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举报
开通vip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一 绪 论 宋元时期 ,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生产成就 很高 , 影响很大 , 尤其是建窑兔毫盏和吉州 窑砒渭釉 、 虎皮斑 、 木叶纹等黑瓷 , 把本来 平淡无奇的黑釉瓷器转变成精美又极具特色 的艺术珍品 , 成为迄宋以来倍受青睐的瓷苑 名葩 。 建国以后 , 对永...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 一 绪 论 宋元时期 , 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生产成就 很高 , 影响很大 , 尤其是建窑兔毫盏和吉州 窑砒渭釉 、 虎皮斑 、 木叶纹等黑瓷 , 把本来 平淡无奇的黑釉瓷器转变成精美又极具特色 的艺术珍品 , 成为迄宋以来倍受青睐的瓷苑 名葩 。 建国以后 , 对永和吉州窑和水吉建窑 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 , 并有选择地对两窑进 行了正式发掘 , 获得了大量标本 , 发现并清 理了龙窑 、 作坊等许多重要的遗迹 。 在此基 础上对两窑各 自的生产历史 、 烧造工艺 、 产 品特征 、 影响范围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科学 研究 。 一些学者应用现代物理及化学的测试 手段探讨了建窑兔毫盏和吉州窑砒瑙釉等黑 瓷胎釉的物理性质 、 化学成分 、 形成机理 , 使 对两窑的研究更为全面 。 这一切是以前的收 藏家 、 古董家 、 文人学者等仅凭传世品 、 采 集品和传闻想象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所无 法比及的 。 吉州窑与建窑相邻 , 黑瓷的生产时代相 近 , 其黑瓷产品的特征既有鲜明的个性 , 又 有一定的共性 在总体风格迥异的前提下又 有着局部 生产中的某些环节 的相似性 。 本 文运用考古类型学和 陶瓷工艺学等研究手 段 , 对比分析两窑黑瓷的烧造历史 , 制作工 艺 , 器物类型和特征 , 影响范围和外销线路 等方面的情况 , 揭示两窑在上述方面各 自的 特点和面貌 , 比较它们黑瓷烧造历史的期限 , 盛衰期的差异 生产技术与器物特征的共性 与差别 对外地影响范围的大小 , 影响层次 的深浅 产品与技术输出路线的异同等 , 目 的在于从文献 、 考古和科技相结合的角度全 面系统地揭示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面貌 , 并 探索两窑黑瓷生产存在的关系 。 以釉的种类进行瓷器的划分并单独把一 种釉类 黑瓷 提取出来进行分析 , 对于象 吉州窑这样釉类丰富 , 每个釉类又各有千秋 的瓷窑来说 , 显然还不能反映整个瓷窑的面 貌 。 但是 , 吉州窑的黑瓷在具体烧制时间和 地点上与其他釉类瓷均有着或大或小的差 别 , 其工艺流程 , 釉的变化 , 胎釉成分等也 多独具一格 。 因此 , 其黑瓷 自身的特点与发 展历史是相对独立而又清楚明晰的 , 这就为 单独抽取吉州窑的黑瓷去和建窑黑瓷进行对 比分析莫定了基础 。 二 地理位置 、 环境及建制沿革 地理位里及建制沿革 吉州窑 吉州窑遗址在今江西省吉安地区中部偏 北的吉安县永和镇西 , 西北距县城 。 吉 安县旧称庐陵县 , 汉置 , 属豫章郡 。 东汉兴 平元年 新置的庐陵郡 , 隋开皇中改置 的吉州 , 庐陵县皆为其所辖 。 隋大业初吉州 复郡 , 唐武德五年 重 育州 , 天宝元 年 再改郡 , 乾元元年 又复称 吉州 。 两宋沿称吉州 , 元称吉安路 , 明清称 吉安府 , 民国废府改庐陵县为吉安县 。 两宋 时庐陵为州治 , 故古窑被称为 “ 吉州窑 ” 。 总 的说来 , 吉州窑地理位里一直都很明确 , 《陶 说 》即言 “ 吉州窑在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 镇 ” 。 《景德镇陶录 》也称 “ 吉州窑宋时吉州 永和市窑 即今之吉安府庐陵县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吉州窑所在的永和镇 , 是古东昌县的县 城 。 东昌县初由高昌县 即东汉末的庐陵郡 庐陵县 于汉献帝兴平元年 分出 , 隋 开皇十一年 东昌与西昌合并后改称泰 和 唐武德五年 复置东昌 , 与永新 、 广兴 、 太和 即泰和 同属南平州 。 武德八 年 废州 , 东昌等三县并入太和 , 辖于 吉州 , 东昌从此被废掉 。 贞观五年 , 日 东昌县地划入庐陵县 , 故吉州窑又被称为东 昌窑或永和窑 , 从这里还可看出建国初发现 的《东昌志 》抄本关于东昌的记载并不准确 。 建窑 建窑遗址分布于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池 中 、 后井两村附近 , 东距县城 。 水吉镇 原 属 甄宁县 。 匝 宁 初设 于 北 宋 治平 三 年 。 , 民国二年 与建安县合并后 称建哑 , 年复置匝宁 , 年吸宁被撤 后归入建阳 。 历史上建窑窑址所属政区的建 制沿革变化频繁 , 与颐宁关系密切的建安县 , 始置于东汉末 , 唐至北宋时为建州治 , 南宋 至清 , 则分别为府 、 路 、 府治 即南宋绍兴 三十二年 置的建宁府 , 元置的建宁 路 , 明清复置的建宁府 〕。 历代文献有的认为建窑 “ 始于建安 , 后 迁建 阳 ” , 有的则 说建窑 在 泉州府德化 县 , 这与本文所指的以黑釉兔毫盏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水吉建窑的情况不符 。 文献记载的出入可 能缘于对建制沿革的了解不清 如历史上建 阳曾省入建安 , 后又复置 , 但更有可能的是 , 古代文献中的 “ 建窑 ” , 客观上并非仅指水吉 建窑 。 《景德镇陶录 》即言 “ 建窑 , 古建州 窑 也 ” 。 在古建州范围内 如在今建阳县境 内 , 从唐至清 , 烧瓷地点众多 , 品种丰富 。 因此 , 对于文献中有关 “ 建窑 ” 的描述 , 无 论作者本意是否意指水吉建窑 , 都应当看作 是对包括水吉建窑在内的建阳地区诸窑的描 述 后文有详论 。 “ 建窑 ” 广义上亦可称 “ 福窑 ” , 泛指福 建窑业的说法 , 证据并不充分 古代文献多 把建窑窑址具体到县级 , 显然 “ 建窑 ” 不是 泛称而是确有所指 为避免太过笼统 , 一般 也不用省名来命名瓷窑 。 “ 建窑 ” 在德化县一 说中 “ 建窑 ” , 其内涵和外延同水吉 “ 建窑 ” 都不相同 , 它们没有任何联系 。 地理环境及其影响 古代瓷窑选址一般都依山畔水 , 以便于 获取生产原料 、 燃料及利于产品的输出和技 术的交流 。 吉州窑和建窑也不例外 。 吉州 窑遗 址分 布于 永 和 镇 西 侧 东西 南北 的范围之内 图一 , , 今 存高低不一的堆积 处 。 笔者实地调查发现 这些堆积之间挖有不少水塘 利于烧窑时取 水 , 一部分窑炉就建于挖塘后的土堆之上 。 本觉寺岭发掘的龙窑 , 则直接建造于废弃窑 址的堆积之上 ’。 与永和镇仅隔技江的青原 山林木茂盛 , 瓷土丰富 , 镇东北的林园里也产瓷土 , 吉州 窑所用原料 、 燃料应取于此 。 永和镇东临的 赣江 , 自古即为江西最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 该河水量丰富 , 流量的季节变化对货运船只 影响不大 , 可以全年通航 。赣江河床宽阔 , 中 、 下游水流平稳 汛期除外 , 极宜航运 。 赣江 汇入都阳湖后又与长江相通 , 经长江则可连 接江浙沿海 。 都阳湖把赣江与信江 、 抚河 、 昌 江等江西主要河流连为一体 , 经信江上游支 流还可连通闽江上游支流 , 可见吉州窑虽地 处内陆 , 交通却极便利 建窑遗址的分布东起水吉镇后井村以东 的大路后门山 , 西至池中村以东的牛皮仑山 、 庵尾山 , 北到芦花坪 , 南至营长拢山 图一 , 。 遗址附近森林葱郁 , 瓷土储童丰畜 集中 在距大路后门山南约 的南山 。 芦花坪 、 牛皮仑山发现的窑堆均是与自然山岭分开的 馒头形孤堆 , 和吉州窑情况相同 , 大路后门 山瓷片 、 窑具遍布 “ 岭子 ” 之上 , 已发掘的几 座龙窑也都依山而建 , 与吉州窑则不同 。 建窑西临南浦溪 。 南浦溪南流经建匝入 建溪并在南平与沙溪 、 富屯溪汇成闽江 , 闽 江流至福州后入海 , 因此建窑的水路交通虽 不似吉州窑的通达 , 却也很便利 。 不过 , 上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去 吉州窑址示意图 窑岭 茅庵岭 牛枯岭 后背岭 窑门岭 官家塘岭 屋后岭 猪婆石岭 蒋家岭 眼塘岭 松树岭 曹门岭 乱葬戈岭 尹家山岭 本觉寺岭 上蒋岭 讲经台岭 家岭 斜家岭 枫树岭 拓树岭 肖家岭 天脚岭 下瓦窑岭 七 曾 之抓矛矛 雌雌黔黔 建窑窑场位 示意图 图一 吉州窑 、 建窑遗址分布示惫图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述河道多流经丘陵土地 , 水流湍急 , 河道较 狭 , 航运条件劣于赣江 。 三 烧瓷历史 根据窑址调查发掘结果和纪年墓出土的 有关器物 , 一般认为吉州窑黑瓷始烧于北宋 终烧于元末 建窑黑瓷则始于北宋初终于南 宋末 , 这一判断与文献记载提供的信息基本 相符 。 下面以文献为线索 , 同时结合考古材 料 , 对两窑历史做尽可能详细的分析 由于 文献材料本身的局限 , 尚不能与吉州窑黑瓷 历史做直接的推断 。 建窑 建盏在宋代试茶中的特殊地位 , 显示出 建窑工匠对试茶的情况极热 。 从文献中亦可 发现宋代的试茶 , 实际上就是从建安开始的 , 这与建安茶业的兴盛密切相关 。 建窑黑瓷的 盛衰历史与建安茶业及建安贡茶 、 试茶的盛 衰历史是同步的 , 因为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 联系 产茶与贡茶相互促进并导致试茶的物 质条件和环境的成熟 建窑主要生产茶具 , 尤 以试茶的用具著名 , 它正是在其周围植茶 、贡 茶 、 试茶的环境中产生并发展的 。 因此 , 分 析建窑的历史 , 有必要首先从建茶的历史入 手 。 建匝一带 , 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就不断有 中原士人为避战乱而迁入 。 广居该地的文人 士大夫阶层是试茶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 建 匝地区的气候地形不宜农耕却宜于种茶 。 那 里山丘溪流众多 , 地形起伏较大 纬度虽低 , 气温却 “ 视他 邑较寒 ” , 合于茶性 。 因此 , “ 每岁方春 , 摘山之夫十倍于耕者 ” 。 加之当 地泉水酸苦 , 必佐以茶才能饮用 而植茶之 初 , 外邑人多 , 又本属偏避之地 , “ 山不主而 不税 ” , 人们尽可占据一地 , 种植茶树及其他 经济作物以营生 , 从而导致了茶业的迅速 发展 。 建茶至迟在唐末已初具规模 。 五代时建 安归南唐 , 保大年间开始生产贡茶 , 最有名 者日 “ 京艇 ” 。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 始 于建安北苑焙造龙凤团茶进贡〔’ , 此时建安 茶业 已相当兴盛 , 但还无试茶和建窑的记载 。 北宋中期 仁宗 —神宗 , 建安茶业更 盛 , 贡茶益精 。 庆历时 “潜台益重其事 指 造贡茶 ” 〕, 特别是 “ 蔡公端明为潜 , 始改 造小龙团 ” 以及元丰年间的 “ 密云龙 ” , 一种 胜过一种 。御茶生产带动了整个茶业的发展 , 并于建安首先形成了试茶 。 成书于治平元年 的 《茶录 》在论茶色 、 点茶 、 茶盏时 , 屡屡以建安人斗试的习惯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说明仁宗 时试茶在建安业已形成〔‘习 。 试茶形成的时间 可否上溯至北宋早期呢 熙宁进士 , 建安人 黄儒言 “ 自国初以来 , 士大夫沐浴青泽 , 咏 歌升平之 日久矣 。 夫体势洒落 , 神观冲淡 , 惟 兹茗饮为可 ⋯ ⋯ ’ , 可见试茶之风不会在 宋初百废待兴之时产生 , 只有到了北宋中期 国家殷富 , 社会相对稳定后才有可能 。 试茶 形成于建安 , 建窑又主要生产茶具 , 试茶必 然会影响建窑的生产 。 《茶录 》中首次提到建 盏 , 从其对建盏的描述可知皇佑时建窑已进 入成熟阶段 , 因而建盏胎的厚度 、 釉色 、 纹 饰等的处理均很恰当 。 由于建安茶业五代宋 初已见盛貌 , 建窑历史又一定还能上溯 , 故 有理由推测建窑历史始自五代末宋初 。 北宋 中期建盏只流行于建安地区 , 其原因是试茶 之风那时还尚未从建安扩散 , 北宋宫廷只有 所闻而不知其详 , 这在 《茶录 》后记中记载 得很清楚〔‘们 。《元丰九域志 》谈建州建安郡有 贡茶而不言建盏 , 亦可说明神宗以前建窑还 未进入极盛时期 。 北宋晚期尤其是徽宗时 , 建安贡茶盛况 空前 , 试茶之风随之传至宫廷 , 遂而风靡天 下 。 建盏此时也成为宫廷用品 , 从而迎来了 建窑最繁荣的时期 。 其时间至迟始于徽宗大 观时期 , 最晚终于南宋淳熙七年 , 极 有可能是哲宗初年到钦宗末年 。 北宋末年建安贡茶之盛从 《宣和北苑贡 茶录 》中可见一斑 〕。 从绍圣间的 “ 瑞云翔 龙 ” , 大观初的 “ 白茶 ” 、 “ 三色细芽 ” 到宣和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时的 “ 水芽 ” , 品制之精 , 旷古未闻 。 当时贡 品数量也大增 , “ 累增至于元符 , 以片计者一 万八千 , 视初 已加数倍 , 而犹未盛 今则四 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 ” , 这直接反映出宫延用 茶的品质和数量 , 已不是由单纯的饮茶所需 而定 。 宋徽宗所著 《大观茶论 》言 “ ⋯ ⋯延 于今 日 , 百废俱举 , 海内晏然 , 垂拱密勿俱 致无为 。 荐绅之士 , 苇布之流 , 沐浴膏泽 , 薰 陶德化 , 咸以高雅相从事茗饮 。 故近岁以来 , 采择之精 , 制作之工 , 品第之胜 , 烹点之妙 , 莫不咸造其极 ” 。 该文对茶 、 盏 、 水的评判颇 详 , 其标准与 《茶录 》如出一辙 , 显然也是 以试茶的要求为标准的 , 可见试茶确已传入 宫中 。建盏在北宋中期 已受到点试家的推崇 , 建安试茶的风气和试茶的标准传至宫廷时 , 建盏 自然也具备了成为贡品的条件 。《大观茶 论 》对盏的描述详细而全面 , 足见作者当时 已亲 自见到 了建盏 。 建安贡茶的数量和品种 从哲宗绍圣 、 元符间明显兴盛起来 , 试茶与 建盏有可能在那时就已影响到了宫廷 。 建窑 开始生产贡品后 , 必然竭尽全力提高产品的 质盘和增加产品的数量 增加产量 , 可增大 挑选贡品的余地 , 这一时期 , 也就是建窑最 为萦盛的时期 。 直接记述北宋宫廷使用建盏的文献有南 宋王明清的 《挥座余话 》及陈均的 《九朝编 年备要 》, 它们均记载了政和二年 , 徽 宋在内苑太清楼赐宴一事 , 并言使用了惠山 泉 水 、 建窑 兔毫 盏 和 太平 嘉 瑞 茶 烹 茶 饮 用 , 〕。 建窑进贡可能止于钦宋末年 。 这是因为 , 没有任何直接的文献证据证明南宋宫 廷使用过建盏 。 , 建安贡茶的盛况仅持续 至北宋末年 , “ 盖建炎南渡有 旨 , 罢贡三之 一而省去之也 ” 〕。 , 南宋人关于建宋植 茶 、 贡茶 、 试茶的记述远不如北宋末朝的丰 富 。 , · 惠山泉在唐宋时一直为茶家重视 , 但该泉在靖康年间罢贡 〕 。 至 清楚地 显示出宋室南渡后 , 宫 中试茶无论是否还 有 , 较之北宋末期已大为逊色 。 随试茶传人 宫中并主要为试茶所需而造的建窑贡瓷 , 亦 必受到影响而迅速停止生产 。 成书于淳熙庚 子年 的 《演繁露 》明确写道 “ 今御前 赐茶 , 皆不用建盏 , 用大汤瓷 ⋯ ⋯’, 。〕, 表明 至迟于此时建窑 已不再制造贡瓷了 。 试茶之风的衰退及贡瓷的停烧 , 导致了 建窑鼎盛期的结束 。 不过 , 南宋时建窑仍在 生产 , 在建窑窑址发现的刻 “ 绍兴十二 ” 的 匣钵及许多南宋纪年墓出土的建窑器物 后 详述 即为证据 。 建窑下限 , 从实地发掘情 况分析 , 当止于南宋 〕。 那么 , 如何解释 “ 建窑入元犹盛 ” 《景 德镇陶录 》 和 《陶记 》所言元代与景德镇瓷 器竞争市场的情况是 “ 临川 、 建阳 、 南丰产 有所夺 ” 呢 今天所言 “ 建窑 ” 包括本文 是专指建 阳水吉镇以产黑瓷碗为主的瓷窑 。 宋人文献 并无 “ 建窑 ” 的提法而只提 “ 建溪毫残 ” 等 , “ 建窑 ” 一词在清人文献中则 出现频繁 。 由于 在古建州范围内 , 从唐至清有瓷窑多个 , 它 们烧瓷时间有别 , 品种不一 , 在今建阳县境 内就发现了这种情况的古窑十处山 , 水吉建 窑即为其一 表六 , 所以后人在定义建窑及 论述其情况时 , 面对的资料往往超过了水吉 建窑的内容 , 但因为真正著名的只有水吉建 窑 , 故他们的本意却多是想论述水吉建窑的 情况 , 因而造成了文献记载与实际情况的出 入 。 建 阳地 区元代瓷窑在溪 口 源头仔村 等 地 , 产青瓷及青白瓷 , “ 建窑入元犹盛 ” 这一 论断即据此而来 , 它并不是说水吉建窑入元 犹盛 。 《陶记 》的记载则更为明显 。 该文著于 元代 , 元代景德镇 、 临川 、 南丰均以青石瓷 的生产最为有名 , 如果该文提到的 “ 建阳 ”是 指主要生产黑瓷的水吉建窑 , 那么把它与上 述诸窑列在一起说它们相互竞争 , 则显得很 不合理 , 因为只有同类产品的相互争夺市场 才是最有可能发生的 。 所以 , 只能在建阳所 产的青白瓷与景德镇的产品争夺市场 如前 所述 , 元代建阳确有生产青白瓷的瓷窑 , 但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不在水吉 。 故 《陶记 》也不能说明水吉建窑 在元代仍在烧造 。 最后谈一下 “进残 ”、 “供御 ” 。 建窑发现 了少盆外底阴刻正体 “进残 ” 或 “供御 ” 字样 的黑瓷碗片和一些带同样文字之反体阳文的 垫饼 〕 垫饼垫于碗底起间隔作用 , 其上的 文字是与碗底接触时留下的 。 建窑的确烧过 贡品 , 但却不能认为建窑贡品都刻有“ 进残 ” 、 “ 供御 ” 或刻有 “进残 ” 、 “ 供御 ” 的都一定是 贡品 。 这是因为 , 宋代宫廷使用的其他 民窑瓷器 如汝窑青瓷等 并不见刻这些文 字的实物或文字记载 宋人论及建盏的文献 也未提过刻字一事 , 可见碗底刻字并不是宫 廷统一的要求 。 , 带这些文字的碗底发现 不多 , 垫饼也不太多 另有不少带其他文字 或符号的垫饼 , 这同建盏的生产规模和风靡 程度不相符 。 , 碗底 “ 供御 ”、 “进残 ” 等 字基本上都是工匠 自己刻写的 , 字迹撩草 , 刀 笔参差 , 字形不一 , 这样的字样刻于贡品之 上 , 可信度不大 。 笔者认为 “ 进残 ”、 “ 供御 ”碗应是建窑南 宋时的产品 。 “ 盏 ” 与 “ 残 ” 字虽可相通 , 但 相通后只表示 “残 ” 的本义 。 “盏 ” 本指小的 杯子 多指酒杯 , “残 ” 则指 “ 玉爵 ” , 乃一 种玉质酒器 。 《说文新附 · 玉部 》言 “ 残 , 玉 爵也 ⋯⋯或从皿 ” , “ 盏 ”与“残 ”通即源于此 。 “残 ” 不能表示 “盏 ” 的本义 , 它们还是有所 区别的 。 北宋人论茶具时均用 “ 盏 ” 字 如 《茶 录 》、 《大观茶论 》等 而不用 “残 ” , 论酒具 时则 “ 残 ” 、 “ 盏 ” 皆用 如 《清异录 》 , 故北 宋时这两字的用法是有区别的 。 以 “残 ”指代 茶盏 , 在南宋文献中却屡见不鲜 如 《挥座 余话 》、 《方舆胜览 》等 , 不过南宋早期仍有 用 “ 盏 ” 表示茶具的 , 如 《演繁露 》 。 建窑 碗底所刻 “进残 ” 皆用 “残 ” 字 , 同北宋时的 习惯用法相异 , 所以这些碗应是建窑南宋时 的产品 。 刻字原因概有两个 , 一是为推销产 品 , 扩大影 响 二是表示 以前贡瓷的种类 “ 供御 ” 、 “ 进残 ” 皆刻于建盏典型类型之上 , 后论 , 并做为区分用工程度及产品质童好坏 的标志 。 综上所述 , 建窑黑瓷始于五代末宋初 , 成 熟于仁宗皇佑前后 , 极盛于两宋之际 , 终于 南宋末 。 吉州窑 与吉州窑有关的文献不多 , 论及其黑瓷 的则更少 , 目前尚难据文献对其历史做全面 的分析 。 不少文献认为吉州窑始烧于宋 , 元末钟 彦彰的 《东昌图境记 》则认为始 自五代 。 考 古发掘证明吉州窑的历史可上溯至晚唐 , 其 黑瓷历史则始于北宋 , 终于元代 。 文献一般 认为吉州窑终烧于宋末元初 , 其原因是 “宋 文垂相过此 , 窑变成玉 ” , 然后 “工惧事闻于 上 , 封穴逃之饶 ” 〕。 有人认为 “ 窑变 ” 大概 指技术性和工伤性事故 , 吉州窑遗址又不见 元 初窑具 、 瓷片 , 从而肯定吉州窑元初终 烧 〕 实际上 “ 窑变成玉 ” 的说法是极含糊 的 , 目前还难于据文献或实物解释清楚 。 依 据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材料可以得 出的结论 是 , 吉州窑业 包括黑瓷生产 南宋最 盛 , 两宋之际和宋元之际吉州窑受外部 影响曾一度停烧 , 吉州窑在元代仍有发 展 , 元末明初吉州窑终烧与同时期吉安 一带的天灾人祸密切相关 。 关于 , 最为古人称道的吉州窑瓷器 是舒氏父女制作的瓷塑 , 据称 “永和镇舒翁 、 舒 娇 , 其 器 重 仙 佛 , 盛 于 乾 道 一 间 , 余见有元佑祟宁者 ⋯⋯’, , 吉州 窑发掘时 , 南宋时主要瓷类是黑釉瓷和彩绘 瓷 , 这两类瓷在釉的技术和艺术品位上都堪 称吉州窑的代表 , 特别是黑瓷的品种丰富 , 装 饰纹样多样成熟 参见表三 , 较之北宋及元 代均有过之而无不及 。 从南宋吉州窑黑瓷对 外影响的情况中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 后 文详论 。 关于 , 两宋之际影响吉州窑业的主 要是金人南侵 。 《 〔顺治 〕吉安府志 》记载 “ 建炎三年 十一月 , 隆佑大 ‘太 ’ 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至吉州 , 金寇追之 , 吉州陷 ” 。 《 〔民国 〕吉 安县志 》也言 “ 南宋建炎三年 , 金人陷吉州 , 太守扬渊弃城遁 , 乡人胡栓领兵入城固守 ⋯ ⋯” 。 但当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之后 , 因 宋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 吉州窑业反而迅速得 到恢复和发展 , 盛况空间 。 宋元之际 , 对吉 州窑影响极大的是宋末抗元斗争 , 并可能由 此导致窑业的一度停烧 。 南宋末 , 在吉州屡 次召兵勤王 , 吉州乡人还 自发组成义军抗元 , 人数极众 吉安一带又是宋 、 元兵马反复争 夺的战场之一 , 这些都势必会阻碍吉州瓷业 的发展 。 《 〔民国 〕吉安县志 》记载 “ 德佑元 年 , 元兵逼临安 , 诏天下勤王 , 宋臣 文天祥捧诏大拗 , 便方兴召吉州兵 , 诸豪杰 皆响应 , 有众万人率入衙 ” , “ 〔景炎二年 〕二月 , 元堕吉安城 ⋯⋯七月 , 赵时 赏等分道复古 、 赣诸县 , 进围赣州 , 其时吉 安义士云集 ⋯⋯故乘胜复吉安 ” 。吉州窑址曾 发 现 集 中在 一 起 的大 量 的铁 质工 具 被遗 弃娜 〕, 可能即与这些突发性的兵灾有关 。 关于 , 元人吴澄在其文集 中写道 “今东昌郑氏以善陶名 。 数百里间 , 凡民之用 器 、 官之礼器咸资焉 ⋯ ⋯ ,, 川 , 这说明元初吉 州窑仍有相当规模 。 发掘吉州窑址时 , 发现 其元代的主要产品为黑瓷和彩绘瓷 , 品种有 碗 、 碟 、 杯 、 瓶等 , 其中一件瓷枕枕底还有 “ 元祖郭家大枕记号 ”字样 , 被认为是元代早 、 中期的产品 。 各地出土的元代吉州窑瓷器表 明元代吉州窑的生产 , 尤其是其彩绘瓷的生 产仍相当繁盛 , 影响也很大 后文有详论 。 关于 , 目前还不见吉州窑在明代烧 瓷的证据 该窑遗址中散见一些明代育花瓷 片 , 只是后来偶而极小规模的复烧 , 与吉州 窑不属于一个范畴 。 相反 , 有文献记述明初 该窑业 已停烧 〕。 元末终烧的原因 , 有人认 为是瓷土缺乏 , 技术守旧及景德镇窑的兴盛 等 , 〕 其实 , 直接导致吉州窑业衰亡的重要 因素是元末明初吉安一带持续的天灾人祸 。 吉安地区本来 “ 气候调和 , 向无岚氛烟瘴 , 大 早大深亦不常有 ⋯ ⋯ ” , 但元代后期 , 从泰定 元年 到至正二十八年 短短 四十余年里 , 吉安地区水灾饥荒却从未断过 泰定元年 “ 夏五月 , 吉安饥 ” 至顺二年 “ 吉 安大饥 ” 元统二年 “ 秋九月 , 吉安路水 ” 至 正四年 “ 吉安大水 ” 至正十四年 “ 四月末 , 霭雨洪水骤至 , 岁太 ‘大 ’ 饥 ” 。 如果说 这些 自然灾害还不足以对吉州窑业造成致命 打击的话 , 那么同一时期与自然灾害穿插而 来的规模巨大 , 时间长久的兵灾 , 则必然重 创吉州窑业 。 至正十一年 “ 吉水 、 安福等县 群盗纵横 , 陷吉安路 ⋯⋯ ” 十二年 “ 闰三月 , 徐寿辉遣陈普文进陷吉安 ⋯⋯时群 寇充斥 ⋯⋯ ” 十三年 “ 永丰贼入庐陵境 ” 十五年 “ 袁州寇李明由安福地犯吉安 ” 十六年 “ 袁 州盗来掠吉安 ⋯⋯庐陵义士陈 率众屯城北 之青湖 ⋯ ⋯ ” 。 至正十八年以后 , 吉安又成为 元末农民战争的一个战场 。 十八年 “ 正月 , 吉 安兵乱 ⋯ ⋯四月 , 安福州寇至桐江 。 五月 , 红 巾寇 自桐江攻吉安 ⋯⋯ ” 二十一年 “ 红 巾贼 彭国玉 、 邹普胜等劫掠郡邑 ⋯⋯ ” 二十二年 “ 陈 友谅党熊天瑞攻吉安 ⋯ ⋯城陷 。 友谅 使饶鼎臣守吉安 。 鼎臣蒯悍有胆略 , 人呼饶 大胆 , 所至茶害万端 ” 二十三年 “ 陈友谅攻 围南昌 , 分遣其将攻吉安 ⋯⋯吉安陷 ” 二十 四年 “ 饶鼎臣据吉安 , 明太祖命常遇春攻赣 州 , 兵次吉安 ⋯⋯遇春遂复吉安 ” 二十六年 “ 赣寇洞撩数万碎至庐陵境屠戮 ⋯⋯ ’, , 〕。 在 上述天灾人祸的交替影响下 , 很难想象吉州 窑业还会有什么作为 。 综上所述 , 吉州窑黑瓷历史始 自北宋盛 于南宋终于元末明初 , 它与建窑黑瓷生产虽 共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 但盛烧 、 终烧年 代却不相同 。 四 制作工艺 成型及上釉 吉州窑与建窑黑瓷碗 、 盏 , 都是在旋转 的轮盘上用手拉坯成型 吉州窑黑瓷碗 特 别是素天 目碗 底足的切削方式不仅与建盏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显著不同 , 在整个古代制瓷工 艺中也是独具一格的 。 今天发 现 的几 乎所有 的吉州窑黑 瓷 碗 , 在圈足的外壁上端都有一 道或深或浅 , 指向边壁的切痕 。 切痕距碗底或高或低 , 高则明 显 , 有的可宽至 并成圈 状 , 使圈足外壁长于 内壁 低 砍 林 、 吉州窑黑瓷碗底 , 原图见 《吉州窑 》图三 、 图四 图二 吉州窑黑瓷碗底剖面示惫图 一般瓷碗底式 则不明显 , 继续成圈状 , 并使 圈足不明显 图二 , 、 。 这道切痕 , 应是 修圈足时留下的 。 其方法是拉坯时先拉成平 底 , 然后在外壁下端剥去一层 , 形成圈足外 壁 , 最后挖底心 , 形成圈足 。 大部分黑瓷碗 外壁的釉都高于切痕 , 有一些碗的釉药则骤 然止于切痕 , 其下及底足无釉 。 仔细观察还 可发现 , 一些较浅窄的切痕处还留有釉药的 痕迹 。 由此可见 , 吉州窑底足加工是在上釉 之后进行的 。 有人认为这些切痕 “ 不是要求 切成圈形底式 , 而是切去流下的釉 , 便于烧 造 ’心 , 〕, 只说对了一半 因为很多外壁只施半 釉的黑瓷碗同样有这道切痕 。 其实 , 它们既 是修足的一个过程 , 又是防止塔釉的一种方 法 。吉州窑底足切挖技术熟练但不甚细致 , 使 圈足显得较粗糙 。 建窑在素坯成型 、 晒干后 即挖底 , 把 “ 台足 ” 挖成浅圈足 。 挖底多在 轮盘上进行 , 较工整 , 之后才是上釉 。 从痕 迹的深浅推测建窑多用蓖片等非金属工具挖 足 , 吉州窑中使用金属工具的情况则不少 。 吉州窑黑瓷釉层极薄且匀 , 用洒釉或吹 釉的方法施成 有的经多次上釉 。 建盏釉层 极厚 , 由窑工手持碗底倒扣碗 口一次醚釉而 成 , 有的碗在醛釉后对内底还要上一次釉以 使釉匀 , 可见两窑黑瓷施釉方法不同 。 窑其及装烧方式 吉州窑出土的窑具有匣钵 、 垫圈 、 支钉 、 托座等 , 建窑则发现了匣钵 、 垫饼 、 垫柱等 窑具 。 吉州窑装烧黑瓷的匣钵有直筒形 、 凸底 形及圈状覆烧型三种 , 前两种的胎多是含少 量氧化铁的粗砂胎 。 筒形匣钵为平底 , 装烧 平底器 壶 、 罐等 , 凸底匣钵装烧碗 、 盏等 圈足器 , 它们都属仰烧窑具 , 生坯与匣钵之 间常以泥质垫圈或垫饼间隔 。 圈状覆烧窑具 内壁剖面呈齿状 , 用以倒扣碗 、 盏 口沿 , 有 的可一次覆烧九件器件 。 建窑以凸底 或微 凸 形匣钵为大宗 , 匣钵壁或直或斜 。 匣钵 种类的单一是因建窑产 品主要是碗类圈足 器 , 平底器极少 。 两窑在烧制同类器物时使 用的匣钵种类相同 。建窑也有支圈砚烧窑具 , 用来装烧芒 口青白釉瓷器 〕。 两窑匣钵外壁 有的刻印有文字或符号 , 估计是区分所属或 大小的标志 , , 。 吉州窑装烧方式有仰 、 覆两种 。 仰烧又 分单烧和登烧 , 叠烧既有同类等大器物相叠 , 又有同类大小器物或不同器物的相登〔 。 其 黑瓷多采用一匣钵一器的仰烧法 , 因为绝大 多数黑瓷内底无支烧痕迹或涩圈 , 也不是芒 口 。 有些黑瓷则是夜里处烧而成 〕 建窑黑 瓷皆为一匣钵一器仰烧 , 装烧方法单一 , 但 有助于提高釉层特厚 , 流釉严重的建盏的成 品率 。 窑炉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吉州窑与建窑窑炉均 为龙窑 。 理论上讲 , 为使瓷器烧结更好 , 釉 色更纯 特别是对以 为着色元素的诸釉 类来说 , 必须控制进窑空气量 , 掌握好空气 与燃料的适当配比 , 以使窑炉在温度 高低 与升降温速度 和气氛的控制方面合理运行 , 这也是判断一座龙窑的结构是否先进的依据 一般要求升温快 , 炉温高 , 易保温 , 还原气 氛 。龙窑一般以 自然的抽力来控制进气量从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而控制窑炉的温度的气氛 , 其较为科学的设 计是窑床前段坡度大 , 抽力大 , 易升温 窑 床后段坡度缓 , 易充分利用热能及保温 。 长 度大于 的龙窑还需在两侧窑墙上 开设 投柴孔 , 采用从窑头至窑尾逐次投柴升温的 方式烧窑以节约燃料和时间 , 提高成品率 。 正式发掘的龙窑 , 吉州窑有一座 , 修建 于本觉寺岭的晚唐堆积层 上 〕。 建窑有 四 座 , 其中芦花坪一座 , 大路后门山两座 相 互 叠压 , 营长筑山源头坑一座 , 均依 山而 建 〕。 这五座龙窑都是先挖成长条形浅槽 , 再沿槽边砌窑墙 , 头低尾高 。 火膛多呈半圆 形 , 较狭小 。 窑尾结构简单 , 仅用砖砌或匣 钵叠成烟火柱 , 柱间为出烟孔 , 其后为出烟 室 。 窑顶用楔形砖券成船棚状拱顶 窑墙以 单砖平铺错缝砌成 , 向上则内收 , 并都开有 数量不等 , 宽 左右的窑门 。 龙窑使用年限一般推测为 年 , 但上述 诸窑都不只于此几本觉寺窑建在另一较宽的 龙窑废弃的窑床之上 , 且窑底有三层烧结硬 面 , 芦花坪窑的窑墙内壁曾两次涂泥并均烧 结 大路后门山 , 叠压于 之上 , 并用废 匣钵代替砖修补窑尾 , 因此它们均不是一次 性建筑 , 而是在旧窑使用一定时间后利用旧 窑窑身重新起墙或涂抹修补后又重新投入生 产 。 吉州窑窑的结构比建窑合理 。 本觉寺窑 斜度为 。 稍缓 , 这个斜度尚较适中 , 比 较容易控制进气量 。 芦花坪窑窑床前段倾斜 。 , 后段 。 , 窑尾抽力大于窑头 , 既耗燃料 又不易保温 。 大路后门山 , 平均斜度 。 , 最低 。 , 最高 “ , 较为零乱 。 这种随意性 较大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 显示出对斜度大小与窑炉温度 气氛的关系认识不够 。 斜度为 , 太缓 。 本觉寺窑长 , 头 、 尾较窄 , 窑头更窄 , 有利于集中火力 , 迅速升温 。 芦花坪窑总长 至少有 窑身后段弯曲 , 似可降低降 温速度以宜保温 , 已显过长 , 大路后 门山 、 均长 以上 ’。〕。 窑床过长 , 很难 控制好窑舟各段的温度和气氛 , 古代窑工全 凭经验去烧窑 , 对进气量多少的选择与调节 随窑身增长而难度增大 。 进气量不足 , 燃烧 不完全 过多 , 又会降低炉温 。 进气量的多 少还直接影响火焰的气氛 。 要保护火焰为还 原焰 , 必须使窑内空气略微不足 , 含量至 写左右〔“ 〕 空气过于不足 , 火焰中生成的大 量游离碳则会严重影响釉的呈色 。 因此窑身 过长造成进气量的失控会直接导致废品率的 上升 , 建窑情况正是如此 ’〕。 建窑窑的优势在于装烧量特大 。 从理论 上计算 , 芦花坪窑一次可烧瓷三万件以上 , 大 路后门山 、 则更 多达十万件左右 。 其窑底 之上都还铺有一层厚 至 的砂土 , 这 层砂底利于保温隔热及摆放匣钵 尤其是凸 底匣钵 。建窑工匠常用最好的窑位去烧制最 精的制品 , 显示出他们对窑炉各部分特点是 相当熟知的 〕。 本觉寺窑主要烧乳 白釉瓷 , 烧制黑瓷的 窑的情况估计应与之相似 , 建窑 四座龙窑都 主要烧造黑瓷 。 制瓷作坊 吉州窑发现了一处建于五代或宋代 , 废 弃于元代的作坊遗迹 , 在斜家岭和枫树岭之 间 。 根据发掘报告的文字描述 , 本文绘制了 该作坊设施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三 。 由图 可知 , 这一制瓷作坊的设施齐全 , 布局合理 , 显示出规划的科学性 。 制瓷的一般程序是瓷 土 原料 的选择 、 粉碎 、 淘 洗 、 练 泥 、 贮 泥 陈腐 、 制坏 、 凉坯 、 修坯 、 上釉 、 装匣烧 成 , 因此 , 生坯入窑前的所有工序 , 都可以 在这个作坊里进行 。 操作区与制坯场进行了 区分 , 在生产中互不干扰 , 前者用于淘洗 、 练 泥 、 空地较少 后者除必备的贮泥地 、 水槽 外 , 还有大片空地供拉坯 、 凉坯用 。 该作坊 规模宏大 , 使用时间长 , 反映出吉州窑制瓷 规模的巨大与工匠们分工协作的生产方式 。 建窑尚未发掘过作坊遗迹 , 只是在大路 后门山 出烟室东南侧发现过一片经过加 工平整的场地 , 可能用来存放生坯或成品 。 、 窑门走向表明大路后门山窑的制瓷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翎 、、、 图三 吉州窑制瓷作坊设施平面布局示愈图 注 本图据 《江西吉州窑遗址发翻简报 》 《考古 》毅 的相关文字描写绘创 仅表示各设挂的相对位 。 右上方 图根据照片绘侧 , 仅作结构参考图 坊应在山下火膛附近 , 其规模一定不小 因 为 、 装烧盆均极大 , 但内部设施及其 布局可能逊于吉州窑作坊 ’’〕。 五 器物类型与特征 概况 吉州窑瓷器釉的品种丰富 , 有绿釉 、 乳 白釉 、 黑釉 、 彩绘四类 , 没有一个釉类占绝 对优势 。 由于每一釉类瓷器盛烧时代并不完 全一致 ’ 〕, 各窑包主要瓷器 品种又有分区 窑岭以北主要烧黑瓷 , 次为彩绘瓷 以南主 要烧乳白瓷并兼烧黑瓷 , 因此各窑包具体烧 窑时间应有相对早晚之别 。 从表一可知 , 很 多窑包并非只有 、 个釉类 各个釉类中 , 黑瓷器类最多 , 其后依次为乳白釉瓷 、 彩绘 瓷 、 绿釉瓷 。 最常见的有黑瓷碗 、 碟 、 注壶 、 罐 , 乳 白釉碗 、 碟 , 彩绘瓷竣 、 枕 见 表 一 。 建窑瓷器釉类 、 器类都特别单一 , 即以 黑瓷为大宗 , 黑瓷中各种形制的碗又占绝大 多数 。 以 年芦花坪窑址发掘结果为例 表二 , 在所发现的晚唐到南宋的 多件 瓷器中 , 约 。 都是黑瓷 , 早期的青黄釉瓷 占 。写强 , 与黑瓷 同时的青瓷 、 育 白瓷占 弱 。 黑瓷中碗占 ” 。 这一现象在 年水吉建窑的发掘 〕和 年大路后门山 等处的发掘中都得到证明 。 水吉镇的四处窑 址 芦花坪 、 牛皮仑山 、 大路后门山 、 营长 拢山 , 产品釉类和器类都一致 , 但以芦花坪 , 牛皮仑山的质量最佳 。 黑瓷器类 吉州窑主要有碗 、 碟 、 注壶 、 罐 、 杯 、 鼎 炉 、 盘 、 瓶 、 钵 、 盆 、 高足杯 、 玩具 。 其中 碗 、 碟 、 盘 、 注壶 、 罐 、 杯 、 炉 、 瓶等每类 中又有多种造型 。 建窑主要有碗 、 高足杯 、 罐 等 , 碗的种类特别丰富 。 两窑黑瓷真正具有 比较意义的只有碗类 。 碗在吉州窑黑瓷中数 量最多 , 造型多样 , 制法独特 , 而且吉州窑 黑瓷的各种装饰风格 , 在碗上体现得最全面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有不少中出现了碗类 。 建窑碗更是其典型 论述 。 器类 。 以下三个部分都主要针对黑瓷碗进行 裹一 吉州窑遗址遗物分布情况一览表 绿釉瓷 乳白釉瓷 彩绘瓷 其它及附注 瓷比﹄ 苗呱岭 训一丫 窑 岭 茅庵岭 牛枯岭 后背岭 窑门岭 官家塘岭 屋后岭 绪婆石岭 七眼塘岭 松树岭 , 汀岭 乱葬戈岭 尹家山岭 本觉寺岭 上蒋岭 讲经合岭 曾家岭 斜家岭 枫树岭 拓树岭 肖家岭 天足岭 下瓦窑岭 小 计 芒 口 碗 、 苦福釉峨窑具高 高足杯 、 黄釉碗 、 玩具 、 网坠 、 窑具 锅钱 , 玩具 、 窑具 与茅庵岭同 , 蒋家岭也与茅庵岭同 黑瓷高足杯 、 窑具 、 玩具 、 网坠 外黑内白碗 、 黑瓷灯 、 窑具 、 网坠 黑瓷缸 、 网坠 、 窑具 网坠 , 窑具 外黑内白碗 、 黑瓷灯 、 玩具 、 窑具 、 坠等 外黑内白碗 、 窑具 外黑内白碗 碗底多 “ 吉 ” 字 彩绘器盖 、 玩具 、 窑具 、 灯座等 玩具 、 窑具 、 高足杯等 昔揭袖碗 、 峨盖 、 窑具 网坠 、 灯座 、 窑具等 报槽 、 网坠 、 玩具 、 窑具等 绿瓷枕 、 窑具 、 铜钱等 外黑内白碗 、 灯座 、 网坠 、 窑具等 黑瓷盏 、 灯座 、 外黑内白碗 、 窑具 、 具等 网坠 、 玩具 、 窑具 、 钥钱 黑瓷灯座 , 窑具 昔福釉碗 、 壶 、 旅等与本觉寺似 甚少 刀‘月月 降月 月 “ ▲” 号者为常见器类 注 “甲 ” 表示数 明显多于 “ 甲 此表根据 《吉州窑遗址发拥报告 》 载 《江西历史文物 》 整理制成 。 表二 建阳芦花坪窑址遗物数 表 谈谈谈 碗碗 · 高足杯杯 碟碟 盘盘 器盖盖 壶壶 盒盒 灯盏盏 总计计 比例例 敞敞敞 口口 弃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①①① 黑黑 , 一,, 。。。。 互 一‘‘‘‘‘‘‘‘‘‘‘ 青青青青 ⑧⑧⑧ 黄黄 , 双 , “ 另另 总总计计 住 农拓 《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报告 》整理而成 。 气叭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黑瓷碗的类型学分析 由于已知的考古材料多缺乏地层依据 , 同类器物的每型中那些差别体现了时间的变 化 , 它们的相对早晚关系如何 —即 “ 式 ” 的 划分尚难以进行细致的分析 , 本文只做总体 上的论述 。 建窑黑釉瓷碗的类型学分析 建窑黑釉瓷碗的种类异常丰富 , 一般均 据特征最明显的口沿进行分类 , 但由于说法 不一 , 其划分显得较乱 , 既有敞 口 、 弃口之 分 , 又有敞口 、 敛 口或束口 、 撇 口 、 敛 口之 分 通过分析 年芦花坪窑址 以 表 示 及 年大路后门山 、 源头坑窑址 以 表示 发掘获得的标本 , 可以发现建窑黑 瓷碗据 口 沿特征可分两类 , 即敛 口 包括 口 稍敛或稍侈者 和敞口碗 , 每一类中又各有 两种 。 型 敛 口碗 。 尖唇或尖圆唇 , 敛口 或 口稍敛或稍侈 , 斜腹或斜弧腹较深 , 圈足极 浅 , 足底平 。 型 口 沿与上腹壁交接处稍有内凹 即 式弈口碗 , 、 式束 口碗 。 其 特征是 尖唇或尖圆唇斜沿束口 , 口稍侈或 微敛 , 斜腹较深 , 上腹微鼓 , 下腹显著内收 , 圈足窄 , 底边平 , 挖足极浅 。 施乌金釉 , 多 带各种色泽的兔毫纹 。 因流釉使釉层上薄下 厚 有的圈足内阴刻 “ 供御 ”或 “ 进残 ” 。 式弈口碗有大型和中型两种 。 其中型者 , 除 边唇外 , 与 式束 口碗相似 , 其大型者 , 就是 式束口碗 。 式大型弃 口 碗 、 式束口碗同 式中型弃口碗 、 式束 口碗相比 , 后者斜沿 折痕与唇 口 间距 离 较短 , 腹较浅 , 器身较扁 , 圈足较宽 。 这 种区别 , 推测应是 “ 式 ” 的差别 。 、 式束 口碗都有各自的大型者 , 如果在出土地 层上没有差别 , 则是新的亚型 , 反之 , 则应 是新的式 图四 , 一 。 型 口沿与腹壁连接平缓 即 式弃 口 碗 , 敛 口碗 。 其特征是 尖唇直 沿敛 口 , 弧腹较深 , 圈足小而浅 , 挖足较平 , 有的足 内壁外撇 。 多施黑色兔毫釉 , 流釉明 显 。 式弃 口碗与 敛 口碗极相似 , 但 前者器身较浅 。 型中 “ 式 ” 的差别估计与 型一样 , 也体现在腹壁深浅 , 器身高低的 变化上 图四 , 、 。 型 敞口碗 。 尖圆唇为主 , 有一些尖 唇 , 腹壁斜直或腹壁上沿外撇呈喇叭状 , 腹 较浅 , 圈足浅小 , 足底平整 。 型 口 沿与腹壁交接处稍有内凹 即 皿式敞口碗 , 式束口碗 。 尖唇 , 口 沿外侈 , 斜腹较直 , 圈足矮浅 , 足壁外高内 低 , 有的内底心凸起 。 该亚型有大 、 中 、 小 三种 图四 , 、 。 型 口 沿与腹壁连接平缓 即 、 、 式敞口碗 , 、 式撇 口碗 , 盅式碗 。 根据腹壁特征可分两种 , 一种以 式敞口碗 、 式撇 口碗 、 盅式碗 为代表 , 尖圆唇敞 口斜直腹 , 有的腹下部微 鼓 , 浅圈足底平 。 这种形制与宋元时期最流 行的青瓷 、 青白瓷碗式相同 。 它也有大 、 中 、 小三种 , 小型者 , 即 盅式碗 图四 , 一 。 另一种以 、 敞口碗 , 式撇 口碗为代表 , 尖圆唇敞口 , 口沿外翻呈喇叭 状 , 腹斜弧 , 下腹微鼓 , 圈足较浅 , 有大 、 小 两种 图四 , 一 。 上述两种 型碗的 差别 , 极有可能仍是 “ 型 ” 的差别 , 其各自 腹的深浅变化则可能是 “ 式 ” 的变化 。 各式各样的建窑碗那种最典型 那种是 传统意义上的 “ 建盏 ” 年建窑芦花坪发 掘时 , 在近千件碗中 , 敞口碗占 写 , 弃口 即敛 口 , 下同 碗占 表七 年 建窑芦花坪第二次发掘时敞甲碗占 , 弃 口碗占 , 可见建窑典型碗类一定属于 型 。 型 碗 中又 有两个亚 型 , 型 量大 年建窑发掘时占总量的 , 表七 , 但其胎釉质量 , 釉的种类明显次于 型 〕。 型中又以较大型者最为典型 即 式 大型弃 口碗和 式束口碗 。 它们即是历 代文献备加推崇的 “ 建盏 ” 的代表品种 。 这 类碗胎灰黑厚重 , 乌金釉多带金色等毫纹 , 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磷磷磷 八八 日 图图图 叉夕夕否否 戈夕 ,,,, 公 尸 去厂厂 又又又二夕夕又石夕夕 击 口口 二二二二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乒夕 ⋯平平从从从必夕夕夕夕 习写 ⋯障 沪 ,, 又又又少少少少 式束口 碗 式弃 口 碗 盅式碗 式弃口碗 大 , 式束口碗 一式弃口 碗 中 敛 口碗 一式束 口 碗 一 式敞口 碗 式擞 口碗 式敞口碗 式撇 口碗 式敞口 碗 式敞口 碗 图四 建窑黑釉瓷碗型 式 图 建窑碗中最好 。 造型上 口虽稍侈 文献载建 窑盏碗多是 瞥 口 〕 , 但器形 比中型者仍显 得要深 , 束 口 也较明显 , 这些特征从文献记 述上看 , 均宜于试茶闭 〕, 特别是这道较明显 的 “ 束口 ” 对试茶更为有利 。 束 口使碗内壁 形成一道凸棱 , 放茶注水时水面应该低于凸 棱 否则水易溢出 , 因此凸棱成为注水的界 线 , 在用笑 “ 旋彻 ” 时也能有效阻止茶水的 外溢 。 建窑碗的许多同型器物都有大 、 中 、 小 型之分 。 《大观茶论 》言 “ 然须度茶之多少 用盏之大小 , 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 , 茶多盏 小则受汤不尽 ⋯⋯ ’, 。〕, 说明当时的茶盏确 实有大小之别 。 但以用茶的多少来决定用盏 的大小 , 不同于常规 , 这一方面说明茶的用 另有决定因素 , 另一方面说明饮茶需要准 备不同大小的茶盏 或可称为 “ 套盏 ”、 “ 列 盏 , 这也说明这些大小不同的碗的生产时 间也多应相同 。 ‘ 古州窑黑瓷碗的类型学分析 有势口 、 敞口 两类 , 以敞 口碗为主 。 型 敛口碗 。 尖圆唇或圆唇 , 敛 口 或 口微敛 , 多深腹 , 圈足有的极浅 , 底宽平 , 足 外壁高于 内壁并都倾斜 , 使圈足上宽下窄 。根 据腹部特征可以分成两个亚型 。 型 即 至 年度吉州窑发掘时获得的 、 式黑瓷 碗 , 以 表示 , 蒋家岭采 , 弧腹微 鼓 , 腹较浅 , 器形呈半球状 图五 , 一 型 即 式 , 牛枯岭采 , 接 近 口 沿的上腹外鼓 , 下腹斜直 , 腹显较深 , 有 的口 沿略有内凹 图五 , 、 。 型 敞口碗 。 尖圆唇或尖唇或圆唇 , 圈 足特点一般与 型相同 。 根据腹部特征可细 分为两个亚型 。 型 即 、 、 、 式 , 弧腹多圆唇 , 口 沿由微外撇至外撇呈 喇叭形 口 , 腹的深浅有变化 , 以浅腹为主 。 圈 足有高低两种 , 一般较低浅 , 有的内底下凹 图五 , 一 。 型 即 、 式 , 乱葬戈岭采 , 斜直腹微鼓 , 敞口 或微敞 口 , 尖图唇或尖唇 , 有的器物颈部微凹形成 凹槽一周 , 似束口 。 腹多深 , 有的内
本文档为【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 邓宏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066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4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3-21
浏览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