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举报
开通vip

【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I_历史与理论HISTORYANDTHEORY 元代府州县坛境 之制 包志禹 摘要/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礼制影响 下的元代地方一级府州县的坛墙制度,即社稷坛,山川 坛,厉坛的等级,方位,尺度等形制,及其与中国古代 城市格局的关系. 关键词/元代坛塘府州县礼制形制 ABSTRACT/In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perspective, thispapermakesstudyoftherulesofa...

【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 —I_历史与理论HISTORYANDTHEORY 元代府州县坛境 之制 包志禹 摘要/从建筑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政治和礼制影响 下的元代地方一级府州县的坛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即社稷坛,山川 坛,厉坛的等级,方位,尺度等形制,及其与中国古代 城市格局的关系. 关键词/元代坛塘府州县礼制形制 ABSTRACT/In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perspective, thispapermakesstudyoftherulesofaltarOraltar如low enclosureforofferingsacrificetoheavenandearth,tospir. itsandtoancestors,intheorganizationofprefecture,ad. ministrativedivisionandcountyatthelocallevelduring theYuandynasty,whichconcernstheshapeandstructure undertheinfluenceofpoliticsandnormsofetiquette,such ashierarchy,orientationandscale,etc,italsomakesstudy oftherelationbetweentherulesofaltarandthelayoutof Chineseancientcity. KEYWORDS/TheYuandynasty,alterandalterwithlow enclosure,administrativedivisionandcounty,normsof etiquette,shapeandstructur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8093) 作者单位:清华犬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收稿日期:2008—02—10 建筑20093ARCHITECTURALJOURNAL 坛塘是坛和鸢直的合称,坛是祭祀时的 高台,埔是祭坛四周的墙垣.左祖右社的 "社"即是社稷坛,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坛 塘之一(图1).与古代单体建筑和建筑群艺 术,形制的众多研究相比,学术界对于坛塘 制度的探讨并不多见.坛墟制度不仅事关 史学问题,还牵涉礼学自身的问题,而礼学 属于专门之学;故欲对坛塘制度进行探究, 须将史学,礼学,建筑学三者结合,加上存 世的实物寥寥,这些大概是导致坛塘制度 研究不多见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建筑与城 市规划的角度考察元代府,州,县的社稷坛 和风雨雷师坛规制. 1坛璇制度研究回顾 有关坛墙的建置及其变迁的记载,散 见于史籍,其中以二十四史和各地方志的 记载最详,也是历代文人,学者和地方官员 引述最多的.但这些记载正误杂糅,后世研 究者在引用时未加甄别,考证,不仅错引甚 多,还造成了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混乱,北 宋政和元年(1111年)四月江东提举沈延嗣 奏请朝廷"天下州,县社稷坛塘,大率皆不 如法.乞按式作图,镂板颁下"…之举,反 映的就是这一情形. 对此问题的考证和研究,从笔者掌握 的材料来看,首见于南宋学者朱熹答社坛 说一文【2_,该文逐字逐句地解释了北宋政 和三年(1113)成书的政和五礼新仪》中的 州县坛塘建筑规制.尽管中国古代(如宋代) 有成文的礼制,其中包括诸如基址大小,垣 璇尺寸等问题,但由于受到古代刊布事宜, 印刷手段和传播条件等的限制,很多地方 官员也许并未见过图式,在具体实施过程 中会遇到一些需要揣度的模糊地带,《答社 坛说》一文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也 是朱熹的"经世致用"理念的体现.事实上, 历代都有类似这样的困扰,笔者将另择文 分析之. 1930年,朱启钤,阚铎合着,高密,宋 瞬征绘图的《元大都宫苑图考一文刊登于 1—1北京社稷坛东北透视——坛 8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二期【3J,认 为元代陶宗仪《辍耕录》第二十一卷?宫阙 制度》,源于经世大典》将作所疏官阙制 度之文,尺度井然,远出明代萧洵故宫遗 录》,因就其方位尺度,手自摹绘,加以推 定,制图凡七,其中第七幅图为元社稷坛 图.[3191该文的贡献,首先在于以建筑学的 视角研究元代之宫阙并绘制成图;但缺点 在于错漏颇多.因为倘若依照该文所绘的 元社稷坛图的比例尺来换算比对,则其用 地基址尺度大约为160亩,社坛与稷坛之间 的距离为2O丈,均为《元史所载之数的 4倍,而社坛和稷坛都被绕以塘垣形成三套 墟墙,监祭执事房的遗漏等,都与元代太社 稷坛形制不符. 1934年,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社 稷坛》和《明代营造史料?天坛》两文分别 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 与第三期[】;1935年,单士元明清天坛史 料【5】一书中收录了天坛祭祀礼仪和坛殿建 筑制度;1937年,单士元和王璧文合编明 代建筑大事年表》【6j,书中载有包括坛?遗在 内的详尽的明代建筑史料;1946年,梁思 成和林徽因完成的英文着作中国建筑史》 扼要地提及北京天坛"1;1984年,刘敦桢主 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综述了天坛的建筑 艺术和空间组织手法等【.傅熹年中国古 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 研究》(20O1)一书有从建筑平面布局角度探 讨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内容,诸如明清北 京天坛,社稷坛和太庙的总平面与单体建 筑等;王贵祥历代坛塘的基址规模 (2008)[1~I对中国历代的坛塘基址规模作了精 详的通考,上述研究均属创见,考察对象主 要集中在都城如南京和北京的坛塘. 坛?遗制度的研究成果还散见于李允塘 《华夏意匠》(1985)[】;潘谷西主编的《中国 古代建筑史))(2001)第4卷《元明建筑》第 三章"坛庙建筑"_12】涉及明代坛塘制度;以 及中国美术全集-坛庙建筑})(2004)[13等. 曹鹏北京天坛建筑研究》(2002)】,闰凯 l一2北京社稷坛东南透视——墟 《北京太庙建筑研究》(2004)n5l,韩洁Cit京 先农坛建筑研究》(2O05)n6和亚白杨《北京 社稷坛建筑研究>>(2005y分别探讨了天坛, 太庙,先农坛和社稷坛作为中国古代祭祀 文化载体而延续的缘由,及其建置沿革,结 构及法式特征,规划方法,外部空间设计意 向,祭祀礼仪等. 此外,20世纪初,Et本学者常盘大定, 伊东忠太,关野贞对中国文化古迹与古代 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伊东忠太?中国建筑 史》(1937)[与?中国建筑装饰》(1944)[, 关野贞《中国建筑与艺术》(1938)f2c1,常盘大定,关野贞《中国文化史迹》(1939-1941) [211等书中都对社稷坛,天坛等作了扎实的 资料整理. 元代都城坛塘的建筑规制以《元史》所 载较为具体,而地方坛塘的研究则主要依 据以方志为中心的古代文献.元世祖忽必 烈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命大学士扎马 剌丁,会同奉直大夫秘书少监虞应龙修?大 元大一统志》,已是定型方志,后朝逐渐散 佚;今人赵万里又以《元史?地理志》为纲, 将元刻残帙,各家抄本与群书所弓1,汇辑为 一 书,分编十卷,题为《元一统志》【22],但 是笔者遍查,未见有关坛塘的记载.许多元 代方志均已散失,现仅见存的140余种元代 方志,所辑元代坛塘材料碎璧零玑,或语焉 不详,如大德昌国州图志》_231,或全无记 载,如《至正昆山郡志》[241,《无锡志》_251,《齐 乘》?与辑自《永乐大典的元代《河南志》 等,因此难以窥其全貌. 2形制蓝本 中国古代建筑规制等级森严,元代地 方一级府州县坛塘基本上只有社坛,稷坛, 风坛,雨坛,雷师坛五种,大体上以首都为 参考蓝本,所以有必要先简述一下作为国 家最高等级的元大都坛塘——太社稷坛, 以及东北郊风师坛和西南郊雨,雷师坛.至 于元大都的南郊圜丘坛,北郊方丘坛,东郊 先农坛与先蚕坛等情形则暂时从略. 2.1元大都太社稷坛 元代太社太稷作为一种礼制,在至元 七年(1270年)十二月确立[28】.大都城内曾在 和义门(今北京西直门)内建太社稷坛,和义 门为大都城的西门,其内立社稷坛,与"左 祖右社"的规制相符.但是,作为一朝之规 的太社稷坛具体建筑形制的确立时间,《元 史》的两则史料有出入,前后相差约64"月 兰:意生兰 2元代太社稷坛复原推测平面图3明洪武初制社稷坛图(来源:《大明集礼》卷九, 第 1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图中文字为笔者所加) 表1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嘉兴路坛墟 嘉兴路松江府嘉兴县海盐县崇德县 社坛旧经云子城西北一里府社坛旧为县社,在今止存败屋,社坛在县西南半里在县 西二百步 八十步,今在澄海门华亭县西北二里为铺军所据 风雨雷师坛在社坛内 资料来源:《至元嘉禾志*,卷第二《城社》,第卜4页.表中空格表示地方志未记载, 下同. 表2大德八年(1304年)广州路州县坛堪 广州路南海县番禺县东莞县增城县新会县香山县清远县 社坛当年(大德八年)旧社稷坛在旧社稷坛在旧社稷坛在iEt社稷坛在旧社稷坛,旧 社稷坛旧社稷坛 迁社稷坛于帅I之兰湖之上,县治东南一县西三里,县西北巡检新社稷坛在县东半 在县西一 ,新社 西南郊新社稷坛附里,新社稷新社稷坛寨前,新社里,新社里于本路坛附于本路(阚,余同)稷坛稷坛稷坛 风雨雷风师坛于东北 师坛郊,雨师雷师坛 于西南郊 资料来源:《大德南海志》卷第八,《社稷坛塘》,第1—2页 左右. 第一则见于《元史-本纪第十七的至 元二十九年(1292年)秋七月:"壬申,建社 稷和义门内,坛各方五丈,高五尺,白石为 主,饰以五方色土,坛南植松一株,北墉瘗 坎塘垣,悉仿古制,别为斋庐,门庑三十三 楹." 第--~,J为《元史?志第二十七?祭祀五? 太社太稷》三十年(1293年)正月:"始用御 史中丞崔或言,于和义门内少南,得地四十 亩,为塘垣,近南为二坛,坛高五丈(疑应 作尺),方广如之.社东稷西,相去约五丈. 社坛土用青赤白黑四色,依方位筑之,中间 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筑必坚实,依方 面以五色泥饰之.四面当中,各设一陛道. 其广一丈,亦各依方色.稷坛,如社坛之 制,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 土.坛皆北向,立北墉于社坛之北,以砖为 之,饰以黄泥;瘗坎二于稷坛之北,少西, 深足容物."[301 9 其具体形制为: 二坛周围埴垣,以砖为之,高五丈,广 三十丈,四隅连饰.内道垣棂星门四所,外 垣棂星门二所,每所门二,列戟二十有四. 外髓内北垣下屋七问,南望二坛,以备风 雨,日望祀堂.堂东屋五间,连厦三间,日 齐班厅.厅之南,西向屋八间,日献官幕. 又南,西向屋三间,日院官斋所.又其南, 屋十间,自北而南,日祠祭局,日仪鸾库, 日法物库,日都监库,日雅乐库.又其南, 北向屋三间,日百官厨.外垣南门西埴垣西 南,北向屋三间,日大乐署.其西,东向屋 三间,日乐工房.又其北,北向屋一间,日 馔幕殿.又北,南向屋三间,日馔幕.'又 北稍东,南向门一间.院内南,南向屋三间, 日神厨.东向屋三间,日酒库.近北少却, 东向屋三间,日牺牲房.井有亭.望祀堂后 自西而东,南向屋九间,曰执事斋廊房.自 北折而南,西向屋九间,日监祭执事房.此 坛速次舍之所也.【划 ABCHITECTURALJOURNAL20093建筑 『西....—?卜g-.仪西LT?,??????一??一o??????????__一 —11历史与理论HISTORYANDTHEORY 表3元至颇三年(1332年)镇江府州县坛】j宣 镇江府丹徒县丹阳县金坛县 社稷坛社稷神雷雨师并附郭,在县冶西在梓墟门 仁和1'3#b西南郊不置南一里外二百步 风雨雷在定波门外东北县东北缺 师坛郊五十步 表4元延佑七年(1320年)庆元路总管府州县坛域 庆元路总管府鄞县奉化卅I昌国帅l定海县慈溪县象山县 社坛旧在子城西南一里,所谓社附郭,在州之西南二百步在帅晒门外,在县西在县 西在县西 坛桥是也,宋亡社废.元改未建去帅l一百步南郊南郊二百步 建,今在鄞县城西隅大乡桥 风雨雷今在鄞县甬东隅附郭,雷雨师坛置于社稷坛内,未建宋附东未建未建 师坛未建风师坛在帅I东北五里海王庙 资料来源:《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坛塘》,第7页下资料来源:《延佑四明志》, 卷十五《祠祀考社稷坛》,第l一2页 上述引文中描述的元代太社稷坛"高 五丈",从下面两条史料来看度应该是"高 五尺",更符合建筑形态:其一,《元史》卷 七十六描述先农坛先蚕坛称"博士议:二坛 之式与社稷同,纵横一十步,高五尺.~[30]1891 其二,《永乐大典》卷20424录《太常集L 称"坛之制,高五尺,方广十之." 依照"地四十亩"计,则基址规模约为 4O亩X240步/亩=9600步的范围,倘若 折合成正方形,则约为98步见方(图2).后 世明代初期洪武朝的太社稷坛也有元代的 影子(图3). 2.2元大都风师坛和雨,雷师坛 元世祖至元初年,无风雨雷师坛之制. 自至元七年(1270年)十二月,大司农请 于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大都东北郊;立夏 后申目,祭雨,雷师于大都西南郊【3o】18.元 仁宗延佑五年(1318年),"乃即二郊定立 坛塘之制,其仪注阙"I3.l18,也就是在大都 东北郊和西南郊分建风师坛和雨,雷师坛, 仪制已经阙如不详. 3定制时间 地方府州县一级的政府祭祀社,稷, 风,雨,雷神,历代是礼仪制度的一部分, 元代亦有相应的坛塘规制.元代是三级或 四级的行政区划系统,而且以行省一路一 府或州一县四级区划系统为主,有相当数 量的府,州成为直隶府,直隶外【,与路并列. 《元史》所描述的颁立社稷坛塘仪式的时 间,诸路早于郡县约5年余,似乎含有路社 稷与郡县社稷分作不同等级的痕迹,以元 大都太社稷坛为蓝本: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甲辰朔,颁 诸路立社稷坛通仪式.十六年(1279年)春三 月,中书省下太常礼官,定郡县社稷坛逋, 祭器制度,祀祭仪式,图写成书,名《至元 州郡通礼》.元贞二年(1296年)冬,复下太 常,议置坛于城西南二坛,方广视太社,太 稷,杀其半.壶尊二,笾豆皆八,而无乐. 牲用羊豕余皆与太社,太稷同31J. 对比《元史?本纪第十》至元十六年三 建筑2069.3APtCHITECTUBALJOURNAL 月甲戌:"中书省下太常寺讲究州郡社稷制 度,礼官折衷前代,参酌仪礼》,定拟祭 祀仪式及坛i遗祭器制度,图写成书,名日 《至元仆『县社稷通礼》,上之"_32】,可以推定 ?至元州郡通礼与至元州县社稷通礼》是 同一本书. 值得注意的是,上文的"至元十一年" 和"至元十六年",分别只是元代路社稷与 郡县社稷作为一种礼制所设立的年代,并 不是其具体建筑形制的确立年代,因为当 时还没有出现作为太社稷坛建筑规制的实 物形象,地方建置无从参考.无论太社稷坛 建于至元二十九年还是至元三十年,地方 社稷坛建筑形制的确立时间必定要晚于它 们,否则无所依循.也就是说,元代至元朝 并没有确定地方社稷坛建筑形制,诸如方 位,尺寸,社主,色彩,坛饰,燎坛,瘗坎, 植物等的具体细节,其定型时间是元贞朝 的第二年(1296年)冬,至少晚于太社稷坛 始建之后的三年,明集礼》云:"元制成宗 元贞二年始定州郡通祀社稷之制."[33如果 元代地方州县在至元朝有社坛稷坛,大体 是沿用宋代遗存. 元代嘉兴路的情形可证实这一点.《至 元嘉禾志》始修于至元十一年(1274年),二 十五年(1288年)刊行,其中第二卷《城社》 描述的嘉兴路社坛与松江府社坛均在县西 北,不在西南郊;风伯雷雨师坛除了崇德县 (今浙江桐乡崇福镇)之外,似都未设(表1). [341其中所叙崇德县的坛塘甚详: 县社坛在县西二百步,入门而南有斋 厅三楹,厅之南五坛,坛各有三级.风伯雷 雨师.绕之以墙.厅值灾.政和间重修社坛 碑记磨灭几不可读,大率全备敕牒之语,敕 牒则尽述江东提举沈延嗣奏请之辞,当时 按式图镂版行下,故式图刻在碑首.历年虽 久,坛制如式[144. 上文描述崇德县社坛,稷坛,风伯坛, 雨师坛,雷师坛同处一院,北面入口,五坛 在南,斋厅在其北,有碑一通,记载了宋代 曾颁布社坛图于各地,而且刻在碑首,至元 年间修《至元嘉禾志》期间所见"坛制如 10 式",即为宋代之制. 4基址规模 至于路社稷坛与郡县社稷坛两级之间 的建筑形制区别是否存在,目前还不太清 楚.按照"方广视太社,太稷,杀其半"来 计算,那么郡县社稷坛的尺寸是方2.5丈, 高2.5尺,基址规模则相当于太社稷坛的四 分之一,也就是lO亩左右,方位在城市西 南角,与"左祖右社"相符. 元代至正四年(1344年)纂修的《至正金 陵新志》口记载集庆路(今南京)府社坛"置 南郊城南门外越城之后,b地十亩有奇,周 筑垣墙",其基址正符合1O亩之数.那么, 各地的实际情形又是如何呢?以下是按元 代地方志成书年份排序的一些实例. 1)元代广州路.据《大德南海志》【36】, 大德八年(1304年)广州路迂社稷坛于州之 西南郊,并且当年设立风师坛雨师雷师坛, 可见大德八年之前的广州路坛塘并不完备, 而且社稷坛不在西南郊,不符合《大德南海 志》中描述的改国号为元的至元八年(1271 年)下诏"春秋二月仲戊日祭社稷于西南 郊,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 目祭雨师雷师于东南郊"之制.而广州路所 领七县中的东莞,增城,新会,香山,清远 五县尚未建置新社稷坛,风师坛雨师雷师 坛亦均不见记载,也是建置未备(表2). 2)元代镇江府.元至顺三年(1332年) 纂修的《至顺镇江志》卷十三坛塘》引述 了宋代《侯国通祀仪礼》的坛塘制度: 社方二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稷在 西,如社之制.社以石为主,其形如钟,长 二尺五寸,广一尺,剡其上培其下,稷坛如 社坛之制,同一遗二十五步,凤师置于社稷 之东,雷师在社稷之西南,雨师又在其西, 各稍北并卑小于社,四出陛,四门皆一墟二 十五步,雨师雷师坛同一墟.燎坛于神坛左 逋之外,稍高于神坛【"】. 之后又援引成书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 年)的大元通制》: 又按,《通制》春秋二月仲月上戊日祭 表5元至正四年(1344年)集庆路坛|i毫 府上元县宁县漂水州句容县溧阳帅l 社稷风雷南郊城南门外越城之与府坛同处旧在县西南大德五年(1301年)移大德 间移于葛仙翁州西南 雨师坛后,地十亩有奇,周府社坛东置州南,筑三坛,至庵西,后监邑尹闾二里 筑垣墙内按方地,设大四年(13l1年)知州敦武,以其地卑隘, 社稷风雷雨师坛及官卢朝请克治重修置民地,去旧坛西 厅廨宇以时祭祀约百步设今坛 资料来源:《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上社稷》,第6页 大社大稷于西南郊,立春后丑日祭风师于 东北郊,立夏后中日祭雨师雷师于西南郊. 社稷立坛于西南,度地之宜,方二丈五尺, 高三尺,四出陛,三等筑垣,为四门,社在 东稷在西.其石主之长二尺广一尺,刘其上 培其下,坛南栽栗以表之,或又各用其土所 宜之木【"17. 而后,列出镇江府州县坛塘情形(表3). 3)元代四明(约为今宁波市).昌国州 (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元代大德年间隶属 于庆元路总管府,大德二年(1298年)七月 成书的《大德昌国I,1图志》只记载了坛塘在 城市中的方位,仅有"社稷坛在西门外去州 一 百步"[391之语.元代延佑七年(1320年)纂 修的《延佑四明志》卷十五祠祀考?社稷 坛》也只记载了坛塘的方位,并没有描述坛 塘具体形制,而且半数以上的州县没有设 立风雨雷师坛(表4)[4o/: 时隔22年之后的顺帝至正二年(1342 年),至正四明续志》成书,其第九卷《祠 祀?社稷坛》载: 凤师箕星也,雨师毕星也.社稷自天子 之都至于国里通得祭,而风雨师唐以来诸 郡始得祀,若雷师则又唐制,与雨师同坛共 牲而祀者也.……谨按,大元通制,春秋二 月仲戊日祭社稷于西南郊,立春后丑日祭 风师于东北郊,立夏后申日祭雨师雷师于 东南郊.社稷坛于城西南,度地之宜,方二 丈五尺,高三尺,四出陛,三等筑垣,为四 门,于内社东稷西.… 这段文字屡屡上溯唐制,并非偶然.元 代大德九年(1305年)七月,中书省研究祭 祀礼仪之际提出:"合行礼仪,非草创所能 备.唐,宋皆有摄行之礼,除从祀受胙外, 一 切仪注,悉依唐制修之."[421真正令人不 解的是,虽然同样弓1自《大元通制》,但关 于祭祀雨师雷师的方位"东南郊"却和《至 顺镇江志》的"西南郊"之说不同;其中"风 师箕星,雨师毕星"体现了将风神雨神与星 宿对应的传统崇拜观念,因此才有各自在 城市中对应的方位布局,或许实际上的情 形并不统一. 5具体形制 从《至顺镇江志》和《至正四明续志》 可以看出,《大元通制》和宋代《侯国通祀 仪礼》中关于社稷坛规制是一致的,也和北 宋《政和五礼新仪?卷首》记载的"元丰八 年(1O85年)十二月四日墟重修诸州社坛, 方二丈五尺,注云坛塘步如不及,量宜为 之"H】一致,却比《政和五礼新仪?卷一》规 定的州县社稷坛"方二丈"要大五尺,从 朱熹《答社坛说》一文判断,此处"方二丈" 疑是"方二丈五尺"之误,其余相同. 事实上,上述文字并未悉数阐明州县 坛塘的规制细则,譬如基址大小,垣塘尺寸 等问题.至正四明续志》特意稽辑了宋代 朱熹《答社坛说》一文,"以备考订")元代 州县坛塘——值得注意的是,借用前朝宋 代的着述来说明后朝元代的一种具体礼制, 更是宋元帅f县坛塘一脉相承的一个注脚. 朱熹《答社坛说》一文是这样解释宋代?政 和五礼新仪》JJJ,1县社坛之制的: …… 淳熙中曾有印本,颁行州郡法司 必有之,可更检看.又以行事仪考之,二坛 东西相并坐南向北.社坛石主在坛上之南 方.北门琏外空地须令稍宽,可容献官席 位.空地之北,乃作斋厅,以备风雨,设献 官位,献官南向行事. 州县社坛方二丈五尺,四步今每步六 分之一.凡言方者,皆径也.此言方二丈五 尺者,从东至西二丈五尺,从南至北二丈五 尺也.后段逋内二十五步其说亦然.高三 尺.既言坛高三尺,又言坛分三级,则是以 一 尺为一级也.四出陛.此陛之级即坛之级 也,但于四面陛之两傍各以石砌作慢道隔 断,使其中为陛级,外为坛级可也.……四 门同一埴二十五步.墟方二十五步者,亦是 径二十五步,谓从东至西二十五步,从南至 北二十五步,以丈计之,六尺为步,则为十 五丈也.四角筑土为道,高三尺许,使坛上 与斋厅相望得见.道上不用瓦盖,但以砖两 面砌之,使其走水,尤为坚固.四门当中开 门,古法不言阔狭,恐须阔一丈余,庶几行 礼执事之人往来宽展,不相妨碍.两旁各立 一 华表,高一丈许,上以横木贯之,如门之 状.华表于札无文,但见州县有如此者,或 恐易得损坏,不作亦得.请更依此步数丈数 界作方眼,中间以纸剪作两坛贴之,便见四 面坛脚取墟丈数.但坛面二丈五尺.乃最上 一 级之数.下面更两级.一级须辰一尺.即 坛脚须径二丈九尺.坛饰.古者社稷不屋, 有明文.不用砖砌,无所考,然亦不言砖砌 者,中原土密,虽城壁亦不用砖.今南方土 疏,不砌恐易坏.赤土饰之又恐僭于郊坛, 不可用也.瘗坎于坛之北壬地,南出陛,方, 深取足容物.瘗坎在坛之北壬地,即是合在 北遗门内两坛边,各于中央下日隔取壬地, 各用砖石砌作一小天井,深阔三四尺许,其 南作踏道上下.121. 朱熹在文末写道"尺.坛塘等亦是礼 制,当用古尺,不当用今尺."[21".对比下列 两则宋代都城风师坛的史料《政和五礼新 仪:"风师坛高四尺,东西长四步三尺,南 北长四步二尺,雨师坛高三尺,方丈九尺, 此国朝都城之制也,郡县依仿此制则为不 伦,且社稷土示也宜有瘗坎,风师等天神也 宜建燎坛"_45】,《宋史》"旧制,风师坛高四 尺,东西四步三尺,南北减一尺.皇塘定高 三尺,周三十三步.……政和之制,风坛广 二十三步"H6],可知此处宋代实施的度量衡 是一步为五尺,而不是朱熹所强调的"六尺 为步".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的"元 代度量衡,籍无纪载,其所用之器,必一仍 宋代之旧.而元代度量衡制度,即谓为宋 制,自无不可之语或许可以作为上述情 形的一个注解.此外,宋代都城雨师坛,雷 师坛的尺度为"高三尺,方一丈九尺.皇祜 定周六步.政和之制,……雨,雷坛广十五 步,皆高三尺,四陛,并一塘,二十五步. 其雨师雷师二坛同塘."I3] 与社稷坛一样,关于风师坛雨师雷师 坛,《至正四明续志》继续稽辑朱熹答社 坛说》来说明元代的规制,而宋代州县风师 雨师雷神坛即为元制,大体可行:"皆卑小 于社,四出陛,四门皆一塘二十五步.燎坛 于神坛之左墟之外,稍高于神坛.瘗坎于坛 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雨师雷 神坛外一墟."_481 以元代集庆路(今南京)为例.《至正金 陵新志》修于至正四年(1344年),卷十一 《社稷》记载:"府社坛……置南郊城南门外 越城之后,卜地十亩有奇,周筑垣墙,内按 方地设社稷风雷雨师坛及官厅廨宇以时祭 ARCHITECTURALJOURNAL2009.3建筑 ——— 历史与理论HISTORYANDTHEORY 外艟 L-————————一30i(60)——————————一 4元代府州县社稷坛复原推测平面图 祀."【4由此得知,集庆路府坛也是五坛并 置,而其前身建康所设的祭龙坛,古太社稷 坛,雩坛等已废祭(表5). 结语 元代虽有《至元州县社稷通礼》作为一 朝?LN来规范与教化民众,实际上各地府 州县坛塘似乎并不严格遵循,但它对于一 个城市的祭祀空间规划具有影响.第一,定 制时间:元贞二年(1296年)冬,并且元承宋 制.第二,方位:元代府州县社稷坛大多位 于西南,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左祖右 社"之制,而且附郭的县(府治设在县城中) 就不再设置社稷坛.虽然按照规定,风师, 雨师和雷师是在不同季节于不同地点祭祀 的,各地却不尽相同,比较凌乱,既有镇江 府与集庆路那样的社稷风雨雷师五坛同处 一 地的情形,也有不设风雨雷师坛的情形, 甚至迁移的情形.第三,基址规模:"方广 视太社,太稷,杀其半",则其基址规模尺 寸为太社稷坛的四分之一,即10亩左右.第 四,实施的度量衡:一步为五尺,而不是朱 熹说的"六尺为步".第五,具体建筑形制: 可由《大元通制》,《元史?祭祀志与朱熹 《答社坛说》一文对照而窥其一斑(图4).? 注释 1)下文紧接有馔幕殿与省馔殿,《元史》卷七十二 郊祀坛墟之制,卷七十四宗庙庙制,亦有馔幕殿与 省馔殿,均与此不合.?永乐大典*卷20424录《太 常集礼*称"北向,日省馔,设一间.由南,东向, 日乐工房,三间.门北,南向,曰馔幕殿,三间" 因此此处"馔幕殿"当作"省馔殿","馔幕"当作 "馔幕殿". 2)此处修订依据:《元史》本纪第八,世祖五,至 元十一年八月甲辰朔条"颁诸路立社稷坛埔仪式". 至元十年八月庚戌朔,无甲辰日.至元十一年八月 甲辰适为朔日. 3)四明,唐为鄞扑『,明州,又为余姚郡.因境内有 四明山,故因山为名,约为今宁波市.《元史*卷六 十二,志第十四,地理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 1496):"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宣慰司,十四 年,改为庆元路总管府.户二十四万一千四百五十 建筑2009.3ARCHITECTURALJOURNAL 七,口五十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三.领司一,县四,州 二."四县为鄞县,象山县,慈溪县,定海县;二帅f 为奉化帅l,昌国帅f.至元十二年(1275),元兵平宋 都临安,以其地置江浙行省,改府为路,罢制置使 立浙东道宣慰使司. 4)【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政和五礼新仪,卷 一 ,第6-7页:"帅『县社坛.方二丈,高三尺,四出 陛,稷坛如社坛之制,四门同一璇二十五步,社以 石为主,其形如钟,长二尺五寸,方一尺,剡其上, 培其下半,坛饰各随方色,上焘以黄金.风师雨师 雷神坛,皆卑小于社,四出陛,四门皆一墟二十五 步.燎坛于神坛之左墟之外,稍高于神坛.瘗坎于 坛之北壬地,南出陛,方深取足容物.雨师雷神坛 外一塘." 5)《至正四明续志》,第九卷祠祀社稷坛》,第 2页:"社稷坛其制一也,稽以朱文公之说尤为详明, 因辑其言以备考订." 参考文献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陈傅良,梁克家 【1 着.《淳熙三山志》,卷第八,公廨类二,社稷坛:第 3页. 【2]朱熹.答社坛说.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 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002:33233326. [3】朱启钤,阚铎合着,高密,宋麟征绘图.元大 都宫苑图考.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一卷第二期).北 京:中国营造学社,1930:1一l18. [4]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社稷坛[M].中国营造 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二期.北京:中国营造学社, 1941:116一-12&单士元.明代营造史料?天坛【M】.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三期.北京:中国营 造学社,l941:l1O一138. [5】单土元编.明清天坛史料[G】.北平:中国营造 学社,l935. [6】单士元,王璧文编.明代建筑大事年表『G】.北 平: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 【7]梁思成英文原着.图像中国建筑史.(美)费慰梅 (WilmaFairbank)编,梁从诫译.天津:百花文 艺出版社,天津,2001:319.另参见,梁思成文集 (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34. [8】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IN】.第七章第 八节"明清坛庙建筑和陵墓建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84:351-357. 【9】傅熹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 筑设计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上卷49-55,下卷53-62,179-185. 【1O]王贵祥.历代坛塘的基址规模制里割宅与合院 建筑基址规模——二维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04—225. 【】1】李允稣编着.华夏意匠『M].香港:广角镜出 版社,1982年3月初版,1984年1月再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4月重印:100—102, #LN建筑. 【l2】潘谷西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4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19—137. 【1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中国美术全集?坛 庙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4】曹鹏.北京天坛建筑研列D】天津:天津大 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2. [15】闫凯.北京太庙建筑研究【D].天津:天津大 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韩洁.北京先农坛建筑研列D】.天津:天津 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7】亚白杨.北京社稷坛建筑研究【D】.天津:天 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18]【日】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IN].陈清泉译补. 12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19】【日]伊东忠太.中国古建筑装M】.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改编,刘云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6. 【2O】【日]关野贞.支那0建筑艺术IN】.关野博士 记念事业会编.东京:岩波书店,1938年9月 【2l】【日]常盘大定,关野贞编着.支那文化史迹【M】. 昭和14年一16年刊,京都:法藏馆,1975—1976 年重印. 【22】【元】札马剌丁,虞应龙编纂.元一统志.赵万 里校辑.北京:中华书局,1966. [23]【元】冯福京修,郭荐纂.大德昌国州图志. 元大德二年(1298年)修. 【24】[元】杨蘸纂.至正昆山郡志.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年影印本. 【25】【元]佚名纂修,中华书局编辑部编.无锡志. 宋元方志丛TIJ(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 [26】【元】于钦纂修.《齐乘》.元至元五年(1268)修,至 正十一年(1351)刻梓. [27】【元]《河南志》,清代徐松辑自《永乐大典》,中 华书局编辑的《宋元方志丛刊》收录清光绪三十四 年(1908年)《藕香零拾》本,1990年出版. [28】?元史》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太社太稷:"至 元七年十二月,有诏岁祀太社太稷."北京:中华书 局,1976:l879. [29】?元史》卷十七,本纪第十七,世祖十四,二 十九年秋七月壬申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365 【3O】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太 社太稷.北京:中华书局,1976:1879-1880. 【31】元史》卷七十六,志第二十七,祭祀五,郡 县社稷.北京:中华书局,1976:1901. 【32】?元史》卷十,本纪第十,世祖七,十六年三 月甲戌.北京:中华书局,1976:211. [33】[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集礼》卷十: 第l6页. [34】I元惮庆修,徐硕纂.城社.至元嘉禾志(卷 第二),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刊行,第1—4页.又 载于: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5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0:4423—4424. [35】【元】张铉撰.社稷.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上): 第6页 [36】陈大震,吕桂孙撰.社稷坛塘.大德南海志 (卷第八).元大德八年(1304年)修:第1—2页. [37】脱因修,俞希鲁纂.坛塘.至顺镇江志(卷十 三),元至顺三年(1332年)修:第6页.又载于:中 华书局编辑部编.宋元方志丛刊(第3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0:2791-2792. 【38?元】冯福京修,郭荐纂.大德昌国州图志(第 一 卷).元大德二年(1298年)修:第5页. [39】【元】袁桷撰.祠祀考?社稷坛.延佑四明志 (卷十五),元延佑七年(1320年)修:第1—2页. 【4O】【元】王元恭撰.祠祀社稷坛.至正四明续志 (第九卷).第1—2页. 【41】《元史卷七十二,志第二十三,祭祀一,郊 祀上.北京:中华书局,1976:1783. 【42】【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政和五礼新仪*, 卷首:第5O页. [43】I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政和五礼新仪》, 卷首:第52页 [44】《宋史》卷一百三,志第五十六,礼六,吉礼 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2517. [45】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M】.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l977:242. [46】《政和五礼新仪》,卷一:第7页. [47】【元】张铉撰.社稷.至正金陵新志(卷十一):第 6页 r一...N,-.J
本文档为【【doc】元代府州县坛壝之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012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文学
上传时间:2017-12-10
浏览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