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举报
开通vip

[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2期SHAXTOUUNIVERSITYJOURNAL(HUMANITIES&SOCIALSC IENCESBIMONTHLY)Vo1.25.No.22009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黎志敏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试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节奏角度进行诗歌形式理论的探索:节奏是中英诗歌形式的实质.节 奏分为外部(客观...

[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5卷第2期SHAXTOUUNIVERSITYJOURNAL(HUMANITIES&SOCIALSC IENCESBIMONTHLY)Vo1.25.No.22009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 黎志敏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试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节奏角度进行诗歌形式理论的探索:节奏是中英诗歌形式的实质.节 奏分为外部(客观)节奏和内部(主观)节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观节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现 代自由诗之所以在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节奏是人类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本能:人脑利用其自在的节奏能力本 能地寻找外部信息的节奏标志,对外部信息作出多层次的节奏化处理:在阅读诗歌文本时,读者根据诗歌形式 所提供的各种节拍标志,可以更好地构建内部节奏感. 关键词:诗歌形式;节奏;认知;节拍标志 中图分类号:1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1—4225(2009)02—0032—05 诗歌和音乐有不解之缘.阿格藤-史密斯说: “亚当?史密斯曾经指出,诗,歌和舞蹈的起源相 同,并一度难以相互区分开来.”[1]中国着名美学 家朱光潜也认为:”诗歌与音乐,舞蹈是同源的, 而且在最初是三位一体的混合艺术.”[2] 诗歌在逐渐成长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之 后,依然保持了很强的音乐特征.例如古希腊的 《荷马史诗》就是以吟唱的方式呈现给听众的.在 其以书面的方式被记录下来之前,已经以歌词的 形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诗,词,歌,赋, 曲除了诗之外,其他四类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演时一般都有音乐 伴奏,它们都曾一度与音乐的关系非常紧密.而 且中国传统的诗一般也能吟唱.音乐的最基本特 征是节奏,诗歌音乐性的基本特征也是节奏. 节奏在诗歌中表现为诗歌形式例如,古英语 诗歌《贝尔武夫》的基本形式是每行三个单词押头 韵,这是以辅音方式表现节奏.中国传统四言诗, 五言诗,七言诗等等的基本形式是每行有确定的 字数,这是以字数来体现节奏.诗歌形式千差万 别,但它们共同的基本功能都是表现节奏. 一 ,诗歌节奏研究的认知理论基础 传统学界一般从时问角度来阐释节奏.例如 卢卡契就转引毕歇尔的话说:”我们总是把具有同 一 强度和在同样的时间内运动的规则性重复看作 节奏.”[3]借助时间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节奏.不 过,时间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人类度量物质 运动,认识物质运动规律的一种工具.如果物质世 界静止不动,时间概念就不会被创造出来,因为创 造出来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时间概念是人为的;时 间计量单位是由人类规定的,时间计量工具也是 由人类发明的.如果去掉时间概念,我们发现节奏 其实就是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节奏可以分为客观节奏(外部)和主观节奏 (内部)两种.客观物质的规律性运动产生的是客 观节奏,而人类大脑所产生的节奏感是主观节 奏.传统学界研究的主要是客观节奏,他们认为 形成节奏的关键是节奏点之间的”间隔时间相 等”(isochrony).这种间隔时间相等从绝对意义上 来说是不可能的.试验证明,”间隔时间相等”的 收稿日期:2008一l1—20 作者简介:黎志敏(1971一),男,湖北天门人,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广州 大学外国语学院中西文化研究所所长,副教授,硕士生 导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诗歌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现代诗学范畴》(04CZWO13) 黎志敏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第2期33 要求对主观节奏的形成也没有必要.例如,试验 者在听到可以用机械测量数值差别的间隔时间 不等的电子铃声时,会报告自己听到了有节奏的 声音.[4]很多同类实验表明,客观节奏和主观节 奏具有非常不同的规律性.伊丽莎白?库珀库伦 认为:”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节奏中的?间隔时间 相等?是不可能的;而从感知的角度来看,这却是 一 种实实在在的现象.”[5]各种研究表明,主观节 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G?彭斯?库珀说:”(各种实 验)表明节奏感知过程是一种主观乃至阐释性的 活动.”[6]18对节奏的主观性的认识可谓现代节 奏研究区别于传统节奏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西方传统诗学坚持以抑扬格等为主导的固 定诗歌形式,就是因为传统的研究者们错误地以 为主观节奏的产生完全取决于客观节奏的”间隔 时间相等”.后来现代自由诗歌逐渐兴起,并代替 传统诗歌成为诗坛主流.庞德说:”(现代自由诗 歌的)第一步胜利,就是打破五音步格律.”[7]可 是为什么要打破传统诗歌形式呢?为什么打破传 统诗歌形式之后的现代自由诗歌仍然具有节奏 感呢?现代自由诗歌已经成功了近百年,人们依 然无法从理论上回答这一问题.[8】而这一问题的 答案其实就隐含于主观节奏的”主观性”中. 不少学者意识到人类节奏本能的存在.G?彭 斯?库珀说:”人类一生下来就在心跳,吃奶,呼吸 等生理层面表现出节奏感而且还有一种学习走 路,说话甚至音乐的节奏潜能.”[6]3人类的这种 节奏本能与生俱来,是由人类千百年的进化所赋 予的一种生存能力.理查德?卡尤顿也说:”节奏 经验是人脑的一种自在能力的产物.我将人脑的 这种能力称之为?节奏潜能?.”[9]119学界目前已 经逐渐认识到人类的节奏本能的存在.人类的节 奏本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脑电波规律运 动的自在能力;其二是人脑对外部信息自发地进 行节奏处理的能力. 人类脑电波规律运动的自在能力,是指人脑 本身是以生物电的某种规律性释放来感知物质 世界的.大脑生物电释放的规律性是人类认知世 界的基础.如果大脑生物电的释放不具有规律 性,那么人类感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就会杂乱无 章,大脑也无法从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中有效 地认知外部世界.例如,大脑通过简单对比同一 单位时间内所”摄入”的某种外部信息的数量,就 可以对外部物质运动作出某种判断.而如果大脑 生物电释放的频率本身不具有规律性,那么这种 对比的基础就不存在,人脑也就无法做出正确判 断.人脑还可以根据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生物 电的释放频率.例如,当我们专注地观看刘翔的 跨栏运动时,大脑生物放电的频率很高,并控制 视觉器官以极高的频率”摄下”刘翔的每一细微 动作,相反,当我们漫不经心地观看小孩子嬉戏 时,大脑生物放电的频率比较低,感知强度比较 弱,事后也回忆不起小孩子嬉戏时的具体动作. 人脑还有对外部信息进行节奏处理的本能. 卡尤顿说:”节奏是人类最为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 …… 认知最为基本的任务是处理信息,认知理论实 质上也就是处理信息的理论.”[9]XIII卢文?车引用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在可能的前提下,心 理总是以?最好?的结构存在.……具有规划性,均 衡性,简洁性等特征.”[10】将信息处理为节奏模式 是达到”规则性,均衡性,简洁性”的最佳方式.因此 在分析处理外界信息时,大脑本能地从多个角度寻 找外部信息中的某种规律性特征,以便尽量将处理 结果简化为节奏模式.外部信息越容易被处理为节 奏模式,人脑所产生的节奏感就越强,工作效率就 越高,舒适感就越大.反之,人脑在单位时间内的能 耗就越大,节奏感就越低,也更容易疲劳. 为了方便对外部信息进行节奏化处理,人脑 常常自发地对外部信息做出主观调整.研究表明: “某些现象并不需要完全一样并且在间隔时间上 完全相等,他们只要在某种程度上相当并形成某 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就能够形成节奏了……尽管一些重复出 现的语调,句法,语义结构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也 不符合?间隔时间?的要求,可是它们能够激发强 烈的节奏感.”[911o6—107阿格藤?史密斯认为:”即 使外部信息并无规律,根深蒂固的节奏本能也会 驱使我们自发地将信息处理成为节奏群.”[1]9—10 人脑对外部信息的这种主观适调本能,为现代自 由诗歌打破传统诗歌的严格形式提供了坚实的理 论依据.正因为人脑的这种主观适调本能,我们在 阅读现代自由诗歌时也能获得强烈的节奏感.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人脑并非仅仅根据传统 所说的某种”间隔时间”来进行节奏模式构建.它 有很多构建节奏的途径.例如,人脑可以根据文 本的文法结构来进行节奏化处理.美国诗人惠特 曼在其作品中大量使用同类语法结构取得节奏 34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2009年) 效果,利用的就是人脑的这一功能.而且,大脑也 并不是将外部信息全部处理成一种节奏模式. “正如利柏曼从音乐理论中所发现的那样,阶层 构架是节奏组织最为核心的特征.”[91114在诗歌 中,这一”多重节奏构架”包括诗篇,诗节,诗行, 词组,单词(字)等多个层次的节奏形式.另外,人 类意识对外部信息的节奏化处理是一种不断调 整,强化的过程.例如,读者初读一首新诗,往往 “念不成句”,也读不出节奏感.通过多次诵读之 后就能够把握并表现其中的节奏了.在节奏化处 理的调整,强化过程中,人脑不断发现更好,更基 本的节奏模式,从而也不断强化内部节奏感. 将各种外部信息处理为节奏模式的好处是 显而易见的.在将信息处理为节奏模式之后,人 类就可以对外界作出节奏性反应.这可以大大提 高工作效果(在劳动强度相等的前提下),有节奏 地工作可以使劳动强度最小化.同样道理,在劳 动强度相同的前提下,节奏可以使劳动成效最大 化.这一原理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更容易记 住有节奏的文本. 对偶尔出现的难以处理为节奏模式的信息, 人脑以在总体信息所形成的”基本节奏”模式上 面添加信息注释的方式进行处理.这一信息注释 加大了认知难度,不过也加强了人脑对这一信息 的注意强度,因此在美学上可以起到”突出,强 调”的破格修辞效果.例如在音乐中,”偶尔地打 破预期(例如音乐中对作曲结构的预期)可能促 使听众去寻找某种合理的解释.暂时搁置第四和 弦,一次出其不意的转调,或者一段欺骗性的旋 律都可以打破某种音乐预期,让听众兴致勃勃地 去寻求对这种音乐张力的合理解释”[11].破格是 一 种重要的美学手段,但使用不能过于频繁,否 则容易引起人脑认知疲劳.尽管节奏有很多好 处,但它并不直接表达情感.有学者不假思索地 认为诗歌节奏本身表示意义.[12]这是一种误解. 在音乐中,节奏是不具有感情色彩的.音乐节奏 频率的不同可以表达情感强度的不同,但一定的 节奏并不表示某种固定的情感色彩.同样的节奏 可以表达欢喜,也可以表达悲伤.诗歌节奏可以 提高阅读效率,减轻大脑处理机械信息(文本所 指意义)的能耗,从而为大脑的感情酝酿和释放 提供更大空间和更多可能.诗歌节奏本身并不表 达意义,然而它有利于读者情感的激发.节奏本 身并无确定的感情色彩或者文本意义,它只是情 感表现和意义表达的一种辅助手段. 二,诗歌形式的节拍标志 人脑在认知过程中多维度地主动寻求外部信 息中包含的某种特征,并依此进行节奏构建.外部 信息中包含的这种特征起到的是一种节拍标志的 作用.物质世界的外部节奏多种多样,可以作为节 拍标志的各种特征也千差万别.从感官角度着眼, 外部节奏分为六类:视觉节奏,听觉节奏,嗅觉节 奏,触觉节奏,味觉节奏,内感节奏.最常见的是听 觉节奏和视觉节奏,例如音乐中的鼓点是一种听 觉节奏,沙漠中的沙浪是一种视觉节奏.内感节奏 的提法比较特殊,但其实它天天伴随着我们,例如 心跳和呼吸.而各类节奏的节拍标志也没有一定 之规,例如,听觉中的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等等 都可以作为节拍标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人脑对 节拍标志具有主动选择的自由.例如,人脑可以选 择沙浪的波谷或者波峰作为节拍标志,或者同时 选择这两种节拍标志以构建一种”双重节奏”. 诗歌节奏主要包括听觉节奏和视觉节奏,其 中又以听觉节奏为主.从听觉节奏的角度来看, 诗歌与散文等文体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卢文?车 曾谈到引进认知学进行诗歌形式研究所产生的 事果:”这样一来,诗歌格律的?知觉中心?理论就 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小小革命.这一理论将研 究重点从诗歌结构转移到具有?节奏潜能?的读 者的接受性上面来.这一理论认为,节奏能否产 生从根本上取决于读者是否有能力,或者是否愿 意以节奏的方式来处理诗行.”[13113事实证明, 读者可以对任何文本进行节奏化处理.据说一位 朗诵家声情并茂的朗诵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 实际上他朗读的却是一份外文菜单.将一篇学术 论文念出动听的节奏也不是难事. 在El语中,我们可以创造出独立于书面语言 外的121语节拍标志.一个短暂的上升调或者降升 调都可以作为El语节拍标记,帮助认知系统构建 节拍模式.民间快板艺人就常常以短暂的降升调 作为节拍标记,帮助听众尽快获得节奏感.在民 歌,民谣中还常常用”哪”,”嘿”,”呀”等修饰音来 作为H语节拍标志.现代自由诗歌的一大特征是 对口语的倚重.艾略特说:”诗的音乐,可以说,是 一 种潜藏在同时期的普通语言中的音乐.”[14]胡 黎志敏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第2期35 适追随西方自由诗歌提倡中国新诗,提出”有什 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15]更是将 口语放在首要的位置.不过,与艾略特不同的是, 胡适主要是从用词的角度强调使用口语的,胡适 没有注意对口语音乐性的开发. 诗歌文本还可以直接借助音乐获取节奏特 征.有学者指出:中国新诗尽管整体上缺乏节奏感 ,可是中国新诗中的”新声诗”却成绩斐然,新声诗 是”一切以现代汉语写成的配乐演唱的韵文”[163. 新声诗的节奏标记不存在于诗歌文本中,而是音 乐乐谱中的节拍标志.中国传统词家依曲填词,也 是直接利用乐曲节奏来创作的.传统词家填词时 注意诗歌文本与曲调相合;现代音乐家选择容易 入乐的新诗来谱曲.两者在创作程序上相反,但道 理相同:即都重视诗歌文本自身的节奏特征. 尽管诗歌文本可以借助口语节奏和音乐节奏 获得节奏感,不过绝大多数的诗歌读者并非朗诵家 或者音乐家,因此诗歌文本还是有必要提供明显的 节拍标志.明显的节拍标志对朗诵家或者音乐家构 建节奏也是有帮助的.D.w.哈丁说:”尽管节奏构建 是一种主观过程,然而某一节拍的构建多少还是受 到外部信息的客观特征影响的.……在我们说话, 读书或者倾听之时,我们并不能够按照我们的意志 随心所欲地创造节奏模式.在我们说话时,话语的 基本特征控制节奏感的产生.在我们读书或者倾听 之时,我们是否能够产生节奏感也受制于(有时候 严格地决定于)所用的语言以及这一语流的客观特 征.”[173诗人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造最自然,最容 易被读者发现的诗歌文本节拍标志. 诗歌文本中的节拍标志多种多样.有学者认 为诗歌节奏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语言重音模式, 格律模式和表演模式.E13124这种说法有一些道 理,不过也反映了作者对诗歌节奏认知理论的一 些缺陷.例如”语言重音模式”的提法说明作者对 诗歌节拍标志的局限性:卢文?车和很多研究者一 样认为现代自由诗歌是一种”重音节奏”诗歌,从 而将重音单独归为一类节奏标记.事实上许多语 音特征都可以作为有效的节拍标志.为了方便研 究,各种节拍标记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1,语音节 拍标记;2,语义节拍标记;3,视觉节拍标记.前两 类都属于听觉节奏,后一类属于视觉节奏. (一)语音节拍标志 中西传统诗歌所倚重的”押韵”实质上是一种 节拍标记.诗歌韵脚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节拍标志, 读者十分容易发现它的存在,并以它来构建主观 节奏.也许正因为如此,押韵才成为中西诗歌最为 明显的形式特征中西传统作诗法对押韵都有十 分严格的规定,其目的是为了得到比较明显的节 拍标志.例如中国传统诗歌规定平仄不能通押,西 方诗歌规定押韵必须由重读元音音节承担.其实, 违反这些严格的规定也并非不能得到节拍标志. 中国现代诗歌常常就平仄通押;诗人罗伯特?品斯 基(RobertPinsky)在阅读现代英语诗歌时发现, doors,stars,gathers,eyes,gaze,was,loss等后面的 [z]音也形成很好的韵感.他认为[Z],[t]等辅音也 能够作为押韵的韵脚.[183传统押韵理论无法解释 这种现象.从认知角度来看,其实所有具有某种共 同特征的语音都能作为节拍标志. 韵一般作为诗行单位的节拍标记.在诗行之 内,也有各种节拍标志,例如《诗经》的《卫风?氓》 中就使用了句中韵.传统英语诗歌”抑扬格”中的 重音就是一种节拍标志.如果诗行由比较整齐的 抑扬格组成,我们也可以将轻音作为节拍标志. 如果重音和轻音可以同时作为节拍标志,就能够 形成一种同等节奏层次的”双重节奏”,读者的节 奏感就会更加强烈.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行内节 拍标记,例如英诗中的头韵是以相同辅音作为节 拍标志的.音高也能作为行内节拍标志.有人还 尝试以音高代替重音作为英语诗歌内的首要节 拍标志:”我所做的这些诗歌诵读分析已经表明, 以音高作为核心的分析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强以 重音作为核心的分析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另一方 面还能揭示重音分析方法所无法观照的很多诗 歌形式因素.”[19] (二)语义节拍标记 语义节拍标志是指在语法意义主导下产生 的语言结构中的语音停顿.为了表达清晰,话语 中有一些自然停顿.人类意识容易捕捉到这些停 顿来构建节奏.语义节拍标志一般包括字顿,词 顿,词组顿,句顿等等. 汉语诗歌中,一个汉字就可以作为一拍.中 国古代以单音词为主,很多中国古诗作品可以处 理为一字一拍.例如《硕鼠》就可以读成:硕/鼠/硕/ 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现代汉语 从古代汉语的单音词为主转变成双音词为主,现 代汉诗常常以双音节词作为主要节奏单位.现代 36汕头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5卷2009年) 汉诗在多音节词组层面也能够形成很好的节奏, 例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轻轻地”,”悄悄 地”的反复使用;戴望舒在《我的记忆》中对”我的 记忆”的反复使用,都容易让读者产生节奏感.一 些字数不等但结构相似的词组结构也能够产生 明显的节奏感,惠特曼诗歌中的这类例子很多. 句顿不但有时间停顿,而且常常有标点和押韵等 明确特征,因此很容易为读者所注意 传统诗人常常谈到一种”诗的破格”(Poetic License),他们在作诗时为了照顾节奏有时会不 惜打破语法规范.不过为了节奏打破语法毕竟是 一 种不得已的做法,最好还是在不打破自然语法 和自然语义停顿的前提下创造一种自然节奏. 追求优美节奏不仅为诗歌,而且为所有其他 文体所向往.节奏是语言进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语义表达同等清晰的前提下,人们总是倾向于 更有节奏的表述方式. (三)诗行节拍标志 分行是西方诗歌的形式,可以作为西方诗歌 的文本标志.胡适从西方引进的分行形式如今也 成为中国新诗的首要文体特征.分行形式的根本 功能是标记节奏.汉语中词音节相对整齐,而且 容易押韵,不依赖分行形式也可以形成很好的诗 参考文献: [1]Smith,Egerton.ThePrinciplesofEnglishMeter[M].Oxford UniversityPress,1923:5.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98:9. [3]卡奇.审美特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208. [4]Couper--Kuhlen,ElizabethanIntroductiontoEnglishProsody 【M].MaxNiemeyer,1986:52. [5]Couper-Kuhlen,Elizabeth.EnglishSpeechRhythm:Form andFunctioninEverydayVerbalInteraction[M].J.Ben- jamins,1993:12. [6]Cooper,G.Bums,MyteriousMusic:RhythmandFreeVerse [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8:18. [7]Puond,Ezra.TheCantosofEzraPound[M].NewDirec- tions,1996:538. [8]Attridge,Derek.PoeticRhythm:AnIntroduction[M].Cambr idgeUniversityPress,1995:XVllI;ZGross,Harvey&MeDow ell,Robe~,SoundandForminModemPoetry[M].The 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6:1. [9]Cureton,RichardD.RhythmicPhrasinginEnglishVerse [M].Longman,1992:119. [10]Tsur,Reuven.PoeticRhythm:StructureandPerformance; 歌节奏;而西方语言韵脚较少,因此分行对西方 诗歌的重要性要大得多.不过分行形式毕竟可以 为中国诗歌提供一种明显的节拍标志,因此它也 受到中国诗人和读者的欢迎.有趣的是,分行形 式还被引进了中国古诗中.引进分行形式是胡适 对中国诗歌的一大贡献. 押韵和分行都是诗行节拍标志.有了分行形 式,诗歌对押韵的依赖大大减少,这就是西方有 无韵诗,而中国古代没有无韵诗的重要原因.英 国着名诗人弥尔顿在《失乐园》的前言中批评押 韵技巧的同时强调诗歌节奏,似乎他并不理解押 韵的目的就是为了节奏. 另外,诗行本身的排列方式也能形成一种视 觉节奏标志.还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诗歌中的眼韵 (EyeRhyme),它也可以起到节奏标志的作用.它 不像其他”韵”一样属于”语音节拍标记”的范畴, 它是一种视觉节拍标记. 能否为读者提供节奏标志决定一首诗歌在 形式上的成败.有些优秀诗歌还能够为读者提供 多重节奏标志,不少古代汉语诗歌的节奏感很 强,就在于它们在字,词和诗句的不同层面都能 够形成节奏. AnEmpin. „ calStudyinCognitivePoetics[M].PeterLang AG,199855—56. [11]Thaut,MichaelH.,Rhythm,Music,andtheBrain[M]. Routledge,2005:5. [12]Carper,Thomas&Attridge,Demk,MeterandMeaning: AnIntroductiontoRhythminPoetry[M].Routledge, 2003:6. [13]Tsur,Reuven,PoeticRhythm:StructureandPerformance.An EmpiricalStudyinCognitivePoetics[M].PeterLangAG,1998. [14]艾略特.诗歌的音乐[M]//黄晋凯,等.象征主义?意象 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l17. [15]胡适.尝试集?自序[M]//胡适文集:第9卷.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81. [16]黄丹纳.新声诗初探[J].文学评论,2004(3). [17]Harding,D,w0rdsintoRhythm:EnglishSpeechRhythm inVerseandPros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6:6. [18]Pinsky,Robert,TheSoundsofPoe:ABriefGuide[M]. Farrar,StrausandGiroux,1998:82—87. [19]Holder,Alan:RethinkingMeter:ANewApproachtothe VerseLine[M].AssociatedUniversityPresses,1995:233. (责任编辑:李金龙)
本文档为【[doc格式] 诗歌的节奏理论探索:认知理论与节拍标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