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举报
开通vip

有无相生 教案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 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有无相生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 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课时安排】 2——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 二、走近作者 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 尊神之一,( 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 1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 知识归纳提示: (1)通假字 自见者不明(现) 死而不亡者寿(妄) 其脆易泮(判) 起于累土(蔂) (2)词类活用 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 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 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 (3)古今异义 埏埴以为器(来做) 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 (4)文言句式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2 、诵读课文,明确读音、句读 3、引导学生合并;(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四、课文第1则研读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参考译文】 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解读】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 2 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2、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即: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等等。 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3、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但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4、本则在理解上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解释众说纷纭。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此外,还有别的解释。(我们姑且“以本为本”) 【小结】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总结了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是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的永恒规律。 五、作业 熟读全文,择要背诵。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课文第2则研读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解读】 3 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老子此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2、本则是用譬喻说理。 首先是“三十辐,共一毂”。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以这种三 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其次,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是捏土。埴,是黏上。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 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子。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 最后重复强调,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必须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 3、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的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4、应该注意的是,本则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如果是实的,水怎么装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小结】 本则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课文第3则研读 4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解读】 1、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比如“企”、“跨”、“ 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应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2、具体内容解说: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可以理 解为一个比喻。“企”就是踮起脚跟。“跨”指跨步行,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这是比喻的喻体。“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自是”即自以为是。“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这是比喻的本体。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而“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他的人生智慧。 3、在本则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在现实生活中,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那种自以为是、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 5 【小结】 本则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证地把握和持守。指出要达到”“明”“彰”“功”“长”的目的,就不能有“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态度。要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有道之人,含蓄、谦逊、内敛、蕴藉、不张扬,这是一种境界。老子借此矫正世俗中自以为是、夸夸其谈等浮躁心态,在今天应有积极意义。 四、课文第4则研读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就是长寿的。 【解读】 1、两个难点: 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 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任继愈先生认为说,“说什么死而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 唯心主义的思想。”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可择善而从。 2、具体内容解说: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两组句子,每组前后两句,后句语意上重于前句,前宾后主。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他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 “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 (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因为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 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可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他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小结】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他主张人们要“自知”、 6 “ 自胜”、“ 知足” 、“强行”,丰富自己精神生活,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所以,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五、作业 熟读全文,择要背诵。 第三课时 一、朗读全文 二、课文第5则研读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解读】 1、这是谈“为”与“无为”、”事”与“无事”、”味”与“无味”、“大”与“小”、”多”与”少”、“怨”与”德”、“难”与“易”、“大”与”细”、”轻诺”与”寡信”九组概念的辩证关系。 前三组,有顺其自然,得大道的思想;后六组,为老子人生经验之谈。 2、具体内容解说: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2)、“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图”即反复考虑。“为”即做、办成。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图难于其易”,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 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 “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 (4)、“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所说的“圣人”,具体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他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5)、“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一定缺少诚信,因为总是践诺并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情。 (6)、“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这句话意思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难之”,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这是“圣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结果。 3、说说议议 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性知识。 提示: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小结】 这一则主要阐发了“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或处世哲学。 老子所列举的九组对立项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也正是由于在看到事物一面的时候,常常能够关照到跟它相反相成的另一面,所以老子在看待问题、应对问题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 二、课文第6则研读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 【解读】 8 1、层次及要点: ?“其安易持,„„治之于未乱”,是说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合抱之木,„„始于足下”,今多指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重建设性;此处结合前句,可能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重破坏性。 ?“民之从事,„„则无败事”,是说 善始善终,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2、具体内容解说: (1)、“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未兆”指没有显露行迹。这句话意思是说,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意思是说,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这就是非常智慧的提醒。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在问题出现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问题产生的要素,在陷入混乱之前把握住那些导致混乱产生的要素,进而采取措施。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这可以说是三个比喻,也可以说是三个举证。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 (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表示非常接近,相当于“几乎”“差不多”。这两句话意思是,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的确,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善始善终。在事物走向成功的过程中,随时都有转向失败的可能;在将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往往更容易发生,因为这时候人们往往掉以轻心。 3、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 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小结】 这一则阐发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指出凡事重在观察发展,重在不断积累,重在善始善终。 三、课文第7则研读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亡是 9 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 【解读】 1、具体可见老子并不反对“强”,反对的只是上面违背自然的“强”,因为这样的“强”再“强”,如不顺其自然,也是“弱”。 在充满危机的时代,老子呼唤人们认识“道”,他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描绘生命和死亡,从物质的表现形式可以见到有生命的总是柔弱,刚强的却蕴含死亡。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见到的现象相反:人们追求力量、权势,以便得手可以君临天下,通过各种手腕机巧以建立自己的地位,强权、暴力、阴谋都是通过刚强制服柔弱的一方。 【小结】本则是老子“贵柔处弱”思想的集中反映,体现了老子“以退为进”的哲学。他教育我们要善于隐藏优势或者强大,不要去竞争、争夺,这就能保全自己,使自己持久,有韧性,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在忍让中、委屈中求生存、积力量以取得最后胜利。 比如“不为天下先”“哀兵必胜”“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四、探究: 1、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2、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有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不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事的积累。处理问题要有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10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累,学会持之以恒。 五、“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略。 (二)、回答下列问题。 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提示:美,恶(丑)、善,不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自见,(不自见)、自是,(不自是)、自伐,(不自伐)、自矜,(不自矜)、大,小、 柔弱,坚强等等。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略) (三)、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 提示:《老子》辩证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著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会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概念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生活辩证法„„ 参阅单元教学建议《老子》评说部分的相关相辅相成, 相互依存 3,4: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5,6:认识人生——从细小出做起, 善始善终 7 :生存之道——以柔克刚 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有无相生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 11
本文档为【有无相生 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30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