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艾灸的功效

艾灸的功效

举报
开通vip

艾灸的功效艾灸的功效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 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棒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 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 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

艾灸的功效
艾灸的功效 【美容】 现代人生活压力过大,体内淤积各种毒素排泄缓慢,肌肤对化妆品、营养品的吸收减慢,引发 一系列面部问题。面部温灸通过热原理与中草药艾草的作用,美容棒在面部进行排毒滚动,促进面 部血液循环,打开毛孔,温补气血,增强肌肤的免疫力及对产品的吸收。 优点:温灸温热再配合中草药艾草条,在面部轻轻滚动,可替代了美容师按摩,让面部血液循 环加速,促进产品的吸收,在温肌散寒、活络经气的享受中完成有效的美容护理。 【保健】 温经通络,益气驱风,活血止痛,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免疫力。肩周炎,腰肌劳损,腰腿疼痛, 骨质增生,胃脘寒痛,椎间盘膨出,咳喘,面瘫,痛经,少年近视等症。 【养生】 艾灸养生保健疗法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的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法简 便有效,尤其有温阳散寒,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可作为中老年保健灸及虚寒证患者首选的 自我养生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 【祛病】 1、感冒 灸法对风寒感冒,有疏风散寒,调和营卫,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宣肺之功效。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 如风池、风门、大椎、肺俞、列缺、孔最、合谷等,用艾条温和灸,每穴再次灸10~15分钟,每 日l~2次;或艾炷隔姜灸,每次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预防作用。 2、咳嗽 灸法可健脾燥湿,理气化痰。取背俞穴及任脉、督脉、太阳经腧穴,如肺俞、膏肓、天突、风 门、云门、膻中、太渊、丰隆等。用温和灸、艾炷灸或隔姜灸均可,每日1次, 5~7次为1个疗程, 每疗程间隔7日。 3、哮喘 灸法可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平喘降逆。取背俞和任脉、督脉、阳明经腧穴,如肺俞、定喘、 天突、风门、气海、脾俞、。肾俞、太渊、太溪、足三里等。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 4、中风 灸法可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或开窍熄风,调畅气血;或散风祛邪,通经活络。取督脉、任脉、 阳明经及少阴经腧穴,如百会、太冲、神阙、关元、气海、人中、风池、足三里、丰隆等。可用艾 灸,各3壮。 预防中风,用艾炷瘢痕灸,取足三里或绝骨;或用艾条温和灸,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百会、 涌泉。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5、胃痛 灸法可调中和胃,理气消食。取任脉、足阳明经、背俞穴,如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 门、胃俞、脾俞、商丘等。每日用温针法,或轻刺激,针后再配合药艾条灸。 6、腹痛 灸法可温中健脾,消食化滞。取背俞穴、任脉、足阳明经穴,如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脾 俞、胃俞等。 7、腰痛 灸治可祛寒通经活络。取足太阳、督脉经穴,如肾俞、腰阳关、委中、昆仑、人中、命门、志 室、太溪等。 8、痛经 灸治可温经散寒,调补冲任。选任脉、督脉、足太阴、足少阴经穴,如内庭、中极、归来、气 海、血海、次谬、水道、三阴交、地机等。艾条灸,每穴10~20分钟。 9、泄泻 灸治可温中散寒,清热利湿,疏肝健脾,消食导滞及温补脾胃。取俞募穴、任脉、阳明经、太 阳经腧穴,如天枢、中脘、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脾俞、章门、肾俞、大横、神阙等。 10、阳痿 灸治可温补肾阳。取任脉、督脉和太阳经穴,如肾俞、命门、关元、中极、三阴交、气海、然 谷等。 11、颈椎 综合征灸治可祛风散寒,活血祛瘀。多取督脉及病变局部腧穴,如阿是穴、大椎、风池、肩髃、 尺泽、大杼、后溪等。 12、坐骨神经痛 灸治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利湿。取足三阴经和腰骶腧穴,如阿是穴(病变压痛点)、八髎、秩 边、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13、 痔疮 灸治以清肠通络,活血化瘀为主。取督脉、足太阳和手阳明经腧穴,如长强、命门、脊中、次 髎、奇穴(十四椎下旁开1寸一多灸)、承山等。 14、瘰疬 灸治可疏肝解郁,化痰散结。取病变局部和少阳、阳明经腧穴,如阿是穴、肘尖、天井、足临 泣、手三里、天牖、百劳等。以上各穴轮流施灸,每穴5—7壮,用小艾炷直接灸。瘰疬局部可用隔蒜灸。 2 15、湿疹 灸治可清热利湿,养血祛风。取病变局部及阳明、太阴经腧穴,如阿是穴、曲池、风市、膈俞、 血海、百虫窝等。可用艾卷温和灸。 16、痹证 灸治可祛风利湿散寒,泄热通经,调和气血。取病变相应经脉腧穴。如曲池、阳陵泉、腰阳关、 环跳、大椎、风市、昆仑、肩髃、阳池、外关、悬钟、犊鼻、足三里、解溪等。 17、胎位不正 灸治本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腧穴,如至阴、三阴交、合谷。用艾卷温 和灸双侧至阴,艾火距穴位约半寸,以不产生灼痛为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次,连续4次为 1个疗程。 18、小儿遗尿症 灸治可温肾固摄,补中益气。取任脉、足太阳经、足三阴经穴。如大敦、阴陵泉、横骨、三阴交、 膀胱俞、气海、肾俞、命门、关元、中极等。 19、小儿营养不良 灸治可消食导滞,健脾和胃或益气养血。取足阳明经、足太阴经、任脉及俞穴、募穴,如章门、 囟会、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商丘、长强等。 20、牙痛 灸治可疏风清热,益阴降火。取阳明经、足少阴经腧穴,如合谷、承浆、颊车、内庭、列缺、 鱼际、太溪、阴谷、曲池等。用艾炷隔蒜灸,治疗牙痛效较显。 常用艾灸穴位 ?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 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 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 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 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 ?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 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 3 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 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 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 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 “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 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 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 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 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 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 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 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 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 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 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 证、虚劳赢瘦等。 ?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 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 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 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 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灸神阙穴 4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 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 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 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 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 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 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 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 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 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 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 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 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 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 《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 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 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 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 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 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5 肾水不足、虚火上炎、房事过度或产后失调,都会导致黑眼圈的形成。而滋阴补肾、清 降虚火、补虚润肤、化淤痛络,是消除黑眼圈最好的方法。下面是灸疗除黑眼圈的取穴方法: 1、水分: 定位:脐上1寸。 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 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 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 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 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 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 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 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耳朵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穴,全身的器官组织,在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每天捏捏耳朵就 是在帮耳朵做按摩,这样的按摩等于是给全身也按摩了一遍。那么,怎样按摩耳朵才能获得最 佳效果? 一、按压4个耳穴。对于气短乏力、活动后容易出汗者,如果白天会出现困倦疲惫的症状, 很有可能就是气虚,这就需要补气。 耳穴按摩:按压耳穴的心、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按摩脾经和胃经,经常用艾灸气海或关元或足三里,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 药食调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些玉屏风散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丸;食疗可以用西洋 6 参泡水代茶饮或经常食用大枣山药粥。 二、按压5个耳穴。如果面色苍白,同时也缺乏光泽,口唇或指甲颜色淡白、手脚麻木或 经常心慌心跳或眼睛干涩,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很可能是有血虚,需要补血了;如果伴有消 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先调理脾胃功能,如果是耗伤血液引起的血虚,这时补血为主。 耳穴按摩:可以按压耳穴胃、胰胆、肝、十二指肠、心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脾、肾、胃、胆经,穴位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药食调理:常煮小米或大米粥养胃,如果体内有湿,那最好用薏米粥,在粥中加山药、大枣、陈皮甚至于可以加少量的中药黄芪补脾气;而血虚的调养可以用些补血的保健品;也可以 煮粥调理,可以在小米粥中加一些阿胶枣、枸杞子、桑葚。 三、按压4个耳穴。如果经常感觉手脚冰凉、衣服穿得比同龄人多,有怕冷尿频、容易感 冒、怕吃凉的食物或饮料的现象,很可能是阳虚。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心、肾、胃、肾上腺反射区。 经络按摩:艾灸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肚脐)、足三里。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温热食品如桂圆,甚至可以稍稍服些羊肉、狗肉等大热食物。大便干, 手心热? 四、按压2个耳穴。如果您感觉手心或脚心发热、身上或脸上发热、眼睛干涩、口唇红或 脸颊红、便秘或大便干燥,可是阴虚了,中医调理的原则是滋阴。 耳穴按摩:可选耳朵的肾、膀胱反射区按压。 经络按摩: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足底、按摩三阴交、阴陵泉、照海、太溪等穴 位。 药食调理:可以用些滋阴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食疗的佳品是莲藕,可以用莲藕煮汤。 另外还应多吃些芝麻、糯米、豆腐、甘蔗等滋阴食物。 五、按压5个耳穴。常常发火、脾气不好,可能会有肝郁或气郁,这时要以疏通全身气机 为调理的原则。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胆、胃、三焦、内分泌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按摩胆经与肝经。 药食调理:可多食萝卜、洋葱、大蒜、丝瓜等。肚子胀,老咳痰? 7 六、按压5个耳穴。胸闷或腹部胀满、平时痰多或总觉得有痰堵在嗓子里、嘴里黏黏的感 觉、身体经常感觉沉重不轻松等症状,这可能是痰湿慢慢侵入身体。痰湿体质在现代社会非常 普遍,而且是众多慢性病最好的温床。化痰利湿的易行方法很简单,主要就是多运动少静坐。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胰胆、三焦、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重点按摩拍打脾经肝经与肺经。 药食调理: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洋 葱、枇杷等。 另外一个是秋天的养生小方。橘皮15克、柿蒂5个、薏米30克、大米100克,先煎橘皮、柿蒂取汁,与薏苡仁、大米一起煮粥,每日或隔一天喝1剂,连服5剂为1个疗程。 六、按压4个耳穴。脱发与肾精不足、肾气失于固摄有关;而白发往往与血虚或血热有关, 因此,脱发的保健重点在补肾精补元气,固摄肾气,而白发早生的保健应是清血热或补血为主。 耳穴按摩:肝、胆、心、三焦反射区。 经络按摩:经常按摩肝经肾经、太溪、涌泉、阳陵泉、弹拨肝经肾经在大腿内侧的经筋(或 经常压腿也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效);艾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各种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米)、豆豉、桑葚、山 药、枸杞子、女贞子、木瓜、核桃、松子、板栗等。 现代人生活不规律,常有阴寒之气,表现为手脚冰冷、关节疼痛。如果出现这样的病 症,宜施艾灸。因为,灸中脘具有温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灸足三里穴,则能加强脾之运 化,健脾温中,培补后天。 艾草是辛温阳热之药,助以火,火为阳,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既能温散寒邪,又可祛 除痼冷,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同时,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脾虚、胃纳欠佳、精 神不振,灸其中脘、足三里,常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如果有易感冒、体虚自汗、精神不振等症状,多由于脾肾两亏,精气不旺造成。反复灸治 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补益元气、调和营卫、康复脏腑机能的作用。 以下为一些灸法抗衰老的常用经穴,若是感觉自己近来体虚力乏、全身无力、精神萎靡, 不妨试试艾灸这些穴位。 任脉经穴:生气之原 8 任脉具有“总任诸阴”的作用,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丹田”,又称“生气之原”。艾 灸小腹处的关元、气海、中极以及神阙穴均可益气强身延年。 足阳明胃经:调养脾胃,滋补气血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与脾经互为表里,而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此经俞穴多可调养脾胃,滋补气血,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据称,日本有一长寿 家族,平均寿命达一百七八十岁,其秘诀就在于每月1至10日每日灸足三里一次。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益气强肾固元 督脉具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人体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经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 配。此经所经穴位多具有益气强肾固元之功。关于肾俞穴,在《针方六集》中提到其主下元虚 损,说明了艾灸以上俞穴具有补肾益虚助阳的作用。 方法及疗效:睡前泡脚(饭后一小时)以温水40-50?,凉了不断加温,时间以20-30分钟(待全身温热发汗为止) 艾草加薑:可治风寒感冒、关节病、类风湿、咳嗽、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 艾草加紅花:可改善静脉曲张,末梢神经炎,血液循环不好,手脚麻木或淤血。 艾草加盐:适用于上焦有火,经常眼红、牙痛、咽喉肿痛、气躁心烦、上火下寒、叫腿肿 胀者。 艾草加花椒:艾草加花椒20粒,適用脚汗、脚臭、脚氣、温疹。 泡脚后按摩脚底5分种,再磕脚10分鐘(磕脚方法:趴在床上小腿翘起,双脚互相磕打)。 注:發燒、高血压、糖尿病、急性传染病患者应避免筋骨酸痛。 艾草全株30g、老公须30g、蔥根60g、煎湯20分种,熏洗或浸泡,能帮助消除意外伤痛。 艾叶30g、花椒30g、地膚子、白鮮皮各15g,水煎熏洗,能治疗皮肤搔痒。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是使用艾灸进行自我调治。 艾灸疗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达到防病治 9 病、养生保健的目。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能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 抗衰延年。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还能够达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 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 所以三里下气也。”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阳气弱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灸 三里穴可补气壮阳。 而今,随着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加大,使许多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提前找上门来。艾灸养生和艾灸保健,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保健办法。 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原因为内分泌失调引起,大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 调有关,而决非仅是面部皮肤局部的病变引起。因此,只有内外结合、标本兼顾,才能使气血 充盛、脏腑功能正常、阴阳协调,只有这样黄褐斑才会随之消失。 艾灸治疗黄褐斑取穴: 1、神阙穴: 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 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主治:对肌体具有强壮和保健作用,可改善肌体对营养成份的吸收,而增强免疫能力,同 时对胃痛、呕吐、腹胀、乳痛、便秘、水肿、虚痨有治疗作用等。 方法:用鲜姜切片,直径2-3厘米,厚约0.2-0.3厘米,中间刺孔,吸去姜汁,再将其致 于灸头处,放在神厥穴及双侧足三里,灸后皮肤温热。 功效:1、培补肾元:健运脾胃、以防新生之淤,净化血液、解决病痛及淤阻。2、培补阳气,温运血行,血行则淤化,清除积存已久的淤滞(褐斑)。 操作方法: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时间: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脂肪肝似乎成了城市“时髦病”。 脂肪肝是由于脂肪在肝细胞内过度沉积所引起的病症,一般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 脂肪肝两大类。酒精性脂肪肝与酗酒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与肥胖或其他脂代谢异常有关。 10 单纯的脂肪肝多没有明显症状,但不加以防治,可进一步引起脂肪性肝炎,导致脂肪性肝纤维 化、脂肪性肝硬化。 灸法可以改善肝脏脂肪的浸润程度,对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轻、 中度脂肪肝患者。 艾条悬灸法 主穴:肝俞(右,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章门(右,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 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中脘(脐上4寸)。 备用穴:三阴交(在足内踝上3寸)、关元(脐中下3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主穴均取,可酌加备用穴1~2个,肝俞、章门先用回旋灸法,至热感明显时改用温 和灸,艾条燃着端距皮肤2~3寸。每穴灸10分钟左右,余穴用温和灸,每穴3~5分钟至局部皮肤潮红。最初隔日1次,10次后改为每周2次,一般坚持3个月即可获得明显的效果。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 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普通的 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 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 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 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 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 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 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 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 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 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 11 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 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 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 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 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 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 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 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 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 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 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 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 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中华艾灸历史渊源,艾灸灸法也层出不穷。下面,我们罗列了最常用的艾灸灸法,供参考。 压灸、无瘢痕灸、瘢痕灸法。 隔姜灸、隔碗灸、隔纸灸、隔矾灸、隔醋灸、隔粉灸、隔蒜灸、隔葱灸、隔 盐灸、隔树皮灸、隔韭菜灸、隔川椒灸、隔豉饼灸、隔巴豆灸、隔附子灸、隔药饼灸、隔面饼 灸、隔药末灸、隔泥饼灸、隔蟾蜍皮灸、隔甘遂饼灸、隔鸡蛋壳灸、隔竹圈盐灸、隔商陆饼灸、 隔蓖麻仁灸、隔香附饼灸、隔木香饼灸。 齐灸、排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 隔布灸、隔药纱灸、隔膏药灸、隔药液灸、隔药糊灸。 指灸、衬垫灸、灸笔灸、雷火针灸、太乙针灸、运动按灸。 大灸、敷灸、长蛇灸、艾熨灸、日光灸。 12 温盒灸、温筒灸、温管灸、温架灸、温罐灸、熏器灸、温篮灸、核桃壳灸、 多功能艾灸器灸。 温针灸、骑竹马灸、隔姜温针灸、麝艾温针灸、电热艾针灸、隔橘皮温针灸。 艾炷 以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为艾炷。每燃尽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制作方法:制作艾炷的方法,一般用手捻。取纯净陈久的艾绒置于平板上,用拇、食、中 三指边捏边旋转,把艾绒捏成上尖下平的圆锥形小体,不但放置方便平稳,而且燃烧时火力由 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 手工制作艾炷要求搓捻紧实,耐燃而不易爆。此外,有条件的可用艾炷器制作。艾炷器中 铸中锥形空洞,洞下留一小孔,将艾绒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另用金属制成下端适于压入洞孔 的圆棒,直插孔内紧压,即成为圆锥形小体,倒出即成艾炷。用艾炷器制作的艾炷,艾绒紧密, 大小一致,更便于应用。 根据临床的需要,艾炷的大小常分为三种规格。小炷如麦粒大,可直接放于穴位上燃烧(直 接灸);中炷如半截枣核大;大炷如半截橄榄大,常用于间接灸(隔物灸)一般临床常用中型 艾炷,炷高1cm,炷底直径约0.8cm,炷重约0.1g,可燃烧3~5min。 艾条 用艾绒卷成的圆柱形长条。根据内含药物之有无,艾条又分为纯艾条(清艾灸)和药艾条 两种。一般长20cm,直径1.2cm。艾条使用简便,不起泡,不发疮,无痛苦,患者还可以自灸, 故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1、纯艾条:取制好的陈久艾绒24g,平铺在8寸(26cm)长、8寸(26cm)宽,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0.35寸(1.5cm)的圆柱形,越紧越好,用胶水或 浆糊封口而成 2、药艾条:主要包括普通药艾条,太乙针,雷火针三种。 普通药艾条 取肉桂、干姜、木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苍术、没药、乳香、川椒各等份,研成细末。将药末混入艾绒 中,每支艾条加药末6g。制法同纯艾条。 13 艾叶性味辛温,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古人采集艾叶,制成药物入汤剂,或制成艾酒饮用,或取嫩叶做菜,或与肉馅混匀,包成 馄饨食用。 法国名酒“味美思”,即以艾叶作为主要香料。 艾叶中提取的艾叶油,则可作为多种香水、化妆品的原料。 将艾叶晒干捣绒,作为艾灸的原料,点燃之后在人体皮肤、表面上(特定穴位或患处)进行温灸,借艾火的热力透入肌肤,以起到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的作用。 艾叶插门口还可以起到驱赶蚊虫的作用。艾叶水泡脚可治疗月经不调。 很多人总习惯地把针疗和灸疗误认为是同一种疗法,其实不然。针疗和灸疗虽然同是建 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仅仅是物理作用,而灸疗却是药物和物理的复 合作用。 灸疗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中医认为,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 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 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这就是灸疗不同凡响之处。另外,艾灸具有奇特养生 保健的作用。 现代社会,在针疗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灸疗却一直被受到冷落。其原因主要是在灸疗施 治的过程中,烧灼患者经穴,或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疤痕,“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双重痛苦” 使得艾灸一蹶不振,于是,对艾灸的深入研究和如何推进艾灸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成为话题。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灸疗独特功效的认识,灸疗又重新得到了医学界重视,对灸疗的现代 化研究步伐也不断加快。如,艾灸治疗仪的出现,就是传统灸疗材料与光电仪器的结合,利用 红外线、磁疗等热光源的作用,不但能充分发挥艾灸的药物效用,操作也简单,不会烧灼皮肤, 留下疤痕。 艾灸法是灸疗法中最常用的方法,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 或温灼穴位,以治疗疾病和保健的一种方法。又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艾熏灸等。 艾炷灸是将艾炷直接或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的一种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称直接灸。 14 直接灸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瘢痕灸:又称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 位上点燃施灸,使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无瘢痕灸:又称为非化脓灸。施灸时 把小艾炷放到穴位上点燃,当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便将艾炷去掉或压灭,另换新艾炷 施灸,以局部皮肤变红为度。 间接灸又称为间隔灸法或隔物灸法,是指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物品进行施灸的方法。 艾条灸是用艾条在体表一定部位施灸的一种治疗方法。艾条灸包括悬起灸和实按灸两种。 简便易行的悬起灸在生活中最为常用,包括温和灸、雀啄就和回旋灸。 温和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离施灸部位约3厘米处进行熏烤,一般以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雀啄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悬置于施灸部位之上,一上一下地活动施灸,像鸟啄食一样, 本法适用于昏厥、儿童疾病、胎位不正等。回旋灸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然,在距离施灸部位皮肤 3厘米左右的距离,往复回旋施灸,使患者有温热感而不致灼痛,灸至局部出现温热潮红为度。本法适用于病变面积较大的风湿痛、软组织损伤、皮肤病等。 患了疾病,就得吃药、打针,严重的还得动手术,这是常理。 卧病在床之人尝尽了针药之苦后,总不免有这样的幻想,要是有病不吃药、不打针、不动 手术的治法该有多好啊!在一般人看来除非仙境,人间哪会有这种不苦、不痛的疗法呢?其实不 然,我们古老的炙法是中医的精髓,就是这样一种不吃药、不打针、不动手术且疗效显著的方 法。 目前,我国针炙专业医师中很少有人会用炙法,几乎达到失传的地步。常用炙法有多种,现向广大读者介绍药锭炙法。该法是多种中药经特殊制法制成的小药柱,放在体表的特定穴位 上,用火点燃、知热而去,通过经络的传导、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消瘀散结等多种功效, 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对许多顽疾都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反复感冒、哮喘、胃病、慢性 结肠炎、各类肝病、胃炎及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 腰椎间盘突出、脑血管疾病后遗症、子宫脱垂、胃下垂、盆腔炎、乳腺增生及慢性眼病、耳病、 鼻病、咽喉病等简便廉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药物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寻求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已成为医患所共同关注的问题。炙法不但能防病治病,还是居家养生、保健美容 的妙法。 炙法作为一种疗效确切、操作方便、无副作用、费用又少的有效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青睐。 15 炙法治疗哮喘(反复感冒、鼻炎) 哮指呼吸间有哮鸣声;喘指呼吸急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哮发作时兼喘,哮喘的疾苦是 常人不可想象的,哮喘病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因此,预防复发是本病防治的主要 措施之一。 炙法是中医的精髓,常用炙法有多种,现向广大读者朋友介绍一种药锭炙法(不吃药、不打针、不影 响工作和学习,患者可以在家治疗),该法是多种中药经特殊制法制成的小药柱, 放在体表穴位上,用火点燃, 知热而去。该法:温通袪痰平喘,改善气道阻塞的高敏状态,修复病理组织消除咳、痰、哮、 喘等症状治标,激发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产生抗体,增强机体适应调节和抗病能力以治本, 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对反复感冒、鼻炎则同理同法,只是穴位不同从而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消除反 复感冒、鼻炎。 “雷火炙”治眼病 “雷火炙”起源于明代,是一种用特殊药物处方制成的条柱,点燃后是悬炙穴位,起到畅 通经路、调和气血、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与传统炙法相比,“雷火炙”除具有温热穴 位的物理作用外,还有其特殊的植物药配方而起的药理作用,具有火力更迅猛,渗透力更强的 特点。 用“雷火炙”治疗许多眼病,如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玻璃体混浊、近视眼、视力疲劳、慢性角膜炎、白内障及眼科手术后患者,特别是青光眼术后等,能更快地提高局部血液循环, 迅速提高眼部的新陈代谢和分泌功能。 因这种特殊配制的药炙活血化瘀,通关利窍之力特别强。炙治时产生的特殊气味对视神经刺激后又可使头目气血通畅,五脏六腑之精气灌注于目,从而达到了治疗眼病、提高视力的良 好效果。 不同型号的“雷火炙”对耳鸣耳聋的治疗,疗效独特。 炙法治疗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是成年男性常见病,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 炙法是中医的精髓,常用炙法有多种,现介绍一种药绽炙法——患者可以在家治疗,不吃 16 药、不打针、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该法是特制成的小药柱,放在体表穴位上用火点燃,知热而 去。该法温通经络,消肿散结,改善前列腺血液循环,激发人体免疫功能,达到消除疾病的目 的。 对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则同理同法,临床上我们治疗数百例,收到较好的疗效。 炙法治疗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间盘突出是指由于载重和脊柱的运动,使腰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 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和刺激神经根引起腰痛、下肢放射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站立、 行走、咳嗽、大便时加重,病人痛苦,外科以手术为主,但远期效果不理想。 炙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可以在家治疗,不吃药、不打针、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该法 系特制的小药柱,放在体表穴用火点燃、知热而去,同时在穴位上重视治本、补肾气强筋骨, 配合其它穴位,温通经络、消肿散结,使阳气振奋、血脉通流、通则不痛,达到消除疾病的目 的。 对颈椎病、腰椎骨质增生则同理同法,临床上我们治疗的病例,收到了较好的远期疗效。 一、医生的责任和态度。 使用灸法和用针法一样,医生首先要有很强的自信心,耐心细致地宣传灸法的好处,做好 病人的思想工作,说服病人相信灸法,鼓励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要有信心和毅力,坚持下 去,长期和疾病作斗争。医生的态度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切勿掉以轻心,草率 从事,防止灸不好,徒伤皮肉,而于病人无益。《灵枢•官能篇》上说:“语徐而安静,手巧而 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由此可见,对针灸医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首先是举止要稳当,安 祥而持重,其次是手巧而心细。这样的医生才能使用针法和灸法。 二、要注意空气冷暖的调节和安全。 施灸时不免要有烟薰和艾味,艾本来具有芳香气味,有的人很爱闻,有的人则嫌恶,因此 在避免风吹病人的条件下,可以开窗调换空气。施灸时要脱衣服,应特别注意室内的温度和内 外隔障,尤其在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之际,更应注意使病人舒适。灸法最易落火,烧灼皮肤和 衣服,应小心处理,当心失火。应用物品必须具备,如坐灸之椅,卧灸之床,各种灸料及点火 之香等一应用具,务必事先备妥。 三、必须做到姿势端正,体位舒适,穴道准确。 《千金方》上说:“凡点灸法,皆须平直,四肢勿使倾侧。灸时孔穴不正,无益于事,徒 破皮肉耳。若坐点则坐灸之,卧点则卧灸之„„”可见对体位非常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应 17 该严格端正姿势,然后施灸。灸胸腹应仰卧,腰及下肢后面应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为宜。尤其要注意体位自然,肌肉放松,不要取勉强的体位。因为直接 灸往往需经多次反复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础,否则穴位不准,再行更换,则从头灸起,就又 要再受些痛苦。临床上在施灸中发现穴位不准,要随时修正。 四、灸法与消毒。 在皮肤上施灸,一般对消毒要求不太紧要。不过直接灸时,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擦拭 干净,面积要大些,以防灸后皮肤破溃,继发感染。至于灸的原料不需消毒,只要将艾绒晒干, 生姜用时洗净即可。 五、灸疮的处理。 凡用灸法烧破皮肤,均可涂紫药水,用敷料保护。尤其用直接灸法,往往发生起疱、结痂、 溃烂等灸疮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皮痂,预防感染,可以用消毒敷料或淡膏药覆盖,再灸 时揭开,灸后再盖上。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成药)涂贴。内衣要干净柔软, 烫晒消毒以防感染。 六、晕灸的防治。 晕灸者虽不多见,但发生晕灸时也和晕针一样,会出现突然头昏、眼花、恶心、颜面苍白、 脉细手冷、血压降低、心慌汗出,甚至晕倒等症状。多因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 姿势不当、灸炷过大、刺激过重等引起。一经发现,要立即停灸,让病人平卧,一般无什么危险。但应注意施灸的禁忌,做好预防工作,在施灸中要不断留心观察,争取早发现,早处理, 防止晕灸为好。经灸一二次后,情况就会好转。 七、施灸与保养。 灸后调养的方法和针后的调养是一样的,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 过劳,清淡素食等。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 食素淡最适宜。 八、要注意灸料的质量。 艾绒之粗细好坏,与施灸之关系极大,务必考究。特别是直接灸,必须用极细之艾绒,最 好买成品,久贮之,密藏之。因艾绒最易受潮,用时晒干,以便点燃。生姜要保持新鲜,平时 要埋入湿土之中,用时取出洗净。艾卷要坚实、均匀,保持干燥。 九、施灸的程序。 《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这里说的是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 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 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 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往下 灸,这也和针刺取穴一样,次序不乱,不会遗忘,免得病人反复改变姿势,穿脱衣服,也就省 事省时间了。 十、施灸的时间。 上午、下午均可,一般阴晴天也不须避忌。失眠症可在临睡前施灸;出血性疾病随时灸之。 止血后,还应继续施灸一段时间,以免复发。 18 十一、要注意穴位和禁忌的部位。 虽然理论上讲身体上任何部位均可施灸,但不经考虑,不定穴位,随便施行艾炷灸,还是 不妥当的。必须根据既定的经络经穴而后施行,对于颜面部及后头部,不应使用直接灸,以免 残留难看的灸痕。万一非灸不可时,则应用极小的灸炷,或用隔姜灸法,再者皮下静脉也应尽量避开为宜。 十二、施灸的副反应。 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可能引起发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反应,但一般不 需顾虑,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延长间隔时间,如发生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可 以服中药加味增液汤。处方:生地15g,麦冬15g,元参15g,苁蓉15g。水煎服。 十三、关于灸后洗澡问题。 凡非化脓灸,可以正常洗澡。如有灸疮,则应避开疮面,当心不要洗脱灸痂。如果长期直 接灸,有结痂、疮面、渗出物,则应避开这些部位,勿过多洗澡,只可冲洗或擦洗,勿多浸泡。或用创可贴盖上再洗,或用消炎油抹上一层以保护灸面等。总之,可以灸后洗澡。 十四、施灸配穴的原则。 凡灸上部以后,必须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热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内脏疾患,或做健身 灸,都是双侧取穴。局部病或一个肢体的病,只取局部或一侧的穴位。当然,属于任、督二经 的穴位自然是取单穴了。凡初施灸必须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则是:其壮数先少后多,其艾 炷先小后大,逐渐增加,不可突然大剂量施灸。 十五、使用经穴要少而精。 近代针灸学家承淡安主张:“取穴中肯,精简疏针,灸穴勿多,热足气匀。”也就是说,取穴必须准确,用针要精简,灸穴勿太多,热力应充足,火气宜均匀,切勿乱刺暴灸使人难耐, 这是很有道理的。 十六、关于施灸是否安全的问题。 可以答复是安全的!我们在医学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针刺发生医疗事故的报道,但从未见到 使用灸法发生事故的消息。只是在八百年前的宋代,宋洪迈《夷坚志•卷三十七》曾载鄂州于通 判灸伤致死一例:“宋,绍熙癸丑年(公元1193年)四月鄂州通判背痛暴起„„即命捣蒜艾,铺 四旁,几于满背。迨火尽,肿定。而医者军中武士,习技粗猛,所灸处太阔,火疮遂大作,不 可收敛,不三日竟亡”。这是滥用灸法的野蛮行为致伤人命的惨痛教训。实际上这不能算灸疮, 而可能是把病人活活烧死了,不应归咎于灸法。一般一个灸疮应和种一颗牛痘一样,不宜过大。 因此要经常把疮控制在比黄豆大些的程度,注意施灸的艾炷、次数,勿使过量。 十七、敢于使用灸法治病。 宋代医术《备急灸法》上说:“要之富贵骄奢之人,动辄惧痛,闻说火艾,嗔怒叱去,是 盖自暴自弃之甚者,苟不避人神,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自当坚壮此心,向前取活, 以全肤体,不致枉矣,岂不诚大丈夫?”这是鼓励人们要有勇气,敢于使用灸法治病。灸法的好处,没有经过实践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正如陆游诗云:“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9 灸法是一种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作用于人体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主要 是由艾叶加工而成的艾绒,并可根据需要加入相应的药物。此法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血、回 阳固脱、益气升陷、消瘀散结和防病强身等作用,多用于各种虚寒证。 灸法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艾炷灸由艾绒做成的圆锥形的艾炷,小如米粒,大如枣。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艾 炷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直接灸即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从上端点燃,待患者不能 忍受时换炷再灸,一般灸3~7壮,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宜。有的则要求艾炷燃尽后才换炷再灸, 使局部烫伤起泡以产生无菌性化脓,称为化脓灸。化脓的局部称为灸疮,5~6星期后,灸疮结痂脱落,留有瘢痕,所以又称“瘢痕灸”。而间接灸即在艾炷和穴位间衬隔某些药物,如生姜 片、蒜片、附子饼、食盐等,不但能防止烫伤皮肤,还能发挥这些衬隔药物的作用,增强灸疗 效果。如隔姜灸可治疗虚寒性腹痛、腹泻;隔蒜灸可用于治疗毒虫咬伤等。 艾条灸艾条是以艾绒卷制而成的圆柱,直径为1.5厘米,长20厘米,有的也加一些药物,称为药艾条。灸治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穴位,并与穴位保持一定的距离,像鸟雀啄食一样 上下活动或上下左右移动或旋转,以患者感到温热舒适为宜,直至局部皮肤红晕。艾条灸方便 舒适,操作简便,适合用于家庭灸疗保健。 温针灸针刺得气后,留针在适当的深度,将一团艾绒缠绕于针柄或将一小截艾条套置在针 柄上,然后点燃艾绒或艾条,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体内,从而同时起到针和灸的作 用。 其他灸法包括温灸器灸、天灸等。温灸器是一种特制的灸疗仪,操作时将艾绒放于温灸器内点燃,然后对准穴位施灸,可防止艾绒脱落烫伤皮肤。天灸是用白芥子、毛斑蝥蒜泥等天然 刺激性药物敷贴于体表,使局部发泡的一种灸法。至于“节气灸”或曰“三伏灸”,则与如今 的“冬病夏治”有关。 灸法虽然简便易行,但若不掌握其适应症及其操作方法,有时也会发生意外,故此施灸时 应注意: ?防止烫伤皮肤或衣物。必要时可在周围垫些纸片等物品。?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周 围不宜施直接灸,关节处不宜用化脓灸。? 注意灸量,非化脓灸以皮肤潮红为度,不宜起泡。 4化脓灸者要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以防感染。?发热者不宜灸法。 另外,患者体位应安置妥当,施灸时不可随便变动。在气候寒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保暖 设备,一般不宜脱衣施灸。 20 一、灸疗类产品:艾灸条、艾草条、型无烟艾灸条、纸管炙、自贴式迷你灸。 二、美容养颜产品:艾精油、艾草条、迷你灸。 三、艾绒系列产品:特长银艾绒和普通艾绒。 四、艾炭。把艾叶及细杆部粉碎,封闭炭化而来。 五、艾草精油。艾叶蒸馏分离而来。 灸疗导入器是为艾灸疗法提供的专用器具,适用于传统中医温灸疗法。器具解决了临床上 长久以来无法开展悬灸治疗的困难,使用安全,操作方便,集热效、药效、烟熏三效合一,灸 后的皮肤留有药物导入的痕迹。 使用灸疗导入器,可独自进行并享受灸疗保健的功能,特别适合于临床灸疗和家庭治疗及 保健。 21 灸疗导入器可随意固定在肢体上的任何部位进行悬灸治疗,受灸者可自行拉动艾粒固定针 调节艾火与皮肤的距离,达到能忍受的最大热度。 采用灸疗导入器进行艾灸治疗,可提高艾灸的作用,因为,当艾绒在相对密封的器具内燃 烧时,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久久作用于腧穴,在整个施灸过程中,火力均衡,作用不中断, 渗透力强,有利于灸剌激量的积累。器具在治疗中起到了充分利用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效、药 效、烟熏等有效成份对穴位进行的刺激,集热效、药效、烟熏三效合一,提高了传统艾灸的疗 效。 适应症: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冠心病、低血压、心绞痛、糖尿病,感冒、 支气管炎、胃痛、胃下垂、溃疡性结肠炎、头痛、失眠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网球肘、腱鞘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引发的各类疼痛、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胎位不正、美容瘦身,消除疲劳、中老年人保健等等。 温灸器 温灸器又名火龙罐,使用时先将艾绒放置罐中点燃,待充分燃烧后扣上盖子,下端对准熏 灸部位。固定一处或来回熨灸,直至皮肤红润为度,亦可根据温热程度加垫棉手帕,调节灸罐 与熏灸部位的距离,以保持适合的温度。 将数个或十余个灸器排列熏灸,俗称火龙灸。本灸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22 灸架(分单孔、双孔、四孔、六孔等等) 结构说明: 1、顶管:内壁夹有不锈钢簧片可以夹持艾条上下移动,并适用于粗细不同的艾条(不要随 意旋动)。 2、支架:是灸架的主体。既便于清除灰烬又利于通风燃烧。改进后的主体还有着保温聚热 遮挡烟尘等功能。 3、防护网:能防止艾火脱落烫伤皮肤,为安全起见所设的隔离层。 4、底绊:用以勾住橡皮带,固定支架用。 5、橡皮带:套住底绊,固定支架用。 6、灭火管:用以熄灭燃烧剩余的艾条。 使用方法: 选定治疗部位,用松紧固定灸盒两边底袢,系好松紧带,将艾条点燃后插入顶管中,上下 移动可调节合适的温度,多孔灸盒还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增减火头或按相应的孔穴插入艾条,为 了能使艾条能在盒内充分的燃烧,特在盒体前后设有透风孔,且可随时观察燃烧情况,当艾火 烧至不锈钢管处时,应及时将艾条向下插送,以防烧松盒盖,灸治完毕后,应将盒体倒置,用 手轻弹,便可轻松的将灰烬从盒体右方的方孔内排出。 脐部灸疗器(葫芦灸) 产品材质:木质。 23 产品组成:一个木质葫芦罐,葫芦罐里四片弹性金属片,主要用于固定点燃的艾灸条,一个 木柄,一个胶底圈筛底。 作用原理:使用艾灸棒艾灸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时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能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 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 抗病能力。 使用方法:点燃艾灸条,人木罐口插入,点燃处促到木罐腑部(视皮肤感知的温度再调节 高度),然后把木罐放到身体相应部位即可。 温灸棒(面部用/银色,身体用/金色) 作用:使用艾灸棒艾灸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功效, 同时调整脏 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能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 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 抗病能力。 1.将艾草条自包装盒取出,点燃后从尾部将艾草条送入温灸棒之中. 2.轻按尾部,使艾草条落至顶端,以水平或倒置之动作,将艾草条调整至适当之距离. 3.经手掌试验温度之高低,确定温度适中后,即可开始使用. 4.每次使用前须在皮肤,抹上艾叶香薰精油. 5.灸器点上火后不可悬空过久,以免接触皮肤时温度过高以致烫伤,如悬空太久,可先以手 掌将灸器之温度搓低后再继续使用.每隔一段 时间,应将灸烬敲除去. 6.每使用灸条二至三条后.在灸器控制口会产生温灸油垢,应以毛刷洗清,以保持灸条之通 畅. 7.熄火时,只要将上端弹簧部分按下同时倒置灸器使灸条滑入管内,停留十分钟即熄灭. 间接灸是将艾炷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之间隔一药物施灸,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灸 时火力温和,易被病人接受。根据衬隔物品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灸法。 24 (1)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施灸部位。上 面再放艾炷灸之,感觉灼热难忍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缓解一下,然后重新放下,继续施灸, 可反复灸5~8壮,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具有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温中止呕,消水化 食,解毒的功能。对于寒性呕吐、腹痛、腹泻、痛痹等效果显著。本灸法适用于虚寒病证,如 腹痛、泄泻、关节疼痛、痛经等。 (2)隔蒜灸:是民间常用灸法,用鲜独头大蒜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刺上小孔,将蒜片放在施灸部位或肿块上(以未溃破化脓者为宜),再置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 片,每穴须灸足7壮。注意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灸后常易起泡。大蒜具有杀虫、解毒、 消痈、散结的功能,用于痢疾、腹泻、肺痨、顿咳、钩虫、蛲虫、疮疡初起等作用显著。隔蒜 灸民间多用于治疗瘰疬疮毒、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有确切疗效。治疗癌肿、流注、 蛇虫咬伤等,有开结解毒,消肿定痛的功效。 (3)隔葱灸:取新鲜葱白适量,去除老皮,捣烂如泥。施灸时,病人平卧,将葱泥平铺于肚 脐四周。可同时在葱泥上放几个大艾炷点燃施灸,以病人感觉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度。葱白有发散风寒,通阳的作用,常用于阴寒腹痛、腹胀、小便不通、伤风感冒等。本灸法主要用于 治疗虚脱、肠胀气、阴寒腹痛、小便不通等症,有较好的疗效。 (4)隔盐灸:是用食盐填入脐窝部施灸,故又称“神阙灸”。操作时用干燥的食盐,填平脐 窝,上置大艾炷灸之(为防止盐受热爆裂,可在盐上放一薄片生姜)。本灸法对急性胃肠炎吐泻、痢疾、疝痛、洞泄等有明显效果。一般每次施灸5~7壮。另外,本灸法还有回阳救逆、固脱的功效。用于大汗亡阳,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有回阳固脱的作用。救治脱症,不计壮数, 以脉出汗止、肢暖阳复为度。 (5)隔附子饼灸:附子饼取生附子切碎研为细末,以黄酒调和作饼。施灸时,铺敷附子饼于 施灸部位约铜钱大,厚约5毫米,置艾炷于上灸之。饼干即更换,以内部温热,局部皮肤红晕 为度。附子有温补脾肾,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的功效。本灸法用于治疗各种田虚病证,对阴疽, 疮毒,窦道盲管久不收口,痈疽初起,阳痿,早泄等症效果佳。 (6)隔胡椒灸:将白胡椒研为细末,加少许面粉和水调作药饼。施灸时,将胡椒药饼铺敷于 施灸部位,药饼中心凹陷,内中一般放置药末(丁香、肉桂、麝香等)以加强疗效,上置艾炷灸之。胡椒有温中散寒之功。本灸法主要用于胃寒呕吐、腹痛、腹泻、风湿痹痛及局部麻木不仁 等病证的治疗。 (7)隔巴豆灸:取巴豆一粒(不去油),或和以少许黄连,捣制成膏状。施灸时。将巴豆膏填 入脐窝中,上置艾炷,灸之。不计壮数,以效为度,巴豆有大毒,功能泻下逐水,逐痰。蚀疮。 本灸法有祛寒破结,通利二便的功效,主要用于寒积便秘、水积腹中、小便不通、心腹痛等治 疗,疗效捷。注意巴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灸毕,应立即用温热的湿毛巾拭净皮肤,防止药物 灼伤皮肤。 (8)隔黄土灸:取黄色泥土,选净杂质,和水为泥饼,用针穿刺小孔。施灸时。将泥饼放置 于疮疹上。置艾炷灸之。本灸法主要用于发背痈疮初起,局限性湿疹,白癣及其他湿毒引起的 皮肤病。取其胜水燥湿之功。《针灸资生经•发背》中记载:“凡发背,率多于背两胛间,初如 粟米大,或痛或痒,„„急取净土和水为泥,捻作饼子,厚二分。宽一分半,贴疮上,以大艾 25 炷安饼上灸之,一炷一易饼子。若粟米大时,灸七饼即瘥 „„。” (9)隔碗灸:民间常用于治疗乳痈(乳腺炎)初起,疗效显著。用碗一个,将灯心草4根,呈十字形排碗内,头各露约3厘米。再用纸条约5厘米宽,用水蘸湿,盖住碗内灯草。纸与碗口 齐,将碗覆扣于患侧乳房上,留灯心草头在外,作大艾炷置于碗底,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再添, 灸至碗内流水气,待乳房处疼痛减轻时即可。重者次日再灸。 (10)隔核桃壳眼镜灸:取干核桃1个,从中劈开去仁,留壳备用,注意壳有裂缝者不可用。 用细铁丝制成一副眼镜架,镜框外用钢丝向内弯一个钓形,高和长均约2厘米,以备施灸时插艾卷用。施灸前先将核桃壳用浓菊花液浸泡5分钟。然后取出套在镜框上,插上艾卷约1.5厘米长。点燃后戴在患眼上施灸。常用于治疗结膜炎、近视眼、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 (11)隔面灸:取适量面粉加少许水调和成面饼.厚约3~露 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置于施灸的部位(穴位),或神阙穴(肚脐)上,上置灸炷,每灸3~7壮,主治腹中冷痛等证。 (12)隔药饼灸:将衬垫用的药物研成细末,施灸时用水调成糊状,做成药饼。置于神阙穴或 其他施灸部位,上置艾炷灸之。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所用药物处方。因病而异,此法适 应证较广,根据不同用药,治疗不同的病证。常用于治疗宫寒不孕、痛经、白带清稀、白崩、 阳痿、早泄、遗精、寒疝腹痛等证。如温脐种子灸:五灵脂15克,白芷15克,青盐15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用荞麦粉和水制成药饼,置于脐上,用艾炷灸之。但觉脐中温暖即止。 过数日再灸。此法可治脐腹结冷,下元虚冷,以及妇女宫寒不孕、气虚崩漏、血寒经闭等症。 无烟灸条是在传统灸条和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造成。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和临床 观察,无烟扁灸条既保持了传统灸条疗效,又具有灸力强劲,无烟、耐燃、气味芳香和不污染 环境的优点。 主要成份:艾叶,羌活,细辛等。 功能与主治:温经散寒驱风,行气活络,活血止痛,升阳举陷,补虚固脱。主要用于风、 寒、湿痹痛,痿症,虚寒咳喘,泄泻,胃脘冷痛,遗精,阳痿以及各种灸法的适应病症。 使用方法:块结合将灸条点燃,对准穴位,以感觉温热舒适,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灸二 十——三十分钟为宜,或遵医嘱使用。 四穴养生灸法就是通过艾灸人体四大养生要穴——关元穴、命门穴、中脘穴、足三里 穴来温补脾肾,补益肾气,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功效,使正气自然不绝,脾土自然肥沃,肾水 自然充盈。润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人便自然健康长寿。 26 该灸法最适合自我养生保健,春夏每周1~2次,秋冬每周2~3次。若能持之以恒,便可以延缓衰老,延长青春。 现代女性脸上出现的好多问题,都是跟她们的生活特点密切相关的。许多女孩、中年 妇女爱贪凉,吃冷饮、凉水果,随便节食又暴饮暴食。这会使脾脏受到一定伤害,表现在脸上 就是长出黄褐色的斑。而白领女性和更年期女性的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则会引起肾脏功能 不好,从而可能导致眼袋、脸上长黑斑和面部水肿的情况。 针对这些最常见的问题,艾灸美容是采用先在头部的主要穴位(太阳穴、睛明穴、百会穴、 四白穴等)施灸,然后再在身体上的穴位(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等)施灸的办法,从身体 和面部靠近穴位一同对证调理女性的身体体质,可以说是给女性朋友整个身体“做美容”。当 然,美丽的成果也自然会明显的体现在脸上。 一般脸上的每个穴位施灸3~4分钟,身体上的每个穴位施灸5~6分钟,一个治疗下来大概1小时左右,如果能用艾灸坚持这样做几个疗程,女性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皮肤红润光洁, 身体很舒服,精神也更加饱满。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现代免疫学研究证实免疫功能减退是老年特征性改变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和衰退,可使自身稳定能力不足,自我识别失调,抗感染能力下降,因而易催患感染、 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疾病过程中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又加速了机体的衰老,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老年人健康长寿构成严重威胁。灸疗可以有效地调节免疫功能,对控制 和延缓衰老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陈汉平认为:灸疗可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赵粹英则证明艾灸能影响细胞免疫功能。对于不同的T细胞亚群有不同影响,特别是对高于或低于正常值者,经灸疗后,高值可降低,低值可升高,证明灸疗具有 良性的双向调整作用。激光及光照足三里穴可致老年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之阳性率明显升高,说 明其对老年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艾灸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也发现艾灸有 双向调节作用。以免疫功能相对较低的老年小鼠为研究对象,实验发现灸疗对老年小鼠细胞免 疫功能同样具有调节作用,提高了老年小鼠的M中细胞毒活性和NK细胞毒活性,提示灸疗对防老抗衰具有重要作用。 灸疗对人体微量元素的影响 27 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T细胞功能改变所致,补充适量的淬可以增强T细胞的免疫功能,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微量元素对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肿瘤、抗感染、代谢等有 重要影响。其中特别是锌元素,缺乏该元素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胸腺萎缩,淋巴细胞干枯, 促细胞分裂受到影响,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缺乏锌对免疫将引起的严重后果。锌对代谢过程有重 要影响,锌元素是胸腺呛淀该普激酶,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激活因子, 直接参与核蛋白质的合成,对细胞分裂和机体发育生长有重要意义。老年人各组织器官退化, 免疫功能下降,易患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多发病。严华等采用化脓灸,在每年7 - 8月灸大椎、肺俞对人体免疫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共治疗本病487例,总有效率为74.3。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抗病有利害。 灸法在我国古代就用于延寿健身,被称为长寿健身术,《灵枢经》记载:“灸则强食 生肉。”指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之功。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幼时多病,及至中 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时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过百岁 还能精力充沛,著书立说。 公元5世纪,这种长寿健身术东传日本,在汉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大力倡导下,逐步推广, 现已风行日本,受益者越来越多。 灸法就是用艾炷、艾条或其它灸料置于人体一定的部位施灸,用以预防疾病和健身养生,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持之以恒,能够增强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推迟衰老的到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 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 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 比如,灸法不仅能够降低肺气肿病人气道的阻力,使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还可以纠正消 化性溃疡和胃炎病人胃液分泌紊乱状态,甚至对癌细胞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中医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早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灸法跟药物治病的原理虽有相似的地 方,但跟药物的单向调节作用不同:灸疗更容易恢复到最佳状态。比如艾灸后,在低血压情况 下,有升压作用;相反在高血压情况下,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艾灸对心率,血糖、血小板数 目等也具有类似的调整功能。 灸法安全可靠,宜于长期使用。经常施灸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影响,使人青春常驻,延年益寿。下面是灸疗最常用的强身、保健和穴位施灸法: 1.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这是成年人的保健名穴,一般认为 青少年不宜灸,须年过三十方可选用。灸足三里能预防疾病,强筋壮骨。如《江间式心身锻炼 法》记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具体方法是:经常用艾炷或艾条灸两侧 小腿的足三里,每次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20~30分钟。也可在每年的伏天施灸,因伏天 28 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易于调动,所以伏天施灸具有“阳逢阳长”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阳 气偏衰的人更为适宜。 2.气海、关元:气海位于脐下1.5寸,关元位于脐下3寸。二穴对泌尿、生殖系统以及人 体免疫机能有重要的调整作用。关元穴内系元阳,为女子维系胞宫,男子储藏精气之所。因此, 常灸二穴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扁鹊心经》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十壮,久久不畏 寒暑,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 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吾养生无他术,但不使元气佐 喜怒,使气海常温尔。”灸气海、关元二穴的方法是,用小艾炷灸或隔物灸,每次灸5~7壮,或艾条灸30分钟左右。 3.神阙:位于腹部脐中,有调理脾胃、祛寒壮阳之功。此穴多用隔物灸。《类经图翼》说: “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医学入门》说:“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气 坚固,百病不生。”具体方法是:以药末填脐,上放艾炷施灸。艾炷每次3~5壮,药末可选用肉桂粉、附子泥、蒜泥等。 4.膏肓俞:位于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处。此穴对于网状内皮系统、呼吸及心血管系统 有重要作用,具有益阴扶阳之功。《千金方》说:“膏肓俞无不治,主羸瘦虚损。”说明灸膏 肓俞对于无病者可起到强身健骨的作用;对于体质虚弱者可起到扶助正气、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具体方法是:采用艾炷直接灸或隔物灸,每次3~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如施灸过重,出现小水泡,可任其自愈;如水泡过大,可用经消毒的 细针刺破,放掉水液,待其愈合。此外,过饱、过饥、酒后不宜立即施灸;外感或阴虚发热, 而脉象数疾者,须在症状解除后,才能施灸。总之,用灸法防治疾病,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实践证明,灸法用于长寿保健是简便而又切实可行的,实为促进人们健康长寿的一种良方。 现代社会面对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确实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当今世界早已进入老龄化时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冠心病,脑卒中已成为老年人的 头号杀手,给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和增加了痛苦,老年保健问题已成为当今 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治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医疗理念愈来愈为医患双方所接受。 重视预防是中医学历来所倡导的,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 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宜晚乎。”生动地阐释了"上工治未病"的重 要意义。 而今,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改变,绿色保健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悄然兴起。 许多对中医有些了解的人们开始选择艾灸法作为自己最主要的保健方式。 保健灸法是历史悠久的防病治病之术,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上说:“无病而先针灸曰 29 逆,逆,未至而迎之也。”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称为“逆灸”,《医说》记载:“若要安,三里 常不干”,就是说若要身体健康平安,就要常灸足三里穴,勿使灸疮干燥结痂愈合,这是古人 在长期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总结。现代医学研究业已证明,艾灸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改变血液成分,增加白、红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抗体形成以增强 人体的防御功能,是一种维持人体生理平衡,抗御疾病的双向调整作用。 现仅就艾灸对心脑血管方面的作用论述一二。 邓倩萍等选取足三里,关元穴对50例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施灸,每天一次,于每月月初 连灸七天,灸前做血液流变学检查,连续灸治3个月后复查血流变学,结果显示:经艾灸治疗 后,患者的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心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改变,而血流变的异常是心脑血管病的始发因素,一 旦人的血液成分、血液功能、血液流动等发生病理改变,就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炎症变化, 粥样硬化,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坏死或出血等,从而引发各类心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性质 能够反映血液的流动特性,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具有预防功能,即当血液流变性发生异常时 将会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这种血循障碍常可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的发 生,从而大大降低老年人的生存质量。 从艾灸前后血流变学主要指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50例患者艾灸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 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总积分等均有明显下降,提示用艾灸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 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另外有人选用高血压,脑血管病经脑阻抗血流图示脑血管搏动性供血减少,或椎基底动脉 供血不足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温和灸双侧内关穴,施灸20分钟,灸后依次观察即刻10分钟,20分钟,30分钟脑阻抗血流图的变化,并测灸后血压。经测证实,灸后脑阻抗血流均较灸 前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故而说明艾灸内关穴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 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这些实例都表明艾灸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新的思路。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说,足三里,关元穴有健脾补肾的作用。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临床常用的保健强壮穴,有很强的健运脾胃的功能,常灸 此穴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是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脏腑均得以滋养, 延缓人体的衰老;关元属任脉,位于小腹,与肾脏关系密切,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所在, 老年人肾气渐衰,肾精渐少,是导致器官衰老的一个主要因素,故常灸关元可补益肾气,填补 肾精,延缓衰老。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有益气行血,化瘀通络的作用,能够益心气。艾 灸这三个穴位对于心脑血管病,降低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今天,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无论对于个 人,还是社会和国家建设都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人民进行健康宣教,同时对现症患者进行 恰当干预,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并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节约国家开支。 保健灸法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有效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易于操作,花费少,绿 色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普及的预防保健方法。 30 艾灸为中国最古老的中医医术,属中医外治法,源于远古时代,形成于商周年,历时 几千年。 灸养生是通过百草之王艾草和13种名贵中草药特制成香条状,点燃后放人温灸器中滚动于经络或患处四周,帮助人体全面温通经络,温补元气,调和气血,润泽面色,散发健康神采。 配合能量释放按摩,按摩中着重全身各部位的协调,身体系统与精神意识的和谐,同时在人体 的背部用中医刮痧、拔罐、舒经活络精油按摩方法,可疏通经络、淋巴排毒,以达到舒缓压力、 放松神经、调节五脏六腑的效果。 通过灸疗能充分改善气滞血淤、肿胀酸麻,使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解除疲劳,享受轻 松,达到内外和谐完美统一的最高境界。 灸养生有六大功效。 1、温肌散寒、疏风解表; 2、温经通络、活血逐疲; 3、温中活里、强脏壮腑; 4、温阴补虚、回阳固脱; 5、行气活血、消火化淤; 6、平衡阴阳、保健防病。 灸养生于美容亦有两大功效。 1、益于面部皮肤 采用灸养生,可加速皮肤的血液循环,增进细胞代谢机率,新细胞再生加强,淡化色斑, 减少皱纹,使肤色红润白嫩,延缓衰老。 2、能改善眼部环境 采用灸养生,能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现象,减轻眼部皱纹,延缓眼部的松弛老化, 使眼部恢复光彩。 温灸按摩的注意事项: 1.温灸时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2.温灸后,不要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顺序依次为排泄器官反射区、脑部各反射区,再其次为消化器官反射区,除此以外 其它各区的次序,就可随意不拘; 4.无论温灸过任何病痛区,最后一定要温灸肾脏膀胱及输尿管此三个反射区; 5.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以帮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的 31 毒素; 6.坐骨神经的反射区在温灸时必须向心脏的方向.否则会使淋巴的循环受到不良的影响; 7.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温灸按摩时,孕妇禁用;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身体发炎的部位禁灸。 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造成身体超重,称为肥胖。身体胖瘦取决于体内脂肪细胞的数目 和脂肪细胞内脂质含量的多少,成年后开始肥胖的人多数是细胞肥大而数目无明显增加。 遗传、内分泌功能紊乱、营养过剩,运动减少和错误的饮食方式是造成身体肥胖的主要原 因。 单纯性肥胖一般是指除了前两种因素以外的肥胖,大多数肥胖者属于此类。一般女性脂肪 占体重的22%左右,多分布在乳房、腹部、臀部和大腿。 艾灸刺激穴位,调整全身经络气血、脏腑功能的平衡,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的吸收、 增加其排泄、达到瘦身功效。 一、单纯性肥胖减肥取穴: 1、 大椎。定位:第七颈椎棘突下。主治:清热凉血,消炎解毒,对血燥瘀络不通或血液过于粘稠,而造成面部疾患有卓效。 2、 腰阳关。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主治:妇科月经失调,内分泌不平衡,臂部过于肥 大及男阳痿、遗精等。 3、 中脘。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四寸。主治:可增强胃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能力,还可治疗胃痛、胃酸、哎吐等。 4、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 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5、 居髎。定位:在髋部,当髋前上棘于股骨大转子凸点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对臂部和大腿部深层脂肪代谢有促进作用,可提高肌纤维的活力,同时要治疗腰痛和下肢痿痹。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二、实胖型减肥取穴: 1、 关元。定位:脐下三寸。具有强壮和保健身体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可调 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 大横。定位:肚脐各旁开四寸。主治:便泌、泄泻、腹痛 3、 脾俞。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 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 等有效。 32 4、 三阴交。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 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 痿等有效。 5、丰隆。定位: 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内与条口相 平,当外膝眼(犊鼻)与外踝尖连线的中点。主治: 气逆,喉痹卒暗,狂癫,足不收,胫枯, 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 妇人心痛,诸痰为病,头风喘嗽,大小便涩难。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施灸有时间和顺序之讲究,值得注意。 一、先后顺序: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二、时间顺序:是先短后长,一般为10-30分钟为宜。 三、注意事项: 1、实热,阴虚发热,一般不宜灸。 2、颜面、五官及大血管部位不宜灸。 3、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4、施灸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必要时可延长至30分钟。 5、如遇施灸后起泡,应刺破、放水,涂抹紫药水即可。 臀部和胸部、腰部一样,都是构成女性曲线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多数女性只注重胸 部和腰部的锻炼,臀部则往往被忽视。所以,松弛、下垂和过于丰满的臀部便多见于女性,其 原因是由于脂肪在腰背部及大腿部堆积,或臀部肌肉力量减弱,形成松弛现象。 提臀取穴 1、环跳: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三分之一,与内三分之二交界处。 主治:增强臀部皮下脂肪的代谢能力,消除多余脂肪,同时对下肢痿痺、腰痛、阳痿、便 秘等有疗效。 2、承扶: 定位:臀横纹中点 主治:可增强臀大肌细胞的代谢能力,使肌纤维的活性增加,同时对痔疮和腰骶臀股部疾 33 病有效。 操作: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年龄的增长,皮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25岁以后,皮肤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渐渐 发生变化,会出现鱼尾纹,30岁以后,前额易出现细微的额纹,40岁以后面部的各种皱纹都渐渐明显,鼻沟纹也会加深、扩张。 衰老性肌肤多属荷尔蒙代谢障碍所引起,中医认为是“阴血不足、肤失濡养、淤血阻络, 肌肤失容”。 灸疗可滋阴养血、润燥生津、疏通经络、濡肌除皱。 抗衰老取穴:肺腧。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皮肤细腻,咳嗽气喘,潮热,鼻塞盗汗,皮肤病。(增强表皮细胞的代谢能力) 抗衰老取穴:脾腧。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可憎强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陈新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提高造血 功能。同时对腹痛,呕吐,泄泻,水肿,便血,水肿、气虚乏力等有显著疗效。 抗衰老取穴: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 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 抗衰老取穴:三阴交。定位:内裸高点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经验取穴:沿内裸上横三指,胫骨内侧缘既是。 主治:调整肌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常用 的穴位。另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失眠,遗精、阳痿有效。 抗衰老取穴:曲池。定位:曲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弘骨外上裸连线中点。 主治: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抗炎症的作用,可治疗喉咙肿痛,齿痛,目赤痛,瘾疹, 热病等症。 抗衰老取穴:合谷。定位:虎口直上1寸 主治:头痛、齿痛、耳聋、热病等。 操作方法:使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以上穴位,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4 冬季是养生保健选择进补的最佳季节,很多都会在这个季节选择食补,一则能调养身 体,二则能保健养生。对于食补,如果选择不当,可能会出现上火的症状,另外,选择食补, 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效果也不十分理想。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艾叶点燃,其散发出来的芳香成分,对数十种细菌和病毒皆具有杀灭 作用,并且还可以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强人体免疫力。 传统的艾灸因烟雾刺激大,容易烫伤皮肤等原因,所以才被局限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现 在,通过中医专家的精心改良,艾条的诞生大大加强了灸疗的效果。经过无烟处理后的艾条, 结合特制的外用中草药及艾灸器具,使艾灸的过程变得简单、安全,也更舒适。 接受过艾灸疗法后的明显感受是:精力、体力明显改善,面色红润,夫妻生活质量提高, 免疫力增强,失眠、疲劳症状明显减轻。的确,灸疗的作用太明显! 老年人由于阴气日减,阳气日衰,体内器官功能都会日趋衰退,这是导致老年人同时会患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所以,老年人平时进行有效的预防保健和调养,很重要。那么如 何及时、有效地补充阴气,扶助阳气运转? 补阴扶阳不管是在对身体的调养中还是在对疾病的调治预防中,始终都处在主导地位。补 充阴气的办法在于合理的饮食调养,适当的药物补充,充足的睡眠;扶助阳气的最好办法是艾 灸。 人体内阴气的生成离不开阳气的运化,这就是阳生阴长,阴阳互补。如果人体缺乏足够的 阳气,食物和营养也无法转化为阴气,如果能有效扶助阳气,促进了阳生阴长,阴阳转化,体 内阴阳平衡,能有效地延缓体内器脏衰竭,达到了延年益寿、强身壮体的效果。老年人阳气日 衰,体力不支、形寒畏冷,用艾灸扶助茁壮阳气,很有益处。哪怕是旧疾在身,灸疗养生也能 帮助老年人维持器官正常功能,截断旧病病程,预防新病再生。 关元穴就是扶助阳气、强壮身体的最佳灸法。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 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是一个能强壮人体的要穴。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 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 带下、不食、精冷、中风 脱证、虚劳羸瘦等症。 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古往今来不少名家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 要领: 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能达到热量内透的效果。 每次灸的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每周灸两次即可。 35 现代女性追求完美、独立,但对自己容颜却也是十分关爱。起了黑眼圈会用眼霜,有 了眼袋会用眼膜敷,有了黄褐斑,于是,美容产品的款款套装开始抢手。其实,想真正得到由 内而外的护理,从根本上去解决要好得多。与其花费“重金”去买各式各样的护肤品,还不如 试试中医的艾灸美容疗法——灸疗,这不但可以治标,还能治本。 现代女性脸上出现的问题,很多都和她们的生活特点有密切联系。爱贪凉,吃冷饮、凉水 果,随便节食又暴饮暴食,这都会使脾脏受到伤害,表现在脸上就是长出黄褐色的斑。睡眠不 足、睡眠质量差,则会引起肾脏功能不好,从而可能导致眼袋、脸上长黑斑和面部水肿等情况。 针对这些最常见的问题,艾灸美容是采用先在头部的主要穴位(太阳穴、睛明穴、百会穴、 四白穴等)施灸,然后再在身体上的穴位(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等)施灸的办法,从身体 和面部靠近穴位一同对证调理女性的身体体质,可以说是给女性朋友整个身体“做美容”。当 然,美丽的成果也自然会明显的体现在脸上。 一般脸上的每个穴位施灸3-4分钟,身体上的每个穴位施灸5-6分钟,一个治疗下来大概1小时左右,如果能用艾灸坚持这样做几个疗程,女性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皮肤红润光洁, 身体很舒服,精神也更加饱满。这都是化学护肤品美容所达不到的效果。 现代人生活不规律,常有阴寒之气,表现为手脚冰冷、关节疼痛。如果出现这样的病 症,宜施艾灸。因为,灸中脘具有温运脾阳,补中益气的作用;灸足三里穴,则能加强脾之运 化,健脾温中,培补后天。 艾草是辛温阳热之药,助以火,火为阳,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既能温散寒邪,又可祛 除痼冷,能有效地防治疾病。同时,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如脾虚、胃纳欠佳、精 神不振,灸其中脘、足三里,常能得到很好的疗效。 如果有易感冒、体虚自汗、精神不振等症状,多由于脾肾两亏,精气不旺造成。反复灸治 命门、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起到补益元气、调和营卫、康复脏腑机能的作用。 以下为一些灸法抗衰老的常用经穴,若是感觉自己近来体虚力乏、全身无力、精神萎靡, 不妨试试艾灸这些穴位。 任脉经穴:生气之原 任脉具有“总任诸阴”的作用,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丹田”,又称“生气之原”。艾 灸小腹处的关元、气海、中极以及神阙穴均可益气强身延年。 足阳明胃经:调养脾胃,滋补气血 36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与脾经互为表里,而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此经俞穴多可调养脾胃,滋补气血,其中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据称,日本有一长寿 家族,平均寿命达一百七八十岁,其秘诀就在于每月1至10日每日灸足三里一次。 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益气强肾固元 督脉具有“总督诸阳”的作用,人体脏腑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的经俞穴受督脉经气的支 配。此经所经穴位多具有益气强肾固元之功。关于肾俞穴,在《针方六集》中提到其主下元虚 损,说明了艾灸以上俞穴具有补肾益虚助阳的作用。 古人云:“人之有肾,如树有根”,肾就是人体生命能量的蓄电池,人类之所以衰老生 病,根本原因在于肾气虚弱。所以,保肾养肾就是在保养自己的生命。 现代人多因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加之不良习性、焦虑烦躁等消耗肾水,加之久坐不 动,容易造成腰骶部筋骨肌肉劳损,引发腰部疼痛、酸沉、不灵活、下肢无力等亚健康症状。 生命的原动力在于肾,“精、气、神”是人的三宝,男人精气神不足会出现浑身乏力、腰膝酸 软、耳呜头晕、尿频尿急、前列腺炎、性功能减退、遗精阳萎等症状。 腰肾梅花火龙灸能滋养五行的真水,强身壮腰,通经络,活气血,松筋活骨,消除腰肌疲 劳,还能消除腰部一系列亚健康问题。 的灸法: (肚脐):调整五脏六腑阴阳平衡,月经不调等症。 (肚上4寸):调整肠胃、消化系统疾患、改善面黄、无光泽、暗疮等症。 (脐下3寸)调整生殖器官疾患,改善月经不调,白带异常,小腹坠胀等症。 :凉血、解毒、改善血粘稠、血中毒素含量,暗疮,毛孔粗大,颈痛,肩颈僵硬等 症。 :提升人体正气,改善气血虚症。 (腰阳关穴腰阳关穴在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调整肠胃功能,月经不 调,改善肾虚,怕冷、手脚冰凉,腰膝酸软等症。 使用:单独一个穴位15-20分钟。 37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1.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2.调和气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 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提升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 生保健的目的。 3.温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 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 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4.扶正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 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 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 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 起的补益作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 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 1、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2、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 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 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 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 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1、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的恢 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对 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使 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8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 况。艾条温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很 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内皮 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灵枢经》开篇就说明创立“经络学说”的目的,是黄帝因为怜悯广大穷苦百姓,为 了给他们治疗疾病而创立的一种疗效好、费用低的理论和方法。经文上说: 我爱护万民,亲养百官,并征收他们的租税。但我又很怜悯百姓在生活上不能自给,往往 还会发生疾病,没有钱买药治病。 所以,我不想采用峻猛的药物和损耗元气的治法,打算用微妙细无为的诊治方法,疏通经 血之脉,使阴阳调和,谋求使虚逆的元气变为顺实,汇聚较为充足的真阳能够汇聚裹携邪气, 循经脉的通道枢纽一起外出,从而消除病邪,以治疗他们的疾病、解除他们的痛苦。 为了流传后世,必须建立明确的法则,以使它永远流传,永不泯灭,容易使用而难以忘记, 就必须使其条理分明,建立理论体系。并进一步分出不同的篇章,区别开表里层次,确定人身 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脏腑经脉和阴阳内外的规律。为此首先创立一部针经。 圣贤慈悲之心,使后世百姓蒙受无穷恩惠,实在是百姓之再造父母,业医者之恩师楷模。 经文中所谓的“微针”并不是特指针刺疗法,而是指具有“调理经气、疏通经脉”作用的 治疗方法的代名词。其中,灸法是“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灸”两个字经常同 时出现。由于施灸所用的艾草,来源非常广泛,价格极为便宜;治疗时,取穴简单,理论便于 记忆,方法易于掌握,并且,疗效甚佳,具有防病、治病的双重功效。 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 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战国时的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说明“灸法”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在 民间广泛应用了。 《千金方》云:“艾火可以灸百病,杀鬼邪。”并说:“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 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故吴蜀多行灸法。” 39 在《枕上记》中也有“艾火漫烧身(艾火可以使全身的经脉畅通)”的说法。 俗语云:“若要丹田安,三里常不干。”所谓“三里常不干”,就是经常对“足三里穴” 施以化脓灸,使穴位经常流脓(常不干),也就是“勿令疮暂瘥”的意思。传统中医的“灸疮 流脓”与西医的“感染发炎”是两回事,“感染发炎”必须做伤口消毒处理,否则会有生命危 险;而“灸疮流脓”只需贴块纱布吸脓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可以下水游泳或泡澡,生 活起居都不妨碍,因为所灸的都是强壮穴,灸后局部气血充盛,免疫力极强,所以,绝不会转 变为西医的“感染发炎”。 这是因为“灸疮流脓”是局部元气充足的情况,不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症状;而“感染发炎” 是局部元气虚弱的情况,就会有“红肿热痛”的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受伤是很难愈 合的,而为其施以足够的化脓灸后,伤口愈合是十分迅速的。西医如果没有亲眼看到,是绝对 不会相信的。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之一就是“主肌肉”和“主统血”,重灸中脘穴, 可以很快恢复脾的功能,所以,流血不止或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也就不会发生了。但是,必须 一次灸透,倘若只灸一两百壮就停止的话,各种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伤口就会化脓两三个月 而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然而,如果灸后两三天伤口不化脓,就属于元气极度虚弱者,应慎灸。 古贤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平常人通常将“针法”与“灸法”通称为“针灸”。比如人们常说:“有病可以去扎扎针 灸。”其实针与灸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虽然针灸都是源自“经络学说”,但治疗范围、方法和效果却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刺疗法 虽有“补泻、迎随”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疗“不盛不虚”的症状;而灸法则不问虚实寒热, 都可以使用灸法,只是施灸的穴位和方法有所区别罢了。 明?杨继洲曾说过:“病在肠胃,非药而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此不能以及;在腠里, 非灸、爇(ruo、音弱,点燃的意思)、熨不能以达。” 明?李梴《医学入门》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 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其实,所谓“针药所不及”,是因为针刺需要调动元气,而对于阴盛阳虚的情况是不适合 针刺的;而元气虚弱、胃功能极差的情况是很难消化药物的,故而称“针药所不及”。只有灸法,可以避开脾胃而直接将热力作用于经脉以祛除寒邪,通调经脉。 灸法尤其对一切寒湿痹痛,或久病体弱者,具有促其产生温热,发挥温通气血、宣经活络、 回阳补虚、祛寒逐湿的作用。灸法不仅能够治病,而且,能够预防疾病,具有增强机体抵御外 邪的功能。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下面对“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施以化脓灸的应用体验总结如下,以供业医者参考: 40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 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 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关元的关,就是闭藏的意思,兼有交通枢纽之意,就像古代的关隘一样;元,就是对“元 阴元阳”的简称,好比古代关隘所保护的对象;穴,就是窟窿,或比喻为处所、枢纽。关元穴 主管胞宫精室,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故称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督、冲一源三岐之源,所谓“肾间动气”之所在。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处,是统摄元气之所。为肝、脾、肾三阴与任脉之会穴,小肠之募穴。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手太阳经主降,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肝、脾、肾属足三阴经主升,具有储藏营 养的功能。从而可知,肝所藏之血、脾所统之血、心所主之血、肾所藏之精以及肺所主之气, 其物质来源都依赖小肠不断地吸收供应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而小肠之所以能吸收营养,全 都是依赖命门真火(肾间动气)充盛。欲使(患者的)命门真火充盛,必须灸小肠募穴关元。 因为真火属阳,只有灸才能兴阳(为针所不及),而阳之发生须以真阴为物质基础。小肠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食物为阴,消化吸收功能为阳,灸之则阳生(增强消化吸收功能)、阴长(被吸收的营养物质 增多)。气属阳,血属阴,既补气又补血(元阴元阳)。因此,关元穴的主治首先提出“主诸 虚百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是促进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当机体死亡后,血压已经降为 零,但只要小肠还在活动,门脉仍能保持一定的血压。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因此, 心脏与小肠的协调活动,是保持人体血压的最基本因素。但是,血不能自行,而气为血之帅, 气运则血行。 《难经》上说:“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元。所谓生气之元者,为十二经之根本也, 为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元。” 这段话,阐明了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的动力是来源于肾间动气。因此,可知小肠的动力也 是来源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禀受于先天,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而此原动力,在人出生 后,需要由小肠不断地吸收营养来充养,才能继续发挥作用(这就是后天补先天的道理)。 一般来说,一个人年过三十以后,阳气逐渐趋向衰退,宜常灸小肠募穴关元,可以增强小 肠消化吸收营养的功能,不但能治诸虚百损、真阳欲脱等证,而且,可以保健延年。 宋?窦材所著《扁鹊心书》云: “真阳元气虚则人病,真阳元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41 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两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 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遂得老年健康。 中风病,方书灸百会、肩井、曲池、三里等多无效。此非黄帝正法,(若)灸关元五百壮, (则)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 明?张介宾著《类经图翼》云: “关元主诸虚百损,„„,但是(只要属于)积冷虚乏,皆宜灸,多者千余壮,少亦不下 二三百壮,活人多矣。” 虽然,上文说:灸法不问虚实寒热,只要属于“积冷虚乏”都可以使用灸法。但善用灸法, 必须懂得“十四经脉”以及“阴阳”的变化规律,若懂得“十四经脉”,就必须懂得针法。“言 针则寓灸,言灸则随针”,针与灸并用,同时又懂得用药,才是好中医为之奋斗的目标。其真 才实学,非研究生、博士、教授等辈通过钻研理论和相关考试才能掌握的。 因为,凡是阴虚、阳虚或气血不足所导致的病症,多属于虚症。所以,对于体制较强、病情较轻者,用针刺关元,可以收到一定疗效。但对于体质较弱、病情较重者,唯有用灸法,才 能收到复原益气、回阳固脱、温肾健脾之功。所以,凡属于实热证,均宜针刺药疏;凡属于虚 寒证,均宜灸法;凡属于厥阴证,应慎灸。 张仲景《伤寒论》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 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难复也。” 意思是说:微为虚之脉,数为热之脉,虚热盛则真阴虚,慎不可灸。若勿灸之,因致火盛, 为邪上攻,则为烦逆。且阴本虚也,更追以火,使虚者愈虚;热本实也,更逐以火,使实者愈实。阴主营血,而行于脉中,但追逐之余,无有可聚之势,以致血散脉中,彼艾火之气虽微, 而内攻实为有力,焦骨伤筋,大为可畏。所以然者,筋骨藉血以濡养之。今精血被火而外散于 气脉之中,精血从“丹田“一外散则难复于源也。终身为残废之人,谁职其咎耶? 所以,唐?孙真人《千金方》云: “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此为良医。若针而不灸,或灸而 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要,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但恨下里间知针者,鲜耳(只恨时下 知道用药同时又明晰针理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学者须深解用针(之旨),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在此不论针法,只谈灸法。 我经常接触的患者,都是气血两亏非常严重的,所以基本都是施以化脓灸。对于临床实践 的体验,我认为:隔物灸不如直接灸。隔物灸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疾病,而对于重症、危症, 隔物灸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既用直接灸,就必须重灸,只有重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 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对于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气管炎、肺结核、中风、心脏 病、慢性肾病、类风湿、脊柱炎等对于西医来说的不治之症,甚至癌症,通过重灸关元等,都 42 可以治愈。 当对关元穴施灸二三百壮后,会出现“通窜”的感觉,哪里有病,就“通窜”到哪里。比 如:子宫有病,就会“通窜”到子宫;前列腺有病,就会“通窜”到前列腺;大肠有病,就自 然“通窜”到大肠,直至病除为止。就好像电脑的“杀毒软件”一样,根本就不需要认为去操 控,“杀毒软件”会从头到尾、从里到外的将“病毒”全部搜出并杀灭,全凭真阳元气的自然 造化功能,绝对不用“越俎代庖”,其效果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在对患者施灸时,一般不论出现什么情况,都应该坚持灸下去,直至被灸的关元穴不觉疼 痛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直至小腹如热水袋一样温热舒服为止。而且,在此之前所出现的情况 都是病邪被化解出去的情况。比如: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等症状,许多古今医生都认 为是灸过火了,通过灸足三里就可以引火下行。但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灸关元可以祛除寒邪、 增强脏腑功能,有助于恢复“元阴元阳”。 人体“阴阳”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元气逐渐充足了,“阴阳”就必定按照其规律 运行,该升的就自然会升,该降的就自然会降,根本就不必用人为的方法去调动升降。 就是说,等寒邪被驱除以后,“上火”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根本就用不着灸足三里来“引 火下行”。因为人的身体内部是非常“聪明”的,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激发了真元的功能, 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一旦寒邪被驱净,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将散 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对物体越加热,物体的温度 就会越高,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而人体则不然,如果寒邪已去,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 但如果小腹温热以后,依然继续施灸,此时才会出现伤阴过火的现象,会出现超高血压,但也 不会发烧)。那些刻意地使用“引火下行”方法的老医学教授们,都是对“阴阳”不甚明了的 人。因为,“阴阳”是人体的神灵,是不可思议的,只会比大脑更神奇,绝不会比大脑更愚蠢。 若灸至不疼、腹中温暖后继续施灸,才会出现“过火”的现象,才有可能会导致“阴虚阳 盛”的“厥阴”证候。若施灸时仍感疼痛,并仍有“通窜”感,此时不论有无“过火”的情况, 放胆施灸,一般不会有任何危险。 而且,在灸关元的时候,会有热流从“气街”通向腿部,脚上会出汗,脚尖会向外出凉气, 这就是阴邪下行外出的表现(这就是治疗风湿、类风湿的原理),用不着灸足三里。只是重灸 后,穴位上有强烈的烧灼感,这是热气一时没有散开,睡一夜,烧灼感和“过火”的症状就会全部消失。第二天继续重灸,症状可能又会出现,再睡一夜,又会消失,几天后就不会再出现, 就证明在体内造成这种现象的邪气已经被祛除了。如果太阳穴疼痛,是阳气开始生发、寒邪将 要祛除的表现,一般睡一觉就能消除。至于其他症状会出现几天,就要看病邪深浅的程度。 【穴位取法】:脐上四寸,当鸠尾与神阙连线的中点取之。 【主治】: 《会元针灸学》上说:“主治胃疼、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痢疾、黄疸、癫狂、便血, 43 绀积、脾胃虚弱。” 《类经图翼》说:“主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五隔五噎,翻胃不食,心脾烦热疼痛, 积聚、痰饮、癫痫、面黄,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温疟,霍乱吐泻,寒热不已,奔豚气, 寒癖结气,凡脾冷不可忍,饮食不进不化,气结疼痛雷鸣者,皆宜灸之。” 中脘: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会中脘),也是任脉、手少阳、手 太阳、足阳明经之交会穴。 以我的临床体会,不论胃热胃寒,重灸中脘,能引胃中生气强行(阳明实热除外)。因为 西医是靠外力作用于人身以达到治病的目的。比如:用抗菌素来杀死人体内的有害病菌,或用 手术方法将坏死的脏腑组织去除。而传统中医是通过激励人体自身脏腑组织的功能去消灭有害 病菌或恢复(修补)受到伤损的部分。 对于胃来说,其功能是以降为顺,即使阳明燥火强盛(但没有燥屎),也是因寒邪凝胃而 产生的,应该辅助阳明燥火来去除寒邪,寒邪既祛,阳明燥火自消。所以不论胃寒还是胃热, 只需一味的放手灸下去,待邪气祛除,胃的正常功能自然会恢复。 但是,因太阳病而误用汗下法将热邪引入阳明经者,则不宜灸中脘,可用灸足三里或内庭 以疏导之。《伤寒论》中的承气汤,并不是清热泻火的方剂,所谓“承气”,是顺承疏导气机 的意思。 以治疗癫狂为例。在《灵枢经?经脉篇》上说:“胃足阳明之脉,„„病至则恶人与火, 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经 文中分明说,只有病轻(病至)和病重(甚则)的差别,而没有寒热的差别。既然寒热都是因 为寒邪引起的,用温补法就可以通治,而在用药方面,《伤寒论》将治法分为温补(四逆汤、 附子理中丸)和疏导(大、小承气汤)两种途径,这是因为温热裹挟着的寒邪必须在经脉畅通 的前提下才能排出体外。所以,不论是局部还是全身,虚则温补而实宜疏导,这是治病的原则。 由于经脉暂时不通,就必然会因瘀滞而出现实热,倘若继续使用温补法,就是在暂时没有 疏泄的情况下进行补充,就会助热邪而损真阳,这才是所谓的“壮火之气衰”。此时必须用疏 导法将经脉疏通,使热邪得以排泄,而后“(迎之随之,)以意和之”。 然而,使用灸法则都是用温热法,是直接作用在经脉和穴位上的疗法,腧穴具有“井、荥、 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再由于取穴的不同,就可以同时具有温补和疏导两种功能。虽 然在施灸的时候暂时有燥热或痛热的感觉,但在4小时内就可以解除,这就是经脉被疏通的表 现。如果医生能够根据输穴的不同性能进行随症取穴施灸,就不会出现错误。 注意:操作的医生必须精通经络学说,不可死认一两个穴位而蛮干。 而且,在灸中脘时,患者哪里有病,艾炷的热量就会主动“通窜”到哪里,“通窜”的痛 感要比烧灼皮肤的痛感强烈的多。一般会首先“通窜”到十二指肠的位置,然后“通窜”到贲 门、胃部、幽门,若有肝病的患者,艾炷的热量就会自然“通窜”到肝区(这就是灸中脘可以 治疗各种胃病、肝炎或胃癌、肝癌的原因)。 44 此时患者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痛,这是病邪(寒邪)逐渐外发时的必然症状(病邪被驱赶到 哪里,哪里就会出现西医所谓的炎症,此时许多中医专家都会任认为灸过火了,会立即停止治 疗,使得功亏一篑),待灸至二三百壮以后,胃部会在忽然间有一股清凉的感觉向下流动,“通 窜”感就会在瞬间消失,津液会在同时涌上来,喉咙干痛的感觉也就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而 后,患者就会觉得胃部温热舒服,腹中就像有个热水袋一样,或有温水流动的感觉,此时绝对 不会感到疼痛。从此,再灸50~100壮巩固一下即可。 西医所谓的髌骨软化症完全可以不用动手术,通过重灸中脘(500壮)和足三里(300对壮),就可以治愈。因为此症是胃气亏损的表现,其无力的大腿前侧的肌肉正是足阳明胃经所经过的 路线。而且,“髌骨软化症”这个名词起得就不科学,因为不是由于髌骨软化,而是由于足阳 明胃经经气虚弱所引起的股直肌无力造成的,通过恢复胃气就可以将次病症治愈。 据我观察,现在将近有三分之二的人(包括3岁的孩子),鼻子旁边、眼睛下边的脸蛋儿 部分,都有一个或几个很突出的黑痣、肉疙瘩或较密集的斑点,这就是很严重的胃病,这就是 常年饮食不节或常吃冷饮的结果,这些人平时都爱喝凉水、喝可乐,而且,还要“加冰的”(广 告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而且,著名的大明星们也推波助澜,在广告中常见他们“潇洒痛快”地喝着刚从冰块里拿出来的饮料,实在是害人不浅)。因为黑痣和肉疙瘩有碍美观,就用 激光或冷冻法去除,但多数人还在旁边长出新的。这是因为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循行部分正好在 脸蛋儿部分,鼻翼旁就是迎香穴,胃的病邪会通过经脉在脸部表现出来(其实,在哪条脏腑的 经脉上长有黑痣或红点,哪个脏腑就必然已经或将要患病),黑痣、肉疙瘩虽然可以用手术方 法去掉,但病邪并没有去掉,所以还会长出新的。要想除根,只有重灸中脘的方法,可以治愈 胃病,黑痣、肉疙瘩也就会自行脱落,但必须终生戒除一切冷饮。 在此讲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天气炎热或心中燥热时,人们用吃冷饮的方法来解除身体所感 受的热量。虽然一时痛快,却越吃越渴,越吃越热。这是因为人们虽然感觉到胃里燥热,但腹 中的温度并没有超过37?,而冷饮的温度却都低于10?或5?,甚至低于0?;由于冷饮入胃,人体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必然会产生热量以使胃的温度升高恢复到37?,这样,本想抑制或减少腹中的热量和温度,却反而刺激人体继续产生热量,并使体温有所升高,这就是“越吃 越热”的原因。并且,常吃冷饮还会造成胃寒。 而常和热饮的人,由于热水的温度高于人体的温度,为了保持正常的体温,就会激发人体的排热功能,并将胃中的一点儿余热也带了出去,人体的温度反而会降低1~2?,这就是越喝热水就越感觉凉爽的原因。 据我的临床实践,治疗常年喝冷饮所造成的胃寒,只有重灸中脘才能完全治愈。其它如“香 砂养胃丸、荜拔良姜散、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胃寒的药物,只能治疗较轻的胃寒疾病,对于非 常严重的胃病,只能治愈一半,不可能完全治愈。而重灸中脘则非常快捷,并且非常彻底,只 是痛苦一些。 据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记载:治疗癫痫病,重灸中脘穴,必可治愈,疗效甚佳。临床及 理论皆可相互验证。中医称癫痫病属于“痰迷心窍”。所谓“心窍”,就是能够通行无阻的经 脉。“痰”为湿邪。也就是说,由于湿邪阻塞经脉,造成气血上壅而不能下降,造成脑缺氧而 昏迷,下焦还不甚虚弱的元气不能与上焦交通而鼓动憋胀,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身体抽搐、口 45 鼻发出怪声。交通上焦和下焦的关键在于发挥中焦的输布功能。所以,重灸中脘穴,就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造成癫痫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心情忧郁、性情孤僻,好的医生必须在生活的自理自 立和心理的调整方面多做工作。(可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和原则》一文“癫狂”栏) 【穴位取法】:四椎下1分,五椎上2分两旁相去脊各3寸,四肋三肋间,令人正坐曲脊向前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臂端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动摇以取之。若重按 此穴,自觉牵引胸中或中指发麻。开始施灸以后,绝对不能改换姿势。 【主治】:诸虚百损,五劳七伤,身形赢瘦(肺结核),梦遗失精,完谷不化,上气咳逆, 痰火发狂,健忘怔仲,胎前产后痨瘵传尸等,无所不治(《千金方?杂病第七》语)。 膏肓,属足太阳膀胱经。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 “昔秦缓不救晋候之疾,以其在膏之上,肓之下,针药所不及,即此穴是也。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疴难遣,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 因此穴有左右两个,所以施灸时艾炷当以“对”计算,应灸600对或1000对。灸至不觉疼痛为止,其实会感觉到从两穴处有似热水一样的感觉流向两肾,才算足量。 需要灸膏肓的患者大都是虚劳之人,施灸时,其坐姿不能坚持长久,可以灸完5对时休息一下,灸完10对时喝口水,以缓解疲劳。不论是否口干舌燥,都应继续灸下去,待出现有温水 流向两肾的感觉时,一切不适都会消失。 虚劳、咳嗽、潮热、咳血,多是由于真阳不足、阴邪过盛、虚火上炎所致,灸关元和膏肓, 功能“引火归元、潜阳育阴”。 对于一般虚弱的病症,灸关元和中脘即可,先天和后天都能得到治疗。而对于脏腑功能极 为虚弱、真阳将要衰竭、收敛功能微弱的病症,对膏肓施灸较为稳妥,不容易出现阴阳离绝的 情况。但是,病已至此,即使灸膏肓穴,治愈率也一定会很低的。 本文只是重点论述关元穴、中脘穴、膏肓穴的功能和用法,至于其他腧穴的功能和用法, 可以学习有关灸法的书籍,对于“井、荥、输、原、经、合”的不同性能必须谙熟于心,具体 内容在此不赘。 现代的许多中医专家认为:对于“阴虚”的虚火上炎和“阳虚”的虚寒证的灸法应有 所不同。就是阴虚火旺的虚火,应该按照古法用麦粒大的艾炷灸之,且初灸宜少,逐渐加量, 轻灸适度,才能达到引火归元、潜阳益阴的作用。如果灸量过度,反助虚火上炎,灼阴耗气, 46 必使病情加重。灸的火候,是否适度,应观察患者灸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口干、唇燥、目涩, 即为过度,应立即停灸,待不良反应消失后再灸,且宜减量,以不出现不良反应为度。 此说似为稳妥,但我通过临床体验认为:关元、中脘、膏肓这三大补穴,不论阴虚阳虚, 都可以重灸(因为“阴阳一气”,阴虚岂有阳不虚的说法?阳虚哪有阴不虚的道理?)。所谓 “口干、唇燥、目涩”等症,都是艾火驱赶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应该快马加鞭,不可迟疑(参 考关元穴、中脘穴灸法)。如果只是重灸关元穴500壮乃至1000壮,才出现嘴唇、舌尖起泡的症状,说明关元穴的位置太低,底力不足,患者的寒邪过重,上焦的寒邪才刚被化开。 所以,一般施灸,最好关元穴和中脘穴同时进行,就可以加快祛寒的速度,上火的症状就 会很早出现并很快消失,基本上没有必要灸足三里穴来“引火下行”。如果出现喉咙干痛难忍 的现象,不必担心,等寒邪被驱逐出去以后,自然就会在瞬间出现清凉的感觉。如果“通窜” 的范围比较大,又疼又痒又热,必须继续灸下去,最后不知是第几壮,痛苦的感觉瞬间消失, 温热舒适感会重新汇聚到穴位上。 一般来说,患者以前有手淫习惯或性欲强烈的人,施灸时阴茎或阴蒂会极痒难忍,第二天 会有遗精现象(妇女会有白带增多的现象),这是淫浊败精被化动的必然表现,灸至100壮以 后症状就会消失,千万不要认为灸法会造成持续不断的遗精或白浊。 由于患者的病邪很深,并非灸100壮就可以解决的。当灸至200壮时,可能患者就会不觉得疼痛了,但腹中不觉温热,这只是浅层的寒邪被驱出的表现,而藏在深层的寒邪还没有被触 及,必须耐心地灸下去,真正的反应在300~500壮以后才会出现。而且,在灸二三百大壮以后, 穴位上烧成的焦黑糊痂会翘起,痂与肉之间有脓,糊痂会滑动,此时可以将糊痂揭掉,将艾炷 坐在小坑儿里继续施灸,不必担心,绝不会将腹腔烧穿。当患者担心快要“烧穿”的时候,也 正是元气开始强盛的时候,此时伤口恢复的速度也是令人吃惊的。如果一直隔着糊痂灸,虽然 痛苦少一些,治疗效果也就比较差了。 窦材《扁鹊心书》上说: 孙思邈当年亦毁灸法,待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壮,岂有不焦枯皮肉乎?” 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壮,其肉便焦,无血容养故也。若真阳元气未脱之人,自 然气血流行,荣卫环绕,虽灸千壮,何焦烂之有哉?” 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阳元气(有形之精)已脱,虽灸亦无用矣。对于医生本人来说, 必须首先自己给自己施以重灸。 《扁鹊心书》又说:“以救己之心,推以救人。所谓现身说法,其言诚真,其心诚切,其 论诚千古不磨之论,无如天下之不信何?” 如果医生没有自己给自己灸过300大壮以上,就不可能知道患者的感觉(医生自己灸三五 十大壮,的各种感觉都不算数,都不是真正的感觉),就不可能知道艾灸的真正作用,也就没 47 有胆量为患者施以重灸。 如果医生没有胆量(把握)为患者施灸超过300大壮,也就没有资格说自己懂得灸法。如果对患者施灸没有超过300大壮,连一半的治疗效果也达不到,邪气不能除尽,病邪仍会继续 作怪,患者的疼痛也就白白忍受了。 而且,患者体力之虚非短期所能康复,以后每年必须再灸一次,壮数可以逐次减少(比如 今年灸500大壮,明年可以只灸300大壮),但每次以灸至不痛、腹中温热或四肢末梢麻胀为 准,以巩固疗效,充实体质。 另外,由于皮肤具有弹性,开始时伤疤会变得很大,成椭圆形,待愈合后又会缩小,第二 年再施以重灸,伤疤就会变得更小,成横线状。并且,在灸至300大壮以后,有些患者会在施灸过程中出现穴位出血的现象,这是经脉里的瘀血被化开的表现,因为被化开的瘀血是不会再 凝固的,所以,不必担心,只是用卫生纸将黑血暂时吸干,继续灸下去就是了,等瘀血化尽, 正常的血液自然会将伤口凝固住,不必惊慌。此时可以将一些艾灰填入出血处以继续施灸,绝 对不会出现西医所担心的任何情况。 最后说明一点,灸至不疼后,还应再灸100大壮,直到灸得感觉冷气从脚下出尽,腹中温热(艾火熄灭以后依然温热),浑身快活难以抑制,甚至出现“性高潮”的感觉,此时表明阴 邪已经全部散尽,继续施灸就会产生多余的阳火,此时必须马上停止施灸(否则会出现阳极伤 阴的情况,会变得狂躁)应该马上服两盒六味地黄丸(每盒十大蜜丸,2次/日,10丸/次)以 收敛余火,至此方为全功。 许多患者灸至一两百壮时就会感觉不疼,这是假象,只是祛除了浅层的病邪,继续施灸至 300壮,疼痛又会复发,这是深层的阴邪被搜出的表现,医生不要被假象所迷惑,必须达到腹 中温热的状况时才是痊愈的表现。这也是医生没有为自己施灸超过300壮就没有资格为患者施灸的原因。一般施灸的患者的感受是有其明显的次序的: 1.皮肤灼痛;2.腹内钻痛;3.患处绞痛;4.周身痒痛(或外生殖器极痒);5.能够忍受疼 痛;6.患处不痛;7.灸处不痛;8.灸处发热,但艾火熄灭后热感随即消失;9.灸处发热,而且 艾火熄灭后热感仍能保持;10.整个腹腔都有热感,而且彻夜保持(到此时必须及时停灸,并服 用几剂具有收敛性质的药物,而后以“虚痨”证治之)。 个别患者可能不符合上述顺序,但全身出现通窜感也属于大功告成,不必拘泥以上顺序(若 出现手指脚趾发麻等血虚精伤证,则必须及时停灸)。如果初学者不能把握,对于施灸者不超 过800~1000壮就停止,也是比较恰当的。 另外,患者平日通过对自己身上疤痕的观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元气是否充足。如果„(灸) 疤痕的颜色变深,而且,发痛发痒,就是元气开始虚弱、寒邪势力开始抬头的征兆。如果(灸) 疤痕的颜色变淡,就是元气充足、身体健康的表现。西医所说的“疤痕体质”,实际就是元气 虚弱的体质,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疤痕体质”,西医如是说,只是一种无能的托词而已。西医只知道给疾病起名字而不明其所以然,也就更不知道治疗方法了。而西医所说的“药物过 敏”,也都是由于患者平素“阴盛阳虚”造成的。西医的消炎药物,都是可以抽取人体真阳的 药物,被激发起来的真阳会驱赶阴邪外出,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实际就是西医所说的“过敏”现 48 象。 瘢痕灸又叫化脓灸,化脓灸与隔姜灸相比,可以“以一当十”,9壮可抵隔姜灸100壮之 功,而且,4小壮或2大壮可以抵1剂四逆汤(这只是一个比喻,没有绝对的定量关系)。灸 后形成局限性深度灼伤,以达到化脓的目的。如果施灸的壮数不足,化脓的时间很有可能长达二三个月之久。如果一次(每天50大壮,连续10天就是500大壮)能灸足壮数(以灸至不痛、腹中发热为止),半月之内,伤口就可以封口,而且,疤痕很小。如果壮数不足,不但化脓时 间很长,而且,疤痕也会很大。所以,隔姜灸的效果绝对不能与化脓灸的效果相比,虽然也有 效果,但犹如“隔靴搔痒”,疾病很容易复发。 至于伤口的处理,只需要“云南白药”或“绿药膏”每天涂敷(或根本就不用任何药物), 用干净的纱布封住即可,以免弄脏内衣。而且,不妨碍洗澡,甚至可以泡澡,洗澡液浸在伤口 上也绝对不会感染。有的人可能会不放心,可以在洗澡以后再揭掉纱布换药,没有什么了不起 的。我不适对患者不负责任,这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实。这就是真阳元气杀菌消毒、增强免疫 力的真实体现,因为穴位具有汇聚精气的作用,局部强壮的真阳元气,就可以杀灭一切细菌病 毒,灸法可以通调全身的经脉,激发元气运行,根本用不着有针对性地研究什么抗体、疫苗。 这也是身上有灸疮可以避瘴气的原理。 用一个稍微夸张的比喻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活人躺在野外不会腐烂,而死人却会很快发 臭,同样都有细菌病毒的作用。 既然上面说2大壮可以抵1剂四逆汤(附子30g),那么,是否可以只服四逆汤而不用灸 法呢?这样不就可以减少很大的痛苦了吗? 按腧穴逻辑是可以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不可以的。因为按照 数学 数学高考答题卡模板高考数学答题卡模板三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测试卷数学作业设计案例新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计算,500大壮就是 250大剂,每天服1剂,就需要至少250天。然而在250天内,患者能否坚持服药,能否不吃生冷,能否杜绝房事,能否按时起居,能否不生闷气,能否把生命放在第一位,把工作放在第 二位,„„等等。这些问题,有谁能做到呢?既然做不到,邪气就不可能完全去掉,即使坚持 服药,邪气能去掉一半也就不错了。而对患者施以重灸,每天就三五十大壮,10至30天就可 以解决问题,以上所说的问题也就都不成问题,而且,经过痛苦的磨炼,对生命就会倍加珍惜, 不良习惯就会改掉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只服四逆汤而不用灸法也可以的,只是四逆汤的计量必须非常大。其中,每1剂中 的附子必须用至100克以上,才有可能在两个月内基本达到目的,但未必有几位医生敢于将附 子用到如此剂量。 另外,在《方药阐真》一文的最后,所列举的的服用回阳药物所出现的“反常”情况,在 重灸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出现的那么强烈只是出现的时间很短。如果一次没有灸透,在服药恢 复期间,也还会出现一些“反常”现象,继续服用回阳药物就可以解决。 所以,一个人若要干一番大事业,若不能经受这种痛苦的磨炼,其豪言壮语就是一句空话, 就什么也干不成,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另外,许多患者都会觉得服药过多,或灸的时间过长。此时医生必须提醒患者,服用“四 49 逆汤”和灸法,都是最热的方法,用最热的方法治疗都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就可以知道患者的 寒邪有多么深重!因为寒证必须用最热的方法治疗,其他方法都是错误的。打个比方:在一锅 水下面填土(而不是添煤炭或木柴),或用勺在锅里搅和,这一锅水是永远不会沸腾的;而不 断在锅底添加煤炭或木柴,总有开锅的那一天(小火是不能将水烧开的,因为人总是有欲望和 消耗的,就好比没有锅盖,散热的速度大于吸热的速度)。 除此之外,要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严重,而不要见怪于服药多和时间长。 对体质虚弱而怕疼的患者,有人建议先局麻再施灸,但我认为效果很差,因为“气随意走”, 疼痛可以使患者的意念集中在所灸的穴位上,人的气血也就会贯注到穴中。而且,“世上没有 受不了的罪”,疼痛都是可以忍受的,凡是不能忍受疼痛的,就是不知道“无常”将至的人, 也就不必为此人施灸。否则,半途而废时,患者反会诬陷医生“野蛮”或“恶治”。话说回来, 患者所患的重病都是由于本人的坏思想和不良习惯造成的,老天爷也不可能让他舒舒服服地治 愈,必须给患者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使之不敢再犯。总之,艾灸的疼痛完全是可以忍受的。 而且,对患者施以重灸,一般需要10至20天,每天四五个小时,长时间注射麻醉药物或 服用止痛片,会严重损伤患者的中枢神经和真阳元气,这是很不现实的。 虽然在《扁鹊心书》中有“睡圣散”可以用来止灸痛,但此方药却是极不容易获得的,而 且,此方药主要是为癫狂之人准备的。 圣睡散药方:曼陀罗花、大麻两味等分,阴干为末,每次热酒调服10g,一服后就昏睡,可容灸50壮的时间。 注意:医生在施灸的时候,对患者的语言应该或尖酸刻薄,或玩笑幽默,或鼓励比喻,或 置之不理,绝对不能对患者说任何怜悯的话。若有丝毫怜悯,患者就会立刻打退堂鼓。一般来 说,患者的直系家属是不能为患者施灸的。医生也不能用商量的口气,对于“非灸不愈”的疾 病,医生说话必须非常绝对,千万不能说“也可以吃药”之类的话。 要知道,医生的“狠毒”是针对患者体内的“恶鬼冤魂”而不是针对患者本人,患者的痛 苦就是身体内部“恶鬼”的哀号,通窜的力量就是对地狱“冤魂”的昭雪。医生对于“恶鬼” 若有丝毫怜悯,就等于给了“恶鬼”东山再起的机会,就等于使“冤魂”继续蒙受苦难。对患 者施以重灸,就相当于地藏菩萨在超度(患者)地狱里的众生。 另外,读者对于“壮”的概念可能还不太清楚。 “壮数”就是每次施灸所点燃的艾炷的数量。凡施灸时点然一个艾炷,就叫做一“壮”。 一般医生所用的艾炷大小如麦粒,所以称为“麦粒灸”。这种灸法给患者的痛苦小,但所用的 总体时间长,“通窜力”和“通窜深度”也显得不足,并会占用医生和患者很长的时间,也容 易受到生活琐事干扰。 虽说“麦粒灸”力量较小,但只要是壮数足够,每天坚持,并能灸到不疼、腹中发热的程 度,我也不会有异议的,尤其是将此法用于元气很虚弱的老人,每天不超过10对儿(关元、中脘两穴为一对儿),并能持之以恒,却是非常适宜的。 50 所谓“大壮”,就是底座直径在一厘米左右的、窝头形状的、坚实的艾炷,一般大小如莲 子即可。倘若艾炷做得过大、过高,则热量就会向外耗散许多,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就 像瓢泼大雨和蒙蒙细雨的差别,瓢泼大雨会大量流失,渗入土中的雨水会很少,而蒙蒙细雨则 会全部渗入土中却不会流失一样。 有人说如果有储存三年以上的艾绒,治疗效果会更好。根据是孟子(而不是《内经》)说: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孟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治疗已患7年的沉疴痼疾,必须每年灸三五百壮,并要连续灸三年,才有可能治愈。如果把“三年之艾”理解为储存了三年的艾 草,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因为根据临床经验,当年的艾草和储存了三年的艾草相比,其治疗功 效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如果将这句话加上一两个字也就很好理解了:“治七年之病,需求三年 之艾灸。” 有些患者,尤其是学习理科的知识分子,受洋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太深,认为中医书上没有写出灸法能治疗某某疾病,如:强制性脊柱炎、糖尿病等,而且,西医说强直性脊柱炎、糖尿 病是不治之症,于是此人宁肯等死,也认为灸法不能治疗这种疾病,除非看到某医学权威的认 可。对于这种人,就属于“能治得了病,却救不了命”。这也是“一种药对治一种病”理论的 害人之处。 西医对于一些贫穷偏远地方所出现的瘟疫,始终没有研究出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每当某一个地区出现了瘟疫,西医总是先对疫区患者所感染的病菌或病毒进行分析和化验,然 后又针对性地进行药品生产,最后再对患者进行治疗,最终的结果总是造成30%~50%的死亡率。以后再次出现另一种瘟疫,上一次有针对性的药品也就没有用了,因为细菌或病毒已经发 生了变异,而且,细菌或病毒的变异速度永远是高于西医对病毒研究的速度的。 这就是西医简单、被动的思路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虽然,同一区域的人同时都会被病毒所感染,但是,各种瘟疫必然首先使元气虚弱的人患 病(现代人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就是元气虚弱的表现)。而自然界出现的瘟疫是可以用人 体充足的正气进行抵御的,瘟疫在人体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实际都是元气抵御病毒的表现。应 该及时增强患者抵御瘟疫的正气,才能有效地控制瘟疫的蔓延。但是,如果预防和治疗不及时, 即使再健康的人,其充足的元气也有被细菌或病毒消磨殆尽的时候(细菌战、化学战对人体所 造成的损害是所有健康人所不能承受的,其原理就是超过人体抗病极限的病毒快速消磨人体的 正气)。 然而,纵观世界历史,竟没有一次全球性的瘟疫,都是区域性的,这实际就是文化不同的 结果。而所谓的区域,都是以各自的生活习惯所划分的,共同的不良生活习惯(就是现代所谓 的“时尚”),就必然导致共同的疾病流行,这就是爆发瘟疫的根本原因(而所谓的“大战之 后必有大疫”的说法,主要是对虚劳症而言)。 防治的原则就是节制百姓的欲望、提倡精神文明、恢复并提倡正确的医学理论。 51 治疗瘟疫的原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疗瘟疫的方法就是服用大剂通脉四逆汤、急救回阳汤;急救回阳汤就是附子理中汤加桃 仁泥、南红花各10g,或灸关元穴、中脘穴30壮,甚至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施以重灸,可以收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国古人用四逆汤治疗霍乱,就是一个例证。这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源于“元气说”,原理 就是“扶正祛邪”。 因为灸法具有“兴阳祛寒、扶正祛邪”的作用,重灸又具有“通窜”的作用,所灸的关元、 中脘、膏肓以及大椎、足三里等大补穴,都具有极强的激发真阳元气、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而且,重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患者的寒邪是有一定数量的,而所灸的壮数却完全可以在 短期内人为的超过寒邪的数量,被“通窜力”所达到的脏腑或组织,其病邪一定能够被驱出, 所以,用重灸法,可以治疗任何瘟疫甚至“癌症”。 研究基因的科学家发现,人体中虽然具有“癌基因”,却同时具有“抑癌基因”。其中, 只有在元气虚弱、阳气被阴邪抑制的情况下,“癌基因”才会发挥作用;只有在元气充足、阳气得以生发的情况下,“抑癌基因”才能产生效能。虽然说现在的医学理论已经走向了微观化, 但确切的说应该是走向了极端化。因为研究或发现了微生物却又对它奈何不得。只有人体的真 阳元气才能做到不加识别地对抗一切病菌和病毒。可以说,微生物并不是导致疾病的元凶。 因为微生物分为有益和有害两种,只要人体的真阳元气充足,免疫力就会很强,就会抑制 所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而不会削弱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有益与有害微生物的相互制约,才是人 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人的真阳元气充足,才能正常发挥有益与有害微生物互相制约的作用。假如人的真阳元气亏损,就不能正常发挥有益微生物的有益于人类健康的作用,也就必然促进了 有害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破坏作用。 而所谓的“有益、有害”,只是针对人类自身健康而言,对于自然界而言,所有微生物都 是必不可少的。“有益”微生物可以促进生命的生长,“有害”微生物可以对生命起到强化和 促进的作用,同时,对于死亡的生命可以加速其腐败消亡的速度。否则,世界上将堆满各种生 命尸体,这是非常可怕的景象。所以说: 元气虚弱才是导致疾病的元凶。 其实,科学家们没有必要拼命地向微观发展,微观的规律一定符合宏观的规律。 《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其中,正气和邪气都可以按宏观和微观进行分类。比如:正气可以分为元气、元精或抑癌 基因、有益微生物等,邪气可以分为寒邪、湿邪或癌基因、有害微生物等。如果通过用鼓舞正 气的办法去战胜邪气,不就等于用鼓舞抑癌基因的方法去战胜癌基因了吗? 癌症就是阴邪在体内大量积聚的表现。因为正气虚损,血脉不能顺畅运行,才会形成癌症; 52 如果正气充足,血脉顺畅,就一定不会产生癌症,从来没有听说有哪个人是因为正气“过于” 充足而患病的。既然已经有了癌症,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气的方法,将病邪驱除。这个方法就 是利用重灸时产生的强大的“通窜”力量(癌症就是积聚,积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极大地激 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将癌瘤化掉,并疏通血脉将垃圾输送出去。如果医生能够给自己重灸300大壮以上,就一定会相信我所说的话。 至于艾炷产生的强热,对于身体来说就是“外来力量帮助正气作战”的阳气,这股不断渗 入的阳气,一方面温化阴邪,一方面鼓舞脏腑正气,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就会按照固定的途径, 将阴邪逐渐排出。癌症就是积聚的阴邪(阴邪就是积聚坏死的气血),依照此理,不论患者有无癌瘤(是否被西医检查出来),只要施以重灸,“通窜”的力量就会使有积聚坏死的地方疼 痛异常,在重灸过程中,肿瘤必然会稍微变大,直至疼痛消除,肿瘤就会在1~3个月内随之消除,是一种既能检查,同时又能彻底治疗的绝好方法。并且,重灸后,身体会一天比一天强壮 起来,绝对不会出现像西医放疗、化疗以后所出现的头发脱落和身体极度虚弱的现象。 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是指因为经脉不通,人体自身的阳气就会被调来进行通窜, 通窜的过程就会使人感觉疼痛;不通的经脉被打通了,自然也就不会感觉疼痛了。如果治疗疼痛时,使用镇痛药或清热解毒药,就会削弱或消除阳气对患处的通窜力,虽然疼痛被暂时消除 了,但不通的经脉依旧不通,等以后阳气恢复,继续对其通窜,此处依旧还会疼痛。所以,不 能为了止痛而止痛,必须令患者忍一时之痛,把病根除去以消除后患。就是说,疼痛是一件好 事,说明还有阳气正在祛邪气,治疗原则应该是“祛邪扶正”。 所以说,用重灸法可以治癌,甚至可以用来治愈较严重的“艾滋病”。另外,西医所谓的 “内分泌失调”症状,服用四逆汤辈或重灸三大补穴,完全都可以治愈。 一般来说,关元主治中下焦的疾病,中脘主治中下焦的疾病,膏肓主治上焦及全身的疾病 (主要指收敛功能极微弱的疾病)。但是,“阴阳”本是一气,不分上下,只在本源上用功即 可。 比如:哮喘,重灸膏肓可以根除,但只重灸关元也可以将哮喘根除。徐灵胎云:“哮症非 灸不能除根”,却未说必须灸膏肓,就是这个原因。而重灸膏肓,也可以治疗中焦和下焦的痼 疾。孙思邈称灸膏肓主治“诸虚百损”,并未称主治“阴虚”还是“阳虚”。而且,称“无所 不治,无疾 不愈”,也就是说“阴阳两补、攻补兼备”。 灸中脘,可以治疗肝胆、脾胃的疾病。比如:酒精肝、各种肝炎、脾虚、胃寒、胃逆气等症,都可以通过重灸中脘治愈。郑寿全说:“凡治一切阴虚、阳虚,务在中宫上用力(中宫包 括: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如果治疗癌症,完全可以分别或一次重灸此三大补 穴(注意:经过放疗化疗的患者不宜重灸,只宜每日灸10壮以下,以免伤精耗血甚至死亡)。 若是卵巢癌、子宫癌、膀胱癌、前列腺癌、肠癌等,可以重灸关元为主,辅以中脘;若是 肝癌、胃癌,可以重灸中脘,兼重灸关元;若是肺癌、喉癌、鼻咽癌、淋巴癌,可以重灸膏肓, 辅以重灸中脘和关元。其治愈效果是不可思议的。 《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其中“丹药”是指自 身修行(练习《易筋经》)所产生的内丹,不是用嘴吃的丹药。对于现代人的简单说法,就是 53 练气功。这三种治疗的作用和效果,读者心中应该有个较明确的认识了。还有令人惊奇的是: 重灸关元穴、中脘穴和膏肓穴,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达到稀释血液的目的,从而即消除了病 邪,又杜绝了瘀血和血拴在人体内的形成,总比西医单纯的稀释血液要强得多得多(用西医化 验的指标验证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对于癌症患者施以重灸法,在治疗期间,癌瘤可能会有小变大,这是由死寂变为活 力的表现,属于“由阴变阳”,必可治愈;倘若由大变小,属于“有阳变阴”,必死无疑。 在清?陈士铎《洞天奥旨》中明确指出: 阳症必热,阴症必寒;阳症必实,阴症必虚。阳症之形,必高突而肿起;阴症之形,必低 平而陷下;阳症之色必纯红,阴症之色必黛黑。阳症之初起必疼,阴症之初起必痒。阳症之溃 烂,必多其脓;阴症之溃烂,必多其血。阳症之收口,身必清爽;阴症之收口,身必沉重。„„ 阳变阴者,服凉药之过也;阴变阳者,服热药之聚也。然阳变阴者多死,阴变阳者多生, 以此消息之,万不一失。 由于癌症患者气滞寒凝的情况较为严重,必须重灸500以上才会出现转机,而且,出现的症状会使患者恐惧,医生必须沉着把握,向患者说明原理,婉言安慰,或根据病情减少每天艾 炷的数量或暂停艾灸,辅以补药,不可一味地重灸。但不论出现任何情况,医生都必须坚定自 己的信念和治疗原理。 然而,当今几乎所有的治癌消瘤的药物,无非都是些清热滋阴、活血化瘀之寒凉药,必定 抑制生机、消耗正气,进而削弱人体活力,使阳症变为阴症,虽然肿块似乎有所缩小,实际却 属于“陷下”,溃烂多血则属于“扩散”。这就是现代医学不能治愈癌症的原因。所以说,必 须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或重灸法,是缩小的肿瘤变大变活,使阴症变为阳症,而后才有希望使肿 瘤在血脉通畅的情况下得以逐渐消除。这才是治病救人的唯一途径。 西方有位医学家提出:癌瘤中存在的血管,并不是用来滋养癌瘤的,而是人体用来消除异 物的循环通路。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在兔子的角膜上植入一粒沙子(因为角膜上是没有血管的), 几天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角膜上生长出伸向砂粒的血管,并逐渐将砂粒包裹起来。这个实验证 明:为了消除人体中有形的异物,必须用血管做为循环的通路,用送大量的巨噬细胞或白细胞 来逐步消除有形的异物,并用血管作为回路将“蚕食”下来的异物和死细胞输送出去。 长有较大癌瘤的患者必定元气不足,由于“底气”不足,血管生长到有积聚的地方,却只 能将很少的异物和死细胞等垃圾输送出去,于是积聚就会越生越大。现在西医消除癌瘤的办法 都是损伤正气的办法,中医使用的活血化瘀的药物也都是会损伤患者的元气。元气亏损,前去 消除积聚的细胞就会越少,癌瘤自然就会停止生长甚至由于微循环的作用(排除了一些垃圾) 而出现萎缩。因为癌瘤萎缩是由于消除异物的力量减弱,所以癌瘤不会从根本上被除掉。这就 是陈士铎《洞天奥旨》所谓的“阳变阴者”的不利状况。陈士铎认为“阳变阴者多死,阴变阳者多生”。 西医通过手术来切除癌瘤,似乎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但手术会更损伤元气,而且周围被 堵塞的气血经脉依旧没有被疏通,气血运行会更加不畅,这就是导致手术后癌细胞还会扩散的 54 根本原因。如果将西医的癌瘤手术与传统中医恢复元气的方法相结合,倒是癌症患者的福音(具 体方法可以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一文中“癌症”一栏)。 因为传统中医使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或灸法,可以恢复元气的功能,使经脉逐渐通畅, 增强祛邪的力量。虽然开始时一定会出现萎缩的癌瘤变大的情况,但这就是“阴变阳者”的有利表现。由于不断地为患者增强热力,血脉的循环回路就会逐渐通畅,一旦回路通畅,疼痛就 会减缓并消除,肿瘤就会在1~3个月内迅速消除,是一种彻底的治疗方法。 比如:肺癌的治疗,开始时服用四逆汤和附子理中汤是为了恢复元气,而后可以施用灸法, 患者会感到从腋下沿着肺经逐渐向手腕疼痛,一旦快要痛到了列缺穴(列缺为肺经与大肠经的 交会穴),患者就会出现拉稀的情况,是阴经与阳经(肺经与大肠经)相互沟通、“由阴变阳” 的必然表现。然后先服炙甘草汤或当归四逆汤,而后服用小建中汤进行恢复调养,癌瘤必然会 逐渐消除。 虽然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可以抵御和驱逐邪气,但是,即使人身的正气再充足, 若是遇上“疠气”,也是抵御不了的。比如:化学战、细菌战、核辐射、恶劣的环境,以及水 淹、火烧、跌打、刀枪、车祸等。所以,正气和邪气的概念一般只限于生活疾病范畴。 倘若(有形的)真阳元气空虚,脏腑真阴精气衰竭,脉象极微、极虚,甚至出现亡阳虚脱 的症状,一般不宜首先施灸,否则必有亡阳的情况出现。应先服药补充脏腑精气以恢复脏腑功 能。而补药宜阴阳两补,不宜偏阴与偏阳。如:参附汤、理中汤、小建中汤之类。 《灵枢经?终始第九》说: 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 脱。如是者,可以将甘药,不愈,可以饮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意思是:凡精亏血少者,收敛(脉口)和生发(人迎)的功能都很虚弱,尺脉和寸脉已经 分不出大小了。像这样的人,由于脏腑真阴(阴)和“丹田”真阳(阳)都不足,那么,服用 回阳药物来振奋阳气就会使五脏的精气衰竭,用回阳法来泻五脏的阴邪就会导致真阳外脱。像 这样的人,可以先服用诸如小建中汤之类的甘药,如果没有疗效,可以令其服用诸如大剂参附汤之类的峻药。像这样的人,是不能施以艾灸的,否则,就会犯前面说的“补阳、泻阴”的错 误,就会严重破坏消损五脏的精气。 也就是说,对于平素精血极度亏损的患者,切不可投以大剂“四逆汤”或重灸。因为精亏 血少就好比锅里的水少,若用大火烧锅,容易将锅烧干烧坏。所以一般每次施灸不超过800壮,每天灸10~15壮(在施灸过程中,只要出现血虚症状或脉象,就应该适时减少或暂时停止施灸)。 同时,每天服用附子理中汤加阿胶以补血并调养脾胃,祛寒以恢复生机和运化功能,以便能够 通过饮食来恢复元气。正如有经验的司机常说的“宁走十里远,不走一里险”。 另外,在《金匱要略》中说: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脏即死,入腑即愈,此 为卒厥,何谓也?” 55 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腑即愈。” 问曰:“脉脱入脏即死,入腑即愈,何谓也?” 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比如浸淫疮,从(心、胸)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 流来入(心、胸)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文博山人注:现代中医治病, 多数都是使病邪入里) 故而重灸后,患者的脉象一定会由沉脉转变为浮脉(但不应是空脉或虚脉),也就是邪气 由脏而入腑,是即将痊愈的表现。因为“脏为里,腑为表”。 《素问?五脏别论》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泄,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 能藏,故实而不能满。” 因为脏有“藏精气而不泄”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脏就不容易治愈;而腑有“传化物而不能 藏”的特点。所以,邪气入腑就很容易传出体外而被治愈。“藏”和“传”是治疗疾病预后的 关键。这就是“入脏即死,入腑即愈”的道理。 【注意】医生和患者都不可轻视灸法,灸法不仅可以祛邪治病,实际是救命的方法。往往 患者在危脱之时,煎药服药都来不急或无效的时候,施以灸法,实在是可以起死回生的。那些 敢于为危重患者施灸的医生,就是敢于“横眉冷对”阎王的天神。具有西医思路的人是一定不 会相信这一点的,甚至会嗤之以鼻。 大部分患者由于身体极虚,一次完全灸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艾灸的作用只是祛寒邪,艾 灸热量并不能代替人的真阳元气,有形的元气是由实物转化而来的,可以先灸三五百中壮,而 后服几剂“参附汤”,强壮脏腑功能以巩固疗效,待三五个月后,再次施以重灸,直至不疼并腹 中温热为止。而后,每一两年施灸一次(可以安排在每年的冬至或夏至),按养生的方法和要 求,可使疾病不犯,晚年平安,得以善终。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说: 人至三十(岁),可三年一灸脐下(关元穴)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 十,可以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 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六十三时,因忧怒,忽现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 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日后,死脉不复现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健康。 乃为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壮),灸取关元功力多。健体轻身无病患,彭祖寿算又如何? 一般施灸的时间定在冬至前后较为合适,冬至虽然一阳初生,却是阴气极盛的时候,所以, 在施以重灸时疼痛会轻一些,因为盛极的阴气可以中和一些艾草的火力。而夏至一阴初生,却 是阳气极盛的时候,所以,在夏至施以重灸时会比冬至时疼痛得多,但疗效会比冬至施灸要好, 因为极盛的阳气加上艾草的火力,对于阴邪来说,就等于杀鸡用牛刀。所以说,治疗宜在夏至 56 左右,补养应在冬至前后(即所谓“冬至进补”)。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较为严重的患 者来说,什么时候发现,就在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 在施灸期间,可能会出许多汗,并随之有几天大渴的现象,但必然不爱喝冷饮,也不会有 虚脱的感觉,这是一种脏腑的功能得以恢复,人体通过补充水分来从前积累的“垃圾”的新陈 代谢过程,是很正常的现象。同时,会出现尿频的症状,这并不是肾脏或前列腺疾病,而是由 于尿液中的垃圾过多,废物的浓度过高,迫使膀胱尽快将其排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从经脉 理论来解释:肾与膀胱相表里,由于生机恢复,足少阴肾中的寒邪被化动排出,必然会传导至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经受邪,就会出现脉浮、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尿频、汗出等症状,这 是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六经辩证”规律的。 必须反复强调:灸法只是祛寒邪、通经脉,却不能补充元气。元气虚弱者慎用! 所以,施以灸法以后,必须用增加饮食、不管闲事和加强锻炼的方法才能恢复精气。倘若 只依赖药物的滋补,只会适得其反。如《灵枢经?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灸则强食 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意思是说:治疗脉虚下陷的病症则必须用灸法。施灸以后, 一、必须努力(强迫自己)增加饮食才能生长精气;二、要使自己心中没有任何牵挂,由于多 管闲事而不遂所产生的郁闷情绪会抑制脏腑的生机,阻碍经脉的运行;三、在稍微超过自己体力极限的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才能有效地恢复精气,治愈疾病。所以,增加饮食,神恬志闲, 加强锻炼,三者缺一不可。 否则,疾病就不可能完全治愈。 因为脏腑功能的恢复必须建立在十二经脉完全通常运行的基础上,而经脉的循行和连接主 要分布在四肢。其中,精气必须靠饮食进行补充,生机必须在经脉通畅的条件下才能恢复和旺 盛,只有体育锻炼才能使经脉运行通畅,经脉正常运行才能使脏腑功能恢复并能够消化饮食, 饮食被完全消化才能补充精气。而体育锻炼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运化并积蓄更多的精气。因 为人的精气积累的多少与平时的运动量是成正比的。 就是说,在身体病浅或无病的情况下,平时运动量越大,积累的精气就越多;平时运动量 越少,积累的精气就越少,而且会将所积累的精气化成湿邪寒邪,反而会继续耗散精气。 所以,通过逐步增加运动量,才能逐步增加自身的精气,精气强盛,才能基本或完全消除 原来由于精气虚弱所造成的疾病。而且,每次锻炼都必须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因为极限实际 就是元气的支撑体力的极限。假如每次的运动量都在不断增加,元气的积累量也就会相应随之 增加,到时候,因虚弱所患的疾病才会治愈。开始锻炼后,都会使运动的肌肉疼痛,而后肌肉开始发胀,而后变得粗壮,精力也会变得充沛,这就是精气增多的明证。 而只依靠服药而不去进行体育锻炼的患者,永远也不可能将疾病治愈。那种没有体力消耗 而只吃高营养食品和补药、施灸可以使自己的精气充足的言论是极其荒谬的。《养生经》常说 的“常欲小劳”,就是指每次都要稍微超过自己的体力极限。这也就是经常劳动的老人较少患 病的原因(而经常婆婆妈妈爱管闲事儿的人则另当别论)。 倘若只服补药而没有体育锻炼,就会使增加的精气得不到运行而发生粘滞现象(血液粘稠, 57 脂肪浓度高,湿气加重),反而会造成精血的粘滞或淤滞,人就会产生憋闷感。所以长时间的 精血粘滞也会造成瘀血,就需要中枢神经调动元气来破瘀,如此就必然形成“暗耗肾精”的局 面,这就是越吃补药约虚弱(虚不受补)的根本原因。也是绝大多数患者的疾病不能完全治愈 的主要原因。 如果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补药和营养品而不进行运动,就会使脏腑所产生的精气粘滞不化, 造成精神抑郁、气壅憋闷和遗精白浊等疾病,也是会非常耗损元气的。一般服用真武汤、苓桂 术甘汤可以有效地初起粘滞的湿气,而锻炼则是消除湿邪的有效方法。而中老年患者由于不能 坚持锻炼,同时依然服用补药或附子理中汤,就会使有余的经气粘滞不化而变成湿邪,此时应 及时停服前药而改服通脉四逆汤,病去药止,并主动锻炼,并保持良好的情绪。 由于灸法所发出的无形的热量不能补充有形的真阳元气,故而对于精亏血少的疾病也就不 可能马上治愈,尤其对于非常严重的湿邪所造成的虚劳疾病的治疗,就不能急于求成。 “湿病缠绵难愈”的原因,就是由于人的有形精气难以恢复。只有将精气恢复,“脾主化 湿”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否则,对患者一味地服用化湿药或施以重灸,都会损伤患者的真阳 元气而对疾病的治疗无济于事,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所以,治疗此类疾病时应以“缓”为原则, 每天施灸一般不要超过10或20壮,并适时辅以真武汤、苓桂术甘汤(以是否口渴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出 现口渴时可服,不渴则停服,可改服几剂当归四逆汤)这样,灸1000壮就需要80天左右,在如此长的时间内,患者会由于生机的逐渐恢复和饮食的不断增加而使得精气逐步得以补充,只 有精气的积累,才能基本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若能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 元气恢复后的患者,生活起居也会自觉地符合养生标准,与现代高科技时代人们的生活方 式有很大差别,工作时经力充沛,而且,发脾气的情况会比以前少得多,浮躁的性情也就会沉稳许多。虽然运动起来会比以前稍慢一些,但是耐力却是以前所不能比拟的。就是说,虽然外 在的力量不如从前,但内涵的底蕴却是连自己也不易察觉的。从此也可以体验或领悟到中国文 化的深厚内涵和底蕴,这是博览群书所不可能达到的。这也是修道者所梦寐以求的初步境界。 因为修行的第一步骤,就是将体内困扰生机的寒邪驱除干净,生机才能得以恢复,才能见 到“药师佛”,因为只有生机才能医治百病。而生机就是真阳,真阳就是温热。所以,治疗疾 病必须用“温热法”来恢复生机,这就是“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的意思。 【必须注意】: 重灸的作用只是祛除“奇经八脉”和十二经脉的寒邪,初步恢复脏腑功能,是不可能补充 有形的真阳元气的。而“奇经八脉”的精气是否充足,主要以右手尺脉是否沉缓有力为凭据。 如果左尺脉有力而右尺脉无力,就是脏腑经气足而真阳元气虚的表现,此时应该注重坚持锻炼。 由于脏腑的经气很不容易补入“奇经八脉”,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使脏腑经气化为真阳精 气。 但如果两手脉搏都无力,就应该服药和重灸治疗,此时切不可相信西医理论而去锻炼,因 为寒邪很重而元气很虚弱的人不适宜锻炼,锻炼会更加损伤元气,反而起不到恢复元气的作用。 很重的寒邪只能用大剂四逆汤或重灸才能祛除,用体育锻炼或气功方法是极难达到目的的(或 者说热药、重灸的方法能够较快地祛除寒邪)。 58 最后,就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几个问题进行论述,以供医者参考和百姓日用: : 清?李守先《绘图针灸易学》中说: 今人习针少而用药者多,恐晕针也。独不知晕针者无不获救。 用药不当,难以保保全,针与药较,针易药难也。 晕针者,神气虚也。古云:“色脉不顺而莫针”,并忌风、雨、雪、阴天及醉劳房事、惊 饥居丧之人。 以前治三千余人,男晕针者十六人,女晕针者一人,以指甲掐人人中穴,待病人醒后方去针。 然晕针者必获大效,以气血交泰之故。 其中所谓的“气血交泰”,就是道家的“心肾交泰”,必定是在头脑中没有杂念时才有可 能达到的景象。晕针者,必定是“神气虚”者因为非常惧怕针刺而不知所想、万念俱空时所导 致的“心肾交泰”,虽然身体酥软,但有些患者的神志一定是比较清楚的(服用“四逆汤”个 别会出现“昏死一二时”者,与此相同)。这种情况是修行者渴望达到的境界。《崔公入药镜》中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即此谓也。所以,练功者在打坐时,为了防止 身体歪倒的一瞬间会被惊吓,坐的姿势必须非常端正如法,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必须清楚:病人的“心肾交泰”会出现昏厥,是因为真阳元气不足的原因,而修行 者出现“心肾交泰”的状况时,头脑会非常清楚,这是因为真阳元气非常充足。如《老子》所 说:“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而患者“恍兮惚兮”的昏厥状况属于“其中无物”;而修行者 虽然有“恍兮惚兮”的状况却头脑清醒,这是因为“其中有物”。 由于人体的脏腑和经脉运行规律都是相同的,只要大脑没有思维意识的状况一出现,就必 然会产生“心肾交泰”的情况,即《素问》所说:“(只要)恬淡虚无,(必然)真气从之。” 只是存在真阳元气虚弱、较为充足或非常充足的差别而已。 如果出现晕针昏迷的情况,只需将针拔出,令患者仰卧至苏醒即可,没必要急于抢救。 : 当人受了外伤以后,可以用艾条对准伤口熏半小时以上,就绝对不会得破伤风。已经得了 破伤风,服白通汤或灸关元穴即可。 如果伤口不大(也就是伤口用不着缝针),就完全不用去医院,可以简单处理一下伤口, 59 然后用艾条熏患处半小时,熏出一些透明液体,最后用干净纱布敷在患处即可,一天后基本止 痛,两天就可以去掉纱布,其痊愈的速度比常规处理后的恢复速度要快一倍,其药品的成本不 会超过三元钱。 对于扭伤、挫伤也可照此办理,效果如神。 在贫困地区可以推广,城市中更可以普及。西医外科手术后,对于创面的愈合和骨质的恢 复,都可以借鉴此法,疗效极佳。 另外,如果软组织挫伤,也完全可以用艾条每天灸患处30分钟以上,恢复的速度是会令人惊叹的。千万不可用冰敷,冰敷虽然不容易发炎肿胀,却极不利于恢复,而且一定会产生后遗症。冰敷会造成“阳变阴”的结果,艾灸肿胀的患处,能够达到“阴变阳”的目的。 运动员的运动损伤都不容易恢复,主要与冰敷之类的错误治疗保健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救自缢。凡自缢者,元气必随魂魄从阴部及脚心下处,可救足少阴肾经“涌泉穴”三壮。 救溺水、冻死者,重灸脐中,可以回阳,有望救活一二。 吸烟和吸毒者,都是阴邪盛而真阳虚的人,真阳不足,必定气滞神昏,而通过吸烟和吸毒, 可以激发抽取元阳来使得浑身畅快,但会使元阳逐渐衰弱。凡吸毒者,几乎都有自卑感,胆小 多疑,害怕和外人交往,与《内经》“足阳明胃经”所说的症状完全相符,所以,用重灸法可 以祛阴邪、兴元阳,消除气滞神昏的症状,恢复人体正常功能。而且,重灸时的“疼痛、通窜” 的感受,也会使瘾者反思,可以从身心两方面达到戒烟和戒毒的目的,效果非常显著(具体内 容可参考《疑难杂症的治疗原则和方法?精神病》)。 麻醉的原理就是激发真阳元气,使人暂时处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的状态其“症状” 与修行者达到“空寂”状态的情形极为相似。而全身麻醉术是元气被激发并输布全身的表现, 身体极为虚弱的人是不能使用的,健康人大剂量使用麻醉剂也会死亡。 “空寂”状态属于元气充足的表现,不仅不会死亡,却还可以长生不老。而局部麻醉或针 刺麻醉属于局部的经气被激发而汇聚一处的表现,针刺麻醉主要是以针刺阳明经为主,因为阳 明经“多气多血”,气血合而为一就是“元精”。 小儿虽为至阳之体,真阳元气易于受到寒邪的伤害,但由于没有成年人强烈的男女欲望的 耗散以及复杂的情感杂念的干扰,治疗的方法也就非常简单,无非破除寒邪而已。现在的小儿 60 疾患主要是:胃寒肾寒、腮腺炎、肺寒咳嗽、消化不良、弱视斜视、腹痛吐泻、疝气风疹、发 烧抽搐、小儿麻痹、狂躁多动、爱喝冷饮等等。 由于0.5~3岁的小儿服汤药或丸药都非常吃力,而西医的打针或输液又不能有效的祛除寒 邪,所以只有灌服浓缩汤药或强制施灸两条途径了。所以灌服的浓缩汤主要是四逆汤或麻黄附 子细辛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汤”之类的药物,对于以上所列症状,都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总之,以表出发透为宗旨。 灌药时可用毛巾被将孩子的手脚包住,一个人将孩子的头用手腕压住并捏住鼻子,另一只 手掐住孩子的下巴来固定头部,另一个人用钢勺来喂浓缩汤液。当孩子因不能喘气而张口大哭 时,喂药人趁机将一勺药液送入孩子口中,注意不要马上将勺子拿出,一定要撑住孩子的嘴, 孩子就不会把药液吐出来了。当孩子发出哭声以后再将勺取出,并准备如法喂下一勺。鉴于喉 咙的特殊结构,这种喂药方法是不会把药呛入肺部的。 但这种方法只是一时救急,不可能长时间使用,倘若使用灸法,便可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对孩子使用灸法,一般使用的艾炷如麦粒大小,以关元穴、中脘穴为主,灸10~15对即可。 两三个月后既能显出效果,非常不可思议,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真阳被发动起来,经脉逐渐 通畅,营养吸收功能渐旺,又没有男女欲望的消耗,可谓供给大于消耗,虚寒所造成的疾病岂 有不愈之理?! 施灸时可由三个成人进行,一人抓住孩子的上臂近臂膀处,另一人用双手抓压住孩子的膝 盖,第三个人对孩子施以艾灸。孩子的哭声再大再惨,施术者都不应手软,因为这是给孩子治 病。 比如许多与青霉素的副作用相似的消炎药物,其副作用表现为使用后会出现:胃肠不适、 荨麻疹、皮疹、或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停药后症状会自行消失。 其实,这些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真阳元气驱赶寒邪外出的表现,与《方药阐真》一文所 列举的“服用回阳药物所出现的异常反应”是极为相似的。这就说明消炎药物以及激素类药物 都是激发人体真阳的药物,所以这类药物都会注明【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的字样。这也就等 于说,元精亏损的患者是经不起激素类药物的继续抽调。患者在服药后,脉搏(脉象)会暂时 由弱变强,等药力过后,患者会更加虚弱,就是明证。 西医与中医的区别就在这里,西医是用药物激发并且抽调真阳来驱赶病邪,如果患者阳气 尚足,被激发起来的阳气就可以消炎止痛,治愈疾病;如果患者阳气不足,就会使被激发起来的阳气成为强弩之末,病邪被驱赶出一些就会停滞,寒邪外犯的过程就会出现所谓的“过敏现 象”,若继续激发阳气,就会使患者虚脱。所以被迫中止使用这种西药,使症状不断地反复。 而中医则使用“回阳救逆”的药物恢复(而不是抽取)真阳来驱赶外邪,不会对真阳有过 多的损伤当被恢复的阳气将病邪驱赶出来,出现“过敏”症状时,可以继续源源不断地补充阳 气对病邪进行驱赶而不是停药,直至“过敏”症状消失,病邪被完全祛除。这也是中医和西医 61 本质上的差别。 西医所说的“过敏体质”实际就是“阴盛阳虚”的体质,但是,中西医的治疗方法却是大 相径庭的。 艾炎是中医学中防病治病、养生延寿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而又切实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 艾绒等在体表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 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从而达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 疠温疟之气不能著人。”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纶》中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人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经,入三阴、理气血, 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这些记载和论述,说明了艾灸既可防病,又可治病。 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 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 的。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 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 起的各种病证。 62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的抵抗力强,卫外能力强,疾病则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某些穴 位施灸,如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 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补益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 扶正祛邪,艾灸对人体起到了一个直接的或间接的补益作用,尤其对于虚寒证,所起的补益作 用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温阳补益,调和气血的作用,帮助人们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的目的。 艾灸补益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来实现的。一是直接补益,如对肾俞、命门等穴直接施灸, 起到直接补益肾阳的作用;一是间接补益,比如艾灸足三里,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使得食欲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增强,使得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补益了心血、肝血等,起 到了间接补益的作用。 艾灸的补益作用在消化系统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胃肠活动的变化,消化腺分泌的变化等实现 的。在对犬的足三里施灸时,发现犬的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性和抑制性的改变。艾灸对人体内各 种分泌腺均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如胃液分泌过多者,灸之可抑制胃液的分泌;而胃液少者,灸 之可促使胃液分泌。艾灸对于胆汁、唾液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1)灸天突、百会穴后,脑血流图的若干指标均有显著变化,提示艾灸可以起到扩张脑血 管,改善脑血管弹性,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脑循环的改善可加速患者大脑功能和脑细胞代谢 的恢复,可提高记忆,改善睡眠,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2)灸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流凝聚。日本金万淳夫等观察艾灸 对健康人血流凝固力影响时发现:艾灸后l~3小时可见血凝固时间有缩短倾向。艾灸足三里可 使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 (3)艾灸不仅使施灸部位灼热温暖,局部血容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可以改变全身的情况。艾条温和灸和文柱隔姜灸左侧足三里穴时,发现因施灸而引起的局部温热或灼痛,皆能 很灵敏地反映在右手示指、中指容积曲线的变化上。 艾灸大椎穴可增加白细胞数量,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升高明显。艾灸大椎可以增强网状内皮 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的小鼠的T淋巴细胞(TC)和B淋巴细胞(BC)增加明显,而以TC更为显著。说明了艾灸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63 艾灸补益,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在穴位上施灸实现的,而下面的按摩补益有的也需要在穴位上进行,因此必须学会定位、取穴,掌握取穴的基本方法。 取穴位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骨度分寸法、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等。这里主要 介绍体表标志法、指寸法和经验取穴法。 以体表某些标志如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肚脐或关节、肌肉等活动时产生的孔隙,凹 陷等来作为依据,去找所要取的穴位,这样的取穴方法就是体表标志法。通常比较多用此法取 的穴位,如印堂,即两眉中间;膻中,即两乳头水平连线中点等。 指寸法是在骨度分寸和体表标志法的基础上,以施术者本人或被施术人的手指作测量标准 来找穴位的一种方法,比较多用的有拇指同身寸法,即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还有横指同身寸法,即以示指、中指、环指、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第M节为准,量取四横指为3寸。 经验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取穴法,此法简便易行,如直立垂手,中指指端即为风 市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在食指指端即为列缺穴等等。 艾灸方法很多,但用于补益则比较简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艾灸补益的基本操作方法: 艾条灸是以艾绒制成文条(一般叫做清艾条),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在穴位上熏灸或灼 烫的方法。若用在艾绒中加入性温芳香药物制成的艾条进行熏灸,则叫做“药条灸”(普通的 艾条和药艾条中药店均有售)。艾条灸的方法主要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所需施灸的穴位上熏灸 的方法。艾灸时,点燃的一端距离皮肤约3厘米,一般每穴灸10分钟左右,灸至皮肤温热发红, 有温热感,而又不致产生灼痛和烧伤皮肤为宜。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其方法是施灸时,艾炷不直接置于皮肤上,而是在皮肤与艾炷之间加 上药物,根据所隔药物的不同,又分为多种灸法:中间以生姜衬隔的,叫隔姜灸;中间以蒜作 衬隔的叫隔蒜灸;中间以盐作衬隔的叫隔盐灸等等。间接灸火力温和,同时具有艾灸和所加药 64 物的双重作用。其机理主要看其中所添加的垫物的性质而决定补泻,如隔姜灸、附子饼隔物灸 可以加强其温阳补益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鼓饼隔物灸则多用于散泻毒邪,一般认为是泻 法。间接灸中我们着重介绍一下隔姜灸,取新鲜的老生姜,切成比一元硬币略厚的薄片置于选 定的穴位上,上置艾炷,以火柴等从艾炷尖点燃,感到灼痛时,可以将姜片稍稍提起,等灼痛消失后,即刻再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直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生姜性温味辛,具有助阳 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 施灸手法,是补是泻也是很有讲究的。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点,在《灵枢?背腧》中对艾 炷灸补泻就已有了记载:“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人,须自灭也;以火泻 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 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 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 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 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 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 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 实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补泻对机体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艾灸补泻小鼠大椎穴的实验结果显示: 穴区的温度变化随方法之不同而变化。虽然补法艾灸和泻法艾灸两种术式皮肤温度的峰植无明 显差异;但补法艾灸皮下温度的升高较泻法艾灸明显,且补法艾灸所致的温度升高的持续时间 比泻法艾灸要长。 艾灸的补泻在隔物灸当中根据所隔物品的性味、功用等不同决定其补泻。选用偏重于泻的 药物,如甘遂、豆豉饼等进行隔物灸所起的是泻的作用,多用于散泻毒邪;选择偏重于补的药 物进行隔物灸,如生姜、附子饼等,则起到补的作用,多用于补虚助阳。 艾灸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几乎没有什么毒性和副作用,只要认真 按照治疗原则和操作规程,对人体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 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古代施灸法,禁 忌较多,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65 2.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另外,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 也不要灸。 3.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4.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 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 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 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 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 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 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 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 行。 7.注意施灸的时间 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 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 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9.防止晕灸 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 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 钟左右。 10.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示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 66 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67
本文档为【艾灸的功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8KB
软件:Word
页数:13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1
浏览量: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