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4 汉魏晋诗三首

4 汉魏晋诗三首

举报
开通vip

4 汉魏晋诗三首4 汉魏晋诗三首 4 汉魏晋诗三首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 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 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

4 汉魏晋诗三首
4 汉魏晋诗三首 4 汉魏晋诗三首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诗作借牛郎织女星描写想像画面的奇神和美丽,体会政治家广纳贤才统一天下的宏 愿壮志,体会隐逸诗人的恬淡心境、悠然情调。 如果字词过关了,对诗歌的浅层次的鉴赏比较容易办到,但深层次的鉴赏恐非易事。希 望能够通过这三首诗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1.疏通诗句,诵读涵咏。 2.从知人论世和语言技巧人手,把握意象,进入意境。 3.领会意蕴,汲取精神营养。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第一、二首诗,并尝试着从表达技巧上进行鉴赏。 2.第二课时,让学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从情感深处与《归园田居》产生共鸣。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短歌行》。 一、学习、鉴赏《迢迢牵牛星》 1.导入 牛郎织女故事。 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在中国关于牵牛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诗经》 中已有提及,但还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傲真》开始说织女 是神女。《迢迢牵牛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思牵牛的愁苦心情,借神话故事抒写了夫妇离别 相思之情。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模仿民歌所作, 是民歌体的文人诗,艺术造诣很高,为历代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整体鉴赏: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叠字的表达效果。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叠字“迢 迢”和“皎皎”兼写牵牛星和织女星,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这是 诗人遥望银河中的牵牛星、织女星。从远景写起。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诗人视线移到织女星,写织女织布。“纤纤”状素手之修 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山远而近,先人后物。“纤纤”和“札札”, 形、声生情。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织女织成布,才能同牛郎相会。可是,终日织不出布,直哭得泪如雨下。银河水清又浅, 又能相隔多远呢?可是不能相会。揭示出现实和愿望的矛盾。这里由事(不成章)而人(零 如雨),再到人之忧思。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入之情貌, 含情的样子。“盈盈”和“脉脉”,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 含情脉脉,隔河相望。景情并生,哀怨动人。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情之 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本诗语言朴素自然,平易流畅,而作者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运用叠音词,工整细 致地把思妇的浓烈思念之情、不能相见的无奈,形象地展示于读者面前:你看那“纤纤”的 织女之手,你听那“札札”传递的织机之声,你看那“盈盈”的水之清浅貌,再看那“脉脉” 的人之含情貌。水貌和情貌如此之美,景情并生,哀怨动人。叠字的运用自然而贴切地表达 了物性和情思,又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 5.熟读背诵 二、学习、鉴赏《短歌行》 1.导入 曹操唯才是举。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这首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抒发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用四言体 写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嫌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 奋发的,在这点上和《龟虽寿》有点类似。按诗意划分,每八句一节,共四节。 前八句为第一节,诗人对人生的短暂发出感慨和忧愁,并要借酒来浇愁。表面看写个人 的感慨和忧愁,仿佛要放浪形骸,及时行乐,其实写一个大政治家祈求建功立业的广阔胸怀。 “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富有哲理。总之,第一节的节意可以一个“愁”字来 概括。 接下来“青青子衿”以下八句为第二节,情味更加深厚缠绵厂。“青青子衿”二句是《诗 经?郑风?子衿》中的原句,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 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绕在我的心间。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 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这古诗句,是表达对贤才的渴求。诗句语气婉转,情味深细,表 达厂诗人内心深处的活动,这也是他原来颁布的《求贤令》之类的政治文件所不能达到的效 果。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 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总之, 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也就是说, 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 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明明如 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 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稀”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 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 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 从。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 赶紧到我这边来。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 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 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 下之士。”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 想的一种曲折反映。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 方式表现出来了。 5.熟读、巩固 6.布置作业 选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其他诗篇和曹操的其他诗篇。 第二课时 学习、鉴赏《归园田居》。 1.温故导入 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桃花源记》。 一千六百多年来,这篇不足400字的《桃花源记》,不知让多少人为之魂牵梦绕。唐代王维以为那是神仙境界——“春来遍地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韩愈干脆说:“神仙有 无何渺茫,桃园之说诚荒唐。”梁启超也说过: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 明确: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深感痛苦和不满。他憧憬着 一种没有剥削压迫、风气淳朴、平等自由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民的意 志和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 有的,完全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说,《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 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 桃花源只不过是东方的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现实中,陶渊明厌弃官场,回归田园, 安贫乐道,悠然自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田园牧歌《归园田居》。 2.朗读、感知 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3.疏通、理解 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4.咀嚼、鉴赏 陶渊明41岁弃官归田,决心退隐和躬耕。一年后,作《归园田居》五首,这是其中的 一首。 全诗20句。前6句回忆弃官前。陶渊明“性本爱丘山”,可是迫于生计当了官,“误落 尘网中”,从少年算起“一去三十年”。一个“误”字饱含了无限的辛酸、沧桑。中10句写 归田园。可是,自己还是本性“爱丘山”,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弃官,回到田 园中居住,开荒,守拙,生活在自己开垦的田园。诗人描绘了田园风光,近景方宅、林园, 远景远村、狗吠。最后四句又回到眼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环境清幽,心境闲适, 更知以前“久在樊笼里”,而现在“复得返自然”,真正回到了自己“性本爱丘山”的田园生 活。 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平平淡淡的田园农家生活,并且着意对照前后的“误落尘网中” 和“久在樊笼里”而发感慨,这就鲜明地表现“性本爱丘山”“复得返自然”的品性和喜悦, 更令人深思、回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这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为促进学生鉴赏,可采用以诗解诗的方法: 误入尘网中?复得自然(我欲乘风去„„)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理清作者思路: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表现出诗人归田后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 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都 诗意盎然了。“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 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陶渊明的诗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 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 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 斧凿痕迹,读来十分亲切,还富有意境。《归园田居》中,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 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些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 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 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 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 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感到亲切,又感到 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 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 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5.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点化 通过两个诗歌单元的学习,诗歌鉴赏应该在我们头脑中形成明晰的概念:它是读者阅读 诗歌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读者通过诗句的媒介,获得对诗歌塑造的意境的具体感受和体 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诗歌的主旨。诗歌鉴赏是一项较 复杂的思维过程,本无固定顺序,为了帮助同学们较快地形成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可按以 下几个步骤进行:诵读、涵咏——解题(知人论世)——释句披文——人境(进入意境)— —会意(领会主旨)——评价(评定优劣高下)。希望同学们含英咀华,在阅读诗歌的实践 中逐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 6.熟读、背诵。 7.拓展、延伸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山海经(其十)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4160 明确:陶渊明出身没落士族,年少时有过“少年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举,很希望 出仕后,建功立业。谁知当一任小官后,竟受不了官场的污秽黑暗。即使后来为生存计而出 仕,仍然无法忍受污浊、昏暗的官场生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痛苦地选择 了退隐归耕的道路。虽然归隐了,而壮志未酬的遗憾,常令他心魂悸动,悸动的情绪会自然 而然地流露在他的诗中。这首《读山海经》就是借精卫、刑天的壮举来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 隐情。诗的最后两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即“往昔的雄心全是空有,好的机会哪 里再能等来”,看似对精卫、刑天的婉惜、同情,实际上又何尝不是诗人自己深层的壮志未 酬情感的流露与写照呢? 8.迁移练习 ?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醉花阴》下片中的“暗香”具体指什么?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9.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选题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陶渊明的田园情结与仕宦情结的矛盾统一研究。 ?溯源法:陶渊明实践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也接受了道家朴素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和蔑视权贵的思想,所以他归隐,但虽过了20年的隐居生活仍不能忘却尘世,根源何在? ?比较分析法:《归园田居》、《饮酒》等田园诗与《拟古》、《读山海经》等一些咏史诗 进行比较阅读分析。 ?文献法: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资料以开拓视野。 ?《汉魏六朝诗译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古诗三百首》,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8年版。 ?《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10.布置作业 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比较《诗经》四言诗、《离骚》骚题诗、汉魏晋诗五言诗 的语言节奏。 附:板书设计 爱田园—个性、思想 《归园田居》 田园美—虚淡、静穆 超俗不羁的品质 陶渊明 平和、淳朴 闲适愉悦的心境 心情娱—淡泊、宁静 一、《古诗十九首》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 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 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 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 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 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 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 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 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 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 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 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 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刘勰说:“《古诗》佳丽, 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 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 (《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这样,在大体肯定“古诗”为汉代作品的 同时,对于其中是否有西汉枚乘、东汉傅毅、汉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两汉产物 或者都是东汉作品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贞就猜测其中“杂有枚生或 张衡、蔡邕作”(《艺苑卮言》)。现代学者大多摆脱了前人成见的纠缠,主要根据《古诗十九 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 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 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 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已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 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 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 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 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 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短歌行》赏析(蔡厚示) 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我这里说它的第一首。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脍炙 人口,被认为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短歌行”是汉乐府一个曲调的名称。王士禛说:“曹氏父子兄弟往往以乐府题叙汉末 事”(《带经堂诗话》卷四),意思就是说他们往往用古代民歌的形式写当代现实的题材。曹 操的诗更几乎全是这样。 这首诗的主题有过争论。唐代吴兢说它是“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卷上), 就遭到清人张玉穀“何以掉其轻心”的讥评。张玉穀认为:“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 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看来张玉穀的理解是正确的。改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这 首诗的主题就是表达作者思贤若渴的心情和对人才的尊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 杜康。”一开头,诗人就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年华的消逝。 从表面看,似乎曹操提出了一个“人生当及时行乐”的消极主题,甚至因此被后世许多悲观 之士引为口实;而实际上刚好相反:全诗洋溢着高昂的情绪,蕴藏着应及时努力的思想。它 通过微吟低唱的形式,倾吐慷慨激烈的心曲。魏源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诗比兴 笺?序》)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诗比兴笺》卷一)汉高 祖刘邦思得猛士以守四方,曹操想求贤才以定天下,他们的思想基调确是很相似的。 “对酒当歌”的“当”字究竟是作“面对着”解还是作“应该”解呢?前人也持不同的 看法。吴淇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显然持前一 种解释;王尧衢说“先言对酒必当歌咏”(《古唐诗合解》卷三),显然又持后一种解释。我 以为中国古典诗词往往有多义性,只要两说俱通,不妨并存。对着酒当着歌也好,对酒时必 当歌咏也好,无非都是说有酒有歌,毋须为了人生的短促而消沉颓丧罢了。这一大段,似乎 纯发议论;但梗概不平之气贯注首尾,有力地振动全篇。诗人不写觥筹交错和轻歌曼舞之景, 而独抒身居廊庙心忧天下之情。诗撇开了对空间的描绘而转为对时间的思索,即由对酒当歌 转为惜往日,给人以放浪恣肆之感。这是就曹操诗歌的风格说的。若就诗里的意境而言,则 如吴淇所说“劈首‘对酒当歌’四字„„截断已过、未来,只说现前,境界更迫,时光更迫, 妙传‘短’字神髓”(《六朝选诗定论》卷之五),给人展出一个紧逼迫促的境界。它使读者 从现实生活中去探讨人生哲理,从朴素的形式中去寻求深长的意绪。这样,全诗“志深笔长, 梗概多气”的特点,在首章中就揭示得很清楚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八句中除三、四两句外,有六句引自《诗经》。前两句引自《郑风?子衿》,原诗首 章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说的是一个女子在热烈期待着所 欢男子的到来。后四句引自《小雅?鹿鸣》,这本来就是古代宴饮宾客时唱的诗。曹操引古 喻今,自不免启人思接千载之上。当读者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勾起各种联想。 从表面看,曹操的话只有“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两句;但他通过借古以讽的手法,举少总 多,联类无穷,婉转而清晰地吐露了自己深挚的情意。前半写他求贤才不得时的日夜思慕; 后半写他求贤才既得后的竭诚欢迎。两相对照,意极分明。加上“青青”写色,“呦呦”写 声。诗中有色有声,更顿觉词采鲜艳、音韵悠扬多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duō)”一作“辍(chuò)”。我赞成作“掇”是。显然诗人这时正奇想天外:明朗的月亮,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后来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 的诗句应即由此夺胎。这两句写得委实精彩!它除了显示诗人不失赤子之心想“上九天揽月” 外,还作为一种比兴手法,因小见大,暗寓贤才何时求得和理想何时实现等丰富含义。诗人 因求贤才不得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又因贤才远道来归附自己而喜不自胜——“越陌 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这一忧一喜、忽忧忽喜的矛盾心理,正完满地表 现了诗人思贤若渴的主题。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融情人景,因抬头见月明星稀, 乃顿生孤寒寂寞之感。接着又静中见动,以“乌鹊南飞”之景隐喻无所依托的贤才。沈德潜 指出:“‘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古诗源》卷五)诗人因怜贤才的无所依托, 渴望其归己,遂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做比方,引“周公吐哺”的典故作勉励,表明自 己求贤不懈的耿耿赤忱,希望能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 总之,这首诗立意深远,风格别致。它集抒情、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而能相互发 热增辉。吴淇说它“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六朝 选诗定论》卷之五),是颇中肯綮的。全篇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 既摇曳生姿,又错落有致,真能给读者以无穷的审美享受。陈祚明评此诗为“跌宕悠扬,极 悲凉之致”(《采菽堂古诗选》卷五),也很识味。 刘勰论及建安文学时指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 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篇)就“志深笔长,梗概多气”而言,这 首诗确不愧为建安诗歌的代表作。就题材而论,它并不特别,但无论它写什么,都蕴藏着深 刻的思想和饱含着激越的感情,因此它能充分显示出“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风格。我以 为,这首诗之所以能赢得古往今来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即由此缘故。 至于此诗写于何时,目前尚难确定。《三国演义》说它写于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夜宴长 江之时,固然是出于小说家的虚构;苏轼《赤壁赋》引此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两句后, 紧接着就叙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似乎也暗 示此诗写于此时,同样是出于文学家的想像和推测。这种虚构、想像和推测尽管都是合理的, 但由于缺乏可信的史料为根据,还不能作出准确的结论。因此我以为姑且存疑为是。 (选自《汉魏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三、关于陶渊明 陶渊明诗歌的高超的技巧和独特风格也是它们所以被传诵的重要原因。我们常说陶诗的 特色是朴素、自然。这些朴素的诗句,看起来作者似乎全不费力,然而却包含了高度的匠心。 诗人如果没有神妙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用很平易的词句生动地显现出事物的形象。 例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一诗中,写雪景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十个 字,把雪的轻虚洁白的形象写得十分传神,被历来的批评家所推崇„„这就是作者善于抓住 客观事物的最突出的特征,传神地表达出它的形象之故。陶诗中许多写景的名篇都具有这个 特点。它们对描写的事物,往往只用淡淡的几笔,把它的神态突出地显示出来„„ 陶诗另一特出的优点是,比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显得尤其浑厚和完整。陶渊明继承了汉魏 诗歌“气象混沌,难以句摘”(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的作风,讲究通篇的浑厚,不去斤斤 追求一两句名句„„ 此外,简洁和含蓄也是陶诗的重要特点。 (摘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年版) 四、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陶渊明在当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这是因为他平淡自然 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既推崇其人格 也推崇其文学。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 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 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 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 堡垒,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把古典诗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至唐朝已形成了以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善于表现自然中静态事物的动态之美,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就可以看出陶诗的影子。后代许多大诗人、词人,如白居易、 苏轼等,都受到陶渊明诗风的影响。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古代文人爱酒的不少,但能识酒中之深味 的,从饮酒中体悟人生真谛的,陶渊明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酒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文 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阮籍饮酒有以醉逃祸和借酒浇愁的意味,陶渊明则是追求酒所助成的 物我两忘的境界。陶渊明写菊其实并不多,但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诗太著 名了,菊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
本文档为【4 汉魏晋诗三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5416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15
浏览量:11