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举报
开通vip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语文 版 本 山东教育版 内容标题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编稿老师 郝怀芳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具体教学内容】 《登泰山记》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年 级 七年级 学 科 语文 版 本 山东教育版 内容标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编稿老师 郝怀芳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 【具体教学内容】 《登泰山记》 (一)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二)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三)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 2、桐城派和方苞 中国清代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因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世称桐城派,时在乾隆末期。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方苞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二)美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三)扫清障碍 汶wèn水 石蹬dèng 姚鼐nài 若偻lǚ 膝xī盖 岱dài宗 徂cú徕 石罅xià 山麓lù 樗chū蒲 降皓hào 瀑pù水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其巅——巅:顶峰,巅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四)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五)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六)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两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七)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使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外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地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八)流连忘返 1、品味语言及写作特点 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的句子,体会其特点和作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2、写作特点: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法灵活传神。 本文无论是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九)送客(作业) 如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湖心亭看雪》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美语激趣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作品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 把握字音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        喃喃(nán)      长堤(dī)       毡(zhān) 2. 掌握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 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动词,安宁下来。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四)整体感知 1.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再跟读,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 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突出天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俱”和“绝”各是什么意思?(“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3)“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是”字怎样理解?(代词,这。)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5)第二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达了。)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6)“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五)问题探究 1. 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 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3. “痴”的背后隐藏着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4. 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5. 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六)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 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 二文表达情感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小结 课文的白描手法,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却能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在课外试着用白描手法写一种景物,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另外,课外可搜集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文,学习古人的描写手法。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姚鼐(    )    (2)汶水(    )    (3)山麓(    ) (4)山巅(    )    (5)石磴(    )    (6)徂徕(    ) (7)岱祠(    )    (8)绛皓(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苍山负雪_____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_____ (3)砌石为磴_____ (4)崖限当道者_____ 3. 常识填空。 《登泰山记》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作者_____,_____代人,他与_____、_____等同属_____派作家,该流派作家主张文学兼具_____、_____、词章之长,在文论和写作方面都有一定成就。 4. 选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泰山是我国名山之一,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称“五岳”。 B. 行宫是指我国古代皇帝出外寻访时居住的处所。 C. “阴”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 D. 《水经注》是我国最早而又最全面、最系统且具有综合性的地理著作,作者为汉代的郦道元。 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古时登山,_____,_____。_____,_____,余所不至也。今所经_____,_____。道中_____,_____。及既上,_____,_____。 综合练习 6. 根据课文,选出依次填在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风雪,_____齐河、长清,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长城之限,_____于泰安。 A. 冒  经  历  越  达              B. 冒  穿  经  历  至 C. 乘  历  穿  越  至              D. 乘  历  越  经  达 7. 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 买五人之腥而函之 C. 其阴,济水东流                  D.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8. 辨析下列多义词的词义。 (1)或 A. 或得日,或否 B. 而或长烟一空 C. 或脱身以逃 D. 或日,此东海也 (2)坐 A.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B.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D. 王曰:“何坐?”曰:“坐盗。” E. 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中(    )与(    )意义相同        (2)中(    )与(    )意义相同 9. 从句式的角度,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同类的一项(    ) A.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C.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也。D.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京师乘风雪      自:自己。 B. 穿泰山西北谷      穿:穿过。 C. 余始循以入        循:沿着。 D. 磴几不可登        几:几乎。 1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 ③世皆谓之天门云 ④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A. 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相同 B. 两个“及”字相同,两个“云”字不同 C. 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相同 D. 两个“及”字不同,两个“云”字不同 1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B.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C.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D.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3. 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始循(西谷)以入      B. 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 C. 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  D. 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 14. 下面对这段文字意思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B. 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 C. 记叙了登泰山的经过,着重记叙了登山时的激动心情。 D. 记叙了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着重描述了登山后的激动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9题。 戊申(hu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①_____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chū pú)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xū yú)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②_____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lǚ)。 15.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1)(huì)______ (2)(chū pú) _____ (3)(xū yú) _____ (4)(lǚ) _____ 16.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1)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            (2)成五采______ (3)绛皓驳色______                 (4)而皆若偻______ 17. 文中标有①②的空格处应填的动词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①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②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18.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语句。 19. 这段文字的中心是______(限五个字内),按______描写景物的变化,试从中找出相应的词语:___________ 中考链接: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 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谁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 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试题答案】 1. (1)nài (2)wèn (3)lù (4)diān (5)dènɡ (6)cú lái (7)cí (8)jiànɡ  hào 2. (1)背  (2)在  (3)石级  (4)挡在路上的 3. 姚鼐  清  方苞 刘大櫆   桐城 义理 考据 4. D 5. 循东谷入  道有天门  东谷者  古谓之天门溪水  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6. C  7. C  8. ①CD  ②AE 9. D  10. A  11. D  12. B  13. A  14. A 15. (1)晦  (2)摴蒱(樗蒲)  (3)须臾  (4)偻 16. (1)弥漫  (2)“采”同“彩” (3)杂  (4)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17. ①击,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猛烈之状②承,表现了太阳喷薄而出时,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冉冉上升的红日,画面更显壮观
本文档为【《登泰山记》《湖心亭看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2-27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