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的柳文化

中国的柳文化

举报
开通vip

中国的柳文化中国的柳文化 一、中国柳文化 柳,又名杨柳。多年生乔木,喜湿润,极易成活,插条而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就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而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随风飘动,婀娜多姿,自古以来为人喜爱。许多民间习俗因柳而生;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赞柳的诗文华章难以数计,柳已成为人们寄情寓意的极为丰富的文学意象。年深日久,岁月积淀,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柳之民俗 (一)、植柳。我国的植柳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传,炎帝神农氏,倡农耕,“教民稼穑”,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中国的柳文化
中国的柳文化 一、中国柳文化 柳,又名杨柳。多年生乔木,喜湿润,极易成活,插条而生,“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就是柳生命力旺盛的生动写照。柳遇春而发,叶细枝长,翠绿蓊郁,随风飘动,婀娜多姿,自古以来为人喜爱。许多民间习俗因柳而生;历代文人墨客咏柳赞柳的诗文华章难以数计,柳已成为人们寄情寓意的极为丰富的文学意象。年深日久,岁月积淀,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柳之民俗 (一)、植柳。我国的植柳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据传,炎帝神农氏,倡农耕,“教民稼穑”,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因柳遇春而发,示春将至,可耕作播种了,且柳易成活而速长,于是教民广为种植,以不误农时,可认为植柳习俗自此始。有文献资料记载的,最早是《夏小正》,该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历法专著,夏纬瑛考证认为是夏王朝末期成书的。书载“正月柳稊。稊也者,发孚也。(柳条泛青,叶芽始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当时柳树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古微书"礼纬"稽明征》载春秋时期“庶人无坟,树以杨柳”,是说平民百姓无坟墓,仅在埋葬地种植杨柳树。民间常在清明前后,于塘边河岸、房前宅后广为种植。有的还在祖先坟前插柳,以祈遮荫蔽雨,后世昌达。后又有文人雅士,以植柳可以邀蝉,于宅院门前植柳数株,春来柳叶新绿,柳条随风飘摆,春燕穿柳衔泥,春风扑面,自觉置身于画图中;至夏,柳色参差,柳阴清圆,坐于树下,时有薰风南来,助人清爽,又听那满树蝉声嘶嘶,和人一局,香茗沁心,谈古论今,开怀畅叙,何异于神仙者乎。植柳固堤,栽柳造景,从古至今,天南海北,随处可见。古有灞陵柳,章台柳,隋堤柳,西湖美景之柳浪闻莺„„就是在我们成都,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杜甫“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的诗句里,诗人在锦江之畔看到的“春色”应该说大半是由“柳”妆扮出来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说明成都沿江植柳已蔚为壮观了。柳荫街、杨柳店、杨柳河、温江又称柳城,街名、地名都以柳命名,成都人植柳爱柳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植柳之风已传至海外,据载,在澳洲悉尼的情人港附近有一家名为“谊园”的中国园林,只见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掩隐在树丛中。园林里,最怡人视线的,是柳树,微风吹过,绿浪漾动,飘逸柔美,成为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二)、折柳。折柳赠别,始于秦汉,《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送客至此,折 柳赠别。”这是折柳赠别最早的文字记载。战国末年,秦将王翦率兵伐楚,关中父老送至灞上,时值暮春,翠柳低垂,风吹絮落,乡亲父老折下柳枝,插在将士的头盔上,以示祝吉。后来,秦军平燕灭齐,连年出关,折柳赠别渐成定仪。秦统一中国后,此俗推至全国。 “柳”与“留”谐音,纤柔细软的柳丝,象征情意绵绵,折柳相赠,以示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 柳生命力极强,无论在何处,只要有水,即可存活,且枝繁叶茂。折柳相赠,祝远行人无论到达何处,都能生存发达,欣欣向荣。 柳能驱邪却鬼。古人视柳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甘露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段成式《酉阳杂俎》载:“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清明节贴柳叶于鬓际,可驱污邪之气,称为“柳叶符”。“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是说戴柳有辟邪功用。 折柳寄托对亲人故土的思念。崔湜《折杨柳》诗:“二月春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卢照临“攀折聊将寄,军中书信稀。”韦承庆“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柳,蕴涵着人们怀念故土亲人的情愫,行人游子不仅能借此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独,而且常常能激发对故乡亲人的怀念。李白“此夜笛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为折柳思乡的贴切写照。 (三)、戴柳。民谚有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意含春色长留,青春永驻。柳生长旺盛,生机勃勃,戴柳寓意事业发达,前程兴旺。在我国北方和闽台等地,民间至今仍有清明戴柳的习俗。 (四)、射柳。自战国始,流行于汉唐,是古人在清明节前后开展的一项娱乐活动,即在百步之外,用弓箭射悬挂的柳叶,以射中多少评定胜负。赞射技优秀者,常说有“百步穿杨”之功,即源于此。 (五)、赏柳。清明赏柳踏青正当时。《武林旧事》载:“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玉,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六)、喻柳。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李商隐“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女子秀眉细长,喻为“柳眉”。白居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王衍“柳眉桃脸上胜春”。女子腰细柔软如柳枝,称为“柳条腰”“柳腰”。《墨子?兼爱传》里讲了一个“楚王爱细腰”的故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灵王,喜欢宫中美女和朝士们都有细腰身材。因此,凡是灵王手下的人,为讨好君主欢心,都尽量节制自己,经常勒紧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全是一副黑瘦饥饿的脸色,精神亦萎靡不振,而后宫的妃嫔和宫娥等,由于年轻饭量不足多已饿死。在当时细腰逐渐形成了风气,天下也多了许1 多病态美人。这就是“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来由;“燕瘦环肥”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因柳腰而艳绝一时;“韩屋“柳腰莲脸本忘情”;庾信“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晋代魏灌的书法像柳叶,世称“柳叶篆”;柳絮散落如绵,故称“柳绵”,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苏东坡“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七)、咏柳。历代文人骚客以柳入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吟咏不绝,名篇佳句,难以数计,正因如此,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柳文化,详细内容,将选列于后。 (八)、爱柳。传说春秋时,有个鲁国人本姓展,名获,因爱柳,居于柳下,改姓名为柳下惠,其后代均为柳姓,“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对正人君子的的赞颂。陶渊明爱柳,在堂前植柳五株,自号“五柳先生”;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的四年中,在柳江两岸种了不少柳树,故后有“柳柳州”之美称;文成公主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植柳,后人称“唐柳”;欧阳修在扬州广植柳树,人称“欧公柳”;左宗棠西征时,令军士沿河西走廊千里植柳,人称“左公柳”;蒲松龄临泉栽柳,自称“柳泉居士”;史学家陈寅恪爱柳,取书房名“寒柳堂”,箸述编为《寒柳堂集》;画家丰子恺画室名“小柳屋”。有“爱屋及乌”之说,这就叫“爱柳及屋”吧。 二、常用虚词用法 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张溥《五人墓碑记》)?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司马光《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示赵弱且怯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苏轼《石钟山记》)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苏轼《赤壁赋》) 【且如】就像。?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荀子《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犹且从师而问焉。(韩愈《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2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而大遗。(韩愈《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苏轼《石钟山记》)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指示代词,这,此。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司马光《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谈《红楼梦》的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几位主人公的住址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致。他从对环境的描写中,有力的衬托了几位主人公的性格思想。 如对大观园中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杆翠竹遮映。众人都道:“这是个好去处。”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 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机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脉,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 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好一个幽静美丽的地方,所以一进园子,黛玉就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杆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宝玉听了拍手笑道:“正和我的主意一 样,我也要叫你住在这里呢。”在他的心里有一点私意,他住怡红院,让黛玉住潇湘馆,两地最近,以后来往就方便多了。作者在写潇湘馆时注重写一个“小”,如:“小小两三间房舍;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 又有两间小小退步。”作者是有意这样安排的,这与黛玉的气质性格是很相符的。黛玉父母双亡,寄养在外祖母家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使黛玉养成了多疑多感,孤高自傲的性格。所以潇湘馆的环境不正适 合她住吗, 再如宝钗所住的蘅芜苑,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 穿石脚,或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蟠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到了秋日,异香扑鼻,那些奇花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宝钗的卧房作者是这样描写的:“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3 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吊着青纱幔帐,衾褥也十分朴素。”作者描写宝钗的卧房开头 只一句“雪洞一般”。有人说宝钗这样布置正是其世故的表现,她这样做能更加讨得众人的赞美和怜爱,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不是吗,贾母看了以后便说:“使不得,虽然她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象; 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中这样素净,也忌讳。”果然以后对她更加疼爱了。薛宝钗出身于名门大家,从小就受到了正统的封建教育。她为人机敏大度,而且学识很高,她能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左右逢源,她是 世故的,聪明的。而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也宁可作假样,说谎骗人,蘅芜苑不正是她的好住处吗,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探春所住的秋爽斋,作者是这样描写的:“探春素喜阔郎,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 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 一般。那一边设着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两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 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大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作者在描写秋爽斋时,主要突出一个“大”字。如:大理石大案;斗大的一个汝窑花 囊;一大幅米襄阳的《烟雨图》;大鼎;大观窑的大盘,连盘中的佛手都是大的。在秋爽斋后面种着几十株大梧桐树, 粗大的树干与秋爽斋的一切都是一个格调的。 通过作者这样的描写,从侧面有力的衬托出 探春爽朗的性格特征。一进秋爽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这分明就是哪个公子老爷的书斋,哪里象一个姑娘的闺房。“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那一边设着 斗大的一个汝窑花囊,插着一囊水晶球儿的白菊”这与宝钗房中“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描写道:两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 》,左右挂着一幅对联,乃颜鲁公墨迹。米襄阳,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襄阳”是他的字,他最擅长画烟雨中的江南景色。其特点是不讲究工笔细致,只寥寥数笔就勾勒而出,讲究意境之美。颜鲁公,就是唐朝著 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他的字苍劲有力。作者注重的描写了他的那幅对联“烟霞闲骨骼,泉石野生涯。”这幅对联的意思是:天性风流闲散好比烟霞一样,山野的人常以泉石为伴。贾探春乃是贾政的小老婆所生,也 就是庶出,与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她生性豪爽,好学,与其他姐妹不同,更富有男子气概,正如贾琏手下的小厮说的那样:“三姑娘的诨名是“玫瑰花”,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之是刺戳手。”他还 惋惜的说:“可惜不是太太养的。”探春自己也知道比不得正出的迎春和宝玉,所以她曾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说:“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的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 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有我乱说的。” 4
本文档为【中国的柳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594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5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0
浏览量: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