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嵣《史记钞》研究

高嵣《史记钞》研究

举报
开通vip

高嵣《史记钞》研究高嵣《史记钞》研究 高嵣《史记钞》研究,历史?文化, 韦 晖 约6666字 摘 要:《史记钞》是清乾隆时代学者高嵣的一本《史记》选评著作,以“论文”为目的,节选《史记》七十七篇文、序、赞进行评点,并引用近二十位宋、明、清三代名家评点《史记》的观点加以印证,为“时文”提供参考。该书评点精到,集说广泛,确系一部颇有特色的研究《史记》书籍。本文就其著作概况、评说特点、集说引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嵣;史记钞;宋、明、清;名家评点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3-134-...

高嵣《史记钞》研究
高嵣《史记钞》研究 高嵣《史记钞》研究,历史?文化, 韦 晖 约6666字 摘 要:《史记钞》是清乾隆时代学者高嵣的一本《史记》选评著作,以“论文”为目的,节选《史记》七十七篇文、序、赞进行评点,并引用近二十位宋、明、清三代名家评点《史记》的观点加以印证,为“时文”提供参考。该书评点精到,集说广泛,确系一部颇有特色的研究《史记》书籍。本文就其著作概况、评说特点、集说引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嵣;史记钞;宋、明、清;名家评点 文章编号:978-7-80712-402-3(2009)03-134-04 高嵣,清代学者,据《沁源县志•名宦传》“高嵣,字梅亭,直隶顺德府南和县人。乾隆庚辰科举人,三十二年委署沁源县,三十七年题署沁邑。”[1]因此,他生活的年代主要在乾隆年间,系今河北省南和县人 。 高嵣一生著述甚丰,有《高梅亭读书丛钞》留世,清乾隆五十三年广郡永邑培元堂杨氏刊本,《史记钞》乃是其中的一种。该《丛钞》今藏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高梅亭读书丛钞》辑抄经、史、子、集中的名篇美文,加以圈点评注。有《左传钞》、《公羊传钞》、《谷梁传钞》、《国语钞》、《国策钞》、《史记钞》、《前汉书钞》、《后汉书钞》、《蜀汉文钞》、《唐宋八家钞》、《归余钞》、《嘉懿集初钞》、《嘉懿集续钞》、《论文集钞》、《明文钞》、《国朝文钞》等十数种著作。[2]所辑文章大多有眉批、行间夹批及篇后总评,数量繁多,且多征引名人评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高嵣用功之勤,学养之厚,眼界之广,识见之深,由此可见。 据笔者所见,目前学界对高嵣《史记钞》关注很不够,只是偶尔被引用。与明代茅坤的同名著作《史记钞》相比,影响小得多。茅坤的《史记钞》虽有创见,但是过于简略,而高嵣的《史记钞》评点更为细致,集各家之说也颇有识见,确有其独到之处,不容忽略。因此,我们进一步认识高嵣《史记钞》的价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 高嵣《史记钞》流传于世的是清乾隆五十三年广郡永邑培元堂杨氏刊本,全书共四卷,涉及司马迁《史记》篇目共计七十七篇:本纪4篇,其中文3篇,赞1篇。表序7篇。书5篇,其中文2篇,书序3篇。世家16篇,其中文5篇,序、赞11篇。列传44篇,其中文22篇,序、赞22篇。太史公自序1篇。 (一)文钞遴选原则 1.为文选钞。即所选篇目不重在史学,而重在有助于时人学习古文。其《史记钞杂说》说得很明白:“兹钞为时文蓄根抵,制艺溯渊源,乃录文,非录史也。故以叙次工绘,议论宏阔,有篇法结构,可为文家取资者,方入钞。余则姑从割爱。”另外,对《史记》序、赞,虽非长文,但颇有可学习之处,恰如高氏所云“太史公论赞,抑扬跌宕,乃绝世风神。唐昌黎、宋庐陵心慕手追,得其神似,俱称大家。学者诚能极力揣摹,稍能濡染,便可跨越流俗。故于世家、列传或不录,而仍录其赞语,最足益人神智,增文姿态。”[3] 2.内容比例,依《史记钞杂说》为:“秦之前只十之一二,秦以后得十之八九也。”也就是说,《史记》中涉及秦代以前的内容,入选的比例约占百分之一二十,秦以后的内容约占到百分之八九十。 3.割舍原则。对于入选的篇目,为何秦以前的内容只占百分之一二十呢?其理由主要是:“周秦以前,类皆取裁经文、《左传》及《国语》、《国策》等书。如夏、殷本纪多录《尚书》,周本纪多录《国语》,吴世家多录《左传》,刺客、豫让、聂政、荆轲等传,皆录《国策》,余似此者甚多。故凡多录经文者,学人诵习已久;多录《左传》、《国语》、《国策》者,已钞入前编,概不登入。”《史记钞杂说》这段文字说明了割舍不选的两个原因:一是“多录经文者,学人诵习已久。”其内容为大家所熟习,故不录。二是关于“已钞入前编”,主要是说高嵣所编的《高梅亭读书丛钞》中,《史记钞》前已经有了《左传钞》、《国语钞》、《国策钞》等,为了避免内 容的重复,所以割舍不录。此外,对于《史记》文章引用的文和赋,删除的原因说得也非常明白:“读古人书,当窥全豹。一篇中或加删节,不无因陋就简之讥。然取便诵读,亦玩其篇法可无碍也。至文与赋究属两体。如《怀沙》、《服鸟》、《上林》、《大人》等赋,《离骚》、《文选》别有成书,概不登入。” 4.重点篇目。入选文章,虽堪称经典,但是也有重中之重。《史记杂说》明确两类文章着重注意:一是“至诸表序及伯夷、屈原、游侠、货殖等传,俱属龙门得意之笔,尤当熟读。”二是“钞中《项羽本纪》,《封禅》、《平准》二书,篇幅太长,读者每兴望洋之叹。兹略划其界限,断为数截,以清层次,非敢为割裂也。其三篇中,《项羽本纪》乃史公用全副精神写出,才情法度,种种卓绝,然规迹尚易寻求。至《封禅》、《平准》两篇,结撰高古,头绪错综,骤难望之初学,登之以俟深造自得者。” (二)文钞著述目的 1.推崇司马迁的才气、文章。 《史记钞》编撰的意图,高嵣在序言中说:“可知龙门此书,论史为千古之良史,论文亦千古之至文也。”高嵣对司马迁及其《史记》推崇备至,故云“惟心倾倒者不可胜数”,“六经以后,惟有此作固极文章之伟观。”以评价《史记》的惊人价值。他还叹服、同情司马迁的才学和遭遇,“盖子长以天纵逸才,适遭奇祸,发愤著书,借排宕驰骋之能,一抒磊落郁塞之概。”同时,高度赞扬太史公治学的严谨,阅历的丰富,以及文章情感丰富、气势阔大的特点:“知非徒服习者勤也!抑亦遍历名山大川,有以发其磅礴之气,而助其汹涛之势也乎!”[4] 2.为论文而着。 《史记钞》著述的主要目的是:“为时文蓄根抵,制艺溯渊源”,编撰的目的是“为论文计”,所以“乃录文,非录史”,使读者从中受益: 尝见储越渔《史记序》云:“其科段关锁,合离断续,草蛇灰线,婉转关生,可以定时文之结构也。其叙次剪裁,明肃简整,行若游龙,止如勒马,可以长时文之笔力也。其写照传神,须眉欲活,抑扬唱叹,余味曲包,可以增时文之声色态度也。”数语最得读《史记》法,每心爱之,兹录入。并以语凡读古文者,皆依此法。亦不独《史记》为然。[5] 基于“定时文之结构”、“长时文之笔力”和“增时文之声色态度”的读书目的,《史记钞》舍去繁琐的考据,保留一些有助阅读的必要注释,立足篇章,揭示文旨,体悟文章妙处。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要的点评、夹评,引述名家相关的精到评说加以印证,适当从简,点到为止。故《史记钞》显得简明扼要,条分缕析,益人心智,免去了看一般考据类古籍注评满页、不忍卒读的苦恼;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古文阅读水平和对《史记》有所了解的读者而言,尤为适合! 二 《史记钞》是“为文家取资”和“为论文计”的,是为时文之“结构”、“笔力”和“声色态度”提供参考的。就此,下文将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来简要阐述高嵣《史记钞》的论文特色。 (一)重视篇章结构的梳理 作为论文的需要,高嵣在清理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上尤为用心,而且把工作做得很细致,以便能使读者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局部与整体之关系。其方法有三:1、给文章分段,重点部分再进行分层,以某某事一、二„„或一层、二层„„等形式标明,并加以评论,有夹评、段评及文后的总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内容含量非常丰富。这个方法使用最多,效果也最明显。2、寻找关键线索,如《萧相国世家》指出“此篇亦顺序平序之文,中间以高帝作经,诸事作纬,前后起伏照应,贯串联络。”《管晏列传》则是“管传以鲍叔事叙于前,而以相齐事叙于后。晏子以相齐事叙于前,以越石父、御者事叙于后。皆文法变化处。”等等。3、点醒过渡照应。《史记钞》通篇使用“转承、串渡、串入、插入;提、伏、间接、联络、遥接、应前、缴应、相照;从某某事来、了某某事、结某某案、连类及之,收、收缴、束、顿住” 等提示语,引起人们对人物关系与事件始终的注意。 (二)突出描写艺术 司马迁的文章以情感丰沛而著称,这里面当然少不了他那高超的描写艺术。司马氏描写得神采飞动,高氏点评得也有声有色。1、场面描写。场面描写点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项羽本纪》中的“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淮阴侯列传》的中“井陉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绛侯周勃世家》中写周亚夫的“细柳军容”等等。2、语言描写。点评精彩的有《范睢蔡泽列传》、《淮阴侯列传》、《陆贾列传》等。如《范睢蔡泽列传》中,其评曰:“故范睢说昭王,洋洒数千言,多少层折,一路逼入。蔡泽说范睢,亦洋洒数千言,多少层折,一路逼入。太史公合作一传,前后对应,以成奇观。” 3、侧面描写。文中出现“衬笔”、“反形”等评语不少,一般多为侧面描写提示语。如,《孟子荀卿列传》评曰:“传荀卿后,忽又转出公孙龙等七子,牵连并及衬荀卿,并衬孟子也。”等。 (三)突出语言之美 《史记钞》从论文出发,很注意突出文章的语言之美。整部书点醒处比比皆是,使人对《史记》语言之美,用文之妙,有了鲜明的体会和认识。以下要之:(1)语言跌宕处。如,对《屈原列传》中“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处,评曰:“接入议论,排宕而入。” (2)语言气势处,如,对《伍子胥列传赞》中“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尝须臾忘郢邪?”处,评曰:“激昂顿挫。”。(3)语言铺张处,如,对《老庄•申韩列传》中“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处,评曰:“一气贯下数十言,笔力矫健。”等。(4)语言深情处,如,对《项羽本纪》中“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处,评曰:“自歌自作,像赞千古绝调。‘可奈何’、‘奈若何’两句,愤极!‘虞兮虞兮’四字,痛极!”(5)语言传神处,如,对《项羽本纪》鸿门宴一段写刘邦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处,评曰:“一边惊惶,一边埋怨,写得十分危急。” (6)用字别出处,如,对《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中“况乃以中国一统”处,评曰:“入题,只一二虚字,藏许多感慨,用笔之妙,不可言传。”对《陈涉世家》中“秦未亡,而诛赵王将相家属,此生一秦也。”处,评曰:“‘生’妙,明确新颖”。 (四)揭示史笔与抒情 李长之说司马迁“因为他是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司马迁能赤裸裸地接触一切人物的本质,又能烛照一切人生底层,于是而以情感唱叹着,同情着,描绘着了。”[6]太史公有无数的追慕者和感情共鸣者,其中高嵣应该算一个。《史记钞》非常关注史笔、微词及作品情感,力图走近太史公那心灵的世界,阐幽发微,去把握司马迁对历史人生品评的智慧。 1.批判最高统治者。在《封禅书》中,高氏直接点醒“微词”的地方达10处之多,可见其批判的深切尖锐。其评曰:“此书有讽意,无贬词,将(汉)武帝当日希冀神仙长生,一种迷惑不解情事,倾写殆尽。故前人谓之谤书,然其用意深矣!此事并《平准》、《酷吏》、《大宛》数篇,合成孝武一篇本纪。”其中隐含的讽刺实在深刻。 2.批判严刑峻法。《老子•申韩列传》、《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均有涉及和评论,而《酷吏列传序》评曰“汉用酷吏,务得其力,数用‘上以为能’一语,张酷吏之气,而惟恐不竟其用。„„读未终而为酷吏与用酷吏者,效应在目,为之悚然矣!” 3.批判刻薄寡恩。如《高祖功臣侯年表序》评曰:“汉待功臣最薄,然其骄溢淫僻,实有自取灭亡之道。”《穰侯列传赞》评曰“只就穰侯咏叹,而秦少恩意,自在言外。”《萧相国世家》论曰“篇中序酇侯相业后,节次写出高帝疑忌,忠如酇侯而待之者如此,盖隐为淮阴等痛苦矣!”等等。 4.同情悲剧人物。涉及篇目很多,突出的如《项羽列传》,评曰“太史公以怜才好奇自伤之意,发为斯文。”《李将军列传》评云“如此名将,值用武之时,不获封侯。又不幸遇妒贤嫉能之臣,陷之死地。”等等。据有人统计,《史记》中写人物的有112篇,以悲剧人物为题目的就有57篇,其中重要悲剧人物20多篇,[7]在此略不多举。 5.感慨人事交际。如,《游侠列传》评曰:“‘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此《游侠》、《货殖》二传,所为发愤而作也。序中‘急难所时有’句,明露本旨。急难不能无,拯人急难者安可少?故于郭解等多恕辞。看结尾翻去豪暴一流,则讥以退处士,进奸雄,亦史公所不受。” 6.垂戒后世之意。如,《陈丞相世家》评曰:“通篇纯是见智谋处,末用‘阴谋’、‘阴祸’四字作结,人之居心宜何如哉?太史公揭出此语,含蕴无穷,垂戒深远。”等等。 7.高品义行之赞。如,《信陵君列传》评云:“必如信陵君,始可言好客。孟尝之自喜,平原之豪举,皆不可言好客也。必如信陵君,始可称公子。田文之伐本,黄歇之篡宗,皆不可称公子也。”《季布栾布列传》评曰:“二布何以合传?重其死,诚非贪生;不重其死,更非浪死。或重太山,或轻鸿毛,外其身而身存;有可以死者,乃可以无死;有不容死者,乃可以死乎?二布有焉,史公不入《游侠》,传自另具只眼。”等。 8.揶揄贬斥之词。如,《李斯列传》评曰“斯人品本不足取,„„至《督责书》,阿二世意以速秦亡,乃乱言害政之书也。”《孟尝君列传》评云:“号称得士,然狗盗鸡鸣出其中,品类错杂,谓之任侠奸人,洵不诬矣。太史公殆意有所讽云。”等。 (五)标明文眼 文眼,乃文章的关键处。虽非诸事全包,然是点睛之笔,点醒出来,不仅有利把握文章大旨,还容易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亦足以启人神智。高嵣在这方面是很留意、很在意的,且有不少创见。七十七篇入选的文章,有十七篇是明显标出文眼的,比如《项羽本纪》点出“通篇以‘东、西’二字作眼目,冗忙中畧一拨醒,使读者于楚汉大势,如指诸掌。”《外戚世家序》标明:“以‘命’字立论,用意深远。阅全文,自悉所言之不易也。”《萧相国世家》指出“叙‘功’处极高简,叙‘疑’处极深微。”《陈丞相世家》点明“通篇纯是见‘智谋’处”等等。 三 《史记钞》除了作者本人的评点之外,还较好地借鉴了前人研究《史记》的成果,集说引用涉及宋、明、清三代有关名家约19人。现仅将被引用者的名与字(高嵣引用他人观点时人名多称字)、书目及引用数量等情况简要罗列如下: (一)宋代:引用数量不大,约在1-3条之间 1.苏轼,字子瞻,引自《苏文忠公文集》。[8] 2.苏辙,字子由,引自《古史》。[9] 3.苏洵,字老泉,引自《苏老泉集》。[10] 4.叶适,号水心先生,引自《习学纪言•史记》。[11] (二)明代 1.茅坤,字鹿门,引自《史记钞》,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一百三十八册。引用约7处。 2.杨慎,字升庵,引自《史记题评》。[12]引用约4处。 3.唐顺之,字荆川,引自《史记选要》。[13]引用约3处。 4.钟惺,字伯敬,引自《史怀》。[14]引用约3处。 5.邓以赞,字定宇,引自《史记辑评》。[15]引用1处。 (三)清代 1.储欣,字同人,引自《史记选》。[16]引用约42处,是引用最多的一家。 2.浦起龙,字二田,引自《史记抄》。[17]引用约23处。 3.吴见思,字齐咸,引自《史记论文》(康熙二十五年尺木堂刊本)。引用约5处。 4.倪承茂,字稼咸,乾隆举人,书目暂不可考。引用约4处。 5.何焯,字义门,引自《义门读书记.读史记》。[18]引用约2处。 6.蔡世远,字闻之。书目暂不可考,引用约3处。 7.孙琮,字执升。书目暂不可考,引用约2处。 8.徐与乔,字退山。引自《史记辨体》。[19]引用约2处。 (四)暂不可考者 1.方文虎,引用1处。 2.蒋同庵,引用1处。 参考文献: [1]孔兆熊,蓝田.沁源县志.名宦传[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国二十二年刊本. [2]黄秀文,吴平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稀见丛书汇刊[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3][4][5]高嵣.史记钞(卷一)[M].广郡永邑培元堂杨氏刊本,清乾隆五十三年. [6]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50-251. [7]韩兆琦.史记通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79. [8][9][10][12][13]见凌稚隆《史记评林》引用书目,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1][14][15][16][17][18][19见杨燕起、俞樟华.史记研究数据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485、5、55、16、56、71、81.] (责任编辑:王琪玖)
本文档为【高嵣《史记钞》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1487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8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