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一)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一)

举报
开通vip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一)常用詞(一)60字 言語謂訪請召報告諫討反復舍次如馳驟侵襲奔亡逐及執免享薦圓虞克堪有無 昭穆勤乏亂整兩貳 兵車甲介卒乘君帥姑女族黨讎河防城池田館 1.【言】 (一)動詞。說話,說。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左傳成公二年:“豈敢~病?”引申為談問題,對某事表示意見。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與師~曰。”戰國策趙策三:“勝也何敢~事?”(勝:趙勝。平原君自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兵事。” (二)名詞。話,言論。論語公冶長:“聽其~而觀其行。”引申為一句話為一言。論語為政:“詩三百,...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一)
常用詞(一)60字 言語謂訪請召報告諫討反復舍次如馳驟侵襲奔亡逐及執免享薦圓虞克堪有無 昭穆勤乏亂整兩貳 兵車甲介卒乘君帥姑女族黨讎河防城池田館 1.【言】 (一)動詞。說話,說。論語鄉黨:“食不語,寢不~。”左傳成公二年:“豈敢~病?”引申為談問題,對某事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意見。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與師~曰。”戰國策趙策三:“勝也何敢~事?”(勝:趙勝。平原君自稱。)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兵事。” (二)名詞。話,言論。論語公冶長:“聽其~而觀其行。”引申為一句話為一言。論語為政:“詩三百,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三百:詩經三百篇。)又一個字為一言。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又如“五~詩”,“七~詩”。 2.【語】 (一)動詞。談話。論語鄉黨:“食不~,寢不言。”李白夜宿山寺詩:“不敢高聲~,恐驚天上人。” (二)讀yù。告訴。左傳隱西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論語陽貨:“居!吾~女。”(居:坐下。女:你。) (三)名詞。言論,話。論語季氏:“吾聞其~矣,未見其人也。” (四)諺語,俗話。谷梁傳僖公二年:“~曰:’唇亡則齒寒’。”後漢書黃瓊傳:“常聞~曰:’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汙。’” [辨]言,語。在古代漢語裡,“言”是自動地跟人說話,“語”則是指回答別人的問話,或是和人談論一件事情,兩者區別很清楚。如左傳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鄭伯曰”,這是佚之狐主動向鄭伯進言,宣公二年的“歎而言曰”,是自動地慨歎,成公二年的“豈敢言病”,“言病”也是說自動說出自己受傷。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換成“語”。“言”“語”用作及物動詞時,分別更是明顯。“言”一般只能帶指事物的賓語(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談話的對方。“語”既能帶指事物的賓語,例如莊子在宥:“又奚足以語至道”,帶指人的賓語時,可以指稱談話的對方,例如論語陽貨:“吾語女”,還可以帶雙賓語,例如左傳隱西元年:“公語之故”,莊子在宥:“吾語女至道。”總之,“語”字的“告訴”這一意義,是“言”字所不具備的。“諺語”一義,更是“言”所沒有的。 3.【謂】 (一)對〔某人〕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公使~之曰。”論語公冶長:“子~子貢曰。” (二)叫,叫做,認為。詩經王風葛藟:“~他人父。”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仁乎?”引申為指稱,意指。左傳隱西元年:“其是之~乎!”又宣公二年:“其我之~矣!” (三)評論〔人物〕。論語公冶長:“子~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論語裡仁:“子~韶盡美矣,未盡善也。”(韶:舜時的音樂名。) (四)通“為”。左傳僖公五年:“一之~甚,其可再乎?”〔以~〕以為。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某則以~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 [辨]謂,曰。“謂”是“說”的意思,後面有引語,但不與引語緊接;“曰”字後面緊跟著就是引語。小說裡常有某人“說道”,“謂”等於“說”,“道”等於“曰”。“謂”“曰”與“言”“語”分別更大,因為“謂”“曰”後面必須有引語(這裡指的是“謂”的第一義),“言”“語”後面 不一定有引語。 4.【訪】 (一)諮詢。尚書洪范:“王~於箕子。”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諸蹇叔。”注意:上古漢語的“訪”,是諮詢的意思,不可誤會為探望。“王訪於箕子”,是說周武王向箕子諮詢關於“天道”的意見。“穆公訪諸蹇叔”,是說秦穆公向蹇叔諮訪關於襲擊鄭國的意見。都不是簡單的拜訪。“訪”的直接賓語是事,不是人。所以第一例中有“於”字,表示箕子是間接賓語;第二例中有“諸”字,它是“之於”的合音,“之”指襲鄭這件事。 (二)拜訪(後起義)。孟浩然《訪袁拾遺不遇》詩:“洛陽~才子,江嶺作流人。”(江嶺:江西庾嶺。)引申為探尋[古跡,名勝]。王勃滕王閣序:“~風景於崇阿。”蘇軾石鐘山記:“至唐李渤始~其遺蹤。” (三)查訪,偵查(晚起義)。方苞獄中雜記:“又九門提督所~緝糾結,皆歸刑部。” 5.【請】 請,請求。左傳隱西元年:“亟~於武公”。注意:“請”字後面帶動詞時,有兩種不同的意義。第一種是請你做某事。左傳隱西元年:“則~除之。”第二種是請你允許我做某事,“請”後動詞表示我的行為。左傳隱西元年:“臣~事之。”在上古漢語裡,第二種情況比較常見。左傳宣公二年:“會~先。”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以戰喻。”引申為請求給予,後面跟著的是名詞。左傳隱西元年:“為之~制。”論語雍也:“冉子為其母~粟。” 6.【召】 呼喚,特指上對下的呼喚。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於東門之外。”引申為招致,導致。荀子勸學篇:“故言有~禍也,行有招辱也。” [辨]召,招。用口叫人來為“召”,用手招人來為“招”。荀子勸學:“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7.【報】 (一)斷獄,判決罪人。韓非子五蠹:“~而罪之。”漢書張湯傳:“傳爰書,訊鞫論~。”(爰書:錄有犯人口供的判決文書。鞫:詳盡審問。) (二)受了別人的東西以後,還送給他東西以為回答。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之以瓊琚。”引申為回答別人的恩惠或仇恨,即報恩或報仇。左傳成公三年:“無怨無德,不知所~。”又引申為天對人的善惡的報復。荀子宥坐:“為善者天~之以福,為不善者天~之以禍。” (三)奉命辦事完畢,回來報告。戰國策齊策四:“廟成,還~孟嘗君曰。” (四)給回信,答覆。司馬遷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幸勿為過。” 8.【告】 (一)告訴。左傳隱西元年:“且~之悔。”特指以大事報告祖宗或上帝。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廟。” (二)規勸,舊讀入聲,讀如梏gù。此義一般只用於“忠告”。論語顏淵:“忠~而善道之。” [辨](1)報,告。“報”字一般用於覆命,“告”字用於告訴,所以它們的差別頗大。(2)告,語。在“告訴”的意義上,“告”與“語”是同義詞,但對上就只能用“告”,不能用“語”。(3)告,誥。“告”與“誥”同音同義,後來分化了:告上為“告”,告下為“誥”。 9.【諫】 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叫做諫。左傳宣公二年:“宣子驟~。”論語裡仁:“事父母幾~。”(幾:不顯露,暗地裡。) 10.【討】 (一)研究。論語憲問:“世叔~論之。”(討:研究。論:評論。)引申為治理。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無日不~國人而訓之。” (二)聲討。左傳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賊。”引申為征伐,征討。左傳隱公九年:“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之。伐宋。”又十年:“以王命~不庭,不貪其土。”(不庭:不來朝見。) 11.【反】 (一)翻轉,顛倒。詩經周南關雎:“輾轉~側。”孟子公孫醜上:“以齊王,由~手也。”引申為相反,對立。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是。”又為反而,反倒。詩經邶風穀風:“~以我為讎。” (二)造反,叛亂。史記項羽本紀:“日夜望將軍至,豈敢~乎?” (三)回來。左傳宣公二年:“~不討賊。”孟子梁惠王下:“比其~也,則凍餒其妻子。”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返”。引申為退還,歸還。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受餐~璧。”(餐:同“餐”。)孟子梁惠王下:“王速出令,~其旄倪。”(旄:通“耄”,老人。倪:小孩。)又為反省。孟子公孫醜上:“自~而不縮。”(縮:直。不縮:沒有理。) 12.【複】 (一)動詞。回來,回去。左傳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又宣公二年:“宣子未出山而~。”注意:“複”是“往”的反面,所以說“往~”。“複”又與“反”是同義詞(都是“回來”),所以說“反~”。“複”與“來”意義也相近,所以又說“來~”。引申為回復,報復。孟子梁惠王上:“有~於王者曰。”又滕文公下:“為匹夫匹婦~讎也。”又為還原。偽古文尚書咸有一德:“伊尹既~政厥辟。”(辟:君。厥辟:他的君。指太甲。)後代有“~辟”,“~位”。 (二)副詞。再,又。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假道於虞以伐虢。”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馳,~斬漢一都尉。”又淮陰侯列傳:“水上軍開入之,~疾戰。”注意:在這種意義上,古代說“複”,不說“再”。 [辨]反,複。在“回來”這個意義上,這兩個字是同義詞,沒有什麼差別。但“反”用得更廣泛些。 13.【舍】 (一)賓館,招待所。莊子說劍:“夫子休就~。”(請您休息,住在賓館裡。)引申為房舍。 (二)住一夜。特指行軍或狩獵的臨時住宿。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又宣公二年:“宣子田於首山,~于翳桑。” (三)軍行三十裡為一舍。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辟(避)君三~。”又二十五年:“退一~而原降。”(原:周邑。) (四)放棄,不要,不取。這種意義後來寫作“舍”(shě)。左傳隱西元年:“食~肉”。又宣公二年:“食之,~其半”。又僖公三十年:“若~鄭以為東道主。”引申為釋放。孟子梁惠王上:“~之,吾不忍其觳觫。”又萬章上:“始~之,圉圉焉。”今仍簡化為“舍”。 14.【次】 (一)依順序排列。左傳成公三年:“~及於事。”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吳廣皆~當行。”注意:古代“次”不用作量詞。引申為次第在後的,等級較差的。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不辱身。”又:“~之又不能拾遺補闕。” (二)臨時駐紮。左傳僖公四年:“師進,~於陘。”又:“師退~於召陵。”引申為外出旅行停留。穆天子傳卷五:“仲秋甲戌,天子東游,~于雀梁。” 15.【如】 (一)往,到……去。左傳僖公四年:“楚子使屈完~師。”又成分十三年:“文公~齊,惠公~秦。” (二)像。詩經衛風淇奧:“~切~磋,~琢~磨。”史記項羽本紀: “猛~虎,很~羊。”引申為依照。柳宗元三戒:“犬皆~人意。”[不如]不及,比不上。左傳僖公三十年:“臣之壯也,猶不~人。”戰國策齊策一:“自以為不~。” (三)形容詞詞尾。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也(很嚴肅的樣子),夭夭~也(很舒服的樣子)。” (四)如果。論語先進:“~或知爾,則何以哉?”孟子梁惠王上:“王~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五)連詞。或。論語先進:“方六七十,~五六十。”又:“宗廟之事,~會同。” 16.【馳】 (一)馬快跑。左傳宣公十二年:“遂疾進師,車~卒奔。”(馬駕車快跑,士卒飛奔。)莊子秋水:“騏驥驊騮,一日而~千里。”特指驅馬追擊敵軍。左傳莊公十年:“公將~之。”又成公二年:“不介馬而~之。”又為打馬使快跑。孟子滕文公上:“好~馬試劍。”漢書周亞夫傳:“上自勞軍,至霸上及棘門軍,直~入。”引申為疾行。成語有“風~電掣。” (二)傳播,流布。韓詩外傳:“名聲~於後世。”孟浩然春燕詩:“英名日四~。” (三)嚮往,奔向。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魏闕。”(魏闕:也叫象魏。皇帝所居的宮闕。) [辨]馳,驅。二者是同義詞,都有馬快跑和趕馬快跑的意思。如詩經鄘風載馳“載馳載驅”都是馬快跑,大雅板“無敢馳驅”則都是使快跑(意為放縱)。但後來“馳”字主要沿著“快跑”這個意思發展下去,所以引申出“疾行”(如“風馳電掣”)、“流布”(如“名馳宇宙”)等意義。“驅”則著重向“使快跑”的意思方面發展,所以逐漸引申出“策驅”、“驅使”“驅逐”和“驅除”等用法來。二者有了明顯的區別。 17.【驟】 (一)馬跑。詩經小雅四牡:“載~駸駸。”(駸駸qīnqīn,馬快跑的樣子。)引申為快速。老子二十三章:“~雨不終日。” (二)屢次。左傳宣公二年:“宣子~諫。” 18.【侵】 進攻,特指沒有鐘鼓的進攻。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蔡。”引申為冒犯。國語楚語下:“無相~瀆。”又為侵奪,欺淩。孟子梁惠王下:“狄人~之。”史記遊俠列傳序:“豪暴~淩孤弱。” 19.【襲】 (一)衣一套叫一襲。漢書昭帝紀:“賜衣被一~。” (二)重疊。楚辭懷沙:“重仁~義兮。”引申為重複,因襲,沿用。史記秦始皇本紀:“五帝不相複,三代不相~。”後漢書宦者傳論:“漢興,仍~秦制。”又為繼承[封爵,職位]。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漢高祖之起,曹參以功封平陽侯,世~爵土。” (三)乘人不備而進攻。左傳隱西元年:“繕甲兵,具卒乘,將~鄭。”又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遠。” [辨]侵,襲,伐。左傳莊公二十九年:“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伐”是正式的戰爭,所以有鐘鼓,而且進攻的國家總要找一些“聲討”的理由,如“包茅不入”、“無禮”、“貳於楚”等(參看第六單元“伐”字條)。“侵”就不需要任何理由,只是“不宣而戰”。“侵”與“伐”是不同的,所以左傳僖公四年說:“侵蔡,遂伐楚。”“襲”比“侵”更富於秘密性質,只是偷偷地進攻,所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說:“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20.【奔】 (一)跑。莊子田子方:“夫子~逸絕塵。”特指戰敗逃跑。論語雍也:“~而殿。”(殿:在後面。) (二)逃亡[到外國]。左傳莊公八年:“[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出~ 莒。”(莒jǔ:國名。)又僖公四年:“重耳~蒲,夷吾~屈。”(重耳,夷吾:都是晉獻公的兒子。蒲,屈:都是地名。)引申為逃走[到某地]。文天祥指南錄後序:“得間~真州。”(得間jiàn:找機會。) (三)男女相悅,不依舊禮教的規定而自相結合。詩經王風大車:“豈不爾思,畏子不~。”周禮地官媒氏:“~者不禁。”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夜亡~相如。” 21.【亡】 (一)逃跑。左傳宣公二年:“問其名居,不告而退,遂自~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所進,今日不知其~也。”特指出奔,逃到外國去。左傳宣公二年:“~不越竟。”引申為失掉(讓它跑掉)。戰國策楚策四:“~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二)滅亡。跟“存”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然鄭~,子亦有不利焉。”戰國策魏策四:“且秦滅韓~魏。” (三)死。跟“存”相對。論語雍也:“~之!命矣夫!” (四)讀wú。通“無”。論語雍也,“今也則~。”又顏淵:“人皆有兄弟,我獨~。” 22.【逐】 (一)追趕,追捕,追回來。尚書費誓:“臣妾逋逃,無敢越~。”(越逐:指越過軍壘去追捕。)易經睽(kuí)卦:“喪馬勿~。”漢書蒯通傳:“秦失其鹿,天下共~之。”用於抽象意義,表示追求。韓非子難一:“以有盡~無已。” (二)追擊。左傳莊公十年:“遂~齊師。”又成公二年:“齊師敗績,~之。” 注意:(一)(二)兩個義項都不能解作“驅逐”。因為(一)像逐馬、逐鹿,都是追回來的意思,並非把它趕走;(二)像逐齊師,更不是把敵軍趕走,追擊是為了殺傷和擒獲。 (三)[把別人]趕出去。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以戈~子犯。”(子犯:人名,即狐偃。)引申為驅逐,放逐。史記李斯列傳:“非秦者去,為客者~。”又管晏列傳:“三仕三見~。”(見:被。)楚辭哀郢。“信非吾罪而棄~兮。”[~臣][~客]被貶謫的官。宋之問途中寒食詩:“南溟作~臣。”杜甫夢李白詩:“~客無消息。” [辨]追,逐。二字一般用起來沒有分別。試比較左傳桓公六年:“請追楚師”與莊公十年:“遂逐齊師”。但是,“放逐”的意義不能說成“追”。而“挽回”的意義又只能說成“追”(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不能說成“逐”。 23.【及】 (一)追趕上。左傳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車而~。”引申為達到。左傳隱西元年:“若闕地~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又成公二年:“將~華泉。”引申為到那個時候。左傳成公二年:“病未~死。”為趁這個時候。戰國策趙策四:“願~未填溝壑而托之。”又引申為品行趕得上。論語公治長:“非爾所~也。”又引申為涉及,發生關係。論語衛靈公:“言不~義。” (二)與。用為連詞。左傳隱西元年:“生莊公~共叔段。”又用為介詞。左傳僖公四年:“屈完~諸侯盟。” 24.【執】 (一)捉拿,拘捕,擒獲。左傳僖公五年:“遂襲虞,滅之,~虞公。” (二)拿著。論語述而:“雖~鞭之士,吾亦為之。”引申為掌握。論語季氏:“陪臣~國命,三世希不失矣。”[~事](1)任事。論語子路:“居處恭,~事敬。”(2)主事[的官]。尚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事之人,尚皆隱哉。”(邦伯,師長:指諸侯公卿。隱:痛苦。)(3)服務的人。用於對人的尊稱。不直稱他本人,而以他左右服務者來替代。左傳僖公三十年:“敢以煩~事。”楊修答臨淄侯箋:“又嘗親見~事握牘持筆,有 所造作。”(牘:木簡。) (三)志向相同的朋友。禮記曲禮上:“~友稱其仁也。”又:“見父之~,不謂之進不敢進。”[父~]父親的至交。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怡然敬父~,問我來何方。” 25.【免】 (一)脫身,使脫身。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其君。”引申為釋放。左傳成公二年:“乃~之。”又為脫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胄入狄師。” (二)罷免(後起義)。漢書文帝紀:“遂~丞相勃,遣就國。” 26.【享】 把食物獻給鬼神。周易隨卦:“王用~於西山。”尚書盤庚上:“茲予大~于先王。”左傳僖公五年:“吾~祀豐絜,神必據我。”引申為鬼神享受祭品。孝經孝治:“祭則鬼~之。”再引申為人享受福祿。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而~其生祿。” 27.【薦】(薦) (一)獸所吃的草。莊子齊物論:“麋鹿食~。”漢書終軍傳:“隨畜~居。”(薦居:依水草而居,無常處。) (二)草席。楚辭九歎逢紛:“薜荔飾而陸離~兮,魚鱗衣而白蜺裳。”(陸離:美玉。)曹植九詠:“茵~兮蘭席。”又動詞。墊在下麵。賈誼吊屈原賦:“章甫~履。” (三)向鬼神進獻物品,特指無牲的祭祀。左傳隱公三年:“可~於鬼神。”又僖公五年:“而明德以~馨香,神其吐之乎?”又為一般的祭獻,奉獻,進獻。論語鄉黨:“君賜腥,必熟而~之。”(腥:生肉。)又引申為向君主進獻或推舉賢才。孟子萬章上:“堯~舜於天。”漢書雋不疑傳:“[暴]勝之遂表~不疑。”(暴勝之:人名。) [辨]薦,祭。二字在祭的意義上為同義詞。細分則無牲而祭曰薦,薦而加牲曰祭(谷梁傳桓公八年注)。左傳僖公五年:“而明德以薦馨香,”馨香指的是黍稷之類(禮記郊特牲注:“馨香謂黍稷”)。後世薦祭不再區別。 28.【圖】 (一)考慮,反復考慮。左傳僖公三十年:“闕秦以利晉,唯君~之。”又成公三年:“二國~其社稷。”“不圖”,想不到。論語述而:“不~為樂之至於斯也。”引申為設法對付。左傳隱西元年:“無使滋蔓,蔓難~也。”漢書高帝紀:“羽可~。”(羽:項羽。) (二)圖書。論語子罕:“鳳鳥不至,河不出~。”(這裡的“圖”指的是八卦圖。傳說伏義氏據以書成八卦。)引申為地圖,圖表。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書藏之。”又:“以何具得秦~書也。”(何:指蕭何。)按,“圖書”原是兩個詞,圖是地圖,史記刺客列傳:“圖窮而匕首見。”書是戶口冊及其他書籍。 29.【虞】 (一)意料。左傳僖公四年:“不~君之涉吾地也。”〔不虞〕意料不到的事。(多指壞的。)詩經大雅抑:“用戒不~。”(戒:警戒,戒備。) (二)欺騙。左傳宣公十五年:“我無爾詐,爾無我~。” 30.【克】 (一)戰勝,攻破。左傳隱西元年:“鄭伯~段于鄢。”又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引申為克服。論語顏淵:“~己複禮為仁。”(依朱熹說:克,勝;己,身之私欲。克己,等於說克服自己的私欲。) (二)能。詩經大雅蕩:“靡不有初,鮮~有終。”左傳宣公二年引此文。 31.【堪】 經得起。受得住。左傳隱西元年:“君將不~。”又:“國不~貳。”論語雍也:“人不~其憂。”引申為可。杜甫房兵曹胡馬詩:“所向無空闊, 真~托死生。”又解悶詩:“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傳。”注意:上古漢語的“堪”字是一般動詞,常帶賓語;後代用作助動詞,放在動詞的前面。 32.【有】 (一)有。左傳隱西元年:“小人~母”。特指領有,佔有。孟子公孫醜上:“武丁朝諸侯,~天下。”又特指具有某種美德。左傳襄公三年:“詩雲:’惟其有之,是以似之’。祁奚~焉。”(祁奚有此美德。) (二)通“又”。一般用於稱數法。“有”字放在兩位數的中間。論語為政:“吾十~五而志於學。”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八載。”甚至可以用兩個“有”字。尚書堯典:“期三百~六旬~六日。”(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日。)“餘”字前面,也常常加“有”字。戰國策齊策一:“鄒忌修八尺~餘。”孟子盡心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餘歲。”這是上古稱數法的特點。 (三)名詞詞頭。尚書皋陶謨:“何遷乎~苗。”又:“亮采~邦。”又用於有些形容詞前。詩經邶風擊鼓:“不我以歸,憂心~忡。”[有司]掌管某方面事物的官吏。史記廉頗蘭相如列傳:“召~司案圖。” 33.【無】 (一)動詞。沒有。詩經豳風七月:“~衣~褐,何以卒歲。”左傳成公三年:“~怨~德,不知所報。”字又寫作“無”。“無”字也表示“無論”、“不論”。李斯諫逐客書:“是以地~四方,民~異國。”這種用法常放在一對反義詞的前面。漢書高後紀:“~少長,皆斬之。”又田儋傳:“政事~巨細,皆決於橫。”(橫:田橫。)也可以用兩個“無”字。韓愈師說:“是故~貴~賤,~長~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乃]副詞。表示委婉語氣。等於說“只怕”,“恐怕”。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師勞力竭,遠主備之,~乃不可乎?”論語季氏:“求!~乃爾是過與?”(求:冉求。) (二)副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禁止。尚書盤庚上:“汝~侮老成人。”左傳隱西元年:“~使滋蔓。”這個意義也寫作“毋”。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族矣!”引申為否定副詞,義近於“不”,用來否定不該做的事。論語學而:“君子食~求飽,居~求安。”又公治長:“願~伐善,~施勞。”戰國策楚策一:“子~敢食我也。”也寫作“毋”。史記張儀列傳:“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 [辨]無,不。“無”是動詞(指其第一義),它所否定的是名詞;“不”是副詞,它所否定的是形容詞和動詞。因此,“無”字後面的形容詞和動詞往往帶名詞性,如“無上”,“無窮”,“無畏”;“不”字後面的名詞則帶動詞性,如“不君”,“不臣”,“不國”。上古時代,“無”字有時有“不”的意思,“不”字卻沒有“無”的意思。後來“無”和“不”的分別就更清楚了。 34.【昭】 (一)明亮。詩經大雅抑:“昊天孔~。”(昊天:上天:孔:甚。)又動詞。顯示,使彰明。左傳桓公二年:“是以清廟茅屋……~其儉也。” (二)宗廟的次序,始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天子七廟,始祖廟之外,有三昭三穆。諸侯五廟,有二昭二穆。大夫三廟,一昭一穆。父為昭,則子為穆;父為穆,則子為昭。左傳僖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也。”(大伯、虞仲是大王的兒子,所以說“大王之~也。”) 35.【穆】 (一)和。詩經大雅烝民:“~如清風。”成語有“和~”、“雍~”、“安~”。在這個意義上,“穆”與“睦”差不多。 (二)敬。尚書金縢:“我其為王~蔔。”雙音詞有“肅~”。[~~]肅敬的樣子。禮記曲禮下:“天子~~。” (三)宗廟的次序,跟“昭”相對。左傳僖公五年:“虢仲、虢叔,王季之~也。”(王季是大王的兒子,是昭,而昭的兒子是穆。) 36.【勤】 (一)疲勞,辛苦。跟“逸”相對。論語微子:“四體不~,五穀不分。”孟子滕文公上:“將終歲~動。”莊子天下:“其生也~。” (二)努力工作,不偷懶,跟“怠”,“惰”相對。尚書梓材:“先王既~用明德。”偽古文尚書蔡仲之命:“克~無怠。” [辨]勤,勞。“勤”與“勞”是同義詞,所以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前面說“勞師以襲遠”,後面說“勤而無所”,“勞”與“勤”是前後呼應的。“勤民”是“使民辛苦”,例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這個意義,後來可以說成“勞民”。“勤民”另一意義是“為民辛苦”,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這個意義不能說成“勞民”。 37.【乏】 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供其~困。”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又動詞。缺乏。左傳桓公六年:“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主。”注意:“疲乏”是後起的意義。 38.【亂】 (一)沒有秩序,跟“整”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易整,不武。”特指政治上沒有秩序,跟治相對。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引申為擾亂,破壞。論語微子:“欲絜其身而~大倫。” (二)樂曲的末章。論語泰伯:“關雎之~。”辭賦的結束語也叫~。楚辭哀郢:“~曰……”。 39.【整】 整齊,有秩序。跟“亂”相對。左傳僖公三十年:“以亂易~,不武。”又動詞。整頓。左傳宣公十二年:“子姑~軍而經武乎!” 40.【兩】 (一)數詞。成對的兩個,雙方。莊子秋水:“~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涘:岸。)又讓王:“~臂重於天下也,身亦重於~臂。”左傳成公二年:“且懼奔辟,而忝~君。”荀子勸學:“事~君者不容。”雙音詞有“~手”、“~翼”、“~廡”、“~京”、“~端”、“~造”、“~袖”等。引申為二。杜甫南鄰詩:“野航恰受~三人。” (二)數詞用作狀語。雙方施行同一行為,或遭受同一行為。左傳成公三年:“~釋纍囚以成其好。”荀子勸學:“目不能~視而明,耳不能~聽而聰。”現代成語有“~全其美”,“~敗俱傷”等。 (三)量詞。成雙才起作用的東西,或以雙為單位的名詞,往往以“兩”為量詞。車有兩輪,所以車以“兩”為單位(後代寫成“輛”)。詩經召南鵲巢:“之子於歸,百~禦之。”鞋子成雙才起作用,所以屨以“兩”為單位(後代說成“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後來“兩”用作重量單位,二十四銖(zhū)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據漢書律曆志說,十二銖為一龠(yuè),兩龠為一兩,所以叫“兩”。 41.【貳】 (一)副的。與“正”相對。周禮天官大宰:“乃施法於官府,而建其正,立其~。”(指副職。)又秋官大司寇:“皆受其~而藏之。”(指副本。)孟子萬章下:“帝館甥於~室。”(指副宮。帝:帝堯。館:使居住。甥:女婿,指帝舜。)引申為輔助,輔佐。偽古文尚書周官:“~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二)重複一次。論語雍也:“不遷怒,不~過。” (三)屬於二主,事二主。左傳隱西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於己。”引申為不專一。跟“壹”相對。偽古文尚書大禹謨:“任賢勿~,去邪勿疑。”又為離異,生二心。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盍蚤自~焉。”(蚤:通“早”。) (四)不一樣,不相同。孟子滕文公上:“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 [辨]二,貳,兩,再。“二”是一般數目字,“貳”與“二”雖同 音,但它只用於特殊埸合,如“兩屬”,“兩事”,“二心”等。“貳”用作“二”,是後代的假借用法。“二”和“兩”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別。“兩”是指自然成雙的事物,如“兩手”,“兩端”,“兩翼”;“二”則表示一般數目,不能取代“兩”的上述作用。就後來稱數方面而言,“兩”的用法,選擇條件較嚴,如“十二”不能說“十兩”,“第二”也不能說成“第兩”;“二”在這方面則較自由。另外,“兩”能作副詞,“二”則無此作用。“兩”和“再”有表面的相似處,但實際內容完全不同。如“兩說”和“再說”,“兩度”和“再度”。就是同用來作狀語,二者所表示的內容也不相同。如“兩得”是說得到兩樣東西,“再得”則表示一種東西得到了兩次。 42.【兵】 (一)兵器,武器。左傳隱西元年:“繕甲~。”又成公二年:“擐甲執~。”孟子梁惠王上:“棄甲曳~而走。” (二)持兵器的人,士兵,軍隊。左傳襄西元年:“敗其徒~於洧上。”(徒兵:步兵。洧wěi:水名,在今河南。)引申為戰陣之事,軍事,戰爭。左傳隱公三年:“公子州籲,嬖人之子也,有寵而好~。”禮記禮運:“而~由此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世傳其~法。” 43.【車】 (一)車子。上古的車,除用於運輸和旅行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於戰爭(兵車)。左傳隱西元年:“命子封師~二百乘以伐京。”論語憲問:“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 (二)牙床。左傳僖公五年:“諺所謂輔~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按,這個意義只用於“輔~相依”這個成語裡。 “車”字讀jū,chē二音。 44.【甲】 (一)古代軍人穿的皮做的護身衣服。左傳成公二年:“擐~執兵。”引申為披甲執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伏~將攻之。”引申為動物身上有保護功用的硬殼。如“龜~。” (二)天干的第一位。古代以干支紀日。尚書牧誓:“時~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昧爽:將明未明之時。)楚辭哀郢:“~之晁吾以行。”後來也用來紀年。引申為居第一位,用如動詞(較後起的意義)。漢書貨殖傳:“秦楊以田農而~一州。”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治宅~諸第。”“甲第”二字連用指大宅(因為有甲乙次第)。史記孝武本紀:“賜列侯~第。” 45.【介】 (一)疆界。詩經周頌思文:“無此疆爾~。”這個意義後來寫作“界”。引申為居中,在中間。左傳襄公九年:“~居二大國之間。”戰國策趙策三:“勝請為紹~而見之於將軍。”現代漢語有雙音詞“媒~”,“~紹”。又特指居賓主之間作傳言人(有時是代言)。禮記檀弓下:“子服惠伯為~。” (二)特立,直立(都是指品行)。孟子盡心上:“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又用來形容物體直立的樣子。水經注盧江水:“又有孤石,~立大湖中。”[耿~]光明正大,具有卓越的操守。形容詞。楚辭離騷:“彼堯舜之耿~兮,既遵道而得路。”韓非子五蠹:“不養耿~之士。” (三)量詞。個。只限於“一~”。尚書秦誓:“如有一~臣。”後來用作謙稱。三國志魏志管寧傳:“自陳一~野生,無軍國之用。”王勃滕王閣序:“勃三尺微命,一~書生。” (四)甲。特指披甲執兵的人,即甲士。左傳宣公二年:“既而與為公~。”用如動詞時,表示披甲。左傳成公二年:“不~馬而馳之。”[~蟲]有甲殼的蟲。淮南子說山:“~蟲之動以固。” (五)通“芥”。比喻微末的事物。孟子萬章上:“一~不以與人,一~不以取諸人。”戰國策齊策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之禍者, 馮諼之計也。” 46.【卒】 (一)步兵。左傳隱西元年:“具~乘。”又成公十六年:“臣之~實奔。” (二)終,終於。戰國策趙策三:“~為天下笑。” (三)死,上古特指諸侯大夫的死。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 (四)通“猝”(cù),匆忙急遽的樣子。孟子梁惠王上:“~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辨]軍,士,卒,兵。“軍”是集體名詞,跟“士”“卒”“兵”都不同。上古“兵”和“卒”有很大的區別:“卒”是戰士,而“兵”一般是指器械。左傳文公七年:“訓卒利兵。”“卒”是人,所以要訓練;“兵”是戈矛之類,所以要“利”(磨它,使它鋒利)。“士”和“卒”的分別是:作戰時,士在戰車上面,卒則徒步。 47.【乘】 (一)平聲,讀chéng。動詞。駕車,乘車。左傳僖公四年:“與屈完~而觀之。”論語衛靈公:“~殷之輅。”(輅lù:車之一種。)引申為乘船。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舟,泛泛其景。”又引申為憑藉,趁著。孟子公孫上:“雖有智慧,不如~勢。”史記淮陰侯列傳:“此~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 (二)去聲,讀shèng。名詞。兵車,包括一車四馬。左傳隱西元年:“繕甲兵,具卒~。”(這裡的“乘”指車和士。)又量詞。春秋時代,兵車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左傳隱西元年:“命子封帥車二百~以伐京。”古人所謂“千~之國”、“萬~之國”,是指國家具有這樣的武裝力量。又出使的車,田獵的車也都以“乘”為量詞。莊子列禦寇:“其往也,得車數~。” 注意:春秋時代,車馬相連,有車必有馬,有馬必有車。論語公治長:“陳文子有馬十乘,”這是說他有十乘車的馬,即四十匹馬。論語雍也:“~肥馬”,這是說駕車用的是肥馬。不可理解為“騎馬”。 48.【君】 (一)封建時代天子和諸侯的通稱。跟“臣”相對。左傳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樹之君。”又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孟子離婁上:“欲為~,盡~道;欲為臣,盡臣道。”注意:秦漢以來,實行中央集權。“君”只能指稱天子。[君子](1)春秋時代貴族男子的通稱,往往包含尊敬義。左傳成公二年:“謂之~子而射之,非禮也。”(2)指統治者。孟子滕文公上:“無~子莫治野人。”(3)舊時指有才德的人。論語學而:“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子乎?”(4)妻稱夫。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子於役,不知其期。” (二)戰國時代貴族、功臣的封號。如齊國田文號“孟嘗~”,趙國的趙勝號“平原~”,樂毅為“望諸~”。引申為一般尊稱。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孫子(臏)謂田忌曰:’~弟重射,臣能令~勝。”(弟:但,只管。)又魏其武安侯列傳:“上乃曰:’~除吏已盡未?’”又:“上怒曰:’~何不遂取武庫!’”(上:指漢武帝。) (三)指父母。易經家人:“家人有嚴~焉,父母之謂也。”引申為子孫對祖先的稱呼。尚書偽孔傳序:“先~孔子,生於週末。”後世特指父親。王勃滕王閣序:“家~作宰,路出名區。” 49.【師】 (一)軍隊二千五百人為一師。一般泛指軍隊。左傳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侵蔡。”又僖公三十二年:“使出~於東門之外。” (二)傳授知識技術的人,老師。跟“弟子”相對。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又用如動詞。司馬遷報任安書:“若望僕不相~。”(望:怨。僕:自謙之稱。)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 (三)樂官。上古樂師一般用盲人充任。論語衛靈公:“故相~之道也。”(相xiàng:引導、佐助[盲人]。)先秦有“~曠”、“~摯”、“~冕”。(曠、摯、冕:都是人名。) 50.【姑】 (一)父之姊妹。詩經邶風泉水:“問我諸~。” (二)夫之母。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伯石剛生下來的時候,子容的母親跑去告訴她的婆婆。諸:“之於”的合音。)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按:公婆並稱時,則稱“舅~”。也稱“~嫜”。) (三)夫之姊妹。古詩焦仲卿妻:“新婦初來時,小~始扶床。” (四)姑且,暫且。左傳隱西元年:“子~待之。”戰國策齊策四:“君~高枕為樂矣。” 51.【女】 (一)婦女。特指未嫁的女子。詩經周南關雎:“窈窕淑~,君子好逑。”又邶風靜女:“靜~其姝,俟我於城隅。”也泛指女性。楚辭離騷:“眾~嫉餘之蛾眉兮。”易經序卦:“有男~,然後有夫婦。”用作定語時,表示女的,女性的。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子。”(女子:女性的孩子。) (二)女兒。荀子成相:“妻以二~,任以事。”杜甫贈衛八處士詩:“昔別君未婚,兒~忽成行。” (三)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但“牛~”連稱時,“女”則是指織女星。 (四)讀rǔ。你,你們。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實征之。”這個意義又寫作“汝”。 [辨]婦,女。已嫁的為“婦”,未嫁的叫“女”。有時候已嫁未嫁的女性都可統稱為“女”,如詩經衛風氓的“女也不爽”的“女”就是已婚的,但未婚的女性決不能稱“婦”。 52.【族】 (一)親屬。一般指同姓的親屬。左傳僖公五年:“宮之奇以其~行。”用作動詞,表示滅族。這是專制時代的殘酷刑法之一。史記項羽本紀:“毋妄言,~矣!”引申為種類。淮南子俶真:“萬物百~。”雙音詞有“水~”,“語~”。 (二)聚結。莊子養生主:“每至於~,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又在宥:“雲氣不待~而雨。”又為叢聚。爾雅釋木:“木~生為灌。”引申為眾,一般。莊子養生主:“~庖月更刀,折也。” 53.【黨】 (一)上古時代,五百家為黨。論語雍也:“以與爾鄰里鄉~乎。”又子路:“宗族稱孝焉,鄉~稱弟(悌)焉。” (二)親族,姻戚。禮記坊記:“睦於父母之~。”舊有“父~”、“母~”、“妻~”等名。 (三)集團,集團的成員。左傳襄公二十一年:“皆欒氏之~也。”[~與]同黨的人。漢書霍光傳:“後桀~與有譖光者。”引申為袒護,偏袒,憑私人交情。尚書洪范:“無偏無~。”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按:在古代漢語中,“黨”指集團時,一般只用於貶義,所以引申為偏袒。 [辨]黨,黨。古代二字不同。雖同都是姓,但“黨”讀zhǎng,“黨”讀dàng(今讀上聲)。我國古代少數民族名(西的別種)“黨項”的“黨”,更不作“黨”。 54.【讎】(仇) 仇人。左傳襄公三年:“稱解狐,其~也。”又:“稱其~,不為諂。”關於“仇”與“讎”的分別,參看“仇”字條。 55.【河】 專有名詞。黃河。左傳僖公四年:“東至於海,西至於~。”孟子梁 惠王上:“~內凶,則移其民於~東。”呂氏春秋察傳:“晉師三豕涉~。”引申為一般河流。杜甫春望詩:“國破山~在。”注意:在上古時代,“河”專指黃河。即使在後代,除非用於雙音的河名(如“交河”),或“河山”、“山河”連用,否則一般仍指黃河。如杜甫前出塞詩:“隔~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56.【防】 (一)名詞。河堤,河壩。呂氏春秋慎小:“巨~容螻而漂邑殺人。”(大堤有洞穴容螻蛄,就會潰決,漂沒城邑,淹死人民。) (二)動詞。築堤防水。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然猶~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引申為提防,防備。古詩君子行:“君子~未然,不處嫌疑間。” 57.【城】 城牆,高大的圍牆(指圍繞都邑的)。左傳隱西元年:“都~過百雉,國之害也。”又僖公四年:“以此攻~,何~不克?”用如動詞時表示築城,造城。詩經邶風擊鼓:“土國~漕。”(土:動詞。作土功。國:國都。漕:地名。)又小雅出車:“~彼朔方。”(朔方:古地名。)注意:在古代漢語裡,“城”字只指防禦用的建築物,不指政治區域。 [辨]城,郭。“城”與“郭”並稱的時候,“城”指內城,“郭”指外城。孟子公孫醜上:“三裡之城,七裡之郭。”“城郭”二字連用時,也就指一般的城。 58.【池】 (一)護城河。左傳僖公四年:“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禮記禮運:“城郭溝~以為固。”孟子公孫醜上:“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注意:“池”在上古漢語裡,一般多作“護城河”講。 (二)積水的凹地。莊子逍遙遊:“南冥者,天~也。”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洿~。”後世指園林中或風景區的方形水塘。 59.【田】 (一)農田。孟子梁惠王上:“百畝之~,勿奪其時。”引申為耕種(此義又寫作“佃”)。楊惲報孫會宗書:“~彼南山。” (二)打獵。左傳宣公二年:“宣子~於首山。”孟子梁惠王下:“今王~獵於此。”後來寫作“畋”。 60.【館】 招待所,客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乃築諸侯之~。”又動詞。住,安置。左傳僖公五年:“師還,~于虞。”孟子萬章下:“帝~甥於貳室。”(帝:帝堯。甥:壻,指舜。貳室:副宮。)引申為華麗的房屋(後起義)。王勃滕王閣序:“臨帝子之長洲,得仙人之舊~。” [辨]館,舍。“館”和“舍”是同義詞,都是館驛或客舍。所以“館舍”二字可以連用。戰國策趙策二:“今奉陽君捐館舍。”(捐:拋棄。捐館舍,婉言指死。)當然,“舍”字的其他意義則是“館”字所不具備的。
本文档为【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3KB
软件:Word
页数:27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9-01-17
浏览量: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