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

举报
开通vip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个性: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性(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 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心理过程:a、认识过程 b、情绪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个性: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a、个性倾向性( 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 b、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任务:探索和揭露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a.揭示和描述人的心理现象。b.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c.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 ,(影响人心理活动的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活动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性。 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参与观察者和非参与观察者 优点(保持了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流露和客观性,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上,只能消极地等待被观察者的某些行为表现,因此可能是一种比较缓慢的进程) 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所要研究的某种心理现象,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性的结果。 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优点――内部效度高 缺点,外部效度低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要求被试回答他或他们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问卷法,谈话法 测验法:指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量化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发展 派别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构造主义 冯特、铁钦纳 意识经验、结构 内省法 机能主义 詹姆斯 行为的机能 实验、机能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 外显行为 观察、实验 格式塔(完形) 魏特曼、考夫卡 整体知觉 现象观察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荣格 潜意识 观察、解析 认知心理学 西蒙、奈瑟 信息加工 实验、模拟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需要、价值观 现象描述分析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心理的发生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是一切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心理活动反映形式与先前生物的反映形式的三个不同特征: (,) 它不仅能对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作出生物学意义上的反映,而且能对刺激物的信号意义作出反映,后者是心理现象 产生的标志 (,) 心理的反映形式是在个体的生活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与生物的本能不同。 (,) 心理的反映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分析和综合过程实现的并随着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育完善而不断提高其 分析综合水平的。 “。。。。。能反映完整的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能反映复合刺激物的心理活动,就是知觉” ,(人类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意识水平反映了个体在某一时间里对自身活动及其状态的觉知程度。 ―――人对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和发展规律认识得越清楚,对主体与客观现实的关系也就越清楚,人的意识也就越清晰。 (,) 无意识水平,个体对内在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觉知的意识状况。 (,) 前意识水平,保持在人脑中的过去经验或信息,平时虽然不被觉知,但是可以由需要再复现或提取而达到觉知的意识状况。 (,) 潜意识水平,蕴涵在意识层之下的欲望、情绪等经验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 自我意识,自己的感知、思考和体验、愿望和动机以及客观事物与自身利害关系的反映。 (,) 对周围事物的意识――对自身的存在,事物和现象以及自身同客观事物的复杂关系的反映。 ―――――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这时个体自身所能同劳动对象加以区分,并且意识到自身在劳动中的地位,能够根据劳动的任务和材料来调节和支配自己的力量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使动物变成人,动物心理变成人类意识的是社会生产劳动和劳动中产生的语言。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1 ――人类意识既有对客观对象的意识,也有自我意识。人类能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世界相对立。 ――人类的意识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事物为主要特征的。 ――人类意识离不开语言这一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而动物的感性反映并不需要语言。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具有不同的物质器官。 ,(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 (,)觉知性 a.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能动性 {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的前进性 (,)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a.人类意识是在人与自然界斗争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 b.人类意识是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c.人类意识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日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d.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也说明了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感觉的含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特点:a.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b.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c.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生理机制: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所组成) A. 感受器能把外界刺激的物理能量转化为神经活动,故称为“换能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转换成生物电能 B. 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系统传递至大脑皮层,并对传入信息进行阶段性的有选择的加工 C. 在大脑的感觉中枢区域,传入的刺激信息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不同性质和强度等维量的感觉 D. 生理机制分类: E.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 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感觉 F. ―――――视、听、嗅、味、肤、温、冷、触和痛觉。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本身刺激 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感觉器官专门化―――不同感觉器官只接受特定的、适宜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的现象 意义:感觉是人的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 既能提供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或依据,也为人们及时把握客观环境产生新的认识,维持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证 ,(感觉的测量 测量指标:感受性 即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而感受性则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上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觉阈限:a. b.下绝对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大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限:能觉察到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与之相对的是差别感受性(最小可觉差) ,(心理物理定律 表明物理刺激的强度与它所引起的感觉量之间关系的定律 (,)费希纳定律(对数定律或韦伯,费希纳定律)只使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范围 (,)史蒂文斯定律(史蒂文斯幂定律 ) (3)韦伯定律 ,(感觉阈限的测量方法 (,)最小变化法(极限法、系列探索法、或最小可觉差法) (,)恒定刺激法(次数法或正误法) (,)平均差误法(再递法,调整法或均等法 ,)信号侦察论(SDT、信号检测论、信号觉察论 ,(视觉的刺激,,,――,,,nm的电磁波(光 ,(视觉的生理机制 (,)眼睛的构造和折光系统 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在离中央窝,,度附近,神经细胞在此聚集成束形成视神经而进入大脑,这个地方叫做盲点,眼球内容物有水晶体、房水和玻 璃体,为屈光介质 (,)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 (,)视觉的传导机制 神经节细胞层―――双级细胞层―――感光细胞层 (,)特征觉察器 7(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a.明度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懂得大小,与光刺激在视网膜的部位有关,并与光刺激作用的时间、面积以及个体的年 龄、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b.波长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视觉适应 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2 a.明适应(光适应) 暗到亮 感受性下降 瞳孔相应缩小以减少落在视网膜上的光量此时,锥体细胞在起作用 暗适应 亮到暗 感受性提高 头阶段锥体细胞与棒体细胞共同参与,之后只有棒体细胞继续起作用 b. 两个基本过程: 瞳孔大小的变化及视网膜感光化学物质的变化:主要机制是视网膜的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 (,)颜色视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度是指光刺激的强度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视觉结果,色调是区别不同色彩的特性,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 a.互补律 两互补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 b.间色律 两非互补色混合产生两非互补色间的中间色 c.代替律 色光混合―――加色法――混合后明度增加 颜色混合―――减色法――混合后明度降低 (,)色觉缺失(色弱或色盲) 色弱是指对光谱中的红色和绿色区的颜色感受性很低。色盲是指丧失颜色的辨别能力。 红绿色盲(常见) 部分色盲 黄蓝色盲 全色盲 无彩色系列 (视网膜上缺少视锥细胞或视锥细胞功能丧失) (,)视敏度(人的视觉器官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 由物体的视角决定,等于视觉所能分辨的以角度分为单位的视角的倒数 。 α,A/D*57.3(A为物体高度 D为物体离眼睛的距离) “在我国,如果视力低于,。,,则不允许开车,低于,。,,者被诊断为病 (,)视觉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于视觉感受器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而保留片刻,从而产生后象 与原刺激性质相同的后象称为正后象,与原刺激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视觉对比 彩色对比:指在视野中相邻区域的不同颜色的相互影响的现象。它引起颜色感觉的变化,使颜色向背景颜色的补色变化 无彩色对比:使明度感觉发生变化 ,(听觉――――人通过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映,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声音: 纯音――单一的正弦振动波,为最简单的声波 复合音――由若干正弦波组成的复合声波 乐音:复合音的振动波呈周期性 噪音:复合音的振动波没有周期性 ,(听觉现象 (,)听觉的属性 a.音高――声波频率所引起 大 尖, 亮 小 低沉 适合刺激:,,,,Hz 年龄的增大,一般说来,感受性会降低。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人的差别感受性是不同的。频率越低,差别感受性就越高 b.音响――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心理量 大 响 小 弱 ,,,,,分贝以上则是产生压痛觉的音响 c.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征的心理量。根据它,人们可以把具有相同的音高和音响的声音区分开来。在有其他声音存在时,对声音的音色的鉴别,与在一复合音中一组谐波的共同周期性有关。 (,)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a.共鸣――由声波的共同作用引起。产生共鸣的物体振动叫受迫振动 产生共鸣的条件是振动物体的频率与邻近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这样才会产生共鸣。 b.强化与干涉 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反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合成声波振幅减小,音响减弱 当两个声波振动频率相同,相位相同时,它们的相互作用使得人感觉音响增强了 (拍音――两个频率相近的声波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交替地发生强化与干涉,合成波的振幅产生周期性的变化。人所听到的一种音响有起伏的声音。) c.差音与和音 当振幅大致相同时,频率相差,,Hz以上的两个声波进行相互作用时,可以听到差音与和音,也可以听到拍音。 d.声音的掩蔽 两个声音同时到达耳朵相混合时,人只能听到其中一个声音的现象 起干扰作用的叫掩蔽音,想要听到的叫被掩蔽音 ――纯音对纯音的掩蔽,掩蔽音强度高,频率与被掩蔽音接近时,效果好 ――噪音对纯音的掩蔽,噪音强度低时,掩蔽效果好 ――噪音和纯音对语言音的掩蔽,噪音的掩蔽效果好于纯音,并且强度越大越好 (,)听觉饿疲劳与丧失 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叫听觉的疲劳 一般把声音刺激停止后,分钟可测得的听阈作为听觉疲劳的指标 长期的听觉疲劳,由于累加作用而得不到听觉恢复,最终会导致听力下降或永久性听力丧失 ―传导性耳聋 听觉传导机制发生障碍 ――――神经性耳聋 内耳功能失常,长期过度的噪音刺激,链霉素的过量使用 ――――老年性耳聋 对高频音的感受性逐年下降 ,,。听觉理论 ,,。皮肤感觉(肤觉)――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 3 肤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状分布 (,)触压觉(触觉和压觉) 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加强,使皮肤发生明显形变,就引起压觉 一般来说,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额头、眼皮、舌尖、指尖等(高) 躯干、胸腹部等(低) 触压觉的适应性相当迅速 (,)温度感觉(冷、热觉) 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产生冷觉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则产生热觉 一般,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温和冷的刺激同时作用时会引起热的感觉 (,)痛觉 背部和面颊感受性高,手的感受性较差,痛觉常常不能精确定位,痛觉的适应也很差。 ,,。嗅觉与味觉 (,)嗅觉 由挥发性物质的分子作用于嗅觉器官的感受细胞而引起的一种感觉。一般嗅觉的感受性很高,并且适应很快 (,)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其感受器是味蕾,适应很快 舌尖――甜感受器 舌中――咸感受器 舌两侧――酸感受器 舌后部分――苦感受器 影响因素:温度(较 大) 对食物的需求状态 机体的饥饿与否 ,,。内部感觉(机体觉)――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 (,)运动感觉(动觉) 对身体各部分的位置及相对运动进行反应的感觉。 (感受器为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平衡感觉(静觉) 对人体作直线的加速或减速运动或作旋转运动进行反映的感觉 (,)内脏感觉(机体觉) 对机体饥、渴、温、湿等状态的感觉 人的自我感觉――感觉融合 只有当内部器官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内部感受器发放的冲动很强,机体觉才变得鲜明,处于优势。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它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使其降低的现象 一般说来,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视听联觉。最常见的是颜色的联觉――暖色调 不同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予以补偿的现象 知觉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不同点 ――感觉的产生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而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基础上对各物体的各种属性加 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感觉强调个别属性,而知觉则强调客观事物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作用的结果,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共同活动的结果 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反映 知觉活动过程(知觉过程) 外界刺激 中介物 刺激物与感受器相互作用 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信息 大脑对传入到皮层相应 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理论支持: a.格式塔的知觉理论 人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尽可能地用简单的方式去“整体”地认识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规律并受神经系统的 制约。 b.构造主义的知觉理论 有组织的知觉是从一个人的记忆中选择、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过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觉理论所认为的是大脑组织的“概略” 规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作用的结果。当人们知觉外界物体细微特性和特点时,往往借助记忆中的过去经验作“任意选择”,在这个意义上, 同样的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觉者各自经验的不同而被构造成不同的知觉图象。 把记忆引入知觉活动领域 c.动作行为的知觉理论――巴甫洛夫创立 知觉是知觉者借助动作行为习得的,通过活动及在活动中习得的经验影响和指导着知觉活动。 d.美国J.J.吉布森的知觉理论 人们所知觉的环境是由具有结构的表面组成,当在观看三维空间的客观环境时,其表面均是有结构的,它为知觉者提供了丰 富的信息。因此,知觉既有赖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而且与一个人对事物结构的认识水平如何有关。人们对事物的知觉并不像动作行 为知觉理论所言事由运动导致知觉,恰恰相反,是知觉指导了运动。 ,(知觉的特性 4 (,)知觉整体性 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到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a. 接近律(时空) b. 相似律――物理属性相似 c. 连续律――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等特点的客体,易被知觉为同一整体 与主观状态也有关 封闭性知觉―――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的知觉组织过程 主观轮廓――――在客观上没有,在主观上产生的图形轮廓 (,)知觉选择性 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的区别:知觉对象有鲜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 知觉对象是有意义的,容易被记忆的 人们对那些强度大的、对比明显的、色彩鲜艳的、具有活动性的刺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一般说来,在知觉活动过程中,非刺激性因素(依个人主观活动而改变的因素)越多,他所需要的感觉刺激就越少。 (,)知觉理解性 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组织加工过程 主要受到个人的知识经 验、言语指导、实践活动以及个人兴趣 爱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知觉恒常性 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a.大小恒常性――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映象的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 S=I*D(S是知觉中物体 大小 D是知觉中物体的距离 I是视网膜上的视像) 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b.明度和颜色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知觉不完全随感觉映像的变化而趋向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 实际恒常性――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 完全恒常性――客观刺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 c.形状恒常性――――人对客观物体形状变化而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 d. 方向恒常性――――人不因身体部位的改变或映象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相对稳定的知觉特性 场独立型――知觉判断独立 场依存型――知觉判断受场的影响 e.恒常性的度量 3(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远近)、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1)距离知觉 ---物体远近或深度的知觉 a.单眼视觉线索 遮挡、线条透视、空气透视、明暗和阴影、 运动级差(周围环境静止不动,而人头部转动或身体移动,引起视角变化,从而产生运动级差) 结构级差(随着人的视野向远处延伸,运动视差,客体的物体分布密度,的有规律的递缩变化) b.双眼线索――由眼睛的运动觉等而不是由视觉提供的知觉物体距离的线索 水晶体的调节 双眼视轴的辐合 双眼视觉线索 (,)方位知觉――人对物体的空间位置和对自己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视觉、动觉和前庭分析器来实现) a. 视觉的方向定位 b. 听觉的方向定位 规律:第一,声音在左右耳两侧时,很少发生辨认混乱 o 第二,当确定声音来自前方,对前方水平线上的声音辨认最准确。误差不超过,, 第三,人对来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声音容易混淆,即在前,上,后,下竖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o 第四,用连接耳朵的直线为轴,以直线的中点为顶点,向两侧各作一个圆锥体,圆锥围线与轴线成,,,在每侧耳朵圆锥面上 的声音容易混淆 ―――单耳线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频率的声音时,产生听觉。由单一耳朵获得的听觉线索 ―――双耳线索 由双耳获得的引起空间知觉的听觉线索。 (双耳距离差:,,.,cm ) 时间差别―――强度差别―――声波位相差 ,(时间知觉―――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与空间知觉对比 ―――时间知觉有时并非由固定刺激引起 ―――时间知觉没有像光和声那样有专门的感觉器官 (,) 时间知觉的线索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一些有节律的生理过程(生物钟) 外在标尺――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和其他客观的自然现象和计时工具(物化时间感) (,) 时间估计 人具有判断时间间隔精确性方面的时间知觉能力―――――个体差异、机体状态 在这方面,听觉和触觉的时间知觉较强 5 ,(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真动知觉 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一处向另一处作连续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觉 运动知觉的下阈为,,,分,秒,上阈为,,度,秒 两种假设: 网像运动系统――运动物体的视网膜成像 头,眼运动系统――肌肉的动作反馈信息和视网膜映像信息 (,) 似动知觉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把静止物体知觉为运动,或者把没有连续位移的物体知觉为连续的运动 a.动景运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家相继呈现时,人看到原来两个静止的物体的连续运动的现 象。 b.自主运动(游动运动或自动效应) 指人在注视暗室内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现象 c.诱导运动 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邻近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运动知觉参照系 ,(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在心理研究中已经发现的错觉现象,大多属于视错觉(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觉经验) 错觉产生原因的解释:一方面从生理机制和功能方面的生理学解释,另一方面是从心理学方面解释,认为人的错觉纯属心理活 动的结果 第四章 记忆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 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信息加工论观点―――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视、听觉记忆为主,也有以触觉的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语义记忆: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又称为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个人以曾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个人以过去经历过的身体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情绪记忆的性质和强度的变化,是由过去引起情绪,情感体验的事物与主体当前的需要的关系所决定” 记忆的生理机制 a.记忆机能定位说 在大脑中存在着视觉记忆的视觉中枢,听觉记忆的听觉中枢、语言记忆的言语中枢和运动记忆的运动中枢 b.记忆机能整体说 记忆是一种整合的心理现象 c.记忆分子学说 记忆经验是由神经元的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来承担的。 结论: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参与的联合活动 ,(记忆过程: (,)识记: 第一,识记的种类: A(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B(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第二(影响记忆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学习态度、材料的性质和质量、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识记方法 (,)保持: 第一,保持的特征:量的方面为记忆恢复现象。质的方面是记忆内容中取重舍轻 第二,保持量的测量,再认法,回忆法,再学法,重构法 第三,保持的动态变化: A.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B.影响保持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C.遗忘的原因:记忆痕迹消退说(主要强调生理活动过程对记忆痕迹的影响,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抑制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这些干扰,记忆就能恢复。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前的学习与记忆对后继的学习与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动机性遗忘说(又称为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所致。) D.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复习多样化、活动有助于记忆 (,)再认:无意再认(当再认的事物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一致,几乎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在极短时间内的确认。)―――有意再认(又称随意再认,指当再认的事物不够明确、清晰、完整或与经验中保持的内容不太相符,需要意志努力或追记来进行识别或确认) 完全再认(对重新出现在面前的事物的全面确认,包括其内容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不完全再认(不能达到前者的程度和范围) (,)回忆―――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直接回忆――由面前的事物直接唤起了脑中已有的经验。 间接回忆――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唤起脑中已有的经验,这种回忆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才能实现 回忆常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包括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 6 联想主要有:接近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相近的另一种经验)――对比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反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类似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相似性质或特点的另一种经验)――因果联想(由一种经验想到与之有内在关系的结果的另一种经验) 制约因素主要有:一是联系的强度(刺激的强度、联系的次数及联系形成的时间)二是人的定向和兴趣,即人的活动任务,对某事物的兴趣程度,当时的情绪状态 ,(记忆系统(信息加工的观点、占主要) (,)感觉记忆 ―――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后象就是感觉记忆的一个例子 特点:――进入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并以感知的顺序被登记,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有人把它称为映象记忆 ――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保持时间很短暂 ――感觉记忆的记忆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几乎进入感官的信息都能被登记。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贮存: 视觉登记―――又叫图象记忆或图象储存,是指当作用于眼睛的图象刺激消失,视像在视觉通道内被登记并保留瞬间的记忆。 听觉登记―――又称为声像记忆,指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短时记忆―――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的加工编码的记忆。短时记忆又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它与感觉记忆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既是无意识的,也是未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来自于感觉记忆并对其操作、加工,是正在工作、活动的记忆,只有当那些被加工处理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否则就会遗忘。 特点: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在复述的情况下一般只有,,,,秒,最长也不过,分钟。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又称为记忆广度,指信息短暂出现后被试所能呈现的最大量。 ,?,个组块(组块是指将若干单位联合成有意义的、较大的单位的信息加工的记忆单元,因此,组块又叫意义单元)“依靠主体经验把分离的小意义单元组合为大意义单元的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意义单元组群”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的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再能恢复。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 主要是采用听觉形式编码,少量的是视觉的或语义编码 顺序系列检索――信息被相继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 平行同步检索――信息被同时地从记忆系统中提取出来检索,是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两种主要的途径。 (,)长时记忆 ――――指信息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为永久性记忆 特点: ―――长时记忆的容量无限,它可以贮存一个人对世界认识的知识,似乎一个庞大的信息库。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长久,它可以按时、日、月、年乃至终身计算,在理论上认为是永久存在的。 长时记忆的编码: 表象编码――以空间的平行方式表征信息,对某一个复杂对象的各种成分同时进行处理,并贮存到复杂的联想结构中,以便使输出的信息具有空间特点,能反映对象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 其重要特征是平行加工,即类似于在知觉真实物体的加工 语义编码――按言语发生的顺序以系统方式来表征信息,包括言语听觉和言语运动两方面的信息。 其特征是串行加工,是按照节点和线的复杂网络贮存的。 长时记忆的贮存: 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包括认知与动作技能两部分。 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 PQ4R―――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复述、复习 无意义材料―――定位记忆法(将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 串联法 形象控制法 联想法 第五章 表象和想象.思维 ,(表象――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直观性:人脑对外界事物的感性反映,但它所反映的通常只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 ――概括性:表象往往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而不是某一次的个别特点 表象的种类: ――记忆表象: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的简单重现 ――想象表象:新形象 个别表象(个别事物)和一般表象(一类事物)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等表象 遗觉象――当刺激停止作用后,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 遗觉象是记忆表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几乎与感知形象一样鲜明和生动,似乎是介于知觉和幻觉之间的状态 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基本表象理论(人们对信息的储存是将视觉和言语材料转化为表象储存在记忆中的,表象是信息编码最基本的形式,人们可以对表象进行操作,而这种操作类似于对具体事物的操作) 7 (,)双重编码理论(同时存在表象和言语符号两种信息编码和储存系统的假设) 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度阶段,是认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以组织起来的形象系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想象的种类:――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的、不自觉的想象 ――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是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生理机制:想象的出现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了想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描述、文字叙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要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a. 创造动机 b.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c. 积极的思维活动 d. 灵感――创造活动接近突破时出现的心理状态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幻想的形式 (1)科学幻想: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和发展的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理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 (,)空想: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睡眠――――是与觉醒周期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理节律之一 觉醒 无快 ――快速眼动睡眠(REM)――无快速眼动睡眠(NREM) 速眼动睡睡眠的五个阶段 (,),阶段―――觉醒期―――α波的脑电波为主 眠 (,)第一阶段――入睡期――α波减少,频率变化不规则,振幅降低 快速眼动 (,)第二阶段――浅睡期――出现纺锤波 无快速眼动 睡眠 (,)第三阶段――中度睡眠期――K-复合波和少量δ波 睡眠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期――高振幅的δ波 快速眼动睡眠 “剥夺睡眠的人当其恢复时睡眠时间会相应延长,剥夺睡眠暂时不会对人 体各项生理指标产生明显影响,但对注意力的集中。情绪的稳定以及学 习与记忆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睡眠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神经递质协同活动来实现的,是机体主动的休息过程和机能调节过程。 ,(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Freud――自我表现的梦(手法有:重新组合、情感重点的转换、象征化、继发作用) ,(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 ― ――概括性 a.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b.将多次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维(操作思维或实践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直觉思维――一种非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于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和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方式:敏捷、直接、简缩、突然 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合理结论。 (,)常规性思维(再造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式思维: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和语言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a.从思维的特点来看,思维是间接的概括反映。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手段、思维的工具 b.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思维以语言作为客观刺激物,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语言要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予以充实和发展 c.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思维和语言是同步发生的 d.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思维和语言也是密切联系的 区别 a.从本质特征看,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一种包含物质内容的心理现象。而语言则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或思想的直接现实。 b.从生理机制来看,思维的生理机制主要是大脑,而语言的生理机制则主要是眼、耳、口腔、喉等的感觉器官或效应器官 c.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语言同客观事物的关系是标志和被标志的关系,其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思维同客 8 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d.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词,思维的基本因素是概念 e.从思维和语言规律的性质来看,语言的语法规则与人类的思维规律不同,语法规则具有民族性,而思维规律则没有。 思维和非理性因素 在影响和制约思维的因素中,非理性因素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其基本含义是指理性或理智之外的因素,主要是指情绪、情感、意志、 动机、态度、兴趣、性格等因素 思维与脑 思维是脑的机能,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与脑有着密切的联系 ,(概念―――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用词来标志)在表象的基础上产生 外延: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 内涵: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 总类: (1) 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2) 合取概念――根据一类事物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概念 析取概念――根据不同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的结合形成的概念 关系概念――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的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过程 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人们在日常中通过人际交往和个人积累经验的过程形成 科学概念――指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根据概念的外延特性 单独概念――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 普遍概念――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它的外延包括全部同类的个体 集合概念――它的外延是一些事物组合的集合体 (,)根据概念的内涵分 实物概念――关于事物整体的概念,它反映完整的客体的本质属性 抽象概念――关于事物的某个属性,状态与其它事物相联系的概念 (,)根据概念的人为性 自然概念――现实事物的概念 人工概念――对某些自然概念的模拟,它是由实验者人为地将事物的几个属性联合起来而创造的一种概念 ,(概念的功能 ――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认清事物 ――增加经验的意义 ――增加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使知识经验系统化、程序化 ,(概念的形成 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将类似的属性加以认同)―――辨别(对事物属性间的差异性加以认识)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学生过去的经验、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变式(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组织感性材料,使非本质要素变异,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方法。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保持事物的本质属性, 变化其本质属性。另一种是变化本质特征,而某些非本质特征保持不变,可能有的错误――不合理地缩小概念或不合理地扩大概念)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内涵,常用的一种方法是类加种差 概念体系:概念体系的形成有助于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新概念(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各种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体系) 5(问题解决――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创造性问题解决――运用新颖独特方法的问题解决 常规性问题解决――使用现有方法的问题解决 三个必备条件:一个是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二是必须有一系列操作程序;三是必须有思维认知成分的参与。 两类问题:一类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一类是属于未定答案的问题 问题的解决的过程:越来越倾向于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解释 初始状态―――中介状态―――目标状态 (问题空间或状态空间)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情境――问题解决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 a.问题情境中物体和事件的空间排列不同,能促进或阻碍问题的解决 b.问题元素的空间集合方式不同,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c.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体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遗漏或干扰) (,)认知结构的限制――个人面对问题时,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印象、等方面的心理反应 应该明确的三个问题:一是所求答案是什么,二是已知条件是什么,三是个人已有经验能否符合问题解决的需要。 (,)定势――,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的其它方面的功能 (,)动机和情绪状态:动机的性质和动机的强弱影响到整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等强度动机)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 对于困难的任务来说,适宜的唤醒水平比任务容易时要低一些 ,(创造性思维――――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特点: (,) 新颖性 (,)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合的产物 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完整过程,是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 发散思维的多层次循环,不断深化才得以完成的 (,) 创造性想象的参与 9 (,) 灵感状态 人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某种新形象、新概念和新思想突然产生的心理状态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问题情境中,新的思维从萌发到形成的整个过程 (,)准备期:创造活动前,积累有关知识经验,收集有关资料和信息,为创造作准备 (,)酝酿期:在已积累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思考的时期(多层潜意识过程) (,)豁朗期:新思想、新观念、新形象产生的时期又叫灵感期 (,)验证期:对新思想或新观念进行验证补充和修正,使其趋于完善的时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创造性行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 第六章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作用在于对信息的选择 ,(注意的意义: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人的心理活动,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又是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功能: ――选择功能(对信息选择,使心理活动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和与当前活动任务相一致的各种刺激) ――保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保持在意识之中,一直到完成任务,达到目的为止)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着一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使注意适当分配和适时转移) 诱发电位―――――――指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从头皮上记录到的电位波动反应 ,(注意的生理机制 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机制 注意是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整合活动 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运动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视觉注意中眼睛的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注视、跳动、追随运动 屏息现象――人在高度集中注意时,所出现的呼吸暂时停止 ,(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特点――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 ,不随意注意 a.刺激物的强度 ,消极注意 刺激物特点 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情绪注意 c.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度(绝对新异度和相对新异度) 原因 a.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人本身的特点 b.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直接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 特点―――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 A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随意注意 B培养间接兴趣 a.智力活动与实际相结合 ,积极注意 改善方法 C合理的组织活动 b.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 ,意志注意 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 D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c.提出问题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 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起伏 (,)稳定性 ――标志:活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高效率 ――特点:开始下降很慢,后逐渐加快,个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内涵: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狭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与人的主体状态和 对象的特点有关 ――相关因素:一定范围内增加注意对象的复杂性程度。设法除去(避开)干扰刺激,并对干扰刺激保持平静的态度 ( 注意起伏的周期,包括一个正时相和一个负时相。注意处于正时相时表现为感受性提高,感觉到有刺激或刺激 性增强,注意处于负时相时,则表现为感受性低,感觉不到刺激或刺激变弱 注意起伏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觉器官的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短暂地下降。实验证明,声音的起伏间隔时间最长,其 次是视觉刺激,触觉刺激的时间最短)注意的分散或叫分心是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而把注意指向到其它的对象上,它是 由无关刺激的干扰或由单调刺激的长期作用所引起的) (2)注意的广度 ――定义: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a.知觉对象的特点 b.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广度除了有同时广度外,还有继时广度,即一个人把握在时间上连续出现的刺激物的数量。在一般情况下,刺激数量越多, 呈现速度越快,判断错误就越多,而且越趋向于低估。这种倾向对于视觉刺激更为明显 (,)注意的分配 10 ――定义: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条件:a.同时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 b.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 (,)注意的转移 ――定义: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因素: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c.个体神经过程的差异性 d.年龄差异 ――分类:完全的转移和不完全的转移 ――衡量指标:注意转移速度 注意转移速度在小学阶段发展很快,到中学阶段,学生的注意转移速度已接近成熟。故发展较慢。人的注意特性与先天因素有关。但主要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以及教育训练中发展起来的。 ,(注意的理论 当前,信息处理的观点在注意理论中占统治地位 理论名称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注意的过滤器学说 布鲁德本特 对大量的信息应该经过滤器调节,从而使中枢神经系统 不至于负担过重。新异的、强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学意 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新异 性的刺激则容易被过滤掉。 注意的衰减学说 美 特瑞斯曼 没有集中注意而设想被关闭的通道,事实上并没有完全 被阻断,而只是被衰减。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仍然可以通 过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当中去。 注意的完全加工说 希夫令和皮索尼 对信息的选择是发生在模式识别之后,人们能够不受限 制或很少受限制地同时对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而人类信 息加工受阻则在于个人不具备记住这种分析结果的能 力。因此,堵塞是一种记忆堵塞,而不是对信息加工的 堵塞。 注意的资料限制和智源限制说 智源限制任务――注意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所 以执行这项任务分配较多的资源。这项作业便得到改善, 但干另一项任务时就会受到智源限制。资料限制任 务――当执行某些任务的作业时不是受智源的限制,而布鲁德本特,特瑞斯是由资料的质量问题所造成的,如果输入的资料较差,曼 过滤衰减模型 即使再加上一些智源,也不能改善作业成绩。 第七章 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相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快感度方面 : 愉快――不愉快 紧张度方面 : 紧张――轻松 激动水平方面 : 激动――平静 强度方面 : 强,弱“愉快中枢”和“痛苦中枢”――上丘脑、边缘系统、及相邻部位 ,(情绪情感的作用 (,)适应功能 高等动物的情绪,儿童成人的情绪情感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功能 (,)动机作用 积极诱因――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行为的作用、消极诱因 (,)组织作用 促进知觉选择――监视信息的移动(对信息的监视实际上是注意的过程,但情绪和情感对维持稳定的注意起重要作用)――影响工作记忆(二类影响,一是喜好影响记忆的效率;二是使记忆的内容根据情绪进行归类)――影响思维活动――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明显的外显形式――表情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a.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b.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在后 c.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d.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联系 a.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情感是在情绪的稳定固着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 ――情感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b.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情绪和情感的生理机制 (,)情绪状态下机体的内部变化 呼吸――血液循环(三个指标:血压、心率、血管容积)――皮肤电反应(皮肤的电阻变化,>人在等待重大的活动时,皮肤电阻降低。过度疲劳时,电阻增大)――脑电反应――内分泌腺的反应(紧张和焦虑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情绪和情感的中枢机制 下丘脑(与愤怒反应、恐惧等逃避反应密切相关)――边缘系统(整合情绪体验)――网状结构(产生情绪的必要条件)――大脑皮 11 层(在情绪和情感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基本情绪 快乐――达到所盼望的目的后紧张解除时个体产生的心理上的愉快和舒适 愤怒――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实现愿望的行为一再受到阻挠引起的紧张积累而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个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个体失去某种他所重视和追求的事物时产生的情绪体验注: 由强到弱依次为:遗憾、失望、悲伤、哀痛 (,)与接近事物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a. 惊奇和兴趣―――>出发点为探究反射,导致个体对事物的主动探究、了解和学习 b.厌恶――指与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感相关联的,具有强烈躲避倾向的、否定的情绪体验 (,)与自我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有关的情绪和情感:自我评价是个体在社会中按照社会及个人的要求对自己及自己行为进行的评价 a.害羞――个体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处过程中对自己作不太肯定评价时的情绪体验 b.骄傲与自罪骄傲:是个体在了解到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想自我要求时产生的满足感,自我肯定的情绪体验自罪是个体了解到自己达 不到理想要求时所产生的自我否定的情绪体验 (,)与他人有关情感体验:爱恨:结果是个体力求摧毁所恨的对象,导致个体报复恨的对象。甚至作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来摧毁对象 ,(表情动作――一种独特的情绪语言三类: (,)面部表情(起主要作用)额眉,鼻根区 眼,鼻颊区 口唇,下巴区 (伊扎得) (,)身段表情―――>头、手、脚的表达 (,)言语表情―――>情绪在言语的声调、节速和速度上的表现 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表情的先天性――先天性的程序化模式 三个证明:――先天盲婴的自发表情反应与正常婴儿一致 ――世界上不同种族与文化的人民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高度一致性 ――婴儿言语发生前的表情动作是先天的 (,)表情的社会性:在社会化过程中,表情的复杂性增加。表情的随意性在社会环境中学习、提高 ,(情绪状态――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来的一定情绪 (,)心境――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 (,)激情――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三个阶段: a.由于意志力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 b.人失去意志的监 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 c.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 (,)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急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两个原因:一个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提出的新要求不一致,没有现成的办法可以参考,需要进入应激状态。一个是已有 经验不足以应付当前的境遇而使人产生无能为力的失助感和紧张感 三个阶段:惊觉阶段(机体处于适应性防御状态) 阻抗阶段(机体动员保护机制以抵消持续的情绪紧张) 衰竭阶段(机体的适应性贮存全部耗尽) ,(社会历史性的情感 (,)道德感 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产生基础是对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道德认识 三类: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论理性的道德感 (,)理智感 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两个特点: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种有倾向性的体验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早期理论 a.詹姆士-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 情绪产生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情绪产生的原因是身体外周活动的变化 b.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当丘脑过程被唤起时,情绪的特殊性就附加于简单的感觉之上 (,)情绪的唤起,唤醒理论 ―――情绪是唤醒、激活、动机的一种持续状态,将情绪与动机相提并论 a.扬的理论 情感作用的四个方面 ――激活诱发行为――维持并结束行为――调整行为,决定其是否继续与发展――组织行为,决定神经活动模型的发展。 b.利伯的理论 主张情绪是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 c.汤姆金斯的动机理论 12 感情系统是原始的,它具有先天决定作用,与后天形成的驱力系统相互影响,并为之提供能量 (,)情绪的行为理论 将情绪看作在强化刺激和复杂的经典条件作用中习得的行为模式 (,)精神分析和体验的理论(萨特) 用存在主义的观点解释情绪 情绪的主体和客体密不可分,情绪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情绪包含着对世界的改变―――简单的行为反应不是情绪,真正的情绪必须有情绪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按意愿而能任意制止的―――并非所有的情绪都是完全清晰可辨的 (,)情绪的认知理论 ――――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的关键因素 a.阿诺德和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刺激必须通过认知评价才能引起一定的情绪―――强调大脑皮层兴奋对情绪产生的重要作用 b.沙赫特,辛格的三因素论(情绪的控制因素最多)但可重复性差 认知的参与以及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 c.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情绪是在生命进程中分化发展起来的,包括情绪体验、脑和神经系统的相应活动以及面部表情三个方面 第八章 意志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由意志支配的行动称为意志行动 ――人的饿意志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它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不断地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意志力水平 意志行动的表现: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进性、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意志与认识的关系 ――意志的产生是以认识过程为前提的,离开了认识过程,意志就不可能产生 ――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 意志与情绪的关系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于理智 意志与个性的关系 ――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意志表现 ――意志在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意志的生理机制 神经系统多部位、多层次整合活动的反映 意志行动通过一系列随意运动而实现,随意运动是由感受和效应过程所组成的复杂的机能系统,语词是随意运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在人的意志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内部困难:存在人脑中的某些不利因素 外部困难:由于客观条件而造成的某些不利因素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 对人行为的发动和抑制,对人心理状态的调节、对由自主神经支配的内脏器官的调节(训练之后) ,(意志的心理过程―――意志对行为的积极能动的调节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及意志行动的动因> a.动机的斗争 简单任务水平――高动机 复杂任务水平――低动机 动机之间相互矛盾时,对各种动机权衡轻重,评定其社会价值的过程以及解除意志的内部障碍的过程 原则性动机斗争――非原则性斗争 形式: ――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得到时产生的内心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两个时的内心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 回避目标的强烈意愿程度的增长比接近的要增长得更快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b.确定行动的目的 (,)执行决定阶段 a.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两个方面要求:一个是为实现预定目的的行为设计是合理的。一个是这种方法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和社会准则及要求,是合法的 b.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意志努力) 13 ,(意志的品质―――构成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 特性 (,)自觉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的社会意义,并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的意志品质 (,)果断性―――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行动,并实现所做决定的意志品质,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 以大胆无畏和深思熟虑为条件 (,)坚韧性――――对行动目的的坚韧性,并能在行动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意志品质 (,)自制力――――在意志行动中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组织性和纪律性 一方面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 ―――忍耐性 ―――>情绪稳定、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强、思维敏捷 培养: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发挥纪律对 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九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被认为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个性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需要――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认识 作用: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个体认识过程的内部动力 分类: 生理性需要(个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需要,有明显的周期性)――社会性需要(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维护社会的 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交往需要、道德需要、创造需要) 需要的理论 (,)勒温的需要理论(德) 假定个人与环境之间有一定的平衡状态,如果这种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一种紧张,这种紧张状态就会导致力图恢复平 衡的移动。 人类行为:紧张,移动和缓和的连续性表现 两种需要:需要和准需要 (,)墨里的需要理论(美) 把需要看作个性的中心概念,并用来说明个性的动力结构规律 人类动机是个人的需要和压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基本需要,次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美) 生理性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各类需要的满足具有层次性 自我实现的人 (,)阿尔德夫的需要理论 三种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后天学习形成需要 (,)麦克莱兰的需要理论(美) 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合群需要 这三类需要在生理满足之后排列层次和重要性是因人而异的 (,)鲁宾斯坦和彼德罗夫斯基的需要理论 需要是人体验到处在他以外的事物的需求。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一是指需要本身具有动力性,二是指需要是活动的基 本动力 ,(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内在条件是需要 外部条件:――正诱因: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负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 “拉”的理论:强调动机中环境的作用 “推”的理论:强调动机中个体内部的力量 活动性和选择性:引发功能、指引功能、激励功能 分类: 生理性动机(饥饿动机、干渴动机――>具有更大的驱动力)―――社会性动机(好奇、探索和操弄、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 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 教师的言行 社会性活动的参与程度、学习成绩、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个性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交往动机――又叫亲合动机或亲和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恐惧使合群倾向增加,忧虑使合群倾向减少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需要、学习自觉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引起学习、维持学 习、强化学习、调整学习 14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高尚动机―――低级动机 主导动机―――辅助动机: 意识动机―――潜意识动机<――“定势” ,(动机理论 从强调生理性需要转向强调社会性需要 (,)享乐主义理论 求得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低限度的痛苦 (,)本能理论 动机是先天形成的 (,)驱力和诱因理论 (,)认知理论 用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和变化 (,)唤醒或激活理论 每个人在内部和外部刺激的关系上都有一个最适宜的唤醒水平。 ,(兴趣 ――――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稳定的兴趣是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的,社会性需要的满足常常引起更浓厚的兴趣 作用: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引起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 分类:物质兴趣――精神兴趣 直接兴趣(活动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活动结果) 品质: (,)兴趣的倾向性―――个体对什么发生兴趣 和谐的家庭使儿童“以人取向”,冷漠的家庭使儿童“以事取向“ (,)兴趣的广泛性――个体兴趣的范围 (,)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个体兴趣稳定的程度 (,)兴趣的效能――个体兴趣推动活动的力量。有效兴趣和无效兴趣 乐趣(专一性、自发性、坚持性)――>志趣(自觉性、方向性、坚持性、具有社会价值) 发展水平:有趣――> ,(理想――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社会理想――个人理想 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概括性理想 社会的影响和学习兴趣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而家庭和学校教育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 ,(信念―――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三种形成方式: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论 ,(世界观――信念的体系,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作用表现: 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与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第十章 能力 ,(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两种涵义:在实际中“所能为者”,在将来“可能为者” 才能―――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能力和知识:区别 1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的 联系 ――能力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内在条件和可能性 能力既是掌握知识的结果,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分类: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认知能力(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操作能力(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社交能力(人们在社会 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智力―――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其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智能或智慧) ,(智力结构理论 (,)单因素论――――一种总的能力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 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美)――第一个用多因素角度分析 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美) 操作――产物――内容 15 (,)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与基本心理活动有关,如知觉记忆等,大部分依赖于先天而非学习(先天生物性) 晶体智力: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大多从学校中得到。(后天) (,)艾森克的智力结构理论(英) 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材料:语词、数字、空间――品质:速度、质量) 智力的层次结构模型:一般智力――特殊智力――与各种特殊能力相应的具体表现 (,)阜南的智力层次结构模型(英) 智力的普遍因素――两个大因素群(言语和教育、机械和操作)――几个小因素群(言语理解、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和 手工操作)――各种特殊因素 (,)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美.斯顿伯格) a.成分理论: ――元成分:它对执行过程进行计划和监控,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操作成分:它接受元成分的指令,进行各种认知操作,并提供信息反馈 ――知识习得成分:它学习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如何解决新问题 b.情境理论 说明智力在日常情境中具有适应当前环境、选择新环境和改变旧环境的功能 c.经验理论 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处理新情境的能力和心理操作的自动化过程 智力活动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计划系统 ,(能力的发展趋势 (,)智力的发展趋势 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着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能力不同侧面的发展 (,)智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智力发展的模型 聚合模型、扩散模型、交叉式模型 (,)用横断法和纵向法得出的智力发展的曲线 横断法――在同一时期对不同年龄被试的测验成绩进行比较 纵向法(追踪研究法)――对相同被试经过一定年限再次测验所得的成绩进行比较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个体的能力是在遗传和环境两大因素支配下由成熟和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基因――基本单元) (,)环境因素(个体后天智力的变化发展) 社会生产方式(最重要),营养,特别是幼年的营养,社会生活条件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 ,(能力的个别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 (,)一般能力的差异 知觉:综合型、分析型、分析综合型 记忆: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混合型 言语和思维:生动的思维言语型 逻辑联系的思维言语型 中间型 (,)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组合来保证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超常儿童 ――儿童的智力发展显著地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的水平,或具有某方面突出发展的特殊才能,能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 能力的儿童 一般智力――特殊学习能力倾向――创造性思维――领导才能――视觉和演奏艺术――心理运动能力 (,)低常儿童(智力落后儿童,弱智不足儿童,智力残疾儿童) ―――智力发展明显低于同龄儿童平均水平,并有适应行为障碍的儿童 智力明显低下(,,以下)――社会适应不良――问题发生在早年 原因:产前原因――产程原因――产后原因――找不出原因或找不出主要原因 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能力早期表现――人才早熟――在音乐、绘画领域最为常见 (,)中年成材 (,)能力晚期表现――大器晚成 ,(能力的测量 (,)智力测验―――通过测验的方法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 法.比奈开始:比奈,西蒙量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量量表 a.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b.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美) (,)特殊能力测验 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欣赏和创作)数学能力测验、文书能力测验(普通文书能力和电子计算机程序编制 与操作)、机械能力测验(空间知觉、机械理解和动力敏捷性)、飞行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 16 第十一章 气质和性格 ,(气质―――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气质的体液说 罗马.盖伦―――>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在解释气质的生理机制上影响最大的两个学说巴甫洛夫为代表的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 伯曼等人为代表的气质的激素理论 ,(气质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 高级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三个基本特点: a.神经过程的强度: 个体的大脑皮层细胞经受强烈刺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 b.神经过程的平衡性: 个体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强度是否适当 c.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人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以及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速度 四种主要的神经活动的类型 a. 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不可遏制型,个体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 b. 强而平衡、灵活类型(活泼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很强,且容易转化 c. 强而平衡、不灵活类型(安静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都很强,但不易转化 d. 弱型―――两个过程都很弱 3.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的特征: ――感受性:人对内外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耐受性:人对客观刺激在时间和强度上的耐受程度。 ――反应的敏捷性: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和不随意的反应性 ――情绪的兴奋性:以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 ――可塑性:人根据外界情况变化而改变自己适应性行为可塑程度。 ――向性:人的心理活动、言语和动作反应是表现与外海是表现于内的特性。 传统气质类型的构成 气质类型 气质特征 胆汁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反应的不随意性占优势,外向性明显,情绪兴奋高,抑制能力 差,反应速度快而不灵活 多血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强,具有外向性和可塑性,情绪兴奋性高而且外部表现明显,反应 速度快而灵活 粘液质 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明显内向,外部表现少,反应速度慢而具有 稳定性 抑郁质 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向,情绪兴奋性高,并且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 有刻板性和不灵活性 传统气质类型的分布 各类组合成,,类气质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研究(美.威特金) 场独立性――比较容易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依存性――很难从视野中离析出知觉单元――倾向于利用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是较多地依存于个体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 ,(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对智力、对教育工作 、对职业选择 ,(气质的测量 气质特质成为现代心理学对气质测量与研究的主要对象 人们具有许多共同的气质特质,但人与人之间在气质特质上存在着量的差异,测量个体各种气质特质所具有的量是研究气质的有 效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 ,(性格―――一个人在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为我们通常讲的个性 性格与气质----区别: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性格相比,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在后天形 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比较容易并且比较快 ―――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 联系: 17 ―――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使性格“涂上”一种独特的色彩 ―――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使之符合社会实践的要求 性格的生理基础: 合金:――人在现实生活影响下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特征所制约。 ――在现实生活环境下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又掩盖或改变了神经类型的特征 性格与大脑的额叶有关 ,(性格的结构―――静态和动态分别考察 (,)静态――性格特征的分析 a.性格的态度特征(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性格特征) ――对社会、集体和他们态度的特征 ――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 ――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 ――对行为目的明确程度的特征 ――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的特征 ――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最主要 ――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人在情绪活动时在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情绪强度特征(个人受情绪影响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 ――情绪稳定性特征(情绪起伏波动的程度) ――情绪持久性特征(个人受情绪影响时间久暂的程度) ――主导心境特征(不同的主导心境在一个人身上表现的程度) d.性格的理智特征(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性格特征。) 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称为性格的理智特征 感知方面、记忆方面、想象方面 (,)动态――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 性格的可塑性 ,(性格的类型理论 类型论――用人的一种或少数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 特质论――同时用人的多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 (,)弗洛姆的类型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 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的划分 生产的倾向性(健康性格)和非生产的倾向性(不健康或病态) 接受倾向性――剥削倾向性――贮藏倾向性――市场型倾向 特质论者: ――偏重于统计方法――卡特尔和吉尔福特 ――偏重于非统计方法――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的特质论(美) 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的划分 首要特质、主要特质(重要特质)和次要特质的划分 (,)卡特尔的特质论(美) 因素分析法来研究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划分 (,)吉尔福特的特质论(美) 基倾(最基层的特质)、基本特质(中间层)和类型(最高一层)的划分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上的两种极端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家庭 ,)学校( (,)社会实践 (,)主观因素 (,)社会风气和时尚“教育性实验”―把实验法运用于教育过程,在活动中了解学生,并研究有效教育措施的方法 ,(性格的测量 (,)自然实验法 (,)问卷法(可用于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投射测验---主试向被试提供无确定含义的刺激,让被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投射出来以确定其性格特征 a.罗夏墨渍测验(瑞士) 定位、决定、内容 b.主题统觉测验(TAT)――美.墨里和摩根图片:情境及发生原因。图中的人物思想和情感,可能发生的结果 18 19
本文档为【普通心理学复习资料1张道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6848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02KB
软件:Word
页数:59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2-26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