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难行易事迹

知难行易事迹

举报
开通vip

知难行易事迹知难行易事迹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

知难行易事迹
知难行易事迹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 孙中山对于知难行易的整个论证,与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紧密相联。他针对 “知易行难”之说, 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中的唯 1 物主义内容。孙中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时,还极其重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对于行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知与不知”乃是革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孙中山说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学说也有严重的缺点和局限性。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和“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旧说同样是片面的。孙中山虽重视“行”的意义,认为先行而后知,但他又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的知行分任说,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为少数“先知先觉者”统治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孙中山所理解的“行”,主要是指“习练”、“试验”、“探索”、“冒险”等科学研究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狭隘、抽象、直观的理解,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运用一分知识,需要十分积累(伊朗) 2.我方和对方交流可能遇到的问题 1)对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我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如果直接回答,可以 2 说:对方辩友能否回答为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追根究底是由于科技落后、知之不足的原因,现在的你是否仍然认为蜀道难呢,只有通过知的过程,使科技不断发展,修出公路、铁路,开通汽车、火车甚至飞机,行还难吗,) 2)对方:对方辩友提到孙中山同志(很可能提到,因为他认为知易行难是误国思想,并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没有可适当修改),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大家都知道孙中山从1895年到1911年领导十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对方辩友认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无知能,还是因为知易行难呢, 我方:对方辩友,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肯定一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人无完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多次失败,追根究底是出在了“知”的问题上,正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才导致了多次失败,后来毛泽东吸取经验教育,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例子深刻的揭示了“知难行易”的道理啊~ 3)请问对方辩友阿基米德是不是不了解杠杆原理才导致其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的片面观点,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导致知易行难的结果,,,如何回答 3 4)对方:对方辩友,您说知难行易,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连基本的知识还尚未知道,又该如何去有所行动呢,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偷换概念,我们今天辩论的是“知”和“行”的难易问题,我并没有说我连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也不代表说“知”的过程中就没有基本知识,“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只有当“知”的过程完成,我们才会取得“行”的大刀阔斧。 5)大人常常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大道理其实道理我们全懂,全都“知道”但是真正碰上的时候还是会手足无措还是会“行难” 我方:通常“知易行难”被作为成语广泛流传,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现实中无知、堕落充斥在方方面面,我们能说这是知了吗,一个知了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佛法中讲世间各种痛苦皆因无明也就是无知,可见知有多难。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增加知的广度和深度,可见知有多难。如果知易而又去自甘堕落,那么知易行难似乎是行得通的,而这一论点又是错误的,是 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以及堕落的诡辩,问题在于一个知了的人、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决定一心向善了的人是不会用“知易行难”来为自己辩护的,可见“知难行易”是多么正确,一旦掌握了真知,一个人的行为会是多么的易行。 6)对方:走路,大家都知道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它对 4 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失去双腿的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难道对方辩友说它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我们虽然知道某件事很简单,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对不同的人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但是难道因为他们是婴儿,是失去双腿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很容易地行走吗,婴儿在母亲的慢慢教导下会学会行走,固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代表这个对他们来说很难;通过研究发明轮椅,残疾人照样能行动自如,假如通过学习、发明这些“知”的过程那“行”还难吗, 南非有个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失去了双腿,但是借助着人造双腿的力量,我们普通人根本跑不过他。 7)对方:特蕾莎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 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这真正的行动起来对一个人该有多难啊, 我方:是啊,特蕾莎修女是多么的伟大~她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难以实现~可是,如果没有特蕾莎修女看到穷苦人民悲惨的处境,如果她没有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如果没有这些心灵上“知”的过程,她如何能做到这样的平凡与伟大, 以下的问题都是出现在95年大专辩论赛中问题,予以总 5 结: 8)对方: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难在“行”啊~ 我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像您这样的翩翩君子/窈窕淑女就因为您拥有本心所固有的良知而从小到大您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良知的教育吗,您没有认识和探索您本心所固有的良知的过程吗,就算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那它自己也不是推销员,它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而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啊~探索的过程又是何其维艰啊~这不正说明了知的过程是难上加难啊~(这个答案可以设计一下,不一定一次就说完,可以层层递进~) 9)对方: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以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但是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也就是他最后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对方辩友您怎么看刘备的行呢, 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机遇的重要性吗,这似乎偏离了我们今天的辩题了吧,?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三次简单“行”的重复与孔明运筹帷幄的才能相比孰难孰易呢, 10)对方: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所谓的今日建筑科技的 6 发达轻易地可以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导致的啊~ 我方:我想告诉对方辩友,时间的长短和难易程度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能说:我摘果子用的时间少,吃果子用的时间长,就说摘果子容易而吃果子难吗,(还可以举“绣十字绣”的例子:要秀出一大幅十字绣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修过十字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过程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什么难的)对方辩友说这全然是因为环境所导致,那我就想问对方辩友是因为环境恶劣而我们的技术当时无法攻克呢还是修建桥的人散散漫漫不认真修桥呢(可以再想一个和环境相关的,通过二选一这种方式把他们陷入困境), 11)对方:知易行难其实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时间警示)男性女性要互相地关怀,男性要平等地对待女性,但是在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平反,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 我方:对方辩友能告诉我们男女无法实现平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不就是因为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男女权力的问题上没有达到共识吗,我们指导个人探索求知历尽艰难,而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但是一旦达成共识、众心齐了,就能泰山移,到那时可能就不再需要妇女运动了。 12)对方:有句话讲得好“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对 7 方辩友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方:对方辩友,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可以摘给我吗,这是空想做不到啊~由此可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13)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反而否定了知难行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标志是电的发明,而电的发明最大一个应用是电灯,爱迪生恰恰是经过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灯的目的。爱迪生已经知道了肯定会有材料能成功,但请问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用6000种材料不停地尝试,这难道是说做比明白更容易吗,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混淆视听,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所做的划时代的这个伟大实验~爱迪生在试验之前是不知道是否会有材料比他当时发现的材料更耐用、更廉价,性价比更高的。所以,爱迪生实验的过程必然是在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分析这样“知”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仅仅是“行”这种简单的重复。感谢对方给我方提供了一个证明我方观点“知难行易”的例子~ 3.在攻辩环节和自由辩论环节可以提的问题: 1)行为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行为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判断难易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规定的标准,是人规定的标准吗,人类可以为难易规定标准吗,被人类规定的标准还是客观的标准吗, 8 2)如果真理不依赖人的思维存在,那么知识的掌握如何可以变得简单,变得简单的知识还是知识吗,是什么样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联通真理吗,如果知识可以简单,那么几千年的哲学发展都在干什么事情, 3)行为难吗,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吃东西难吗,喝水难吗, 4)知与行有多大的联系,把握知识的难易和行为的难易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关系是怎么实现的,请运用哲学、心理学等等不同学科进行解释,请从政治、法律、生活、情感等不同侧面进行举例。 5)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知易行难呢 ,那是因为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深刻与彻底,所以才会觉得知易。 6)知是行的结果还是过程的指导呢,谢谢 7)对方辩友,请问你的交友观是什么,。。那你应该听过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句话吧,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无论你是否听说过,而你和这句话一样在实践着,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 8)用热水和凉水做冰激凌哪个更快,这个一做就知道了,但是原理是什么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9)您方既然认为知易,请您方举出支持我方观点的10个例子 10)论语里有三思而后行,如果对方辩友所说,是行难, 9 为什么还要三思呢,一思不是就可以了吗, 11)我们指导我们突破海洋深海探测突破3000米,但是我们能达到5000米吗, 对方辩友既然您方说知易行难,是不是就是说您方都是霍金,我方都是牛顿,底下坐着的观众全是爱因斯坦。。。 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视听/是非,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这个跨世纪的实验。。。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鸡与蛋的产生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很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像马克思就很可能给出实践在先的答案,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待,知行都是相互促进的,很难将知行拆开去讲谁在先,谁在后,这里的知也未必就是指绝对真理的知识,很多相对真理同样可以作为知识促进行为发展。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假如我们非要推定实践在先,那么我们是如何得知这个结论的呢,只能靠理性推理。比如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了,那么究竟是知在先还是行在先呢,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作出答案。至少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研究,否则只能是一种独断。 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哲学思想的浪潮渐趋平淡,但哲学问题仍然延续至今,在两千年的真理探寻中知识始终扮演着被认识的角色,把握知识已经成为了痛苦而必须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行为无不是依赖着知识的进步,但是行为者远不能体会到求知者的艰辛,叫一个人按照意见 10 行事很容易,但是叫一个人去发掘真理却很难,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这个事实足以证明知识到来的艰辛,当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结论行事的时候,他们轻松应对的背后是知识却经历了千年的探寻啊,由此可见知难行易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孟子?尽心》中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孙中山在《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中亦明确提出“知难行易”。照此说来,又应是“知难行易”了。 反方:大家都知道贪官污吏不好,但一旦权在手而又缺乏监督机制,在金钱、美女的诱惑下要想洁身自好是难之又难的; 关乎人生与自然规律的至理(古人称其为“道”)而言,真的是“知难行易”,以至于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 如皮浪(希腊哲学家)的怀疑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洛伦兹的人性论,沃森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经验论,……我们说,它们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真理,都是有条件局限性的. 持“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马到功成。名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48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当 11 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 “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无怨无悔。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带着平凡人所没有的“知难行易”心态,他的人生已无怨无悔,没有人可否认他的努力,他的实践精神~ 有一句话大家都听过“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既然知道山上有虎(难)就有了打虎的准备,在山上走路和在山上做事反而就容易,因此我今天就想和大家说说知难行易…… 1)借力打力: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 12 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孙文自称其“不惮其烦,连篇累牍以求发明?行易知难?之理者,盖以为救中国之道也。”其用意是打破知易行难的古法,促进中国发展。在孙文心中,日之维新,不先求知而行之,及其成功;中国变法,必先求知而后行,而知永不能得,则行永无期也。因而向往:以行而知,因知以进行。 不过对于那种不先求知而行之的日式维新给历史上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回忆,已经是不需要重申就够刻骨铭心的了。然而到现在也还有许多热爱中华的仁人志士,对于那种维新崛起是一片心向往之的羡慕之情。 所谓行易知难之学,以物理工程最为典型,求一真理而千辛万苦,可一旦推导出了公式,则任何人都可轻易应用,完全无需去详细理解。 要解决一个问题,达到一个目的,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客观规律容易,还是着手实践更容易,显然,与其坐而 13 论道,不如先行先试。因为理论不经过实践凭空产生是难的,而在没有理论指导下去试去闯相对是容易的,这就是“行易知难”的道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与实践相互矛盾作用,使人的思想认识不断飞跃。实践是认识的起源,也是每一次再认识的前提条件,不经过实践要获得真知是很困难的事,而如果要反过来说,既不符合唯物辩证观也不符合逻辑。人的一切正确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中国在改革开放前夕更具体化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但是中国传统哲学认为“知易行难”,通俗地说就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觉得明白事理容易,身体力行难。中国人的“知易行难”,表面上听起来是教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讲大道理,而是要扑下身子去干实事,但实际上反映的是唯心主义世界观,更说出了唯心主义难以改造客观世界的无奈。 “知易行难”还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脱离生产实践活动,从意识形态上崇尚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社会现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统治者认为,上层阶级的社会分工就是“劳心”,他们可以先知先觉,而生产实践是“劳力者”的事。“劳心者”脱离实际来做认识世界和治理社会的顶层设计,做符合自己本分的事很容易,而要像下层阶级那样去进行生产实践(包括科学实验),那当然是很难的。也就因为这样,“说 14 起来容易(因为纯粹是头脑游戏),做起来难(因为脱离实际,所以凭空想出来的道理经不起检验会在实践中失败)” 在“知易行难”的思想体系主导下,中国产生不了现代意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西方元素周期表发现后,中国人还认为世界万物只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当西方解剖学和化学的发展起来,诞生现代医学后,中国人的医学还还停留在祖先的《黄帝内经》和先人记载的一些草本植物上。先知先觉的问题是,对事物的认知形而上学,停留在表层的推理想象,不能形成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在唯心和专制共同作用下,科学的发明创造在中国一度还被认为是奇技淫巧。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胡锦涛语)孙中山,最早系统地抨击了国人“知易行难”劣根性。他提出“行易知难”的学说,号召国民树立“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的新观念,激励国民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为建立新社会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时效法西方的探索精神,在科学技术上取得大进展。这一学说对中国以后的革命运动和社会建设的实践,具有里程碑式的启发意义。 (一)行易知难说的动机 他在发表这个大规模的“建国方略”之前,先著作这一部导言,先发表他的“学说”,先提出这个“行易知难”的哲学。 (二)行易知难的十证 15 这十项之中,有几项是证明“不知亦能行”的,如饮食,婴孩一堕地便能做,鸡雏一离蛋壳便能做,但近世的科学专家到今日尚不能知道饮食的种种奥妙。但大部分的证据都是证明知识之难能而可贵的,如造船, 施工建造并不为难。所难者绘图设计耳。倘计划既定,按图施工,则成效可指日而待矣。 如无线电报, 当研究之时代。费百年之工夫,竭无数学者之才智,各贡一知,而后得完全此无线电之知识。及其知识真确,学理充满,乃本之以制器,则无所难矣。??其最难能可贵者则为研究无线电知识之人。学识之难关一过,则其他之进行有如反掌矣。 这些证据都是要使我们明白知识是很难能的事,是少数天才人的事。少数有高深知识的人积多年的研究,定下计划,打下图样,便可以交给多数工匠去实行。工匠只须敬谨依照图样做去,自然容易成功。“此知行分任而造成一屋者也。”中山先生的意思一面教人知道“行易”,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难” (三)“行易知难”的真意义 他要人问曰“不知亦能行之,知之则必能行之,知之则更易行之。”他考察人类进化的历史,看出三个时期: 第一,由草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之时期。 16 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之时期。 第三,自科学发明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 凡物类与人类,为需要所逼迫,都会创造发明。鸟能筑巢,又能高飞。这都是不知而能行的明证。我们的老祖宗制造豆腐,制造磁器,建筑长城,开辟运河,都是不知而行的明证。西洋人行的越多,知的也越多;知多了,行的也更多。他们越行越知,越知越行。我们却受了暮气的毒,事事畏难,越不行,越不知,便越不行。 救济之法,只有一条路,就是力行。但力行却也有一个先决的条件,就是要服从领袖,要服从先知先觉者的指导。中山先生说人群进化可分三时期,人的性质也可分做三系: 其一,先知先觉者,为创造发明。 其二,后知后觉者,为仿效进行。 其三,不知不觉者,为竭力乐成。 力行之道不是轻理想而重实行,却正是十分看重理想知识。“行易知难”的真意义只是要我们知道行是人人能做的,而知却是极少数先知先觉者的责任。大多数的人应该崇拜知识学问,服从领袖,奉行计划。那中级的后夫人之才识与时并进,知昨非而今日未必是,能取善斯不厌从人。鄙见以为理想者事实之母也。中山先生之提倡革命,播因于二十年前。当时反对之者,举国士夫,殆将一致。乃经二十年后,卒能见诸实行者,理想之结果也。使吾人于二十年前即赞成其说, 17 安见所悬理想必迟至二十年之久始得收效,抑使吾人于二十年后犹反对之,则中山先生之理想不知何时始克形诸事实,或且终不成效果至于靡有穷期者,亦难逆料也。故中山先生之理想能否证实,全在吾人之视察能否了解,能否赞同,以奉行不悖是已。 “孙文学说”的真意义只是要人信仰“孙文学说”,奉行不悖。此意似甚浅,但我们细读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不能不认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四)批评 行易知难的学说是一种很有力的革命哲学。一面要人知道“行易”,可以鼓舞人勇往进取。一面更要人知道“知难”,可以提倡多数人对于先知先觉者的信仰与服从。信仰领袖,服从命令,一致进取,不怕艰难,这便是革命成功的条件。所以说中山说这是必要的心理建设。 不是我们不想造出世界名牌的汽车,而是我们始终无法掌握好的发动机的制造原理~ 在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上,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正成为一个明显的趋势。目前看来技术上比较可行的解决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混合动力,下一步就是纯电动汽车,再下一步可能就是完全脱离电动的燃料电池汽车 篇二:知难行易资料总结 知难行易材料总结 18 一(词语来源 【词语】:知难行易 【释义】:懂得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比较容易。 【出处】: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五讲 思想来源 中国近代革命家、思想家孙中山的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历来为人们所遵奉。孙中山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并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进化等十事作为论证,说明人们在求得某一种科学知识以前,早就在那里实际地行动了。他还以美国革命和日本维新为例,进一步指出:若果有了“真知”的指导,“则行之决无所难”。据此,他认为,只要我们能毅然打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迷信,努力以赴,夺取革命胜利“诚有如反掌之易也”。 孙中山对于知难行易的整个论证,与他的行先知后思想紧密相联。他针对 “知易行难”之说, 明确提出“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必待行之成之而后乃能知之”的论断,这种行先知后、由行致知的思想,是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说中的唯物主义内容。孙中 19 山在肯定行先知后的同时,还极其重视科学知识和革命理论对于行的指导意义,他认为“知与不知”乃是革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孙中山说的“以行而求知”,“因已知而更进于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与“知”的辩证关系。 意义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的提出,有着思想解放的作用,但是他的知行学说也有严重的缺点和局限性。在认识论上,他提出的知难行易和“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旧说同样是片面的。孙中山虽重视“行”的意义,认为先行而后知,但他又提出“知者不必自行,行者不必自知”的知行分任说,不仅割裂了知和行的统一,而且为少数“先知先觉者”统治广大劳动群众提供了理论根据。同时,孙中山所理解的“行”,主要是指“习练”、“试验”、“探索”、“冒险”等科学研究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狭隘、抽象、直观的理解,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问题,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二、在辩论中我方可利用的材料 1.名言警句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况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 20 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况 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谢觉哉(谢觉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的先导、人民司法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奠基者。)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 ——华罗庚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谷超豪 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只有知识能使我们诚实地爱人,尊重人的劳动,由衷地赞赏无间断的伟大劳动的美好成果;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成为具有坚强精神的、诚实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 21 威。——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证记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 自然赐给了我们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知识的本身。——寒涅卡 知识是治疗恐惧的药。——爱默生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培根 我平生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严格试验的结果。爱迪生 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高尔基 一切假知识比无知更危险。肖伯纳 我的成就,当归功于精力的思索。牛顿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 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门捷列夫 知识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博,而在于精。约米尼 学需志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 22 葛亮 宋?朱熹:当务之急,不求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邓小平: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人们常说,常识是两点之间最短的直线(爱献生) ?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拉尔夫?英) ?运用一分知识,需要十分积累(伊朗) 2.我方和对方交流可能遇到的问题 1)对方:古人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我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如果直接回答,可以说:对方辩友能否回答为什么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是因为当时的交通条件落后的原因,追根究底是由于科技落后、知之不足的原因,现在的你是否仍然认为蜀道难呢,只有通过知的过程,使科技不断发展,修出公路、铁路,开通汽车、火车甚至飞机,行还难吗,) 2)对方:对方辩友提到孙中山同志(很可能提到,因为他认为知易行难是误国思想,并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没有可适当修改),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大家都知道孙中山从1895年到1911年领导十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对 23 方辩友认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无知能,还是因为知易行难呢, 我方:对方辩友,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肯定一点: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人无完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起义多次失败,追根究底是出在了“知”的问题上,正是由于没有搞清楚中国的国情才导致了多次失败,后来毛泽东吸取经验教育,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伟大胜利,这个例子深刻的揭示了“知难行易”的道理啊~ 3)请问对方辩友阿基米德是不是不了解杠杆原理才导致其提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翘起地球”的片面观点,还是因为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导致知易行难的结果,,,如何回答 4)对方:对方辩友,您说知难行易,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您连基本的知识还尚未知道,又该如何去有所行动呢,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偷换概念,我们今天辩论的是“知”和“行”的难易问题,我并没有说我连基本的知识都不知道,也不代表说“知”的过程中就没有基本知识,“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逐渐累积的过程,只有当“知”的过程完成,我们才会取得“行”的大刀阔斧。 5)大人常常告诉我们很多道理,大道理其实道理我们全懂,全都“知道”但是真正碰上的时候还是会手足无措还是会 24 “行难” 我方:通常“知易行难”被作为成语广泛流传,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现实中无知、堕落充斥在方方面面,我们能说这是知了吗,一个知了的人是不会自甘堕落的。佛法中讲世间各种痛苦皆因无明也就是无知,可见知有多难。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必须加强教育,也是为了增加知的广度和深度,可见知有多难。如果知易而又去自甘堕落,那么知易行难似乎是行得通的,而这一论点又是错误的,是对一知半解、不求甚解以及堕落的诡辩,问题在于一个知了的人、一个觉悟了的人、一个决定一心向善了的人是不会用“知易行难”来为自己辩护的,可见“知难行易”是多么正确,一旦掌握了真知,一个人的行为会是多么的易行。 6)对方:走路,大家都知道这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它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于失去双腿的人来说是一件困难的事,难道对方辩友说它是一件容易的事吗,我们虽然知道某件事很简单,但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对不同的人可能会起到不同的效果,但是难道因为他们是婴儿,是失去双腿的人,他们就没有办法很容易地行走吗,婴儿在母亲的慢慢教导下会学会行走,固然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不代表这个对他们来说很难;通过研究发明轮椅,残疾人照样能行动自如,假如通过学习、 25 发明这些“知”的过程那“行”还难吗, 南非有个刀锋战士皮斯,托瑞斯失去了双腿,但是借助着人造双腿的力量,我们普通人根本跑不过他。 7)对方:特蕾莎修女当她无私的照顾那些孤儿和流浪者的时候,是放弃了自己原先平静安宁的生活,来到贫穷动荡的加尔各答,以至于自己长期积劳成疾,脚都变形了,这真正的行动起来对一个人该有多难啊, 我方:是啊,特蕾莎修女是多么的伟大~她的行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难以实现~可是,如果没有特蕾莎修女看到穷苦人民悲惨的处境,如果她没有强烈的感受到自己要为穷人服务的心,如果没有这些心灵上“知”的过程,她如何能做到这样的平凡与伟大, 以下的问题都是出现在95年大专辩论赛中问题,予以总结: 8)对方:今天所谓的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是生而有之的,因此对于为人处世的一些基本道理,对于所谓一般的佛理道德,这些都是我们本来就知道的,良知更是我们本心所拥有的。这难道不是很清楚很简单的吗,难在哪里,难在“行”啊~ 我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像您这样的翩翩君子/窈窕淑女就因为您拥有本心所固有的良知而从小到大您从来没有接受过任何有关良知的教育吗,您没有认识和探索您本心 26 所固有的良知的过程吗,就算良知是本心所固有的,那它自己也不是推销员,它不会自己找上门来而是需要我们去探索啊~探索的过程又是何其维艰啊~这不正说明了知的过程是难上加难啊~(这个答案可以设计一下,不一定一次就说完,可以层层递进~) 9)对方:若不是三国的时代趋势,刘备的三顾茅庐,以及赤壁的东风巧现,孔明纵然有运筹帷幄之智,但是也无法大展雄才,大行其道,也就是他最后终将落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呀~对方辩友您怎么看刘备的行呢, 我方:?对方辩友说的是机遇的重要性吗,这似乎偏离了我们今天的辩题了吧,?将刘备的三顾茅庐的三次简单“行”的重复与孔明运筹帷幄的才能相比孰难孰易呢, 10)对方:看看地理环境的限制。所谓的今日建筑科技的发达轻易地可以知道,建筑长江三峡大坝要用什么办法,要用什么材料,但是从动工到完成也必须花上15年的光景。这工程浩大艰辛,全然都是环境所导致的啊~ 我方:我想告诉对方辩友,时间的长短和难易程度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的,我们能说:我摘果子用的时间少,吃果子用的时间长,就说摘果子容易而吃果子难吗,(还可以举“绣十字绣”的例子:要秀出一大幅十字绣需要很长的时间,但修过十字绣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过程只是简单的重复,没有什么难的)对方辩友说这全然是因为环境所导致,那我就 27 想问对方辩友是因为环境恶劣而我们的技术当时无法攻克呢还是修建桥的人散散漫漫不认真修桥呢(可以再想一个和环境相关的,通过二选一这种方式把他们陷入困境), 11)对方:知易行难其实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逻辑。人人都知道(时间警示)男性女性要互相地关怀,男性要平等地对待女性,但是在20年漫长的妇女运动,妇女的地位仍然没有平反,所以我们才要在北京举行妇女大会继续努力呀~ 我方:对方辩友能告诉我们男女无法实现平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吗,不就是因为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在男女权力的问题上没有达到共识吗,我们指导个人探索求知历尽艰难,而要众人达成共识则难上加难。但是一旦达成共识、众心齐了,就能泰山移,到那时可能就不再需要妇女运动了。 12)对方:有句话讲得好“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对方辩友如何看待这句话, 我方:对方辩友,我想要天上的星星,你可以摘给我吗,这是空想做不到啊~由此可见这句话是有问题的。 13)西方的两次工业革命反而否定了知难行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标志是电的发明,而电的发明最大一个应用是电灯,爱迪生恰恰是经过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灯的目的。爱迪生已经知道了肯定会有材料能成功,但请问这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用6000种材料不停地尝试,这 28 难道是说做比明白更容易吗, 我方:对方辩友请不要混淆视听,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所做的划时代的这个伟大实验~爱迪生在试验之前是不知道是否会有材料比他当时发现的材料更耐用、更廉价,性价比更高的。所以,爱迪生实验的过程必然是在总结、分析这样“知”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不仅仅是“行”这种简单的重复。感谢对方给我方提供了一个证明我方观点“知难行易”的例子~ 3.在攻辩环节和自由辩论环节可以提的问题: 1)行为和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行为和知识的关系是什么,判断难易的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规定的标准,是人规定的标准吗,人类可以为难易规定标准吗,被人类规定的标准还是客观的标准吗, 2)如果真理不依赖人的思维存在,那么知识的掌握如何可以变得简单,变得简单的知识还是知识吗,是什么样的知识,这种知识可以联通真理吗,如果知识可以简单,那么几千年的哲学发展都在干什么事情, 3)行为难吗,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吃东西难吗,喝水难吗, 4)知与行有多大的联系,把握知识的难易和行为的难易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关系是怎么实现的,请运用哲学、心理学等等不同学科进行解释,请从政治、法律、生活、 29 情感等不同侧面进行举例。 5)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是知易行难呢,那是因为对于问题认识的不够深刻与彻底,所以才会觉得知易。 6)知是行的结果还是过程的指导呢,谢谢 7)对方辩友,请问你的交友观是什么,。。那你应该听过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句话吧,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无论你是否听说过,而你和这句话一样在实践着,这就是所谓的“知难行易”。 8)用热水和凉水做冰激凌哪个更快,这个一做就知道了,但是原理是什么呢,请对方辩友回答, 9)您方既然认为知易,请您方举出支持我方观点的10个例子 10)论语里有三思而后行,如果对方辩友所说,是行难,为什么还要三思呢,一思不是就可以了吗, 11)我们指导我们突破海洋深海探测突破3000米,但是我们能达到5000米吗, 4.我方可以使用的精彩回答、话语: 对方辩友既然您方说知易行难,是不是就是说您方都是霍金,我方都是牛顿,底下坐着的观众全是爱因斯坦。。。 请对方辩友不要混淆视听/是非,让我们来深度剖析一下爱迪生这个跨世纪的实验。。。 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鸡与蛋的产生问题。不同的哲学家很 30 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像马克思就很可能给出实践在先的答案,但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待,知行都是相互促进的,很难将知行拆开去讲谁在先,谁在后,这里的知也未必就是指绝对真理的知识,很多相对真理同样可以作为知识促进行为发展。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待,假如我们非要推定实践在先,那么我们是如何得知这个结论的呢,只能靠理性推理。比如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了,那么究竟是知在先还是行在先呢,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作出答案。至少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研究,否则只能是一种独断。 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哲学思想的浪潮渐趋平淡,但哲学问题仍然延续至今,在两千年的真理探寻中知识始终扮演着被认识的角色,把握知识已经成为了痛苦而必须的事情,对于大多数人,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行为无不是依赖着知识的进步,但是行为者远不能体会到求知者的艰辛,叫一个人按照意见行事很容易,但是叫一个人去发掘真理却很难,即使哲学家也不例外,这个事实足以证明知识到来的艰辛,当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结论行事的时候,他们轻松应对的背后是知识却经历了千年的探寻啊,由此可见知难行易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孟子?尽心》中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孙中山在《孙文学说——知难行易的思想建设》中亦明确提出“知难行易”。照此说来, 31 又应是“知难行易”了。 反方:大家都知道贪官污吏不好,但一旦权在手而又缺乏监督机制,在金钱、美女的诱惑下要想洁身自好是难之又难的; 关乎人生与自然规律的至理(古人称其为“道”)而言,真的是“知难行易”,以至于到“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程度。 如皮浪(希腊哲学家)的怀疑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洛伦兹的人性论,沃森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经验论,……我们说,它们都不是绝对的终极真理,都是有条件局限性的。 反方:请别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好像和我们的辩题没关系吧,) 持“知易行难”心态者,一生将一事无成。(这样说不好吧,)名人萨迪说:“有了知识不应用,如同一个农民耕而不播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文学典型罗亭:罗亭心里充满了改造社会的愿望与宏伟的理想。他具有雄辩的演讲才能,美妙动人的言辞。这些常常使听众激动万分,钦佩不已。但在行动上罗亭却一事无成。一遇到障碍,请别本着“知易行难”的心态而对目标失去实践。请别动摇~请别屈服~请别退却~ 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 32 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这是说要珍惜时间的意思,跟辩题无关,也许可以引用) 持“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马到功成。名人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1948年春节前夕,邓小平本着“知难行易”的心态来到深圳特区。当邓小平提出沿海建立特区时,作出了相关多的政策对深圳进行实践。当初不少人强烈反对,担心社会主义机体会受到资本主义毒瘤的侵害。实践却证明,深圳已成为大陆经济建设的窗口。 “知难行易”心态者,一生将无怨无悔。陆游曾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伽利略为了证明他的自由落体运动原理的正确性,大胆设计制作了两只球,一只实心球,一只是两个半球合起来的空心球。然后,将两只球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结果证明加速度相同。他为了自己的信念,在众人怀疑和讽刺的眼光下,他成功了。带着平凡人所没有的“知难行易”心态,他的人生已无怨无悔,没有人可否认他的努力,他的实践精神~ “知难行易”,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乃受命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请带着“知难行易”的心态,用力地走~ 33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 知难行易 篇三:事例 辩论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 34 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 35 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 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 36 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神话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 37 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法是,从 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 38 (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 39 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 40 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 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 41 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 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 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 。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42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 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 43 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 44 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 45 46
本文档为【知难行易事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4826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10
浏览量: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