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_文化转向_周兵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_文化转向_周兵

举报
开通vip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_文化转向_周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周 兵 内容提要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 一个标志。历史学的这一文化转向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西方史学主流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文化 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在其他历史学...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_文化转向_周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周 兵 内容提要  新文化史的兴起是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史学的一次重要的转折 ,“文化转向”是其显著的 一个标志。历史学的这一文化转向 ,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 :西方史学主流从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文化 史自身由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在其他历史学分支领域也出现了由无文化、非文化向注重文化因素、 运用文化分析的转向。 关 键 词 新文化史  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 ,随着以所谓“文化转向”或“语言 学转向”为标志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在人文社会科学领 域逐渐产生广泛的影响 ,同时由于在 50 年代后形成的社 会史或社会科学史研究本身所暴露出的问题 ,在当代西 方史学领域出现了以新文化史兴起为标志的史学方向的 重大转折 ,新文化史由此成为当代西方史学研究的主流 趋势。所谓“新文化史”,源于 1989 年编辑出版的《新文化 史》①一书。这个词概括了 70 年代后西方史学的主要研 究取向 ,将原本诸如社会文化史、历史人类学、人类学史 学等名目统一于其下。1999 年 ,有新文化史“旗手”之誉 的美国历史学家林·亨特在对十年前提出的“新文化史” 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以“超越文化转向”来说明新文化史 十年中出现的新变化。此时她已不再提“新文化史”,而 代之以“文化转向”,指出 ,“(这些) 趋势我们现在将之归 在了‘语言学转向’或‘文化转向’的总体标题之下”②。 因此 ,新文化史的兴起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基本相一致 , 或如英国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所说的 ,“‘新文化史’或‘社 会文化史’的兴起 ,它常被视为更广义的‘文化转向’的一 部分”③。 以新文化史兴起为标志的历史学领域的文化转向 , 是一次全面的史学风气的转变。具体而言 ,可以理解为 三个维度上的转变 :第一 ,在西方史学主流中 ,出现了从 社会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其次 ,在文化史学科内部 ,发 生了从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第三 ,在历史学其 他分支领域中 ,也表现出由非文化或无文化向重视文化 因素、采取文化分析的转向。乔治·伊格尔斯在谈及 20 世 纪最后四分之一世纪里的西方史学趋势时 ,写道 :“尽管 有许多旧式的历史研究和历史写作的形式还在继续着 , 然而已经发生了一场基本的重新定向。”④这一重新定向 所指 ,正是新兴的新文化史。 社会史向文化史的转向 社会史 (或社会经济史、社会科学史学) 是 20 世纪中 叶后西方史学的主流 ,霍布斯鲍姆在 1970 年满怀信心地 表示 :“对社会历史学家而言 ,现在是一个好时机。”⑤同 一时期在欧美各国 ,社会史研究几乎都臻于顶峰 ,雄踞历 史学的中心位置。伊格尔斯将这一时期的史学风气归结 为 :“历史学家基本上已放弃了历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概 念 ,放弃了对叙述和事件的强调 ,而寻求建立一种有关结 构和社会力量的‘历史社会科学’。”⑥这方面的论述不胜 枚举 ,结论也都基本一致 ,不过本文则更关注于其后发生 的历史学转向。在西方史学的漫漫进程中 ,这一次的转 向同之前的历次新陈代谢一样深刻而剧烈。 1985 年 ,伊格尔斯在《欧洲史学新方向》修订本中特 别补充了从 1975 年到 1985 年 10 年间的变化 ,“10 年来 , 历史研究中出现了意义重大的重新定向”。具体而言 , 25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出现了一种从严格的社会科学方法向更为明显地关心 难以捉摸的文化和意识因素的转变”。尽管如此 ,在当时 他仍然认为文化取向同社会科学的取向之间并不矛盾 , 更没有决裂 ,甚至还有一定的一致性 ,“所有那些将历史 视为一门社会科学的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历史学家 ——— 不论是致力于经济学和人口统计学之间相互联系的年鉴 派历史学家、致力于政治权力和社会控制的联邦德国社 会历史学家、还是研究社会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的马克 思主义分析家 ———都是文化的研究者 ,因而也是意义的 研究者”⑦。在此 ,伊格尔斯更加看重的 ,是他们作为一 个整体同 19 世纪的历史学家之间的不同立场 ,而淡化了 他们内在的差异 ,淡化了文化史对社会史的反动。差不 多又一个 10 年后 ,伊格尔斯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中 ,做 了更加明确的划分 ,他在 20 世纪的史学思想中区别出“两 种十分不同的取向”:“第一种是探讨由十九世纪的专业 历史学所持有的那种叙事的、朝着事件定向的历史学之 转化为二十世纪朝着社会科学定向的历史研究与写作的 形式。”而第二种则发生在 70 年代后 ,他写道 :“如果说社 会科学取向的历史学曾经力图以对社会的研究取代政治 的研究的话 ,那么新的历史学就转向研究被人理解为是 日常生活与日常经验的条件的文化。”⑧ 林·亨特则直言新文化史是对社会史的反动 ⑨ ,其矛 头直指爱德华·卡尔的社会史主张 ———“历史学越来越具 有社会学的内容和形式 ,社会学越来越具有历史学的内 容和形式 ,对两者就越有利。”⑩在卡尔的《历史是什么 ?》 发表 40 周年之际 ,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埃文斯坦言 ,卡 尔所倡扬的那种历史写作形式业已被取代 ,“在其位置 上 ,出现了一种新的对文化史的强调 ,身份、意识和心态 等方面替代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权力的经济基 础。历史学中的宏大叙事和伟大目的论的崩溃 ,帮助个 体的人恢复了在历史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中的位置。历史学家重新开始 书写人 ,尤其是关于那些卑微的、普通的人们 ,历史上的 无名者 ,历史转变进程中的失败者和旁观者”λϖ 。因此 , 彼得·伯克宣称 :“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 的形式 ,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λω 亨特也进一步对新文化史进行了说明 ,她指出 :新文 化史“探讨方向的焦点是人类的心智 ,把它看作是社会传 统的贮藏地 ,是认同形成的地方 ,是以语言处理事实的地 方。文化就驻在心智之中 ,而文化被定义为解释机制与 价值系统的社会贮藏地。文化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往法 律、文学、科学、艺术的底下挖掘 ,以寻找人们借以传达自 己的价值和真理的密码、线索、暗示、手势、姿态。最重要 的是 ,研究者开始明白 ,文化会使意义具体化 ,因为文化 象征始终不断地在日常的社会接触中被重新塑造”λξ 。 史学趋势的改变并不是骤然的急转 ,而是渐次展开 的。早在 1963 年 ,社会史正风行史坛之时 ,E. P. 汤普森的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书就已昭显了日后新文化史的 迹象。尽管作者和他所属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更多 地被归于社会史家之列 ,但该书所采取的文化取向却是 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史家所缺乏的。在书中 ,汤普森强调 “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既不是一种“结构”,更不是什么 “范畴”,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实发 生 (而且可以证明已经发生) 的某种东西”。他又把阶级 分成了阶级经历和阶级意识 (或阶级觉悟) 两个层面 ,前 者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是预先确定好的 ,而后者则不 同 ,“阶级觉悟是把阶级经历用文化的方式加以处理 ,它 体现在传统习惯、价值体系、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中”。 这些都属于文化的层面 ,在汤普森的分析中同时强调了 社会和文化两个因素 ,“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阶 级既形成在经济中 ,也形成在文化中”。λψ 我们看到 ,“汤普森明白无误地摒弃了基础Π上层建筑 的隐喻 ,致力于他所谓的‘文化与道德的调节’———‘在文 化方面 ⋯⋯处理这些物质经验的方式’”λζ 。汤普森的著 作对新文化史的兴起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清晰 地反映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朝向文化的转向。苏珊 ·德山在比较汤普森和另一位美国新文化史先驱纳塔莉· 泽蒙·戴维斯时 ,写道 :“E. P. 汤普森与娜塔莉·泽蒙·戴维 斯这两位历史学家 ,对于大众行为及态度的文化分析所 提供的方向、有效性以及方法 ,有极大的影响力。尤其是 他们讨论群众暴力的作品 ,对于社会史的新文化研究取 向之定义与形构 ,是不可或缺的。”这种所谓“社会史的新 文化研究取向”的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文化作为一种历 史变迁之驱动力的决定性作用”。λ{ 纳塔莉·戴维斯至今 依然活跃在新文化史的前沿 ,“尽管她的著作跟年鉴学派 的情况是一致的 ,也跟年鉴学派朝草根历史和心态史的 转向一致 ,不过 ,她的作品藉由更大幅运用象征人类学 , 也藉由强调文化因素而非气候、地理或社会经济因素来 补足这一法国式的研究取向”λ| 。因此 ,有学者毫不吝惜 溢美之词地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戴维斯道 :“这是一个善于运用人类学和 人种志洞识的历史学家 ———而且 ,当‘证据’不足时也不 惧去推测的历史学家。”λ} 戴维斯受到了后辈新文化史家 极高的推崇 ,他们奉其为导师 ,称她为“我们所有人的灵 感泉源”λ∼ 。 在这一文化转向过程中 ,文化史体现出了许多社会 史所不具备的优势 ,如有学者指出的 ,“许多社会史家转 向文化的因素 ,因为除此之外他们无法解释变化 :例如 , 出生率的改变 ,虽然能够被计量 ,但其原因却更加难以捉 摸。对诸如性别等文化因素非常突出的新课题的兴趣 , 351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也在文化转向中发生了重要作用。”µυ 可以说 ,“新文化史正是为解决日常经验失去联系的 社会史这个问题而创造的”µϖ 。 从社会史与新文化史迥然有别的研究对象、方法、理 论等方面 ,都不难看出从社会转向文化的清晰轨迹。伯 克便列举了两者的五个不同点 : (1) 不同于社会史更注重 定量的证据和分析 ,新文化史主要是定性的 ,且集中在特 定的案例上 ; (2)社会史描述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 ,但新文 化史则常常有意识地进行微观分析 ,聚焦小的社会群体 , 以了解更深层、更丰富和更生动的生活 ; (3)社会史给出的 是一种长期性态势的因果解释 ,关注那些当时代人并未 理解和意识到的趋势 ,而新文化史则恰恰相反 ,集中表现 在吉尔茨所谓的“厚描”(thick description) 上 ,即根据一个 特定社会自身的规则和类别给出其社会关系的解释 ; (4) 日常生活中的象征主义往往被文化史家 (关注于“艺术作 品”)和社会史家 (关注于社会“现实”) 所忽略 ,新文化史 则将之作为自己的中心议题 ,并试图说明日常琐碎的活 动和仪式对维持或加强某种世界观具有如何重要的作 用 ,因而他们会关注诸如日常的服饰、饮食、言谈、举止 , 甚至手势和走路方式等的意义 ; (5) 社会史一般都直接或 间接地受到了马克思或马克斯·韦伯理论的影响 ,而新文 化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人类学家及他们的理论。µω 至此 ,我们或许可以对 20 世纪后半期的西方史学进 程得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结论 :“二十世纪的欧美史学发展 有两次重大转变 ,一是自六 ○年代以来的‘新史学’或‘社 会史’挑战了传统史学 ,逐渐成为历史学研究的主流。到 了八 ○年代 ,‘新文化史’取代‘新史学’中的社会、经济、 人口史成为学界的宠儿。”µξ 传统文化史向新文化史的转向 在西方史学长河中 ,文化史的写作自古以来便有非 常突出的地位和悠久的传统 ,从希罗多德到伏尔泰、从基 佐到巴克尔、从布克哈特到赫伊津哈 ,文化史研究的传统 始终断续相承、薪火赓继。至于当代 ,新文化史更焕发出 新的活力 ,成为当今学界一股强劲的潮流。 传统文化史写作以两位近代文化史家为集大成者 , 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约 翰·赫伊津哈的《中世纪的衰落》至今都被视为文化史研 究的不朽典范 ,同之前那些单就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 某一文化门类所进行的历史研究相比 ,它最大的一个特 点就在于普遍性和综合性 ,即用通史的眼光将各种文化 门类统一起来进行综合研究 ,分析其间的相互关系以及 同所谓“时代精神”、民族精神间的联系。不过 ,他们所理 解的文化依然是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 ,赫伊津哈归结道 ,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正是文明的多种形式和功能 ,它们可 以从人类和社会群体的历史中被发现 ,它们已融入到了 文化的外形、主旨、题材、符号、概念、观念、风格和情感之 中”µψ 。 在今天看来 ,以布克哈特和赫伊津哈为代表的古典 文化史研究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 ,引起了后世文化 史家的一些批评 µζ : 首先 ,古典文化史是一种忽视了社会因素的空中楼 阁 ,它没有将文化同诸如经济基础、政治和社会结构等因 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布克哈特在晚年也承认自己没有 能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经济基础给予必要的重视 ,而 忽视了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赫伊津哈同样如此 ,他关 于西欧中世纪晚期的历史分析 ,完全停留在单纯的文化 层面上。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 ,有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曾提出从 社会史出发来写作文化史 ,如一些艺术社会史的研究 ,将 艺术活动的展开以及风格、流派的演进置于社会史的背 景之中 ,试图糅合两种史学取向。五六十年代的文化和 社会的研究 ,继续着对传统文化史的改造。以汤普森为 例 ,他就坚决地反对将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放在“意义、 态度和价值观”等他所谓的“稀薄空气”中 ,而试图将之置 于“其恰当的物质空间”、“一种社会关系的特殊平衡状 态 ,一种剥削和反剥削的工作环境”之中。µ{ 但是 ,把文化看作是受到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 筑”的这种社会决定论的文化史观正是后来新文化史所 反对的 ;在另一方面 ,无社会的文化史或是忽视文化的社 会史同样是新文化史家所不能容忍的。 第二 ,古典文化史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假定文化的 一致性。在许多传统文化史著作中 ,常常可以见到黑格 尔的著名术语 ———“时代精神”,他们将文化看成是具有 时代性的 ,认为特定时空下的文化是统一的 ,具有共同的 特征。即便是那些没有直接使用“时代精神”一词的文化 史家 ,也常常用相似的观念给特定的时代贴上形形色色 的标签 ,于是布克哈特提出了所谓“文艺复兴时期的文 化”,赫伊津哈所说的文化史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将一 个时代的所有文化产品结合在一起并令其一致的特 性”µ|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思想史和文明史的研究中 , 例如所谓理性主义时代、浪漫主义时代等划分 ,便是人为 给历史贴上的文化标签。 第三 ,古典文化史的另一个中心概念是“传统”,即认 为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可以像实物一样代代 相承。与之相对的是“接受”的概念 ,即对传统的继承和 接受。或者也可以换作另一种类似的说法 ,就是所谓的 文化“遗产”。不论这些概念的说法有多少变化 ,其核心 451 2007. 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都是认为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始终保存了相当一部分 核心的内容 ,不会因时因势而发生任何改变。 第四 ,古典文化史中的文化概念过于狭窄。首先它 将文化简单地等同于高等文化、精英文化 ,尽管随着社会 史研究的盛行 ,许多文化史家都力图在他们的历史叙述 中增加一些普通人的文化史。但即使是一些大众文化的 研究 ,仍然把眼光停留在那些可见的成果上 ,例如民间传 说、民间艺术等具体的文化产品。相反在文化人类学和 文化研究领域 ,对文化的理解却要宽泛得多 ,爱德华·泰 勒早在 1871 年提出的经典定义 ,即提出文化是“包括全部 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 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 体”µ} 。 第五 ,传统的文化史研究模式陈旧。历史学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过去历史的不断重新解读和 研究的基础上 ,古典文化史的兴起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 是传统欧洲精英文化的一种反映。而在今天 ,对文化史 的要求则要更加广泛和多样化 ,伊格尔斯就指出 :“史学 思想的这场重新定向 ,反映出社会与文化的根本性的变 化。”µ∼ 如果说旧文化史中的文化只是一个单数的名词的 话 ,新文化史所考察的文化则是复数的。传统上单一的 文化范畴被多样化了 :一方面 ,旧的以地域、种族、民族为 划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对文化高低优劣的评价体系早已被打破 ;另 一方面 ,对文化的理解也日益通俗化 ,不仅包括民间流传 的各种古老、稀有和新奇的文化活动、习俗、信仰和观念 等 ,更存在于每个人及其周围共同的、流行的 ,甚至可能 是商业化和世俗化的言谈举止、情感心态和娱乐消遣之 中。νυ 具体来说 ,新文化史针对传统文化史的部分问题提 出了纠正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首先 ,新文化史摒弃了社会与文化的 对立或无文化的社会概念 ,尤其是彻底抛弃了“文明Π野 蛮”的简单二分法 ,而认为存在着多种多样相对形式不同 的文化。“同人类学家一样 ,新文化史家所说的‘文化’是 复数形式的。他们并不认为所有文化在各个方面都是相 等的 ,但绝不妄加价值判断 ,认为某些文化要高于另一些 文化 ,这种判断常常会从历史学家自身的文化角度不可 避免地得出 ,并成为认识的巨大障碍。”其次 ,新文化史对 文化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 ,尤其借鉴了人类学关于文化 的阐释 ,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谓“相传的手工制品、货物、技 术流程、思想、习惯和价值观”,或吉尔茨所说的“社会行 为的象征因素”等。新的定义包含了比以往更加广泛的 人类活动的领域 ,“不仅有艺术还有物质文化 ,不仅有书 面的还有口述的 ,不仅有戏剧还有仪式 ,不仅有哲学还有 普通人的精神状态”。由此 ,文化与政治、经济等概念不 再是相对立的 ,在广义上甚至把政治和经济也都包容在 了文化之中。第三 ,传统文化史的中心概念“传统”被一 系列新的概念所代替 ,如阿尔都塞和布尔迪厄提出的“文 化再生产”,以及“接受理论”等。它们反对把文化看作是 自动地继承和传播的 ,其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伯克认 为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重点由给予者转向了接受者 , 理由是被接受的东西总是会不同于原来被传递的 ,因为 接受者在有意或无意间解释和改造了那些他们所接受的 思想、习俗、意象等”。这是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必 然现象 ,过去认为的“传统”代代相承、恒久不变的观念显 然过于简单化了。最后 ,针对社会史和艺术社会史中把 文化仅仅看作是一种基于经济和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 筑的观点 ,新文化史倒转了这一因果关系 ,认为“文化不 仅能够顶住社会的压力 ,甚至还可以形塑社会现实”。在 这种潮流的影响下 ,出现了许多以“表象”、“建构”、“创造” 或“构造”为题的文化史研究 ,或是如伯克所用的“制造”, 都是在探讨文化的形成或塑造过程及其影响。其他如新 一代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在“心态史”基础上所提出的 想像史、表象史等 ,都试图更进一步探寻人们是如何理解 和认识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 ,并在此认知过程中又对文 化进行了怎样的创造或改变。新文化史把许多过去社会 史所忽视的问题 ,用新的角度放到了中心位置进行讨论 , “简而言之 ,‘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边界被重新划定 ,文化 和个人自由的王国大大扩大了”。νϖ 新文化史相对于传统文化史和其他历史写作方式的 突破和创新 ,不仅体现在文化视野的开拓上 ,更体现在方 法论层面上 ,表现为用文化的观念来思考和认识历史 ,伯 克总结了五个主要特征 ———“文化建构、语言、历史人类 学、微观史学以及历史叙述”νω ,它们几乎都是有关历史 研究方法的。另一位文化史研究者克里斯托弗·福斯也 谈到 ,新文化史体现在方法论上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 就是“它对历史研究对象的认识 ,是根据它们在一个不仅 构建它们 ,更在许多方面使其得以以一种特定方式存在 着的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的位置”νξ 。由此 ,文化史在 研究领域和视野上的包容一切就显得并不是太重要了 , “更多的是关于交流的过程、涉及到的所有部分和变化 , 而不在于内容。它探寻的是‘文化’作为历史总体进程中 的一个要素发挥其作用的方式”νψ。夏蒂埃 (Roger charli2 er)称 ,随着新文化史的发展 ,“可以肯定的是 ,虽然文化史 已失去了它要包罗一切的野心 ,但它也许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关注于文本 ,由此把它们从向意识形态的化约中 解放了出来 ,这种化约将其解体为宽泛的实践”νζ 。因此 可以说 ,如果文化的研究对象还只是停留在文化史内在 551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层面上的话 ,那么文化的研究方法则真正使得文化史 和文化研究做到了一切皆文化、文化无处不在。 历史学其他分支中向文化的转向 一切皆文化 ,在新文化史不可抵挡的强势下 ,文化史 虽然取代社会史成为了当代西方史学的一种主流 ,但这 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史学其他分支领域的衰落或消亡。 有一部分在 70 年代以前曾经被史学界寄予厚望的领域 , 如计量史、思想史等 ,在新文化史兴起后的确已经风光不 再 ,但更多的领域却又在文化转向的洪流里进行了自我 调整和适应 ,保持了生机 ,有些门类如政治史甚至还迸发 出新的活力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史学分支 内部所出现的文化转向。在文化研究和新文化史的巨大 冲击下 ,“许多十多年前自称为文学评论家、艺术史家或 科学史家的学者 ,现在更倾向于把自己界定为文化史家 , 从事诸如‘视觉文化’、‘科学文化’等的研究。政治‘科学 家’和政治史家在探索‘政治文化’;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 将他们的注意力从生产转向了消费 ,以及受文化决定的 欲望和需求”ν{ 。在许多史学分支领域 ,普遍存在着这种 现象 ,下文以社会史和经济史为例 ,探究其内部的变化同 新文化史之间的联系。 首先来看社会史的情况。必须指出 ,社会史被新文 化史所取代的是它在西方史学中的主流位置 ,而不是其 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取向本身的存在。事实上 ,在出版 著作、期刊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博士论文等的绝对数量上 ,社会史仍然 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 ;而且 ,许多新文化史家对于社会史 的态度也并非一律排斥 ,而是强调文化与社会的并重 ,如 之前文中汤普森提出的“阶级是社会与文化的形成”;再 如伯克 ,一直将社会文化史和新文化史看作是两个基本 一致的概念 ;亨特在为加州大学出版社主编的新文化史 丛书中 ,非但没有把社会史排斥于外 ,反而统称为“社会 和文化历史研究”。因此 ,新文化史对社会史的反动 ,并 不是要否定后者对历史的探寻 ,而是针对其自身的盲目 和对文化的偏见 ,如亨特所言 ,她希望看到的“在实际经 验和理论深度下结合了社会和文化分析模式的著作。历 史问题的社会层面常常被孤立地来讨论 ,而文化方面要 么被忽视 ,要么被作为是其他方面的简单反映 ,在诸如工 业化和现代化等基本进程中尤甚。本丛书将致力于探寻 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历史的特定联系 ,而不是把 社会和文化的变化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 ,或是完全 独立的”ν| 。新文化史的出现 ,是对走上极端并陷入困境 的社会史的修正 ,其目的是要纠正和改造 ,而不是要将它 完全否定。 因此 ,社会史在文化转向之后的继续发展就是接受 来自新文化史的批评和改造 ,逐渐朝向社会与文化兼重 的自赎之路。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史家 ,曾经一度对“语言 学转向”后以新文化史为代表的这种排斥物质基础的研 究取向极为不满 ,将一切都归咎于“后现代主义”,而与之 展开了激烈辩论。但今天 ,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已渐渐 放弃了最初的盲目自信和后来的惶恐反感 ,在坚持社会 史长处的同时也能够正视自身缺陷 ,并且看到了文化史 的互补作用 ,社会史与文化史的关系被比作一场不断的 对话 ,“社会和文化史在研究策略上总是相互依存的 ,纠 正着对方的盲点和错误 ,尽管它们也各自强调历史的不 同因素和采取不同的方法”ν} 。同新文化史当初试图将 对社会史取向从一个极端拉回来一样 ,今天社会史家更 将自己的工作定位为对文化史矫枉过正之后“一切皆文 化”现象的再次平衡 ,“现在社会史由于对语言和表象文 化史的重视而大大加强了”。虽然在八九十年代社会史 处于相对衰落的时期 ,仍然有许多固守阵营如霍布斯鲍 姆等的史家 ,以及不少优秀的社会史著作 ,但总的来说 , 社会史原本傲慢的霸气渐渐让位给了一种更加折中、保 留和谦逊的态度 ,“不同历史类型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 模糊。虽然许多社会史家继续在方法上和题目上 ,通过 他们的著作重复着其独特的 (和法理上的) 独立自主。但 是还有许多人正逐渐自由地跨越了社会、文化、政治、思 想等之间传统的界线 ,使新的混合形式得以产生。在这 些方向上体现的开放性 ,是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 社会史家在态度上最重要的变化 ,并且显示出各种继续 下去的迹象”ν∼ 。历史的钟摆在社会与文化两种因素之 间摇摆 ,并正在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当然 ,历史是多元的 ,并非只有社会和文化两个方 面 ,不过 ,趋向文化却似乎是它们当前共同的趋势 ,经济 史也不例外。荷兰历史学家保罗·克莱普将经济史和社 会史放在一起来考察 ,他认为 1920 年以前的传统经济史、 社会史还具有很强的文化特性 ,当然那时的文化概念仍 偏重于精英文化 ,“纯粹的经济学被认为对解释经济的变 化没有太大的用处 ,经济史家在他们对经济变化的解释 中融入了宗教、风俗、法律 (包括财产权) 、制度和政治等 因素”。但是 ,“在主流的研究中”,这种传统的经济和社会 史“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系列的、量化的、克丽奥学派 的、计量经济学的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所取代了”。而随着 文化的转向 ,重又出现了“再文化化”的过程。ου 在经济史 里 ,经济史同经济学之间的关联变得松散 ,量化研究逐渐 减弱 ,而更多地揉入了对文化“变量”的解释。经济史过 去讨论的主要是生产和流通的环节 ,现在已开始逐渐认 识到了消费者和消费活动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 ,前两个 环节也许可以 (或只能) 用量化的指标和经济学的规律来 651 2007. 4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探知 ,但对后者的讨论却主要被归入到文化的范畴。因 此 ,经济史虽然没有完全被新文化史所取代 ,但文化研究 对它的影响却是不容置疑的 ,经济史“正在见证着一种日 益增加的对文化和制度问题的敏感 ,诸如‘制度’、‘交易 成本’、‘财产权’、‘利益集团’、‘集体行为逻辑’、‘看得见 的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信用’等表述几乎出现 在这一领域的各种文本中”οψ。 限于篇幅 ,在此仅以这两个例子稍作说明。社会史 和经济史 ,当然无法涵盖今天历史学形式多样的研究领 域和方法 ,甚至这种区分本身也是见仁见智 ,但是 ,至少 可以从中窥见“文化转向”在近二三十年间对历史学所产 生的巨大影响。由于文化转向 ,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已 被排除出历史学主流之外的一些领域的历史学家 ,如政 治史、人口史、外交史、殖民史的研究者 ,“如今又回来了 , 被当作有关政治仪式、冷战文化、文化接触的专家被请了 回来。同样的情况还有在医学史、科学史和法律史等在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第一股‘新’史学浪潮中边缘化了的 领域 ,但随着得以探查其中的‘文化’特性而被重新变成 了令人激动的新领域 ⋯⋯没有任何经验的领域 ,个人的 和群体的 ,超出它 (文化转向)的效用之外”οω。 新文化史的“新”,体现了它对传统的精英文化史的 超越 ,也体现了它对过去那种注重伟大人物及其伟大思 想的思想史的进步 ,从“精英”到“大众”,历史学家的眼界 大大地扩大并深入到了更深的层面 ,而得以更具体、更多 元地认识人类历史的精神与文化进程。新文化史的视野 更多地投向了下层 ,它是对“自下而上看的”社会史的发 展或转向 ,其中的“文化”二字在观念上还原了社会史中 那些被数字化和计量化了的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 , 文化的视野拓展了对历史本质和根本决定因素的认识 , 文化不再是被高高置于经济、社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 筑”,而是有着同样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此 外 ,对“文化”的理解和解释 ,形成了一种新的历史认识论 和方法论 ,文化的意义被赋予到各种事物和形式之中。 如有学者评论所称 :“受到人类学家影响的文化史家把文 化也视为一种‘文本’、一种意义的网络。历史学家的任 务是破解这些文化‘密码’。”οξ而受后现代主义语言学理 论的影响 ,新文化史家又把种种历史现象等同为语言的 结构 ,历史因而被认为是可以被解读和解构的 ;受文化研 究理论的影响 ,文化的流变、传播及其接受过程也被放在 它特定的历史“语境”或“公共空间”中进行考察 ,既还原 和解读了其本来的意义 ,又强调了文化与社会因素之间 的互动和联系。这些研究特点 ,体现在了大量的当代西方 历史论著当中 ,各个领域的历史学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 这一研究风气的影响 ,而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新文化史 的潮流之中。 最后 ,不妨以被新文化史家们尊为“文化转向守护 神”的海登·怀特的一段评论权作结束。怀特在为《超越 文化转向》一书所撰的后记中写道 :“文化转向在历史学 和社会科学中的意义在于 ,它提出在‘文化’中我们可以 认识到社会现实中的一个适当位置 ,由此出发 ,任何特定 的社会都能够被解构并表明它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 必然。”οψ  ①Lynn Hunt , ed. ,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 Berkeley &Los Ange2 les , Calif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9.  ②ν| Victoria E. Bonnell and Lynn Hunt , eds. ,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 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Society and Culture , Berkeley , Los Angels &London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99 , p . ix.  ③νω彼得·伯克 :《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刘华译 ,《历史教学问 题》2000 年第 4 期。  ④µ∼伊格尔斯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 的挑战》,何兆武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5 页。  ⑤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史学家 :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 郭英剑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05 页。  ⑥伊格尔斯 :《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 ,华夏出版 社 1989 年版 ,第 194 页。  ⑦伊格尔斯 :《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赵世瑜译 ,华夏出版 社 1989 年版 ,修订版前言、第 224~225、196 页。  ⑧伊格尔斯 :《二十世纪的历史学 :从科学的客观性到后现代的 挑战》,何兆武译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3、9 页。  ⑨λζLynn Hunt , Introduction : History , Culture , and Text , The New Cultural History , Lynn Hunt , ed. , Berkeley & Los Angeles , Ca2 lif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89 , p . 22 ,p . 4.  ⑩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历史是什么 ?》,吴柱存译 ,商务印书 馆 1981 年版 ,第 70 页。  λϖ Richard J . Evans , Prologue : What is History ? - Now , in David Cannadine , ed. , What is History Now ? New York : Palgrave Mac2 millan , 2002 , pp . 8~9.  λωPeter Burke ,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2004 , p . 49.  λξ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利特·雅各布 :《历史的真 相》,刘北成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 年版 ,第 198 页。  λψE. P. 汤普森 :《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 ,译林出版 社 2001 年版 ,第 1、2、4、6 页。  λ{ λ|苏珊·德山 :《E. P. 汤普森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著作中的 群众、社群与仪式》,《新文化史》,林·亨特主编 ,江政宽译 , (台北)麦田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81、84、83~84 页。  λ}Daniel Snowman , Natalie Zemon Davis : Daniel Snowman meets the historian of“Martin Guerre”- Today’s History - Interview , His2 tory Today , Vol . 52 , Issue 10 (Oct . 2002) , p . 18.  λ∼林·亨特主编 :《新文化史》,扉页 , (台北)麦田出版社 2002 年版。 751 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µυ νξChristopher E. Forth , Cultural History and New Cultural History , Encyclopedia of European Social History , from 1350 to 2000 , vol . 1 , Peter N. Stearns , ed. , New York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 2001 , p . 83 , p . 84.  µϖ杨豫等 :《新文化史的兴起 :与剑桥大学彼得·伯克教授座谈 侧记》,《史学理论研究》2000 年第 1 期。  µωPeter Burke , The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of Early Modern Italy : Es2 says on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2 versity Press , 1987 , pp . 3~4.  µξ蒋竹山 :《“文化转向”的转向或超越 ? ———介绍四本论欧美 新文化史的著作》,《新史学》2001 年第 1 期。  µψ µ|Johan Huizinga , The Task of Cultural History , Men and Ideas : History , the Middle Ages , the Renaissance , New York : Meridian Books , 1959 , p . 65 , p . 76.  µζ νϖ ν{Peter Burke , 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1997 , pp . 185~191 , pp . 194~198 , p . 183.  µ{E. P. Thompson , Customs in Common , New York : The New Press , 1991 , p . 7. 另参见中译本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沈 汉、王加丰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5~6 页。  µ}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连树声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 1 页。  νυ Geoffrey Eley ,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 New German Critique , No. 65 , Cultural HistoryΠCultural Studies ( Spring - Summer , 1995) , pp . 26~27.  νψWillem Frijhoff , Uneasy History : Some Reflections on Ego , Cul2 ture ,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 NEHA - Jaarboek , 64 (2001) , p . 15.  νζRoger Chartier , Cultural History : Between Practices and Representa2 tions , Cambridge : Polity Press , 1988 , p . 11.  ν}Paula S. Fass , Cultural HistoryΠSocial History : Some Reflections on a Continuing Dialogue , Journal of Social History , Vol . 37 , No. 1 (Fall 2003) , p . 39.  ν∼Geoff Eley , The Generations of Social History , Encyclopedia of Eu2 ropean Social History , Vol . 1 , pp . 18 ,24.  ου Paul M. M. Klep ,“Reculturalisation”in Economic and Social His2 tory ? NEHA - Jaarboek , 64 (2001) , p . 9.  οϖ P. H. H Vries , The Role of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Can Economics be of Any Help ? NEHA - Jaarboek , 64 (2001) , p . 32.  οωMiri Rubin , What is Cultural History Now ? in David Cannadine , ed. , What is History Now ?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uan , 2002 , pp . 80 ,91.  οξ王晴佳 :《西方的历史观念 :从古希腊到现代》,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45 页。  οψHayden White , Afterword , Beyond the Cultural Turn , p . 316. 作者简介 :周兵 ,1974 年生 ,复旦大学历史学 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潘  清〕  ·补白· 金天会间进士辨疑 (二) 沈仁国   (三) 王绘 ,字质夫 ,元好问说他是“天会二年进士” (《中州集》辛集第八《王太常绘》) ,但所撰《大圣院记》,自 称为皇统九年进士 ,这已由薛先生指出 (参见前引薛瑞兆 《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03 页) 。 应从其本人之说。 (四)马大中 ,马舜卿的祖父 ,元好问说他于“国初登 科 ,节度全、锦两州”(《中州集》壬集第九《马舜卿》) ,《析津 志》(《析津志辑佚》,《名宦·马舜卿传》,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年版) 、《寰宇通志》(卷一《京师顺天府·科甲》) 也都 称他是“国初进士”,殆即金天会间进士。而《畿辅通志》 (卷三四《选举志·进士传》) 称他是“天辅年”进士 ,未知何 据。如果是天辅间进士 ,因天辅间未曾开科 ,其进士身份 恐有疑问。 (五)马讽 ,字良弼 ,大兴 阴人 ,《金史》卷九 ○有传 , 称他登北宋宣和六年进士第 ,“宗翰克汴京 ,讽归朝 ,复登 进士第”。考《金史》卷三《太宗纪》,金宗翰克汴在天会四 年闰十一月、十二月 ,宋主降。马讽不应在当年登第。历 蔚州广宁丞、雄州归信令、尚书省令史、献州刺史 ,凡四迁 后 ,才在天德初改宁州刺史。金初一考的时限尚不清楚 , 若以后来所定三十月为满 ,则应历一百二十月 ,合十年 , 照此计算 ,其登第年似为天眷二年 (1139) ,考虑到金初秩 满尚无定期 ,故其登第亦可能在金天会间。累迁忠顺军 节度使 ,致仕卒。 (六)巩伯埙、王 。巩伯埙在《奇石山磨崖记》中说 : “盖余曩时 ,庞为学校友 ,而县令王公都官 (按 :指王 ) 亦 有同年契 ,因殿之落成也 ,欲刊诸崖石而记之 ,以垂永远 , 来 □余记 ,义不得辞。”(陈垣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 : 《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1001~1002 页。) 进士相互称“同年”,且文末曰“天会十五年十月十五日 记”,则巩伯埙、王 或许是金天会间进士。当然 ,他们也 有可能是宋进士。 851 2007. 4
本文档为【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_文化转向_周兵】,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548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21
浏览量: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