样做做对了,你可以继续往上走,如果这一次做错了,将来你需要证明,你还有能力做类似的事情,那就需要多花很多时间,会绕很大的圈子。凡事要好好地去筹划,把事情办成最重要,等到事情没办成,你再说早知道怎么样,那是没有用的。 第104讲 财富与快乐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就算在市场担任守门员我也去做。如果无法以正当手段求得,那么还是追随我所爱好的理想吧。 孔子对于财富并没有什么样的特定的偏见,他认为富与贵是每一个人都要的,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手段一定要正当。当你有钱了,如果你行仁的话,你就会花钱来做好事,就是以财发身,而不仁者就只会以身发财。我们不能忘记生命比金钱更重要,因为生命可以实现道义,追求仁义这样的理想。所以孔子这边说如果财富可以追求的话,就算是比较低层次的工作我也做。但是如果你不能用正当手段赚到钱的话,那还是追随我爱好的理想,才会比较快乐了。 我的手段正当,同时赚了钱之后做金钱的主人,这个才重要。用金钱来实现我人生的更大的爱心,更大的理想,所以我们学儒家的时候,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孔子他跟我们一样,非常落实在生活上的,从来不唱高调,但是他有他的原则要坚持。 第105讲 圣人的谨慎 子之所慎:齐,战,疾。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以慎重态度,面对的三件事就是:斋戒、战争以及疾病。 疾病是指个人的生活出了问题,身体有了问题生病了。古代的医药卫生不像现代这么发达,一个人如果生病的话,如果不小心说不定就治不了了,那可贵的一生就浪费了。所以我们看到孔子对于疾病很谨慎,就是不要生病,那是个人生命所需要的保障。疾病是个人的问题,战争是群体的问题,孔子基本上是反对战争的,因为战争很难避免牺牲,所以能够化解的尽量化解。如果说你去注意到的话,很谨慎去面对的话,可以让人的社会更安定、更安全。一个伟大的民族,它的国家表现应该是能够以德服人,让远方人都可以称赞,认为这个国家是在文化方面有极高的表现。孔子所强调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在他最谨慎的三件事:斋、战、 疾,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价值观,他对于个人生命,对于群体的生命,对于整个国家的传承,排出了优先顺序。 第106讲 求仁得仁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冉有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好,我去请教他。子贡走进屋子对老师说,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孔子说,古代的有德之士。子贡说,他们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吗。孔子说他们所求的是行仁,也得到了行仁的结果,还抱怨什么,子贡走出屋子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国的国君了。 人活在世界上,确实是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求学或是就业,对于自己的选择,包括交朋友,包括以后更重要的事情,你自己的选择要想清楚你是不是心甘情愿。一旦想清楚之后就不要后悔,更不要抱怨,你一旦走上第一步就很难回头,因为时间不能重来,人生的路你不要去羡慕别人。 第107讲 乐在其中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吃的是粗食,喝的是冷水,弯起手臂做枕头,这样的生活也有乐趣。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就好像浮云一样。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不可能经常住好的旅店,要是累的话在树下,手臂弯起来做枕头,但是他并不认为说这样子就等于快乐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过舒服的生活。只是说如果生活真的很贫穷,也是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的,同样的当你通达的时候,也能感觉到很快乐。快乐并不在于穷困或通达而在于道,有这个道让我快乐的话,生活里面的条件就是次要的。富贵是每个人都要的,但是手段不正当得到了心里就会不安。 孔子的思想里面,最重要的当然是那个道,他对于自己的道很有信心,快乐无关乎成就。快乐是每一个人的天赋人权,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过得快乐。快乐一定是由内而发,同时要理解到底人生的正路何在。这一集所谈的是孔子对自己的生活情况的描述,尤其是富贵于我如浮云,讲起来真是气象万千。一个人能够讲这样的话,他的眼界,他的心胸,绝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第108讲 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译】叶公问子路有关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之后就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发奋用功就忘记了吃饭,内心快乐就忘记了烦恼,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描写自己,说他这个人有三点特色:第一个,发愤起来努力要做一件事,就忘记了吃饭;第二个,一快乐起来忘记了烦恼,就算我有一些生活里面的各种条件应该去考虑,或是我这一生整个最高的目标还没达成,但是我照样可以自得其乐;第三个,连自己快要衰老了都不知道。在这边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自己的认识,有时候我们要节省时间,不要总是想没用的。我们应该担心的是生命整个的发展,而不要在乎一时所受的挫折、委屈。从孔子的三忘可以学到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怎么样把握生活的重点。 第109讲 求知之道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的知识是爱好古代文化,再勤奋敏捷去学习得来的。 两种知识:道德人事和人生常识; 孔子强调学习古代文化可以提醒你弄清楚好人与坏人的区别,行善避恶的原因。孔子就是在学会之后再去实践,所以他说自己特别好学,把这些道理都理解贯通了。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并不认为自己生下来就懂得所有做人处事的道理,他也是要靠学习的。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也许有人,是自己不懂却去创作的,我与他们不同。要多听,选择其中正确的部分来接受;多看,把好的记在心里,这种知是仅次于生而知之。 儒家所强调的知,最主要是做人处事方面的知,你要懂得要做该做的事。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为什么要做该做的事,理由也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儒家的核心思想,人性向善。因为人性向善,所以我看到善我听到善,我内心里面那种冲动、力量就可以跟它呼应。如果人性不是向善的话,我怎么会呼应,我看到别人做好事,听到别人说好话,我不应该有什么感觉啊。但是也不能说人性本善,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我何必听到别人说的善的话,见到别人做的善的事,我才来冲动。 第110讲 面对历史 子不语怪,力,乱,神。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不跟别人讨论有关反常的、勇力的、悖乱的、神异的事情。 言:主动发表言论;语,相互讨论。 怪就是反常的。孔子不谈力,因为谈多了之后,大家都想着要怎么样去称霸,而不去培养品德。人生有时候不能什么都要,品德和武力不可兼得,因为你时间有限,你必须选择重点去发展。乱在古代是指造反、悖乱的事情,一旦发现混乱,大家就都会觉得神经紧张,国家能够安定才是莫大的幸福。在这里的神是指灵异事件,很神秘的事情。孔子不去讨论这些,并不代表这些没有,而是说这种事情讨论多的话,正常的生活就受到干扰。我们正常的生活是生儿育女,教养子女,慢慢成长,进入社会,找工作,好好发展。而一谈怪力乱神的话,那就不正常了,并且那也是少数事件。 第111讲 择善而师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警惕自己不要学坏。 孔子很好学,他在任何地方看到什么事情,他只要不会的,不懂的,立刻请教。任何地方你只要稍微细心就都会发现有学问,任何事情你自己没有做过,就不知道它多难。学习之后还要深思,还需要力行实践,才算你真正的心得,所以我们平常就要多观察。以儒家来说的话,如果想了解你的人性是什么,那么你在别的地方看到别人的表现觉得很开心,觉得这个做得真好,就代表这是你可以学习的,因为人性向善。而你喜欢的事情,如果你自己做到的话,你也会更喜欢自己。所以不要羡慕别人,要设法去做到你所羡慕的人做的什么事情。人格的成长发展首先要认识自己,然后要接受自己,里面的关键是要欣赏自己。这不是关起门来自吹自擂或者自傲,而是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心的人,我愿意把自己的生命过得比较正常,发展得比较理想,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可以实践的一个想法。 第112讲 天人合德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桓魋又能对我怎么样, 一个人说自己有德行,一定是他努力修炼之后,有了心得,他好好地把握住了。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努力修德,说不定到中间的时候就放弃了原则。 孔子所谓的“德”并不是孔子认为自己一生下来,上天就给他某种特殊的道德品质。事实上我们之所以学习孔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跟我们一样很平凡。我们要把这句话理解为,天是我这一生德行的来源,孔子要求我们要修德,儒家也强调的是天人合德。因为了解天命,这一生要努力修德行善,年轻的时候内心有一种真诚引发的力量,自我要求去行善。善是我跟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行久了以后感觉到很有心得,也就是我的德行越来越高,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第113讲 君子无隐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你们几位学生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面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在念《论语》时,我们通常会把孔子跟他的学生们当作标准的老师跟学生关系,因此就觉得说我们今天的老师和学生,好像都没有达到那个要求。其实未必,在《论语》里会发现,他们以前也有各种问题,学生在怪老师是不是隐藏了重要的观念不告诉我。那老师也在那边说,怎么都没有学生了解我。所以我们念书时要注意,不要把孔子或他的学生们变成像神一样,古人也是人。学习儒家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心态必须不卑不亢,不要自卑也不要骄傲,要以平常心来学,他们的经验就是我们的借镜。 所以孔子在这个地方是希望同学们睁大眼睛,仔细看看我孔子在你们前面怎么说怎么做,这叫做身教,不要光想说透过我的讲解就马上统统懂了,那听不清楚就怪老师有所隐藏,这是不必要的。 第114讲 人贵有恒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有机会见到了,能够见到有恒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豪华,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呀。 孔子心中的圣人标准很高,就是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这些古代的圣王。孔子喜欢把“圣人”跟“王”连在一起,因为王代表国家领导,而圣人代表德行修养,这二者不能分开 。君子就是要走向圣人这个目标的中间的过程,儒家思想很强调“君子”这两个字,君子是一个人格的典型,就是一个人德行特别好。 孔子用三句话来强调“有恒”的困难,是要让你知道人永远是不够的,人性向善的“向”是永远不让你停止的,这是儒家的思想。一个人的生命的发展,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而内在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儒家的思想在德行方面,是没有条件的,而其他方面都有限制。 第115讲 奖掖后进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有一个少年却得到孔子的接见,学生们觉得很困惑。孔子说我是赞成他上进,不希望他退步,又何必过度苛责,别人修饰整洁来找我,我就嘉许他整洁的一面,不去追究他过去的作为。 从这段话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对待一般人的,譬如说我经过一个地方,这个地方都不认识。这些人恐怕有些也听说孔子的学问好、德行高,所以有些年轻人就跑来请教。这时候孔子就会破例,平常我是从十五岁以上我才教,但是这次来到这个地方,看到十二三岁的我也教,而且也不会问他收学费。所以我们强调这些细节,就希望大家知道,要还原孔子真实的面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论语》。但是要读得完整,要读得清楚,不要被后代的学者所误导,没有必要把孔子讲成一个生下来就是完美的圣人。其实孔子跟我们一样是平凡的,但是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因为他一直在发展,在增进他的德行。我们的差别就在这里,我们原地踏步,停了很久,努力一天休息两天,所以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就要按照这些方面来做自我反省。 第116讲 随处行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行仁离我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仁的层次: , , 人之性,只要你真诚,就会发现力量由内而发,让你做该做的事,叫做人性向 善; , , 人之道,你这个人该往哪里走,这个时候就要择善固执,择善是最难的,固执 也需要变通; , , 人之成,人的生命的完成。 我们要行仁,一定要跟别人相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以行仁。一个人真诚的话就不会计较,一个人计较就不真诚了,我们把孔子、孟子学会之后,做人处事非常愉快,根本不需要犹豫不决。人为什么有他的伟大,就因为他是可以真诚而发挥人才能做到的事。让每一个人都要真诚,从内在主动愿意去做该做的事。“我欲仁”,注意这个“欲”字,只要你想,就可以做到。 第117讲 由仁入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像圣与仁这样的境界,我怎么敢当,如果说是以此为目标,努力实践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倦怠,那么或许我还可以做到。公西华就说了,这正是我们学生没有办法学到的。 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了解,我们经常看到孔子在《论语》里面表达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他这话说得一方面很实在,一方面也相当谦虚。孔子认为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你生下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人,因为人性向善,那你这一辈子就要做仁者,努力走向圣人的境界。儒家是一套哲学,哲学就是对人生经验做全面地反省,要完全了解人类生活的经验,但是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了解。由本讲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奋斗目标跟方向,就是要达到圣跟仁,他也很实在地说他不敢当,因为那个目标往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验证。 第118讲 天佑人文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病得很重,子路请示要做祷告。孔子说有这样的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神地祗祷告”,孔子说,我长期以来一直都在祷告呀。 诔文:中国古代哀悼死者、叙述其生平事迹并表示哀悼的一种文体。 你做一件事情是善的,就不要问神是否喜欢,只要问你是否凭良心。换句话说一个人做好事,先不要问鬼神喜不喜欢,只问你该不该做,所以孔子谈到鬼神的时候,经常会把老百姓对照。譬如说,专心做好老百姓认为该做的事,对鬼神保持敬意,但是也要保持距离,这是孔子的立场。所以在这边孔子就跟学生说,你不必替我特别祷告,我这一生就是祷告。我这一生没有做过任何不对的事情,这个神自然就祝福我了,不必你另外再去麻烦神了。这样理解之后就知道说对于宗教,我们的态度可以说非常地坦荡,我只要坐得正,行得端,任何宗教的神明都会帮助我。相反的,我如果自己没有做好,你什么教都信也没用,这就是我们的人文主义儒家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色。 第119讲 生活的态度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奢侈就会变得骄傲,简约就会流于固陋。与其骄傲,宁可固陋。 如果你奢侈浪费习惯了,当某天经济情况发生改变了出现金融风暴时,要想再重新变成简约的生活,是非常困难的。但是由简约到奢侈很容易,所以千万要小心,不要陷入那个困境,自找麻烦。孔子认为当你比较简约时,虽然显得有一点固陋,有一点寒酸,但是没有关系,至少你不会陷入物质享受的欲望里面去。而你比较简约时看起来比较拘谨,好像伸展不开,但至少你老老实实的过自己的日子。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光明开朗,小人经常愁眉苦脸。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 人不可能完全没有私心的,但是我们要练习,当你有私心的时候,绝对不容许去伤害别人。其实今天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我们要练习跟群体跟很多人协调,我们要讲情商,情绪方面的智商,这是个重点,你要调节自己的情绪跟别人来往 。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述而第七》 【译】孔子看起来温和而严肃,威严而不刚猛,谦恭而安适。 第一个温而厉,这两种性格表现配合在一起,就是高度情商的表现,温和但是严肃。第二个更难了威而不猛,威严就是看起来庄重严肃。“恭”代表谦恭 ,“安”就是能够安适自在。 第120讲 德行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第八》 【译】孔子说,一味谦恭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流于劳倦;一味谨慎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只知勇敢行事,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制造乱局;只知直言无隐,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尖刻伤人。政治领袖对待亲族厚道,百姓就会渐渐走上人生正途,他们不遗弃过去的友人,百姓就不会刻薄无情。 需要礼来约束的德行: , , 第一个是恭,代表谦恭;如果没有礼的约束,就会累得要命。 , , 第二个是慎,代表谨慎;你光是谨慎的话,而没有礼的节制,就会显得畏缩。 , , 第三个是勇,代表勇敢;我们很勇敢,可最后制造的可能是乱局。 , , 第四个是直,代表直爽;光是直而没有礼的约束,就变成尖刻伤人,说话太刻薄了。 前面讲的是四种好事,像恭、慎、勇以及直都是好事,如果说你没有用礼来约束的话,好事就会变坏事,这说明人类的生命需要规范。后面就特别提到,政治领袖对待家族亲人,对待故旧,过去的朋友如何,就会上行下效,老百姓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风气,所以这一段是比较落实在实际的政治上的观察。
本文档为【《论语三百讲》之四(第91-120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0-30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