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

《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

举报
开通vip

《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 王慰伯,名兆珍,字涤凡,一字伟伯,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卒于1948年,江苏昆山南星渎人,擅治伤寒温病,享誉昆新两邑,1934年转诊上海,为名满春申的一位名医。 一、学有渊源,植基甚厚 慰伯公先父王清嘉,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卒于光绪三十四年,新阳县庠生,秉承家学,复受业于姑苏名医马啸岩门下,学成归来,不久赴张浦镇悬壶,另树一帜,门庭若市,声誉大著,与其父(王世美)兄(王绥之、王仪之)在张浦、南星渎、正仪三地成鼎足之势。1908年夏,张浦霍乱猖獗,死者按踵,慰...

《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
《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 王慰伯,名兆珍,字涤凡,一字伟伯,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卒于1948年,江苏昆山南星渎人,擅治伤寒温病,享誉昆新两邑,1934年转诊上海,为名满春申的一位名医。 一、学有渊源,植基甚厚 慰伯公先父王清嘉,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卒于光绪三十四年,新阳县庠生,秉承家学,复受业于姑苏名医马啸岩门下,学成归来,不久赴张浦镇悬壶,另树一帜,门庭若市,声誉大著,与其父(王世美)兄(王绥之、王仪之)在张浦、南星渎、正仪三地成鼎足之势。1908年夏,张浦霍乱猖獗,死者按踵,慰伯先父清嘉仁心仁术,不畏传染,时去应诊救人,不幸也染上霍乱,在光绪三十四年以身尽职。 慰伯十五岁时,由于一年中连遭祖父母和父亲之丧,故出嗣给大伯父绥之为子。1908年起在南星读老宅随嗣父学医四年,嗣父对他要求很严,因而打下了较深的中医学基础,二十岁(1913年)时嗣父不幸病逝,三个月后即行悬壶礼,在南星渎克绍祖业,行医济世。慰伯承渊源家学,积三代之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研究,造诣益深,每挽救危症于旦夕间,于是声誉日隆,各地病家远道皆来求治。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由章太炎先生亲笔书笺介绍至沪行医,暂借蔡望之先生的贵州路一家公司办公处为诊所,次年迁医寓至云南路育仁里20号行医。由于治愈祥生公司老板周祥生及海上闻人杜月笙、金九林等家人之重症,沪地声誉鹊起,诊务日益发达,名满春申。慰伯诊 余勤于著述,整理历代名家医论,并参以自家临床心得,撰有《中国古今医学汇观》二十卷,由地方名士方还之作序,《王氏四世医案》五卷,《伤寒方歌论》一卷,因历兵燹,未及付梓。他所秘制的“甘露丸”、“开胃运气丸”、“臌胀丸”、“便血散”获铁道部全国沿线出产货品陈列一等奖。 公负盛名,从游者多,门人有正仪刘纯伯、大市戴旭东、张浦许济人、昆山邱世人、常熟胡养元、苏州邹炳文、沪西周家桥赵顺歧、上海黄仰高等十余人,长子王正公继家业。慰伯公生平医术精良,社会名流慕名而交结者,有同盟会元老曹亚伯、柏文蔚,国学大师章太炎以及石英、吴兆麟、邓文辉、薛驾弼、邑人蔡望之、徐祖诒等先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数度来昆,专访慰伯公,曾赠他“进德堂”匾额一方。慰伯公亦常忙于社会活动,1925年12月他代表“神州医药总会昆山支会”赴沪出席总会会议,并登台演讲,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为“力争医科加入教育课程”,1928年被选为总会审查委员。1929年3月17日慰伯公与本邑名医戴轶凡、阂采臣及药业代表徐景伯赴沪出席“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坚决抗议国民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余岩(字云岫)的关于“取缔中医”的提案,并任“全国医药总会昆山支会”常务委员。1934年又任昆山中医公会常务委员。 二、广撷博采,探幽索隐 慰伯公治学,上师仲景,下宗叶、薛,旁涉各家学说,正本求源,探幽索隐,善于领会微言大义。慰伯对外感论治,特别推崇张子和六 门三法,主张“温病伤寒一炉共治新感伏邪在于辨证,定名可不拘四时,治证须分清六气”,更主张“攻病宜早,达邪务尽”。 首先,慰伯公提出要统一伤寒、温病学说,必须从外感热病分类正名入手。伤寒、温病均属外感时邪,虽伤寒以六经分类,温病以卫气营血、三焦立论,但其辨证用药,理法则一,可以互取所长,融会贯通。提出主要根据六淫邪气所表现的证候来定名,不必拘泥于四时,但时令季节都有一定的特点,可作为辨证用药的依据。慰伯公将外感热病分类正名为五类:即伤寒(感受寒邪为主,证候较重)、伤风(感受风邪为主,证候较轻)、风温(温病肺经证候为主)、湿温(感受湿热之邪,肠胃证候为主)、中暑(感受炎夏暑热之邪,发热骤急),至于春温、冬温,伏暑、秋燥,其见证不出风温、湿温病范围,此外,尚有疟疾、白喉、丹毒等,虽属外感热病范围,但早己单独定名,不必再引牵入,这样可以眉目清楚。 其二,慰伯公对温病新感与伏邪学说的鉴别,关键在于一者感邪即发,一者感邪不即发;体实而感邪浅者,往往潜化而不发,即发,具势亦轻;体实而感邪深者,每多邪伏而不即发,发则病势较重,体虚之人,则多随感即发。伏邪虽有早发、晚发的不同但不可能如王叔和所说的“越季发病,冬时感受寒,至夏发为暑病”的说法。慰伯公还认为:城市多新感,农村多伏邪,因为农民终年劳动,早出晚归,风雨寒暑,感邪也深,农忙季节暑湿之气正盛,感之往往不即发病,交秋新凉引动伏邪而内发。 其三,慰伯公对外感热病的论治,主张按张子和“治病当用药攻,养生当用食补”、“君子贵流不贵滞,贵平不贵强”的论点,极力反对邪未尽而早补,或重补不重攻,他看到有些人喜服补药每于邪未尽撤之际,即要求医者用补,对此深为感叹,尝曰:“补剂误人,人之不觉,反颂医名,过去富贵之家,朝夕进补,岂能却病邪?”但他也强调“攻邪要辨证精确,又要掌握分寸,邪去即当安正”。以风温为例,清〃叶天士主要用辛凉解表,清肃上焦,但慰伯公认为叶氏之方,清解则有余,辛透则不足,故对风温初期,常于叶氏方中加用前胡、蝉衣、僵蚕、蒺藜等以宣肺泻风,盖辛能泄风,凉可解热,偏于辛则温易化热,偏于凉则邪不得透,疏风药须轻清,清肃勿宜苦寒。慰伯对湿温辨证论治,经验极为丰富,认为该病病机之特点,一为湿热交蒸,一为邪滞互阻,临床辨证主要分析湿热之偏性和邪滞之深浅,故其论治,主分化湿热、消导肠滞,盖湿不化则温不解,滞不清则邪不撤,此外更要分辨表里传变、邪正盛衰、宿恙兼病等,慰伯公在辨滞、导滞方面有其深切研究,他对导滞的基本经验是:“旬日前可用攻导,旬日后要坚肠消导,攻导宜早,迟则多变;消导宜缓,峻则不去。” 王氏世医自济堂公传绥之、清嘉,再传之慰伯,由慰伯公传及王正公,其所承之学更加沉浸浓郁了。
本文档为【《吴门名医录》之昆山王慰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539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5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医药卫生
上传时间:2019-01-27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