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举报
开通vip

【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 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

【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 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一( 红壤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形成过程 3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Al(OH)33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Al(OH)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33 水的FeO和AlO,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323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O不小于2% 23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 1、分布 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2、形成过程 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 (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二、 黄壤 1、分布 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 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 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1 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 (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 三、 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第二节 北方土壤 一、棕壤 1、分布 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 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均温在5—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天。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形成过程 3 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 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 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 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 A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 1 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 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 6、改良利用 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山地棕壤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绿化太行山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椴树、栎类等。 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 二、褐土 1、分布 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2、成土条件 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3、形成过程 (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 (3)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1 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a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三、暗棕壤 1分布 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 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3、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层为暗1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四、棕色针叶林土 1、分布 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2、成土条件 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 3、成土过程 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淀积,同2 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层为棕黑色,1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 A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层呈棕色,紧实;2 富含铁或腐殖质; 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状 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A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2 五、潮土 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 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 2、形成特点 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态 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本章重点:主要是掌握具有代表性的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理化性状。其它土壤类型可以根据二者进行推算。 本章难点:主要是各类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的理解。这一点需要借助与土壤实习以及实地的土壤调查工作来加以认识。 复习思考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简述棕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二、简述红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第九章 我国土壤的分类与分布 主要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土壤分类的历史和现状。掌握在我国广泛应用的土壤定性分类的原则;和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分类依据。 本章将主要介绍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壤分类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第二节 土壤分布 第一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1、什么是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2、土壤分类的目的:就是为了科学地认识土壤,系统地区分土壤,从而达到合理地利用土壤。 3、分类的意义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水平的标志;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是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技术的依据;是国内外土壤信息交流的媒介。 二、我国土壤分类的发展 1、古代土壤的分类 我国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土壤分类内容的最早国家。大禹治水,遍及全国后,对土壤进行了初步分类,在《禹贡》中,将全国土地划为九州:冀,青,兖,徐,扬,荆,豫,梁,雍。再根据土壤性质划为9种,并根据土壤肥力划为三等九级。 在《周礼》书中,传说由周公所作,在《禹贡》的基础上,把九州土壤按地形划为山林,川泽,丘陵等五大类,春秋时代管子著《地圆篇》中,考虑了土壤与植被的关系,区划出18个土类,每个土类分为5种,共90种。 古代土壤的划分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但由于时代与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限制,未得到更大的发展。 2、解放前中国土壤分类 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才开始土壤调查和分类研究工作。主要受美国Marbut土壤分类影响,引进了大土类的概念,建立了2000多个土系,但无土种。 3、解放后我国土壤分类研究工作 1954年中国土壤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借鉴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体系,拟定了土类为基本分类单元。,1958年开始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由于历史等原因,延缓了土壤分类科学研究的步伐。到1978年,在引入了苏联地理发生分类和实用土壤分类结合下,产生了中国的土壤分类,并拟定了《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在1978年至1984年期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并在1984年草拟了《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85年以后,中国科学地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断吸取国外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主要是美国的诊断分类,并参考西欧,苏联的一些概念和经验,一次一次进行修改,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初拟,二稿,三稿,于1991年正式发表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在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意见的基础上,于1995年又出版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从而使我国的土壤分类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我国的土壤分类是两个系统并存。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 一、1984年的土壤分类 1984年的分类,是在1978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暂行草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的成果中广泛应用。1987年《中国土壤》第二版、《中国农业土壤概论》、1990年的《中国土壤》以及一些区域性的土壤专著如东北土壤、山东土壤、 华北土壤、华东土壤等均是应用的这一分类系统。 1、分类的原则 采用土壤发生学原则,把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的理化性状结合起来;将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统一到同一土纲中。 2、分类的级别:采用了六级制:土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变种,共12个土纲,46个土类,140个亚类。 3、土纲:根据主要土壤形成过程以及土壤的共有特性来划分。 4、土类:在一定成土条件下或人为因素作用下,经过一个主要或几个次要成土过程形成的,具有一定相似的发生层次,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 二、 1995年的土壤分类 1、特点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的基础;充分体现我国的特色,提出了人为土纲等;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1)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分为: 诊断表层——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如:有机质表层,人为表层等。 诊断表下层——由物质的淋溶,迁移,淀积或就地富集作用在土壤表下层形成的具诊断意义的土层。如:粘化层,漂白层。 (2)诊断特性——是具有定量规定的土壤性质(形态的,物理的,化学的)。如:土壤水分状况,土壤温度状况,盐基饱和度,铁质特性、石灰性等。 2、分类原则 采用多级分类制,有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7级。 (1)土纲——根据主要成土过程产生的或影响主要成土过程的性质划分。共14个土纲, 纲,火山灰土纲,铁铝土纲,变性土纲,干旱土纲,盐成土纲,潜育土纲,均腐土纲,灰土 富铁土纲 ,淋溶土纲,雏形土纲,新成土纲。 (2)亚纲——土纲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影响现代成土过程的控制因素所反映的性质。如雏形土纲,根据水分状况又分为;潮湿,干润,湿润,常湿。 (3)土类——亚纲的续分,土类类别多反映主要成土过程强度或次要成土过程或次要控制因素的表现性性质划分。 (4)亚类——土类的辅助级别,主要根据是否偏离中心概念,是否具有附加过程的特性和是否具有母质残留的特性来划分。如:石灰性,酸性,含硫等。 3、命名原则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彻底改变了土壤命名。采用分段连续命名,也就是土纲、亚纲、土类、亚类为一段。名称结构以土纲为基础,在它的前面叠加反映亚纲、土类、亚类性质的术语,分别构成亚纲、土类和亚类的名称。 性质术语尽量限制为2个汉字。土纲名称都是世界上常用的名称,一般为3个字。这样土纲名称一般为3个字,亚纲为5个字,土类为7个字,亚类为9个字。 红壤有一部分属于富铁土纲、湿润富铁土亚纲、富铝湿润富铁土或简育湿润富铁土; 棕壤相当于雏形土纲、湿润雏形土亚纲、简育富铁土类。 第三节 土壤的分布 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这是由前苏联B.B.道库恰耶夫指出的。指在大陆广阔平原的土壤上,在形成历史基本相同、成土母质相似的情况下,成土因素中的气候因素的作用明显表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明显的土壤类型更替和气候带的更替同时出现。 一、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平原地区的土壤随纬度或经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分布。 1、土壤纬度地带性 气候带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热带 季雨林或雨林 砖红壤 南亚热带 亚热带季雨林 赤红攘 中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红壤,黄壤 北亚热带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黄棕壤 暖温带 落叶阔叶林 棕壤、褐土 温带 针阔混交林 暗棕壤 寒温带 针叶林 寒棕壤 2、经度地带性——随经度由东向西更替,在温带的内陆地区,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荒漠草原,土壤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 四、 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 山区的土壤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的现象。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植被也发生变化。 在河北雾灵山(500—2100米):土壤垂直带谱为 600米以下为褐土;600米——900米为山地淋溶褐土;900米——1600米为山地棕壤;1600米——2000米为山地暗棕壤;2000米——2050米为山地草甸土 三、土壤分布的地域性 就是土壤的非地带性分布,如盐碱土、水稻土、风沙土可出现在任何气候带内,并且可与地带性的土壤交叉分布。 本章重点:掌握我国土壤的分布规律和1995年《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的依据。 本章难点:土壤分类级别中土纲、亚纲、土类的划分依据。土壤分类是土壤各分支学科水平的综合反映,土壤分类的关键是对土壤成土过程的认识。而土壤成土过程是十分抽象的复杂的,涉及到很深的土壤学领域。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水平地带性;2、土壤垂直地带性;3、土壤诊断层;4、土壤诊断特征 二、土壤分布为什么具有地带性规律, 三、1995年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是什么, 四、简述我国东部地区的土壤纬度地带性。 第十章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主要教学目标:主要掌握红壤和棕壤的分布区域、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剖面构造和土壤形态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状。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结合前面土壤学的基本知识的学习。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第二节 我国北方的土壤 讲解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节 我国南方的土壤 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着各种红色或黄色的酸性土壤,总面积大约有11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这一地区由于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林木、果树和粮食作物的生产基地。 二( 红壤 1、分布 红壤是我国分布面积最大的土壤,它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广阔低山丘陵地区,包括江西,湖南的大部分地区,除此之外,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的北部以及浙江,四川,安徽,贵州的南部都有红壤的分布。 2、成土条件 红壤形成于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年均温16—21度,年降水量800—1500mm, 无霜期240—280天,自然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多为人工林,树种主要为马尾松、杉木、罗汉松、樟木、楠木以及竹类等,除石灰岩外,其他岩石上几乎都可以发育。 3、形成过程 (1)、脱硅富Fe、Al化作用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矿物发生强烈的风化产生大量可溶性的盐基、硅酸Fe(OH)、3Al(OH)。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Al(OH)33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Al(OH)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33 水的FeO和AlO,红色的赤铁矿是土壤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 Al的层次。 2323 (2)旺盛的生物小循环 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水热条件优越,植被生长旺盛,生物的小循环作用也十分旺盛。 红壤的形成以富铁、铝化过程为基础,生物小循环是肥力发展的前提,这两个过程构成了红壤特殊的形状和剖面特征。 4、剖面特征 O层:在森林植被下,当年凋落物, A层:暗棕红色,团粒结构,无人为破坏下可达30cm左右,疏松。 B层:棕红色、红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可达0.5—1m,比较紧实,质地较粘,常有Fe结核存在。 在B层以下常有一个由红、黄、白三色交错而成的网状纹,网状纹较坚硬,对植物生长不利。其形成机制尚无定论。 C层:母质层 淋溶:以溶液的形式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的活动。 淋洗:物质被下行水迁移带出整个土体。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粘粒硅铝率为2.0—2.2 (3)交换量低,常为5—10cmol/kg土,细土的CEC/粘粒<0.24 (4)土壤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细土游离FeO不小于2% 23 6、土壤改良利用 红壤地区是我国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适于多种林木生长,大力发展多年生林木和经济林,比如马尾松、油茶、杉木、乌桕等。注意水土保持,把治山、治水、治田和造林结合起来。 二、砖红壤 1、分布 热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云南和台湾南部。年平均气温为24度左右,积温在9000度左右,年降雨量在2000mm左右。原生植被为热带雨林或季雨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形成过程 2 专红壤的富铁铝化作用比红壤更加强烈;生物小循环特别迅速,营养物质周转利用特别快。 3、剖面特征 剖面厚度大,一般都在3米以上。在自然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红色的富含腐殖质层次,一般厚25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快状结构,较疏松、多根;B层为砖红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B层下为深厚的网纹层;其下为风化的岩层或母质层。土体中有各种铁质新生体。 4、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pH为4.5—5.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和三水铝石,粘粒硅铝率<1.75 (3)土壤盐基强烈淋失,交换量低,常为5cmol/kg左右, (4)土壤中有大量的游离态Fe、Al,而P易被固定。 三、赤红壤 分布南亚热带即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云南的南部,是红壤和砖红壤的过渡地区。 五、 黄壤 1、分布 在中亚热带山地,在南亚热带和热带的山地也有分布,主要以四川、贵州两省为主。 2、成土条件 黄壤地区的热量条件较同纬度红壤地带略低,但湿度大,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在垂直分布中,黄壤分布在红壤之上。 3、形成过程 其富铁铝化作用较红壤微弱。因排水不良,空气湿度大,土壤经常处于湿润状态,土壤中氧化铁受到强烈的水化作用,形成多水氧化铁,使土壤呈黄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为当年半分解的凋落物;A层为暗黄灰色,腐殖质层1 厚25—30厘米左右,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下部为络合淋溶层,淡黄灰色,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B层为黄色或红黄色,紧实,核状结构或核块状结构,质地粘重,有时含有铁结核;B层下土壤粘重,常具潜育化特征。 5、理化性状 (1)全剖面呈酸性到强酸性,pH为4—5之间 (2)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拜来石和埃洛石,粘粒硅铝率为2.5左右 (3)土壤盐基较红壤高,交换量为10—20cmol/kg 六、 黄棕壤 分布在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或落叶林下,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北部、陕西南部。 第二节 北方土壤 一、棕壤 1、分布 地处暖温带湿润地区,纵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也出现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中,在秦岭、燕山、伏牛山、吕梁山、太行山等一些山脉的垂直中有棕壤的分布。 2、形成条件 气候:大小暖温带气候下形成,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夏季湿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16?,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1200mm,无霜期160—230年均温在5 天。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树种主要是辽东栎蒙古栎,针叶林有油松、赤松等。 母岩:除石灰岩以外任何母质。 3、形成过程 淋溶作用:在下渗水的不断作用下,石灰已经完全淋洗,剖面盐基呈不饱和状态; 粘化过程:包括粘粒的形成和粘粒的 淋洗积聚,粘土矿物已处脱钾阶段,铁、铝在B层中有累积的趋势; 棕化过程:原生矿物的风化释放出铁,生成针铁矿使剖面成棕色,部分腐殖质酸下移也使剖面呈棕色。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 O层多由当年的凋落物组成,在阔叶林下仅见于雨季前存在; A层为棕黑色腐殖质层,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腐殖质含量高; 1 B层呈棕色至鲜棕色,团快状结构,动物活动强烈;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pH为6—7,无碳酸钙反应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蛭石、蒙脱石等为主的2:1型粘土矿物 硅铝率在2.7—3之间,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 6、改良利用 棕壤是我国重要的森林森林土壤之一,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壤,在我国北方的山地棕壤适合发展林业,现多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但有许多荒地未被充分利用。绿化太行山作为三北防护林的一个重要部分,适宜树种有落叶松、云杉、椴树、栎类等。 另外,棕壤适合种植各种果树,如苹果、梨、桃、李等。 二、褐土 1、分布 在暖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的山地和丘陵,垂直分布于棕壤带之下。 2、成土条件 年均温在11—14?,年积温为3200—4500?,年降雨量为500—700mm。 植被:以夏绿阔叶林为主,但大多是次生的,也有少量针阔混交林。 母岩:主要成土母质为含碳酸钙的母质。 3、形成过程 (1)碳酸钙移动,可分为钙积型、淋溶钙积型和淋溶型。 (2)粘化作用 (3)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O层很薄,凋落物分解块;A层暗褐色,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1 呈褐色,粘化作用明显,质地较粘,结构体面具胶膜,为粘粒淀积形成,核状结构,动物活动频繁;Bc灰黄色至灰褐色,为钙积层,具白色的碳酸盐粉末或假菌丝,且呈层状分布。a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8;剖面具碳酸钙反应;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而剖面呈中性至微碱性反应,pH为7— 蛭石、蒙脱石较少;硅铝率>3,盐基呈饱和状态;粘粒在B层含量最高。 三、暗棕壤 1分布 是温带湿润地区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土壤。分布在大兴安岭东坡、小型安岭、长白山和完达山,其次分布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山地垂直带中。 2、成土条件 年均温-1到5度,积温为2000—3000度,年降雨量600—1100毫米,冬季冻结深度为1—2.5米,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可发育在任何母质上。 3、形成过程: 腐殖质积累作用、较强的淋溶作用、粘化作用和棕化作用。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较厚,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组成,可见白色菌丝体;A层为暗1棕黑色,厚10—20厘米,腐殖质含量高,可达20%,团粒结构或团块状结构,动物活动明显;B层呈棕色,核状或核块状结构; C层为风化的母质层。 5、理化性状 剖面呈微酸性反应,pH为6.5左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为主;硅铝率在3以上,交换量可达30cmol/kg土,盐基饱和度50%—70%。 四、棕色针叶林土 1、分布 是寒温带针叶林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的西坡。 2、成土条件 年均温0到-5度,积温2000度以下,年降水量400—500毫米,冻结深度为2.5—3米,植被以落叶松和樟子松为主。 3、成土过程 络合淋溶作用:在盐基离子淋溶时,土壤逐渐由中性变成酸性,富里酸与铁产生络合淋溶,使腐殖质聚积层下产生灰白色的A;淋溶到下部的铁或腐殖质物质在B层淀积,同2 时也有粘粒在层淀积。 4、剖面特征 在森林植被下,O层由新鲜或半分解的凋落物以及泥炭质残留物组成;A层为棕黑色,1团粒结构,疏松;动物活动明显; A层呈灰白色,单粒结构,疏松;B层呈棕色,紧实;2 富含铁或腐殖质; C层为风化的岩石碎屑。 5、理化性状 剖面呈酸性反应,pH在5左右,淀积层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氢氧化铁、三水铝石或腐殖质;在A层中有大量二氧化硅。 2 五、潮土 属非地带性土类。土壤的形成与地下水紧密相关,地下水位浅使土壤长期处于毛管水饱和状态。 1、分布:分布在我国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的冲积平原、沟谷阶地上。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 2、形成特点 一是受沉积物的影响。形成潮土的物质是大小河流多次搬运沉积的结果。因此土壤剖面的质地差异比较明显。 二是受地下水的影响。潮土地区的地下水位较浅,且升降比较频繁,在土壤剖面中易产生氧化还原交替过程。 三是耕熟化过程。潮土是在河流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熟化而成的。 3、剖面形态 一般分为耕作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本章重点:主要是掌握具有代表性的红壤和棕壤的分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理化性状。其它土壤类型可以根据二者进行推算。 本章难点:主要是各类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的理解。这一点需要借助与土壤实习以及实地的土壤调查工作来加以认识。 复习思考题 一、简述棕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二、简述红壤的成土条件、分布、主要形成过程和理化性质 工程名称:桥口联合站安全隐患治设备出厂技术文件交接清 单ZYJ—402 理工程 单元名称:电气 共 1 页第 1 页 出厂试验单 序号 设备名称及型号 出厂编号 说明书(份) 合格证(份) (份) 1 1 接受单位: 移交单位: 接受代表: 移交代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工程名称:中原油气天然气处理厂1设备出厂技术文件交接清 单ZYJ—402 万吨/年丁苯乳胶工程 单元名称:电气工程 共 1 页第 1 页 出厂试验单 序号 设备名称及型号 出厂编号 说明书(份) 合格证(份) (份) 防爆照明配电箱 1、 2 XMB-1216N 防爆照明配电箱 2、 1 XMB-416N 防爆照明配电箱 3、 1 XMB-816N 防爆动力配电箱 4、 2 XMB-606N 防爆动力配电箱 5、 1 XMB-406N 6、 电力配电柜ZGC-2-改 1 7、 电力配电柜ZGD-1-改 1 8、 低压配电柜GGD2 2 5 9、 照明配电箱V306D 2 10、 轴流风机BT35-11 01661,01689 28 接受单位: 移交单位: 接受代表: 移交代表: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本文档为【【2017年整理】第十章 我国主要自然土壤类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994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