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

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

举报
开通vip

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 * 本文系 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GSY2009YB235。 * *作者简介:贺永萍(1973-),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及法学教育。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江苏 镇江 212003) * 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 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 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 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 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妇女在...

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
* 本文系 2009年度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GSY2009YB235。 * *作者简介:贺永萍(1973-),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及法学教育。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 江苏 镇江 212003) * 奥地利一个关爱女孩协会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提问:如 果一个家庭有一双儿女,但只有一笔教育经费,你投给谁? 他们的答案是:投给女孩。因为教育了一个男孩,你只教育 了一个个体;而教育了一个女孩你就教育了一个家庭,教育 了一个民族,教育了一个国家。妇女在人类的发展中有着特 殊地位和作用,而作为拥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女大学生在未 来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女大学生的现代意识有了极大的提 高,但在婚恋观中希望“男强女弱”,“男高女低”的思想却并 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部分女性有了回归家庭的愿望,这与 女大学生受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社会性别意识及其产生根源 “社会性别”是 20世纪 60年代末在西方第二次女权主 义浪潮中出现的一个分析范畴,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社会 性别理论流传到世界各地。20世纪 90年代前后,西方社会 性别理论逐渐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对这一新兴的理论,中 国学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性别意 识的觉醒。如今,“社会性别”已成为国际妇女运动中的一个 重要概念,“社会性别意识”也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 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性别意识”,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现象,重新审视两性关系,消 除两性成长中的文化壁垒和障碍,从而求得一种新的性别 平等。 西方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原有的社会性别与社会性别意 识只是一种历史性的事实描述,它只是讲述了男性该如何、 女性该如何?而这没有揭示这种观念产生的根源,社会性 别、性别意识和性别关系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在不断审视现实存在的两性世界的过程中,西方女权 主义理论家发现:关于社会性别和两性关系的历史叙述是 由男性主导的,是按照男性世界的需要和为了维系男性地 位而建构起来的,关于“男子气概”和“女人味”的种种描述 和界定,是由大量的偏见和功能性的假设构成的,社会性别 和社会性别关系反映的是一种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 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深刻地贯穿在人类的政治、经济、 文化、社会生活和家庭等一切领域,因此有必要对男性话语 主导的政治重新进行审视和界定,从而解构现实中不平等 的两性关系,重建整个社会关系和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相较于新的社会性别理论,传统的观念更有市场,女大 学生在婚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观念似乎更与此相关。中国 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而在这封建文化中尤其强调父权 和夫权,在一个以男性意识来主宰的世界里,女性几乎没有 话语权。我们对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莫过 于善解人意、温柔、重感情、被动、顺从等等。这种社会性别 意识,是由于占有话语权的男性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了优势 地位,从而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作为了整个社会必 须信奉的价值和观念,并通过法律和政治制度不断地强化, 使得人们理所当然地把既存性别差异当作一种宿命来接 受。 这种普遍且深植人心的对女性的性格、作用、能力、从 事的活动、在家庭、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形成的固定看 法,使得现代女性基本上认同:你可以有知识但不可以高学 历,否则没有男人敢要;你可以有个性,但不可以太豪放,否 则不温柔;你可以有自信,但不可以太独立,否则不顺从;你 可以有职业,但不可以太成功,否则你可能不顾家……如果 这个女子学历过高、个性太过豪放与独立、事业上又是所谓 的“女强人”,那她在恋爱、婚姻路上可能会走得比较辛苦。 二、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的影响 1.在恋爱中对外貌的重视胜过对内在素质的培养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从不缺乏对女子美貌的描述,甚至 在劝解男子求取功名、发奋读书时也不忘以美女做“诱饵”,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传媒更在用一种 庸俗的商业观,无限夸大女性美丽的重要性。于是时尚美丽 成为当今女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对身体美的充分展示,对外 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 贺永萍 【内容摘要】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女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 的过程中养成平等、独立的性别意识。 【关 键 词】女大学生 婚恋观 性别意识 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SOCIAL SCIENCES REVIEW 2011年 3月 总 第 26卷 * * 232 Administrator 高亮度 Administrator 高亮度 Administrator 高亮度 Administrator 高亮度 Administrator 高亮度 在形象的刻意追求,一些女大学生觉得对身体的护理远比 内在的滋养更为重要。正是这种对身体的自恋和拜物式的 崇拜,成为当下非常主流的女性意识。而深究其背后的原 因,我们看到了“女为悦己者容的”的古训。追求美丽不过是 为获得男子的青睐,瘦身骨感美也好,圆润丰腴美也好,可 能都不是女性自己要的,而是为悦己者塑造的。 2.“男高女低”,“男强女弱”的传统择偶观限制了女大学 生的成才意识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女大学生的择偶意向,无论是从 社会地位、经济收入、学历、能力还是身高、年龄等方面都要 求“男高女低”、“男强女弱”。虽然女大学生拥有高等学历, 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珍惜和捍卫自己的职业成就和人生价 值,但女大学生渴望安定温馨、小鸟依人、希望被保护被宠 爱的天性,使她们在内心深处仍然向往传统的“夫唱妇随”、 “相夫教子”、“贤妻良母”,而事业有成则成了隐藏在家庭幸 福这一首要目标背后的可有可无的想法。 3.女性“家中人”的定位使得“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急 婚族”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起来 “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 庭为主”,“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这些传统社会对女性 的角色规范、角色期待,把女性定位为家中人,婚姻也成为 女性的第二次生命。受这种氛围的潜移默化,一些女大学生 忽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寄希望于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 命运。另外,由于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在求 职过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压力要比男生要大得多,为了避免 日后的辛苦,一些女大学生试图通过其他方式来“曲线救 国”,在校期间不是埋头苦读自己的专业,而是费尽心思到 社会上找富翁,想通过搭上成功人士的顺风车少奋斗几年, 甚至不用奋斗。 这种性别意识偏差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浸淫之 中,成了理所当然的存在。一个女孩自她诞生之日起,来自 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断灌输,耳濡目染,无意识之中,慢慢 习惯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同了这一切看似合理的存在,并 不遗余力地以此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从未深思 过这种规范产生的根源。 作为走在时代和知识前沿的女大学生,她们经过多少 年的寒窗苦读,积累并建构了比较优秀的知识体系,再加上 本身固有的客观优点,如女性的注意力比男性集中;机械记 忆力强于男性;较男性更坚韧;语言表达能力强;克制能力 强;综合知识能力强;兴趣稳定;形象思维及直观判断能力 强等等,在一些领域完全能够胜任甚至超越男性。但在传统 的性别意识偏差的影响下,女大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 的开发,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种极大的人力资 源浪费。因此重构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就 显得迫在眉睫。 三、重构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中的社会性别意识 1.平等意识 社会性别意识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宣传平等意识。许多 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妇女家庭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 夫妻平等的现代性别观念已为人们普遍接受,人们对女性 的社会角色和男性的家庭角色都表现出极大的认同。但现 实生活中的家庭形成上却表现出对应于观念要求的不同特 点,女人的领地在家庭,男人的领地在社会这种传统的角色 分工模式仍然对现代性别观念起着抑制作用,由于观念的 进步和现实形态的落后,其结果常导致夫妻关系的紧张,近 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与此也不无关系。因此女大学生平 等意识的养成,更需要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政府作出更切 实可行的制度设计,多给女大学生提供政治生活和生产劳 动的平台,摒弃性别歧视的用人机制,公平地向女大学生打 开就业之门,将女性视为发展的主体,逐步削弱人们思想上 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 2.主体意识 明确的主体意识是认可和追求自身价值的理性起点和 动力。一部分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遇到挫折时,尤其是遇到 了由于生理因素带来的天然不利因素造成就业难时,女性 的自尊、自信、自强会受到强烈的冲击,进而会否定自己的 价值存在。由于学校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一些女 大学生自身发展观念淡漠,自主意识较差,由此而产生自卑 感,产生寻找婚姻依托的依赖心理,这会在较长时间里影响 她们参与社会的主动性,致使走向工作岗位后,躲避现实, 封闭自己,满足于家庭生活和丈夫的事业,难以建功立业。 3.独立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心里有一种依赖 思想,将日后的幸福生活寄托在另一半身上,她们读大学就 为了混一张文凭,目的是在日后的婚姻选择中增加自己的 砝码,并不是想增长自己的见识,拓展自己的能力,依靠自 己的能力创造美好的未来。家庭本应是男女双方并足鼎立, 绝不能靠男方去撑起来,恋爱、家庭不是为自己找依靠,女 大学生决不可将自己作为一个负担交给丈夫,这种将自己 的命运交由别人来掌控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束缚了 女大学生潜力的发挥,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四、高校应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教育 重构女大学生的社会性别意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 合力,但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学校更担负着责无旁贷 的义务。大学时期对女大学生来说是逐步走向独立、成熟的 阶段,高校应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加强女大学生的社会性 别意识教育,帮助她们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实现自我。 1.高校应开设系统的性别教育课程 一些西方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已经在普通大学中把性 别教育纳入必修课和选修课,我们国家目前还只有极少数 大学开设了妇女理论课程,为了加大普及的力度,有必要由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性别课程纳入国家高等教育课程目 录,并规定为普通高等教育的必修课。 性别课程的设立可以向女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女性学理 论知识,了解女性、了解女性在社会地位、社会发展、心理、 婚姻、参政议政等方面的问题,让女大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视 角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健康的心理 来正视这个充满着性别文化的人类社会。 性别课程开课的对象,不应该只是面向女生,更应面向 全体学生。在男权文化的社会中,男生的社会性别意识更加 重要。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 男性的性别意识增强了,男女平等才真正有了希望。 2.开办各种活动,利用高校文化宣传平台,培养女大学 生的“自强、自信、自立”精神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经常邀请一些女性问题专家 或是成功女性走进校园,谈谈她们在家庭和事业中的角色 233 定位以及成长、奋斗的事迹,为女大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改变她们的传统观念;也可以举办一些具有女性特色的活 动,比如“女大学生风采大赛”、“女大学生成才之路”大讨论 等等相关的活动,让女大学生走出狭窄的生活圈,丰富自 我、展示自我,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同时利用广播、橱窗、 刊物、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 阔女大学生的视野,启迪思维,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念。通过 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女大学生感受到女性也同样可以像男 同胞一样撑起半边天,强化她们的主体意识。 3.利用社会实践,让女大学生在社会情境中塑造自我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良好途径,但 一些大学生并没能认真对待,经常是通过各种关系到一些 单位敲章了事,从而使得学校的社会实践大都流于形式。社 会上的性别歧视观念、女大学生成才难就业难的社会现实, 使得女大学生对步入社会心存恐惧,但作为接受过高等教 育的女大学生,要想确立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则更应认真 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从思想上解放自己,挖掘自己潜在的 创造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社会实践可以 极大提高女大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应对、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同时还可以增加女大学 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原有的性别意识 误区。 社会性别意识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 容,让女大学生怎样在社会性别的框架下看待自己,重新认 定自我价值,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致在婚姻中寻 求依托,这对像我们这样人力资源还比较匮乏的发展中国 家来说非常重要。高校应通过有针对性的性别意识教育,帮 助女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并在此引导之下,形成正 确的婚恋观,以此提升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丽.高等院校应积极开展女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J].前 沿,2007,(9):104—106 [2]葛雷.”80后”女大学生性别意识与心理社会化问题探析 [J].理论界,2009,(12):199—201 [3]黄菊香.社会性别意识视角下的女大学生发展分析[J].中 国成人教育,2008,(10):22—23 [4]李晓燕.社会性别意识偏差对女大学生成长的制约[J].广 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12):31—36 (上接第 227页)主观幸福感存在着年龄、性别等因素上的 差异,但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们发现,这些人口统 计学变量通过某些变量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台 湾的陆洛在考察人口学变量、环境事件、个人资源对主观幸 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在其中扮演着一个强有力 的中介因素,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最强的正面影响,性别上 存在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完全是经由社 会支持而展现的。另外,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和外向人格也 是通过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陆洛在 1995年的一项研究结果“外向人格的确能导致个体获得较 多的社会支持”为此提供了交叉验证。Ross等人对美国被试 的研究也发现, 受到良好的教育可以更好地获得婚姻和其 他形式的社会支持,这一切都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但相 关的研究相对较少, 社会支持的中介变量作用还有待于进 一步的实证验证。 2.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间接影响研究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环境因素变量, 人口 统计学变量通过它间接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同时,必 然也要通过一定的中介变量。Bisconti和 Bergeman研究指 出,社会控制在二者间具有中介作用,感觉控制调节了支持 和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严标宾 2003年对大学生的自尊、自 我控制以及抑郁三者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进行了系统的 研究。研究发现,自尊、自我控制、抑郁分别降低了社会支持 变量对总体主观幸福感的解释量。由此可见,三者都是社会 支持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抑 郁与自我控制的相互作用也调节着二者间的关系。但社会 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还存在其他的中介变量,有 待于进一步实证研究。 四、小结 由于大多实证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群体来揭示二者间的 关系,但不同群体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在日后 加以验证。其次,由于社会支持的来源错综复杂。因此,相比 社会支持的来源而言,不同方式的社会支持更应该成为探讨 和分析二者间关系的着眼点。最后,社会支持通过内部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同时也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在人口统计学 变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扮演中介作用,但三者之间究竟是一 种怎样的关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是,这三者间复杂 关系的探讨,应成为以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重点。同时,应建 构内外部因素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整合模型,并使其逐渐趋向 中国本土化。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J].应用心理学.2003 [2]吴丹伟,刘红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 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3]崔丽娟,秦茵.养老院老人社会支持网络和生活满意度研 究[J].心理科学,2001 [4]郑宏志,陈功香.314名城市老年居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 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 理卫生杂志,2004 [6]陆洛.中国人幸福感之内涵、测量及相关因素探讨[J].国家 科学委员会研究组汇刊(人文及社会科学),1997 [7]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著.幸福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 学出版社,2004,6 234
本文档为【重构女大学生婚恋观中的性别意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777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3-13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