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

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

举报
开通vip

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 凤城市建设小流域2009年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 1 小流域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地貌、地质 1.1.1.1 地貌 建设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 。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 该流域沟壑面积204hm2,占总面积的12.62%。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5.6km ,主要支沟总...

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
凤城市建设小流域2009年水土保持工程初步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说明书 1 小流域概况 1.1 自然条件 1.1.1地貌、地质 1.1.1.1 地貌 建设小流域地处辽东低山丘陵区,为长白山脉和千山山脉的过渡地带 。区内山体连贯,形态各异,沟壑发育,山势低矮,谷坡和缓,峰顶稍圆,谷间宽阔,多为“U”型谷,河谷两侧有小型平原,河流下切较弱。 (1)沟道情况 该流域沟壑面积204hm2,占总面积的12.62%。该流域沟壑纵横,干沟总长为5.6km ,主要支沟总长为9.4km,干沟和支沟的平均比降为22.4‰,沟壑密度为0.96km/km2。 (2)坡面情况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616 hm2。坡度组成为<5°134hm2,占总面积的8.29%;5°—15°面积为476hm2,占总面积的29.46% ;15°—25°面积为549hm2,占总面积的33.97% ,25°—35°面积为328hm2,占总面积的20.30% ,>35°面积为129hm2,占总面积的7.98%。 1.1.1.2 地质 (1)地质概况 项目区地层属华北地层区辽东地层分区丹东—营口地层小区,地层岩性复杂,主要有混合质变粒岩、粗粒岩、各类片岩、大理岩等,岩浆岩有花岗斑岩、煌斑岩、伟晶岩等。 项目区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中朝准地台、营口——宽甸台拱,地壳厚度推测为33—35公里,深层构造主要属辽东槽状幔拗区和宽甸幔凸和千山幔凸区的是间部位。 (2)滑坡和泥石流 项目区是泥石流易发区。当过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在土体中产生壤中流或地下径流,土地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双重拖拽力的作用下,引起土体下滑,出现局部滑坡,坡面径流汇集到山谷后形成洪水,洪水将下滑的土体搅塑成流体,形成泥石流。 项目区泥石流的成因:在滑坡和泥石流的诸多因素中,除了地质、地貌、坡度、土体厚度、植被因素外,暴雨是项目区触发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凤城市是东北地区降水和暴雨中心,平均降雨量1044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而此期间也是泥石流活动最活跃期,因此,降水是项目区滑坡和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与建设小流域相毗邻的红旗镇四家子小流域1985年曾发生泥石流,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2土壤、植被 1.1.2.1 土壤 该小流域为低山丘陵区,土壤在全国属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土壤群系,主要有棕壤土、草甸土两大类。流域内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见下表。 小流域土壤养分平均含量表 类别 PH值 有机质(%) 全氮(%) 速效磷(ppm) 速效钾(ppm) 耕地土壤 5.63 1.822 0.1022 6.884 78.3 非耕地土壤 5.91 1.658 0.0935 0.979 37.3 按国家土地生产力分组标准评价,该项目区属五、六级土壤较多,四级土壤次之,另有少部分三级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100cm之间。山上部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中部土层略厚的可搞径流调节林带工程,靠近坡下部的土层较厚的修建水平梯田,发展高效农业。 1.1.2.2植被状况 建设小流域山地植被主要以天然杂木林、蚕场为主,其次为人工林、经济林、疏林地、荒山。天然林以柞树、水曲柳、榆树、胡桃楸、椴树、枫树等阔叶树种为主,郁闭度超过0.7以上,树龄大都在10—20年左右。 人工林以日本落叶、长白落叶、红松等针叶树种为主,有少部分刺槐、杨树等。 经济林以板栗为主。 柞蚕场植被可分为好、中、差三种类型。比较好的蚕场墩株密度大,树势旺盛,郁闭度0.7以上,坡面草本灌木植物生长茂密,覆盖度达70%以上,水土基本不流失。比较差的蚕场,植被退化,缺墩少株,树势衰弱,郁闭度在0.5以下,坡面仅生长羊胡子苔草,花木兰等少量旱生植物,覆盖度在40%以下,水土流失较重,急需整治。 荒山植被主要以草本灌木植物为主,覆盖度在50%以下。 几十年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原始天然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形成低质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灌植被,且植物品种单一,针叶纯林比重较大,林分质量下降,大面积放养柞蚕,蓄水保土能力差,生态的整体功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项目区林草覆盖率66%。 1.1.3水文、气象 .1.1.3.1水文 流域内年平均降雨量1044mm,是东北地区降雨和暴雨中心。降水季节差异大,降水最少月为1月,最多月为8月,次多月为7月。春、夏、秋、冬四季雨量分别为全年雨量的14%、68%、15%、3%。 降水年际率变化大,县域50年以来最多年降雨量1615.0mm(1985年),最小年雨量626.8mm(1965年)。 1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为203mm,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57mm。多年径流深度在600~700 mm之间。 凤城暴雨极值表 时间 雨量(mm ) 日期 6小时最大雨量 342.4 1998.8.7 12小时最大雨量 562.8 1960.8.12 24小时最大雨量 658.9 1937.7.26 1.1.3.2 气象 (1)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湿润气候带东西季风区,为季风南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雨雪丰沛,暴雨特多,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冬有严寒,夏无酷署;南北高低气候差异大,立体气候带明显。 (2)气温 项目区平均气温7.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2.8℃,极端最高气温35.6℃,极端最低气温-26.7℃,≥10℃ 积温3210℃,无霜期为156天,早霜起于10月,晚霜止于4月。 最大冻土深度平均为80cm,最深132cm,最浅为43cm。 (3)风 项目区平均风速2.2m/s。全年静风频率为34%,出现较多的风向及频率为:西北风7%,西南风6%,东北风5%。 (4)湿度、云、日照、蒸发 项目区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蒸发小。项目区年平均相对湿度70%,年平均日照时数2470.3小时,太阳总辐射量5344kj ,年平均蒸发量850mm。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行政区划及劳动力现状 建设小流域位于凤城市南部,隶属于边门建设行政村,总土地面积16.16km2,总人口1102人,农业人口1084人,农业劳动力42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附表3。 1.2.2土地利用现状 小流域总面积1616hm2,农业用地117hm2(其中坡耕地54hm2),占总面积的7.24%;林地1221hm2,占总面积的75.56%;牧草地26hm2,占总面积的1.61%;水域63hm2,占总面积的3.90%;荒地84hm2,占总面积的5.20%;难利用地38hm2,占总面积的2.35%;村屯道路用地67hm2,占总面积的4.15%。人均土地1.49 hm2,人均耕地0.11hm2。土地利用现状见附表7。 小流域内耕地坡度组成,5°以下的面积6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3.85%,5°-15°面积31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49%,15°-25°面积2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19.66% 。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附表5。 存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 1、耕地肥力不高,地力下降。 流域内坡耕地有54hm2,有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坡耕地比例很低,未修水保工程的坡耕地土层一般在0.2~0.4m,保水、保土、保肥能力极差,土壤有机质含量极低,土质贫瘠,水土流失程度不一。 2、蚕场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 项目区蚕场面积564hm2,占林地面积的46%,其中三类蚕场面积比例较大,这部分柞蚕场坡面植被较差,柞树密度在1850墩/hm2,年产叶量为2250kg hm2,经济效益和保水保土能力极差,是项目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类。 3、防护林少。 做为山区,主要山脊和分水岭都应成为防护林带,项目区内大部分分水岭无森林覆盖,更无固定的防护林带,这样相应地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 4、薪炭林少。 由于薪炭林少,满足不了群众生活用柴,只能从蚕场和割天然次生幼林树解决,据调查,每年只此一项,相当于破坏2~3年造林面积。 5 、灌木杂丛未被开发利用。 由于林木的过渡采伐,低质次生林和灌木杂丛含量较大,这部分地即无木材可产,又无任何产品,大多数被沦为放牧、割烧柴用,经济效益极低,是项目区重点开发改造地类。 调整方向: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实施退耕退蚕还林还果,消灭宜林荒山,尽量改造难利用地。 2、根据市场需要,因地制宜适当扩大经济林果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使用政策: 凤城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于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一日印发《凤城满族自治县关于对部分集体林地实行有偿使用的规定》的通知,调动了广大群众治理“四荒”的积极性;2008年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完成了林权制度改革,使农民真正享有山林的开发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奠定了制度基础。 1.2.3经济状况 流域内生产以农、牧业为主,2008年项目区内农村各业总产值741万元,人均年收入4510元,其中农业产值232万元,林业产值198万元,牧业产值223万元,渔业产值14万元,其他产值74万元。小流域社会经济现状和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见表3。 建设小流域由于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农、林、牧、副各业生产发展情况不平衡。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油料作物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业、林业、牧业为流域内主要产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31.31%、26.72、30.09%,其它各业产值产值比例较小。 流域内农业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土地产出率低,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业生产力低,农业高产值主要是广种薄收的结果,使之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加之基础设施薄弱,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项目区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失于平衡,农业产业经构调整进展缓慢,对发展高新农业研究不足,农业投入不够,以至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小流域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1.2.4其它基础设施 小流域所在位置交通发达,有县级公路东边线从流域内穿过,村通公路比较完善,形成网状结构。 流域内的通讯系统完善,基本实现了电话通到边远山区,移动通信发射塔覆盖面已达90%以上。 2 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2.1水土流失状况 2.1.1水土流失面积、程度及其类型 小流域总面积1616h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4hm2,占总面积的38.61% ,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侵蚀强度分为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23 hm2,占流失面积的67.79% ,中度侵蚀面积201hm2,占流失面积的32.31% 。土壤侵蚀模数为1150t/ (km2·a)。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见附表6。 2.1.2水土流失成因 造成水土流失原因很多,可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 2.1.2.1自然因素 小流域内的地形、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客观条件。 1、地形地貌 小流域内地形为低山丘陵,海拔在80m~700m,山高坡陡,5°以下土地面积13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29%,5°以上坡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1.71%。地形的坡度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很大,在45°坡度范围内,坡度大小和水土流失强弱成正比关系。 2、气象 降雨特别是暴雨对土壤侵蚀影响最大。项目区处于温暖半湿润的季风大陆性气候地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44mm, 7、8、9月份降雨集中,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而较强降雨对表土冲刷力很强,特别是坡度较大地区,对土壤的侵蚀更加严重。项目区内全年平均风速2.8m/s,多年平均≥10m/s的大风全年出现56d,大风多集中于春、秋、冬旱季,这样就产生了对土壤的风蚀。 3、植被 小流域内现有植被蚕场、疏、幼林地面积比例较大,林种单一,裸露地表在雨水冲刷和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 2.1.2.2人为因素 流域内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地面植物和地貌,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水土流失,而人为破坏植被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类生产活动,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平缓耕地粮食生产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林、草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土壤侵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市蚕场面积较大,过度放养问题长期存在,致使蚕场砂化严重,加重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2、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不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造成农、林、果、牧、副各业发展失调,农民采用广种薄收方式,靠天吃饭;牧草地与载畜量失衡,过度的放牧并且只利用不管理不改良,使得地表植被逆向演替,无法恢复,长时间造成草场退化、沙化而失去水土保持功能。牧业发展形式较落后,还存在一家一户的分散放养的情况,这给牧业管理增加一定难度,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c)重建设,轻保护产生水土流失。随着项目区内建设项目增加,地表植被及土壤结构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私营业主只注重工程的经济效益,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乱采乱挖乱弃现象严重,这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 2.1.3水土流失危害 该小流域处于低山丘陵地区,地面坡度大,地表植被差,且郁闭度较低,遇暴雨,沙石俱下,造成下游河道淤积,抬高河床,影响行洪。另外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林草覆被度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减少,自然灾害日益频繁,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生产力下降。 由于不合理耕作方式和缺乏保护性措施,致使土壤侵蚀严重,土壤侵蚀造成黑土地逐渐变薄,土壤肥力普遍下降,土壤的物理性由重壤土变成了轻黏土,土壤孔隙度减少,持水量降低,保水保肥性能减弱,耕作性越来越差,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低。土壤有机质下降及土壤结构破坏的一个严峻后果是土壤抗蚀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而黑土退化已严重影响了黑土生产力的发挥和高效生产,主要表现为产量不稳,生产效益下降,对粮食生产产生潜在的威胁。 2、洪水灾害频繁,灾害周期缩短。 据调查,由于水土流失,境内大部分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淤积,河床高出地面,有的地方淤积达1m深,部分河段淤塞,防洪能力普遍下降,洪水灾害日益频繁,据资料统计1922年~1962年的40年间,小流域内发生区域性洪水5次,平均8年一次,1962年~2001年共发生洪水8次,平均4.9年一次。 3、耕地资源的数量减少。 水土流失严重,洪水灾害频繁,河流两岸耕地被冲、沙压及土地质量下降,部分耕地因耕作土层流失贻尽无法耕作而弃耕,黑土颜色变淡、密度稀释,有些地方甚至成为砂石遍地、怪石裸露的不毛之地。据统计到1998年项目区耕地面积比建国前减少了16hm2,除因建筑和生产用地占用外,大都是因洪水冲毁弃耕减少的。 4、破坏地面的完整性。 由于水土流失,部分坡耕地及林地出现深浅不一的侵蚀沟,河流改道,冲毁道路和农田,地面支离破碎,破坏了地面的完整性,给人们生产、生活到来不便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降低水利工程使用寿命和污染水质 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天然降水得不到有效拦蓄,水利水电工程效益得不到完全发挥,同时严重地泥沙淤积也降低了工程的使用寿命。水土流失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化肥、农药等残留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质。 6、经济损失严重。 由于水土流失,洪水、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如1985年一场大洪水小流域内冲毁耕地7 hm2,水毁交通道路3.2公里,小河道堤防几乎全部冲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威胁群众生命安全,也为恢复治理工程增加了难度。 2.2水土流失治理现状 2.2.1治理现状及效果 建国以来,项目区的广大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水土保持工作从早期简单造林到综合防治,从分散治理逐步发展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从单纯治理到防治并重,从防护型转向开发治理型,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当地干部群众对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认识,对建设生态环境也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治理,流域内植被覆盖度有所增加,土地蓄水保水能力增加,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经济效益、人均收入相对提高,促进了群众生活的改善。同时也应该看到,小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果,由于投资有限,治理措施单一,无法形成完整的综合防护体系。至2008年底,小流域内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仅为287hm2,其中水保林152hm2,经果林(含退耕还果)57 hm2,坡改梯2hm2,封禁治理面积56hm2,保土耕作20hm2,治理程度仅为31.50%。 2.2.2治理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2.2.1治理经验 1、加大领导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涉及面广、跨学科多,而且治理工程的投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特别是1987年以来,各级政府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结合“大禹杯”竞赛,有效推动了小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同时宣传力度的加大,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认识,培养树立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典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力量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2、贯彻水土保持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导思想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始终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改革投资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治理效益为中心,特别是“四荒” 开发等一系列治理方式的采取,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使水土保持工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3、依靠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力支柱 为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广泛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的建立,小流域“金字塔”综合治理模式、沟壑梯级治理开发模式等课题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水土保持工作水平,推进了水土流失的治理程度。 4、加大执法力度,注重监督管理,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有力保障 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是控制新增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多年来,坚持预防为主,治管并重,特别是执法都督体系的建立,加大了流域监管力度,极大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巩固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2.2.2.2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各级政府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广大群众以高度热情投入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问题如下: 1、国补资金投入不足,治理速度缓慢 多年来水土保持投资主要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 国家投入资金少,直接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进度。在流域治理中资金投入少,治理标准不高,只能分散降低标准治理,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导致各项措施的效益不能充分发挥,群众见不到效益,影响了治理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治理速度。 2、税费改革,影响投工 由于2006年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以农民投工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上级政府没有相应的政策,影响水土流失治理进度。 3、土地承包政策,影响治理措施实施 由于农村土地承包政策30年不变,项目区大部分土地都在农民个人手中,工程措施的实施必将涉及到占地问题,老百姓对此认识不十分到位,这对水土保持项目的具体实施造成一定的困难。 4、沟道治理,困难较多 关于沟道治理问题,我市低山丘陵区沟壑侵蚀程度比较严重,多年来,结合坡面工程,我们也量力地进行一些治理,从完成的工作量上看,还仅仅是开始,要全面彻底治理,工程量过大,就我市实际的人力、财力所不能及。 3 工程建设任务与规模 3.1建设目标 3.1.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1.1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1、水土流失严重,急需治理 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长期以来,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蚀。小流域内截止2008年末,水土流失面积为6.24km2,占整个小流域内面积的38.31%。由于缺少资金投入,造成治理速度缓慢,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了改变这种治理缓慢的被动局面,在短期内改变小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对小流域内主要流失区域进行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地处凤城市南部,我市唯一一座大二型水库土门子水库上游,是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搞好建设小流域的治理工作,能够减轻水库淤积、延长水库使用寿命、减轻水库污染。虽然多年来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严重的水土流失仍然造成大量的泥沙进入河道,淤积污染水库,严重威胁水库工程安全,因此必须加强对小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治理,以减少输入河流的泥沙量,减轻河道淤塞,确保下游水库工程防洪防洪安全,改善库区周边的生态环境。 2、保护土地资源,提高粮食产量 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生产能力下降,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地力减退,部分侵蚀沟发育,坡耕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正在威胁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威胁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快小流域内治理水土流失步伐,可以保护土地资源,改良土壤结构,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区内生态环境 小流域内农业产业结构目前还比较单一,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耕地上耕耘,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截止2008年末统计,项目区内人均收入为4510元,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此次项目工程的实施,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为宗旨,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另外,通过对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治理区内林草覆盖度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将明显得以改善。 3.1.1.2工程实施具备的条件 1、地方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 随着小流域水土保持前期工作的启动,镇、政府政府非常重视,边门镇政府出具了解决工程占地问题的承诺,镇村两级承诺自筹资金进行配套,同时当地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认识非常高,有积极性,愿意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投工投劳,所有这些都为项目区综合治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连片治理,符合原则 在以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以治理水土流失中心,从上而下,沟坡兼治,恢复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措施布局形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调节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为恢复生态创造条件。 3、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小流域内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植物生长,因此采取生态自我修复的方法,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投入少,见效快,形成的生态系统更稳定可靠,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市将生态修复作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退耕还林、退蚕还林等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基础。 4、小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改善山区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实施生效后,将有效地涵养水源,缓解旱情,保护土壤中的有机质,对下游河道减沙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植物措施可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培肥地力;坡耕地治理措施,提高了农田的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粮食产量。治理后经济效益、蓄水保土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多年治理,积累经验 建设小流域是凤城市南部地区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小流域之一,长期以来,建设小流域在“大禹杯”竞赛活动的带动下,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坚持治山治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经验丰富,是开展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有力保障。 3.1.2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次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指导思想是:以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改善区内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在实施中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工程建设以治理荒山荒坡、沙化蚕场、沟道治理为主要内容,结合生态修复工程,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为目标,有力地保护有限的黑土资源,全面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使生态环境逐步趋向良性循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领域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好务。 3.1.3工程建设的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2、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3、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4、集中连片,坡沟兼治 3.1.4工程建设的目标 2009年度在流域内初步设计集中连片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5 hm2,在治理区内力争基本形成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控制在500t/(km2.a)以下,工程措施保存率达到80%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 3.2水土保持分区 3.2.1水土保持分区的原则 根据水土流失特点、类型、地貌、防治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划分水土保持类型区。同一类型区内,各项条件应有明显的相似性,生产方向(土地利用方向)与防治措施布局基本一致,这样有利于水土流失治理以及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便于水土保持生态的全面建设。 3.2.2水土保持类型区 根据省水保局对全省水土保持类型区的划分,建设小流域属于辽东山地丘陵区, 海拔在60~400m之间,山地坡度在15°~60°之间,谷底较宽,山脊缓圆,河谷两侧有小块平原,土壤为棕壤土、草甸土,山林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地带,无霜期为140~150天,气候温和湿润,粮食平均单产为2500~4000kg/hm2,生产条件落后,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尤其是柞蚕场大面积出现水土流失和沙化,群众开荒种植、陡坡耕地,并且是泥石流易发区,每至汛期,洪水灾害严重。流域内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6.24km2,占区域面积的38.61%。 3.3工程建设规模 3.3.1工程建设规模 建设小流域总面积1616 hm2,,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24 hm2,2009年初步设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5 hm2。其中荒山荒坡一般造林10.8 hm2,蚕场治理35.4hm2,封禁治理37.3hm2,修建谷坊24座;疏溪固堤1km。各项措施共动土石方0.54万m3,投工1.03万工日,动用机械0.05万台时。2009年治理措施工程任务见附表9。 3.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目前,项目区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群众收入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基本农田占耕地比例较低,其余部分耕地为坡耕地,产量低,平均亩产量仅为350kg左右,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和广种薄收的现象。另外,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在项目区内面积不是很大,加之农民缺乏果树管理技术,造成了果品产量低、品质差、经济收入不高,使农民丧失了种植果树的积极性。此外,水土保持林面积相对不高,人类的烧柴放牧等现象严重制约着林草业的发展,生态环境恶劣。因此,在总体上对农、林、牧各业用地进行有效调整,使其在使用上更趋于合理,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将荒地荒沟(沟壑)、疏林地和残次林等植被较差地块采取生态修复措施,结合蚕场治理、老果园改造、坡耕地治理等措施,在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促进各业并举,综合发展,因地制宜,使用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 4 防治措施设计 4.1防治措施与总体布局 4.1.1措施布设原则 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按项目区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目的,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措施的拦蓄作用,形成群体防护体系。 2、责、权、利统一,治管兼顾,工程、植物、生态修复三种措施相结合。当前、长远利益相结合,着重眼前,立足长远。 3、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商品意识,发展小流域经济。 4.1.2工程总体布局 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要求,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从上到下,沟坡兼治,层层拦蓄,建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结合流域特点及经济发展需要,治理措施规划如下: 1、坡面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荒山造林、蚕场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 2、治沟工程。规划对侵蚀沟布置谷坊等工程措施,防止沟道继续下切扩张,与坡面治理相结合,拦蓄砂石下泄,减缓洪峰,同时对沟头采取防护措施,避免沟头延伸,遏制沟壑水土流失,逐步形成沟壑川台化,对沟底土质较好的土沟或土石质沟可营造防冲林及速生丰产林。 3、其它工程。作业路工程应在流域治理前修完,以保证管护、防火及后期农林、果产品运输方便。河道整治应在上游沟壑治理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提高河道防洪标准。主要措施:河道疏通,推土筑堤;关键堤段铁丝笼基础,干砌石护坡;堤前坝后枫杨护岸。围栏及标志牌工程要在生态修复项目确定后及时实施,以免产生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4.2单项措施设计 4.2.1设计依据和标准 4.2.1.1设计依据 依据《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996)》等规范进行设计。 5.2.1.2设计标准 本规划工程措施设计标准均按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暴雨设计,一般减少径流90%,减少泥砂95%以上。 4.2.2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设计 4.2.2.1 荒山造林设计 设计对小流域内部分宜林荒山进行造林。由于荒山地块分布零散,地形较破碎,立地条件较差,造林设计采取穴状小坑整地,穴状小坑规格为深30cm,直径30cm,栽植树种选择日本落叶松、当地红松。造林密度设计:日本落叶松株行距设计为1.5m×2m,3330株/hm2;红松株行距设计为3m×3m,1111株/ hm2。苗木规格落叶松选用一级二年生苗,红松选用一级三年生苗。 2009年度初步设计荒山造林10.8 hm2,其中栽植落叶松7.2 hm2,栽植红松3.6 hm2。 4.2.2.2蚕场治理设计 柞蚕生产是项目区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蚕农只放养而不养场,致使蚕场大面积出现沙化,树势减退植株稀疏,是重要的水土流失地类。因此必须对项目区现有蚕场进行改造,以达到提高蚕场质量、保持水土的目的。 2009年度初步设计蚕场治理35.4hm2。主要治理措施包括植物穿带和柞苗补植加密相结合。 1、植物穿带 根据蚕场地貌及坡度情况,在水土流失较严重、坡面植被遭到破坏的蚕场坡面每隔30-40m设置一道灌木植物带,树种选择紫穗槐。整地时间为秋季,整地规格标准如下: 在蚕场中间沿等高线挖成深0.2m、宽0.15m的两排平行沟,沟距为0.3m,然后将1年生的紫穗槐按株距为0.2m错开放在沟内,复土踩实即可,带距为30~40m。栽植密度为4400株/hm2。紫穗槐穿带见下图。 施工要点 A、定线:在坡面正中(距左右两端大致相等)划一等高中轴线。 B、根据植物带间距设计坡面宽,在中轴线上划出各带的基点, C、从各带的基点出发,用水准仪向左右两端分别测定其等高点,连各等高点成线,即为植物带的施工线。 2、柞苗补植加密 柞苗补植加密主要针对三类柞蚕场,这部分蚕场植被遭到破坏,灌木植物稀少,草本植物以耐旱的羊胡草、结缕草、苫房草为优势草种,植物基本没有成层现象,亩产叶量200kg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缺墩少株面积达30%左右。补植后蚕场柞树要达到一类蚕场标准,每亩柞树达到180墩以上。 补植方法:隙地按1m×2m株行距,每穴栽柞苗3—4株,栽植密度为2250株/hm2, 穴状整地750个/hm2(整地规格为30cm×30 cm)。 3、 蚕场管理 A、对柞蚕场清理。首先不破坏地表植被,清理地表杂草,但不破坏根部,留足根部以上三寸为宜。 B、火芽剪伐,老柞疏枝,二芽柞修剪。应首先考虑控制地表覆盖率,不宜树与树之间的空间过大,剪伐过大,否则容易造成产叶量减少,增加地面裸露不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且易产生水土流失。 C、建造生态蚕场。在柞树修剪过程中应考虑树形呈“伞”状,围绕“树冠象雨伞,地面象地毯”这样对生态平衡有利的防护措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 4.2.2.3封禁治理设计 为了加速培育森林后备资源,利用我市降雨量多,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萌发力强的特点,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促使生态环境自然修复,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 2009年度初步设计实施封禁治理面积38.7hm2,设置水泥桩刺线围栏800m ,标志牌 2块,水泥界桩26个,补植0.58万株。 1、封禁治理原则及封育类型 根据现有的水土流失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结合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柞蚕场、疏林地等,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确保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小班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和封育主要目的的不同,分别划分乔木型、乔灌型、灌木型、灌草型等封育类型。并按封育类型以小班为单位统计封育面积。 2、封禁对象   不宜放养的残次蚕场、疏林地和10年生(含10年)以下天然幼林。 3、封禁方式 全封。 4、封禁年限 根据当地的封育条件和封育目的因地制宜地确定封育年限,设计确定为5年。 5、封禁工程区管理办法 根据生态环境自然修复的要求,在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乡规民约如下: 一、严禁在封禁区用火,违者视情节轻重,每次罚款50~200元。 二、在封禁区内不得砍柴,违者按毁坏幼树处理,每株每年赔偿林木损失费0.5~1.5元;不得在封禁区内割草,违者按每市斤罚款0.5元处理;以上二者数量较大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在封禁区内不准铲草积肥,违者罚款100~500元。 四、封禁区内不准陡坡开荒种地,违者罚款100~500元。 五、封禁区内不准放牧,违者罚款100~500元。 六、封禁区内不准采石取土,违者罚款100~1000元。 6、封禁治理的步骤   A、规划准备阶段   在林业部门配合下,组织人力汇同乡村有关人员对封禁地块全面调查,按植被类型登记台帐,编制图表。 B、落实护林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公布封山地块阶段。    落实护林人员,并与护林人员签订护林合同。 按设计落实和确定封育的范围,设置封禁设施。并向村民公布封禁地块。 7、设置围栏、标志牌、界桩 A、围栏 a、围栏布局   根据项目区谷峰叠峦的地形地貌特点。实行部分地段布设围栏,围栏布设在封育区边缘为道路、村屯、人畜活动频繁处。 b、围栏的设计原则 本着有效地控制人畜进入封禁区,投资少,效果好,确保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成果。 c、围栏设计标准   坚固,耐性强,确保拦挡效果。 d、围栏的结构设计 围栏采用砼柱与带刺铁线相结合的铁丝网围栏,砼柱距离2.8m,砼柱高2m,其中砼柱基础埋深0.5m,围栏铁线间的距离为0.3m。 B、标志牌 工程区标志牌版面尺寸为高1m×宽2m,砼预制构件安装。 正面内容为: ×××小流域水土保持封禁治理工程 封禁区域:地点、范围 封育类型:××× 封禁面积:×××公顷   背面内容:工程区管理规则 8、封禁区及附属设施管护 (1)封禁区设专人管护,签订管护合同; (2) 建立检查制度,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护。 (3) 建立罚设款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 9、界桩 封育区边缘要设置界桩,设计共设置水泥界桩26个。 10、育林 根据小班调查资料,结合当地林业经营水平,设计必要的育林措施。 A、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有较充足的下种能力,因植被覆盖度较大而影响种子触土的地块,应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破土整地等,实行人工促进更新。 B、人工补植 对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树分步不均的间歇地块,按封育类型成效要求进行补植或补播。 C、平茬复壮 对有萌蘖能力的乔木、灌木,根据需要进行平茬复壮,以增强萌蘖能力。 D、培育管理 在封育期间,根据当地条件和经营强度,对经营价值较高的树种,可重点采取除草松土、除蘖、间苗、抗旱等培养措施。 10、森林保护 为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确保生态修复成果,培养森林后备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结合林业部门下发的封山育林护林防火的有关规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小流域护林防火责任状,特聘专职或兼职护林防火人员,签订防火责任状,做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 11、病虫害防治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修复工作中采取封育措施后,除了原生植物茁壮成长外,将会有种类繁多的草木及幼林萌生起来,这些生态系统比较脆弱,在林木生长的各阶段,从幼苗、幼林到成林,都有可能受到病害虫侵袭。因此必须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A、建立病虫害防治机构 可聘请林业局森保站负责项目区病虫害防治工作。 B、病虫害防治工作要点 a、营林预防   林木本身抗性及生长发育状况与林木病虫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营林时抚育管理,保证人工林的健康生长。   b、病虫害预测预报   定期合理调查取样,结合天敌,食物、气候情况。准确及时地预报病虫害的发生期引发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c、森林植物检疫  在苗木调运等过程中加强检疫工作,防患于未然。 d、病虫害防治 利用化学药剂将害虫或病菌加以控制、防止灾害的形成。 5.2.2.4谷坊设计 项目区内沟壑密度较大,而且多年来忽视侵蚀沟治理,致使山区沟壑沟岸扩张,沟床下切,侵蚀面积逐渐增大,严重地影响着山区生产建设,为此,设计在侵蚀较重的沟壑内修筑小型水保工程—谷坊。 2009年度初步设计治理侵蚀沟壑一条,修石谷坊24座。 1、设计原则 根据侵蚀沟的水土流失特点、地形、地质、建筑材料、劳动力、技术等多因素,本着有效地控制沟壑下切,拦截泥沙和就地取材,以最经济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水土保持效益。 2、设计标准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1996)执行。 3 、谷坊种类 根据项目区沟道含沙量大的特点,选择干砌石谷坊和浆砌石谷坊两种形式。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山区石料丰富特点,就地取材,节约工料。 4、谷坊的间距 5、谷坊的工程布置结构设计 谷坊位置的确定:通过对侵蚀沟壑情况的调查,谷坊位置选择遵循以下几项要求: A、“口小肚大”,工程量小,库容大。 B、沟底和岸坡地形、地质状况良好,无孔洞和破碎底层,没有不易清除的乱石和杂物。 c、避开跌水和拐弯处 d、在有支流汇合的情形下,应在汇合点的下游修建谷坊。 谷坊布置采用干砌石与浆砌石谷坊相间布置。即谷坊的布置采用浆砌石谷坊与干砌石谷坊相结合的,即:一座浆砌石谷坊—二座干砌石谷坊一——座浆砌石谷坊。 谷坊迎水坡坡比为1:0.8,背水坡1:0.2。 6、谷坊的施工 定线:根据规划测定的谷坊的位置(坝轴线),按设计的谷坊尺寸,在地面划出坝基轮廓线。 清基:首先清好基础,沟床为土质时,谷坊基础应清至坚实的母质土层;如淤积砂砾,沟床应清至硬底盘上;石质沟床应清除表面风化层。基岩面应凿成向上倾斜的锯齿状,两岸沟壁凿成竖向结合槽。 筑坝:坝应与水流方向垂直,从下向上分层磊砌,按边坡逐渐向里缩。上下层石料应首尾相压,最少为石料长三分之一左右,并应错开石缝,空隙要用小石填满。 7、谷坊的管护 (1)建立管护制度,制止一切破坏行为,确保工程安全。 (2)建立检查制度,每年汛前汛后,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 (3)谷坊淤满后,充分利用淤成土地种植沟底防冲林、经济林,增加经济收入。 8 、干砌石谷坊参考断面设计 初设谷坊高度H=1.5m 谷坊间距L = H /( i- i′)= 1.5/(6.4%-2%)= 34m。 顶宽1.2m,迎水坡1:0.2,背水坡1:0.8,底宽2.7m。 谷坊尺寸见下图。 干砌石谷坊断面图 (1)谷坊安全计算 按谷坊断面尺寸计算滑动安全系数K值,校核允许滑动系数K≥2.5。 式中:水流质容重γc取1.3T/m3; H0砌筑物顶上水头取0.5m; h最危险水平面以上高度2m; (2)干砌石砌石体安全计算 校核谷坊断面尺寸,计算公式K=(γV+P)/W 式中:γ为干砌石容重,取2.4T/m3; V为单位长度干砌石体积; P为重力压力,等于W/2; 经计算K值应大于允许值。 (3)谷坊溢洪道断面尺寸设计 按溢洪实用堰公式计算溢洪流量,校核溢洪断面尺寸,应满足Q溢洪>Qmax。 5.2.2.5疏溪固堤设计 为保护河道两侧居民点及耕地安全,使当地群众彻底摆脱洪水困扰,采用推土机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并结合植物措施加固。 2009年度小流域内主要治理小河道1条,疏溪固堤实施总长度1km,推土机疏通河道推土筑堤。 5.5.2.6堤防工程 1、堤防防洪标准、工程级别及堤高确定 a.防洪标准及工程级别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保护区人口小于20万人,耕地面积小于30万亩,防洪标准为10—20年一遇洪水,本设计中堤防标准取10年一遇洪水,等级为5级。 b.堤线布置 防洪堤线布置原则在利用原有溪线的前提下,少占、尽量不占耕地,大弯就其趋势,小弯尽量取直。 2、堤防高度及其水面线确定 按照实测河道断面和河道坡降,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Q=AC√RI计算断面水位与流量关系,通过试算求得各断面10年一遇洪水位,将各断面洪水位连接起来做为设计水面线。 设计原则:因害设防,提高防洪标准,保护农田和村庄,投资少,效益大。 防洪堤设计:因无实测资料,故采用《辽宁省水文手册》,按无资料地区进行水文计算。 1、堤防断面设计 经水文水利计算,结合小河道自然状况,确定流域内小河道堤防断面尺寸如下: 堤防高度1.5m,顶宽2m,迎水边坡1:1.5,背水边坡1:1.5。河道堤线基本不变、在保证现有宽度的前提下,大弯就其趋势,小弯尽量取直。 小河道堤防断面图如下: 5 保障措施 5.1组织管理 5.1.1组织管理机构设置 为了保证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有序地顺利进行,本项目成立由镇政府主管镇长负责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其成员由镇区水利、林业、农业及流域所在村委会等有关部门参加,及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同时建立明确的分工制度,责任到人,落实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障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5.1.2技术保障措施 市水土保持站负责工程建设技术指导、监督检查,并制定工程管理办法,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建设的治理与效益,大力推广水土保持实用技术,提高水保工程建设成效。 5.2建设管理 5.2.1项目责任主体制 依据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特点,适时推行项目责任主体制。项目责任主体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工程施工责任主体,由项目法人对建设项目实施直至生产经营及资产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管理。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的方针,建立管护责任制。实行行政、技术双轨管理责任制,贯彻“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明确各乡、村水土流失治理管护范围和收益分配。 5.2.2工程监理制和工程承包制 项目工程实行建设监理制度,监理制度的实行,可以严格控制工程质量,调控施工进度,还可以提供技术服务,搞好设计变更,平衡点面关系等。防止水土保持建设资金浪费、挤占挪用的现象发生。监理制度的实行,监理单位可严格按照业主下达的工程建设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和工程施工设计进行控制,从而为计划管理者提供了可靠依据,有效阻塞建设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治河、治沟工程等骨干工程均由专业施工队承包,各项工程均签订施工合同及责任状,按合同及责任状要求完成任务。 5.2.3项目公示制和群众投劳承诺制 对项目工程的实施进度完成情况及时进行公示,让当地干部群众对工程实施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通过公示,使其了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义、进程及成绩,增加工程实施的透明度,以便为下一步治理任务做好组织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工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工程的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由于工程资金有限,而且国家又取消了群众的“两工”,面临这种形式,要通过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提高广大群众水土保持意识,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来解决投劳问题,从而解决治理工程出工难的问题。 5.2.4产权确认制和资金报帐制 项目工程竣工后,对所有措施全部确权,管理、使用、受益权落实给个人,这样百姓对该措施的管理维护力度增强,施使该措施保存率在90%以上。产权确认,能够解决了土地承包人与项目治理主体责任人之间的矛盾。一般情况下,采取治理前先将产权落到个人,即土地承包人,治理后受益人归结为土地承包人。实施产权确认制,能够减少项目工程的实施阻力,使治理工程按计划、保质保量顺利完成。 发挥中央投资治理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建立国家、群众和社会力量共同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的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继续推行承包、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治理机制,允许治理成果继承、转让,让治理开发者放心、大胆投资治理水土流失同时,为投资者创造条件,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国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报帐制,即严格按照资金下达的计划和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书的投资概算分项表,进行报帐,在市水保总站专户统一列支,审计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审计监督。 5.2.5工程检查验收 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数量,项目管理办公室制定一系列检查验收制度。项目工程中的每个单元工程施工过程和竣工后,质量监督单位和监理部门协同其他工程管理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对工程不合格的要求返工,并给予批评。工程验收应按照工程管理办公室治理计划进行,年终由质量监督单位、监理单位和对当年的治理工程进行整体验收。 5.2.6工程建后管理 项目工程在施工完毕之后,为保证各项治理措施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效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继续推行承包、拍卖、租赁等多种形式的治理机制,允许治理成果继承、转让,让治理开发者放心、大胆投资治理水土流失同时,对于各项措施,实行产权确认,变政府管为个人管,为投资者创造条件,提供技术服务,保障其合法权益,确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 5.3政策保障 为了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进程,我市先后印发了《凤城市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实施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凤城市生态修复区管理办法》、《凤城市禁牧办法》。结合《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土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6 施工设计与进度安排 6.1施工条件 对于小流域内各项措施的实施,流域内有着较为优越的施工条件,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工程的正常实施。交通道路方面:经过项目区有国家级公路1条,市级公路1条,交通便利,有利于项目工程建设各种材料的运输。水电方面:项目区内的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丰富,从历史上干旱年农业生产上看,供水量远大于需水量,在项目区工程实施期间,供水量丰富,是项目工程实施的基础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各项治理措施的安全实施。在供电方面,农村电网已遍布项目区的每个村屯,对于项目工程的实施,供电已不是任何问题。气候方面:从多年的气候观测结果上看,根据项目区的各项措施的配置及布设,尤其是植物措施,可以说是由气候条件决定,不会产生因气候因素影响措施的实施。农事活动方面:根据项目区农事活动规律,农业生产基本在每年的4月至10月,冬季处于农闲。农业生产期间也是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的最好时机,而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主要来源于农民,为了使工程正常进行不受影响,同时也不影响农事活动,充分利用农时时节,工程施工进度安排做到合理、有续。按照凤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多年的经验,本工程在每年春节耕种前实施
本文档为【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说明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40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11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建筑/施工
上传时间:2013-03-20
浏览量: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