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举报
开通vip

(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 《庄子因》为例 第32卷第1期 V01.32No.1 宁夏师范学院(社会科学) Journal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11年2月 Feb.20l0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 —— 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钱奕华 (台湾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台湾苗栗) 摘要:在多样的明清庄学诠释文本中,以诠释庄子为名,而实为解构后建构一诠...

(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 《庄子因》为例 第32卷第1期 V01.32No.1 宁夏师范学院(社会科学) JournalofNingxiaTeachersUniversity(SocialScience) 2011年2月 Feb.20l0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 —— 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 钱奕华 (台湾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台湾苗栗) 摘要:在多样的明清庄学诠释文本中,以诠释庄子为名,而实为解构后建构一诠解系统,做一客观的论述 者.本文试以林云铭《庄子因》举证,说明诠释内容与方式是以”因”为解构之主轴,还诸庄子一本然之面貌.而 建构一以读者为视角的阅读系统,提出全面观照的地理法,细读文本的观贝法,五经学养法及传奇法等四法解 读庄子.林云铭《庄子因》诠释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因之以作品,因之 以读者,因之以作者,因之以道的论点诠 解庄子,建构一兼容文学与哲学特色的诠释理论.在庄学诠释的历史 中,建构一别具特色的由解构而建构的庄 学诠释. 关键词:诠释;解构;建构;庄学;细读 中图分类号:I20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11)01, 0035—09 收稿日期:2010—10—20 作者简介:钱奕华(1965一),女,台湾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专任助理教 授,台湾空中大学人文学系兼任助理 教授,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学科兼任助理教授 《庄子》是一部挥洒在宇宙时空中的巨着,从 古至今,不断有学者,专家从中探骊得珠.庄子予 以后世无限宽广的空间,在哲学,文学,经学,史 学,社会学,政治学,生死学,宗教学等方面,都蕴 含着无穷的意义. 后世的读者,不但在作”恢复”文本原来的意 义与脉络的工作,更是不断地”开发”文本内涵意 义的容量与理论的潜力而努力,历代的学者,都在 诠释的角度下,”重建”(reconstruction)经典,发展 其内具的潜在力量.… 因此历代注庄者,各擅所能地运用不同诠释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去诠解《庄子》,如哈贝马斯诠释”复原”意义 所云: 复原(Restauration)乃意谓回到此刻已衰 败的最初状态:但是我对于马克思与恩格斯 的兴趣并非教条主义的,亦非历史考证学的. 复兴(Renaissance)乃意谓更新一种此刻已被 抛弃的传统:马克思主义不需要复兴.在我 们这个脉络中,重建意谓:我们将一套理论拆 解,再以新的形式将它重新组合起来,以便更 妥善地达成它所设定的目标.对于一套在若 干方面需要修正,但其推动潜力(始终)仍未 枯竭的理论来说,这是正常的(我认为:对于 马克思主义者而言,也是正常的)处理 方式.] 古今中外,同此心,同此理,不论运用何种方 式诠释,都希望不仅仅还原其义而已,往往希望突 破前人所未见的,重新加以整理,组合成更好的论 述,以新的形式加以重建. 在庄学诠释的历史中,明清时代的庄学诠释 中,可看出诠释除了含有纵向的历史影响外,横向 的政治,文化,文章,科考,社会,学术思想等等都 纳入其诠释之中,已经由以文字训诂解庄,以义理 思想解庄,进,步能兼融文学与哲学,而注意到以 文学的结构性解庄,在诠释庄子,评注庄子中,纳 人了庄学诠释中历时研究(DiachronicStudy),并 ? 35? 时研究(SynchronicStudy)的相互影响.其中清初 林云铭《庄子因》在解读《庄子》时,由文学解读的 理念,转而建构解庄的诠释理论,可作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性 作品. 一 ,林云铭《庄子因》诠释内容与方式 林云铭(1627一?),别号沤浮隐者,损斋居士, 福建侯官人.生于明末熹宗天启七年,卒年不知. 《庄子因》初稿为36岁作品,61岁《增注庄子因》 再版,其它重要着作有《古文析义》,《吴山觳音》, 《楚辞灯》等.写《庄子因》一书,除了与《古文析 义》,《楚辞灯》等着作有着相同的析义论述的过程 外,特以”因”为解构之主轴,以贯庄子之道的企 图,其目的在还诸庄子真面貌,再以读者为阅读视 角,重新建构一庄子道论系统,这是《庄子因》的诠 释内容与方式. (一)以”因”为解构之主轴 林云铭以”因”为其全书宗旨,认为”因是”是 《齐物论》中的本旨,他以为”通篇俱发此义”,《庄 子因》命之”因”,并不只是”因是”,在《庄子因? 序》中解说如下: 余考证诸本,黍(参)以管见,栉比其词, 檗括其旨.惟因是因非,因非因是,以治庄之 道,读庄之书,求合乎作者之意而止. 异日者,骊龙未寤,腐鼠已捐,泛若不系 之舟,虚而遨游,将手此一编,以质于大莫之 国.若谓漆园功臣,漆园罪人,呼牛为牛,呼 马为马,余何蕲乎而人善之,而人不善之邪! 亦因之而已矣!遂以因名. 以上所述,至少可以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因是 因非,是根据当时各家注解的搜证而言,是因之各 版本之是非;第二层次是因是,是就庄子自己写书 说道的论点而言,是因之庄子之道,庄子之书,目 的在合乎庄子作者之意;第三层次是注者因之,是 以林云铭注书立说,是因之手编之质,希望探骊得 珠;第四层次是读者因之功过,自己因之而已,是 以读者为主,无论大家的评断是善或不善,皆因之 而已. 注解书籍对林云铭而言,不只是编一本兔同 册子,提供读者简单好记的注解,以便参与科考, 写出优良的八股文而已,他在写书之前,已经做了 一 些思维. . 36? “因”是全书的枢纽,第一层是”因是因非”, 是作者林云铭以”因是因非”的角度,经由考证,参 照各家注解内容,而分梳词义,提出一方法学上论 证义理的参考各方数据,是治庄子文献的搜证资 料法. 第二层是”因是”,”因”有”顺之”之义,对 《庄子》一书,其它注解搜集后,再根据庄子文本的 处理,读庄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总括旨意后,解读 庄子而后合乎庄子之意,这一层次属于读庄后的 “因是”之法,目的希望更加贴近庄子原来的旨意, 说出庄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义理,是分析,归 纳庄子文本后,比较其它说法,而提出的解庄 之法. 《庄子因》以内七篇为主轴,外,杂篇与之有 “相因之理也”,以说明”因是”之理.如《肤箧》, 《在宥》,《天地》,《天道》,皆因《应帝王》而及之, 《天运》则因《德充符》而及之,以印证《庄子因》在 字,词,义,篇章中,如何做到相因的文理脉络之方 法.《庄子杂说》亦言: 庄子篇中有一语而句数义者,有反复千 余言而止发一意者,有正意少而傍意多者,有 因一言而连类他及者,此俱可置勿论,惟先求 其本旨,次观其段落,又次寻其眼目,照应之 所在,亦不难晓.lljJ( 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庄子因》专就实际解读庄子 方法,由”字面”而”句读”,由”句读”而明”段落”, 最终得其”通篇大旨”及”眼目所注,精神所汇”, 如此解读技巧的层层相因部分,篇章结构的相因 之理,构成《庄子因》之”因”,除了”顺之”,”因任 自然”之义以外,更具有更实际上的功能,《庄子 因》书中”因”是方法,及篇章中”相因”之理,与 《齐物论》中”因是”为齐物之旨的篇章内容是相 关且引申式的阐发,并非完全等同. 第三层次是注者”因之”,是以林云铭注书立 说的心态,是因之手编之质,希望在精心努力,细 细品玩之后,经过细读,理解后,不只是达到某种 层面的理解,如《庄子》书这般优秀的骊龙未寤,我 宁愿如腐鼠般做好这些琐碎的注解之事,希望读 到《庄子》的读者,要获得的应是言外之意的精神 ?此为《庄子因》第一版之原序,作于康熙癸卯二年(1663),今版已 删,见《挹奎楼选稿》卷二,集230—17. 层面,如果任何读者已能读到如不系之舟,虚而遨 游一切事务,宇宙之境界者,所以,这层”因之”,指 注者林云铭心理上,期望解庄后得到真正精神层 次的意义. 这层《庄》书中”因是”之理,是含有祛除个 人主观之成见后,所呈显和以天倪,莫若以明之心 灵世界,林云铭曾以”因”,标举出庄子《齐物论》 之要旨,并作为全书之旨,以得其环中,解决全书 环环相扣,层层相因,互相涵盖,以应于无穷之要 诀,由文人理,得其言外之意. 第四层则是读者因之功过,注者再”因之而 已”,这里是林云铭希望读者阅读后,无论是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林云铭是漆园功臣或罪人,为牛为马,何须在意, 何必在乎别人的称誉或肯定呢?只要以”因之而 已”去观察,不必然期待阅读者读懂到何种程度, 若阅读者能体会真正庄子之”因”,如此作者本身 注庄的外在评价,也就随”因”之的观点,无可无不 可,作者不必然,而阅读者可以不必必然,即是”因 任自然,随顺而行”. 林云铭取其书名为《庄子因》,即是希冀由各 方注解的搜集,加上庄子文本的细读,藉由”施圈 点,晰文理,批衅导裒,较易通晓”[】(P-2)后,得其 全书篇章之间”相因”之理,进而解庄子之原本面 貌,掌握庄子精神所汇之处,最终托寓自己因之而 不以为意的怀抱. (二)解构的目的在还诸庄子真面貌 林云铭明白注解者本身,会随着其学识见解, 视域的扩大,眼界自是不同,因而不断改变,要求 “至当”确属不易,如朱熹注《大学》,完成于59岁, 一 直到71岁尚有更深入的体悟而改注解,云铭以 自己对《庄子》大旨的掌握,段落字句之义,皆能全 盘理解,不至于任加臆测以致于”射覆臆钩”,只做 表面泛泛的解释,多是浮夸,虚溢的赞美,林云铭 希望务求深入了解,始无遗憾,最终目的,是要开 卷欣赏时,见书如见人一般,真正”以治庄之道,读 庄之书,求合乎作者之意而止”,这是他的苦心之 志处,故提出: 昔朱晦庵《大学》章句成于五十九岁,至 七十一犹改注《诚意》章,学以年进,务求至当 不易,良工苦心,千载如见.余何敢妄促古 人,但以数十年寝食于庄,久已稔其大旨,迄 今论定.而段落字句之间,始无遗憾.因叹 着述之难.如此海内读庄者,开卷欣赏,如见 其人,不至茫然,射覆臆钩,仅为世俗虚赞,当 亦谅余今日之苦心也.[]( 他非常敬佩朱熹注解《大学》的精神,朱熹即使71 岁了,还能对59岁就已经完稿的《大学?诚意》做 修正,这是林云铭学习的目标.他自己思量,一般 解庄者常常解庄犹如云雾惝倪,射覆臆钩,在当解 处未解,仅作世俗的虚赞,他希望藉由他的笔,使 读者如观火般具有洞见,清楚通澈,还他一个有首 有尾,有端绪之文,在注庄注屈,皆是如此态度,因 此他说: 使读者洞如观火,还他一部有首有尾,有 端有绪之文,与注庄同一法. 在注解书中字义文章脉络之前,应作对庄子心灵 的相通与理解,立足点在”推此志”与”悲其志”, 先作以意逆志的推论和感同身受的了解,才会在 文字中与庄子的生命交融,理解出为文真正意涵 与目的,还他一个本来面貌. 读一篇奇文,如交一位奇友,朋友不能尽交, 书不能尽读,都是有外在的局限的,但如果有心去 做,却可以”以意交心”而与古人输肝胆,抒情愫, 相引以为知己,在千百年的作品中,读出不可磨灭 之精神,跨越时空的限制与阻隔,成为莫逆之交, 这是云铭一直在序中强调,他所要呈现给读者的 部分,所以他说: 古人奇文能尽读乎,日:不能.古人奇 文,不能尽读,犹当世奇士,不能尽交也.然 不能尽者,存乎势.而必欲求尽者,存乎意. 意有必至,如当世奇士,为见闻所及,不惮延 颈举踵,以气类为招,与之输肝胆,抒情愫,必 有相引以为知己者,又非势之所能限也.古 人之有奇文,在千百年中,其精神不可磨灭, 原与生于吾世无异,乃读之者.茫不知其命 意之深,寄意之远,措意之巧,抒意之工,譬求 友者,千里相遭,一揖遽别,尚未暇通姓氏,鲰 诩诩于人,日此吾知巳(己)也,友其许 我乎!? 本此初衷,故一再强调在务实的厘析旨意,句义之 ?《古文析义二编?序》,《挹奎楼选稿》卷二,集230—16. ? 37? 后,其最终目的在还一副庄子原本之真面目,如画 家绘图,不论美丑,总要把其形貌清楚明白地描绘 出来,才是一个画家基本的职责,注解者何尝不是 如此,总应该自我要求,还他书中真面目.因此在 论述《庄子因》时,希望藉由欣赏奇文,如见其人入 手,再由文寄托处,见出庄子之真精神之所在,还 他一个真正的原貌. 因此读其文者,必当如见其人,这才是文章之 精神所在,若文章能”恒独往独来于天地问,与左 国史汉唐宋诸大家作者,千古犹生,而目前之修短 存亡,还之造化,皆可以无余憾也.”?个人生命常 短,是天地造化弄人,但一篇佳作,却有不同的效 果,故言: 故发而为文,落落自喜,若笑若哭,若怒 若骂,迨旷之以岁月,纵之以舍咀,闭之以羁 绁,然后出之愈约,味之弥永,高者岳峙,深者 渊淳,有不期其然而然,此为文之极诣也.? 这样活灵活现地把个人风貌特质,心眼本色, 透过真精神的呈现发抒成文,才是文章之极诣,也 是云铭在其注庄,解庄,在解析与评论的背后,所 欲呈现的文章定价,寸心千古之义. (三)以读者为阅读之建构视角 林云铭在历代注庄的学者中,是非常重视读 者角度的学者.如在《古文析义?凡例》:”是编闲 有拈出,在善读者会心,笔墨中不能尽也”_5, 对应如何阅读《庄子》方面,文献上的记载在《京都 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汉籍 目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作业种类与目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目录1类医疗器械目录高值医用耗材参考目录 》中有《读庄子法》 一 卷?,另外《庄子杂说》有云:”读者须知有和盘 打笄法”,”读者须知有进一步法”,”读者不以词 害意可也”. 由他反复以”读者”角度讨论如何阅读,进而 提出阅读庄子四法:”看地理之法读之”,”观贝之 法读之”,”五经之法读之”,”传奇之法读之”,并 于议论处提出:由整体看是”读者须知有和盘打笄 法”,由过程论是”读者须知有进一步法”(就篇幅 所限,本论文不论述此二项,容后专文讨论)可以 看出他在阅读《庄子》时,已建构一套自己的阅读 方式与方法,很值得吾人去学习. 此四法先以看地理之法,由章节,脉络人手, 视其地理龙穴(眼目,结穴)的分布,找出主旨之 后,以进一步法去仔细分析,用不同角度与面向去 ? 38? 看,是”观贝之法读之”,看出宗旨之所在,再以文 理脉络,去寻出内在深层之义涵,是为”五经之法 读之”,最后勿支离其义,须知”和盘打算法”,还一 个庄子的原本真正面貌,提出庄子之为庄子,与老 子同而有异,与孑L子异却有同,故须以”传奇之法 读之”,看出庄子之所以为庄子的独立特殊之处. 1.全面观照之看地理法.以看地理法读庄 子,是林云铭对《庄子》文章有全面的体悟与了解, 知道庄子行文,高低起伏,跌宕波澜,如何能用具 象来加以描述呢?因此他提出”地理法”,在阅读 时,如观风水般走入山间海畔,看出山势高低起 伏,看出海边波涛汹涌,在文章中找出本旨,眼目, 照应等,如看风水之找出龙穴,抓住重点,才是上 乘的读者.因此在《庄子杂说》云: 庄子当以看地理之法读之,欲得正龙,正 穴于草蛇灰线,蛛丝马迹处寻求,徒较量其山 势之大小,无有是处._jJ【 此地理之法指的就是《杂说》中: 庄子篇中有一语而包数义者,有反复千 余言而止发一意者,有正意少而傍意多者,有 因一言而连类他及者,此俱可置勿论,惟先求 其本旨,次观其段落,又次寻其眼目照应之所 在,亦不难晓.[](n9埘? 此一语数义,千言一意,正意少旁意多,一言连类 他及,就如同草蛇灰线,蛛丝马迹般,有山势大小, 有无有是处,如何找到本旨,眼目,如同找到正龙, 正穴般.举书中例证,如《逍遥游》评云: 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 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 顿成异观.陆方壶云:优中线引,草裹蛇眠, 嘻得之矣.J( 即藉由脉络的赏析,去看出其中断而非断,以为续 而非续之关系.这一部分由本旨,段落,眼目,照 应,正穴(结穴)处,将在下一章节谋篇布局中作说 明.这里先提醒作者要有这种阅读视野,到进入 本文时才能掌握重点,做全面的了解. ?《沈窳庵文集序》,《挹奎楼选稿》卷三,集230—40. ?《岁寒堂存稿序》,《挹奎楼选稿》卷三,集230—38. ?辑于《昭代丛书》,清张渐,张潮辑,清杨复吉,沈桥惠(德)续辑. 道光中吴江沈氏世楷堂刊本有补钞,目前虽未见其资料.但由《庄子因》前 所附《庄子杂说》计二十六则,推论可能就是《读庄子法》,因为其中都是讨 论读者如何阅读《庄子》. 2.细读文本之观贝法.林云铭很重视读者细 读文本,不管在《古文析义》中还是《楚辞灯》中, 林云铭都会用”细读”,”细玩”等辞,说明只有对 题目,内容,段落细细品味,善加琢磨,才能看出作 者真正的旨意,如《古文析义?凡例》: 一 古文,当先细玩题目,掩卷精思,开手 如何落笔既读过一段,复思一段之后,应如 何接写,如何收拾,直到思路穷竭,方知古人 有许多不可及处.若开卷便一气读毕,纵能 成诵,必茫无所得之人.此百试不一差者也, 是篇段标出,或可为好学深思者之一助.J【 此种细读方法,与西方细读理论不同.强调保持 文本的独立性,以文本中文字符号的音,义或位置 的放置,形成一陌生化的独立语言,再个别把每一 个独立又陌生加以研究,理解,系联,系谱,因为如 此分析之后,发现文本未言或不足,或深层义含, 再细读分析之后呈现一崭新的面貌,重新建构更 深入的解读,是为细读理论.林云铭的细读理论 则不同,他在《庄子杂说》则言: 庄子当以观贝之法读之,正视之似白,侧 视之似紫,睨视之似绿,究竞俱非本色,才有 所见,便以为得其真,无有是处.[]?I2 此观贝法以观其真,观其本色为其目的,如《人间 世评》:”无用之用,为孔子告也.日来世,日往世, 人世之情穷,而出世之术深矣.此《人问世》之旨 也.文之古奥离奇,细读方知其妙.”由此细读观 贝之法,才见庄子文中的奥妙之处. 林云铭的细读理论,在方法上,是用玩上下 文,知其来路去路,找其立言之处,是藉由文章文 理脉络的理解,及用义理的洞视,作为细玩的方 法;找到立言基础之后,进一步要做逻辑思维的辨 证工作,从同中知异,在异中求同;最后要破除所 知障,须知寓言,重言,卮言都是如镜花水月般,种 种幻象,其实是空,作所有论证的否定与遮蔽,而 目的却在道体的真正实践之义. 3.以五经学养解庄.林云铭提出以读诗,书, 易,礼,春秋五经之法读《庄子》,犹如宋代林希逸 提出读庄有五难:”庄子有五难,必精于语,盂,学, 庸等书,见理素定;又必知文字血脉,知禅宗解数, 而后知其言意.”希逸提出读庄要精《论语》,《孟 子》,《大学》,《中庸》,才能见理素定,云铭之意是 以读五经方式,读出经典中义理之所宗,才能真正 读懂庄子之”理”. 他特别以”理”为阅读核心之深意,希望读者 勿轻忽其文中之内涵深层的寓意,得其”神理”才 是真正解其文,知其文的真正阅读之目的与目标, 在《古文析义?凡例》即言: 一 读古文要得篇中神理,如王荆公读《髯 苏袁忠观碑》云:”似太史公楚汉以来,诸侯王 表,试问那一句相似此神理也?”今人读古,或 遏不切举业者,辄云:不必究心.不知观斗蛇 而字法进,观舞剑而画事工,亦思字与蛇何 涉,画与剑何涉乎?若不解此,纵全篇学步邯 郸,徒来丑妇膑里之诮耳,是编闲有拈出,在 善读者会心,笔墨中不能尽也.[]?) 阅读文章并不只为科考为文,邯郸学步而已,真正 善于读之人,是要读出书中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得意而忘象,会其心得其神理,故在《庄子杂说》 提出: 《庄子》当以五经之法读之,使其理为布 帛,菽粟日用常行之道,不起疑异于心,则与 我相亲矣.[]? 以五经法读庄子,是掌握其”理”,这也是庄子所谓 之”道”,虽在日用常行,行住坐卧间,道无所不在, 但把握原则之后,自是切合于自身之心,藉由庄子 之文得其文理,得其神理,更要得其真理,这才是 庄子真人品,真精神的显现,才是读庄者,在掌握 文理之后,所应得知的义理之所在,这样庄子之 “理”,才能如日用常行之道,毋须勉强即能得之, 读者在阅读《庄子》时,在相互接触与碰撞中,体验 庄子真正的理,原是如此简单易行,化诸万物,于 我内在相契合,因为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本心,真 性情,真人品,如此才是得其神理,又与自己潜藏 之真生命相结合的.因此有言: 夫一代真文章,犹之乎真人品也.真人 品若合若离,磊落自喜,而有一段不可抑塞之 性情;真文章有意无意,洗洋自恣,而有一段 不可磨灭之神圣.? 由文以见其人,由文已交其心,由文理以见义理, 能”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才是解庄读庄的重 ?《上杜肇余少宰》,《挹奎楼选稿》,集230—128. ? 39? 要意义.而云铭在以五经法读之时,他希望由”理 其文理宗旨”与”辨其书中赝手”入手. 4.愉悦的传奇法读之.一人有一人的特色, 风格,林云铭深切地了解,一位大学问家,大思想 家之所以能有自己独创性的见识,当然前有所承, 后出转精,庄子叙事时能将笔下人物”须眉毕张”, 跃跃欲出,写前人所未写,发前人所未发,言前人 所未言,自是有一定之识见与看法,其深度是与众 不同的,在《庄子》叙述的技巧上,应理解《庄子》 应用的技巧是描摹人物,无不事有原委,人有特 色,千载之下,人物犹在目前.故其言日: 庄子当以传奇之法读之,使其论一人,写 一 事,有原有委,须眉毕张,无不跃跃欲出,千 载而下可想见也. 另外,对庄子本人的理解,亦应先有此”以传奇之 法读之”的慧眼,先看其文,再读其人,你就会深深 体会,他与前人相异之处,最后还他一个特殊思维 的哲学体悟,瑰玮宏肆的文学才情,本来面貌与众 不同之传奇人物,此是云铭解庄时,阅读者之阅读 视角中重要的发现,也是阅读时一种很愉悦的经 验,除了以意逆志理解的快乐之外,发觉别人所未 注意的《庄子》性格面貌,突破历史,文化,心理上 对历史人物的隔阂,而产生新的见解?.他认为以 独立性观点去读《庄子》一书,以独立性方法去解 《庄子》思想,看出与孑L子,老子相同,相异之处,进 而发现其特出之处,除了是优秀的读者所须具备 的,也是开启了阅读庄子的新视野. 二,《庄子因》诠释的意义与价值 (一)因之以作品 在作品之形式技巧方面,林云铭以评点为方 法,用符号作提示与说明,能将文句中能指涉之意 义,说明清楚外,其内涵中所指涉之蕴含旨意?,联 络照应之处,藉由评点符号的标示,提醒读者细 读,读出章法埋伏之处,读出美学意境,由用心体 会玩味,上下文脉的琢磨中,领会作者之旨意,及 全文之深义. 在作品之叙事技巧方面,他以”奇”字,说明庄 子在用字用语上的特色,有押韵奇妙,字词新辟, 文有变化等效果,而形成庄子之千古奇文;在文章 段落所运用之技巧,是以”层”字,说明其跌宕波 折,层层击出,映照呼应,抑扬顿挫的文章层次特 ? 40? 色;在章法所运用之”法”的部分,以提裘挈领,文 字埋伏,格法,文法,针线等说明谋篇章法之运用. 在篇章结构方面,他非常重视脉络,以”相因 之理”说明内外杂篇,其中谋篇布局之关联性,以 脉络分明,条理明畅,相因相承之前后加以系联, 推就作者之意,使人读之豁然贯通,最后再辨析杂 篇寄理与赝手之作,厘析出庄子之原来形貌. 最重要的是,相因之理不局限于语言文字,表 面上的文字相关性,或意义相关性,对文学之言与 意,云铭提出寓言,重言,卮言,三样说话,皆是种 种幻相;立言之意,在因是也,此因是要扩及:意在 言外,得意忘言,进而言意无用,不言之言之明道 之境.这才是以”因”为名,以”因”为是,臻于全 书要旨之所在. (二)因之以读者 在此”读者”的定义,可分两个层次说明,一是 以林云铭这位注解者,以诠释者的读者角度,对 《庄子》所作的种种评论;一是云铭提出的读者阅 读所需注意事项与要诀,针对读者所作的种种解 说与方法的说明. 对林云铭而言,1627年出生,即是明末熹宗七 年,皇太极(清太宗)立帝位时.年少时候,是在国 家正遭兵燹,朝代替换的不稳定日子中度过,2l 岁,就开始注庄,他把一切的心力,放诸读书之中. 可以看出他对外在世事的态度,不似明遗民般激 烈,而是默默地把心力放在注《庄子》中,晚年完成 的《楚辞灯》在序中即言: 余少痴妄,不达时宜,私谓用世可以得行 其志;及筮仕后,所见所闻,皆非素习,以故动 罹谴诃;每”-3读骚,辄废书痛哭,失声什地,因 取蒙庄,齐得丧忘是非之旨,以抑哀愤... 由以上所述得知,3I岁中戊戍进士,任职官徽 州府通判,在阅毕官场人事种种险恶之后,于36 ?此概念为巴尔特在《文本的愉悦》(t975)表达的看法,他认为由于 作者已死,读者可以从任何方向自由进入文本,无所谓正确或不正确,此处 只取其阅读愉悦的概念,参见《后结构主义》页166—167. ?在符号学(Semiotics)的解释.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物态的世界,同 时也是记号(sign)的世界.法国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举”玫瑰花”为 例,玫瑰花若转化为送给女士,当作爱情的表达,”玫瑰花”转化成为记号: 1玫瑰花,2爱情的表达,前者为记号具(signifier)(有称”能指”),后者为 记号义(signified)(有称”所指”).此借符号学中,符号意义的指涉,以解释 评点在使用时的功能意义.古添洪《记号与文学》,见《记号诗学》,台北:东 大网书公司,1988年,页1—2. 岁时出版《庄子因》.其间心中对为官得以行其志 的期望,到动辄遭谴诃指责的难堪,因此心中的忧 愤,全在解庄中,”齐得丧忘是非之旨,以抑哀愤”, 做官时一再为人所害,人事之失望,是非齐一之不 可得,才会让他把全部的余力,倾注于着书的天 地中. 因此他注庄时,不但以自己是读《庄子》的读 者,读出庄文之特色,更是用自己人生的困顿,对 时代,历史作一深刻的反思,以庄子,屈原皆是愤 诽之士,此种心理基准以解读庄子,在庄子行文奇 宕,义理之隽永中,道破庄子性格透脱之处,可说 是用生命注解庄子. 另一个层面是,林云铭以指导者的身分,告诉 初学者,如何读庄,解庄,因此运用明清在评点上 的经验,运用评点符号以提示读者;再则以古文章 法之眼识,引导读者如何由《庄子》人手,看出古之 重要文学家,诸如苏轼等大家,如何借用庄子之文 句技巧,曲折笔法以作文章,并厘清前人注解中不 明白通畅之处,并写出篇章之艺术境界. 林云铭能作如此有系统解庄,并建立自己一 套诠释理论,经由对庄子深切的体会,到引导读者 具有解读《庄子》之能力,由认识庄子之方法论,进 而至道体浑一的美感意识,云铭是一位优秀的读 者,更是最好的诠释者,带领后学由他的批评中, 进人到文学,艺术,思想之境界. (三)因之以作者 林云铭以传奇法读《庄子》,看出庄子:”论一 人,写一事,有原有委,须眉毕张,无不跃跃欲出, 千载而下可想见也.”云铭别具只眼地看出庄子本 人的传奇风格,虽然”状得肖,骂得狠”,但也是骂 尽天下机警之人,不可与人道.更是因为庄子本 身之性格,才能笔下显出种种离合悲欢之态,因此 庄子既是一个”绝不近情的人”,也同时是”心细如 许”的人. 他以传奇之眼破解出庄子生命底层,一个愤 世嫉邪的灵魂,一个冷脸热心肠的人,一个千古之 后仍跃跃愈出的特别人物,虽是冷极之语,也透出 一 种愤世血泪,对现实环境的忧匪之思,对社会的 期许,寄予其愤世嫉邪的情怀,他说”绝圣弃知”, “掊斗折衡”等语,应是”本于愤世嫉邪之太甚!读 者不以词害意可也”这样的理解,如上面所述,自 然是与他自己的际遇与背景息息相关. 林云铭理解庄子之方式,诚如于《楚辞灯》 所言: 若知世风递降,而树立存乎其人,去流俗 之见,以意逆志,则各篇中,层折步骤,恍觉有 天然位置,不啻为后人写意中事,是以尚友古 人,贵论其世也... 他以”以意逆志”的角度看庄子,以时代忧患, 心理之困顿,观察庄子后,自然发现,庄子是具有 另一番学问的独特之人,娓娓道出后人心中之感 受,因此云铭能藉时代的感同身受之同理心,理解 何以庄子会向往恬淡无为之风. 有如此的了解,自然看出庄子独立自主性, “或以老解,或以儒解,或以禅解,究竟牵强,无不 如还以庄子解之”,言庄子之思想早已融摄了儒道 各家,已然成为浑然合一的理念,因而庄子是卓然 独立的,”与老子同而异,与孑L子异而同”,老子,孑L 子,佛教,都不足以涵盖全部的庄子,故应还一个 庄子真面貌. 林云铭解庄之目的,希冀以客观有条理脉络 之法,读庄之书,但又直观地以意逆志,求合庄子 之意而止,他虽为代言人,但自己期许自己,文章 千古事,得失读者知,如何在解读之时,犹如手持 火炬,让读者具有观火之洞见,得《庄子》之旨,解 《庄子》之文章条理,最后还一个有首有尾,有端有 续之《庄子》,因此他说: 评注古人书,如丹青家写照,或好,或丑, 总要还他一副真面目.南华变幻不测,好丑 原无实相,所以先辈称为文字中鬼神.谚云: 书人难,书鬼易.以鬼无人见可以臆写,非如 书人必求还他真面目也.? 所以,林云铭在论述《庄子因》时,藉由欣赏奇 文,如见其人人手,再由文寄托处,见出庄子之真 精神之所在,还他一个真正的原貌,解他用传奇之 笔描摹世人,亦寄文以自现,解他对现象界之愤悱 之情,最后体悟其根本之思维,乃卓然而不群,最 终还一个庄子本来面貌. (四)因之以道 《庄子》使用”因”字,见于《齐物论》中谈到儒 ?《复仇沧柱》,《挹奎楼选稿》卷九,集230—126. ? 4l? 墨之是非部分: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 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 之.故日:彼初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 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 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 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因”之意义,在”是亦因彼”句中,郭象注日:”彼 是相因而生者也”[]?附,表示”彼是”两者相互依 存,而同时存在.在”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句中, “因”之意义,如成玄英所言: 故知因是而非,因非而是.因是而是,则 无是矣;因是而非,则无非矣.是以无是 无非.Es]? 成玄英的说法以”因是因非”,视作一切因任自然, 有”顺”之义,如王叔岷:”因犹顺也.此谓之顺是, 非之自然耳.”(P59)除了顺其自然而然,亦有是非 之争彼此相因,而滋生不已之义,如王先谦《庄子 集解》: 有因而是者,即有因而非者;有因而非 者,即有因而是者.既有彼此,则是非之生 无穷. 因此《庄子》言日:”是以圣人不由”,而应”照之于 天”;故解释下一句”亦因是也”,如林希逸,马辅则 以省文解之: 前说因是因非,此又只言因是,省文也. (林希选)?(P68 因是者,因是因非.省文耳.(马 辅)?(P34) 认为文义是承接上面”因是因非”之省文;亦有学 者,认为此句是承接上述”因任自然”之义者,如明 藏云山房主人:”亦因是也,因其各自为是,而不参 之己见也.”„n地;有的学者则连接”而照之于 天”之句解之,另以因之于”神”或”天”言之,如清 刘凤苞云: 所谓通也,道通为一,则彼此相忘,适合 乎环中之理,而大道得矣!然非有心于得也, 适然得之,并其所得而化之,则庶几与道浑合 焉.然则因之为用,神矣![?]? 又如方以智引李湘洲日:”不用寓庸,便是因, ? 42. 因便是天,天便是丧我.”[??以”因”之于天,所 用神矣,以言”因是”之道. 综合上面而归诸《庄子》之因是之道,含有无 可无不可之自然之义,更有因之于天,”因之为用 神矣”之义,娄世丽在《庄子”因”字义理试诠》则 提出,”因”具有”转化,超越”之义,并言: 这种用超越的路超越过去的”因”,不仅 不会听天由命,反而是具有自主性意义的.l 以上由”因”的自然意义转化为超越意义,是 历代诠释者之解读情形.而林云铭对”因是”之 解,则言:”因是两字是齐物论本旨,通篇俱发此 义.”_3儿云铭以”因是”之理,解全篇”齐是非” 之要旨,最终归之”因是之道”在于”天地与我并 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无是非之言,他说: 由一而生言.由言而遁生,是无穷期矣! 以其从此适彼故也,若欲无适,则所谓”因是” 而已.今且有言至此,以无是非之言,即为有 言,不如并此一言而去之也.齐物论者,亦不 待我出言以齐之矣!E3](P59) 林云铭以《齐物论》通篇要旨在”因是”,而因 是之道则在于并有言为无是非之言,达到不待出 言以齐之的地步,最后总结为:”惟止于所不知,所 以?无言?真齐物妙诀.”【]? “因是”在林云铭的诠释下,成为言而无言,一 切是非,消弭于无形之自然齐一的状况,不知所以 分则,知之止于不知之化境,亦即”道”境.这是林 云铭在《齐物论》对”因是”之讨论.他以”因”为 书名,以”因”解庄子脉络关系,明末注庄者憨山亦 言内七篇之相因次第影响,如: 庄子着书,自谓”言有宗,事有君”,盖言 有所主,非漫谈也.其篇分内外者,以其所 学,乃内圣外王之道.谓得此大道于心,则内 为圣人,迫不得已而应世,则外为帝,为王,乃 “有体有用”之学,非空言也.? 憨山内七篇之间相因之理,对云铭内七篇解为分 ?(明)憨山《庄子内七篇注》(大宗师),页369.陈荣波将憨山”以 内圣外王之道为中心,展开一套相因次第”是:立言之本(逍遥游)一立言 之旨(齐物论)一人道之工夫(养生主)一处世之道(人间世)一学道之成效 (德充符)一得道之人(大宗师)一化道之终极(应帝王).见陈荣波《哲学, 语言与管理》桃园:逸龙出版社,民国81.2初版,页72.李懿纯则进一步绘 成图表,见《憨山德清注庄之研究》淡江大学中文系硕士论文,20036,页 131—138. 着之义,与外杂篇义各分属,而理亦互寄,彼此具 有相因之理的观点,自然有所影响.又如焦在 《庄子翼》中提出”因”之义,《齐物论》”亦因是也” 一 段下引《笔乘》云:”因之一字,老庄之要 旨.”【J(“„焦又言引《笔乘》之文:”总之只是因 之一字尽之也”焦以”因”字,可以全盘 理解庄子的思想.至于”因”之义为何,焦日: “因人之是非以为是非.”?]??又言日: 虽圣人于是非亦不废者,乃世之所是,因 而是之,世之所非,因而非之._】6_? 焦以人应有无所执,应以超越得观照,肯定人我 皆存在的意义,人既存在于天地之问,就禀受于 天,自有存在之意义与价值,何须执着于我是而彼 非的偏执,即需因之于天,并存于世,如《笔乘》 所言: 乘物游心,则忘己;托不得已,则忘物,斯 则因其命而致之,我无心也,何必有所作为以 还报哉._l6_) 人如何存于人间世,又能因之而无碍,则需有”忘 己”,”忘物”之无为的精神,才能游于是非之间, 能执其两行,又能和以天倪. 焦此种”因”之看法,完全被林云铭汲取后, 加上憨山内篇相因次第观,进而以文字的相因之 理,段落的相因之理,到内七篇的相因之理,与外 七篇之相因之理,最后从言的相因,层层推扩至意 的相因,得意而忘言,而用”莫若以明”的洞见与体 悟,进而行不言之言的明道之境. 言意可人于道,社会价值的仁义亦可转化进 入道德之道;死生,是非也是走人齐一之道境;创 作观亦是壹虚而静的无为而因任自然的”道”的展 现,人生于阴阳一气之化,生死乃因是而成,道体 的浑然天成,也就在此”因是”之观念下,存在于宇 宙之间,最后道无所不在地存于其间. 这是林云铭《庄子因》环环相扣,层层相因的 解庄之法,且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和以天倪,全部 《庄子》一以”因”字道尽其千变万化,因之以读 者,因之以作家,因之以作品,因之以道,因是因非 以处于无为之境,最后化诸自然道境. 《庄子因》一书,有其解庄之独特看法,此书以 “因”为解构主轴,对《庄子》作整体层层相因的归 纳,在诠释上建构了《庄子》在读者,作家,作品,道 等各角度,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术素养,由 其文想见其人的方式,对《庄子》作周延,全面地建 构,建立《庄子》之诠释系统. 三,结论 《庄子》历代注解百千家,但是能够在注解中 从解构着眼,以作品特色,读者阅读视角,作者用 心营运,最后展现道体,林云铭《庄子因》有其诠释 的特色,造成解构后建构一庄子真貌的诠释系统. 本研究除了展现清代初期诠释特色外,也可作为 明清庄学系统以文解庄,建构庄子文学理论特色 的重要一家之言,是自明归有光以来,到清桐城论 述文体的文论系统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李明辉.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省思[J].台湾:东亚文明研 究通讯,2004,(4). [2]JurgenHabermas,ZurRekonstruktiondesHistorischenMaterial— ismus(Frankfurt/M:Suhrkamp,1976),S.9. [3]林云铭.庄子因[M].乾隆白云精舍本. [4]日]龟谷行.标注庄子因?序[M].台北:蓝台书局,1969. [5]林云铭.古文析义合编[M].台北:广文书局,2001. [6]林云铭.楚辞灯-序[M].辽宁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 六年挹奎楼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二,集2—157. [7]郭象.南华真经注[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编: 第1册,艺文印书馆据北宋南宋合璧本影印. [8]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初 编:第3册,艺文印书馆据清光绪十年刊古逸丛书本影印. [9]王叔岷.庄子校诠[M].中研院史语所专刊之88,1994. [1O]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M]?严灵峰.无求备斋庄子集成 初编:第7册,艺文印书馆?
本文档为【(doc) 明清庄学中解构、建构与诠释——以林云铭《庄子因》为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3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1
浏览量: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