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媒介十二讲重点

媒介十二讲重点

举报
开通vip

媒介十二讲重点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第一讲 媒介文化研究的兴起 媒介文化 1.媒介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遵循别一种文化分类原则。它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强调 的是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既不同的媒介导致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行 进,而不是遵循以往的分类原则(如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 以往的有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作品”和“文本”,但很少涉及它们的媒介方式,例 如普希金的《欧根·...

媒介十二讲重点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第一讲 媒介文化研究的兴起 媒介文化 1.媒介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遵循别一种文化分类原则。它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强调 的是媒介形态对社会文化所产生的决定性的影响,既不同的媒介导致文化沿着不同的路径行 进,而不是遵循以往的分类原则(如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等)。 以往的有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作品”和“文本”,但很少涉及它们的媒介方式,例 如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无论它是诗歌、音乐、电影还是舞蹈,或者别的什么,它们 都出自同一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属性。以福斯特的故事观为例,故事是高于具体的表现形式, 同一个故事可以改变成戏剧电影、歌剧,甚至芭蕾舞,但是从媒介文化的立场来看,或许并 不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故事,这高度抽象意义上的故事其实是以语言叙事文本为基础的。相当 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似乎与媒介无关,它与具体媒介的 联系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衣。 媒介文化的提出是承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思想谱系而来,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和观 念的,而是与具体的,一定的符号媒介或物质形态相关联。关于文化,人们往往关注其发展 中前后承传的一面,而忽略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手段的兴起,会造成其断裂于转型的另 一面,当一种社会交往或信息方式被另一种社会交往和信息方式替代时,整个文化也在逐渐 转换,文化的蓬勃生命力正是从这些方面显示出来。 2. 媒介文化和我们的“世界感”。媒介文化的影响力来自于大众媒体,大众媒体对当代 社会生活的全面参与,早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文化的构成产生了根本性 的影响,并决定着当代人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 3. 媒介文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今天的媒介文化有最广泛的受众,却不是过 去意义上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或民间文化,媒介文化是媒介技术和文化工业不断扩展的文 化,是当代人文化实践的产物,与传统文化领域的联系相对薄弱。 由于媒介文化的形成总是离不开具体的传播手段,似可以说——媒介文化是现代媒体强 大的传播功能与社会流行趣味相结合的产物。 文化帝国主义 ①定义: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商品、时尚或生 活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 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产生于 60 年代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也称媒介帝国主义。 ②特点:a.以强大的经济、资本实力作后盾,主要通过市场进行扩张;b.一种文化价值 的扩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c.主要通过信息产 品的传播实现。 媒介文化研究的思想资源 媒介文化的提出是承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思想谱系而来,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和观 念的,而是与具体的,一定的符号媒介或物质形态相关联 中国媒介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 媒介文化研究是文化研究发展而来,研究者由书斋和案头的文本研究转向社会文化现象 以及这些现象形成过程的综合性研究,并开辟了新的研究范畴,如:消费文化、生产者文本、 符号消费等等。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a,这一转换契机是一个新的消费时代到来的缘故,。即由战争中的物质贫乏到战后的相对 富裕,新的消费体系的形成与商业电视的诞生恰好是同时发生的 b,另一个原因是社会阶层变迁。一个崭新的人文知识分子阶层,由于“个人轨迹的变化 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交织在一起,以往任何单一的人文社会科学都无法独自把握和解释这一系 列错综复杂的变化”,所以“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 媒介文化的研究上承文化研究的势头而来,同时又是全球媒介环境的迅速同质化所造成, 这一媒介环境使得“媒介文化”范畴的提出具有广泛性和共同的研究语境 当前媒介文化研究者关注的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哪些 a, 传媒和权力 复杂的权力观念。所谓复杂的权力观念不是只把意识形态简化为对阶级利益的维护,简 化为仅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利益,而是要将家庭、学校传媒和社会的各种机构与体制之间的 关系和实践状况,还有“诸如性别、种族和其他意识形态的控制形式等饶有意味的现象”都 包括在内加以考察。 霍尔认为,传媒作为一个结构有序的意识形态领域,作为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是建立在 传媒与作为整体的社会分享的指意语汇之上的,由于这一分享,使得“观众感到他们是在以 自己的方式解码,他们故而认可了作为系统的传媒,他们接受了流行的正统性”。 如果用阿尔都塞的说法,就是传媒被结构在统治支配之中,这一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 中,大众传媒是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大众传媒将决定什么是中心是主流,什么是边 缘。 加拿大学者克劳克和库克的生动说法: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 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科技器物,在后现代社会里, 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 b, 电子媒体时代的主体性问题 传媒的网络化使得人们的中心身份模糊化,发送者和接受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统治者 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绝对界限已不复存在 c, 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 媒介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消费文化的同义词,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文化的生产已经 同商品生产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了,文化作为产品其生产和消费也统统纳入了市场交换的轨道 消费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类型,它颠倒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将消费和消费行 为置于主导地位之上,形成了消费社会。所谓消费文化就是这一特定社会化模式的催化剂, 当社会的生产力过剩,需要寻找出路时,就产生了消费文化,确切地说消费文化是为消费行 为寻找意义和依据的文化,是刺激消费欲望和制造消费欲望的文化。这一文化诱导大众热爱 一切有“品味”的商品,热爱一切有格调的商品,然后又引领大众学会“高雅”的消费方式 来享受这些有品味和有格调的商品。 研究者的几种基本立场 a, 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文化工业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阿多诺和霍克海默等人提出的概念,用以批判资本 主义社会下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及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这个概念是阿多诺哲学理论德中心,它首次出现于 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在这部著作中阿多诺称文化工业是从上向下“有意识的结合其消 费者。”这部著作标志着批判学派早期理论的结束。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c, 媒介阐释学的态度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媒介阐释学是从各种媒介形态的功能和演变来对当代大众文化进行意义读解的。 英尼斯是媒介阐释学的先驱,他提出了传播的偏向理论。 麦克卢汉认为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媒介是将一种新型文化植入日常生活的中心,他还指出,媒介文化 并不是某种价值观的单向的传播工具。 尼尔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技术垄断》等著作可以看成媒介阐释学的代表性著作(继 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福柯的历史观)。 梅洛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引入了戈夫曼的社会学理论。 第二讲 传播过程中的开放体系 媒介文化的偏爱 现代大众传媒尽管种类丰富,有强大的传播功能,但是它们并不普渡众生,而是有所偏爱, 能够成为现代媒体宠儿的往往是感官性比较强的对象,即所谓声色犬马型的。现代传媒偏向 于视觉效果,偏向于色彩、声音、动作和冲突(所以小品打败相声)即便是内心冲突也必须 显示在外表(可比较戏剧舞台的夸张和电影镜头的含蓄内敛)。 为什么说媒介文化是传播中的开放体系? A 媒介文化在其产生过程中或许会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系统,但是这种并不是某一文化的内在 逻辑发展的结果。 B 传播中的开放体系。 媒介文化是在传播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基本是拼贴和组装的,其中充满着偶然性, 有着种种变数,所以媒介文化永远是一个开放体系,在传播过程中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营养, 借用着传统文化的各种资源,然后加以整合。 C 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不是已有文化的内在逻辑,而是媒体发展的逻辑、大众生活的逻辑和 市场经济法则共同决定的,是当代社会生活实践决定了媒介文化的发展逻辑。 D 巨大的包容性。 所谓包容性是指媒介文化不能仅仅理解为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品种,而是横跨许多文化品 种,跨许多生活领域而言的。作为媒介文化的影视大众文化,其涵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包容性十分巨大,决不能用以往的文化或艺术的划分标准来衡量和规范,因为它已经走进了 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他方面的媒介文化亦如此 E 基本话题。 所谓媒介文化是由各种各样的相关话题组成的,构成媒介文化的关键点是基本话题,基 本话题有点类似于创作中的题材,有了题材就有力做文章的基础和依据。 a, 话题——向当代生活开放 媒介文化展开的基础在于它的基本话题,这些话题由于是向生活开放的,所以和当代社 会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大众可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参与到其中来,与当代生活的关联越紧 密,大众的参与程度就越高 b, 话题受众的广泛性 媒介文化的基本话题既然向当代社会生活开放,这就决定了其话题受众的广泛性,参与 其间的大众来自各个社会阶层:身份、年龄、职业、不同的文化修养和知识背景等等,为了 适应大众口味,其话题内容往往停留在一个相对宽泛和初浅的阶段上,任何深造和更加精深 的参与企图都不适合在媒介大众文化的参与过程中达成。 F 超越审美体系。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媒介大众文化是开放体系,与学院的抽象的美学体系不同,它没有自己的理论界限,它 倒是能够各取所需,将形形式式的美学思想包含在自身之中,却无法从古典美学思想和体系 中得到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它与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联系得更加紧密。在大众文化中,快感和参与起着重 要的作用,而不是美学的“凝视”在起作用,正是出于这一立场,大众文化批评家德赛都和 约翰 费斯克等从“身体”和“狂欢式的快感”出发来讨论大众文化。然而,如果将美还原 为纯感性的、欲望的对象,或者还原为快感经验,此次建立起来的美感理论还是不适合用来 描述今天的媒介大众文化。因为在传媒时代大众所关注的焦点不是完全出自“自己”的身体 和欲念,也不是自己的美感经验,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当个人从有机社会中解放出来,他 们迫切需要社会的文化认同,为了获得这一认同,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大家”所关注的热点, 当然这热点其实是连续不断的线,大众传媒会不停地生产社会热点和时尚。情感和欲望虽然 是身体和心理的复合物,是感性的和个人化的,但它不是自然的和自古如此的,它是属于社 会历史过程的,是逐步建构的,无论是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建构主体的理论,还是福柯的身 体理论,都试图揭示,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过程,离开特定的社会语境,我们无法界定人的 心理和行为中看来是自然而然的倾向。 怎样理解媒介文化是先进的传播功能与社会的流行趣味相结合的产物? 媒介文化凭借强有力的传播手段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大众,但它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大众文 化,以往的大众文化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媒介文化则超越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 作为覆盖力很强的文化,媒介文化是与社会的流行趣味结盟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 与其说是由文化的内容所决定,莫如说是由该文化所传播的圈子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决定。 社会流行趣味。当今的媒介文化是在别一种环境和条件下生长的,它是商业利益原则、 现代传播手段和社会的流行趣味(或社会风尚)共同构建的。社会流行趣味和社会风尚并不 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共有或共同参与的产物,它只是社会中有一定影响和有话语权的阶层所追 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其背后有经济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原因。社会中间阶层的偏好和趣味 似乎注定能成为社会的流行趣味,社会的上层和社会的底层不易成为流行趣味的标杆。它超 越了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类标准。 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知识水准以及经济地位使得他们所具有的趣味和价值观可能被社 会的较多成员所接纳。另外,中产阶级趣味背后有庞大的生力军后备军——青年人,年轻的 一代踏上社会后的第一阶梯和职业训练就是进入中产阶层,他们既是社会流行趣味的实践者, 也是其创造者,媒介文化工业无论从市场角度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考虑,都不会忽略这些生力 军的需求。 第三讲 媒介文化的全球化和同质化 媒介文化同质化与全球化 在当今时代,浏览报纸、杂志,或打开电视机,令人困惑的是媒体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有时遥控器横扫几十个频道,看到的是类型大致相同的娱乐节目。 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是十分快速的,常常会像瘟疫般流行。例如当大陆的电视人发现我国 台湾的雅嘉非常男女在此岸有市场时,立刻激起了连锁反应,地无分东西南北,台无分卫视 有线,纷纷仿效,一时间从首都到地方有十数台类似的婚恋节目匆匆出笼;又比如美国的《百 万富翁》这样的电视节目在中国有了他的众多的表兄弟,如《开心辞典》、《幸运 52》、《超 级大赢家》等等。 批评电视人或媒体工作者缺乏创意是最先能想到的,深一步地探讨会涉及许多问题。 媒体文化的时代,是关于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争论的最激烈的时代,一些学人认为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媒体文化的同质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所以有关"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的流行是顺理 成章的。 这里或许会忽略一个问题,即媒体环境的趋同问题,我们容易接受经济生活同质化的事 实,却很难接受文化的同质化现象,文化应该是民族的或民俗的,文化应该是有本土特色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放心地坐跨国公司设计制作的汽车,可以无所顾忌地穿跨国公司制造的皮 鞋,抹跨国公司生产的香水,但是享用跨国公司的影视或其他文化产品时却应该保持警惕。 殊不知是媒体文化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媒体文化的全球化,特别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新兴媒 体和伴随它而来的新兴媒体文化就是在国际化交流相对频繁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就是 说今天我们所说的媒体文化不完全是在某一发达国家完成后,再走向国际市场的,而是在比 较广泛的国际交流的背景中逐渐生成的,而这种广泛的国际交流背景正是现代媒体所促成的。 即便拿好莱坞电影来做例子,半个世纪以前的好莱坞同今天的好莱坞已经大相径庭,今天的 好莱坞有更加广泛的全球语境,它的制作者和表演者来自世界各国,白人、黑人或黄种人, 欧洲、亚洲或大洋洲,技术手段或电子制作技术也是当今最先进的,无论这种技术出自美国 本土或者出自其他国家。 因此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发展出纯粹的本土媒体文化去抵抗西方 的媒体文化,也不可能以本土的肥皂剧来冲销《达拉斯》这类肥皂剧的影响,因为一进入媒 体文化的大环境,文化的同质化现象就会加剧,也就是我们只能以比《达拉斯》更《达拉斯》 的电视剧来取代前者,而不可能依照民族原有文化特点来制作所谓的"中国特色的肥皂剧", 因为真正中国特色鲜明的可能是京剧或各种地方戏曲。而今天我们对国产的肥皂剧观赏要求 是依据当前的社会和媒体环境而来的,除非从根上斩断相似的媒体环境,否则同样的媒体环 境会带来基本相似的媒体文化。 再比如说,在西方的媒体足球文化传入中国之前,中国本土并没有类似的文化现象,因 为本土没有相似的媒体环境,媒体足球等在中国的风靡并不是大众在西方媒体文化和本土媒 体文化两者的对抗中选择了前者(就像在两支球队中,选择红队和蓝队那么简单明了),而 是在人们选择之前就决定了的,或者说是由某种媒体环境决定的,要么有足球文化,要么就 没有,这里最难想象的是独自发展中国本土的足球文化。 人们无法在一个划定的、相对封闭的空间中指定要发展某种文化,文化不是静态的,而 是动态的,文化是在互相交往中发展的。我们可以将民族的、本土的文化想象成封闭性的文 化,但这只是相对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而言,其实任何民族的所谓本土文化都不可能在一个完 全封闭的环境中生长,流水不腐,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必须在与周围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 得养分和支持。比如华夏文化,它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在日后的漫长岁月里,正是在 同南方的楚文化和西域各地的文化的交往中它变得生气勃勃。我们可以对华夏文化的单一起 源表示怀疑,但是我们不会否定它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流和碰撞中发展成长起 来。 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会有趋同性,这里包含着许多方面的情形:有优势互补,有弱 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归化,有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也有在碰撞和摩擦中产生出新的 文化。而这些情形在今天的媒体文化发展中都存在,但是,媒体文化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化 都来得趋同,因为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媒体文化所到之处开辟的是同样的媒体环境。可以设 想在一个封闭的小山村中,有一天通了电,山民们通过卫星电视突然看到了肥皂剧,而同时 他们也观赏到了 T 型舞台上的服装表演和各种光怪陆离的广告,他们也为意甲和英超的足球 竞赛嚎叫,他们也知道所谓"脱口秀"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聊天。只有媒体文化能够如此轻易 地进入深山腹地,并建立起全新的环境,(如果是乌兰木骑这样的文艺小分队下乡,情况就 完全两样,对村民来说那更像是一个重要的但又是短暂的节日,而不是一种日常的环境), 虽然在这之前必须有许多物质和经济的前提和条件,要通电,要有卫星和电视等等,这些都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是在最近几十年间才成为可能,但是不要忘了媒体文化也就是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发展起来的。 媒体文化的同质化就是以媒介手段的一致性为前提的。 这里我们不得不惊叹麦克卢汉的有关"地球村"的预言,他是从"媒介即信息"中得出结论 的,而不是从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中推导出此答案的,或许能这么说,资本和市场的全球化 也是现代媒介手段所导致的一种结果。 所以法国著名学者马特拉在批判性剖析现代传播和世界经济的相互关系时,指出今天" 在一个人思想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在他的思考中不再用分离的观点来看待欧洲、拉丁美洲和 亚洲发生的事情,我相信今天人们要求我们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全球化是一个真实的 现象,我们所抵抗的是那种全球化的命定论设想,我把它称之为全球化意识形态。"反对意 识形态的全球化,同时又看到一个真实的全球化,矛盾的焦点在哪里?焦点就在于媒体所言 和媒体环境的一致性,这恐怕不仅是马特拉一个人的困惑。 媒体价值观 从“模仿秀”现象的产生和走红看一种特殊的价值取向——媒体价值观。这一价值取向 同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的大环境相适应,更同大众媒体和媒介文化的大背景相关联,所以我 这里杜撰“媒体价值观”这一概念。提出“媒体价值观”是为了强调其外在性,以区别于日 常生活的价值观,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的价值观是内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它来自传统和 社会伦理,是在长期的教育和规训下形成的。 【群体压力。定义: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 面临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成因:a.信息压 力(一般人通常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的正确性大于少数人的信息,因此个人较信任多数 人的意见);b.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 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由于媒介文化的话题是向当代生活开放的,人们必然要把生活中的价值观带入到媒介文 化中来,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媒介文化所宣扬的价值观并不等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大部分来自传统,有其一定的稳定性,那么,媒介文化中的价值观 则偏向于时尚而“与时俱进”,当然在另一方面也容易时过境迁。媒介价值观并不是在长期 的过程中对人们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突变的力量,在某一时刻左右着人 们的行为抉择。如某天早晨当人们打开收音机、电视或报纸,或者走上街头,突然发现周围 的世界变了,这种变化也许发生在某一个方面,也可能是好几个方面,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变 化,而是这些变化在大众媒体的集体显示中带有一种胁迫的力量,暗示人们不要背时、不要 落伍、不要被时代所淘汰。 媒体价值观主要是由媒介文化来体现,在一系列有关时尚的话题中可以窥见它的时隐时 现的身影,媒体价值观是在动态的传播过程中建立并不断更替,在这一过程中,它既与传统 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与理性的审视相睽隔,它是由时势造就的。时势,某种意义上就是指社 会群体的压力,这种压力同社会伦理和个人的内心道德律令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或可说这 一压力总是同传统的道德呈相反的态势,它以强势的劲头横扫一切。 这里关键的一点是社会群体的压力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形成同媒体的宣传和造势呈什 么关系?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或许可以部分帮助人们回答这一问题,诺依曼认 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时,必然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和了解,再决 定是坦然表达还是保持沉默,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天性”是害怕孤立而收到社会的惩罚。 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舆论的意见环境是由大众媒体来营造的(例如新浪网可以在民意 调查中屏蔽某一类呼声,造成舆论)。媒体价值观与其说是意识形态的产物,不如说它是媒 介文化的派生物,尽管我们在媒介文化中能找到意识形态的种种痕迹,或者说可以从中归结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出某一意识形态的运作状况,但那也是与以往意识形态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不是马克思所说 的,也不是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个人对其实际的生存状态状况的想象性关系的再现”) 因为这两者均是封闭性的,而媒体价值观是开放的、流动的和趋时的(以电视上的清宫戏为 例)。 第四讲 大众媒介与现代神话 现代神话 1,创造者 大众传媒是现代神话的制造者,它只有在销售神话的同时才能推销自身,今天大众传媒 上的神话叙事对象则是凡夫俗子的神话,是中产阶级和想要进入中产阶级的普通人的神话, 相比之下现代神话的叙事对象和题材范围要宽广得多。 现代大众传媒将普通人作为现代神话的叙事对象是有其历史的和观念的基础的,经过 18 世纪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洗礼,社会上已经有了“大写的人”的神话,虽然当今大写的人已 经陷入到物的包围圈中不能自拔,但是失去信仰的人必然要寻找精神上的救命稻草,而现代 神话就是这根救命稻草。制造现代神话,也是大众传媒拯救自身的救命稻草,只有在制造现 代神话的过程中,大众传媒和当代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建立起一种同谋关系。现代神话责无 旁贷地落到大众传媒头上,是因为只有大众媒体能够调动多种手段全方位地为现代神话服务, 它能将所有的神话叙事手段汇拢起来,作为现代神话的创作资源加以利用。 另外,大众传媒能抓住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大肆铺叙,因为现代神话产生于平庸的商业 社会中,生来就缺少重大题材(如盘古开天,特洛伊战争等等),所以需要通过大众传媒, 尽量利用每一个机会,每一类题材来扩大叙事空间。 2,现代神话的题材和叙事逻辑。 现代神话是在“上帝已死亡”的 20 世纪的环境中逐渐生长起来的,于此同时鲍德里亚 所说的消费社会已悄然现形,所以它必然要制造“顾客是上帝”、“消费者是上帝”等等类似 的或大同小异的神话。这类神话有时编得巧妙,有时编得拙劣,但它们都是为一个大主题效 力,在大主题的每一个细小的方面发展出新的叙事空间和叙事手段,而其叙事积极性背后的 动力则是商业利润。 它还能在短短的言说过程中迅速编制和演绎神话,例如在两个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现 代灰姑娘的神话、百万富翁的神话、丑小鸭的神话、阿甘的神话(傻小子有大运)便在影院 和电视机屏幕前完成,神话的种子早就埋在人们的心底,然而媒介文化的声情并茂和灿烂斑 驳使其分外饱满和光彩夺目。 大众的心理和大众的需求决定了现代神话的长度和容量,即它们是短暂的和小容量的, 在抽取了神话的叙事要素后,在广告这类体裁中,神话缩短到了一分钟、半分钟、十五秒、 十秒甚至五秒!当代大众不怎么欢迎节奏缓慢、线性叙事的神话,他们缺乏耐心,并希望满 足感官需要。媒介文化的逻辑是隐喻的逻辑,是联想的逻辑,这不仅是指在同一符号体系之 中,而且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因为媒介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混成的,语言符号、视觉符号、听 觉符号之间,不同的语言符号或不同的视觉符号之间的关系会互相转喻或切换,这种转喻和 切换也是以联想或隐喻为基础的(如“鹤舞白沙,我心飞翔”,“众里寻他千百度,想要几度 就几度”——自动控温冰箱),这里的谐音的联想横跨着好几个领域。当今的大众已经在与 媒介文化的互动中学会了调动隐喻思维的能力,只需要一丁点暗示,就能与大众传媒共同将 神话演绎而成。 收视率民主与众生平等神化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现代神话的特点是普度众生,尽管每一个社会人先天的或现实的条件、机遇是不等的, 但是在市场交换的环境中,对每一个掏钱购买商品的顾主,待遇是平等的,因此他们有着暂 时的平等。 现代神话就是对着暂时的平等而去的,它对现实社会的不平等故意视而不见,神话就是 神话,在它那里一切都是美好的和合理的,神话当中也有缺憾,也有矛盾,不过这些缺憾和 矛盾能顷刻被弥补和解决,有圆满结局 这一现代神话就是要制造众生平等的语境,尽管语境是虚拟的,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现代 神话确立的前提,现代神话的制造者——大众传媒既然面对大众,就需要讨好大众。 它当然知道大众不是铁板一块,大众是分阶层的,有着政治和经济地位的种种差别,但 是不管他们之间有多少分歧,他们都需要神话的安慰和鼓舞,并且他们在收视率上是同等重 要的,收视率对于媒介文化的意义转化到现代神话中,就是众生平等的神话语境 现代神话叙事对象 现代神话以叙事对象来划分至少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叙事对象主要是人,第二阶段 的对象主要是物。 a, 普通人的神话 现代神话的叙述对象瞄准普通人,当然是因为几千年的叙事传统中还没有离开过以人物 为中心的历程,还因为受 18 世纪以来“人生而平等”一系列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经过奋 斗和努力,每个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当然,神话展开的过程是复杂多变的,它不像“前途是光明的”这类基调那么简单,社会现 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构成了现代神话的全部内容,也使其能借助各种素材和时机来充分展示 自己的魅力。 罗兰巴特揭示了“国家作为真理化身”的一类神话的叙事方式(美国造的国家神话最成 功),也将另一类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神话做了阐发:如杂耍、角斗原来可以象征“正义” 与 “邪恶”等等。 b, “物”的神话 现代神话的这一转变不是由神话自身的叙述逻辑所决定,而是由外部因素,社会因素所 决定——是消费社会决定着现代神话的这一走向。 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 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 受到物的包围”。物对人的包围,意味着物的主动性,物不是被动地被人们所使用,而是积 极主动地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要求。物是那样的功能齐全,高贵而典雅,使得每一个使用 者顷刻之间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成为高贵而典雅的成功者。 无生命的物如何取得主动性,这其实就是现代神话的主旨(在某些动画片中已经出现), 即让物成为某种中心,成为辐射的灯塔或高耸的标志性建筑,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不过,物的主动性只是一种隐喻,指代某种常常被文明所掩盖的东西。说到底物的主动 性是建立在人的欲望基础之上的,在物的背后是欲望的冲动,现代神话无非是将欲望转换为 物的语言,让物来喻示或告诉人们那内心深处的、可能是尚未苏醒的欲求。现代神话的叙事 对象主要是物而不是人,这也符合媒介文化化腐朽为神奇的特点(当代广告的各种特奇制作 和特奇效果)。 鲍德里亚还将现代神话视为“关切的神话”,所谓“关切的神话”就是物对人无微不至的 关怀,物对人的竭尽全力的服务,因此当代消费者是沐浴在“关切”的阳光中,而不是单纯 的物欲的满足。 一个好的有关物的神话,至少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有关物的陈述,第二层含义是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超出物欲之上的,有着心理或精神上的作用,有的神话省却了第一层的功能陈述,直接进入 第二层面,揭示物的形而上的意义,或者说是直接虚构意义。 心理补偿的梦幻 人间奇观是由十分具体的视象来展现的,而梦幻则是虚空的,它相对于感官的快乐而言, 它或许由某种语境所生发,或许由某种情绪所激起,也或许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霍克海默 等认为大众文化是以虚幻和假象来满足观众的欲求的,因此这一快乐是建立在人们“受到他 自己本质的欺骗这一事实”之上的。 应该说是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罗兰巴特对快乐神话持批判态度。梦幻的心理大多是补 偿性心理,年幼时的憧憬没有实现或青年时代的志向未酬,会留下遗憾的阴影,这些均可在 媒介文化的消费中得到补偿和排遣,因为媒介文化时满足人们梦幻的最佳场所。好莱坞是制 作梦幻的大工厂,然而与媒介文化的大系统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好莱坞的梦幻都是 被具体身份所规定的,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机遇和巧合而达成,其中复杂的叙事机制在起作用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而当代的许多媒介文化梦幻则迅速简化了这个过程。而当代的许多 媒介文化梦幻则迅速简化了这个过程(精心锤炼的、梦幻般的王朝、酒的王朝、酒的经典„„ 总共五秒。媒介文化所激起的梦幻。其精神力量是浅薄的,其背后不是宗教、也不是悠长的 思想传统在起作用,它只是关于物的占有和占有者的快乐,是以物的享用所带来的心理满足 来代替精神层面的追求,媒介文化所制造的梦幻带有相当统一的色彩。 人间奇观 在媒介文化这个神话世界内,神话的含义首先表现为人间奇观。由于传播技术的日新月 异,在媒介文化的世界中,人和周围事物的比例关系发生了奇异的改变,这是奇观得以产生 的物质条件媒介文化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让所有的日常事物以不同寻常的面目在人们的目 光中登场,使之被笼罩在神奇的光环下。 就创造人间奇观而言,这一特质在足球媒介文化和服饰媒介文化中显得更加彰明。以 T 型舞台为例,日常生活中戏剧化的内容隐退,观众们目睹的是某种景观,往往是静态的景观 在 T 型舞台上却分外生动。 这个奇观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叙事逻辑之间的关联,没有悬念和类似的包袱,某些搭配 是偶然的,另一些组合是临时的,由于他们有日常生活作大背景,因此相互之间就有了必然 性 怎样理解媒介文化与现代神话同构? 现代神话的兴起与媒介文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媒介文化的灿烂斑驳本身就带有神话 的成分。英国学者尼克史蒂文森认为,媒介文化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现代生活经 验,以及社会权力的网络系统”,某种意义上这也包含着应对和接受现代神话的经验。 媒介文化的突然崛起,在短短的十数年间,迅速打破了种种叙事的藩篱,将神话的言说 扩展到消费社会所有的对象上,形形式式的人和物,只要是人们注意力凝聚之处,就有神话 产生的可能,在大众传媒近 200 年的历史过程中,只是到了近几十年,媒介文化才完成了对 人的包围,今天的文化环境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媒介文化环境,这一改变有着文化生态学上的 意义。人们已经很难做到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的描述方式的干预来观测和认识 世界,反而是试图借助媒介之手,更加“深入”地观测社会,了解世界。在后工业时代,个 人的直觉和感受不仅被文化工业的产品所包围,而且所谓直觉和感受本身也是由这些产品诱 导的,人们的直觉首先是对传媒世界的直觉。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第五讲 媒介文化引导消费 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 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 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 按有的学者的看法,“消费社会是指后工业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生 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确实,在消费社会里,经济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 完美的诱惑 讨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消费 社会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象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 里所谓物的包围,不能简单理解为物的堆积和巨大的数量,而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 体的面目出现的,即“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被提供出来”,因 为所有的服装、电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够互相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而且,据说消费 者不会再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单个的商品,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来看待它们,这些商品除 各自器具外,均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另外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也发挥着作 用,并加强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它们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 为它们互相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这样,消费 者购买一系列相关产品就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或者说根本就与实用无关),而是为了 意义的完备,说到意义的完备,不由人不联想到对符号的消费,所谓完美的诱惑,在鲍德里 亚看来就是指消费者意欲尽可能的占有符号的意义,各类符号的各种意义,包括历史的和现 实的,以鲍德里亚说出了极其精彩的警句:“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 实所产生的眩晕”。 眩晕”由符号所产生,符号的眩晕的魅力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其自我标榜的“活 生生”的对象,还有什么比发生在周围的各种精心动魄的真实事件更加令人激动?第二,符 号所产生的安全感,我们观看世界形象时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使我们有安全感。形象、符号、 信息,我们所消费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心中的宁静。基于以上两点,鲍德里亚认为应该这样 来给消费生产力下定义:“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 责任的关系”,而是一种特殊的“好奇心的关系” 紧接着,他给消费地点下的定义是“日常生活”,即只有日常生活才是人们消费的处所。 这里日常生活似乎是平庸和重复的同义词,因为在平庸和重复的日常生活中,好奇心才是某 种积极的有推动意义的行为 荒谬的增长 其实,以为消费社会的产生不是社会心理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 梦魇,因为从此生产力的发展进入了增长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中,个人和集体财富的 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各种污染和资源的极度消耗。鲍德里亚的贡献是揭示了由以消 费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必然导致这种危害的悖论,即当增长的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必须由新的增 长来弥补时,这些居然也能作为增长的新成就来炫耀(所谓生产总值),揭露消费社会有关 荒谬的增长神话的同时,鲍德里亚认为,不能不联系到另一个概念“浪费”,同样是浪费, 在消费社会有了不同以往的含义(如拉动内需)据说个人和社会一样,只有在浪费时“才会 感到不仅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因此,从更为广泛的角度入手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浪费具有积极的作用, 浪费以其独特的功用代替了以往理性消费的用途,它甚至作为消费社会的核心功能而发挥作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用——支出的增加,以及仪式中多余的“白花钱”竟成了表现价值、差别和意义的地方。 消费的社会逻辑 是人们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而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 辑。消费表面上看虽然是由个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却比个人的需求复杂得多, 鲍德里亚认为,工业革命和 19 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有关幸福和平等的神话是消 费社会生长的社会逻辑,他特别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识”这一概念,认为资产阶级的幸福 神话逐渐转变为福利和平等的神话和消费主义的运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幸福要成为平等 神话的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测之物,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于是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创造的各种神话在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便顺势转化为财富、福利和消费 的神话。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增长多少,都无法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不平等,因 为消费社会本身就含有系统的不平等,而且消费社会就是建筑在不平等之上的。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应的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可能是 廉价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间和时间,纯净的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等过去无需花钱 就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变成了唯有特权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说到底,增长在其本身的运动过程 中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本身。 由于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而是生产 与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因此从这一角度看,消费过程可以从下面两个基本方向来分析: A, 作为建立在一个符码基础之上的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实际消费行为能够在其中得以实 现并获得其应有的意义 B, 物和符号不仅意味着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符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 排列于社会等级之中 鲍德里亚称“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 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 脱本团体” 由此他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创造财富的节奏与工业经济 的生产力有关,而激发需求的节奏则随社会区分逻辑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 结构变量,由社会区分和地位要求所激活的需求和向往,由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 的需求,其上升的速度总是比财富增长的速度要快, 为什么说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被规定为排斥享受的消费?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需求是个体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被生产出来的?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一些的问题。加尔布雷斯等学者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 操纵的,所谓消费个性或者说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主权实际上是一个骗局,他只是被强加了 选择的自由而已。实际上消费者的需求是被生产出来的,“企业在某种财富生产和服务的同 时,也发明了使人接受它的各种方法,也就生产了与之相对应的需求” 鲍德里亚纠正了加尔布雷斯的看法,提出了“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的观点,认 为在消费社会中需求并不与具体的物和商品有关,需求也不是与物一一对应的。消费心理不 是一个橱窗和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因此需求不是一个一个地被生产出来的,需求作为一种体系是在一个更 大的生产力范围里以总体的支配性面目出现的。 站在总体立场上,以往个体性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消费甚至可以“被规定为排斥享受的”。 鲍德里亚说:“作为社会逻辑,消费建立在否认享受的基础之上。这时享受也不再是其合目 的性、理性的目标,而是某一进程中个体合理化步骤,而这一进程的目的是指向他处的。享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受会把消费规定为自为的、自主的和终极性的,然而,消费从来都不是如此„„ ”在消费 社会中,“人们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编码价值生产交换系统中,在那里,所有的消费者都不由 自主地互相牵连”,所以消费和语言一样是一种交流体系,是一种“含义的秩序”这种总体 性的立场其实就是结构主义的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 切要求上,而是建立在对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上,亦即在消费社会中,“财 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需求和生存的生理层次)被符号社会学系统(消费的 意义层次)所取代”,同时也能使人加深理解前文所说的消费需求是对“差异”的需求,因 为对单个商品的消费是无所谓差异的,只有在某个系统之中才有差异的存在。 接下来就一切顺理成章,系统的支配力量为了维护符号秩序和组织的完整,必然要对消 费者进行调教和规训,使得这一体系有效的运作起来并长期维持下去。所以消费社会也是进 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的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 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 那么如何来看待消费社会中最有号召力的口号:“个性化消费”,在消费活动中个体的价 值和地位如何得到体现? 事实上,对西方 18 世纪以来的主体神话消解得最厉害的正是消费社会本身。据说消费 者无论买什么样的服装、用什么样的化妆品、驾驶什么样款式的汽车都无法体现自己真正的 个性,虽然人们之间有着真实的差异存在,但是在消费过程中这些差异不会把个体相互对立 起来,而是对它们进行归并和集中,根据某种不确定的等级进行划分,而差异正是以这些范 例为出发点被生产和再生产的。当然这些范例不是由某些独特个性所奠定,而是一种组合个 性。既是差异又是垄断和集中,这里存在着明显的矛盾,该如何统一。 鲍德里亚的解释是巧妙的:抽象地说,垄断和差异在逻辑上是无法兼容的,它们之所以 共存,恰恰是因为差异并不是真正的差异。因为消费者无论怎么进行自我区分,实际上都是 向某种范例趋同,都是通过对某种抽象范例、某种时尚组合形象的参照来确认自己的身份, 并因而放弃了那只会偶然出现的与他人及世界的具体对立关系中的一切真实的差别和独特 性。 鲍德里亚进一步阐释到:个体的个人需求是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其中首先有一种区分 的结构逻辑,它将个体生产为个性化的,也就是生产为相互区别的,但是根据某些普遍范例 及它们的编码,他们就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行为本身中相互雷同了。置于编码符号下的区分 系统和个性化逻辑“从来不依靠人们之间的(独特的、不可逆转的)真实差别。使之成为系 统的,恰恰是它取消了(必然不同的)每个人本来的内容、本来的存在,取而代之以作为区 分符号进行工业化和商业化的差异形式。它取消了一切原始的品质,只将区分模式及系统生 产保留下来” 怎样理解身体的商品化是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鲍德里亚从结构主义的消费逻辑出发,将身体作为“最美的消费品”,从消费的角度提 出身体文化,就更意味深长,他认为身体的地位是一种文化事实,无论在何种文化中,身体 关系的组织模式都反映了事物关系的组织模式及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对身体进行文化或权 力的阐释,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尼采,而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结合社会对肉体的 惩罚和监禁的历史,对此有更加详尽的描述。 鲍德里亚的独特之处是敏锐地析出消费社会的身体文化,他从生产/消费结构的这一社 会关系的投影中,看到了人们在身体上会表现出双重实践,即作为资本的身体实践和作为偶 像(或消费品的)身体实践,在后一种实践中,身体不再是有某种固定体积的对象,而是成 为可以不断向外延伸,日益完美,功能更加齐备的对象。虽然其他物品依据同样的逻辑也能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http://www.hykaoyan.net 扮演这一角色,但是只有身体是心理所拥有的、所操纵的消费的那些 物品中最美丽的一个。 身体之成为消费品或偶像不仅有一个历史过程,还有一个商业运作过程,这一过程不受 个体的自我需求影响。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一种娱 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 相联系的工具约束。鲍德里亚通过对大众媒体和广告中的文本的解析,告诉读者,身体是怎 样被消费社会所重新发现和编码的,而其中的主导主题是“美丽”和“色情”。这里所说的 “美丽”或“色情”并非本来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即要将作为我们社会中 交换普遍化范畴的“色情”与本来意义上的性欲明确区分开来,前者是指交换的社会功能, 后者是欲望的个体结构。在色情化的过程中,身体已不再是宗教视角中的“肉身”,也不再 是工业逻辑中的劳动力,而是具有交换价值的功用性物品。因此,在广告和大众媒体中身体, 常常不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是以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种体态和“曲线”的面 目而被关注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与这一过程相匹配,是物的堆积,因为身体的重新发现首先要通过物品或物品的“买入” 来进行,这似乎是唯一途径。身体的商品化是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亦可说消费文化正是在 身体的商品化中将自身推向颠峰,当然这是不同于古老的人肉市场和奴隶买卖的 媒介文化是通过哪些途径引导消费的? 媒介文化对社会消费的引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购买和 消费;其次是对生活方式消费的组织和引导;最后是开辟新的生活风尚和消费领域。 A 凸显购物主题 媒介文化对具体的、个别的商品的消费的引导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广告媒介文化,还 是透过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传达的消费信息和商品新功能都能对消费大众产生强大的诱导作 用,由于媒介价值观的强大影响,个体所渴求的社会认同也会渐渐转化为大众媒体的认同, 因此个体的消费和对具体商品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体,小到日常用品,大到衣 食住行,似乎都有媒体在操心,媒介文化不由分说地担负起引导购物的职责 B“生活方式”的消费 媒介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消费商品的诱导上,它更是表现在对生活方式的消费 诱导上,既然媒介文化对个体的包围是全方位的,那么“生活方式的消费”理应成为关注的 焦点。所谓生活方式的消费,这里首先是指总体的消费和配套的消费,在这一过程中,消费 的具体行为不再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或者是心血来潮的,而是体现出相互间的种种关联。 在消费社会中,媒介文化所“生活方式的消费”不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中渐渐养成 的消费习惯和态度,它是指消费个体认同某种社会时尚,跟随流行趣味的轨迹前行,并由此 获得新的社会身份和相关形象,担任消费引导的媒介文化是通过不断地提出新的消费概念和 消费模式来吸引大众的,比如“新男性”形象、“成功人士”形象、“新新人类形象”或者“温 馨而靓丽”的职业女性形象,这里并不否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作用,但是传统的和经济 及社会地位紧密相连的消费行为不再占主导地位,而新的消费概念和消费模式更加关注的是 消费现象的表征
本文档为【媒介十二讲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7693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2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17
浏览量: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